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真的是烧钱来啦,,,,来来来聪明的小孩,,有...

原标题:培养你的智慧小孩,未来拼的不是“聪明”

古语云:小聪明,大智慧。聪明是小的,智慧才是大的。聪明多花在小地方,而智慧则多在纵览的全局中。在我们很多人的观念中或言语中,往往把智慧与聪明混为一谈,认为聪明就是智慧,实际上不是一回事,智慧与聪明是有本质区别的。聪明可以与生具来,但是智慧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达到

最近常常接到很多小学二年级或以上家长的咨询,她们大部分的问题是

“孩子不会听讲,不会自主学习......

孩子写作业很慢,怎么让他快点写......

孩子不爱听父母唠叨,不听家长的话......

老师讲的学习内容孩子都会,上课不爱听.....”

那么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家长有没有在找解决办法之前,先想想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哪里呢?

中国有成语:笨鸟先飞,出自《陈母教子》第一折:“我和你有个比喻:我似那灵禽在后,你在这等坌(笨)鸟先飞。” 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家长和老师经常用来这句成语来勉励孩子们勤奋努力。

而我们的家长也都希望孩子能够“起跑领先”,甚至能够在裁判的***声未响之前“抢跑”,比别的孩子早学先学 ... 大家也肯定知道,我们一到假期很多家长就会给孩子提前报组织学下学期课程的培训班,或者是请家教提前补课,因此假期的孩子们比平时还要忙,如果你想给孩子约个小伙伴一起玩,可能都约不到。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很多的孩子只能“笨鸟先飞”被家长驱赶着超负荷的向前努力。

“早学多学”是一条适宜每个孩子的捷径,但是结果怎样呢?起跑领先,终点落后。上面这些小学家长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超前学习造成的。虽然很多教育人士很早就呼吁家长不要给孩子拔高学习,现在的幼儿园也都是在幼小衔接的大班,不允许提前教授小学的课程,但是很多家长因此,到了大班就给孩子转学到一些私立的学前班或者学前机构,提前一年来学习小学的必要知识。这一年的时间,甚至已经学完了1到2年级的课程。

高强度的培训下孩子早已经对学习产生了心理上的厌倦,这也是很多新生家长会咨询:“我的孩子厌学怎么办?”这样问题日益增多的原因之一。刚入学刚接触小学知识的孩子,对于一切的启蒙认知应该都是充满好奇和热情的,如果孩子出现了厌学的情况,就要看一看你是不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而让孩子“笨鸟先飞”了。(当然也有一部分孩子是因为自身的能力还达不到学习能力的要求,在学习上有所吃力造成的。这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今天暂且不再我们介绍的内容中。)

老师讲的都会,孩子自然上课就学不会听讲......

不听讲放学也有补习班,孩子自然学不会自主学习......

不会写作业,妈妈一定会帮我,孩子自然不会按时完成作业......

每一个问题的产生,都是有形成原因的。我们只有找对了原因,再对问题进行改善和解决,才能看到想达到的效果。在这里建议有上述问题的孩子家长,不要给孩子学习上采用灌输类、拔高式的教育,提前学会知识,被动积累式学习,这样越到高年级孩子出现的问题越大,而重新改变学习习惯的难度越大。

关于学习方法,大家可以借鉴之前我写的:

让孩子爱上学习,科目不再“厚此薄彼”【附学习方法】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学会思考,让孩子把自信建立在他们自己的能力上,从而去珍视学习。” 不是让我们的孩子比别的孩子聪明,比他们学得多、学得早…

宽松、自由的基础教育才是适合孩子的。从培养独立阅读审视和思考入手,学习上既不盲目地全盘接受,又虚心地吸取知识的精华,然后再去“悟”出自己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多培养孩子“写和“说”的能力。这些方面的能力提升,远远比培训班和补习给孩子的内容要丰富的多。也许,这样的方式不能像灌输式拔高教育那么明显的提高孩子的成绩,即时看到效果,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讲,这对孩子的未来会有更大帮助。

我们经常看到国外老师会给孩子创造多种多样的演示汇报、讨论、采访、对话、辩论、演讲的机会。孩子们喜欢做课题研究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为在演示时,能好好的在全班同学、老师甚至家长面前表现一把。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的内容才会逐渐重要起来。

虽然我们国内的教育没有把孩子的自我表现放在学校的教学内容中,但这并不能说明自我表现不重要。孩子走上社会,首先遇到的考验就是怎么推销自己,无论是实习还是找工作,无论是交友还是同事相处,你不会表达和推荐自己,那么即使再优秀旁人也是看不到的。如果家庭从小能给孩子自我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那就能使他们超越我们目前应试教育的局限,在今后走向社会的时候更具有个人竞争力。

我每次送小女儿上学路上经常会听到身旁一些母子,或者父子的对话:

“你给我在学校好好听老师讲课,别让老师总是找我。”

“你看你的作业写得乱七八糟,你给我好好把字写规矩了。”

家长的这些言辞,大家对照一下,是不是你也曾说过呢?

