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全国环保重点企业名单任务是什么?当代...

湖北省环保厅-领导讲话
周生贤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上的讲话
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周生贤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上的讲话
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
(2012年12月12日)
各位委员、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与新朋老友围绕“区域平衡与绿色发展”的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为破解中国环发领域的矛盾和难题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这里,我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与大家交流看法。
  刚刚胜利闭幕的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这次大会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刚才,李克强副总理在国合会201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重点需要从转型发展、惠及民生、拓展市场、深化改革、加强合作等五个方面付诸努力。这昭示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代中国环保人新的时代责任。广大环保工作者要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当好表率、走在前列。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建设生态文明,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伴随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加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承续着“青春中国”、“可爱中国”、“新中国”、“富强民主文明中国”、“和谐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应当说,这些方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备条件,缺少任一要件都是不美丽的。其中,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度,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从而实现国家的永续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应当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资源可接续、环境能承载的前提下,推动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走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用人民群众的话来讲,美丽中国就是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我们相信,坚持不懈推动科学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绚丽画卷将会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美丽中国是社会和谐的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改善环境质量,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更多更优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享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新的动力。中华民族传统的太极图告诉人们,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两个对立的方面,对立才能统一。两个对立面协调、融合,共同组成一个和谐整体。人类本身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类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存在着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依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和谐共处、互惠共存,有利于推动建成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价值取向,发达的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是激励约束机制,可靠的生态安全是必保底线,改善的生态环境质量是根本目的。建设美丽中国与建设生态文明主要方向一致、进程基本同步。美丽中国的最根本标志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美丽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生态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以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及今年6月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标志,发生了四次历史性飞跃。这也为我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新鲜观念和学习借鉴。
  当今世界,以绿色经济、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变革方兴未艾,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与此紧密联系、高度契合,我国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来把握和统筹解决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着眼着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
  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涉及到社会的各阶层、各方面、各行业,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目标、内容和要求;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核心是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大格局,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各位委员、各位专家!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近年来,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等战略思想,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在“十一五”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今年以来环保工作又取得新的成效。
  一是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扎实推进。以“六厂(场)一车”(火电厂、钢铁厂、水泥厂、造纸厂、城镇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场和机动车)为重点,严格落实减排任务。核查核算的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11%,氨氮下降1.98%,二氧化硫下降2.72%,氮氧化物下降0.24%。
  二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对“两高一资”项目执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条件,对满足环保准入条件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加快审批,为稳增长调结构贡献力量。今年截至11月,我们按程序和条件批复项目环评197个,总投资11200多亿元。对不符合要求的21个项目暂缓审批、退回报告书或不予批复,涉及总投资940亿元。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强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我们正在实行最重要的四项措施。第一,依法依规加强环评工作。第二,扩大公众参与范围和有效性。第三,最大限度地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实行项目受理情况和报告书简本、项目审批情况和政府承诺公开、项目环评批复和验收文件“三公开”。第四,重大建设项目必须同步开展社会风险评估。
  三是民生环境问题综合整治成效显现。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PM2.5、臭氧(O3)8小时平均浓度等监测指标。我们已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监测并公布信息。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物等领域的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开展PM2.5监测,公布信息,并着手进行综合防治,标志着中国污染防治已从单纯防治一次污染的阶段,过渡到既防治一次污染又防治二次污染的新阶段。
