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型章吴承恩是什么朝代的人用的

中国历史不同朝代的印章“宝玺”[1]
我的图书馆
中国历史不同朝代的印章“宝玺”[1]
中国历史不同朝代的印章“宝玺”[1]
东汉 戏虎图案铜印
      印面1.6×1.6cm,通高1.2cm。   印铜铸,龟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现一名戏者跪在虎背上,老虎被逗回首,虎尾上竖,温顺听命,已然全无兽中之王的威风。   汉代以白虎等奇兽为宝,皇室园囿中饲有多种禽兽,以供游乐。当时人们认为猛兽是可以驯服的,《汉书?公孙弘传》:“去虎豹马牛,禽兽之不可制者也。及其教驯服习之,至可牵持驾服,唯人之从。”百兽驯服听命又是国泰民安的瑞兆,《楚元王传》记:“箫《韶》九成,而凤皇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四海之内,靡不和定。”汉代搏兽活动很兴盛,在野外从事的是驰马射猎。据文献记载,将军李广凭其精湛的箭术时常在右北平一带射猎,而且是甘冒风险近距离射虎。宫廷园囿中也有戏兽斗兽活动,《汉书?扬雄传》载:“纵禽兽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获,上亲临观焉。”《汉书?外戚传》中称:“建昭中,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坐。熊佚出圈,攀槛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昭仪等皆惊走,冯婕妤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   除戏虎印外,汉代还有戏熊、戏马、射鹿、逐虎、搏虎等图案印。
西晋 归义氐王金印
西晋"晋归义氐王"金印重87.5克,驼钮,印面文字系凿刻而成,是晋朝颁发给当时氐族首领的官印。古代氐族分布于西北和四川地区,战国以来与中原汉族联系频繁。汉晋时期,中原朝廷对归附或臣服的边地民族首领赐予"归义"王、侯、君、长等封号和相应的印章,这些印章是研究当时民族关系的实物见证
战国 "春安君"印
材料:玉纵23毫米 横23毫米上海博物馆藏 这是一方青白玉官印。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官私玺印作为取信的凭物和标志逐渐普及。这件玉玺是颁给当时封为"春安君"的人物的官玺。它是战国实行封君制度的遗物。古代中国有"君子佩玉"的习尚,玉印具有佩饰和玺印的双重功能,也是佩印者社会地位的象征。此印基本以直线为主,章法比较平稳,但又不是绝对的四平八稳,我们在清丽端庄的背后,可以体会到它的丰富变化。“春”字上面的“日”字呈一个倒梯形,这样所留空间就远比直上直下的“日”字好看得多。“安”字的“宀”上收下放,与“君”的两个长竖有所区别,避免了雷同。此印的入刀和收刀之处均呈尖状,一笔之中又注重了粗细的变化,如“君”字上部的第二横和第三横。整方印显得雍容华贵,丰腴秀美。
西汉 "王精"金印
长3cm 宽1.1cm 钮高1cm 宽0.7cm1966年西安沙坡出土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印型为立方形体台座,龟钮,龟背突起,高鼻张口,睁目昂首,背部刻有六边形几何纹饰,在六边形内外又刻连珠纹。龟四足上布满圆点纹,制作精细,既写实又夸张,以形传神,将龟的硬壳和具有弹性的四足的质感都表现了出来。底部有"王精"篆纹二字。印章上的龟钮为吉祥动物。据传龟能卜凶吉,寓意长寿,故龟纹是我国古时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在汉代的印章上,也多以龟为钮。
管军万户府铜印
&元?龙凤二年元代器。长7.8厘米,宽7.8厘米。1975年12月江苏丹阳全州公社出土。铜印正方形,印文六字:“管军万户府印”,阳文篆书,字体刚劲,气魄非常,隐隐有威武肃杀、啸吟飞扬之势;印背右刻“龙凤二□(年)”(公元1356年),左刻“十二月日造”;印左侧刻“民字肆拾陆号”,右侧刻“管军”,其中“管军□□□□”二字隐约可见,其余已绣蚀不辨。据考证,管军万户府铜印为元朝末年农民义军红巾军宋政权下设的管边机构之一,管军万户府所使用的铜质印章,亦是江苏省首次发现的红巾军龙凤政权铜印,它为我们了解红巾军的历史、红巾军宋政权军事机构设置以及红巾军在苏南一带的转战活动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中国古代铜官印: 尚书礼部印 东夏 边长7.6厘米
