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比萨斜塔塔是稳定平衡还是非稳定平衡,为什...

原标题:【意游未尽】那些拯救比萨斜塔的脑洞大开方案 意大利…

让匹诺曹抱着比萨斜塔,斜塔倾倒一点,就让匹诺曹说一个谎话。把巨型电风扇建在比萨斜塔旁,让巨大的风力阻止比萨斜塔继续倾斜。建造一个类似自由女神的雕像,让女神怀抱斜塔,不仅可以不让斜塔倒下,还可以吸引更多人来膜拜斜塔 那些脑洞大开的斜塔拯救建议,你有过么?尽管如此,比萨人依旧希望“比萨塔像比萨人一样健壮结实,永远不会倒下去。”

那次名扬世界的著名实验

在伽利略之前,一切科学、哲学问题,全部包括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里。当时要是有学生提出质疑,只要一句“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问者便不敢再生怀疑。当时亚里士多德说,如果把两件东西从空中抛下,必定是重物先落地。而25岁的伽利略却对这一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理论产生质疑,为了验证他的结论,他登上比萨斜塔,顶着所有人怀疑的目光,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科学实验。

当伽利略发出信号后,一个重10磅和1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从塔顶上降落,随即两球同时落地。为了证明这一结论,他们又把实验重复一次,结果相同。实验结果表明,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即5磅重物体比1磅重物体降落速度快4倍的说法是错误的。证明了自由落体定律,即物体不论大小轻重,在自由落下的过程中,若把空气的阻力产生的影响除外,它们的加速度完全相同。正是这是这次大胆的实验,让比萨斜塔名扬世界。

拯救斜塔的脑洞大开建议

好吧,不研究不知道,原来那么多超人想要去拯救比萨斜塔呢!

来让我们看下曾经那些大胆离奇、脑洞大开的解决方案吧:

“在比萨斜塔旁边修建一座类似自由女神像的巨型雕塑,让女神怀抱斜塔,不仅可以不让斜塔倒下,还可以吸引更多人来比萨参观呢!”

“在比萨斜塔的倾斜一侧***个巨型风扇吧,让风扇吹出的巨大风力阻止塔身继续倾斜,我们这家日本**电扇企业愿意赞助这个巨大的电风扇,不过需要在巨型电扇上标注出我们企业的logo。”

“想要保住比萨斜塔,必须要减轻塔身重量,那么,还是削去斜塔的最上面三层吧,这样就会阻止斜塔继续倾倒了。”

“还是将整个斜塔搬到距离城市几公里的乡村吧,重新固定在坚实的地基上。”

在比萨斜塔旁边的纪念品小摊上,会看到跟比萨斜塔有关的千奇百怪的冰箱贴,其中有一个是匹诺曹抱着比萨斜塔,于是我想到了一个不让拯救比萨斜塔的方案:每当比萨斜塔又倾倒一点时,就让匹诺曹说一个谎话,于是长长的鼻子就好支撑住要倒塌的斜塔了。

如果让你来拯救比萨斜塔,你会想出一个什么样怪诞有趣的方案呢?

比萨斜塔千年不倒的奥秘

比萨塔斜而不倒,其实在建设之初就已经在建筑师的意料之中了。早在19世纪,建筑师拉德斯卡在斜塔地基中钻孔取样,就证实了土壤条件是塔身倾斜的原因。建塔的地方和整个比萨城一样,都处于一条河谷的冲击地上,土壤为粘土和砂土,再下面是潜水层,表面坚固层很薄。当第一位建筑师建筑到第三层时发现倾斜,后来停工等待地基沉降稳定后继续建设。第二位建筑师续建时,又注意到调整倾斜高度,同时采取措施减轻塔身重量。第三位建筑师在建第七层和第八层之间,将钟楼转折,同时吸收了清真寺尖塔的特点,没设楼顶,以此减轻塔身的重量和平衡倾斜。

另外,建造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一块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的粘合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个因素。

有望挺直腰杆的比萨斜塔

1990年,随着意大利著名女主持人的公开宣布,比萨斜塔正式对公众关闭。自此之后,意大利政府斥资2500万英镑帮助斜塔矫正骨骼:第一次对于比萨斜塔的抢救性干预是将塔的第一层用18根钢缆环绕捆绑,作为临时结构性加固措施。之后的干预工作转至地下,比萨斜塔底地面已经冻结成冰,150年的古砾岩砖块被压缩变形,所以工作人员将这些砖块用一根大梁和钢筋混凝土替代。1999年,最具决定意义的干预措施展开,比萨塔地基下的土石被挖掘移走,塔的高度由此降低,自然也减少了倾斜程度。

该修复工程于2001年完工,当是塔身已经变直38厘米,从2001年到2013年,塔身垂直倾斜又恢复了2.5厘米。尽管塔身正在渐渐被扶正,不过总体上来看,比萨斜塔依旧呈倾斜状,不过至少对于想要登塔俯瞰比萨城区的人们来说,至少2-3个世纪登塔是绝对不会出现安全问题的。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80| 上传日期: 15:21:0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铁军游记:2016年初夏,意瑞法三国行(全文字稿)

2016意瑞法三国行(1)

如同过去参加的旅游团一样,国人的散漫性依然令人叹服不已,从傍晚7点30分至9点,整整花了1个半小时,我们这支23人的小队伍才算勉强集合完毕。

对此,我和我的战友无奈地相视一笑,想当兵时节,1分钟打背包兼全副武装,一个连队全部集合完毕。我俩不由自主地叹了一声:唉……,

看着这伙人背着五颜六色的背包,手里还拖着一个比一个大的旅行箱,我不由好笑,若不是时间地点不对,或不是看他们极度兴奋,旁若无人,大声喧哗的精神状态,别人一定会以为这是一群慌不择路逃向欧洲的中东难民。

我们这次欧洲之行的领队叫陈国雄,香港人,是个胖乎乎的中年人,眉目之间,长的很像我当年一位叫陈曙光的部下。

按旅行社的称谓,导游有全陪与地陪之分。所谓全陪即旅行社派出的全程陪同导游,尊称为领队。而地陪则是旅行社雇佣的当地导游,仅负责一国或一地的旅游向导及解说。

按照陈导的通报,今晚我们乘坐香港国泰CX293飞罗马,空中行程13小时,我们今晚9点蛇口港开船,9点50到香港机场,凌晨12点45起飞。

从蛇口港乘船去香港机场实在方便,出境手续及行李托运在蛇口港就办理交付完毕,下船即是香港机场候机楼。

令人痛苦的是9点50到了香港机场,12点45才登机起飞,其间近3个小时大家只好在香港机场候机楼里流浪,实在有点折磨人了。

香港机场的空调没有往年那么冷气十足,我想大概与香港日益不景气的经济有关吧。

凌晨近1点,终于登机了。

此时香港正逢大暴雨,顶着倾盆大雨,飞机强行起飞,雷积云层之中,飞机如大海颠拨中的小船,忽上忽下,伴随着机舱里一阵阵惊呼与尖叫,倒颇有几分世界末日的感觉……。

我知道只要再坚持一会,飞机就会向上穿过雷积云,进入7000米以上的高空,那时我们自然就如同灵魂升上天国一般,因为在那里,如果是白天,就只会有无边无际,湛蓝宁静的天空,而如果是夜晚,则只会有绛色或紫红色的天空,象征着整个天域即将在朝霞中苏醒……。

不知不觉之中,我坐着进入了梦乡……。

2016意瑞法三国行(2)

上午9点时分,我从晨曦中醒来,身边的战友笑话我,说我一夜端坐笔直,如同老和尚坐禅入定一般。我不由哈哈大笑:这算什么,当年当兵营门站岗,人站的笔直且目视前方,有当官的出营门向哨兵敬礼,发现哨兵未还礼,觉得奇怪,抵近一看才发现,我居然持***站的笔直,人却在睡觉……。

我想起了当年的结局,不由一阵好笑:他娘的,这个当官的也缺德,悄不吱声地叫来了我的连长,结果……,哈哈……。

上午9点时分,终于到了罗马,从而结束了长达13小时的活受罪。

意大利地处西南欧,与中国顺时差6小时。

此时,意大利半岛阳光普照,破旧的罗马机场挟持着地中海的海风扑面而来。罗马机场有一个令人敬佩的名字:罗马达芬奇机场。这是一片临海平原,举目尽处,皆是一片绿色……。

陈导首先宣布了一个好消息:我们23个游客,而我们的大巴有55个坐位,大家坐或躺均可。

紧接着陈导又发出了第一警告:意大利扒手天下闻名,罗马扒手更是技高一筹,大家一定要看紧自己的钱包……。

陈导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欧洲经济危机,遍地小偷,多如牛毛,而且晚上抢劫更多,白天是扒手的天下,晚上是劫匪的福音。而且钱包被窃,报警没用,警方顶多作一个笔录而已。但护照被盗则必须报警,为的是警方出示证明,好让你被礼送回国时通关使用。

我听后觉得有几分滑稽,罗马是天主教的大本营,而意大利几乎人人信教,我真有点拎不清教徒与扒手之间的转换关系。莫非这些罗马人一边偷人钱包,一边转身就去教堂忏悔或向神甫行贿,从而求得上帝的宽恕。

我想,如果罗马小偷真是这样信教的话,那天主教也就太虚伪了。……。

陈导似乎觉得警告力度还不够,于是继续补充说道:罗马小偷的祖师爷是吉普赛人,而吉普赛人作小偷则有上千年的光荣传统,现在的罗马小偷的生力军是东欧人,而东欧则是吉普赛人的老家……。

我一听不由好笑,欧洲人也讲究拜祖师爷?这倒与中国人的习俗颇为相近。要知道在中国,三百七十二行,行行都有祖师爷。比如学木匠的拜鲁班为祖师爷,学唱戏的拜唐玄宗为祖师爷,学算卦的拜鬼谷子为祖师爷,学画画的拜吴道子为祖师爷,学做鞋的拜孙膑为祖师爷(孙膑被处以膑刑,即剜去膝盖骨,故旧时传统的鞋匠多为瘸子),而小偷的祖师爷,则据说是排水泊梁山座次107名的鼓上蚤时迁。

一边听着陈导在那里神侃,一边望着车窗外掠过的田野,说实话,意大利郁绿的田园风光出乎我的意外,真想不到这个千年古国居然也有这么生气盎然的一面。

记得前年去过希腊,举目皆是光秃秃的山川,即便有几株橄榄树,枝叶也是灰朴朴的,如同中国40多年前的陕北黄土高原一般。

尽管希腊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近年来每一个去过希腊的中国人都会有同样的感触,那就是古希腊奥林匹克山诸神的后代们不可救药地堕落了。

整个希腊颓废了,其山川田野之荒芜,民族之懒散,人民精神之颓丧,可谓举世罕见。

记得旅途之中所见到的希腊人,大都是一副萎靡不振,愁眉苦脸的模样,仿佛被人抽干了脊髓似的,举目之处,从山川风貌到人民精神,实在让我这个旁观者提不起兴致来……。

原想意大利与希腊处于同一地理纬度,气候及物产相似,而且相邻而居,又同是文明古国,况且古罗马还是古希腊的后辈,所以我估计意大利的风貌格调和希腊差不多。而且意大利军队在上次大战时的懦弱表现,被各国军队讥讽为“面条部队”,早就将2千年前古罗马军队横扫亚非欧三大陆的雄风甩到爪洼国去了。

没曾想,我今天看到的意大利,却大大地出乎人意外。

美丽富饶的意大利南部平原,绿色的山川田野,声音隆隆地耕作机械,小镇上神采飞扬的路人,无一不在提示着这一切都在生气昂然之中。

说实话,一个国家如同一个人一样,贫穷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希望和生气。失去了这两点,也就等于行尸走肉一般。而我前年在希腊所看见的一切,归结为一句话,即希腊人失去了灵魂。而今天所见到的意大利人的精神风貌,却远胜希腊人,这让人感到很不错!