  四是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根据《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年)》,对长江流域中下游8省(区、市)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全面考核,推进松花江等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国务院批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开展多污染源管理,加强区域联防联控。
  五是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得到切实强化。印发《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明确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国务院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年)〉的任务分工》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方案》,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为国家的战略行动。
  各位委员、各位专家!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关键要在环境保护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都是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积极贡献。
  一是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中国环保新道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顺应这一形势,应当探索走出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这也是通往建成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探索环保新道路,需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二是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战略意义,进一步凸显了生态环境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的基础性、前提性地位。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环境功能区划,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三是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按照“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在实现总量控制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改革办法,既要兼顾总量减排任务,又要考虑持久推进,既要考虑防治各种污染因子,又要考虑改善环境质量,更要防范环境风险。将重点减排工程项目和保障措施落实到“六厂(场)一车”,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加大造纸等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力度。持续推进电力行业污染减排,加快钢铁、水泥等非电重点行业脱硫脱硝进程,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强化污染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四是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既要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又要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保障和改善环境质量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和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决不放松环境保护要求。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全力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
  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必须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集中力量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这里,我专门强调一下细颗粒物(PM2.5)污染综合防治问题。今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同意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三步走的实施方案,第一步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与O3监测并公布数据。今年9月底国务院批复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协同、综合、联动”的一揽子防治政策措施,治理以PM2.5为特征的灰霾污染。第一,明确防治目标。到2015年,重点区域PM2.5年均下降5%,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提出更高要求,年均浓度下降6%。第二,采取综合措施。统筹区域环境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加强能源清洁利用,控制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既注重防治一次污染,又注重防治二次污染。在开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新增烟粉尘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控制要求,并提出八大减排工程,共计1.3万个减排项目,将有效削减各项污染物排放量。第三,完善联防联控。健全“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全面提升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管理能力。
  五是深入推进生态示范创建。2000年以来,我国组织开展了生态省、市、县创建活动。目前,已有15个省(区、市)开展生态省建设,13个省颁布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1000多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县建设。坚持典型引路、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全面开展生态省(市、县)、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村、环境友好企业、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良好局面。
  六是加快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体制。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导向,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去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通过实施每度电补贴8厘钱的脱硝电价优惠政策,到今年上半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首次呈现下降态势。实践再次证明,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和推进办法,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
  各位委员、各位专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上午,我们通过了第五届国合会章程,正式启动新一届国合会工作。希望新一届国合会立足全球与中国的多重视角,承续优良传统,发挥智力优势,集众家之长,建务实之言,谋创新之策,为中国环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祝国合会2012年年会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在北京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主办: 湖北省环境保护厅 / 技术支持: 湖北省环境信息中心
备案序号: 鄂ICP备 号 / 地址: 武汉市武昌八一路346号 / 邮编: 430072 / 邮箱: |  |  |  |  |  |  |  |  | 
?& ?& ?& ?& ?& 当前位置:&&&&>>
正在阅读:2012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重点任务研究分析
【关键词Tag】煤炭研究报告 煤炭市场调研 煤炭投资分析
2012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重点任务研究分析
中研网讯:
【出版日期】 2012年5月
【报告页码】 350页
【图表数量】
【出版日期】 2012年5月
【报告页码】 350页
【图表数量】
【出版日期】 2012年5月
【报告页码】 350页
【图表数量】
【出版日期】 2012年5月
【报告页码】 350页
【图表数量】
