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七雄争霸江苏三区江苏12区云30以上的军号!价格...

当前位置: &
七雄争霸故事连载:上班不要玩游戏(二十四)
来源:编辑:流云御空
四十、匹夫有责&& 捐资源上帝说:如果你爱你的联盟,请从***资源开始吧!一个联盟的科技、升级主需要大量的联盟建设值,而这一切离不开联盟里全体盟友的资源***。同时,联盟的荣誉也很重要,直接决定联盟排名,除了盟友完成各种联盟任务获得联盟荣誉以外,最主要获得途径恐怕要靠成功抗击匈奴了。可以说,联盟的建设值高,联盟福利就好,联盟荣誉值高,联盟就有名气,一个里子,一个面子,都是好东西。可能因为上线时间有长有短,我们盟里***总是有多有少,捐的多的对联盟贡献当然大,捐的少的对联盟贡献当然小,但是***多的盟友除了换高级兵的时候不愁贡献度以外,没什么好处,倒是那些***少的盟友常常问其他盟友要贡献度,都是一个盟里的,你贡献度多总不好意思不给。所以,在我看来,***多的盟友有点吃亏。(我倒是希望七雄能推出新规则,奖励联盟***多的盟友,按联盟等级和人数的比例设置奖励名额,奖励少数***积极者,可以每月一结,跟神农榜差不多,不在乎奖励多少道具,主要是鼓励作用。)以前抗击匈奴,守主城的和其他人所获得的声望奖励是一样的,所以有点吃力不讨好的味道。自从上次改版后,抗匈奴就不一样了,守主城虽然会损兵,但是声望奖励翻倍,所以在很多联盟里,都是挤破了头去抗匈奴。我盟里战力在90楼左右的有6个左右,所以选择抗骨,每次颠来倒去都是我们几个人,其他战力稍低的盟友也想抗匈奴,但是我不可能因为迁就他们的战力,而开万夫长、或者千夫长、百夫长吧。一方面是***贡献巨大的盟友得不到奖励,另一方面是抗击匈奴的机会人人想参与,如何将两者间的矛盾有机调和呢?那些战力比较平均的联盟对此的解决方法很简单,每天***榜前4名的盟友直接获得抗击匈奴的机会,但我盟不是每天前4名都有这个能力能抗下来的,就算给某些盟友奖励抗匈奴的机会,他也扛不下来主城。所以,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真的很难。我和盟友们苦思冥想了好久,终于想出来一个折中的办法,在保证鼓励***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方案的可操作性。讨论再三,出台了《本盟***资源,奖励声望之规定》,具体内容是:为了提高广大盟友***资源的积极性,加速联盟发展进程,本盟制定以下奖励***制度:1、奖励对象:主盟每天***榜第一的盟友(每人以单个号的***计算,多号***不累计,取其中最高名次。多号的盟友获得奖励时,可以选择自己指定的号)。请第一的盟友将***榜截图发至联盟QQ群或联盟管理的QQ,以作凭证,第二日抗匈奴送声望。如果没有凭证,视同放弃奖励。2、每天***榜统计截至时间为当日22点,请广大盟友留意时间。***统计结果由侠监督。3、奖励办法:当日***第一的盟友,第二日抗匈奴,会将该盟友列为主将守城,而无需抗击(抗匈奴时不在线都没关系,记得结束领奖励就行),由本盟高战义务支援。4、本盟高战(云、侠、烟、小何、拿破仑、粑粑等)不参与***排名,如其中有人占据***榜第一,则奖励顺延至第二。5、本盟高战义务代抗匈奴值日表:周一(烟)、周二(云)、周三(侠)、周四(粑粑)、周五、(拿破仑)、周六(小何)、周日(烟)。如有时间冲(和谐)突,可互相调换时间。(因为有能力抗骨的人只有6个,一周排班下来,少一人,我就值日2天)6、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行。(即日)***多多,声望多多,没有贡献何谈奖励?