为什么是“给我”学好,“给我“听讲,家长给孩子表述的学习目的的时候,孩子以为就是为了你。做父母总是认为:道理就那么简单明白,把简单的道理讲完了,孩子就明白了。孩子那么小,你简单几句话他们怎么就能够明白,按照你说的去做。孩子的成长,最终只能是靠自己说服自己 ... 他必须明白,他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研究人的心理发展及其重要。他认为一个人的需求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最高的那一层需求,是“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一百个人里大概只有一个人能达到这个层次。在这个层次上的人,对生命有清晰的认识,能超越自我,具有特别“锐利”的幽默感,能独处,对自己和他人都能有很大程度上的理解和宽容 ...

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自我实现”,应该说他的一生很成功。这也是我对孩子的“终极目标” ...

怎么达到“自我实现”呢?马斯洛本人还提出了八个建议;在我看来,这八个建议浓缩了自我教育的精髓,而且反映了和我们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人文精神 ...

“集中全部精力去充分的、生动地体验每一个时刻”

这条建议的关键词是“体验”。因为是非曲直、世态炎凉,需要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我们常常不给孩子体验的机会,只规定孩子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那些在家长看似危险的,不适合的,都一律不让孩子去尝试。结果,孩子变成我们的傀儡,你说他做,你不说他就不知道怎么做,更别说动脑思考了。

“把生活看作一个选择的过程,然后去选择它”

由体验转入理性的、独立思考的“选择”,这好理解。这个建议的关键词是“过程”,作为“过程”,首先要讲究目标选择的正确性,其次强调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坚定性。最后,可能还有目标的修正和放弃的问题。

“倾听你自己的声音,相信你内在的需要”

这条建议的关键在于,选择的时候,要倾听自己的声音,不能人云亦云。相信自己,也不是盲目地自信,而是在清醒的、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自信。你也许对孩子说过:“你看其他小朋友怎么做的,他做对了,你照着去做就好了。”我们觉得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模仿永远没有创新,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孩子费一费力气,去试试,如果我按照自己的想做,结果会怎么样呢?

这条建议是说,无论是在体验、还是在倾听、或是在做才选择、甚至在放弃的时候,都不能自欺欺人、随心所欲,而要负起责任。什么是负起责任?简单的说,不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这是孩子需要负起的责任;书包没有及时整理,没有带全学习用具,影响了上课,这是孩子需要负起的责任。但是我们现实中,家长会催着孩子补作业,以免被老师批评;家长帮孩子收拾书包,丢了东西,孩子一句:“都赖你,害得我没办法上课。”

“不墨守成规,勇于表现真实的自己,敢于与众不同”

这条建议与这个的传统观念有较明显的冲突。我们常说的“***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凡事减三分”……都是在跟这个建议唱反调。但是现在面临的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你隐藏才华,压抑自我,永远得不到被赏识和成功的机会。

“欣赏自己的所作所为,使之做得更好”

做父母的,应该鼓励孩子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中国人做事,首先不是看自己应不应该做这件事,而是先考虑别人会怎么看待我做的这件事;要有作为,还是要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

“创造更多更好的经历,用积极的眼光观察世界和人生”

这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般意义的与众不同并不是件难事,比如染发、穿奇装异服等,但既要与众不同,又要做得最好,那才是难能可贵的。“创造更多更好的经历”是这条建议的核心。如果孩子非常喜欢漫画,那这份与众不同比学习英语更适合她的人生呢?谁说孩子喜欢研究昆虫就不能成就未来,满大街学钢琴的孩子里,有几个能弹成“朗朗”,但也许孩子研究昆虫不小心就成了稀有的昆虫学家。世事难料,所以遵从孩子的特长与喜好来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经历,这也许是最好的方式。

“不糊弄自己,认清自己的立场,并且找到放弃它们的勇气”

既要“坚持”,又要“反思”,看起来矛盾。实际上,“反思”与“坚持”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反思”可以导致“放弃”,但“反思”也可以使得“坚持”到底的信念更加坚定。在学习知识或者练习其他兴趣的时候,如何让孩子认证对待,不糊弄自己,不抄袭,不偷懒,这样的认知一旦孩子明白了,父母就不必在过多操心了。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总是喜欢在事情发生之前就把结论或结果告诉孩子,忽略让孩子自己去证实或证伪一个假设。

我记得在火车上遇到的一对母女,仅有的半个小时车程,孩子和妈妈在车厢里应为学习争论了一路。

孩子说:“我不会这道题。”