  国家能源局近日正式对外发布《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十二五”时期煤炭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结合煤炭工业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规划》确定了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等十项重点任务。    与此同时,《规划》还明确了未来五年煤炭工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即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规划》提出,西部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十二五”期间要提高供应能力,增加调出量。    A、重点任务之一    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    《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有序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有效保护矿区生态环境。通过兼并重组,全国煤矿企业数量控制在4000家以内,平均规模提高到100万吨/年以上。    一是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遵循市场规律,鼓励各类所有制煤矿企业以及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参与兼并重组。按照一个矿区原则上由一个主体开发的要求,以矿区为单元制定方案,实施兼并重组,减少开发主体。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重点产煤省(区),要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煤炭资源连片开发。黑龙江、湖南、四川、贵州、重庆、云南等省(市),要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切实减少煤矿企业数量。    二是稳步推进矿业权整合。对尚未开发的煤田,要科学、合理划分矿区和井田范围,制定矿区总体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依法向具备开办煤矿条件的企业出让矿业权。对已设置矿业权的矿区,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分散的矿业权,提高资源勘查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规划期内,重点对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四川、贵州、云南的矿区实施矿业权整合。    三是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大型煤炭基地内资源优先向大型煤炭企业配置,优先安排大型煤炭企业项目建设。支持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大型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煤、电、运一体化经营,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B、重点任务之二    有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保障煤炭稳定供应    《规划》提出,要以大型煤炭企业为开发主体,加快陕北、黄陇、神东、蒙东、宁东、新疆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晋北、晋中、晋东、云贵煤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大型矿区。统筹规划建设能源输送通道、水源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神东、陕北、黄陇、宁东基地,加快建设能源输送通道,有序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千万吨级矿井群。晋北、晋中、晋东基地,重点做好整合煤矿升级改造,适度新建大型现代化煤矿,加快发展煤层气产业,对优质炼焦煤和无烟煤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冀中、鲁西、河南、两淮基地,做好深部资源勘查,建设接续煤矿,限制1000米以深新井建设。蒙东(东北)基地,内蒙古东部褐煤矿区重点实施煤电项目一体化开发,优先建设大型露天煤矿;黑龙江、辽宁切实做好煤矿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建设接续煤矿。云贵基地,加快建设大中型煤矿,大力整合关闭小煤矿,调整煤炭生产结构。新疆基地,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后备基地,实行保护性开发,强化可持续发展,重点做好规划,优先建设大型露天煤矿,生产开发规模要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和水资源条件相适应,以满足区内需求为主,适度加大外调量。    C、重点任务之三    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提升小煤矿办矿水平    以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加强现有大中型煤矿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全面提升煤矿生产技术水平。    一是稳步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新建煤矿以大型现代化煤矿为主,优先建设露天煤矿、特大型矿井和煤电一体化项目。按照一个矿井一个工作面或不超过两个工作面的模式,采用先进技术装备,设计和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按照一次建设、分期投产的原则,储备一批煤矿产能。晋、陕、蒙、宁、甘、新重点建设30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河北、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重点建设12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四川、贵州、云南等重点建设9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在适合建设大中型煤矿、且小煤矿多的省(区)推行上大压小、产能置换,新井建设规模与淘汰落后产能相衔接。    二是加快推进大中型煤矿技术改造。对具备条件的老矿井,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以优化开拓部署、简化生产系统、减少工作面个数、提高生产效率为主要内容,积极推进技术改造,配套完善生产辅助设施。    三是大力提升小煤矿办矿水平。借鉴山西、河南等地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经验,结合各地实际,完善小煤矿退出机制,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对有条件的小煤矿,以提高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职工技术素质为重点,提升办矿水平。停止新建30万吨/年以下的高瓦斯矿井、45万吨/年以下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项目。在现有技术管理条件下,难以有效治理的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退出生产。    D、重点任务之四    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加强职业健康监护    坚持安全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加强职业健康监护,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一是加强重大灾害防治。在瓦斯防治方面,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全部建成瓦斯抽采系统,做到先抽后采、抽采达标。在水害防治方面,按照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加强煤矿水文地质勘探和主要含水层监测,做好采空区、断层、陷落柱等重点部位水患排查,落实防治水措施,提高防治水系统能力。在火灾防治方面,重点做好阻燃材料应用、电缆电气设备维护、煤层自然发火监测、采空区注浆注氮等工作,综合防治火灾事故。    二是实施重大安全工程。进一步加强“一通三防”工程建设,提高系统能力及设施标准。建设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提高瓦斯灾害防治水平。建设完善矿井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安全避险系统,全面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国家和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提高矿山应急救援装备水平,增强矿山应急救援能力。    三是加强职业危害防治。切实落实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有关规定,完善煤矿职业危害申报、监督检查、治疗、康复与赔偿等制度,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体系。以防范尘肺病为重点,加强劳动保护设施建设,改善井下作业环境,提高劳动保护用品质量和标准,全面提升职业健康保障水平。    E、重点任务之五    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促进资源高效清洁利用    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有序建设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促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    一是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大中型煤矿要配套建设选煤厂,鼓励在小型煤矿集中矿区建设群矿选煤厂。在大型煤炭基地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选煤厂。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现有选煤厂。推广先进的型煤生产应用技术,加强褐煤提质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完善煤炭产品质量和利用技术装备标准,提高炼焦精煤、高炉喷吹用煤产品质量和利用效率,提高动力煤入选比例。    二是稳步推进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建设。