如有对本规定细节不清楚的地方,请来群里问询。选择奖励当日***第一的盟友,确实显得奖励面小了点,但是不可能为了奖励前四,让盟里几个高战每天都义务帮忙抗匈奴,那样的话估计高战都不愿意义务抗匈奴了,奖励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应该说这个规定对联盟的***还是有促进作用的,在这个规定出台后的那几天里,盟里***记录一再被刷新。在很早之前,我盟当日***记录是由侠创造的4300,后来我把这一记录提高到7300,在此后好长一段时间无人能破这个记录。可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奖励规定出台的当天(8月30日),就有人破纪录了。破这个记录的并不是神农雅欣,而是名不见经传的繁华中落,繁华是看了帖子后从别的区转过来我们区玩的,所以级别很低,不过他毕竟是老鸟,游戏经验丰富,所以上升速度很快,还有一手偷采资源的绝活。繁华先是从联盟榜上找到各个大盟的基地,然后顺藤摸瓜,找他们的羊盟,把这些羊盟里的肥羊都统统加进了仇人栏,接下来,就开始统计各个羊的资源的成熟时间,做个列表,按表采摘。繁华在规定出台的第一天就捐了7800,取得了个开门红。如果你知道他每天只有多少行动力,你就能明白这个成绩对于他是多么的不易。为了有效利用手中为数不多的行动力,繁华还给自己制定了“非高级农号不偷”的行动准则,只要是军号,哪怕是14城的高级军号,繁华连正眼都不瞧上一眼。用他的话说,偷军号资源就是浪费、就是犯罪!第二天(8月31日),3824开始发威了。本来头天跟繁华争第一的就是3824,后来见繁华势头不对,就决定暂避锋芒,所以第二天把头天积蓄的能量爆(嘣——)发了,***了8000资源,一举突破头天由繁华保持的记录。不过3824后来因为工作环境变动,上网时间少了,不然看他和繁华飙***,真的是很过瘾的事情。第三天(9月1日),繁华和3824都疲软了,这时候从人群中走出来一位巾帼英雄,不错,就是本盟后来长期霸占***榜第一的玫瑰MM。玫瑰在繁华之前,也算小有名气的神偷,不过玫瑰注重的是偷的过程,而不是偷的结果,只要有的偷就偷,还私聊发给我,我跟着她后面偷。玫瑰后来常常说,是她把我带坏的,呵呵。自从繁华制定了“非高级农号不偷”的行动准则后,盟里人都争相效仿,但只有玫瑰把这条准则发扬光大,所以她在9月1日***日***日最终把本盟记录定格在1亿多。这个记录至今无人能撼动。此后,玫瑰长期霸占了***榜第一的宝座,她的两个号——风中玫瑰和静儿8乖轮流上阵,简直像两班倒的工作一样,每天不是玫瑰第一就是静儿第一,然后把奖励的名额都给玫瑰号。在这,想起了一个小插曲。因为每次都奖励***第一的盟友,所以有些盟友努力N次也只能爬到第2、第3,这时候便诞生了“潜规则”。那些***能力有限的盟友如果想拿奖励,或者私底下商量轮流拿第一,或者在群里打招呼,蛮有意思呢。有一天,168就很早跟大家打招呼,那时候繁华和3824都很忙了,所以他重点给玫瑰做工作,让玫瑰让他一次。玫瑰见其情可悯、其状可哀,不忍心拒绝,就答应了。168努力了一天,听说还加上头天的存货,才捐到4000多,虽然大家没有抢他的第一,但是4000多拿第一,显得太不好看了。我就跟侠在群里激将他,叫其他盟友给他点动力,多捐一点。168一听,诚惶诚恐,马上追加到5000,实在提不上去了。我们接着激将他,168说他现在都裸捐了,还把截图发来,我们一看,简直不忍目睹,2项资源都见底了,有的甚至到了个位数。168如此惨烈的捐赠,我们能说什么呢?过一会,传来他撕心裂肺的叫声,他连点建筑的资源都没了(这丫平时有辎重包就开掉,忒不会过日子了,要是遇到荒年,怎么办哦!)。我们一个个都充耳不闻,就像做了亏心事一样不敢与他照面。168为了***,窘迫到这样的地步,都是我们起哄造成的,呵呵!
