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青涩年代箱包厂石塘建于什么年代

浅说石塘古建筑
发布时间: 16:20:00
文章来源:
&&& 石塘镇地处铅山县的东南部,距县城河口镇35公里;位于铅山河的上游,有两千多户人家。镇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呈“船”形。此块风水宝地依山傍水、风光旖旎,以富饶秀丽著称,镇内至今尚存数百幢古建筑。倘若站在镇东面的石(石塘)英(英将)线上居高远眺建筑群的粉墙黛瓦,密密匝匝的马头墙所形成的天际线优美柔和、气势磅礴。在这座纸文化博大精深的千年古镇内,古建筑可追溯到明清以前。徜徉于镇内,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它们以实物的形式记载了石塘镇各个时期民俗建筑的发展史。镇内古建筑以石塘河、 “入”字型古官圳为纽带,形成了坑背、阔板桥,南北一条主干宽街,港沿及查家弄、罗家弄、高义记弄、陈家弄、码弄、高井头弄、范家弄、天后宫弄、商会弄、潘家弄等三纵十横的建筑格局。在古镇纵横交错的“三纵十横”里,还有由密集的建筑分割而成的众多支弄。在有些支弄口的位置上建有高大而坚固的关窠(火关),精美雄伟;并设有木门,夜间上闩(在坑背的豫则立弄口、火烧地弄等处至今仍留有当年栅栏门下端使用过的青石门鞋)。由各条里弄、街坊、门楼、城墙、护城河组成了一个固若金汤的防卫系统。镇内的建筑和水的关系的处理让人啧啧称奇,充分体现了古代的风水理念。官圳内清澈见底,像一条蜿蜒的玉带,自南向北穿镇而过,赋予小镇生命的律动。那跨水而过的石板桥,木杵捶衣的清脆声荡入远山,使你感到格外的亲切。每年秋冬在朝辉夕阳下,民居便与周围的山、水、云、雾构成了一幅秀丽清新的江南水乡山居图。镇内明清以来形成了徽派建筑的格局,有“商”字型的青石库大门,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以及林林总总的店铺。这里的古建筑组成一个群体,高度集中。东线主要集中在查家弄、坑背和阔板桥;西边集中在码弄、下港沿、天后宫弄。查家弄里的查家、赖家,坑背的上下花朝门、王家、饶家与码弄里的胡家、陈家、大夫第,刘家弄里的刘家建筑,占地面积都在数千平方米以上;一组多栋,由七八列厅堂大小数十间房间组成为庞大的居住群落。一个家族一个院落,院墙高大笔直;虽密集却决不连墙共榀,以减少纷争。因此,在高高的院墙之间形成了一条条狭长幽深的巷道,更显古老、苍朴,而这些巷道直接通向官圳或河边,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用水。再说石塘的石库门建筑,青石料的门框,并用厚重的铁皮包裹着上等优质的杂木实料两扇大门,布以华钉,外加两个圆形的铁质大吊环,既感坚固又显身份。像坑背王家大院的两扇大门上,尤其突出的是,各用朱红涂料书写有“文丞”、“武尉”四个醒目的大字,字体圆厚沉稳,风采洒脱,颇有颜体风格。虽历经数百年,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可见当初王家大院的气势显赫。王家大院共有五套院落,每套院落的屋脊上都压有一颗雕刻“天官赐福”、“吉星高照”等字样呈上大下小的方形青石“天赐印”,用以避邪。其次,王家大院后幢用鹅卵石铺砌的禾基坪边,置有假山花圃,花圃里面栽有一株长势繁茂,造型新颖的“迎客”罗汉松(据时年72岁高龄的房东王诚元介绍,此树栽在花圃中已有200余年),正以她优美秀丽,招手致意的姿态迎接着来自四方的客人。今年7月21日,从北京远道而来的高教授等一行人在古镇石塘采风。当高教授在王家大院宅第内看到这株罗汉松时,引起了他的惊叹和赞美:说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面都没有观赏到如此这样好造型的罗汉松,这株罗汉松的造型可与安徽黄山的“迎客松”媲美。在港沿街西边临河而建的古民居颇有特色,都是前店后铺带吊角楼的民居。在后部的吊角楼上建廊供小憩、晾晒衣物。每逢夏季的夜晚坐在吊角楼上纳凉,遁着月色欣赏波光粼粼的河面,静听着潺潺的流水声,迎着阵阵舒爽的河风,让人处处体味着水乡悠然闲适的生活。镇内的古建筑大多在大门上有题刻、石雕和砖雕,内容丰富、工艺精湛。仙鹿街的“天和号”是一座民国初期的建筑,它的门面从台基到拱门,全部用青石构筑。建筑师们颇有创意地把门两边支撑拱顶的门框设计成一对幽雅的花瓶,在花瓶的各个部位雕刻有人物戏文、寿星伴鹿、苏武牧羊、古松长青、龙吐瑞雨和祥云图案。左、右两个花瓶底下的基座青石门鞋上,雕刻了一对形态逼真、对称严谨的回头麒麟。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独角,全身有麟甲,尾像牛尾。古人拿它象征祥瑞。花瓶两旁的护墙装饰分别雕刻着琴、棋、书、画和桃花、荷花、菊花、梅花四季花卉等的青石浮雕,与大门相呼应,蔚为壮观。敦厚的门拱圈用粗线条来处理,这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的风格,是镇内中西文化合壁的代表作。