铜印在中国古代极为流行,以其质地紧密、具有延展性、易于保存等特性,一直为官府所用。一般的官吏及公文的往返使用的官防,常为铜章。两汉时期就有明确官文确定铜印的铸行。隋唐之后,官私印章基本都为铜质,明中期石章风行后,铜章才渐被弃置。这枚东夏(年),官铜印,底文篆有“尚书礼部之印”,印背刻有大同二年八月某日少府监造,侧有“尚书礼部之印”。是金末吉林省东部建立的一个封建割据政权,仅存有19年。铜印保存时会因潮湿及氧化作用生结晦暗锈膜,须用沾盐的柠檬揉擦即可。如果铜印表面锈较厚,则不宜清除。以保护铜内部不再锈蚀。
&&&&&&&&&&&&&&&&&&&&&&&&&&&&&&& 清乾隆帝御宝题诗“太上皇帝”白玉圆玺 乾隆御玺世界第一玉 在打响今年秋拍头炮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清宫遗珍----清乾隆帝御宝题诗“太上皇帝”白玉圆玺,以港币4624.75万元成交,超出预估价的两倍,刷新了了玉器拍卖的世界纪录。 乾隆时期,每遇重要的国事家事都要刻制宝玺为纪念。如果把它们按年代先后排列起来,乾隆一朝的重大历史事件便可一目了然。乾隆“太上皇帝”圆玺便是这样一件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乃乾隆皇帝85岁改当太上皇帝时制造,有200多年的历史,乃乾隆皇帝二十多方“太上皇帝”御玺中唯一枚圆形宝印。以温润乳白的白玉精琢而成,印面以篆体浅阳雕“太上皇帝”四字,玺四周阴刻乾隆帝《自题太上皇宝》御题诗,极为尊贵。
战国 “?”玉印
印面1.6×1.6cm,通高1.3cm。战国时期私印,白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起横读“?”二字。此印玉色青白,光泽素淡雅致,材质温润细腻,琢造极为工整。战国时期各国文字虽有差别,但无疑均已成熟,表现在玺印上的印文同样如此。此时的印面从文字布局看,更注重单个的文字结构,整体上不如汉代规整标准。细观单独的印文,工整紧凑,引人注目,若从印面通观,似显分散。当时入印的文字与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文字仍不分,少有特定的某种印文或美术式的变体。战国玺印的印面广泛采用边框,宽阔的边框往往与纤细的阳文相配,而阴文则多增加复栏。这些组合的出现,说明在印文不变形的前提下当时已考虑到印面整体布局的修饰。后人摹刻战国玺印,往往以印文相互配合来整合印面,忽视了其特有的时代特点,作品并不具备战国玺印真实的历史风貌。
东汉 “琅邪相印章”银印
印面2.2×2.6cm,印台厚1.3cm。印银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琅邪相印章”。印台较厚,龟纽覆圆甲,上施环级,龟首前伸,“相”字“目”旁上加一短竖划,为东汉时印文特点。此印银质龟纽,与史籍所记之汉官印制相合,为东汉时王国官印。东汉时琅邪国为刘京封国,此印即刘京一系琅邪国之物。
汉 “应衢”玉印
印面1.4×1.4cm,通高2.0cm。汉代私印,白玉琢造,羊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应衢”二字。印文满格,位置匀称,笔道不深而精神十足。印台方正,上立一羊,玉羊大角下盘,线条优美,通体洁白无瑕,神态可爱。 此印玉色纯净,通体一色,光亮莹润,托于掌中,似有丝丝凉意沁入,令人爱不释手。以牧畜作为印钮的印章基本上是新莽政权到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官印特征,铜质居多,史籍中记有金印,所见实物则常以铜鎏金者为金印的代用品。其印钮以驼钮最多,十六国时期有马钮,均为各时期中央政权颁赐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私印则仅见羊钮玉印,且实物数量极少,此印即其中至为精美的一方。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订阅晒宝会官方微信:感谢您关注晒宝会,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官方账号”或在“添加朋友”里查找公众号“晒宝会”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