一个小时后,我们的大巴车开进了罗马。

罗马的现代高层建筑不多,一般的公寓楼多为6至8层,大多为半个世纪前的旧楼。越往市中心,周围的古建筑也就越多。屈指算来,这些文艺复兴风格的城市建筑大都有数百年的高龄了。

我知道古建筑的维护是很花钱的,不知道罗马市政府每年赚我们这些东方游客的钱,够不够支付这些西方高龄建筑的维修费……。

根据旅行社的计划,我们在罗马只有半天的逗留时间,故只有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与古罗马斗兽场两个参观项目。而且今晚住宿地点在距罗马80公里外的蒙特卡蒂尼温泉小镇,。

对此安排计划,我心里不由冒火,在古罗马的传承之地,在意大利的首都,匆匆3个小时,就连装模作样的走马观花都算不上。

屈指算来,原心里计划中的罗马广场、西班牙广场、威尼斯广场、圣天使城堡万神殿、许愿泉、伊特鲁里亚国家博物馆、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圣玛利亚天使教堂、圣阶、拉特兰宫、圣克莱门特大教堂、特莱维喷泉……。

这一切的一切美好计划,全都烟消云散,化为了灰烬……。

我咀咒这个跟团旅行的旅游方式,更咀咒旅行社制订这个计划的家伙,这个白痴加傻瓜,真是脑袋被驴踢了……。

愤愤不平之中,我们的大巴车开进了梵蒂冈圣彼得广场的地下停车站,等我们走上地面时,才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一座巨大的三角形广场之中。

大概是约定俗成吧,顶着近午的烈日,不论种族肤色,大家都乖乖地在广场上排起了长队,期待着能早点进入圣彼得大教堂。

我们的地陪导游是一位长居罗马的香港女士,十分敬业,一边陪着大家排队,一边充满激情地向我们介绍着梵蒂冈与天主教的历史……。

公元2000年前,古罗马的军团攻克了耶路撒冷,以色列从此亡国,罗马成了西方的世界中心。

在这里,台多河将罗马分割成东西城。梵蒂冈在西城区,没有台托河,就没有罗马帝国,而没有罗马帝国就没有欧洲文明……。

梵蒂冈是天主教的大本营,也是天主教的教皇与教廷所在之处。

天主教是基督教三大流派之一,即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

我们的耳机里充满了那位敬业的香港女导游如同神甫布道的声音,说的好听是热情洋溢,说的不好是有点狂热兼偏执……。

我回想起我这几年来接触过的香港导游,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史地知识的严重不平衡或失调。若问他们中国历史的三皇五帝或唐宋元明清,结果往往都是一问三不知,或回答的牛头不对马嘴,宛若白痴一般。但如果问他们欧洲或美加历史,则一个个顿时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口若悬河,引经据典,滔滔不绝……。

唉,这大概就是所谓殖民地文化与教育的悲哀吧,对自己祖国历史及老祖宗文化忘得一干二净,却对外来殖民宗主国的历史地理及文化刻骨铭心。我想,大概中国成语里说的“数典忘祖”就是指这类人吧。

一时间,耳机里香港女导游的声音还在说教布道: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均脱胎于犹太教,可以说犹太教是西方宗教之母。听到这里我笑了,不由小声嘀咕说:原来这个犹太教同陕西的秦腔差不多,秦腔也是中国戏曲之母……。

没曾想一抬头,女导游就在我身边,狠狠地瞪了我一眼,继续说:上帝即天父,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基督教称之为耶和华,圣子则是耶稣基督。而伊斯兰教则认为上帝是唯一的神,不存在三位一体的神,只不过伊斯兰教徒给上帝换了个名字,叫做阿拉。哦,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里也有耶稣的位置,职位是先知,排列在穆罕默德之后……。

女导游喘了一口气,接着讲:那么什么是圣经呢?

犹太教信仰的是圣经旧约,里面讲的是从上帝创造天地及人类开始,围绕着以色列人的历史,一直写到耶稣基督降生前三百年为至。即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人类历史,旧约主要用犹太人的希伯来语写成。

基督教信仰的是圣经新约,新约讲的是耶稣基督降生后的事情,阐述了基督教的起源、福音的传播、教义和对末世的预言。

所谓公元纪年,即以耶稣基督诞生之日起算。

耶稣是犹太人,为什么基督徒仇恨犹太人呢?

这是因为耶稣创建了基督教,被犹太人视为叛教者,耶稣被犹太人开除了教籍与族籍,后来又被犹太人向罗马占领军举报,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耶稣死后,他的门徒圣彼得(十二门徒之首)、圣保罗(圣经新约的主要写手)也相继落网,被古罗马军队钉死在十字架上,据说行刑的地点就在眼前这座圣彼得大教堂的地基下面……。

头顶上的阳光,似乎越来越灼热了,耳机里香港女导游的声音,似乎也越来越嘈杂了:

耶稣死后300年,罗马帝国的康斯坦丁大帝作了两件事,一是发布米兰赦令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国教,二是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罗马,基督教随之分为天主教与东正教。前者大本营在罗马,人称拉丁语派,后者大本营在君士坦丁堡,人称希腊语派。

耶稣死后1500年,即15世纪初叶,德国的马金路德维希开始声讨教皇发行赎罪券,抛出了天主教会的95宗罪,开始了宗教改革,并创立基督新教。

我承认香港女导游的欧洲宗教史学的不错,去繁就简,就在这么一会儿的排队时间,就将基督教的来龙去脉,组织队伍建设,内外形势及发展布局,讲的清清楚楚,实在难得。

我想,天主教后面的悲惨遭遇就不劳她讲了,我都可以接过来代她继续布道,于是我想象自已将站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布道案台上大声宣讲着:

诸位女士们、先生们、信徒们:所谓教皇利奥十世发行赎罪券,教皇的目的是为了筹措眼前这座圣彼得大教堂的修建款。没想到由于“以钱赎罪”的指导思想出现了错误,最后修教堂的款子虽然弄到手了,但手下的队伍却散了一半,从德国到北欧,全都变成了新教的领地,用中国话讲,就是这丫的亏大发了……。

在无处不在的烈日爆晒之下,我们的排队终于进入了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圆柱走廊,经过了安检门,没有了阳光的烘烤,我们的苦难终于结束了。

对此,我禁不住长叹了一口气:万能的主啊!阿门……。

从圆柱走廊向右望去,居然看见了执矛站岗的卫兵。

据说这就是传说中的瑞士雇佣兵,即梵蒂冈的国家军队,尽管这支军队的编制只有86人,但却是梵蒂冈唯一的正规军。

这些卫兵并不高大魁伟,反而有些单薄,身着红黄蓝三色条纹的古代骑士服装,手持古代长矛而非现代步***,显得颇有几分滑稽。

据说在16世纪时,梵蒂冈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进攻,为了保卫教皇,全部瑞士卫兵战死。这让当时的教皇非常感动,于是决定世世代代雇佣瑞士卫兵保卫梵蒂冈。

走进了圣彼得大教堂,我才真的为这座排名全世界第一的教堂建筑所震撼。

教堂内2万平方米的面积,45米高的巨大穹顶,无数精美的雕塑和油画。据说这里可同时容纳六万教徒作祈祷。

而这座大教堂建于16世纪,其建筑期长达120年,这时我才体会到当初教皇利奥十世发行赎罪券的苦衷,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中国那些烂尾楼老板的无奈……。

进了大教堂,右边的一座玻璃盒中的雕塑吸引了我,雕塑是一位容貌端正的女子,一脸伤痛与无奈的神情注现着怀抱中的男子。

我觉得这座雕塑细腻生动,其神态与其它宗教塑像相去甚远。此时此刻,如不是置身于肃穆庄严的大教堂之中,我几乎相信这位神情凄凉的女子是来自俗世民间,正为怀中死去或重病的亲人而悲伤流泪……。

我赶忙找来了导游向她请教,才得知这座雕塑为米开朗基罗24岁时雕塑作品《圣母的哀痛》。

米开朗基罗,是我从少年时代起就最为叹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雕塑大师。今天终于见到了大师的真品,而且是大师青年时代的佳作,我心里不由庆幸不已。我再次走近了这位《圣母哀痛》,静静地观摩了起来……。

认真说来,这一尊雕塑应远胜过米开朗基罗后来的其它作品,不为别的,只为它的朴实无华、神态自然,宛若真的是一位怀抱儿子而伤心落泪的民间女子。

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参观四川丰都鬼城,那位端坐在阎王身后的女子塑像,丈夫是威风凛凛的黑面阎王,妻子却恰似一位身着红衣的民间小村姑,容貌秀丽,一脸平和,不喜不悲地坐在红烛环绕的神翕之中……。

至于其它诸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中央穹顶、圣彼得的青铜塑像,还有那座被誉为贝尔尼尼的最伟大的杰作,教堂中央的青铜华盖,刻有精美圣灵像的圣彼得宝座,等等。我倒觉得十分呆板,颇有些名不符实。

除此之外,大堂两侧几乎都是从古到今数十位教皇的祭台,上面的雕像也大都是其教皇本人的真容,有的严肃正经,有的忧心仲仲,有的则一脸奸诈……。

有一处教皇祭台很有趣,这位教皇叫亚历山大七世。据说这一雕塑是意大利大师贝尔尼尼的收山之作,精美到极致兼宏伟大气,尤其是彩色大理石雕刻的覆盖着石棺上的幕布,居然连皱折都清楚可见,可谓栩栩如生。

最有意思的是,居然这座雕塑里还有一位从幕布下的石棺中爬出来的死神,正挥舞着象征着计时的沙漏,即意味着教皇大人时日不多了,而那位干瘦的教皇大人则视若不见,只顾专心向上帝祈祷不已……。

同我在东欧的教堂所见到过的一样,教堂除了神甫们布道作弥撒的功能之外,还兼有停尸房的功用。只不过东欧教堂里的石棺放置在教堂地面上的,而圣彼得大教堂里的石棺放置在教堂地下室里。

另一处有意思的是一条镶嵌着微章图案的大理石通道,上面刻有世界排名前五名大教堂的名称,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位居第一,然后依次为: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西班牙赛尔维大教堂、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英国圣保罗大教堂。

我有些纳闷,一是这个排名的评分依据,是以教堂的历史悠久还是规模大小为准?二是这个排名的评分标准是由谁制定的,是罗马教廷拍板的还是信徒们投票民选的?三是这个排名只是限于天主教,还是包括了基督新教和东正教?