整个“天和号”门面设计新颖、独具匠心、布局新奇、虚实相生、气度不凡,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兴趣。假如您有机会的话,不妨前去看看,那将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 今天,当我们站在这处大门前,能目见她那精工细刻,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的石雕时,不得不感谢当地一位石匠老师傅许四崽(原名许清旺,时年48岁)。说不容易又实在是平常。自1954年冬以来,此房屋一直由石塘供销合作社占用,在当时保护得还比较好。到了“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破四旧”运动一时席卷全国城乡各地。此时这幢房屋门面上的石雕理所当然地成了“破四旧”的整治目标。于是,供销合作社的经理便找来石匠许师傅等人,叫他们把门口所有的石雕图案全部凿掉。随后,许师傅带上工具来到门口,左手拿起钢质扁形凿,将凿子口置于西边门框的松杆石雕上,右手举起饼形铁锤,用力一敲,顿时石雕上碎下一小块青石。可能是他对自己职业的敏感性,望着这雕刻精致,不知前人花了多少心血的美丽石雕就要被自己亲手凿掉,感到深深的内疚和惋惜。&&& 于是许师傅立刻停止了再继续凿下去的做法。紧接着他放下工具,迅即就到供销合作社办公室,心平气和地对经理讲:“你们要我来把这门口的石雕凿掉,是可以的,但是短时间内肯定是凿不平整的,最后外面还得糊上石灰。我想,到不如不用凿,干脆把石灰直接糊上去,这样一来,操作简单,省时又省力。”经理沉思了一下,然后就说:“许师傅你说的有道理,就照你的方法去做吧。”就是这位平凡的石匠师傅,危难之时,只凭着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巧妙地使“天和号”门框及护墙上的精美石雕躲过了一场浩劫。诸如大门额上的“瑞霭吾庐”,字体端正大方、笔力雄浑;港沿祝家门顶上“智水仁山”石匾,出自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言,表现了主人精深的文化涵养。在刘家弄里的祝氏“兰室攸宁”宅第大门的青石深浮雕上,雕饰有五狮抢球、龙、凤、麒麟、鲤鱼跳龙门、文官身骑吉兽旁人手撑着华盖宝伞等。在以前若没有圣旨口谕的批示,一般的人家是不敢在大门上随意雕刻有关龙的各种造型图案的。这充分体现了居室主人当年的社会地位、也是其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位于棋盘街旁边“周氏宗祠”墙壁上一块麻石的“禄”字石雕(整个圆形石雕古色古香,浑然一体,“禄”字图案形神兼备。直径为108公分,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别出心裁,造型独特。它由古代传说中的龙、凤两个象征祥瑞物雕凿组成。其精美的造型和诱人的味道吸引着过往游客的目光,带给他们一丝对千年古镇的遐想。据说绕行目注片刻它那造型别致的“禄”字风貌,可以使你心想事成,添福增寿;再则,每来此处品味它的古朴意韵形态时,还可以获得不一样的福报。镇东线的阔板桥的“华封旧里”古民居群落内,由巨大的青石条构建的3开间门楼----祝氏门庭精雕细凿,气派非凡。屋内更是精工考究,屋面片瓦下均垫有一层两公分厚的薄青砖,砖块全部打磨过,平整光滑,严丝合缝,既能起到一年四季冬暖夏凉的效果,又使建筑顶部色泽明朗绚丽。还值得一提的是,前、后幢走廊及天井两旁的腰墙(共有6处)分别用4~5米长不等的整块青石板砌成,其青石板四边还采用传统工艺的大凹线脚并割角,长青石条镶框组合而成。其中,大块的青石板长约五米,竖高七十公分余,青石采料之绝、尺寸之长、制作之精,均令后人惊叹(据笔者了解,这在石塘周边方圆百里内的民宅中十分罕见),显示出当年主人家的阔绰。另外,在天井旁边的厢间楼上建有闺房。在古代,未出嫁的***是不能抛头露面的。不仅不能出自家宅院,而且一般只能在闺房内活动。若***选如意郎君,因楼上光线弱,天井底下光线强,***可从木窗的空隙间俯瞰客人,而客人绝对无法见到***的容貌。如今,当人们立于这处闺房楼下,恍惚仍然可以看到足不出户的***羞涩地倚于窗前……镇内如此众多的古民居群落,民俗民风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先人对择地建房,对朝向和大门有严格的要求。自古以来在民间的宅第中就有“左青龙,右白虎”、“千斤朝门,四两屋”之说。如此,朝门不仅讲究门面装饰,而且十分注重朝向。朝门一律靠屋东边而立,纵使环境所迫,宁可开成斜门也要设法偏左一些。正厅一般不对大门,进了朝门是堵影墙或挡风壁板,要转个弯方能进入大厅。这样路人看不到屋内的活动,避免闲言碎语。位于罗家弄里的罗家大院,是一座风格古朴典雅的民国初期建筑群。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似个规模宏大的“回”字。