找网页游戏,就上265G!
责任编辑:265g编辑
911200010雷囧强赞软文悲剧愤怒搞笑无聊期待
画面:写实,2D
题材:军事
玩法:其他
新游期待榜
大家都在玩
265G推荐游戏  1.秦国为伯爵,为什么君主叫“秦穆公”而不是“秦穆伯”    2.马服君赵奢,孟尝君田文等的“君”在当时是一种什么等级的爵位    3.晋国的范宣子,齐国的田成子,鲁国的季文子等的“子”是爵位吗?这里的“子”和“楚子”是一个等级吗?都是“公侯伯子男”中的“子”吗?    4.秦国有文信侯吕不韦,武成侯王翦。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诸侯国的臣子封侯的吗?      谢谢各位    作揖!!~~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不懂,抢沙发先
  建议你读读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很薄的一个册子,却有大历史的视野。
  有很多人建议我看钱穆的《国史大纲》的,可惜我们这里买不到。    至于张荫麟的《中国史纲》,我争取搞到看看,
  借问 还有公子小白 这样的公子 和燕 太子丹这样的称呼是真实的姓名还是和阶层有关
    肯定不是真实的姓名了,公子小白 是齐国宗室,一定姓姜。      不过,。为什么一个叫公子小白一个叫太子丹呢,“公子”和“太子”在当时是通用还是有什么讲究?    等待高人的解答,。    
  公子小白,就是齐国的公子,名叫小白,姓是肯定的就是姜,地球人都知道便不说了,就好像外国王室也是只称名不道姓的。太子丹同。  齐国只是候国,怎能称太子?燕国称王,才能叫太子的。  
    问题不是一个是侯国一个称王,而是,一个是春秋时,一个是战国时。    春秋时,各国都把周天子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战国时就不同了,各国纷纷称王,既然国君叫“王”,那世子当然称“太子”。
  对阿,你不是了解么?为什么要问?
      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想把高手引来说几句。    嘿嘿~~~~  
  小白和丹肯定是真实的名字  
  许倬云的《西周史》中考,在西周公侯伯子男,不是爵位名称,只有候与公有行政意义,其他几个是宗室称谓。春秋,战国沿周而下,开始的称谓都以周的封建为准。名称变迁繁杂,但是,细心考一下源流,可以分清你上面的问题的。  我建议你看《西周史》,《战国史》杨宽,《观堂集林》,杜预《春秋左氏传》,留意一下注疏
  尝试一下:    1.秦国为伯爵,为什么君主叫“秦穆公”而不是“秦穆伯”    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是儒家典籍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春秋系统下的称谓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春秋笔法”的存在而造成的儒家书写体系,在爵位称呼方面的混乱。      2.马服君赵奢,孟尝君田文等的“君”在当时是一种什么等级的爵位    君作为一种爵位,不存在等级不等级的,和五等爵位没有关系,一般来说,有食邑就可以称君        3.晋国的范宣子,齐国的田成子,鲁国的季文子等的“子”是爵位吗?这里的“子”和“楚子”是一个等级吗?都是“公侯伯子男”中的“子”吗?    范宣子,田成子,这里的子不是爵位,是对年长者的尊号,和“子墨子”一样。    4.秦国有文信侯吕不韦,武成侯王翦。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诸侯国的臣子封侯的吗?    秦的这些侯,和秦的制度有关,秦爵位制中有通侯、关内侯,文信武成和这个爵位制度有关。手上无《战国会要》不知山东六国情况如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山东六国有侯。比如楚有曾侯乙。楚还封公,有叶公子高、白公胜。。。  
  3.晋国的范宣子,齐国的田成子,鲁国的季文子等的“子”是爵位吗?这里的“子”和“楚子”是一个等级吗?都是“公侯伯子男”中的“子”吗?        范宣子,田成子,这里的子不是爵位,是对年长者的尊号,和“子墨子”一样。    _______________  我觉得不是对年长者的尊号,而是一种爵位。    鲁国的季武子是季文子的儿子,季平子是季武子的孙子,季桓子是季平子的儿子。    这些“子”不可能都是等到他们年长后再被别人送的吧。  
  2.马服君赵奢,孟尝君田文等的“君”在当时是一种什么等级的爵位        君作为一种爵位,不存在等级不等级的,和五等爵位没有关系,一般来说,有食邑就可以称君      ________    那么武安君和文信侯的地位谁更高不能比较吗? 我是说单从爵位上看。  
    还有几个问题,    5.宋襄公何德何能占据着“五霸”的一席?    6.吴,越两国称王起于何时。他们是否曾受周室之封?    7.“战国七雄”得名起于什么时候。得名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这七国的君主都称王了吗?    8.燕国的开国君主是召公,燕国也是公爵吗?    
