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明 : 隐藏在面罩下的军队 _ 腾讯 · 大家
朱江明,知名军事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博士、军事及国际政治评论人。
《大家》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隐藏在面罩下的军队
—— 谈军事面罩的历史
在乌克兰的变局中,一群无法被看到容颜的蒙面大汉成为标志性新闻画面,他们出现在冲突中的各方势力中。如果说反对派在广场示威活动中的蒙面行为,是对抗防暴***催泪瓦斯的必要技术手段,那么今日在克里米亚地区大量出现的蒙面人,则让事件变得诡异重重。进入克里米亚地区的俄罗斯军队,除了摘掉国籍和军队辨识标志之外,大部分还选择了蒙面进入。由于参与对民众镇压,被乌克兰新政府解散的乌克兰前金雕特种部队成员,同样选择了蒙面出场。他们宣布效忠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政府,在半岛上设置路障和检查站,这些行为都是在面罩隐藏下完成的。近日乌克兰东部城市顿涅茨克出现了疑似美国黑水公司的雇佣兵,这些装备精良且人数超过300的武装人员,戴着头套蒙面在街头出现,顿时引发新闻关注。最终,被证明这些神秘的蒙面人与已经倒闭的黑水公司毫无关系,他们只是乌克兰反恐部队的成员,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也蒙面出场。蒙面人现在成了乌克兰地区最火的一个群体,人们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将会到哪里去,可能会做什么。他们无处不在,所到之处均引起世界媒体的关注,可以说乌克兰现在的冲突就是一场蒙面战士之间的冲突,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不要脸”。(克里米亚地区蒙面的俄军士兵)【中国古代军队的蒙面史】在传统评书中,往往我们会听到说书的先生如此开场:“只听得仓朗朗一阵锣鼓响,一队人马青纱蒙面,手持兵刃站在道旁!”这些蒙面人的身份,只能是好汉响马,过着大块吃肉大秤分金无法无天的日子。正规军出场的说辞肯定不是这样,一般亮相都是:“只听得一阵号炮声响,一队人马旌旗招展人强马壮,来到阵前!”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遗迹来看,秦代军队横扫六合一统中国,其战阵中却没有面具这个器械,兵马俑相貌各异栩栩如生。翻查历史典籍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军队的盔甲设计,都缺乏面部防护的设备。三星堆出土文物中,虽然出现了青铜面具,却被考古学家判定那是巫师所用的一种宗教器具,而非武士在战场上防护面部的装备。当然我国史上并非没有蒙面的将领,北宋名将狄青就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蒙面将军。根据《宋史·狄青传》记载狄青作战时“临敌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他这么特立独行是有原因的,狄青少年时曾因杀死乡中恶霸被判充军。面部留下了罪犯的刺青,这是狄青一生之污点。战场上带着面具,就是为了遮住这一标记以免被敌军耻笑。另一著名蒙面大将比狄青更早,他是南北朝时代北齐的皇室贵族兰陵王高肃,作为王室贵族他脸上自然没有罪犯的刺青,戴面具的原因在今天看来相当狗血,这位大哥长得太帅。《旧唐书·音乐志》里边写的明白:“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长得太帅对于古代武将而言不是优势,这不仅会降低自己在部队中的威信,敌方也会对花样美男毫无畏惧感。于是兰陵王带上面具,隐藏了自己的盖世容貌,然后拿起刀把看不起帅哥的敌军砍得七零八落。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军队确实很少选择蒙面战斗。蒙面的战士都有一段伤心往事,不是因为曾经坐牢就是因为太帅。【外国军队的蒙面史】西方的情况则正好相反,中世纪的欧洲骑士战争中,蒙面几乎成为骑士们的标准配置。米兰盔是当时西方当时的经典盔甲制式,这种金属锻造的全身盔甲是意大利米兰地区的兵器制造世家米萨基里亚家族的产品,这种盔甲已经充分地考虑到当时的人工机能和战术需要,采取了左右不对称的设计,因为左手被称为“盾之手”,发挥着防御的作用,特别在左胸部位增加装甲厚度,起到盾牌的作用。