为此,我专门请教了导游,没想到对西方宗教轶闻无所不知的两位导游,瞠目结舌了好一会,最后也承认说是不知道……。

40分钟后,随着耳机里导游召唤集合的声音,我终于随着人流走出了圣彼得大教堂,头顶着初夏炽热的阳光,人仿佛从中世纪突然跳到了现代世界,一时之间,颇有几分轮回转世,恍若隔世的感觉……。

怎么说呢,梵蒂冈比我想象的小,圣彼得广场比我想象的大,圣彼得大教堂则像一位身着布衣的土豪,外表朴素,内在精美豪华。

尤其有一处地方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圣彼得大教堂前那座怒目持剑的圣彼得塑像,圣人持剑,怒目杀人。这让我们这些东方人,尤其是受了二千年儒释道多元教化的中国人大吃一惊且迷惑不解。

马克思说:“圣经是神圣的,但宗教是鸦片”,我看不尽如此,这位怒目持剑的圣彼得告诉我们,西方的宗教不但是鸦片,而且还是暴力与杀戮的象征。你想想,就连他们的圣人都公然持剑杀人,西方人还有什么不敢做的?所谓文明、绅士、恭敬、浪漫,不过就是屠杀前的伪装罢了。

是的,英国人屠杀澳洲土著,西班牙人屠杀南美马雅人,美国人屠杀北美印地安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不都是基督教圣人彼得的徒子徒孙干的好事。杀完了人,抢劫完了财物,再来和你讲文明讲人权,这就是西方宗教的真谛。

是的,就是这尊怒目持剑的圣彼得塑像,也让我顿时明白了基督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长达千年而永远化解不开的原因。

为此,我深为东方佛教而庆幸,看似柔弱实则智慧的佛教,一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偈语,道出了东方佛教包容大度,珍惜生命的真谛。与此同时,客观上也远远避开了基督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二千年仇杀,不能不让人叹服,这是何等的伟大的智慧啊!……。

乘着大家在圣彼得广场环形圆柱廊下坐等集合的时候,我又与导游聊起梵蒂冈种种秩事起来。

望着梵蒂冈与罗马相隔的古城墙,我不由感叹,这恐怕就是神界与世俗界的分界线吧!

是的!这里就是当今世界最小的独立主权国家梵蒂冈,被誉为国中之国,城中之城。

其国土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居民只有区区600人,拥有只有86人的军队(瑞士卫兵),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却拥有占世界六分之一人口,即遍布五大洲的13亿信徒,同时还与世界上179个国家建交并派出了大使。

梵蒂冈最高权力机构为教廷,教皇即为国家元首,国歌居然是“教皇进行曲”,而且还设有国务院及国务卿,下设10多个部委,对遍布五大洲的天主教区进行远程遥控管理。

不但如此,梵蒂冈自已还独立发行报纸及杂志,还建有两个以上的大功率电台,每天准时向13亿信徒广播传达上帝的福音。

除此之外,梵蒂冈自已还发行货帀,其货币与意大利里拉通用。梵蒂冈还开设梵蒂冈银行,管理在全世界数百亿美元的投资……。

听着导游如数家珍的介绍,我立刻取出IPD上网查证,结果一切都有据可查,一切都是真的!我真晕了,立马晕过去了。

一分钟后,清醒过来的第一念头,就是赶快发短信给***,要他立刻组织全国的省长及省委书记飞到梵蒂冈来认真学习,其它的神马政治信仰、一带一路的东东先抛在一边,先学学人家的精兵简政,再学学人家的为人民服务精神。

你想想,人家梵蒂冈加上教皇和清洁工在内才不到600人,还不如中国半个县的***人数多。可人家就这点人居然管理着这么一大摊事的事,而且是世上最难管理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的事。你想想,那是同中国人口一般多,而且是分散在世界五大洲各个角落的13亿信徒的思想工作,居然就靠这几百人的管理队伍就管的顺顺溜溜的。

不但如此,这支几百人的管理队伍还兼管着梵蒂冈的物质基础,即财政货帀、金融投资、外交事务,数十万公顷的意大利土地、几百亿美元的全球投资,这一大堆金币砸下来,居然还未见过一篇有关梵蒂冈***监守自盗、贪污谋私的新闻报道出来。

这是多么高尚而纯粹的三观!多么精悍而强大的管理团队!这是多么忘我与高效的工作作风!

说实话,我都不知该怎么形容与表揚这支由教皇率领的管理团队了,总之一句话,全世界世俗间没有哪个政府或政党有这么精兵简政与高效无私的管理团队,而且即使在宗教界,至少据我所知,中国的佛教协会和道教协会也没这个本事,哪些个肥头大耳的厅级和尚,处级道士、科级尼姑能守住自己的五根清净就已是阿弥托福了……。

又过半小时,我们这支拖拉的队伍总算是到齐了,大巴车向今天第二个景点古罗马斗兽场开去。

望着屹立在阳光下的斗兽场遗址,导游介绍其建于公元72年,即距今已有2000年历史了,想着当年的斯巴达克斯也曾在此流血博杀,我总觉得不太真实……。

据说这是2000多年前古罗马军团征服以色列后,由十万犹太人战俘建成的斗兽场,又有一说是古罗马用卖掉了十万个犹太人战俘的金钱建成的,总之,这是意大利人祖先的荣耀,且与今天的意大利通心粉无关。

远远望去,斗兽场遗址与图片上一样,所以激不起我们多少兴趣,反而斗兽场遗址前的一座古罗马凯旋门令人十分惊奇,如果将几天后要见到的巴黎凯旋门也预算在内,迄今为止,我算是见过四座凯旋门了,印度新德里的德里凯旋门(新老德里分界,又有人称为印度门)、德国柏林凯旋门(勃兰登堡门)、眼前的罗马凯旋门、巴黎拿破仑凯旋门。

想来,罗马凯旋门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凯旋门了,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了。它是为庆祝古罗马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统一罗马帝国而建的。据说凯旋门上的浮雕都是从当时罗马其它建筑上直接取来的,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罗马帝国各个重要时期的雕刻,算是一部生动的罗马雕刻史。

斗兽场遗址入口处排着长队,走过去打听了一下,门票还不算贵仅15欧元,可惜导游只给了40分钟时间,算来还不够排队的时间,唉,为今之计,只可远观不可近玩矣……。

罗马凯旋门不远处,停着一辆装甲车,遮阳伞下站着两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其中一个留着小胡子的兵有点小酷,趁其不注意,赶快拍了一张留作纪念。

离开罗马了,我们的大巴向300公里外的温泉小城蒙特卡蒂尼开去。

在途中这3个多小时车程中,我终于领略到了我们这位香港陈导的嘴皮子功夫了,大嘴巴兼瞎胡悠,我记录了几条陈氏经典语录以供观赏或留念:

古罗马宫殿废墟就在罗马地下十米处,藏有稀世珍宝无数,而现政府对此不管不问,谁挖到就归谁……。

罗马的堵车名列欧洲前三名,因为全城只有2条地铁……。

意大利空心粉享誉全球,其实师傅是中国人。据说是700年前的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从中国面条师傅那里偷学来的。

意大利薄饼很好吃,但也是学中国山东煎饼之后演化而来的。

意大利的皮鞋之所以横行欧洲,据考证也是师从两位中国师傅,皮靴是跟元朝蒙古人学的,而皮鞋是后来跟温州人学的……。

傍晚,温泉小镇蒙特卡蒂尼很安静,小街两边全是法国梧桐,梧桐树的枝叶在街道上形成穹顶,小街上无人,偶尔有一辆轿车通过,此时此景,让我想起了在希腊奥林匹克山区小镇的情景,也是这么凉爽,也是这么安静。

我们今晚住的居然还是4星级宾馆,估计在国内能评上个一个星级就烧高香了,尤其是房间里全是微型单身小床,真不知牛高马大的欧洲人,在这样的微型小床上如何睡得着。

是啊!温泉小镇,可惜晚宿早起,无缘一泡,可谓终生遗憾,遗憾终生啊!

2016意瑞法三国行(3)

2016年5月22日 比萨与佛罗伦萨

清晨即起,小宾馆的花园打理的不错,尤其是一丛丛酷似鸟头的花卉,平生第一次见到,颇为惊奇。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小宾馆,从经理到服务员几乎清一色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头,一个个西装笔挺、温文尔雅,望着眼前这些站得笔直且风度十足的老年服务员,大家有啥事也只好自己操劳了,中国人以孝道为先,谁也不愿意支使老年人为自己代劳……。

早餐仍是美式自助餐,虽以油腻炸烤食物为主,但品种众多,倒也丰盛可口。美式早餐较奢移,蛋卷,培根,火腿,不一而足。

相比之下,那种纯粹的欧式早餐则寒酸的很多,通常只有一杯咖啡,外加两片硬面包了事。据说老欧洲早餐的硬面包片之硬,足以将老人的假牙硌碎……。

上车了,告别了温泉小镇蒙特卡蒂尼,我们的大巴风驰电掣奔向80公里外

比萨,以著名的比萨斜塔而闻名于世,还记得小学课本上那篇伽利略斜塔实验的课文吗?年仅26岁的伽利略,那时已是比萨大学的教授,他和朋友在比萨斜塔顶上所做的那次试验,发现了物理学的自由落体及加速度运动定律……。

也就是今天到了比萨古镇,我才知道这座位于意大利中部平原上的不起眼的小镇,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也并不简单,不但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且还拥有一所颇有名气的比萨大学,用中国人的话讲,可谓底蕴深厚,家学渊源啊!

大巴车进了比萨小镇,驾驶员突然叫了一声:对不起。急忙跳下车先跑去了交了入城费。

这时我才知道意大利政府生财有道,凡是外国游客的大巴车进入旅游景点必须先缴纳入城费,而且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比如外国游客的大巴车进入罗马的入城费130欧元,比萨200,佛罗伦萨340……,同时惠及国民,本国游客的大巴车免费!

有意思的是,我们一行人刚下车,周围便呼拉拉地涌上了一大群黑人,手里举着一大堆小商品,口里还喊着生硬的中国话:买东西,便宜!好东西,不贵!