  期待高手。。。。。    
  哈哈,我正看左传呢。问题更是多。  感觉,那个时候楚好像就是一个外国一样。而秦倒好像是炎黄一脉一样。
  吴越和楚一样,没有受周室之封,化外之地  燕国春秋时是侯国吧,召公姜太公,其实属国都是侯国的说
  来说说“君”这个爵位吧,其实他就相当于“侯”,但是这里的“君”是各诸侯们封的侯爵,“侯”则是天子封的爵位。而各诸侯本身从前很多都是侯爵,所以才叫“诸侯”嘛。自己是侯爵怎么再封别人侯爵啊,只好封“君”了,战国以后,大诸侯国纷纷称王,这个障碍倒是消失了,但是封“君”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直到汉朝,才重新有了“封候”的制度。
  作者:阿氚 回复日期: 0:20:36 
        还有几个问题,        5.宋襄公何德何能占据着“五霸”的一席?        6.吴,越两国称王起于何时。他们是否曾受周室之封?        7.“战国七雄”得名起于什么时候。得名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这七国的君主都称王了吗?        8.燕国的开国君主是召公,燕国也是公爵吗?      这些东西史记和春秋三传上就有啊。一查不就知道了嘛。    来凭记忆说几个知道的。  1、宋国的问题,他是公爵,爵位之高,数一数二。商朝后裔。所以虽然爵位高,但威信不高,本来也算个强国,不过可惜,和郑国一样,位于中原之中四战之地。慢慢就被消耗得衰弱了。至于说某人称霸得问题,基本上是他意淫罢了。而且就五霸而言,史书上并无定论。流传广的有三种说法。一,齐宋秦晋楚。二,齐秦晋楚吴。三,齐晋楚吴越。估计你看到的是第一种。  说起来,齐有鱼盐之利,黄河天险;秦有崤函之固,关中沃野千里;楚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晋表里河山,此皆足以立国,和这四个怪兽比起来,真是难为宋国了哈。
  吴国是吴太伯的后代,一听就知道是伯爵拉,去读史记拉。当然是受过册封的。越国到好像真没受到册封。    战国七雄是后代为了称呼方便给他们的称呼,并不是他们自己这么叫自己。他们当然都称王了。这方面不如去读资治通鉴,那里开篇第一个故事就是“三家分晋”,战国开始,七雄登场,大戏开幕,悲怆而壮烈。
  以前和别人讨论过宋襄公的问题,那一说之所以认为他是五霸之一,是因为他召集过诸侯会盟。虽然那次会盟他被彻底地耍了
  吴国自认为为王,又不是伯爵。难道他的王爵也是有册封?顶多后来势大周天子不得以承认了而已,就像楚国那样
  推荐一本,地摊上跳楼价只要5块。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中华学术文库”  中华书局,2002年2月。  649页,定价36.00元(平),40.00元(精)     目录   第一章  品位与职位   一、品位与职位   二、禄秩与散阶   三、先秦至隋的阶、职关系变迁   四、动因与意义的进一步分析   五、一个尝试:传统官阶制的五段分期
第一章全部文档浏览     第二章  爵禄与吏禄   一、贵族时代的爵禄等级   二、二十等爵制   三、吏禄的扩张和爵禄的退缩   四、爵制的品位意义     第三章  从稍食到月俸   一、问题的提出   二、《周礼》所见稍食考   三、领取稍食者之身份   四、月食与月钱   五、年俸与田禄     第四章  汉代禄秩之附丽于职位   一、离职再仕问题的意义   二、病免、服丧后再仕的考察   三、“故公”与“故二千石”的任用   四、增秩和贬秩   五、散官问题   六、禄秩等级与吏治精神     第五章  官品的创制   一、《魏官品》的问世时间   二、官品与朝位   三、官品与爵命   