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靠什么得益于什么?

论中国崛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论中国崛起
上传于||文档简介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人民币国际化  一带一路  高铁行销  这是今年中国对外经济外交的几个亮点  凡是经常关注时事的人(尤其是经常关注国外媒体的人),大多数都可以很清楚看到未来的天下大势:西方衰退,中国崛起。虽然这个过程远远未完成,但世界大趋势现在基本上是确定的。  生在这个时代的幸运之一,是我们在接下来的三十年中,能够亲眼看到三百年来,地球文明内部的再一次权力中心、科技中心、经济中心、政治中心的全面转移。  如果说1989年的时候,看不出中国未来会崛起并登顶,完全正常。那个年代就能看出来的,堪称神人。  如果在1996年之前能看出来的,可以算是先知先觉  如果在2008年之前能看出来的,可以算是后知后觉  如果到了2015年还看不出来,那真的只能是不知不觉了。  因为这个趋势在过去的两三年间表现的更加明显。  某些“自由派”的最大错误,就是无法区分“现象”和“现象导致的结果”。他们看到了中国现在存在种种问题,但是他们没有能力分辨这些问题是否会导致中国无法登顶甚至崩溃。  其实,去看看崛起之前的欧美,同样是社会问题一大堆,比今天的中国严重多了。但这些问题并没有妨碍他们登顶世界。  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且正在由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市场。这得益于1949年以来,历届中国领导人坚定不移实行“工业立国”的国策。经过了60多年的积累,终于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刻。  未来20年,将会是非常精彩的。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保守估计未来10年内中国GDP超越美国;未来20年内中国人均GDP超越世界平均线。
  期待ing!  
  @?艹小果? 2楼
11:07  期待ing!  ------------------------------  好名字
  顶  
  @依窗怜风
  霓虹灯下有血泪!多关心一下老百吧!宇宙第一又如何?中国又不是他们家的  
  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  早晚的事  隐藏一下挺好
  ***强身!  
  中国一定会重新占领世界第一位的,而且那天不远了。
  @武侠虫
11:05:10  保守估计未来10年内中国GDP超越美国;未来20年内中国人均GDP超越世界平均线。  -----------------------------  第一个一百年是2021年实现全面小康,关键看第二个一百年。  2049年中国人均到世界中等发达,并且两极分化在控制范围内。加上咱们人口总量的优势,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必然无人能及。  不出意外的话,我们年轻人这辈子都能看到的中国崛起!
  @打铁过腊月
18:14:56  霓虹灯下有血泪!多关心一下老百吧!宇宙第一又如何?中国又不是他们家的  -----------------------------  国家有钱,你有***,就有相应的社会福利保障了。穷苦老百姓肯定会随着中国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最怕两极分化让社会心理压力增大,所以控制好分配和再分配公平问题很重要。
  @bryant-07 18:22:58  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  早晚的事  隐藏一下挺好  -----------------------------  嗯,这就是现在的国策韬光养晦嘛。而且物质财富快速膨胀,难免出现法制不健全、监督跟不上、权力滥用贪污腐败、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公平、民众文化培养薄弱等等。转成中高速增长也挺好,也能分出精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武侠虫
11:05:10  保守估计未来10年内中国GDP超越美国;未来20年内中国人均GDP超越世界平均线。  -----------------------------  @尼古拉斯一号
18:11:54  第一个一百年是2021年实现全面小康,关键看第二个一百年。  2049年中国人均到世界中等发达,并且两极分化在控制范围内。加上咱们人口总量的优势,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必然无人能及。  不出意外的话,我们年轻人这辈子都能看到的中国崛起!  -----------------------------  量变产生质变,呵呵
  坐等我大中华的崛起!!!  
  物价肯定崛起,工资不知道能不能崛起!
  @依窗怜风   ***  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还缺乏经验。我向好几个国家的兄弟党的代表团谈过这个问题。我说,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我们没有经验。  这个问题,我也向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记者谈过,其中有一个美国人叫斯诺[9]。他老要来中国,一九六0年让他来了。我同他谈过一次话。我说:“你知道,对于政治、军事,对于阶级斗争,我们有一套经验,有一套方针、政策和办法;至于社会主义建设,过去没有干过,还没有经验。你会说,不是已经干了十一年了吗?是干了十一年了,可是还缺乏知识,还缺乏经验,就算开始有了一点,也还不多。”斯诺要我讲讲中国建设的长期计划。我说:“不晓得。”他说:“你讲话太谨慎。”我说:“不是什么谨慎不谨慎,我就是不晓得呀,就是没有经验呀。”同志们,也真是不晓得,我们确实还缺少经验,确实还没有这样一个长期计划。一九六○年,那正是我们碰了许多钉子的时候。一九六一年,我同蒙哥马利[10]谈话,也说到上面那些意见。他说:“再过五十年,你们就了不起了。”他的意思是说,过了五十年我们就会壮大起来,而且会“侵略”人家,五十年内还不会。他的这种看法,一九六○年他来中国的时候就对我说过。我说:“我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一百年,一万年,我们也不会侵略别人。至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在你们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好几百年。十六世纪不算,那还是在中世纪。从十七世纪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六十多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十七世纪是什么时代呢?那是中国的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再过一个世纪,到十八世纪的上半期,就是清朝乾隆时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产生贾宝玉这种不满意封建制度的小说人物的时代。乾隆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还是封建社会。这就是出现大观园里那一群小说人物的社会背景。在那个时候以前,在十七世纪,欧洲的一些国家已经在发展资本主义了,经过三百多年,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有了现在这个样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也许只要几十年,例如有些人所设想的五十年,就能做到。果然这样,谢天谢地,岂不甚好。但是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三百几十年建设了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那又有什么不好呢?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为了这个事业,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取得经验,取得最后的胜利。由这点出发,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是有许多好处的,设想得短了反而有害。
  今年经济一片哀鸿遍野,股市高歌猛进。一个作死的节奏  
  @令狐野兔
22:13:06  @依窗怜风  ***  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还缺乏经验。我向好几个国家的
党的代表团谈过这个问题。我说,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我们没有经验。  这个问题,我也向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记者谈过,其中有一个美国人叫斯诺[9]。他老要来中国,一九六0年让他来了。我同他谈过一次话。我说:“你知道,对于政治、军事,对于阶级斗争,我们有一套经验,有一套方针、政策和办法;至于社会主义建设,过去......  -----------------------------  可惜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更像中华帝国主义的崛起。
  @thjnaa 15楼
21:02  物价肯定崛起,工资不知道能不能崛起!  ------------------------------  别人的工资崛起不崛起一个要看努力不努力,你的工资就是看低保增加多少。
