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以弭兵之会 战以止战什么意思

青年观察|中国核安全战略里的东方智慧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杨煜
  核物质,无疑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它既能够被制成破坏力极大的武器,也能够被作为几乎取之不尽的能量。但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核能却主要被各大国地研发为核武器,企图“相互保证毁灭”。
  中国不仅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个明确表明自身核安全战略的核大国,更通过这一核安全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独有的东方智慧。
  1964年完成核试后,中国政府于同年10月17日郑重宣布,中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研发了核武器,却主张全面销毁核武;中国拥有了原子弹,却宣布不首先使用----看似矛盾的表述中,实则蕴涵了充满哲学意味的东方智慧。
  和平是中国人的爱好和民族价值取向,“兵以弭兵,战以止战”的思想也曾以多种不同的口吻出现在历代的军事著作中。漫长的军事斗争更为历史上的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伤害,因此“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了最高追求。60年代的中国,正是通过研发核武器之战,阻遏核恐吓之战;走出了稳健、平衡的新路子,这条路是建立在对战争的遏止上的,可以说是中国核战略的“初级版”。
  随着冷战格局的瓦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核能的使用逐步向民用转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入“核能俱乐部”,成为和平使用核能的一员。而国际局势的好转,也使得各国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技术安全和反恐安全层面的核能问题----核安全峰会应运而生。核安全,正是指核能在储存、开发、利用、运输中的安全问题。
  西方国家在核安全领域,长期以来主张核不扩散,并企图以强硬的安全保护手段护卫核设施,阻遏核恐怖袭击的发生。但它们却在深陷伊斯兰世界的泥淖中难以自拔,致使社会上民族矛盾尖锐,恐怖主义蠢蠢欲动,终至四面楚歌。
  核能亟待发展,核安全隐患却汹涌而来。如何解决核安全问题?中国又当如何发声?
  2014年荷兰海牙核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提出了“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
  核能的利用从武器时代步入能源时代,所面对的自然也是新的问题。“中国核安全观”正是中国核战略的“升级版”,是一个“治标治本”的良性循环体系。中国意识到,核安全并非单纯靠“安全措施”所能保卫,而需要从根本上消灭核恐怖活动的萌芽----在世界范围内缓解民族矛盾、追求各国平等、实现持久发展。
  习***主席所提出的“只有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核恐怖主义和核扩散问题”,恰恰点明了核安全问题的核心。新世纪的中国,再度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条路是建立在发展、互助、合作的基础上的,是打破了零和博弈之墙的伟大创举,再度透出古朴成熟的东方智慧。
  东方智慧的妙处,正在于它的“跳入跳出”、在于它的“不断完善”、在于它是一种结果明晰而过程活跃的思维模式。所谓当局者迷,面对困境和挑战,我们往往难以拿出合适的对策,因为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所提出的也只能是浮皮潦草的方针。中国的施政者则能够站在更高的一层,跳出迷局,直指问题的本源,并作出正确的决断,这正是短期与长期、微观与宏观、治标与治本的区别。
  从“兵以弭兵”到“治标治本”,中国的核安全战略正是中国在各领域发展战略的缩影,精妙地展示着东方的大智慧。(青年观察员李嘉译)[责任编辑:杨煜]
光明网版权所有概述/弭兵会议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激烈,江、河流域所有的大小诸侯国几乎都卷入战争,兵连祸结,没有宁日。中原各国所受战争的灾害最为严重,小国普遍厌战。晋、楚两个大国势均力敌,疲于攻战,也各想暂时休战。为此经常处于四面战争状态的宋国发起“弭兵会议”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是,由宋国大夫发起,约晋、楚在宋订立和约。这次和约只维护了3年,战争又起。第二次是,由宋国大夫向戍发起,约晋、楚十余国会盟。会议确认晋、楚两国同作霸主,原来晋、楚的各自附庸国,变成了晋、楚的共同附庸国,这次“弭兵会议”后,由于各国忙于内部纷争,无暇顾外,晋、楚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停战协定/弭兵会议
