燕蓟古城北京湾内最早城市 北京地区城市起源
燕蓟古城北京湾内最早城市 北京地区城市起源
华夏经纬网
一、燕蓟古城--北京湾内最早的城市
由原始居民点发展成部落,进而成为以奴隶主统治的小国,这是社会发展之必然;而散落的居民,聚拢为村镇,又进展为城市,则是与之相辅相成的建筑规模。燕国和蓟国就是北京湾内原始时期奴隶制王权统治的小国。
(一)诸侯国的国都业已具备城市功能
1?早期的燕蓟二国
在北京地区结束石器时代而进入青铜时代的历史时期,即是我国夏、商时期。此时距今约有4千余年,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才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组织的诸侯国家。这一情况已然为北京湾地区出土的先民遗物所证实。
在王权统治建立的过程中,部落之间的战争是在所难免的,进攻的武器自然是青铜器或原始的铁器,而作为防御的工事沟堑、墙垣等亦即应运而生。可以认为,这些墙垣和沟堑即是城池的雏形。据历史文献记载、考古发掘和文字进化史的研究,北京地区筑城的历史当始于商末或更早一些,至迟也不会晚于周初。
北京湾的腹地,即今琉璃河一带的古燕国,和今北京市区西南隅的蓟国,即是商朝或其中、晚期已经存在的两个小国。这两个小国的存在,历史文献虽无明确记载,但根据社会发展的科学推断和日益丰富的出土文物的佐证,基本上已为现在学术界所认可。因为周初分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的事实说明是先有燕、蓟之称,受封者沿用其名,并非受封后才出现燕、蓟。
2?周初受封之地
周武王十一年,从关中出师东伐,向商朝的殷都(河南殷墟)进兵,灭商诛纣之后而北上。据《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世家》载:"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汉书·地理志注》:"蓟故燕国召公所封"。《通鉴·地理通释》:"舆地广记云: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又封召公于北燕。或曰黄帝之后封于蓟者已绝,成王更封召公睪于蓟,为燕"。《天府广记》载:"周封召公睪于燕,封尧之后于蓟"。《宸垣识略》载:"周封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关于召公本人的情况,亦有些简单的记载,如《史记·世家》:"召公睪与周同姓,姓姬氏"。《考古史》:"召公睪,周之支族"。《经风释文》:"黄帝姓姬,君睪其后也"。《尚书·正义》:"左传,富辰宫文王之子一十六国,无名睪者,则召公非文王之子"。《帝王世纪》:"召公,文王庶子"。
由于历史记载支离破碎,造成后来学术界许多混乱的概念。如:召公睪是否文王之子?封于蓟者是黄帝之后,还是尧之后?黄帝之后与召公是否指同一人?燕蓟是一地还是两地?……上述概念虽然纷纭复杂,学者们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却是得到基本公认的,即武王灭纣,燕、蓟受封之时,即北京湾内有文字记载的建城之始。因为作为诸侯国的国都,已具备了城市的功能。
(二)燕都泯、蓟城兴
1?燕国盛、蓟国衰
从《舆地广记》中的"又封召公于北燕",到《通志都邑略》所说"北燕都蓟,幽州治",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所谓"北燕"是与姬氏"南燕"和"东燕"相对而言的。召公受封之"燕",历史文献上曾称为"中都",据考古证明,即今琉璃河董家林所发现之古城遗址。随着社会的发展燕国不断强盛,其北部边界可到辽西、冀北一带。由此可见,从琉璃河的统治中心到燕山之北的边界,纵贯北京湾小平原,确有鞭长莫及之感。
蓟城在今北京市区的西南隅,经考证,在今宣武区,以广安门为中心周围一带地方。此处是南北交通要冲,是赴东北松辽平原和去西北内蒙高原的交通枢纽,在战略位置上北京湾腹地重要得多。
2?迁都蓟城,控制北京湾
燕国的政治、军事力量,在西周时期不断发展,逐渐扫平了燕山南北的割据势力,包括吞并北部的蓟国和东部的孤竹等国,无论从地域上或实力上都大大增强,乃至发展为"战国七雄"之一。为了控制要冲,大约在西周末或春秋早期,燕国废弃了中都,把国都迁到了蓟城。当时曾称作"上都"。《韩非子·有度》篇的记载:"燕襄王以河为界,以蓟为国"。中都被废弃之后,逐渐泯灭,以至消失。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才被考古界发现,并历时10年之久发掘出来,燕都古城被大地埋藏了3000多年。
蓟国被吞并之后,由于燕国迁都之故,蓟城逐渐发达起来。这与燕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是密切相关的。《史记·燕世家》载:"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自惠侯以下八世至庄公,始称公,自庄公以下十九世至易王始称王,自易王至燕王喜凡七世,灭于秦……"。燕国传位凡四十四世,历八百二十余载,在当时是各封国中,历史最长的一个强国。而蓟城自迁都后,一直是国都。随着燕国的强盛,出现了北方、东北方与中原各族融会交流的局面,华北地区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蓟城亦愈加繁荣。《盐铁论·通有》载:"燕之涿、蓟……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所以人们称燕都蓟城为"勃、碣间一都会"是名符其实的。
蓟城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的连续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许多城市建城之始早于蓟城,但大都衰落,泯灭,而蓟城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或许略作变动,但总的来说却是一直沿续,不断发展,成为今日北京市,城市历史达三千多年!