  @令狐野兔
22:13:06  @依窗怜风  ***  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还缺乏经验。我向好几个国家的
党的代表团谈过这个问题。我说,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我们没有经验。  这个问题,我也向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记者谈过,其中有一个美国人叫斯诺[9]。他老要来中国,一九六0年让他来了。我同他谈过一次话。我说:“你知道,对于政治、军事,对于阶级斗争,我们有一套经验,有一套方针、政策和办法;至于社会主义建设,过去......  -----------------------------  在历史预见性上***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人。  那么他所用的世界观方法论必定比世界其它思想要更科学,那就是***思想和马克思主义。
  @thjnaa
21:02  物价肯定崛起,工资不知道能不能崛起!  ------------------------------  @gghgb
08:15:33  别人的工资崛起不崛起一个要看努力不努力,你的工资就是看低保增加多少。  -----------------------------  又一个被洗脑洗的已经被洗残疾的!  我的工资不是看低保你就是脑残呗!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21世纪中国崛起的机遇是什么。。。_百度知道中国崛起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最近读了温铁军八次危机,里面有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我提出问题并且写一些我自己的理解,希望能抛砖引玉。《八次危机》这本书是温铁军的作品,书中把中国历次动荡,例如大跃进、上山下乡、通货膨胀、下岗等等总结为八次经济危机,试图用主流经济学理论来描述中国建国以来的种种重大转折,建立自己的批判政策学。书里开宗明义的写着,通过他的研究,要还公平于社会主义,还正义于自由主义,还罪恶于资本主义。他提出一个观点: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中国完成资本积累和实现产业扩张的主要原因。TG的优势在于深入乡村的政治动员能力,TG的目标是把落后的农业中国改造成强大的工业中国,在60多年的执行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TG夺得政权后,由于大量印发软妹币而无任何黄金储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此时金一胖试图模仿TG跨过长江统一全国的行为反而把中国卷入了一场战争中。此战中TG面对17个国家111万军队(美军54万),以阵亡14万,受伤被俘和失踪25万的代价,与苏联结成战略联盟,获得了苏联50-59期间合计54亿美金的工业设备和技术投资(包含朝战军事开支)。但是付出巨大代价建立的工业,却缺乏销路。农民自己耕种最省钱,不买你的拖拉机。于是TG建立了人民公社,强制公社高价购买工业品而低价出售农业品,通过工农业剪刀差构建了中国独有的城乡二元结构。苏联经济援助中断之后,通过人民公社提取农业剩余价值成为新中国工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唯一渠道。这造成了改开之前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始终维持在生存线上下的根本原因。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是政府重点建设城市(工业),对农村的投入为负(医疗就业等),造成城里人农村人的身份悬殊。工业建设是一个体系建设,在具备自主造血功能前需要持续的投入,中断投入会造成前功尽弃。现在也一样,如果项目做到一半钱烧完了,那公司基本就黄了。TG不顾一切的投资工业,但是缺乏持续投入的保障。苏联断奶之后,TG通过政治运动,以几乎0报酬动员劳动力投入到工业建设中去,这种不可持续的做法恰恰持续了几十年。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全国投入劳动力超过1亿,而60年全国总城镇职工才1.3亿,但是随着危机爆发,62年城镇职工就只剩下4537万,失业人口超过8000万。在提升工业就业无力的情况下,发动了上山下乡运动,将8000万失业人口送到农村,即将其城里人身份打成农村人身份,政府不再对其就业负责。中国工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标志是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尼克松访华后引入的化肥工业对改开之后的农业生产贡献很大。但是72年43亿美金和78年78亿美金的引进又造成了新的危机,客观上成就了286的上台。286解散人民公社,不再通过这一组织抽取农村剩余价值,而是换了另一种手段。分地使得农民相比于城市工人多了一块资产,但是农业相比于工业长期的低收入和农村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使得农民愿意背井离乡出外打工。农村几十年的提取剩余造成了农民几十年的持续贫困,所以农民工可以接受低工资且愿意为了更高的工资付出超过常人的劳动。农民家里有土地,这是一份终极保证,所以农民工可以接受没有任何福利保障的工作。城乡二元结构在前三十年是通过人民公社这一手段直接从农村提取剩余价值,后三十年是把农民引入城市提取劳动价值。这一体制使得中国人一方面极度勤劳,另一方面想方设法的混进体制内去喝茶看报纸。但是中国工业却得益于此,具备了全球竞争力。更多八次危机的观点参见:
在这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崛起,基本就是靠经济实力。不论是军事、文化还是科学技术归根到底都需要经济基础。因此,这个问题的其实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是什么。原因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内的制度改革释放了生产要素,提高了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是搭上了全球化的顺风车。国内来说,改革开放的确是建国以来最大的经济驱动力。农村改革首先解放了一直被束缚的生产力和生产要素。这个时候中国进入增量改革的阶段(不伤害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增加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从而使改革大步前进。)理顺了生产关系,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取消了统购统销,这些都使得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的提高,剩余的劳动力开始进入城市。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城市,这时候恰逢外汇体制改革,劳动力成本也低,外贸出口成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大经济支柱。社会劳动分工日益精细,私营企业在政策引导下重新焕发生机。所有制改革确立了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使改革进入整体推进的阶段。以上可以算是对内的影响。下面说一下对外,也就是国际环境带来的有利条件。先是改革开放的时期,恰好是发达国家产业链布局的新时期,发达国家想要把那些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的产业搬到其他地方去,最早是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龙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后,承接它们的就是中国。中国因此搭上了经济全球化的顺风车。随后加入WTO,为了实现承诺,我们必须在各个领域开放,这个时候引入了外国投资,比如四大行当时都引入了海外战略投资者等等,它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本,还有技术、管理经验等等。正是因为对外开放,使中国迅速跟国际接轨。这样中国已经基本确立了依靠三驾马车中的出口、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如果没有搭上全球化的顺风车的话,看看附近的朝鲜、缅甸就知道了。最后再说一下,中国和别的国家的区别,那就是中国至始至终没有放弃政府对国家命脉的把控。中国的所有制永远都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虽然现在存在国企垄断等现象,但对比一下拉美、东南亚那些昙花一现的国家,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没有发展到美国那种程度的时候,没有国家把住经济命脉,经济很容易被外国资本轻易摧垮。而韩国、新加坡这些国家,尤其是新加坡,虽然经济开放,但走的仍然是大家长制的集权民主道路。其实国家在宏观层面的把控能力是非常强的。当然这这并不代表中国也应该如此,其实现在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需要的就是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具体措施政策,可见***的公报。而且现在国际环境也不一样了,人口红利也在消失,未来继续保持崛起的动力也需要进行调整,具体还是见***公报吧。恩,第一次在知乎答题,还挺长的,我要给自己点个赞!