楚晋两国大战之后,楚国成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之一。晋国也不甘心失败,两国你盯着我,我盯着你,都寻找机会想把对方打败。 七月,在宋国都城商丘开会,有10个国家参加。会上以晋、楚为首分成两个集团,双方商定:晋、楚同做霸主。以后,楚国的属国要向晋国朝贡,晋国的属国也要向楚国朝贡。 条件都商定好了,就要订盟时,楚国和晋国为两个盟主谁先谁后争执起来。楚国人早就做好了准备,他们衣服里都穿着铠甲,带着兵器,文的不行,就想来武的。晋国见势不妙,只好让步,由楚国主盟。 晋楚双方约定,谁要是破坏了盟约,各国就共同讨伐谁。从此以后,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之后都集中精力解决内政,因此在弭兵会议之后的十几年里,这十个国家之间没有交战。
意义/弭兵会议
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宋国大夫向戌约会晋、楚两大国,发起了一次弭(mǐ,平息的意思)兵会议,晋、楚两国都表示同意。参加这次会盟的一共有十个国家,但参加的人和过去大不相同了。过去会盟是诸侯亲自参加,这次会盟来的全是各国有势力的大夫,晋国是赵武,楚国是屈建,宋国是向戌,鲁国是叔,卫国是石恶,郑国是良霄。会议以晋、楚为首分成两个集团。晋国一方包括鲁、卫、郑、曹等;楚国一方包括蔡、陈、许等国。宋国是东道主,又是会议发起人,自然参加了大会。齐国和秦国是和晋、楚地位相等的独立的大国,哪一方也不属,没有参加会议。参加会议的双方共同商定:晋、楚两国同做霸主。但是在歃血订盟的时候,楚国和晋国又为谁先谁后发生争执。楚国早有准备,衣服里面都暗藏兵器,想杀死晋国的代表,独自称霸,晋国只好让步,由楚国主盟。弭兵会议以后的10多年时间里,这10个国家之间没有交战,因而整个诸侯国的对外战争大大减少了。可是,各个诸侯国内部不同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势的斗争却异常尖锐起来,所以这次会议是个很重要的分水岭。会盟以前,主要是诸侯兼并,其次是大夫兼并,会盟以后,变成主要是大夫兼并,其次是诸侯兼并,各国内部正酝酿着巨大的变化。
会议背景/弭兵会议
宋国的向戌连年带兵征伐各国,晚年异想天开,想消除战祸而立令名于后世,于是倡导各国召开一次“弭兵会议”,即提议各国禁用武器,以消除战祸。晋国人知道武器是无法禁用的,但也必须参加会议,否则就要被人指责为不仁,就要失去诸侯的支持。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而楚国居然也爽快地答应了。东方的齐国人却想不参加会议,大臣陈文子说如果不答应参加会议那就要失去民众的支持,齐侯才答应了。各国均派执政之臣参加会议,也有小国国君亲自参会。哪知楚国人一看到晋国人就火冒三丈,想动武。在大家的劝导下,晋、楚两国才得以坐下来谈判,可是会上并没有讨论关于“弭兵”的问题,倒是晋、楚两国一直在争当盟主,并要抢先歃血,因为盟主先歃血。晋国人说:“我们一向都是诸侯的盟主,从来没谁抢晋国之先。”楚国人则说:“大家都说晋楚两国匹敌,如果晋国总是在先,那就是显示楚国弱。况且晋楚共同主会盟也很久了,怎能专让晋国在先呢?”叔向劝赵孟让楚国人先歃血,说道:“我们晋国一向是以德服诸侯,而不是以会盟约束诸侯。所以我们只管发扬我们的仁德,不必争先了。”于是让先歃血。这次会议并没有实现向戌的梦想,各国散会后又忙于战事。而这次会议的最大结果,就是晋国和楚国平分诸侯霸权。
会议结果/弭兵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楚、晋、齐、秦、陈、蔡、滕、曹、许等国的代表。各国代表虽然赞成“弭兵”并且集体盟誓,但是会议没有也不可能产生什么消除战争的方案。然而,从“弭兵”之盟却是春秋时期一场规模颇大的盟誓活动。从中可以窥测当时盟誓的状况。盟誓的信任度在明显下降,楚国人甚至要带着武器进场,同时,盟誓的利益纷争也相当明显,竟然出现公开争当盟主的现在。各国力量对比变化的一些情况也一目了然,这主要是秦国的政治威信大大提高了。一贯受到中原个诸侯国轻视与排斥的秦国,在这次会议上与晋、楚、齐各国一样,被尊为强国。当时,代表中原霸主的晋国专使也郑重宣称:“晋、楚、齐、秦,匹也。晋之不能于齐,犹楚之不能于秦也。楚君若能使秦君辱于敝邑,寡君敢不固请于齐?”《春秋左传集解》晋国代表在“弭兵”会议上同楚国代表争当主盟,还有争霸意味。晋国并不争取他的盟国吴国参加这个会议,这无异是使持发动战争的权利,不受“弭兵”会议的约束。这是晋吴联盟共同制楚的妙计。果然,在这次会议后,曾经领导盟誓“弭兵”的楚国受到了新兴吴国的连续攻击,称雄一时的楚国几乎被吴国灭亡。(史记?楚世家)秦哀公三十一年(前506),在楚国存亡的危机关头,秦国派兵南下,抗吴救楚。
作用/弭兵会议
,暂时停止了战事,对各国发展社会经济提供了较安定的环境,有一定进步性。但小国要向大国贡献礼物,奔走于晋楚之间,小国人民仍不堪供求之苦。&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4次
参与编辑人数:9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28:00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