二、蓟城出现的年代
蓟城始建于何时?由于缺乏文献记载,成为学术界一个大难题。一般认为在周初受封之前,这里已有蓟城存在,正如前述"封黄帝之后于蓟"是沿袭旧名,而非新始。但把"武王克殷反商"之年权作为有文字记载的蓟城始建之年,已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周武王克商在周武王十一年,当无问题,问题是按现在以公元记年法来推算,为公元哪一年,却非常复杂。有据可考的仅为西周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此前西周只记帝王并无年代,于是出现了众多的推算方法,其根据亦多种多样,如天象、历法、文献、金文、哈雷彗星等,因而有了许多不同的结果。据一次北京史研究会学术年会的统计,武王伐纣之年,出现了25种不同的公元记年。其范围跨越30年,即从公元前1075~前1045之间。其中较集中的有三个年代,即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1057年、公元前1045年。
在近年的学术研究中,赵光贤教授发表的《武王克商之年的管见》很受学术界重视。他总结了中外重要研究成果,又利用天象和历法推算,同时兼顾了文献与金文材料,把这些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得出结果认为"只有确定武王伐纣在公元前1045年"才最可信。这一成果侯仁之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认可,认为"1995年是北京建城的3040年,是很可纪念的一件事"。《燕都》杂志1991年为此出了《北京地区建城3035年专辑》。可见此说法基本上为社会所公认。
三、蓟城的位置
(一)学术界的难题
探讨蓟城始建位置与探讨始建年代同样困难。琉璃河的燕都古城自70年代发掘以来,业已探明,确为"封召公于燕"的始封之地。这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的。从"召公始封"到燕襄王迁都"以蓟为国"之时,历时380余年。这一时期自然会有大量遗存,一旦迁都之后,原城废弃,大量遗物被埋于地下,城市虽然在地面上消失,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蓟城却不然,由于它的连续性强,3000多年,人类活动频繁,社会不断发展,古代遗迹自然难以存留,为对古城的考察取得历史文物的印证,增加了困难。
目前对蓟城的始建之地,众说不一,归纳起来,以下几种说法较为集中: ①广安门以西、莲花池以东; ②宣武门、和平门一线的南北侧; ③广安门以南。
上述说法均以出土遗物为推断依据,极少文字记载。较有参考价值的记载,也是为学术界广为引用的是《水经注》卷十三"漯水条":"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文中蓟丘,学术界认为即白云观西墙外,原有的一座大丘,后因建设而夷平。
几种说法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全在今日宣武区,而且与广安门密切相关,其原因是这一带曾出土了较为丰富的古代遗存,成为论断的佐证。
井圈是人类居住的证明:水井是人类生活所必须的,古代的水井用陶制井圈为井壁,出土时一般都三五层重叠,并且圈内还有陶制水罐残留。经鉴定,均为战国至汉代时期的遗物。解放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宣武区出土了大批这样的井圈,分布范围多在宣武门、和平门的南、北侧,直到菜市口一带。以宣武门外、白纸坊北侧附近较为集中。
陶器是人类生活主要用品,1974年在白云观北侧沙层中,发现了许多"夹砂红陶片"。这些陶片无论是生活用品,还是墓葬中的冥器,经鉴定,都是战国时的遗物。
瓦当是宫殿建筑构件,1957年在广安门南700米护城河西岸,发现了陶制饕餮纹瓦当等物。这是典型的战国时代宫殿建筑构件。同时还发现了厚达1米以上的"文化层"。
"蓟丘"是蓟城命名依据之一,郦道元所说蓟城以蓟丘而得名。该"丘"在宣武区白云观西墙外。 综上所述,自周封至东汉时期的蓟城当在今市区西南的宣武区,外城以西地区。
(二)现在市区的发祥地
1?华芳墓的发现
1965年修地铁时,在西郊八宝山南侧发现了西晋时期的蓟城长官王浚妻子华芳之墓。墓中出土晋尺、墓志及一些零星物件。墓志记载,华芳于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假葬于燕国蓟城西二十里"。墓志中的里数虽为约略之数,但对探寻蓟城的位置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2?夷平蓟丘
1974年,为配合白云观西的基建施工,对传说中的蓟丘做了发掘工作。在清除了地表遗物之后,清楚地发现了残城遗址,该墙址系城墙的西北转角,正符《水经注》:"城内西北隅有蓟丘"之说。在清理城墙残址时,又发现三座东汉中、晚期的墓葬,根据考古学的"叠压关系",判定墓葬早于城墙。由此可知,所发现之城墙为东汉之后所筑,即西晋时的蓟城,正与华芳墓"假葬于蓟城西二十里"的墓志所载相吻合。该城墙如复原,当系今以广安门为中心,周围20余里的地方。
东汉之后的蓟城到金中都时代,一直沿用旧址,历时930年。除在原址扩展或修缮外,无大变化。这一观点已为现今学术界所公认。
3?广安门一带是现在市区的发祥地
金代之后的元大都,虽在旧城东北方城外新建,但明代的内城却与元大都的三分之二相重合;而外城西侧几乎大部被包在金中都城内。清代完全沿袭明代旧城,而新中国的首都是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形扩展。由此可以推论,现在北京市的发祥地,在宣武区广安门一带。
(老北京网)
【&&】 【 】
网友昵称:
评论内容:&&&&&&&&(剩余字数: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评论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热点文章排行
频道特别推荐北京各个区的来龙去脉,原来是这样......