这些黑人男性居多,身材高挑削瘦,真是中长跑的好料子。看样子,这个停车场的纪念品零售生意几乎被这些黑人包圆了。

果不其然,从比萨小镇到比萨斜塔,道路两边几乎全是卖纪念品的小摊,而小摊的老板也全是黑人,每个人都很热情,全是一口别扭的中国话:买东西,便宜!好东西,不贵!……。

我不由好笑:这些黑人小贩,全都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

终于见到传说中的比萨斜塔了,导游告诉我们,比萨斜塔1173年建成,距今己近千年……。

火热的阳光之下,大理石建造的斜塔闪烁着圣洁的光芒,斜塔坐落在一片绿荫草地之上,斜塔后面是一片中世纪的教堂,里面停满了石棺。

按照我对欧洲教堂的认识,以为这些石棺里躺着的都是教堂历代的主教,结果导游告诉我,也许知名大教堂是我认为的那样,而一般的教堂里,石棺里躺着的大部分是当地的富翁。

为什么这些阔佬们会选择教堂作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这是他们认为教堂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花上一个大价钱,开个后门,上天堂比较容易……

我听后不由哈哈大笑:钱能通神,有钱能买鬼推磨,看来这个道理不但适用于东方,同样也适用于西方,可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也勉强算得上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吧!

在比萨斜塔的后院门口,站着一位身穿古罗马将军服装的意大利老头,专门陪游客照相,我和战友用手机照了两张,转身给老头付钱,付了5欧,还伸手要,又付了5欧,还伸手要,结果付了20欧还伸手要,结果见我发火了,老头也就不伸手了,作出了一副可怜像,配着他那一身威风十足的古罗马将军服装,显得十分滑稽,我心里不由一番感叹,是啊!这就是古罗马军团的后代……。

出比萨古镇85公里处,是我们今天第二个目标:佛罗伦萨。

在比萨古镇与佛罗伦萨之间,有一个普那多(音译)小镇,我们在这个小镇吃午饭(中餐),进了小镇,大家不由大吃一惊,这里路上走着的,屋外坐着的,甚至开车驶过的,几乎全是中国人,而且全操着一口江浙方言,我们的大脑顿时当机了,仿佛时空错乱,我们穿越到了中国江南的某个村镇……。

趁等着吃饭的当口,我溜出饭馆后门,同一位正在吸烟的中国厨师聊了起来,这才知道这座小镇是意大利的制衣大本营,除米兰国际大名牌时装之?,意大利几乎全部的服装都在此生产,小镇周围全是制衣厂,而小镇及工厂的90%人口都是中国人,足有5至6万人之多,用这位厨师的话讲,如果这里的中国工人罢工回家了,意大利的服装公司将全部关门,意大利政府也要下台……。

我想了半天也没弄明白,5至6万制衣工人大规模出国,依照我对国内制衣业的了解,这几乎是制衣业发达的江浙两省中一个地级市全部制衣业的规模。

这是行业迁徙?还是大规模技木移民?我知道意大利服装享誉欧洲,但为什么会这么大规模地雇佣中国工人,是为了中国人资薪水平低,还是为了其它什么……。

可惜就一顿饭时间,也做不成社会调查了,由它去吧。反正中国人生存能力极高,这么多中国人聚齐在一起,在意大利来一次斯巴达克思式的农民起义都够了,想来也吃不了什么大亏。

佛罗伦萨,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我们来了!

在欧洲历史上,佛罗伦萨来头不小,其征战在近2000年的时间里几乎从未消停过,其原为罗马帝国属地, 5世纪末又属于东哥特王国,6世纪又属于东罗马帝国,8世纪又并入法兰克王国,12世纪击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15世纪又征服了比萨,成为托斯卡纳地区霸主。18世纪为奥地利所统治。19世纪并入撒丁王国,最后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

认真讲,整个欧洲在中世纪就如同中国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一样,无数个城邦小国不停地打来打去,直到今天也不过是由几百个古代城邦小国变成了几十个现代大小国家而已。

换言之,今天的欧盟也不过是表面上统一了欧洲,其实质仍是一大堆内斗不已的小地主联盟罢了。

这不,前几天英国嫌其它小兄弟太穷不愿受其拖累,于是搞了一场公民投票的民意调查,根据投票结果毫不犹豫地退出了欧盟。

此举在中国则完全属于不可思议的荒唐事件,中国老百姓绝对不会因为西藏、青海、新疆、内蒙等省份落后贫穷而投票将其开除中国。

换言之,可以说大一统的国家意识已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之中,成为了中国人的遗传基因而世代传承。如果真有某一届中国政府将抛弃贫穷省市的议案而提交全国人大投票的话,那这届政府肯定不得善终。

所谓的大一统,全世界也就是中国人做到了,这要归功于那位集统一与暴政为一体的秦始皇。

自秦而始,尽管后来的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五胡乱中华”的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战乱割据、清末民初的军阀混战,但中国历史的主干,即汉魏晋、隨唐宋元明清,始终是大一统为主的中华。而欧洲各国从古罗马灭亡之后的中世纪至今,依然是大小不一的数十个国家分裂欧洲,究其历史传承,也不过是当年古希腊城邦制的升级版而已。

有人说,中国人骨子里的大一统国家意识,是因为中国的地形是从西向东而由高到低,“天下众水尽向东”,所以中国人从中悟出了大一统的道理。而欧洲最高的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而此山的特点是四面如漏斗,融化的雪水向四面八方奔流而去,因此每个欧洲人从来就没有大一统的观念,所以欧洲的众多国家也就从来没有真正团结过……。

此说法有点歪打正着的意思,但不可作为主流定论的依据,不过是众家学说中一家之言罢了。

这次出行前我曾做了一些功课,在高清度的卫星照片上,佛罗伦萨传统的***建筑十分漂亮,高高的教堂塔楼,蜿蜒奔流的阿诺河,***楼房下的街道上隐约可见的行人……。

然而,今天到了佛罗伦萨,身临其景,我才发现佛罗伦萨给我的感觉并非全都是漂亮和优雅,更多的反而是古老和沧桑……。

举目之处,皆是500年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旧楼,雍容大气而又残破雕零,很多临街大门的上方布满了中世纪的圣人浮雕,破败的窗框摇摇欲坠,临街的墙壁上也是千疮百孔……。

在中世纪***格调的旧式建筑之间,纵横着一条条石钉砌成路面的狭窄街道,可偏偏这些古老街道又规划的十分工整,宛若方块棋盘一般。

佛罗伦萨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也是但丁,达芬奇,薄伽丘,拉雯尔,米凯郎基罗等伟人大家的故乡,同中国的历史名城西安一样。因此,毫不夸张地说,这里的每块砖头,小街道路面的每一枚石钉,几乎都是欧洲人顶礼膜拜的圣物。

我们到达佛罗伦萨城区的第一个景点是领主广场,或称为君主广场,这里是佛罗伦萨城区的中心,不但是中世纪的市政中心,同时也是文艺复兴古迹最多的地方。同理,据导游讲,这个广场也被世人誉为是意大利最美的广场。

在这里,我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尊裹着中世纪长袍、一脸阴沉的塑像,心里猛一怔,一个名字脱口而出:啊!但丁!《神曲》……。

记得还是13岁那年,我倚坐在部队疗养院图书室的窗下,用了整整大半天的时间,飞快地读了《神曲》三部曲的前两部《地狱》与《炼狱》,当时被书中精灵古怪的阴暗描写吓坏了,一天下来,只觉得脑子里昏沉沉的,好像再过一会就真的要下地狱似的。

后来差不多又过了10年,我在大学图书馆里第二次读《神曲》才知道,当年应该坚持将《神曲》三部曲全部读完就好了,因为《地狱》与《炼狱》两部曲的后面,第三部曲就是《天堂》。

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讲,但丁的《神曲》同中国屈原的《离骚》有些相似,风格与意义都十分相近,讲得不外乎都是过去、现在与未来。

《地狱》与《炼狱》的实质就是人们的现时生活,即没有最坏的,只有更坏的过去和现在,最后物极必反,则迎来了未来。而未来是什么?屈原的回答很虚无缥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但丁的回答则十分直接而肯定,未来就是《天堂》……。

其实单凭想象力,西方人远逊于东方人,但丁《神曲》里的地狱不过九层而已,而中国《法华经》里的阿鼻地狱则有18层之多……。

是啊,但丁凭借一已之力,几乎用了自己半生的流浪时间完成了《神曲》,这是一部足有100曲14000行诗的巨著,难怪恩格斯会如此赞扬但丁:“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的最初一位诗人”。

此时,我站在但丁塑像跟前,仰头瞻仰着这位双脚站在中世纪与现代资本主义分界线的伟人,他身着中世纪长袍、一脸阴沉地盯着我,仿佛我刚刚才从他描述的《地狱》与《炼狱》里升起来似的……。

但丁塑像背后就是圣十字教堂,这座教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另一位巨匠,米凯郎基罗就安葬于此。

在领主广场上,我终于见到了米凯郎基罗的传世之作:大卫塑像。当然这不是真迹,真迹正藏于不远处的佛罗伦萨美术学院里。

在广场小摊上,我甚至发现了一幅以大卫身体某个部位作秀的名信片,看来意大利人的天性还是十分浪漫诙谐的……。

同样,在大卫塑像的一侧,还见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位雕塑大师巴托洛米奥·阿曼纳蒂的雕塑:海神喷泉。

更有趣的是,此时从拥挤人群里还站出来一伙肌肉男女,以半裸肌肉示威的方式,与身后的海神比起肌肉来了。四周的游客有吹口哨的,有哈哈大笑的。总之,气氛好极了。

穿过领主广场,大家来到了阿诺河边,不远处就是著名的韦基奥桥,佛罗轮萨人习惯称之为“老桥”,这是一座初建于古罗马时代,后重建于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拱桥。

相传那位伟大的神曲但丁,曾在这座桥上与初恋的情人贝娅特丽相遇,俩人一见钟情。所以,这座老桥也被当地人称为"爱情桥",以致于后来许多国家的情侣都专程到这座桥上走上一趟,以祈求幸福。

其实,这些情侣们也许并不知道,但丁与贝娅特丽的爱情结局并不美好,如同中国的《梁祝》一样,以爱情开始,终以悲剧结束。

从领主广场另一个出口,走过一条狭窄的小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硕大的教堂,名为圣母百花教堂。

据说,这不但是佛罗轮萨最大的哥特式教堂,而且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即排名为世界第四大教堂。

这座教堂为中世纪末建筑,以其圆形拱顶而著名,据说米凯郎基罗对其拱顶的完美设计而自叹不如,大拱顶内部为16世纪所绘巨幅油画《末日审判》。

这座教堂的色彩十分古怪,为绿白红三色,恰好就是现在的意大利的三色国旗。我发现西方人特别迷信三色国旗,仔细数去,以三色作为国旗的西方国家足有数十个之多,足与以月亮为国旗的伊斯兰国家数量相比美。

在佛罗轮萨君主广埸边的小饭馆里,总算吃到了一顿意大利午餐,个中滋味,众说不一。反正我觉得很一般,比家里老婆炒的蒜苔回锅肉差远了……。

今天真是疲劳的一天,用“疲于奔命”来形容恰如其氛。

从早上到现在,不停地长途巴士,不停地步行,不停地穿梭于佛罗伦萨的各个广场、雕塑、文物建筑之间,头脑晕胀、两腿酸麻,大家发牢骚说是连逛商店的时间都没有。

女士们钟情的永远都是名牌包包店,好不容易承蒙陈导施恩给了大家半小时自由活动时间,结果女士们毫不犹豫地一哄而散,留下了一群大小男人在那里面面相觑。我想,女士们心中的上帝,也许就是这些华而不实且价值不菲的名牌拎包吧……。

夜宿柏都瓦,12万人的小镇,此处己邻近威尼斯。

啥也别说了,洗洗睡吧!