大院形如城堡,上、下两层,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两丈有余,山墙上的马头墙错落有致,雅致大方。二楼楼面均用厚、薄两层宽窄规格相等的杉木板铺设。上层的厚板两侧采用“狗咬缝”等综合传统工艺精制铺就,并且上、下层楼板的同缝处做到相互有序地错开,在两层楼板之间还要铺上质地上乘的牛皮纸,还必须平整地搭好每张牛皮纸各边的重缝。若有人在楼上走动,不会轻易掉下尘垢,同时还较好地起到了隔音的作用。可见在这幢房屋的建筑设计中,展现了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智慧。楼上有隐蔽的夹间和?望垛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厅堂前面设有三重大门,若主人家来了客商,厅堂门一关,其余者只能从两旁侧门进出,可见当初主人家的家财富足和对安全意识的重视。镇内的古建筑群年代久远,多数难找建筑物建造年代的确切记载,但是从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征上又有些佐证。如周家祠堂、大禾基的祝家祠堂、刘家古民居的柱子为杂木材质(苦楮树),造型粗壮浑圆,石磉为覆盆式、简洁利索无雕刻花纹;结构为抬梁式、雄浑厚朴,一般认为是明代建筑。坑背的潘家,下港沿的徐家等处的古民居,融合了闽、赣的建筑风格。闽北地区古民居的传统制法是在厅堂上首的部位设左右两根将军柱,这几处的官厅的构造正是沿用了闽式古民居建筑的传统做法。镇内的几处会馆、祠堂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占地面积多达数亩。上、下正殿大厅大多采用青石(石材,产自靠铅山河西岸的永平安洲老爷弯象山青石洞内,水运极便利。据说,青石坯在洞内易加工,一旦青石出了洞口,见了外面的风过后就硬化了,也更脆)做柱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例如,抚州会馆(即昭武会馆。五代时抚州为昭武军,故抚州会馆亦名昭武会馆。明清时,抚州为府,下辖临川、崇仁、金溪、宜黄、乐安、东乡六县。坐落在石塘坑背。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即公元1750年)整个建筑群主次分明,体量非常庞大,对称严谨、虚实相间,层次清楚。从东西向的轴线望去,一进高于一进(四进院落),层层相通达,庄严肃穆,境界幽深,是座极具价值的典型徽派建筑。在这些会馆、祠堂建筑的大殿里,少不了充满人生哲理、自律警戒后人的楹联匾额。基本上所有的会馆和祠堂正殿两边都有照壁上阴刻或墙壁上涂写“忠、孝、廉、节”、“礼、义、廉、耻”的字样。水井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对饮水卫生、防火都十分有利。徽派建筑重视门面的设计,如当地的祝氏大姓,一姓建有三祠,每个祠堂门口的两旁都建有一对雕刻精美巨大石鼓。石鼓同石狮一样也表示了门第的高贵,在过去不登进士第的人家是不能建有石鼓的。石塘镇的“群落”民居,风格独特,保护基本完好,作为古民居,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古镇石塘---上饶之窗
上饶新闻门户网站
县市区新闻网: |
新闻来源: 日期:09-07-31 09:12:53
距铅山县城
40公里的古镇石塘,素有武夷山下“小苏州”之美誉。这里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民居高大,街区整齐。镇东南即前半部分展示着明清古镇的建筑形态,西北后半部分显现出一派现代集镇的风光。群山葱茏叠翠环抱着古镇,石塘河(古称槐溪)时而湍急,时而平缓,靠着镇西向北流去。老街区分为中街、港沿、坑背街道一侧是官圳(俗称官坑、圳沟,故名坑背),民宅分布两旁。青砖大瓦房鳞次栉比,除了三条主要街道以外,“封火墙”把街区分隔出数十条弄堂,大弄套小弄,幽曲相通。不少富户豪宅,石雕或砖雕门楼,屋架房梁宏伟。临街店屋门面精美豪华,有的宅邸却也古朴大方。街区内大多数为木构楼房,单体建筑的布局巧妙,用料讲究,工艺手法大器。
这方古镇,还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明***挖、修筑的“官圳”和“陈公堤”,渠水至今清澈见底,沿着坑背一条街,从镇南街头流向镇北街尾。或偎依着阶沿屋角畅快而去或隐藏在房子底下穿堂而过。就这样潺潺汩汩,流淌了好几百年。涉足者到此无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幸运的是工业污染还没有光顾这里。大河、小溪、圳沟,所有的水体水质都非常之好。
明代以来,这里是江南手工业造纸中心的重点区域,是纸口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县内较大的农村圩集之一。过去,这里水运发达,每天有几十只货船停泊在石塘码头。