【手机摄影第一媒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
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首都设于北平市
同时将北平市改名为北京市
北京市共有18个区县(已改成了16区)
现在的区域划分和名称
大多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几经调整后而确定的
谈及各区县名称的由来多有掌故
东城区因位于北京城内城东部而得名
东城区历史悠久,辽金时期已出现村落
金代为中都东北部,元代位于大都东半部
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年)
定都北京东城为15个坊
清代属大兴县
东城驻有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个旗
元、明、清三代皇宫均建于今东城区域内
民国时,今东城区为当时的内一、内三等区
新中国建立后
1952年设东单区、东四区
1958年东单、东四区合并改称东城区
西城区因位于北京城内城西部而得名
西城区历史悠久
元、明、清三代均为都城西半部
元大都五十坊,今西城境内有十九坊
清八旗中有四旗驻防今西城境内
清光绪末年废除内八旗
外五城旧制以后
五十多年间行政区划多次变动
政务院批准将北京市调整合并为16个区
今区境内为第2区和第4区全部
第5区之西半部及第13、第14区的一部
市政府再次调整区划
今区境内为西单区
和西四区及海淀区
前门区的一部分
第2区更名为西单区
第4区更名为西四区
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
西单、西四二区合并为西城区至今
1987年9月北京市
将朝阳区马甸0.6平方千米划给西城
至此,西城区面积31.66平方千米
朝阳区历史久远
因位于朝阳门外而得名
从秦至隋唐
该地区属广阳郡
后属幽州所辖的蓟县
辽时归燕京道析津府
金时属中都路大兴府
元代将中都路大兴府改为中都路大兴县
明清时属京师顺天府
仍归大兴县管辖
1925年设区
称北京市东郊区
1928年改为北平市东郊区
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朝阳区至今
在金朝时就出现别墅群
名曰“远风台”
明朝时此处已出现村落
名曰“风台村”
另说金代都城有丰宜门
门外设拜郊台
丰台之名即取自丰宜门之“丰”
拜郊台之“台”
清朝称“丰台镇”
1952年设区时因镇名而得
商、周时代
丰台地区属古北京
----蓟城的郊野
秦时置蓟县
治所阴乡城在
今丰台镇南葆一带
清末丰台镇以东
大红门以北划为城属区
丰台区东部属南郊区
中、西部分属宛平县
房山县和良乡县
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报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
撤消建制的北京市十八区并入第十五区
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郊区名称与城区衔接
原十四区改为第十一区
十五区改为第十二区
又决定将十一区改为南苑区
十二区改为丰台区
石景山区因“燕都第一仙山----石经山”而得名
解放后,北京市区划几经调整
1952年,撤销宛平县
成立丰台区、南范区、石景山区,隶北京市
1958年,南苑区、石景山区大都并入丰台区
1963年,石景山区从丰台区分出成立石景山办事处
1967年建为石景山区
海淀区因历史上此地有大片水域而得名
海淀区在春秋战国时期,隶属于燕
随着我国朝代的更迭和建制的变更
海淀地方的隶属也多次发生变化
作为一个地区的兴起
则是与北京城的发展息息相关
清代在这里修建了大规模的园林建筑
圆明园、颐和园一带成为皇家禁地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致使海淀区两次遭受劫掠
十八区人民政府在海淀镇成立
1954年6月“海淀区”作为行政区划名称
正式在版图上出现
门头沟区原名京西矿区
1958年设区时
因圈门至风口鞍这条沟叫门头沟
故因沟得名
门头沟区历史悠久
从1万年前的“东胡林人”起
门头沟区地处古冀州
周武王十一年设燕、蓟政区,区境属蓟
燕并蓟后,区境属燕
明洪武元年
元大都改称为北平府
后又改为顺天府
宛平县属之
嘉靖三十三年
沿河城地区归属宛平县
区全境属宛平县
1914年10月
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
宛平县随属
日门头沟全境解放
到1952年9月前
区境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届河北省宛平县辖界
一部分属北京市第16区
(曾称门头沟区、第28区、第20区)辖界
包括今龙泉、永定、潭柘寺3镇范围
1952年9月河北省宛平县
北京市第16区并入京西矿区
今门头沟区全境属京西矿区辖界
1958年5月京西矿区调整区划后改称门头沟区
在金定都后
于大房(防)山建陵寝
后置“万宁县”
再后以奉祀先陵
改“奉先县”