前言历史上,许多国家都对大国霸主地位孜孜以求,因为这种地位可以给自身的发展带来必要的安全、空间和便利。由于大国崛起又直观地表现为国际相对地位(次序)的改变,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零和博弈”的色彩。对大国红利的追求以及崛起的零和博弈色彩,决定了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斗争和冲突。从历史上看,成功崛起并在全球体系中稳固占据主导地位的案例屈指可数,而崛起失败的例子则常见得多。总结大国崛起失败的历史教训,避免内政、外交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世界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2015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此开展综合研究。课题组成员包括: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强教授,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赵磊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国务院研究室处长王卓明,总装备部大校王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中心副主任张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研究学院研究员邢来顺,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周维宏。报告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方晋、俞建拖、郝景芳执笔完成。以下研究综述,从经济、社会、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六个方面对大国崛起失败的因素进行分析。大国崛起失败的因素分析一、崛起失败的经济因素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总是与其经济实力成正比。近代取得世界霸主地位的大国(英国、美国)在经济规模和生产力水平方面均达到世界领先。德国、日本、苏联等挑战霸权失败的国家,经济规模和生产力水平都和霸权国有较大差距。历史上,大国崛起失败直接的经济原因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1、没有与时俱进地塑造经济核心竞争力,难以再长期可持续地提升生产力。一些曾经领先的传统海洋大国在经济上被赶超甚至被边缘化。在大航海时代,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是开拓新的殖民地和市场、海上的航线。但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英国抓住了这一先机,取代了传统葡、西、荷三个传统海洋大国的地位。2、未能充***放和动员能够适应新时代生产方式的人力资源。一战前的德国和俄罗斯、二战前的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保守落后阶层实际上起了主导作用,使得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收益更多地为保守落后阶层所获取,新兴的资产阶级则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外,广大农民或农奴则依旧被束缚在土地上并受到严重的盘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计划和指令配置资源的方式,尽管在一些领域和特定时段显示出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高效率,但是在更广泛层面上抑制了个人和企业的自主性和创新。3、资源的错配和经济结构的扭曲。一个国家如果未能处理好资源在财富创造与扩军备战之间的平衡,很容易招致衰落和失败的命运。历史上的荷兰、法国、德国、日本以及苏联都曾在军备扩张中投入太多资源,挤占了创造财富的经济资源。此外,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也导致经济失去可持续性,使得经济中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短缺并存,削弱了国家长期竞争的基础。苏联经济就是突出的例子。4、后发国家的追随惯性。相对于英法等老牌强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苏联等国家都属于后发和赶超国家。这些国家在低起点的基础上,通过技术上低风险的模仿往往可以获得超常的增长。长期的追随惯性使得后发国家忽略了技术积累和创新,无法适应从追随者到领先者的身份转换,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创新风险。5、没有充分利用好自身的规模和速度优势。从历史上看,国家冲突最容易发生在霸权国和挑战国实力相近的时候。后发大国在成长初期,往往能够获得较快的增长速度。此时,后发国家如果不能利用人口和资源的规模优势实现对既有霸权国的经济总量的快速超越和摆脱,反而因为国内的乐观自大情绪而膨胀,就容易被霸权国的挑衅所牵引而背离发展的主线。两次大战前的德国是典型的例子。在直接的经济原因背后,制度原因更加关键,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尤其值得重视:第一,缺乏鼓励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制度。英国能够抓住工业革命的先机并非偶然,这与其在产权、专利、贸易以及司法等方面的基础性市场制度有密切关系。相反,一些传统海洋大国的衰落以及一些新兴大国缺乏相关的基础性制度,因而不能激励资源向具有更高生产率的部门配置。第二,对国家主导体制的依赖。后发国家由于初始条件不利,在发展初期通常需要过度依赖行政主导发展经济,这是必要且必然的选择。这样一种国家主导的体制一旦形成惯性,就容易挤出社会和市场的发展空间,难以建立起能激励普遍、持久的创新的机制,也不能形成合理的创新成本分担机制。加上大众动员机制,决策失败的风险与后果被加倍放大。二、崛起失败的社会因素一个社会群体的结构、行为及互动关系会对一个国家经济、政治乃至外交、军事等各方面产生影响。从社会角度看大国崛起失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值得引起重视:首先,落后的阶级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力量,抑制了新兴阶级和阶层的崛起。一战前的德国、俄罗斯,以及大革命前的法国,地主阶级和权贵阶层在社会中扮演了主导力量,他们或是拒斥建立统一的市场和工业化,或是在工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利用特权过度地攫取利益和压榨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劳工,因而抑制了新兴阶级的崛起、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的民主化。其次,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中产阶级疲弱,催生极端势力。一战后,德国战败,在不平等的凡尔赛条约下,协约国向德国无度索取战败赔偿,导致德国在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恶性通货膨胀,使得中产阶级普遍破产,为纳粹的社会动员准备了党员骨干。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军队成为社会中相对民主、高效和更注重业绩考核的部门,由于经济结构的畸形导致城市和工业部门就业吸纳能力有限,大量农村的无地青年加入军队谋求凭战功改变命运,构成日本军队屡屡“下克上”的社会原因,助燃了军国主义。第三,没有处理好多民族社会的国家认同问题。一战战败后的奥匈帝国和冷战失败后的苏联都走向了解体,其共同的问题在于没能有效解决国内民族的国家认同。