但愿梦见上帝他老人家,阿弥托福!

2016意瑞法三国行(4)

由柏都瓦至威尼斯,疾驰3小时近280公里的车程,我们的大巴始终穿行在意大利半岛的平原上。

车进威尼斯的外岛,停车场的规矩一切照旧,司机跳下车去交所谓的进城费,而我们照样受到一大群兜售小商品的黑人小贩的热情包围。这时,我才明白这些黑人就是前段时间名扬天下的国际难民,来自战火连天的阿拉伯半岛和一海相隔的北非。

威尼斯,这是一个被世人誉为亚得里亚海明珠、水之都、桥之城、光之城的水中城市,怎么说呢?这是一个与美梦、浪漫、邂逅相连的欧洲明星之城。总之,你穷尽天下的赞美,怎么形容也不过分……。

大巴是开不进威尼斯的,只能停放在威尼斯的外岛,它们之间隔着浩瀚的水域。

当我们坐着摆渡游艇向远方的威尼斯城进发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一大片漫无边际的水域,并不是想象中的亚得里亚海,而是一种地理学上称为“泻湖”的水域。

什么是泻湖呢?即原为海湾,后来因为泥沙沉积而将海湾与海洋隔开并成为湖泊,通常称之为泻湖。例如中国杭州的西湖,即为典型的泻湖。

在这一大片泻湖之中,残留着近400多个岛屿,而威尼斯市就坐落在其中120个岛屿上面。

据说,威尼斯全市的河道及人选运河共计177条,靠400座大小桥梁把它们连接起来。

换言之,威尼斯水道即是城市的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更为有趣的是,除了被称为贡多拉的小舟及一些机动小艇以外,所有陆地交通工具都是法律明令禁止的。

由此说来,中国的苏州同威尼斯真的很相似,唐诗写苏州:“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今天身临其境,倒也真的不假,难怪世人将威尼斯叫作“西方苏州城”,而将苏州称为“东方威尼斯”。

同佛罗伦萨一样,中世纪时,威尼斯也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历史上称为威尼斯共和国。

说起威尼斯的历史,确有几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首先,很多人都知道威尼斯是一座美丽而梦幻的水城,但却不知道这座欧洲最负盛名的美丽城市是因中国的丝绸之路而兴起的。

过去很多中国人知道威尼斯,是从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得知的,喜剧中的安东尼奥是个仁慈的富商,而另外一位反派商人则是从事高利贷的犹太人夏洛克,喜剧以犹太人夏洛克要求以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白肉代替违约而闻名,结果适得其反,剧中的每个人都有了一个满意的结局,除了那个想害人不利已的夏洛克……。

莎士比亚的这出喜剧,从另一个侧面道出了当年欧洲社会的两个客观现实:

一是自古以来,犹太人在欧洲就不得人心。而事实上,几千年来反犹排犹就一直是欧洲各国的主流传统,后来的希特勒只不过继承了这一社会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到了顶点而已。

二是威尼斯商人是威尼斯的立国之本,而且威尼斯商业发达则与中国的丝绸之路有关。换言之,从汉唐的陆上丝绸之路到宋元明的海上丝绸之路,威尼斯都是丝绸之路最终的销售集散之地。因此,威尼斯的繁华与衰败完全取决于贩卖中国丝绸与瓷器的道路是否通达与兴衰。

其次,很多人都知道历史上有十字军东征的故事,但却不知道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则是由威尼斯商人们导演的一出世界级超大喜剧。

发生在13世纪初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本来的目的是占领穆斯林异教徒治下的埃及并夺取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

由于要渡过地中海,威尼斯商人承办了运载十字军的造船任务。可船造好了,十字军骑士们却付不出船资。威尼斯商人们便怂恿十字军去攻打富裕但又同是基督教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用抢劫基督教徒的金钱来支付船资。

这下便一发不可收拾,十字军沿着地中海北岸的基督教领地北上与东进,攻打并抢劫了包括君士坦丁堡在内的一连串基督教城市,还屠杀了数十万基督徒市民。更为滑稽的是,直到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结束,这些十字军骑士也未踏上过地中海南岸穆斯林异教徒的一寸土地。

这个基督教的十字军屠杀并抢劫同为基督教君士坦丁堡城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东方人一个道理:对于西方民族而言,所谓仁义道德是不存在的,只有利益才是他们追求的根本目标。

因此,无论是我们个人、民族或国家,在与西方人打交道时一定要记住两条真理:

一是千万不要相信西方人写在纸面上的东西,对于西方民族而言,任何纸面上的协议并非都是用来遵守的,更多的是用来撕毁的。

二是千万不要用东方民族的信仰来推论西方民族,对于西方民族而言,任何宗教信仰都只是一种生活习惯而已,并不代表上帝对自己的精神约束。

天公不作美,居然下起雨来了。

摆渡游艇拉着我们在威尼斯的水域上狂奔,前方不远处岸上的教堂己历历在目,远远望去,左岸的威尼斯古城和右岸的天主教堂就仿佛直接建在水中一样,我不由十分感叹:人谓威尼斯乃水中之城,的确不假,名符其实!

此时,我们一行人冒雨弃舟登岸,举目望去,到处都是四处躲雨的游客,好在我们的准备的装备还齐全,在船上就换上了防雨的外套,打开了雨伞……。

登岸后向左前行200米,便是著名的叹息桥,桥身不长,横架在两座中世纪的楼宇之间,桥的一端相连着法院,另一端相连着监狱。据说,每当年轻的囚犯受审后通过此桥走向监狱之时,抬头望着另一座桥上凝望自己的姑娘,不由长叹不已,故当地人称叹息桥……。

叹息桥下便是狭窄水道,风雨之中穿梭着威尼斯特有的小舟“贡多拉”,这是一种两头翹起,仅能坐2至6人的平底小船,也算是威尼斯的出租桥车吧。

我打听了一下,遗憾的是这个“贡多拉”的车费实在太贵,1小时竟要收费100多欧,而且小船无篷可遮风挡雨,加之排队等候租船的人流足有数百人之多,想了一想,算了,咱就不开这个“洋荤”了。

顺岸边再拐右再行百米,即是威尼斯著名的圣马可广场,该广场建于中世纪,这位圣马可则是圣经中《马可福音》的那位作者,自古以来,威尼斯人将他奉为守护神。

据说9世纪时,有两位威尼斯商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将圣马可的遗骨偷运到威尼斯,并集全城之力建造了这座大教堂,用以安葬其遗骨,故大教堂与教堂前的广场因此而得名。

圣马可广场也是威尼斯的市政中心,广场三面均为中世纪长廊式多层建筑,另一面为圣马可教堂,气势恢宏,十分壮观。

相传18世纪拿破仑进占威尼斯后,曾赞叹圣马可广场是“欧洲最美的客厅”和“世界上最美的广场”。

导游给我们介绍,由于威尼斯建于泻湖之中的岛屿上,而泻湖的岛屿皆为泥沙堆积而成,楼房基础极不稳定,故威尼斯的建筑打桩方式十分奇特,全是由涂满防腐剂的树木来代替石柱作建筑基桩。据说,仅圣马可一座教堂打下的木桩竟超过150万根……。

我心里概算了一下,觉得导游的说法有点不靠谱,由此推算,建此一座拥有上万座建筑的威尼斯城,岂不是伐光全欧洲的森林还不够?

在圣马可广场边上的一栋楼上,我们参观了威尼斯著名的水晶玻璃工厂,并欣赏了从中世纪传下来的独门手工玻璃吹制过程,老师傅很卖力,不到10分钟,一匹栩栩如生,扬蹄嘶鸣的水晶玻璃小马便诞生了。

但这些水晶玻璃工艺品的价格却是不敢恭维,一只巴掌大小的玻璃小狗,标价3800欧,其折价堪比黄金……。

据说玻璃是埃及人发明的,因为近代的考古学家从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8千年前的玻璃。后来古罗马帝国征服了北非与阿拉伯半岛,炼制玻璃的技术由罗马人带到了欧洲。而现代公认的玻璃炼制技术的姣姣者为意大利与奥地利,其技术的的巅峰即是水晶玻璃制品。

从圣马可广场沿着河道小巷漫步,小巷狭窄仅容一人通行,路面为古老的石块铺砌而成,小巷两边皆为数百年的古老建筑,墙壁早已破旧不堪。

我一边在雨中漫步,一边在心中感叹着这些中世纪建筑保存与传世的不昜,更感叹着这里居民生活的痛苦,要知道这里的房屋地基均建于水中,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日晒水蒸,居民们终日与潮湿相伴,可谓其苦久矣。

对此,我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潮湿环境中讨生活,估计这里的居民只要年过40岁,每个人都会是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我想,可能这世上最好的投资意向,莫过于在威尼斯销售中国的伤湿止痛膏吧……。

码头岸边,卖旅游商品的胖老板热情地向我们兜售着人脸面具,据说这些面具、水晶饰品与“贡多拉”齐名,为威尼斯的三件著名特产……。

望着胖子老板的一脸盼望与热情,我们挑了几只面具让他包了起来,胖老板十分高兴,笑起来只见大肚子上的肉都在颤抖……。

终于上船了,回望着笼罩在烟雨之中的威尼斯城,似乎心底里最柔软的一处被触动了,一幅朦胧的画面出现在眼前:八百多年前,穿着一身中世纪服装的马可波罗,也许就是在这样的风雨中告别了故乡威尼斯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人生探险之途。