考虑到骑士们,长时间地举着笨重的骑兵长***右手会疲劳无力。这种盔甲在胸部与护胸部右处添设了一个挂***用钩。造甲大师为加强头部防护,选择自然界最为坚固的形状——球形作为盔甲的基本形状,光滑的线条不仅充满美感,弓箭命中盔甲后会被滑开,这有点类似于60年代流行的铸造式半球形坦克炮塔设计。同时,这种盔甲增加了一个面部防护罩,骑士在冲锋的时候可以挡住面部加强防护。而平时则可以掀开增强视野,不用每次都摘掉头盔。今天的摩托车头盔继承了这种设计思路,可见其是经典的。(现代复刻的米兰盔甲)古代的骑士们在接受国王检阅的时候,掀开面部护盖露出面容是必须的礼节。两个陌生骑士如果迎面遇到,各自掀开护盖表示友好。今天的军礼动作,正是脱胎中世纪盔甲的这个掀盖子动作。日本古代的军队,也同样盛行着蒙面文化,日本武士喜欢戴着狰狞的面具作战。日本武士盔甲从防护的角度而言,和先进的欧洲盔甲相差甚远。其面具多为木或铁制,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日本高级武士的面具多半形象非常狰狞,往往是根据日本传说中的鬼神形象制作。除了恐吓对手之外,神道教还相信戴着神鬼面具的武士,在战场上有鬼神附体的作用,可以辟邪常胜。(日本武士面具示意)不是每一个日本武士都能佩戴这么拉风的神鬼面具,这是少数高级将领才装备得起的高级护具。据称当时日本大将在战斗开始前带上面具后,只有胜利和战死的情况下才能摘下或被摘下面具,中间摘掉喝杯水擦擦汗都是犯忌行为。【中国古代军队为何没有蒙面文化】中国古代的军队无论从出土文物还是古代画卷中,都找不到大规模装备面具或者其他面部防护装备的记录。如果单从技术上来解释这个问题,似乎说不过去。不过从战术上而言,西方大规模装备面罩的只有骑士阶层,著名的英国长弓兵则完全没有这种东西。由此看来,只有需要正面冲击敌方阵型的重装骑兵才有防护面部的需求,据称南宋对抗的金国精锐铁浮屠就是重装骑兵,他们的盔甲中有装甲面罩这个选项,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相关文物证明这个说法。中国古代大部分骑兵主要作用还是长途奔袭,以及在阵地战中骚扰敌方的侧翼,骑兵很少被用于正面冲击对方的步兵战阵。面部防护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从蒙古和中东阿拉伯地区的盔甲来看,似乎也证明了笔者这个观点。他们的骑兵也同样重视机动性,主要以骑射作战为主,所以这两支军队同样缺乏装甲蒙面的传统。蒙面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视野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这在机动作战中毫无疑问是相当不利的。海豹突击队在歼灭本拉登的任务中,就采用了GPNVG18广角夜视仪。这种新式夜视仪并不是很受欢迎的装备,因为其重量接近一公斤且价格翻倍(一般单目夜视仪只有300克左右的重量)。海豹突击队选择这种装备也是无奈之举,在要求视野不高的任务中则不会佩戴这种装备。由此可见,视野宽阔的个人装备无论古今总是存在一些弱点。在古代,如果防护能力和视野只能选择一个,倾向于战术灵活的军队就会选择视野开阔而放弃防护。(海豹突击队的“4眼”夜视仪示意图)【现代的“不要脸“军队】随着战争进入火器时代之后,连过去的盔甲也挡不住***炮射击,面罩自然也变成了毫无作用的累赘。两次世界大战中,没有正规军队会装备这种东西。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蒙面的正规军才开始出现。随着恐怖主义活动的猖獗,各国都建立了自己的反恐特战力量,而这些反恐战士往往会带着蒙面头套出现。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到底哪支特种部队最早掀起了戴蒙面头套的风气,然而它却成为特警和反恐部队的标志。特种部队最初戴头套的目的很明确,首先遮盖自己的面孔避免被恐怖分子或者黑社会报复。意大利的皮头套突击队,建立之初的主要任务就是缉拿危险的黑手党首领。由于意大利黑手党无孔不入,且经常暗杀打击他们的法官和***。这支部队的成员必须保持身份的绝密,否则很可能遭到报复甚至危害家人。于是他们一般都会戴着皮头套执行任务,也因此而得名。在实践中特种部队发现,带着头套全副武装的蒙面大汉,对恐怖分子和黑社会有非常强的威慑作用。戴着头套的蒙面人员,面部表情无法被看到,因此恐怖分子很难判断对方的心理状态。于是这种装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成为特警和反恐特种部队的标志。(头套是香港飞虎队的标志性装备)80-90年代是蒙面特种部队的全盛时期,当年的电影中,特种部队出场基本都是头套蒙面。