这两个国家中都有独立、稳定且规模(力量)较大的民族聚居区,不同民族之间语言互不相同,文化上也缺乏互动交融。此外,因为地理区位造成的发展差距很容易在形式上表现为“民族分层”,构建国家认同就更加困难。一旦维系各民族统一的纽带被削弱,国家就很容易走向解体。第四,国家权力过分膨胀,过多地入侵社会领域甚至消除了与社会的界限,反过来损害了国家的自主性。一旦国家权力无限扩大,导致国家与社会二合为一,国家就难言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国家政治也会因此受到宗教因素(如哈布斯堡王朝)、特定种族(纳粹德国)、特定党派和意识形态(如苏联)的捆绑,背离了国家意志与利益。社会过于弱小还有一重副作用,即在强势国家的背景下,社会容易被动地动员,因而无法对国家的错误行为进行纠正,从而使错误决策的后果被放大,造成巨大的政治代价。三、崛起失败的政治因素对大国崛起失败的政治因素的考察侧重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力结构以及权力的运用,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训:第一,脆弱的顶层权力结构。德国、日本选择以战争手段挑战世界秩序,与其国内脆弱的政治结构,特别是脆弱的顶层权力结构密切相关。德意志帝国有皇帝、帝国宰相、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这四大权力支柱,但实际上是皇帝与宰相的双头体制。俾斯麦本人的政治才能,加上德皇威廉一世的支持,双头体制能够成功运行。但是威廉二世继位后,由于皇帝和宰相的冲突,这一制度失效,皇帝的个人野心膨胀使德国在一战中葬送崛起成果。日本的宪政架构缺陷更明显。明治维新的实质推动者是带有军事封建集团性质的藩士,这就使得政治架构中军部拥有超然的地位。没有军部的首肯政府无法组阁,中央政府也一直无法清除藩士力量极端思想的影响,日本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几乎无可避免。 第二,政权依靠落后力量。在普鲁士统一德国后,代表落后农业资本主义的容克贵族地主控制了议会的主要议席,操控德国的经济与外交政策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例如农产品保护政策,导致新兴的工业发展困难。俄国沙皇政权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是大地主和军事贵族,导致其资本主义带有高度落后、保守的封建特征。第三,政治架构缺乏包容性,精英吸纳机制狭隘,利益表达与协商机制缺失,从而损害了国家的能力和活力。政治体系吸纳精英的渠道越狭隘,政权依靠力量就越趋于保守,新兴阶级的精英就更加难于进入体制,形成恶性循环。这使得国家对新兴阶级、利益集团以及民众诉求的协调能力、政治整合能力越弱。国家无法有效代表各阶层的利益,一旦遭遇重大危机,被排斥在体制外的新兴精英阶层和下层民众的不满会迅速爆发,威胁国家的稳定。第四,民族政策失效失败,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分割分裂,埋下国家解体的祸患。奥匈帝国就曾以政治和制度固化了民族之间的隔阂,造成国家权力实质上的分割化。奥匈帝国境内民族数量繁多,一直用旧式宫廷政治中的赎买方式来替代平等的民族政策,严重影响了政府与军队权威的贯彻执行。四、大国崛起失败的外交因素大国崛起是一种国际体系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通过外交妥善处理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大国崛起失败在外交方面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前瞻性的国际体系构想,价值观表述缺乏合法性基础。历史上,成功崛起的大国都把握甚至引领了当时的历史潮流,建立了与自身实力相符、且能够得到较广泛支持的规则体系和价值观。荷兰开启了新的更加开放和广泛的全球联系;英国推动了现代宪政制度、国家财政制度、自由贸易体系等的创建;美国拓展了自由贸易体系,提出了以人类自由为主体的价值观阐述。相反,德国和日本对国际体系的构想更多地关注了当时国际丛林的黑暗一面,将正在走下坡路的殖民主义和领土扩张作为仍将长期持续的世界潮流,进而错误地发动战争以追求“阳光下的地带”、“生存空间”和“大东亚共荣”。德、日这些国际体系构想和价值诉求,不论在价值观上还是实际利益上,都无法得到广泛的认同,因而从根本上缺乏合法性基础。第二,外交战略上缺乏耐心与定力,急于挑战既有霸权,陷入战略上的冒进与冒险。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并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在错误的国际体系性质认定和价值观下,这种实力的迅猛增长成为了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助燃剂。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弥漫着一种的激昂情绪,产生对自身的过高定位以及对自身影响力的过高预期,急于在改变世界格局上有所作为。外交战略耐心缺失的表现,一是在外交战略上抛弃了能够为本国实力巩固赢取时间的均势策略,表现得更富有侵略性,忽视了国际形象的塑造,导致了外交孤立;二是面对既有霸权国的诱导性挑衅缺乏警惕和审慎。一旦战争爆发,对本国与对手的实力对比缺乏系统的评估和理性认识,军事和外交战略制定过于理想化,从而不可避免地招致失败。第三,结盟上的战略性失误,轻率地弃置已积累的外交资源,使国家过早地陷入战争风险并屡屡受盟友的拖累。在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在向英国伸出橄榄枝的同时,又毫无节制地推行以争夺世界霸权为目标的世界政策,最终导致英德关系的破裂。不仅如此,德国没有意识到与奥匈帝国的结盟延长了其风险链条和战争的易感性,最终被动地卷入战争并以战败告终。在二战中,德国重蹈覆辙,在与英国的战争未结束的情况下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开战,再次陷入东西两线同时开展的局面。还因为与意大利的结盟被拖入北非战线,影响了其在欧洲的战局。五、崛起失败的军事因素军事实力的增长及其有效运用是大国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军事因素在大国崛起进程中的作用,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国防力量的提升和军事手段的运用对国家统一、国家利益的维护和拓展、民族意识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军事手段的迷信和滥用,使其凌驾于国家经济、政治正常的发展之上,则往往是导致大国崛起失败的重要原因。 从日本、德国、苏联等国的崛起失败案例来看,军事方面有几个教训值得注意:第一,落后和错误的安全观往往是导致崛起大国军备扩张、引发冲突的重要诱因。德国和日本国土狭小缺乏纵深和资源,俄罗斯(前苏联)缺少不冻港,这些地缘政治的突出短板导致这些国家长期缺乏安全感,诱发这些国家加强军备,甚至以攻为守争取主动,带来一系列连锁的反应乃至军事冲突,反而失去了和平发展的良机。但实际上,“国家安全”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平衡的结果,而不单一取决于军事。第二,片面追求军事胜利并被短暂胜利所带来的利益所诱惑,偏离国家长期的战略目标和根本利益。军事斗争是维护国家现实利益的手段之一,军事上的胜利是“手段”而非目的,其功能和实际作用有限。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以及二战之初的德国,都从军事上的冒险中获得了巨大利益。尽管当时国内一些人士反对进一步扩大战争,守住既得利益,然而初期军事冒险所带来的利益如此巨大,使得政界军界主流的贪欲不断被刺激扩大,超出资源支撑能力,最终走向彻底的失败。第三,片面追求军事效益,造成外交和道义上的消极后果。无所顾忌地滥用军事手段,付出外交和道义方面的代价,常常使军事胜利变得得不偿失。德国作为一次大战的发动者和“侵略者”,被置于国际法与道义的审判席。后来又发动无限制潜艇战,将美国推入对立阵营,最终陷入被动和孤立。