朦胧与迷惘之中,他站立在一只贡多拉的船头,回望着在风雨中渐渐隐去的故乡,泪水混着雨水,不停地在他年轻的脸庞上流淌……。

是啊!人生苦短,然而世界却很大,海天一色,无边无涯。

也许,我今生今世,这是第一次或许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威尼斯了吧。

别了!威尼斯,马可波罗的家乡,

别了!这座屹立在水中的千年古城,

沿着来时的水道,我们冒着风雨归去……。

下午时分,我们又驱车了240公里,来到了意大利的米兰。

眼前的米兰,与其说它是意大利的一座经济与工业重镇,倒不如将它定位为一个历史艺术名城。

我知道,米兰曾作过西罗马的首都,古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曾在此发布著名的“米兰赦令”,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历史上,米兰曾先后为法国、奥地利、德国占领。

二战中,米兰曾被盟军炸为废墟,有意思的是二战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也是个文化人,正是他下令保护了米兰大教堂并使之免于轰炸。

米兰现为世界时装之都之一,其三大时装之都包括纽约,巴黎,米兰。

米兰也是欧洲的交通中心枢纽之一。同时,米兰也是意大利的制衣基地。米兰的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欧元,这在意大利也算是富裕之邦了。

车进米兰市,我们的陈导又开始煞风景发神经了:

请各位团友注意,近年来欧洲经济不好,米兰的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治安十分混乱。一会到了米兰大教堂前的广场上,大家要格外小心那些吉普赛女人和黑人,他们擅长算命和高价换汇等骗人把戏,总之记住一句话,任谁来搭话都别理他……。

除此之外,一旦发生什么纠葛,凡身穿便衣又自称是***者一概别理他。意大利政府有专门规定,禁止便衣***查询游客。如果对方再加纠缠,可主动要求去警局处理……。

米兰大教堂到了,据说这座名列欧洲的第三大教堂,现已成为米兰的名片。

这座哥德式大教堂的风格十分独特,教堂上尖塔林立,据说有135座尖塔之多,更有趣的是每座尖塔的顶端并非十字架,而是一位圣徒站立在尖顶之上。

说实话,大风乍起之时,我还真担心这些圣徒会凭空掉下来,那还不摔个全身瘫痪或半身不遂……。

除此之外,教堂里还有各个时代收集来超过2000多座大理石雕像,可谓价值连城。

说起价值连城,我倒想起了一个问题:古今中外,有抢珠宝店、抢银行,甚至打劫赌场的,可几乎从未听到过抢庙宇或抢教堂的。其实庙宇或教堂中的财富更多,而且大都是金银珠宝等硬通货,随便捞上一笔便可富甲天下。

奇怪的是无论珠宝店、银行,还是赌场,莫不是荷***实弹,戒备森严,但仍挡不住三天两头被打劫。可那些摆放在明处的庙宇或教堂,却往往连个看门的老头都没有,坐拥财宝却无人问津,岂非咄咄怪事?而更有意思的是对此怪现象,大家却习以为常且熟识无睹。

我站在米兰大教堂门口,呆呆地仰望着耸入云天的哥德式尖顶,费力地思索着这些怪问题。

我想,其实这些怪问题的背后就是宗教,而宗教的实质则关乎人的信仰。

宗教与信仰,这是一个亘古的话题。据说甚至远在文明史之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有了宗教与信仰。

古今中外,无论种族、是否文明,但只要是人类,就绕不开宗教与信仰,那怕你是一位无神论者,虽能绕开宗教但也绝对绕不开信仰。

当今世界,也许这个所谓的信仰已弱化为仅仅只是保持作人的底线而已,但必须承认,这个底线就是你作人的信仰。

而事实上,人类世界的99%都是有宗教意识的。

正因为有了宗教意识,人才会去对由人自己建造起来的庙堂或教堂肃然起敬,人才会将由人自己塑造的偶像奉为神灵,顶礼膜拜。

正因如此,人类对宗教与信仰才有了敬畏之心与禁忌之律,在敬畏与禁忌的双重心理压迫之下,才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打什么庙观或教堂的坏主意。

唉!这些怪问题太沉重了,不想也罢……。

再过去就是米兰的斯堪那大剧院了,很可惜,作为一个五音不全且只能粗识简谱的普通中国人,即便是有时间,也无缘消受里面的意大利咏叹调了。

据说,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出自这里,是一幅画在米兰的桑塔玛利亚修道院餐厅墙上的壁画。

可惜我们的时间有限,来不及追根求源了。反正人的一生遗憾众多,也不差这一处了。

告别米兰后驱车4小时,穿过意瑞边境检查站,傍晚时分,我们的大巴便进入了瑞士的山区。

瑞士位于欧洲中部,面积仅为4万平方公里,仅比3.4万平方公里的海南岛大一点,人口800万,全境以高原和山地为主,由于阿尔卑斯山最高峰少女峰位于境内的缘故,故瑞士也有"欧洲屋脊"之称。

其实,依照我对中国大西南的了解,瑞意接壌的数百公里的瑞士山区,虽然交通不错,普通公路、高速路,铁路一应俱全,但本质上仍属穷山恶水之列。

瑞士山区多为石头山,林木稀少,土层浅薄,植草尚可,但植林则成本巨大,属于得不偿失一类,故只能勉强维持水土不流失而已。

从大巴车窗望出去,瑞士的山民们多在半山腰上聚村而居,房屋也颇显老旧。山区阴寒,头顶上就是皑皑雪山,山无平地,加之气候寒冷,举目几乎未见到庄稼,偶尔只是见到一小群山羊在小片草地上啃草。

尽管置身于如此恶劣的山区环境,但我承认,山坡之上,举目之处,仍是一小片接一小片的绿草茵茵,看起来十分悦目养眼。

我估计这些散布在石头山里的小片草地,即便是养活少量的山羊也很吃力,心中十分不解,既不能大面积地种植庄稼,也不能从事大规模的畜牧业,真不知这些山民是以什么收入为生?难道这里也同中国的“老边少”地区一样,靠吃国家救济为生吗?

我想,也许这些山民己经不能以贫富而论,而要用素质而论了。

瑞士是一个永久中立国,自19世纪起,就从未被卷入过包括一战和二战在内的任何大小或局部与世界战争。

依照陈导的说法,瑞士人比犹太人还要聪明。

19世纪之前,瑞士是欧洲公认的穷国,穷山恶水,男人多以当雇佣兵为生。而从19世纪起,瑞士宣布自已为中立国后,就开始苦尽甘来了。由于中立国避开了战争,所以吸引了全世界的资金。其中银行业、钟表业、旅游业成了瑞士的三大支柱产业,就连昔日的穷山恶水,摇身一变也成了扑面而来的美丽湖泊,高山别墅,远方壮丽的雪山……。

当然,瑞士最赚钱的产业莫过于瑞士银行,据说其中最大的收入就是那些死于战争的富豪们的大笔存款,比如二战死于大屠杀的犹太人存款。

要知道,这可是数百万犹太人上千年的积蓄,接近天文数字的银行存款,最后全都便宜了瑞士人。

用陈导的话说,这笔钱可以让100代瑞士人什么也不干,闭着眼睛胡吃海喝、坐吃等死……。

沥沥细雨之中,我们到了瑞士琉森小镇,这是一个山区小镇,气温只有18度,我们住的小宾馆很有特色,房间里墙壁上镶着木板,窗户是那种开在屋顶上的小阁楼窗,窗户外边是一条小河,由于山势陡峭,河水奔腾之声清晰可闻……。

天冷好睡觉,愿我作个好梦,阿门!

2016意瑞法三国行(5)

2016年5月24日 美丽的琉森湖与茵特拉根小镇

清晨,推开屋顶的阁楼小窗,山区的浓雾立刻涌了进来,新清的冷空气让人振奋,仿佛自己从头到脚都精神起来了。

对面的山坡上,一座色彩鲜艳的教堂,伴着山脚下奔流的小河,到处都是绿色的树林草地,让人似乎回到了中世纪的欧洲田园风光一般……。

趁着时光还早,我赶紧出门到宾馆外面的小镇上游览了一番。

镇子很小,为四周的山峰及远处的雪山所包围,瑞士的民居很有特色,红瓦红墙或红瓦黄墙,很多民居还以深色的木片作外墙装饰,其造型与外表同藏族民居有些相似,如不仔细端详,猛一看真还以为来到了西藏。

小镇的清晨很安静,街道上几乎见不到行人,偶尔有一两个骑自行车送牛奶的青年人,相对而过时,还十分礼貌地对我点点头。

我对这个无名小镇的感觉十分好,但对我们下榻宾馆的一些作派却有些无语。

由于琉森州属于瑞士德语区,看来这家宾馆的老板似乎与当年的希特勒有点沾亲带故,似乎也沾染了一些种族主义或白种人至上的毛病。

明明是同一样内容的自助早餐,而且还是在同一间就餐大厅,居然还非要将亚洲黄种人与欧洲白种人隔成两个区域就座。而服务员则更有意思,对欧洲游客一脸笑容,和蔼可亲。但转过身来对亚洲游客则是一付不屑的眼神,仿佛化身为狱警正在监督囚徒就餐一样……。

望着这几位一头金发外加满脸雀斑的男女服务员,我不觉有些好笑,这都什么年月了,居然还有这样的以肤色论地位的种族主义怪胎存在。

曾几何时,当年西方国家洗劫了东方,用从东方抢来的财富教育了后代,于是乎子孙们摇身一变,从衣衫褴褛的放羊娃变成了有教养的绅士,而东方苦主的后代反而成了不文明的下等人,历史就这么开了一个玩笑。

直至今天,东方苦主的后代翻身发迹了,成了来西方洒钱的游客,而西方强盗的后代则落魄了,沦为宾馆餐厅里为东方人服务的boy,尽管内心不满,顶多也只能在面部表情上搞点小动作了。

没办法,此乃因果报应,天道轮回,不服不行,可以理解……。

早饭后驱车前往数十公里外的琉森城。

在车上,陈导为了活跃气氛,给大家讲了一个笑话:据说,世界公认瑞士是天堂,印度是地狱,所以中国人到了印度,因为食物不洁净而拉肚子,而印度人到了瑞士,却因为食物太洁净了,结果也拉肚子……。

话毕,全车人无一人发笑,陈导自己干笑了两声,尴尬不己。

琉森城是瑞士26个州之一的琉森州的首府。

琉森城也是一座有1300年的历史名城,中世纪时曾是瑞士的首都。

琉森城不大,市区人口接近8万人,大概仅同中国边远山区一个小县城的规模相似。但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却成了瑞士最大的夏季避暑胜地之一。

琉森城坐落在群山之中,风景优美,城中有一大片美丽的湖泊,称之为琉森湖。在碧绿的湖水之中,漂浮着成群的洁白天鹅,优雅地曲颈而泳,引人入胜,恰似活生生一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图画……。

在琉森湖的岸边,沿湖岸而建的各式中世纪建筑比比皆是,倒映在湖水中,格外动人。

在这美丽的景色之后,其实也是血腥依然,历史上琉森曾是宗教战争之地,由于琉森是天主教的领地,而日内瓦则是基督新教的领地,两地分别在信奉天主教的法国与信奉基督新教的德国的支持下,进行过旷日持久的新旧教战争,据说这里有许多中世纪城堡毁于战火,双方战士的鲜血曾将琉森湖染红……。