在内蒙古、陕西、山西、云南、贵州、新疆等地选择煤种适宜、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重点支持大型企业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升级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不断创新和完善技术,提高能源转化效率、降低水耗和煤耗、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支持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研究和示范。    F、重点任务之六    推进瓦斯抽采利用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    健全体制机制,推进采煤采气一体化开发。加大煤层气(煤矿瓦斯)勘探开发利用力度,遏制煤矿瓦斯事故,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一是推进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建立煤矿企业瓦斯防治能力评估制度,推进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小煤矿兼并重组。完善瓦斯抽采利用标准,全面实施高瓦斯矿井规模化抽采工程,建成36个年抽采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规模化抽采矿区。支持煤矿瓦斯民用和发电,加快煤矿区瓦斯管路联网,集中规模化利用。鼓励低浓度瓦斯利用,开展乏风瓦斯利用试验及示范项目建设。    二是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参与煤层气勘探开采,鼓励外商和民营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和资金投资煤层气开发,提高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大华北区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加快开展新疆地区低阶煤盆地、西南高应力区和中部低渗透三软煤层煤层气勘查与开发评价。重点建设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基地,建成寺河、潘河、成庄、潘庄、赵庄等项目,加快建设大宁、郑庄、柿庄南等重点项目,配套建设沁水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基地的集输管网。    G、重点任务之七    推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区。    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大中型矿区内,以煤矸石发电为龙头,利用矿井水等资源,发展电力、建材、化工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建设煤-焦-电-建材、煤-电-化-建材等多种模式的循环经济园区。合理利用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北部高铝煤炭资源,推行定点集中利用,建设煤-电-铝-建材一体化循环经济园区。扩大煤矸石井下充填、复垦和筑路利用量。在大型选煤厂周边地区建设洗矸、煤泥和中煤综合利用电厂,新增装机容量5000万千瓦。2015年,煤矸石综合利用量6.1亿吨,利用率达到75%以上。其中,电厂利用3亿吨,煤矸石制建材利用1亿吨,煤矸石井下充填、复垦和筑路利用2.1亿吨以上。力争利用含铝粉煤灰约1080万吨,形成氧化铝年生产规模360万吨。    二是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矿区的要求,切实加大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推进由被动治理向主动防治转变。重点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结合新农村规划建设,做好村庄搬迁。高硫煤、高砷煤要采取洗选加工等措施降低含硫量、含砷量,集中利用、集中治理、达标排放。基本完成内蒙古、宁夏、新疆煤田灭火工作。    H、重点任务之八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新技术推广应用、重大成套装备研制,提高煤炭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煤矿技术装备水平。    一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加强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突水机理、冲击地压、煤层自然发火防治、深井钻井和井壁支护、煤矿围岩支护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    二是开展技术攻关。开展煤炭资源的高精度勘探、煤层气储层压裂工艺、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水害防治、深井热害防治等技术攻关。支持煤矿无人工作面开采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建设,开展地下气化采煤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建设。    三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广年产600万吨采煤工作面、年产400万吨选煤系统等成套技术与装备,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广中小煤矿机械化成套技术装备、先进的人员安全防护和矿山救护技术装备。积极推广煤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技术。    四是推进煤矿重大装备国产化。重点开展年产千万吨级综采成套装备、薄煤层机械化开采装备、短壁综采装备、煤巷快速掘进与支护成套装备、矿井新型辅助运输装备、矿井信息网络自动化系统,以及关键元部件的研制及示范应用。开展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半连续工艺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制。重大事故快速抢险与应急处置技术及大型装备的研制。    I、重点任务之九    发展现代煤炭物流建立煤炭应急储备体系    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煤炭物流服务体系,提高煤炭物流效率,降低煤炭物流成本。加快建立全国煤炭应急储备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一是发展现代煤炭物流。整顿煤炭流通秩序,取消违规收费。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衔接,优化煤炭物流节点布局,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在煤炭生产、消费集中地和主要中转地,建设具备储存、加工、配送等功能的煤炭物流园区。鼓励煤炭企业之间、煤炭企业与相关企业之间联合组建第三方物流公司,发展大型现代煤炭物流企业,推进煤炭物流规模化、集约化。建立完善定位明确、功能齐全、信息灵敏的煤炭交易中心。    二是建设煤炭应急储备。按照辐射范围广、应急能力强、运输距离短、储备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的要求,在沿海、沿江、沿河港口及华中、西南等地区,加快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建设。加强对地方和企业煤炭储备工作的引导和规范,建立全国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确保储得进、管得好、用得上。    J、重点任务之十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多元发展、互利共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境外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深入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技术服务,进一步拓展煤炭国际贸易。    一是加强境外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支持优势煤炭企业参与境外煤炭资产并购,加大境外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力度,提高境外权益煤炭产能。鼓励大型煤炭企业投资境外煤炭加工转化项目,延伸产业链。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结合境外煤炭资源开发利用需要,开展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    二是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技术服务。鼓励大型煤炭企业承揽境外煤矿建设、技术改造以及运营管理,带动先进技术和大型装备出口,促进我国煤炭装备制造业发展。建立境外煤炭装备制造基地、零配件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三是拓展煤炭国际贸易。坚持市场化原则,巩固和发展与主要煤炭资源国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鼓励进口。鼓励沿海、沿边地区拓展煤炭进口渠道,保障进口煤源稳定可靠。北方地区适度出口。    K、战略格局    调整开发布局发展重心西移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是: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与此同时,《规划》还从建设布局、生产布局等方面分别提出了煤炭工业开发与利用的重点方向。    ------建设布局。“十一五”结转煤矿建设规模3.6亿吨/年。其中,东部(含东北)建设规模0.2亿吨/年,占全国的5.6%;中部建设规模1.1亿吨/年,占全国的30.6%;西部建设规模2.3亿吨/年,占全国的63.8%。    ------生产布局。按照调整优化结构、保障合理需求的原则,2015年煤炭产量39亿吨,主要增加发电用煤,合理安排优质炼焦煤生产。煤炭生产以大中型煤矿为主,继续压减小煤矿产量。    2015年,东部(含东北)煤炭产量4.6亿吨,占全国的12%;中部煤炭产量13.5亿吨,占全国的35%;西部煤炭产量20.9亿吨,占全国的53%。
分享本文地址:
与【】相关报告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