特种部队头套在当时是高科技产品,他们已经不再使用皮头套这种充满SM意味的东西,滑雪用的毛线头套也过于低端。真正的特战头套用Nomex永久阻燃针织布制成,这种材料不仅具有防火阻燃的效果,而且透气性相当不错,唯一的缺点是比毛衣还容易起球。即便是放在仓库不用,两年之后拿出来表面会出现一层毛球。除了特种部队之外,消防员也喜欢带这种头套冲入火场避免面部烧伤,飞行员不需要头套却穿着同等布料的服装和手套。到了本世纪初,头套的风潮开始过去。现代特种部队开始普及具备防爆弹功能的防护眼镜,如果戴着头套呼吸过程中产生的热气体可能造成湿气蒙眼。同时现代特种部队开始装备越来越多的光学器材,戴着头套必然影响贴腮等操作。美国特种部队很早就摒弃了头套,无论是伊拉克还是阿富汗战场,都很少看到戴着头套出现的美军士兵。2003年上映的美国反恐特警题材大片《S.W.A.T》中的特警们,已经放弃了落后的蒙面头套,改用当时极为新潮的奥克利防爆射击眼镜作为面部造型。(电影《S.W.A.T》的剧照,主角已经不带头套出场)作战经验最丰富的以色列军队,从一开始就很少带着头套作战,以色列从来不怕恐怖分子报复,没必要遮掩面容。另外以军的主要对手真主党游击队和巴解武装力量也喜欢戴头套,军队还是有必要和武装分子恐怖组织区别开的,当然中东地区太热也是不带头套的重要原因。(不太爱戴头套的以色列特种部队)【特别的蒙面军队:台湾伞兵】 除了上反恐部队之外,台军伞兵有一种很特别的蒙面方式。他们蒙面出现与隐藏身份和威慑对手毫无关系,是为了跳伞而准备的。台湾伞兵部队长期准备执行“反攻大陆”的作战任务,台军高层认为,在中国大陆地区可供伞兵施展的地方仅有山区。如果平原地区实行伞降,轻装伞兵很快会被解放军装甲部队消灭。跳伞进入丛林地区,则可以依托地形打游击,这样伞兵的灵活性就能发挥出来。同时中国西南地区边陲解放后长期存在国民党军队残部,也是台湾空降兵支援的方向,此类地区也需要跳伞进入原始丛林地带。在丛林地带跳伞,伞兵免不了被树枝划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台湾伞兵专门配备所谓的“铁汉装”,也就是加强防护的丛林跳伞服装。面部防护自然不能少,伞兵采用了钢丝为主的面部防护罩。这与中世纪欧洲骑士的米兰盔甲颇有几分相似。(台湾伞兵铁汉装示意图)随着中国北方的雾霾天气越来越普遍,恐怕解放军也有必要考虑未来在军事训练蒙面,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雾霾对士兵健康的影响。佩戴具备呼吸活塞的运动型全防护口罩是个好办法,毕竟训练中的呼吸量会大增,一般口罩会觉得呼吸不畅。现在北方的马拉松比赛中,一旦出现雾霾天气,此类专门的运动口罩就非常常见。当然冬天这种口罩的保暖性能也相当不错,笔者就曾经因为冷而戴上口罩。(笔者带防雾霾口罩进行武器射击时的图片)【乌克兰的蒙面人】俄罗斯及乌克兰军队的蒙面传统,系西方特种部队文化影响的结果。今天我们翻看苏联军队的老照片会发现,无论是在二战战场还是阿富汗战场,苏联红军很少有戴着头套出现的照片。在苏联官方的文宣图片中,红军也很少蒙面行动。(苏联红军在阿富汗战争中的照片)即便是苏联解体之后爆发的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军队也并未蒙头出场,仍旧保持着苏联红军的传统着装。直到2000年之后,配备头套的俄罗斯特种部队才开始变得常见。冬天作战戴头套能保暖是一个客观需求,同时车臣恐怖分子的大规模报复,也导致特种部队必须尽量隐藏自己的身份。(第一次车臣战争中的俄罗斯特种部队,他们很少蒙面出现)(第二次车臣战争中的俄罗斯军队,从其佩戴的各种保暖帽子来看,当时天气真的很冷,带着头套会更暖和)现在乌克兰地区的温度普遍已经超过零度,戴着头套的保暖毫无必要。从当地俄军连国旗和军徽等身份识别标志都不戴的情况来看,蒙面的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尽管现在俄乌双方都尽量不宣战,且避免爆发直接武装冲突。此时此刻,面罩虽薄却是战争与和平之间的一层布。随着局势的变化,如果武装对峙变为武装冲突的话,俄军的头套恐怕很快会摘下来。无论是战争还是撤离,面罩都变成了毫无作用的累赘,与其戴着它“不要脸“,不如摘掉直接面对好了。(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责任编辑:代金凤)
朱江明,知名军事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博士、军事及国际政治评论人。
作者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