在一处不起眼的山地公园里,陈导特意向我们介绍了“垂死的狮子纪念雕塑”。

这座著名雕塑是雕刻在公园的一块天然岩石上,内容是一头长10米、高3米多的雄狮,痛苦地倒在地上,折断的长矛插在肩头,旁边有一个带有瑞士国徽的盾牌。

在这座雕塑的背后,寄托着瑞士历史上的一出悲剧。

18世纪的瑞士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地国家,男人迫于生计,多以赴欧洲各个富裕国家当雇佣兵作为谋生职业,而经济惨淡的瑞士政府也以出口雇佣兵而从中谋利。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皇帝路易十六雇佣了786名瑞士士兵保卫皇宫,结果这786名瑞士卫兵全部战死,无一生还。当然,最后这位路易十六也被巴黎民众送上了断头台。该雕塑就是为了纪念这786名忠诚的瑞士卫兵而雕刻的。

据说,后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来到了琉森,将此雕塑誉为“世界上最悲壮和最感人的雕像”。

中午时分,大家在琉森城的免税店里扫货,其实瑞士特产并不多,除了名声在外的瑞士手表之外,剩下的就只有瑞士军刀,保温杯,巧克力而己。

唯一的意外收获是在免税店的墙壁上,居然发现了一位黑人耶稣的画像。我早就听说过基督教会与时俱进的故事,在亚洲传教时,耶稣基督就变成了黄种人,在非洲传教时,耶稣基督就变成了黒种人……。

我原以为这不过是一个笑话,可现在面对着黑人耶稣的憨厚笑容,我终于相信了天主教的变通之道,而且是相信的一塌糊涂。相比之下,东方的佛教州古板多了,几千年过去了,各个庙宇中的菩萨依然还是一副正襟危坐的“高大上”模样,一点也不喜气。

下午时分,我们来到了瑞士的著名小镇茵特拉根。

身临其境,我们才发现上当了,这个小镇的风光远不如深圳东部华侨城那个山寨版的茵特拉根小镇那样光彩夺目。

我想,其实原因很简单,深圳那个山寨版的同名小镇,其实是将美丽的琉森湖与茵特拉根小镇人为地嫁结在了一起了。这种将两地精华集中一处的魅力,自然是真正的茵特拉根所无法比拟的。

想通了这一点,连我都忍不住帮着瑞士人小声咒骂了一句:狡猾的中国人,狡猾的深圳人……。

眼前的茵特拉根,商业气氛多于山川景色,满街一家接一家的手表店,款式千篇一律。更有意思的是进了店门,柜台里的售货员与柜台外的游客居然全都是中国人,而为之喊价与砍价的商品则全都是瑞士名表,而且每家手表店里的气氛都一样,闹哄哄地如同置身于小县城的农贸市场一般……。

我站在人圈外独自好笑,谁说西方人一根腸子通到底,人家手表店的瑞士老板不也学会了清朝张之洞 “以夷制夷” 的理论用于商战之中,而且玩得还如此老道,让人叹为观止。

唉,真可惜了茵特拉根,可惜了这个阿尔卑斯山中少女峰下的秀丽小镇,这里空气清新,湖光山色,满目青翠,可惜全被太多的商业气氛所污染了。

我们找了一间露天的咖啡馆坐了下来,一位穿得少得不能再少的东欧女郎,送来了两杯黄澄澄的瑞士啤酒,望着远山之上隐约可见的少女峰,心情慢慢地舒缓开来。

是啊!这就是所谓的一方净土瑞士,

是啊!这就是传说中之间天堂的化身茵特拉根……。

2016意瑞法三国行(6)

2016年5月25日 阿尔卑斯山冰川3000历险记

清早,从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山庄大床上苏醒过来,昨晚睡得真香啊!

人在旅游途中要想睡得好,其实只需要三个条件:足够安静的环境,足够疲劳的身体,外加寒冷的空气。

昨晚下榻的这座位于雪山脚下的五星级山庄酒店,不但满足了上述三个条件,而且还附赠了一个条件,即有一个温暖柔软的大床。所以,清晨醒来,感觉浑身都是劲,尤如穿越重生一般……。

昨晚到达山庄已是傍晚时分,暮色苍茫之中也没能认真看看这座棕红色城堡般巨大的山庄,今早起来一看,真是风景如画啊!

四周的景色同瑞士其它地方一样,葱绿的草地,青翠的树林,山坡上散落着零星棕色的木头民居。

唯一与其它地方不尽相同的,则是周围环绕的雪山,尤其位于山庄北边近在咫尺的雪山,尤如悬空飞来的巨石一般,突如其来且摇摇欲坠地悬挂在我们的头上,让人多看几眼都心悸不已……。

今天上午的任务是爬雪山,由于攀登少女峰需要整整一天,故退而求其次,我们选择了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3000雪山。

这是一座终年积雪的山峰,由山脚乘坐缆车15分钟,即可到达距山脚3000米高的山顶,故冰川3000雪山也因此而得名。

我们先驱车到达兹韦西门小镇,换乘旅游观光小火车到达冰川3000雪山脚下,再乘坐缆车登上雪山之巅。

此次攀登冰川3000雪山,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有三件事:

一是有一段约1000米的悬崖绝壁,快速缆车几乎是笔直上升的,上升时大家一阵欢呼,因为我们几乎是以立体画面的方式观看了近处与远处的全部雪峰。而当我们乘坐缆车返回下山时,缆车几乎是以笔直坠落的方式下降,结果换来了大家的一阵鬼哭狼嚎般的尖叫……。

二是山顶餐厅的芝士火锅,当我们推开山顶餐厅大门进去,一大股令人窒息的恶臭扑面而来,差点熏得我喘不过气来,请教陈导后方才得知,此乃瑞士著名美食:芝士火锅之味。

说实话,如此恶臭之味,我一生中仅三次有幸闻到,可谓令人终生难忘:即第一次到湖南大学时闻到的臭豆腐味、第一次到新加坡时闻到的游客带上大巴的榴莲味、第一次去青海塔尔寺闻到的足有半个世纪历史的稣油花味……。

三是在冰川3000雪山顶上的悬桥之行,两座雪峰之间架有一道索桥相连,此时风极大且夹着冰雪,人在索桥上根本无法挺直腰干,而且风雪扑面,呼吸困难。此时前行如逆水行舟,迈上一步都十分艰难,仿佛一不小心,人真的就会乘风而去。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阿尔卑斯山的天空是湛蓝色的,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欧盟的战机在天空中轻盈地游曳,此时的战斗机十分调皮,两架战机居然在湛蓝背景的天空上飞出了一个十字架的拉烟,我赶快抢拍了这一难得的镜头。

我望着天上的战机远去,不由心中疑惑,为何在中国的天空见不到战斗机拉烟的情景,后来与战友交谈,方才醒悟过来,由于中国的空气污染严重,几乎很难见到眼前这种湛蓝色的天空,自然就看不见天空之上的战斗机翱翔了……。

想着中国的环境污染,就连首都的天空都是沙雾弥漫,对比眼前的瑞士天空,作为一个中国游客,心中自然不快。

但转念一想,中国养了上千万的大小***,多少人尸位素餐,闲得无所事事,真还轮不上我去忧国优民,纯属“咸吃萝卜淡操心”。

我内心笑骂了自已一番,心思随着远眺远方的雪山而淡去,远方峰峦起伏之处,便是欧洲最高的白朗峰及著名的少女峰了。

下午时分,我们的大巴终于开出了瑞士山区,抵达了著名的日内瓦湖。

望着无边无际的日内瓦湖,我十分吃惊,因为我从未想象过日内瓦湖会有如此之大。

匆匆查了百度才知道,日内瓦湖方圆224英里,为瑞士与法国的界湖,该湖一大半属瑞士,另一小半属法国。

今日天阴,只见远方的湖天茫茫,湖水依雪山而陆沉,气势磅薄,细雨霏霏,湖面沉沉一色。

回想起这几天对于瑞士山川的感悟,瑞士确与中国西南山区相似,两者都拥有众多美丽的高山峻岭,但瑞士更优于中国西南的却在于湖水。几乎无处不在的众多高山湖泊,给瑞士的美丽山峰注入了灵魂,而具有灵魂的山川湖泊,对于我们这些饱受环境污染的中国老百姓而言,则堪比天堂……。

进入日内瓦湖地区,已是接近欧洲平原了,地势地貌则迴然一变,郁绿色的大漫坡伸延至远方,一簇簇的小森林如翡翠一般点缀在大平原上。

其间,民居建筑风格也随之一变,大片的***屋顶与米色墙壁,取代了小巧的红瓦屋顶与棕色木质墙壁的风格。虽然此时还在瑞士境内,但其民居风格已接近法国,最为明显的是其房屋体积也随之增大。

下午5点,菲菲细雨之中,我们的大巴进入了法国境内。

陈导在大巴上的介绍,等于让我们重新复习了一遍有关法国的知识:

法国为欧洲大国,前三大城市为巴黎、马赛和里昂。

塞纳河全长780公里,不但是欧洲的大河之一,而且还是巴黎的母亲河。著名的中世纪建筑都分布在塞纳河两岸,左岸为小资区,右岸为贫民区。

这时,我才知道法国除了本土54万平方公里之外,居然还拥有海外属地,即殖民地约67万平方公里。

更让人惊奇的是,还有一个位于法国境内的国中之国,国土面积只有1.98平方公里的摩纳哥。摩纳哥与梵帝冈,这两个弹丸小国,算是欧洲的特殊存在吧。

多亏了陈导的这番介绍,终于让我弄明白了一个困惑多年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一直将非洲的摩洛哥与法国境内的摩纳哥弄混,由于摩纳哥是一个赌城,故法国人经常去渡周末。

正因如此,我常常为此感到困惑,一个非洲的穷国居然拥有一座世界闻名的赌城?而且法国人去非洲国家去渡周末,周一早上能赶回法国上班吗?

现在总算弄明白了,我是犯了一个“错把冯京当马凉”的张冠李戴的错误,摩纳哥与摩洛哥,一字之差,就从欧洲跑到了非洲。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唉,读书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害死人啊!