1941年开通了公路。槐溪河不再承担水运重任,而荒于疏浚,虽然河床招高了,但是,晶莹碧透,滩急潭深,清爽天然。
年代中期,兴建了石塘水坝,似蛟龙横卧,蔚为壮观。大坝两侧引出东、西干渠,沿着垅田山坡,蜿蜒曲折。西干渠延伸到陈家寨,东干渠延伸到稼轩乡期思渡。总长
3万余米。干渠环绕了石塘镇区。渠水四季长流,绿波荡漾,灌溉着
2万亩农田。利用渠道的落差,像长藤结瓜,分级建设了三座小型水电站。
解放前,这里还有环城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有的古建筑墙壁上还留下有当年红军的标语。据记载:石塘箱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
2月,在里洋村观星岭成立了铅山县第六区苏维埃政府。
27日,方志敏率红军进攻闽北时,攻占了石塘,建立了石塘港背乡苏维埃政权。
1931年冬,又在港背增建了县第九区苏维埃政府。
7月,国共合作。
10月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次年
2月,闽北各路红军游击队五、六百人奉令下山,在石塘集中(今石塘中心小学内),成立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奔赴抗日前线。并在饶州会馆内设立通讯处(对内是县委机关)。同时,还在此成立了闽北的特委。
石塘镇是一座保持完好的明清古镇。这里古建筑的数量、规模、完好程度和整体环境风貌,可以与河口镇临河古街媲美。
这里有真实的历史遗存物。那些建于清代的街道、店铺、民宅,都是历史原物,仍然在发挥着它的功能和作用。
这里的历史风貌完整,地方经济特点显著。由于当时石塘手工业、尤其是造纸业异常发达,商品经济异常繁荣,富商巨贾很多,积累了大量财富,故而“俗尚颇涉华糜”,成为典型的消费型集镇,具有居民生活时尚甚至奢靡的典型特色。大街之上,接二连三的豪门大户,许多的纸号、钱庄。石库门的门楣、门框,临街窗户都有精湛的青石浮雕、镂雕。图案纹饰是福禄寿喜,招财进宝,吉祥如意,八仙八宝,等等。
这里还是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观赏地。
六在镇外东南高坡之上,俯瞰石塘街区,只见白墙灰瓦“井邑之宅”,坐落有致。街道弄堂,曲折蜿蜓。屋脊墙头,逶迤纵横。远眺所及,农舍炊烟,山丘渠道,林荫阡陌,如画田园。街区这里,有气势,有规模;古镇周边,有意境,有呼应。于是,有动有静,有疏有密,相得益彰,感觉整体。
置身古镇街区之中,古街闹市,喧腾有趣;小桥流水,怡然悠然;豪门深宅,堂皇富贵;里弄高墙,幽静超然。辩识着碑刻文字,解读着石雕图案,领略着建筑格局,欣赏着营造工艺品尝着风味小吃,揣摩着民俗风情,一定会以为自己身处一个很大的有滋有味的赣东北特有的乡情民俗博物馆。身处这样一个地方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环境,从中可以感受和体验到人文的关怀。
,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编辑:张伟&&&
***上饶市委宣传部 上饶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服务*** 传真: 广告***:
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分辨率浏览铅山石塘古镇_百度百科
铅山石塘古镇
铅(Yán)山石塘古镇是一座千年古镇,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境内。铅山石塘古镇历史上是闽赣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业基地之一,石塘镇素有“ 下”之称。
铅山石塘古镇结构
铅(Yán)山石塘古镇是一座千年古镇,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境内。铅山石塘古镇历史上是闽赣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业基地之一,石塘镇素有“下”之称。石塘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历史上是闽赣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是古代江南五大手工业基地之一,(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景德镇的制瓷业和铅山的造纸业)。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杰出教育家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一书中所指的铅山造纸业也就是在石塘镇。石塘镇素有“武夷山下小苏州”之称,2003年7月,石塘镇被评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他位于铅山县东南40公里的半山区。相传五代前(907-960)村北有方塘十口,后来根据“十塘”的谐音,故名石塘。整个石塘镇有8个行政村,1个街管区,53个自然村,计有3900户,15000人,其中集镇人口5500人,总面积为54平方公里。城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1]