第四,过于突出军事斗争要求,使国家的发展道路偏离了正常轨道,扭曲了经济结构。当后发国家试图以超水平军备与先发国家对抗,就需要把国民收入较大比例投入军备生产,忽视甚至压抑民用部门发展。及至战时,经济结构正常的国家以民用部门作为税收来源,刺激军事工业发展;经济结构扭曲的国家将军事储备消耗殆尽,不断压榨农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使得经济枯竭。二战至最后阶段,德国为了军事支出不断压榨一般经济部门,以致引起反战情绪和经济溃败。冷战时期苏联将过多资源分配于军备竞赛。国民收入的15%以上用于军事消耗,致使国民经济失去持久增长基础。第五,强化了专制集权,扭曲了政治制度。当国家在其政治生活中赋予军事因素以过大权重时,军事上的集权要求就可能反作用于政治体制,促使政治体制走向专制,甚至使军事凌驾于政治之上。德意志第二帝国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都施行了形式上的普选制和代议制。然而,由于军事因素在帝国前期崛起过程中的突出作用,军队地位被过度抬高,形成了军队与政府平行的运行机制。中央政府和议会对军队约束力的缺失,使国家难以对国防建设、社会动员以及运用军事手段等重大政治问题实施有效把控,成为政体上的重大漏洞,国家战略和对外政策也因此无法实现协调同步。 第六,纵容军国主义,扭曲了意识形态。由于崛起中的社会对实现国家富强的急功近利心态,历史遗留的屈辱感,以及既有霸权主导下的不公正国际环境对民众心理的刺激等因素,社会情绪极易走向偏执。军国主义主张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军事化,并将侵略扩张作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迎合了这种偏执的社会情绪。当大国处于社会变革尚未完成,社会分配、公民权益和政治民主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历史阶段,统治集团往往对军国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持纵容和利用态度,并倾向于将外部斗争和对外扩张作为转嫁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民众(也包括社会精英)情绪一旦被军国主义点燃,就很可能朝着超出理性控制的方向发展,构成国家战略决策偏差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六、崛起失败的文化因素文化是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共享的价值、观念、知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文化作为一种隐性制度,既塑造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面貌,又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从文化角度看大国崛起失败,有几个方面的教训值得注意:第一,落后的文化禁锢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封建文化强化了社会结构中的等级和秩序,使得经济缺乏包容性,无法吸收和容纳创新,导致国家失去发展活力。此外,意识形态对抗使得国家偏离正常轨道,导致国家陷入旷日之久的战争和对抗中,挤占了发展的资源,损害了经济可持续性的基础。第二,从政治层面看,落后的文化也使政治体系失去了包容性和自我完善能力。在纳粹德国和日本,仍保留着浓厚封建传统和等级观念,对领袖的绝对服从内化为社会的价值观。在重大军事外交决策中,尤其依赖于领袖的才能以及运用理智折樽冲俎。对于领袖所犯的错误,即使被意识到也少有人能够指出并且予以纠正。尚武的文化传统演变为军国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潮相结合,成为驱动德国和日本走上对外军事扩张的重要因素。第三,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缺乏长期、系统的战略,文化现代化动员不充分,阻碍了社会的现代化。德意志第二帝国、沙皇俄罗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都有在最高层自上而下推动的文化“西化”(现代化)过程。但是这些依赖少数领袖开明意识推动的西化,在内容上是选择性和功利性的,而且在方法上也急于求成,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因此,在这些国家均没有妥善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的有机融合问题。主张文化开放的势力与主张本土优越论的势力的对抗,导致现代意识在许多核心的领域难以注入,留下了激进民族主义和极端思潮的温床。此外,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缺失,也导致了社会迫害,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和政权的合法性,加剧了国家的人才外流。竞争对手国家则采取了相对包容性的文化政策,延揽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本国的发展。大国崛起失败对中国的启示大国崛起的支撑要素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这些要素的重要性和优先性并非同一,在不同时期应有所侧重。面对复杂的内外条件,我国要成功实现崛起,需要在战略上建立一个清晰、合理的框架。首先,我国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经济性崛起放置首要和基础性地位;其次,在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空间的基础上,完善政治(治理体系)和社会建设,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实现制度性崛起;第三,在内部硬实力充实提升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国际秩序的调整,加快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实现道德性崛起;最后,加强军事建设,为自身发展和新国际格局提供保障,实现军事性崛起。一、实现经济增长动力和主导力量的双转换外延型增长方式和国家主导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两个突出特征。外延型的增长方式以资源要素投入扩张为动力,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面临突出的瓶颈,必须要转向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动力的内涵型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我国与世界前沿国家差距巨大,具有后发优势,通过由国家主导资源在优先领域的配置以及追随模仿,以较小成本实现较快的发展。随着与世界前沿国家差距的缩小,我国的后发优势渐消,需要更多地承担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国家主导分配资源的局限性将日益显现,需要由市场主导资源配置。因此,实现经济增长动力和主导力量的双转换,是我国经济崛起的必由之路。要实现这一目标,在经济上需要多方面的举措:第一,完善有利于创新经济的制度基础设施,建立创新激励和成本分担体系。随着我国从追随者向领先者身份的转变,迫切需要将加强产权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上政策日程。此外,还需要建立普惠式(而非特惠式)创新支持政策,完善商业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探索新型的政府与社会在创新领域的合作模式,建立合理的创新成本分担体系。