傍晚时分,我们到达了位于法国中部的勃艮第(译音布根地)酿酒区。

据说,勃艮第是与法国葡萄酒圣地波尔多齐名的酿酒区,借用法国人的话来讲:如果说波尔多是法国葡萄酒的国王,那么勃艮第就是法国葡萄酒的皇后。

我们住宿在勃艮第郊外的一处田园宾馆,挡次介于山庄与汽车旅馆之间。但出乎大家意外的是,附近居然有一家中国餐馆,而且味道还不错,其中一道红烧肉尤其味美,大家一拥而上,大快朵颐,就差点将自己的舌头咬了下来……。

2016意瑞法三国行(7)

2016年5月26日 枫丹白露镇与卢浮宫

7点起床,8点半出行,领队给了大家这么长的集合时间,居然每次都还有那么几位姗姗来迟者,实在是让人无语。

今天上午是参观勃艮第酿酒区的一家葡萄园和酒庄,并品尝该酒庄的招牌葡萄酒。

法国乡村公路大都是双车道,路面质量很差,路不平且颠簸,比中国同等级公路的路面质量差远了,甚至还不如中国90年代建成的 “村村通”的农村小公路。

好在这些乡村公路都是在绿色大平原中穿行,美丽的法国田园风光弥补了道路的缺陷,公路的一边是未开花的油菜,另一边是郁绿的麦苗,前方隐隐可见中世纪风格的民居村落,无一不显示着美丽、宁静与安逸。唯一让人遗憾的是在清晨和煦的阳光下,各个村子里静静的,见不到一个大活人……。

陈导似乎对葡萄酒很在行,一路上讲个不停,也算是给我们这些葡萄酒盲们办了一次扫盲班。

据说葡萄原产地在南高加索。

而历史上的米索不达亚,即阿拉伯半岛的两河流域、埃及等地区,则是最早的葡萄园种植区,距今己有7千年历史了。

葡萄的种植后来传至希腊、罗马及欧洲,基督教称之为“上帝之血”。法国釀葡萄酒的历史约300至400年。

还有一个说法是,出产优质葡萄酒的地方必出美女,葡萄和美女必然结伴而行。尤其是少女赤脚踩蹂葡萄的釀酒传统,让雪白的肌肤与红色的葡萄汁浑然一体,相映成趣的画面与情境,则风靡了无数画家、摄影师的梦境……。

我们的目的地到了,这是一座中世纪风格的石头砌成的酒庄,其外表并不起眼,绿色的葡萄藤蔓爬满了酒庄的外墙与房顶,给人一种古朴优雅的沧桑之感……。

我们进入了酒庄的地下酒窖,出乎我想象,酒窖很大,酒窖的中心是一间如同洽谈室大小的房间,大家围着一张厚厚的原木桌,在昏暗的灯光下,听着酒庄主人介绍酒庄的历史。

此时此刻,我突然有一种幻觉,当年的基督耶稣,不也是这样召集着他的十二门徒,在这样阴暗的地下室里讲经布道吗?

在这个地下室的周围,连接着一个个拱形地道,而这些地道才是真正的酒窖,因为在地道的两侧,平躺堆放着成千上万支葡萄酒瓶,其数量之多,令人乍舌。同时在另一个地道的两侧,则平躺堆放着许多巨大的葡萄酒木桶。在地道里还砌有水池,我想这些设施可能是为了保持酒窖的温度和湿度吧。

同地下酒窖的神秘相比,外面的葡萄园区则令人十分惊讶与失望。

在我的想象中,葡萄园应该有高高的木头架子,上面爬满了葡萄枝蔓,一串串硕大的葡萄坠满枝头,人行走在葡萄园内,伸头张口便可将一串晶莹可口的葡萄咬下来……。

可眼前的葡萄园区,地里插着一排排还没有我膝盖高的小木掍,葡萄枝也很矮,纵横成行,木掍之间有铁丝相连,据说是用来挂葡萄的……。

难道这就是被捧上天的法国葡萄酒的皇后?这就是勃艮第的葡萄园区?

望着眼前这一片动辄数百亩的葡萄园,我瞪着眼,被噎的半天说不出话来……。

返回酒庄,主人热情地招待大家品尝酒庄自釀的葡萄酒,大家也就笑哈哈地端起了酒杯,假模假样地品尝起来。说实话,酸涩涩的,一点也不好喝。

此时,我倒想起了一个笑话。一位法国人到了中国,看见中国人将雪碧兑着法国葡萄酒干杯,觉得奇怪,问之何故,中国人告之,葡萄酒太酸涩,加点甜的雪碧才好喝。法国人听后为之长叹,说我的祖先们用了差不多400年的时间,才研究出将葡萄酒里的糖份脱去,而你们……。

说实话,将雪碧兑着法国葡萄酒的事,当年我也干过不少次,但我觉得很正常。因为东西方民族之的差异,并非只体现在文化上,而是体现在包括生活习俗、饮食烹饪、知识休养、宗教信仰,甚至遗传基因等各个方面。

别说法国佬和中国人对葡萄酒的口感存在差异,就是中国人自己在口感上也大相径庭,比如北方人喜饮以蒸馏方式生产的白酒,而南方人则喜欢以发酵方式生产的曲酒。谁也不能说谁的就不好,所谓“存在即合理”,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关于人的口味,我倒是觉得有这么一个道理:少年时代所生活的地区环境将决定你一生的生活习惯。

例如,我父子两代皆是少年从军,区别是一个在北方,另一个在南方。若从军前在北方长大,则终生喜面食,反之若是南方,则终生喜米饭,结果只苦了我母亲,米饭与馒头,两头一手抓。

更有意思的是少年从军时,还养成了当兵吃饭五分钟放碗的习惯,结果多年以后,父子俩人一上饭桌便情不自禁地狼吞虎嚥,家人对此习以为常,可一旦有客人来家,则为之目瞪口呆……。

说远了,只想证明一件事,中国人喜欢喝法国葡萄酒兑雪碧,这是一件很正常的饮酒口味,如同法国人不会用筷子一样,此事只与生活习惯有关,而与地位、见识、金钱,乃至品味无关。

告别了勃艮第的葡萄园区,我们继续向巴黎郊区的枫丹白露镇前进。

据说前面还有近3小时的法国乡村公路里程,陈导便又开始了他的“忽悠讲座”。

首先,陈导用他那不甚地道的香港国语,开始愤怒声讨前面驾驶座上的法国司机,由于这位司机听不懂中文,所以陈导可以放心大胆地肆无忌惮……。

由于法国司机是个爱嘟囔的老头,一路上对陈导嘟囔不停,现在陈导的火山终于爆发了。

陈导在话筒里痛斥这位法国老头废话太多,抢了自己太多的讲话生意,说他一路上不停地咒骂道路不平,大巴公司派车不公,自己工资太少,吃得起饭却喝不起葡萄酒,自己老婆脾气不好,且煮的咖啡难喝……。

看来陈导对这位法国老头怨念颇深,用他的话讲,就是一听这老头发牢骚,就恨不得用话筒的唛头插进这该死的法国老头嘴里,再使劲地搅几下……。

看看陈导咬牙切齿地公然咀咒开车的法国老头,大家不由大吃一惊,可又看见法国老头一副安之若素且淡然如水的模样,方才反应过来,原来这老头听不懂中文啊。

大家安静了几秒钟,突然爆发了一阵哄笑,顿时睡意全无,可我却觉得陈导这样作有些无聊,因为对牛弹琴本身就是一件很白痴的事情。

接着陈导又开始仰慕起法国来:你们知道吗?法国人福利好啊!人均年收入不低于5万美元,失业还有不菲的救济金可继续花天酒地,如果失业人士重新找到工作,政府还有不低于1000欧元的奖金……。

接着陈导又开始咀咒起法国来:你们知道吗?法国人是欧洲人里最卑鄙的家伙。英法百年战争,法国佬被英国打的节节败退,多亏了圣女贞德站出来,鼓励士气,使得法国反败为胜。可到最后,贞德竟还被法国出卖,致使贞德被俘,被火刑烧死,死时仅19岁,可怜啊……。

最后,陈导竟然又开始糟蹋起中国农民工来:你们知道吗?中国农民工到了瑞典,瑞典老板问:你们每天工作多少小时?中国农民工回答: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瑞典老板笑了,因为瑞典临近北极圈,白天长达18小时。结果一个月干下来,中国农民工哭了……。

随着大巴的颠拨,我迷迷糊糊地听着陈导的“忽悠讲座”,心想此次旅游结束回到香港时,一定要提醒陈导尽快辞职,照这样成天胡言乱语下去,他非得去精神病院渡过下半生不可……。

前面的旅途似乎漫无尽头,从勃艮第的酒庄到枫丹白露镇,近3小时的法国乡村公路,举目望去,沿途永远是小片森林与大片绿地,仿佛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我一边赞美着法国平原的富饶,一边也确实感到了审美疲劳……。

枫丹白露宫,原意为美丽的温泉,12世纪时的法国皇帝路易六世在狩猎时,发现这块地方风景宜人,有森林有湖泊,故决定在此修建枫丹白露宫,作为狩猎的行宫,距今已有800多年了。

据说当年拿破伦最喜欢枫丹白露宫了,可惜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的暴民们将枫丹白露宫抢劫一空,后来这里便破败萧条起来,至今元气未复,所以现在旅游团一般不安排到此参观。

进了枫丹白露宫,果不其言,这里除了我们一行人,几乎见不到其它的游客,方知陈导所言不虚。

我想,也许任何暴力革命都是一把双刃剑,不但消灭了敌人,或许最后也会毁灭了自己……。

确实,枫丹白露宫的名字听起来很美,但实际上却只留下了一个破败的空壳,如同老欧洲的破落贵族一样,最后只剩下衣服上绣着的一枚族嶶而已……。

我回过身去,望着枫丹白露宫屋顶上那一片金***的影子,不由想起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我们登上了大巴,继续向90公里之外的巴黎驶去。要知道,今天的重头戏不是枫丹白露宫,而是卢浮宫。

我们的大巴驶进了巴黎,不知为什么,居然心里没有一点激动或仰慕之情,就好像自己生来就对这里很熟悉一样。

我想,也许是从小到大,看了太多的描写巴黎的文字与影视,即使今天身临其境,但对于烂熟于心的东西,却再也冲动不起来了。

卢浮宫到了,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那座著名的玻璃金字塔。说实话,不管人们怎么吹嘘贝聿铭的这件惊世之作,但我始终觉得它与卢浮宫及周围中世纪的建筑不甚协调。

突然脑袋里冒出了一个想法:也许将玻璃金字塔的颜色改成***或米***,说不定就和卢浮宫浑然一体了……。

进了卢浮宫,望见一群群拥挤而兴奋的游客,此时此景,突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了,如果不是人群中的一半都是黄头发的西方人的话,我还真以为置身于中国某个景点川流不息的人流之中。

卢浮宫位于巴黎的塞纳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历史博物馆之首。

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曾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古老建筑,以拥有40万件藏品,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6个门类而闻名于世。

卢浮宫藏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从古埃及、古希腊、埃特鲁里亚(迦太基)、古罗马的艺术品,到古代东方各国的艺术品,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

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的万宝之宫。

我从耳塞里听着当地导游的介绍,不由心中火起,这些该死的英法强盗,抢光烧光了圆明园这个万园之园,用抢劫来的东西装点了一番,居然还成了“举世瞩目的万宝之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