四、官品对官僚等级的调整   五、官品与禄秩   六、南齐官品拾遗     第六章  中正品与勋位   一、魏官品与中正品之异同先后   二、宋齐勋位的性质和等级   三、由勋位论官僚的身份结构   四、中正品与官品的对应和不对应   五、“门品”秩序     第七章  北魏对萧梁的官阶制反馈   一、梁官品的正从上下   二、梁十八班制与北魏太和官品析分   三、流外七班和流外七品   四、北魏官阶改革之溯源     第八章  官阶的演生   一、秦汉的将军制度   二、魏晋南北朝将军号的散阶化   三、北朝军阶制的发展   四、置佐与食俸   五、军阶与官阶     第九章  西魏北周军号散官双授考   一、西魏北周的军号、散官序列   二、“双授”考实   三、尚左尚右问题   四、北魏的滥授与“双授”   五、军号对散官的“拉动”     第十章  东西官阶互动与南北清浊异同   一、北齐对“双授”的整饬   二、南朝散官阶官化的停滞不前   三、南北“清浊”观念之异同   四、北齐对西魏军号序列的借鉴   五、官阶制与南北朝隋唐制度源流问题     第十一章  隋唐间文武散阶制的定型   一、隋初的散实官和文散官   二、隋初的军号序列   三、八郎八尉的创设   四、隋炀帝的散职   五、谒者台九郎序列   六、唐初散阶制的定型   七、唐初郎尉体制的几点考辨     后记       若干个月的辛苦之后,一部书稿总算初具规模了,时不时便想起昔日选题、构思和摸索推进的时光。正如眼看着已和自己比肩而立的孩子,难免要回首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大的那些日子一样。     把好多功夫花在了官阶制上,说来不无偶然。有次备课时,无意发现梁官品可能存在着正、从、上、下的阶次区分,兴趣由此而生。经过一番思考,决定从&北朝对南朝的制度反馈&角度加以发挥。不久适逢某杂志约稿,便匆匆成文。此后为授课之需,我继续阅读品阶方面的文献,又发现北周可能存在着军号与散官的&双授&现象,随后从史传、石刻中搜罗出了北朝上千个&双授&实例,并一一输入电脑加以排比。那个夏天热得像蒸笼,经常浑身是汗干到后半夜,虽疲惫不堪却心情不错。     我不想只停留在琐屑枝末的制度考证上,随即就尝试拓宽视野、寻找线索,编织更宏观的论述框架。针对北魏末年的&双授&我提出了&拉动&概念,把北周的军号与散官序列视为唐代文武散阶的先声,并开始借助&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概念,来观察更长时段的官阶制变迁。在下溯方向上,我对北齐北周的军号散官的异同优劣、隋代文散官制度的来龙去脉、南朝散官阶官化的停滞不前等问题,陆续撰文叙述,并由此涉入了南北朝和隋唐制度源流的讨论。至如上溯方向上,尤其得益于&品位-职位&这个视角的&以论带史&之功。若没有这个先入之见,我决不会从北周一下子跳到秦汉以至先秦,也写不出《论汉代禄秩之从属于职位》、《从稍食到月俸》等等文章。     先前我对官品和中正品的关系曾有些论说,经整理、充实并修订了一些错误之后,我把它们也纳入了眼下这个思路。这会儿我就感到,我已编织了一条连贯的主线,又找到了一些散乱的珠子,足可连缀成一条首尾相连的珠链了,便开始为一部书稿规划章节。     各章渐具规模的时候,心思又逐渐转回到理论问题上来了。反复斟酌之余,终于决定以&品位分等&、&职位分等&用语来取代&品位分类&、&职位分类&,以避免并不必要的概念纠葛──若有什么人跟我过不去、说我误用概念的话,我已预先金蝉脱壳了。进而,&自利取向-服务取向&概念也被纳入了分析框架,并试图通过官阶制的折光,来透视传统官僚政治的长时段变迁。依据这个又深化了一点儿的思路,我最后动手写成了本书的最前一章,并反过来重新调整增删,把手稿重新连缀组织起来。     