除了少数事关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领域外,大幅度放松对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管制,降低创新的成本,减少对创新方向和方法的行政性干预。第二,将科技、人才、制造业作为经济竞争力的三个基本支柱。在科技领域,不断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构成的完整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在人才方面,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发展以人力资本开发为中心的发展型福利体系。在制造业方面,一方面要结合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予以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需要盘活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产生的冗余资产。第三,有序但坚定不移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对我国有双重的重要性:在经济上,这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充分高效配置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必由之路;在外交和政治上,这也是我国进一步巩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纽带,构建利益共同体,拓展外交空间的根本性举措。第四,充分利用中国的空间、人口和市场规模实现对主要大国的力量超越和摆脱。尽管我国在较短时期内还难以在人均水平上实现对主要发达国家的超越,但可以在较短时期内依靠规模优势完成总量上的超越和摆脱,避免形成较长期的力量僵持。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购买力的提升,应借助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实现特定行业的赶超,逐步掌握标准制定权以及定价权。第五,进一步理顺国家与市场关系。全面落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决议,在法治的基础上完善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形成两者良性协作格局,兼顾效率与公平。在当前,特别需要抑制分利集团对改革成果的掠夺,提高经济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二、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虚实结合,构建中国崛起在政治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实的方面,建立在治理的绩效和过程的正确上;虚的方面,建立在话语体系的构建上,提高合法性叙事的能力和水平。结合历史上大国崛起失败的教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建立全面的治理绩效评估体系,识别和补足绩效短板。从发展结果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家治理上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但也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可持续性以及决策机制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上留有短板。建立全面的治理绩效评估体系,有助于进一步识别这些短板并在政策上予以回应和补足。第二,从现代治理体系的核心要求出发来构建程序正当性。现代治理体系要求具有民主、参与性(包容性)、透明性、回应性、可问责性和高效的特征。在参与性(包容性)方面,重点完善人大和政协制度、人才选拔制度、选举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将更广泛的社会精英吸纳到执政党、政府、立法机构以及政协中来,使各阶层的利益关切得以表达,提高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使权力的运用有合理的规范和制约。在透明性方面,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建立政府与社会的战略沟通机制,使政府行为更加规范和可预期,也有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理解与监督,形成有益的约束。在回应性方面,要密切关注社会的核心与合理的期待,同时避免被民粹情绪所左右。在可问责性和效率方面,结合前述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形成基于科学合理绩效的问责制度,促进政府进一步提高效率,改进效能。第三,重构合法性的话语表述体系,提高叙事能力与水平。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治理绩效成就非凡,但是这些往往没有能够在现代语境下被良好表述。因此,当前亟需重构政治体制合法性的话语表述体系,尽可能在国内、国际能够被充分理解和容易接受的概念框架下重新阐述中国体制,讲好中国故事。第四,厘清国家(政府)与社会的边界。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高发。在强政府--弱社会的环境下,国家成为无所不管的家长,表面上是政府对社会有了更多的控制和主导权,实际上则使许多社会问题都成为了政治问题,使执政党合法性的风险链条被无限延长,最终侵害执政合法性。政府需要在法治的前提下与社会划清界限,并与社会相互赋权,形成良性互动与协作。三、建设包容团结的社会在我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人和组织的身份日趋多样化,利益和价值观念也趋于多样化与复杂化,这增加了社会治理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资源。我国当前较为迫切的社会问题,主要还是社会阶层的固化和冲突,以及一些边疆地区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如果不能妥善地解决社会融合团结问题,容易因为内部经济危机的冲击或外部势力的干预,引发严重的社会冲突并导致政治上的危机。因此,建设包容团结的社会是当务之急。第一,以普惠性和统一的社会福利政策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为抓手,缩小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性,加强公民的国家认同。我国当前的福利与公共服务安排之间存在因为城乡、地区之间的分割,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制度化地扩大了阶层与人群的发展差距,这是造成社会与政府、不同群体之间紧张和对立的一个源头。国家需要在基本的福利和公共服务安排上做到公平、普惠和可持续,才能让公民更真切地感受到自身福祉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推动国家认同。通过国家制度的托底,也可以帮助中下阶层应对各种危机的冲击,避免他们被极端思潮所裹挟,走向暴力化。第二,完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构建各民族对国家的集体认同。坚持“政治一体”与“文化多元”,弱化民族身份差别,避免身份认知的单一化,促进身份认知的多元化和利益关联的多样化,构建民族之间的价值和利益共同体。警惕和重点防范出现民族阶层化,避免民族身份与地域、宗教、经济社会地位的耦合。改革民族优待政策,避免出现汉族公民和“少数民族”公民之间的系统性制度化区隔,突出以个人为单位的“事实上的平等”。积极推动民族融合,包括族际通婚的血缘融合、经济一体的利益融合、语言文化的双向学习。注重在法律以及司法上,不搞民族和宗教特殊化。把握世界民族议题的变化,防范国际干预。