在铅山,石塘是仅次于河口的一个千年古镇,一条铅山河将石塘与河口两镇紧密连接在一起[2]
铅山石塘古镇景观
石塘镇在明清之际也是一个纸张、茶叶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从武夷山进入上饶后,这里是最近的一个水运码头,铅山河在这一段叫做石塘河,所以武夷山的大量岩茶,在山西晋商万里茶路上通过古驿道由南而来,运抵石塘后,就可以在这里装船改旱路为水路运到河口,再装大船起运。在我们所熟悉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有一段这样的剧情,说的是乔志庸经过茶道到武夷山贩运茶叶,而我们现在到的石塘就是水运的必经之路。
石塘镇最著名的还是它发达的纸业。清人程鸿益的《铅山竹枝词》有一段说的就是石塘手工造纸的全过程。在铅山,石塘与陈坊、杨村两地曾经同为铅山的三大纸产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连四纸制作技艺就在此地。石塘地处武夷山北麓的外围,丘陵多,植被茂盛,而且青竹遍地,所以,造纸所用的原材料竹丝,取之不竭,还有山间各种作为纸药的毛冬瓜等植物,用之不尽。丰富的水资源更为制料抄纸提供了优质的水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一个石塘纸业的王国。石塘出产的手工纸曾达到二十余个品种,如“上关”、“毛边”、毛六”、“毛八”等都享誉全国。其中的连四纸质地洁白如玉,细嫩坚韧,永不变色。素有“寿纸千年”的美誉。是写字作画、印刷古籍的上品。明崇祯年间出版的《十七史》名史扉页就是采用连四纸印刷的。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选用的也是连四纸。
铅山石塘古镇历史
除了纸文化以外,石塘也是赣东北苏区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日,方志敏率红十军进攻闽北时,攻占了石塘,建立了石塘港背乡苏维埃政权。1931年1月,在里洋村的观星岭成立了铅山县第六区苏维埃政府。1932年春(四月),又在港背成立了第九区苏维埃政府。1937年秋,闽赣各路红军游击队奉命下山,在石塘镇集中,并开展整编成立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为了给整编提供良好的环境,赖家纸行的主人腾出多处房间,作为整编部队的办公场地和黄道、张云
逸、谭震林、曾镜冰、饶守坤等领导住所。在整编期间,黄道、张云逸、谭震林、曾镜冰、饶守坤等革命先贤们曾来到这里开展整编和扩军工作。1938年国共合作,闽北红军游击队于次年2月奉令在石塘集中(今石塘中心小学内),成立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奔赴抗日前线,并在石塘饶州会馆内设立通讯处(对内是县委机关)。同时,还在石塘成立了闽北特委,下辖铅山、崇安、上饶、浦城、建阳、邵武、光泽、顺昌等县委,后不久迁入崇安坑口。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将被俘的新四军将士、爱国进步人士和从东南各省搜捕来的***员约1500人囚禁在这里,当年那些被囚禁在这里的新四军战士在墙壁上留下的文字,至今还清晰可见,实际也是“上饶集中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那里是石塘镇养老院所在地。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训练总队第三大队”的“军士大队”就设在此镇的览月楼内----现为镇政府后院旧房。1941年冬,国民党“军政部第六被服厂”由广丰杉溪迁至石塘,厂部设在镇区阔板桥祝姓大宅。
另外,铅山石塘古镇还有不少名人 。这方水土古来就孕育出许多名人贤士,至今仍在外地工作的教授、专家、学者、工程师等不下30人,如《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词作者姚筱舟和“郭沫若奖学金”首获者,现在国外从事研究的学者毛润生都是生于此、长于此的石塘人。
.青岛传媒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友情链接-------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