就是这样,若干条含有&正、从、上、下&字样的官品材料,很&偶然&地引出了眼下这部书稿。它的数十万字覆盖了千年以上的时段,涉及了浩繁史实与众多头绪,对我真是勉为其难。最觉吃力之处是通盘斟酌和整体推敲,框架是否匀称精巧,论证是否环环相扣,经营起来极费心思。我干活儿向来粗枝大叶,有个六七分把握就贸然发言,给自己的评价同于王朔之&无知者无畏&。虽说书中也提出了不少推论,不过也知道这往往欲益反损: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不立新说则永远不错。只就部分史料就贸然立论,却没把每个细节、线索一一澄清,想到可能潜藏的种种漏洞便惴惴不安。然而必要穷尽材料、遍参论著,时时陷进某一点而不及时拔足,所需要的便是&不知是何年&的漫长时光。&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不妨以&有所止&来自慰,&止&于精力和能力所不及之处。让丑女大大方方地出嫁见公婆吧,还是不必要老死闺中。     一向把思考写作看成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是自己与自己的孤独交谈,是个人心灵原野上的寂寞漫步。因此一向较少众口难调的外在顾虑,生怕被命题作文,不习惯与人合资联产,想象中那就跟合作写诗似的,不会加倍优美,只能适得其反。阅读时也偏好&个人化&的作品,那样的著述总给我一种感觉:有些课题你不去研究,别人早晚会走到同样结论上来;但&个人化&的看法,如果那位作者不表达出来,天底下就不大可能再有雷同的东西了。当然不是说&个人化&才是最好的。治学境界各有千秋,我从不以为只有某一路数才&于道最为高&,所以才经常随意尝试,不惧怕吃了蜘蛛。自己所写的东西,在水准高低上只能说尽力而已,唯独盼着它多少独具一格。已往的两种著作都曾尽己之力,去探索稍含新意个性的叙述框架。规划眼下这部《品位与职位》的时候,依然如此。当然&想&是一回事儿,做没做到又是一回事儿。新意和个性不能靠&自我表扬&,是好是坏都得由别人说;而我只能一如既往,迈步穿越毁誉,听任直觉的指引和判断。     时间一长,便逐渐形成了一些思考习惯。比方说吧,有时会尝试从社会科学中汲取灵感,但又往往只当是一种启示而并不拘泥,不惮于修改所借用概念,以适合当下之需。既然工作场所是史学而非社会科学,就不妨取我所需、为我所用,也不一定去追踪最时新的理论。正好比雕塑家有时会换把新工具,但犯不上引进最新式的数控车床,也用不着恪守&技工守则&一样。以官阶为题、以文献为本,都是老掉牙的做法了,预设框架、构建体系也有跟不上&后学&的落伍之嫌,只寄望从人文领域的&法无定法&中收化旧为新之效。社会科学与中国史学的最佳契合,不一定来自预想好俅的填表征婚;不妨跟着感觉走,茫茫人海中的蓦然回首,或许有不期而遇的心心相印。     面对一个制度时我有两条道儿可走:既可以&由面入手&,也可以&由点入手&。由&面&入手的话,我可以参考&百官志&,按官职的类别时代之类预先拉出一份纲目,再分门别类地排比资料填充进去;假如由&点&入手,我就该去探寻那些足以围绕其展开考证的关节之点,通过这些&点&支撑起全文的骨架。已往写作时,力所能及的话我都尽量&由点入手&。所以本书的章节安排,颇不同于政治制度史的教科书。自己的几部著作事先都无写作提纲,每每是到了快要写完、各&点&差不多被找出来的时候,才忽然明白了自己要写什么,于是再来重新调整修订。     政治制度史研究自然和政治史很不一样,也许不像后者那样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曾听过一种说法:制度的规定是死东西,与实际政治并不是一回事儿,人的活动才是真正的政治。不过这说法我不怎么信服。制度规定虽不等于实际政治行为,但在我眼中,它们仍不止一纸空文而已。