元世祖年间以境内的大房山(也称房山)
改奉先县为房山县
撤销房山县、燕山区,设立房山区
以燕山区和房山县的行政区域为房山区的行政区域
国务院批准将房山区人民政府驻地迁至良乡
通州区历史悠久
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
早在新石器时期
境域内就有人类活动
西汉初始建路县
后先后改称通路亭、潞县、通州、通县
1948年12月通县解放,分置通县、通州市
1958年3月县市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后
合并为北京市通州区
1960年复称通县
通州历为京东交通要道,漕运、仓储重地
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
水陆进京必经此地
促进了通州经济的繁荣和兴旺
享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之称
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县
设立通州区
区人民政府驻通州镇
明朝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
降顺州为顺义县,属北平府
后为顺天府所辖
民国三年(1914)十月
改顺天府为京兆特别区
民国十年(1928)六月
北京改称北平
顺义直属河北省
日顺义县城解放
顺义属河北省通州专署领导
1958年4月,划归北京市
1998年12月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制,设立顺义区
昌平区于西汉时在此设昌平县
名称来自汉代的昌平侯
周初属蓟国,后归燕国
西汉始置县
明景泰三年(1425年)迁县治于永安城(现昌平镇)
正德八年(1513年)
升为昌平州(辖怀柔、密云、顺义三县)
1913年改州为县
先后属京兆区、河北省
1956年划入北京市
为北京市昌平区
1960年初,改为昌平县
日,经国务院批准,昌平撤县设区
金由元二年(公元1154年)
金企图代宋
便将当时的永安府改为大兴府
改析津县为大兴县
寓疆域辽阔
兴旺发达之意
大兴因此而定名
并沿用至今
自先秦建县以来约有2400余年
为中国最早的建制县之一
元明清三代为“天下首邑”
1958年3月前归属河北省
经国务院第72次会议决定
将大兴县由河北省转划北京市管辖
将北京市南苑区的
旧宫、亦庄、瀛海、西红门
等地划归大兴
日复改为大兴县
日国务院批准
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复撤销大兴县
设立大兴区
怀柔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
就已经有了“怀柔”这个名称
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设立怀柔县
而怀柔名字出自
《诗经?周颂?时迈》
中的“怀柔百神”
意思是招来安抚
公元1368年明朝设置的怀柔县
与今天的怀柔区管辖范围基本相同
在古代汉语中
“怀”是来的意思
“柔”是安抚的意思
“怀柔”这两个字放在一起
就是以德施政
民族团结,交融发展
国务院批准怀柔县撤县设区
平谷区因其地形三面环山
中间是平原而得名
自汉高祖十二年便已建立平谷县
是北京区县中最古老的名称之一
平谷县自汉高祖十二年设县以来
历经2000余载
期间,县有撤并,境域多变
然县名一直延续至今
1958年3月,通县专区撤销
平谷县改属河北省唐山专署
同年10月,划入北京市
原密云县城南15千米处有一高山
终年云雾缭绕
故名密云山(现丰宁县云雾山)
县名来自山名
舜筑“共工城”距今4100年
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古城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
置渔阳郡、渔阳县,为密云地区建县之始
明洪武元年省檀州入密云县
永乐元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
密云县隶之
雍正六年改密云县直属顺天府北路厅
民国初废顺天府,改称京兆
密云县属京兆
1928年废京兆,改隶河北省
日归北京市所辖
延庆县早在战国时期就设立了县
名“居庸”
元仁宗年间更名为龙庆州
明永乐年间设隆庆州
明穆宗朱载?登基后改年号隆庆
由于避讳而改名为延庆州
民国年间改为延庆县
解放军解放了延庆县城
延庆县属察哈尔省
1952年改属河北省
1958年10月划归北京市
这就是北京
到处都是历史
哪儿哪儿都是故事
一座充满文化
富含底蕴的
新而不躁的城市
注:本文转自周末去哪玩北京站,如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者支付稿费,谢谢~
投稿请加主编微信:bicyclelife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分享您的摄影作品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