第三,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巩固基层社会结构。要避免社会问题政治化,必须允许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自治,自我协调利益分歧和消解矛盾,从而将政府解放出来。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需要主体和平台,因此应加快推进有关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制度的改革,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监管。此外,应积极探索政府--社会组织--私人部门的新型合作机制,搭建多样化的三方沟通平台,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以及社会企业的发展,积极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以推动社会影响力投资。四、推动构建公正包容的国际新秩序在国际秩序构建上,需要坚持“量力而行,有所作为”的方针。在自身已经具备相当力量的情况下,想要置身事外不作为,不仅做不到,而且会带来沉重的后果。如美国在一战结束后拒绝参加国联,最终将自身卷入二战,付出惨重代价。但是,要在国际新秩序的构建上有所作为,还需要在战略上作出审慎的安排。第一,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中美关系是我国建立新国际秩序的题眼。在核武器时代,“恐怖平衡”使大国爆发直接战争的可能性几乎可以排除,这为中美提供了和平的前提。中美之间合作的利益大于对抗,但引发双方对抗深层次因素仍然存在,双方在局部的冲突仍有可能爆发。从中美双边看,需要相互申明各自的核心利益关切(红线和底线),有效识别和评估合作的利益,建立更加密切的多渠道的沟通机制,建立常态化分歧和危机管控机制。从中国单边看,不贸然挑战构成美国霸权两个关键要件(军事和美元),但可以稳步而有节制地充实军力和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在一些美国亟需支持的事务上,如反恐、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经济增长等,有条件地进行战略捆绑。第二,妥善处理好台湾问题以及与周边国家关系。处理好中美关系,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就解决了一半,但仍存在若干风险点,主要是台湾问题、与日本的历史遗留问题和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以及与印度的边界问题。台湾问题是底线,岛内岛外利益相关方改变现状的概率较低,但是在岛内社会矛盾突出和民粹思潮下,不排除有被引爆的可能,需要在社会领域和政治上有更富建设性和进取性的安排。在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上,需要有历史理性,重点是把握好现实利益格局,态度明确,行为克制。在海上争议岛屿的处理上,要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框架下获取尽可能大的实利。第三,构建面向未来的新一代国际关系价值观体系,为新国际秩序的构建提供合法性。在未来数十年里,“可持续”、“多极化”、“多样化”、“公平发展”将成为国内和国际发展的共同诉求,并且有别于过去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追求霸权、依靠经济和武力搞价值观输出的做法,也符合我国当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和诉求。我国关于树立“正确义利观”、以及“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等表述正赢得越来越广泛的道德认同,具备了成为下一代国际关系核心价值观的潜力。在此基础上,未来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关于价值观的表述,形成思想和理论体系,这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程。新的价值观体系不应摒弃上一代价值观中已经得到广泛国际认同的概念,而是要加入中国的视角和表述。新表述的提出,需要充分考虑国际社会的常识和可理解性、可接受性。第四,中国当前应在现有国际秩序的框架中延续发展,以“增量改革”推动国际秩序的变革。中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受益国。得益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国成功拓展了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带动经济快速增长。抛弃现有秩序体系另起炉灶并不符合中国发展利益,中国也还缺乏必要的能力。对于目前国际秩序中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中国应当积极寻求内部改革,推动建立向全世界开放的新型组织和协定,完善国际法规和制度。此外,在内部改革求之不得时,有节制地建立对现有秩序具有补充性和建设性的平台和机制,也有助于赢得国际支持,减少与霸权国家和周边国家的潜在冲突。五、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大国崛起需要系统的文化准备,才能同时赢得国内和国际的认同,并为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以及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夯实基础,消除大国崛起路途上的各种陷阱和隐患。第一,文化准备的核心是提出具有普适性和前瞻性、能反映中国身份和视角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目前我国已经在核心价值观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但要走的路还很长。价值观只有简洁易懂、深入人心才有生命力,反映当前国内和国际社会的迫切需求,才能产生内部凝聚力,形成对外吸引力。第二,在文化发展上,需要有定力、自信和耐心,将“开放”作为促进文化繁荣和保持活力的第一原则。在坚守价值底线的前提下,允许不同的观念、方法和文化形式充分传播、竞争,没有开放性就没有包容性,也就谈不上真正的百花齐放。文化的僵化和退化源于封闭自守,没有开放,就难以吸收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价值资源,只有打破包裹价值观的话语外壳,才能实现国内与国外、历史与当下、以及国内不同族群之间不同文化的有机融合和更新。需要注意的是,面对价值观念的竞争,要注重话语体系的对接。在共同的概念平台上正面对垒,避免将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规范贴上“西方”或“敌对”的标签,导致误解和错判。第三,在文化传播和推广的过程中,国家需要有所节制。需要借助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塑造本国文化形象,传播核心的价值理念。国家/政府的身份太强化,目的和指向太直接,反而容易因为官僚化的运作导致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国家的角色是在法治的前提下,捍卫人类价值底线,通过良好的治理为文化的繁荣提供制度基础设施。 第四,明确不同领域文化建设的重点。在经济领域,需要倡导“诚信”、“敬业”的商业伦理和“创新”的价值取向,同时坚持儒家文化圈内的优秀商业文化。在社会领域,文化工作的重点是增进族群之间的理解和社会团结。在政治文化上,应继续将反封建作为重要任务,发掘和吸收传统和外来政治文化中的优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六、加强国防建设,为国家大战略保驾护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要的大局判断是“大规模战争可以避免”、“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新时期尽管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但是此大局判断仍然没有逆转。