政治制度同样有血有肉,它们的结构有如精微的有机体,它们的运动呈现出韵律和节奏;它们也经历着生、住、坏、灭,像生命界的花木鸟兽一般;它们有时高歌猛进,有时也误入歧途,有时分道前行,有时又百川归海;不同制度间的碰撞、排斥、渗透和配合,同样错综多变、跌宕起伏,其精彩和微妙不亚于不同势力的联手、敌对和纵横捭阖。我心目中的&制度&是制约政治活动的行为框架,细心体察它们每一个律动和呼吸,都能为理解其时政治,提供足以由微知著的蛛丝马迹、雪泥鸿爪。     不过,把许多时光花在了官僚等级制上,其终极意义究竟何在呢?时不时就会困惑起来。本没敢把研究拔到&弘扬&、&史鉴&或&服务&高度,而且就个人天性说,从来与等级、权威、身份、地位一类东西格格不入。二十多年前到燕园求学,读到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庄严申说,那时的震撼至今记忆犹新,&个人顺从官府,全民听命领袖&的纸糊信条一时崩塌。而这些日子里,自己却拿大官小官的官大官小做了研究课题。当然知道对帝国体制应该历史地看待,它森严精密的权力金字塔无疑也是文明的成就;不过即令如此,对它,以及对古今中外一切类似的东西,心底照旧生不出一丝儿倾慕敬仰之感:&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不过如此而已;&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眼下这部书试图论证,在专制强化起来的时候,官僚的特权、自利取向和贵族化倾向就会受到抑制,成为较有效能的行政工具。而这时候,我就想起了某次会上某先生的一番议论:每当中国出现了一位铁腕君主时,政治就变得清明了,官僚就变得守法了,社会就变得安定了。这个看法或许不无道理,肯定还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但由那津津乐道的口吻、悠然神往的神态,联想到近年文艺对专制帝王连篇累牍的讴歌赞美,我却感到了深深悲哀。现代民主制已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能,使人民得以全权支配自己的公仆,令其尽心尽责,而不必匍匐乞灵于一位圣明的独断者;然而说到本书,我却无力更改书中论点,若读者因之而生误解的话,那决不是我的本意。     拉拉杂杂的独白,也该到此为止了。随后,要向祝总斌先生深致谢意。祝先生精于制度,对学术一丝不苟。他细心阅读了整部书稿,其商榷意见从字词的错误直到论点的偏颇。本书原题《职位与品位》,是接受了他的建议,才改为《品位与职位》的。经祝先生指正,交稿时就不那么忐忑不安了。叶炜同学曾多次向我提供史料和指出疏漏,陈奕玲同学与我共同研讨将军号的问题,师生切磋中我受益非浅。最后,中华书局的宋一夫先生、仇正伟先生慨然接受了这部书稿,宁映霞编辑为之付出了辛勤劳动,盛情可感,在此一并致谢。   日
  对于其他国家有没有封侯的, 我只在《寻秦记》里看到过好象赵穆封的是侯,不过忘记是什么侯了,在赵国。
  馒头馅儿__    自己是侯爵怎么再封别人侯爵啊,只好封“君”了,  ____  自己是侯爵,可以封别人伯爵子爵啊,封的偏偏是“君”,这应该有原因吧。  
  作者:馒头馅儿 回复日期: 17:55:12 
    吴国是吴太伯的后代,一听就知道是伯爵拉,  ----  周公是公爵,但他的后代鲁国却是侯爵。          
战国七雄是后代为了称呼方便给他们的称呼,并不是他们自己这么叫自己。他们当然都称王了。  ------  像“汉初三杰”,“五虎上将”,“饮中八仙”,“大历十才子”这些都是为了“称呼方便”吗?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