妈妈说:“你怎么能不会呢,这个我来说你来写。”

“这里写上,乌龟终于超过了小白兔,获得了第一。”妈妈念。

“乌龟怎么就超过了小白兔,它那么慢,兔子就是跑的快啊!”孩子不解的说。

“乌龟很努力一直不停歇,兔子很懒惰。”妈妈告诉孩子说。

“这里没写小白兔懒惰啊,所以我不明白这个事情。”孩子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我这么说就是对的,你快点写吧,就按照我说的写。”妈妈不耐烦的说。

我想这对母女的方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很多父母没有耐心从小让孩子历练这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的学习思想,只让孩子记住正确***,因为考试不会丢分。其实,由孩子自己去证实或证伪一个假设,这是最深刻、最典型的自我教育。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给孩子这样机会。立竿见影地“灌”了许多知识、取得很好的成绩,这就是灌输类的教育让家长依然热衷的根本原因。

我们国内的孩子小时候聪明过人,光彩照人,很多长大后却风光不再、甚至患上生理、心理的疾病,这个现象我想特别的值得大家深深的思考。为什么接受灌输类教育的学生,会越往后发现问题越多、后劲不足呢?原因并不复杂,那是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没有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要培养后劲十足的一代新人,就得明白,学东西又多又快的聪明孩子并不一定就是智慧孩子。

什么是智慧的孩子?大概是具有一些以下的特质:

  • 喜欢提问题、善于提问题;

  • 常有狂热的、可笑的主意;

  • 能深入探讨问题、有力表达观点;

  • 能学以致用,善于发明;勇于猜想;

  • 热衷于钻复杂的牛角尖;

  • 善于观察,善于反思、反省……

虽然,如此培养智慧的孩子多多少少会影响孩子的应试和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真正的智慧应该是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知无为之有益”的,而聪明的人也只有做到了顺应自然与社会的发展才能称为有智慧。那么你是要一个聪明的孩子,还是要培养一个智慧的孩子呢?选择在你,方式在你,从现在开始,一切都不晚!

孩子聪不聪明,和孩子学会走路的早晚有关吗?快一起来看看吧!

每个父母看着小宝宝,从无力翻身到四处乱爬,再到蹒跚学步,是一个非常激动和兴奋的过程。但是朋友小王最近在网上发出了求救帖:“真替宝宝担心,因为隔壁家1岁的孩子明明已经独自走路了,听说走路早,智商一定高”。说实话,这是小编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每个家长都会希望自己的宝宝比其他的宝宝聪明,尤其是一些老人带小孩,总是希望小宝宝从小就很聪明。

小编的身边有一位孩子的奶奶,让宝宝在8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走路和说话,这位奶奶还说:越早会走路的宝爸,在长大后智商就越高。小编今天来告诉大家,其实宝宝走路的早晚与智商的发育并没有直接关系,宝宝在10-16个月期间学习走路都是正常的。而且过早的让孩子学习走路,反而会对宝宝产生以下影响:

1、影响宝宝的身高和腿型

宝宝在出生后的12个月内,脊柱的增长速度要大于四肢。小孩子的下肢骨柔软脆弱,经受不住上身的重量,容易疲劳,下肢的血液供应也会受到影响,如果没有到达相应的年龄就开始学习走路,会容易导致下肢出现佝偻病似的“X”型腿或“O”型腿等骨骼问题。

因为婴儿出生后的视力发育不健全,他们都是些“目光短浅”的“近视眼”,而多多爬行,可以使宝宝看清自己能看清的东西,这便有利于小儿视力健康正常地发育。相反的,过早地学习走路,孩子会因为看不清眼前较远的景物,便会努力调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来注视景物,这样会对孩子的眼睛产生一种疲劳损害,总是反复就会损伤视力。

那么,宝宝们多大学习走路最适宜呢?

一般6个月以前让孩子学抬头、旋头、翻身,躺在床上或摇篮里做婴儿体操等。7个月的宝宝可依恃靠坐,8至9个月的小孩可匍匐前进,到了10-12个月,这个阶段的宝宝能够独自站起来,多数宝宝1岁后就基本能独立行走了。但是宝宝学走路的最佳时机一般在1岁以后,1岁以后的宝宝各方面发育的都比较健全了,身体也结实了,这时再学习走路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孩子已经18个月以上了,还是不会走路,这时候妈妈就要带孩子去医院看看了。这件事你们怎么看?(作者:育儿小心得,本文由“草莓妈的育儿经”创作!)

感谢各位的阅读!关注小编可以阅读更多的精彩文章,如果觉得小编写的还不错,不要忘了评论和点赞哦!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禁止转载,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