在此前提下,应以自身长期稳定繁荣为发展大局,以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国家战略保驾护航。第一,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且由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决定。近现代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安全,更多存在于共同利益和平衡格局中。在军事建设中,应避免单纯从军事角度追求“绝对安全”。第二,新时期中国军事建设应秉持正确义利观,以保障和平发展和世界正义作为目标。在和平崛起的发展框架下,中国军事建设的主要目标不应是寻求军事霸权,而应当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公民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益与自由为目标,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应明确军事手段不是解决经济困难的恰当办法。中国以自身道义行动打消“中国威胁论”,将对崛起之路构成防护。中国的国防军队建设,可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重要支撑,从而有助于中国成为新时期领导型大国。第三,把握有限的军事战略目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中国的国防实力、国防建设资源仍然有限,在目前发展阶段,仍需要循序渐进、注重基础。军事投入不应超出经济健康发展适度的范围,应着力避免卷入与霸权国家及周边大国的大规模军备竞赛。第四,处理好军队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确保政令和军令统一。坚持党指挥***的原则,将军队置于党的强有力的领导之下,服务于国家崛起大战略的全局。
我也来试着回答一下这个庞大的问题。楼上很多问题的***并不是回答“中国崛起的核心原因”而只是回答了“中国怎么进行了崛起”而我认为中国的崛起有着先天的天然优势,而不是政府和某些人的远见卓识,这里我想借用温总理的一句话“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也是人民创造的”下面我来分析下中国崛起的原因,当然这些原因也会带来问题,这里不谈。1,人口规模,除了印度无人匹敌,能够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后面会解释为什么印度干不过中国。这是体量因素。2,儒家传统,无神论。中国人普遍没有宗教信仰,当然中国人是有信仰的,我一直坚持没有信仰的人第二天肯定会自杀的,如果心如沙漠,人必然崩溃,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活着?因为他们信仰“父母、子女、自己、金钱”世界上没有国家有中国人孝顺,有中国人疼爱孩子,这里不谈教育问题,必然导致中国人普遍的奋斗,特别是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奋斗,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更加为了家庭的富足。而别的国家的人没有这样的。我想这应该是中国人奋斗的原动力。而印度这种国家,心理上太过平和,对物质追求不高造成了活力一定不如中国,当然印度也是有内部问题。这是中国崛起的精神因素。3,地缘因素,在这个纬度的大国都应该是超级大国,再往南太热人民都没有活力了,再往北人们都不愿意生孩子了。相比于美国,中国有更多的地缘政治优势,一旦崛起相同的能量必然比美国更加能够覆盖地区,因为我们不需要航母就能够部署力量。美国要去搞中亚那些地方需要太多航母。4,运气,这里指的不是这个国家的运气,而是你我的运气,世界的潮流总是起起伏伏,各种文明争相登场又争相谢幕,假如中国不是清朝统治,中国恰好在二战之前是个弱国,在那个觉得战争能够解决问题的时代没有成为主导,所以避免了最大的伤害,德国、日本都是爬的高摔得狠。中国积累了大量的能量来进行爆发。所以我觉得我们能够感受到这样的时代大潮一定是很幸运的事情,你看看假如我们早出生几百年,或者晚出生,我们能够看到这样宏大的超越在有生之年被我们看到吗?5,毛,他完成了集权,集权很重要。真的。回答完毕。
关键是人的素质。一个靠谱的民族,哪怕起步晚,哪怕走一些错路弯路,总能起来。日本、德国都是,中国也是。朝鲜人也是靠谱的民族,所以朝鲜人整起自己人来才能整得这么丧心病狂,相应的,韩国崛起得就很快。无非是北边把靠谱用在了走弯路上。靠谱的民族,作死都作得漂亮。
日本。这个蕞尔小邦,儒家传统里的边缘国度,学习者,小弟,倭寇,倭奴,能给予一切蔑视的称呼。然后却在在19,20世界,连着两场战争,甲午把中国按在地上打,8年直接把中国吊起来打,如果没有米国和苏修,失地可能永远都收不回来了。可想而知这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打击有多么的大,而且日本还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吊打了侵略中国领土最多的俄罗斯,世界上第一次黄种人战胜了白人,还是完胜,这才是对“天朝上国”传统习俗的致命一击,从此中国潜心修炼,忍辱负重,东渡留学,亿万同胞心中憋着的一口气就是被这几场战争激出来的。中国崛起的核心因素,自甲午始,终与抗美援朝,自此,谁也阻止不了这个亿万人民上下齐心要夺回世界中心的中央之国的复兴之路。
核心在于***的领导。是的,我就是你们口中的五毛。
这个问题太大了,如果简单回答,我认为改革开放前一半时间,中国崛起的核心因素是农民工--低廉的无穷的劳动力。改革开放后一半时间至今,是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理工科毕业生。他们造就了华为大疆中车这样的企业,他们在一点点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其实,中国会崛起还是衰落,社会上都还严重分歧。我只是来提醒一下大家,面对不同问题时需要用不同的思维框架、方法论、工具箱。譬如都是研究天气,但你是研究下个礼拜的天气预报,还是在研究地球变暖?刻舟求剑的看问题,或是因为自己的工具箱技能圈比较单薄,或是因为偏见,结果很多事情结论就弄得很偏颇。就像看见下周有寒潮,就非要说地球不是变暖而是变冷。或者说因为地球变暖,干脆以后都穿短袖。这两种人在中国比比皆是。
1. 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技术(引进),资本(引进)。 2. 根本上解决了一个经济学的激励问题: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公司化运营,GDP考核下各级政府之间的竞争:县与县的竞争,市与市的竞争,省与省的竞争;个人以挣钱为中心,个人GDP(挣钱多少)考核体系下人与人的竞争:同学与同学的竞争,同乡与同乡的竞争,同事与同事的竞争。
人类社会的发展,说到头就是资源与文化的发展。说崛起,是因为过去不行,现在要起来。那我们看看中国这个超车的源头在哪里:1、综合资源的开发与投入大幅高于其他国家:包括石油煤炭水力钢铁等基础资源,也包括廉价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资料,这些所有的东西在过去30年都是低估值的,即低投入,高回报,更不用说透支性的利用,整个国家经济想不起来都难。2、人民追逐财富且认为劳动是产生财富的必要手段:这几年随着官二代、富二代影响了这个基础文化,但大的方向还是没有变的,中国人愿意奋斗,乐于奋斗,背井离乡打工,贷款买房买车等等,中国人的能动性不亚于美国的“美国梦”。3、国土面积与人口及历史带来的大格局:中国历来是中心论的国家,在任何时候,包括过去那个耻辱的100年,在处理很多事情时候,都还是坚持独立主权,不做附庸的态度,这个态度决定了中国对走自己道路的文化坚持,以及确保整个未来路线的一致性。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