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成就,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和启动的经验和教训_凤凰财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和启动的经验和教训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每一次S型经济增长速度进入L型下行通道时,将其变化为J型的上行,都是由突破性和大力度的改革开放扭转的。
文/周天勇 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历了1978年到1987年、1988年到1996年、1997年到2015年3个S型阶段。每个S型增长阶段上,都有中短期的L、J和倒U型不同的增长区间。归纳以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三个S型增长阶段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些有规律的结论。 首先,每一次S型经济增长速度进入L型下行通道时,将其变化为J型的上行,都是由突破性和大力度的改革开放扭转的。如第一次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国民经济J型高速增长,是20世纪80年代初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我们农村分田到户、联产承包制,集体产品可以进入市场,城镇适当放开个体经济发展,国有企业放权让利,东部地区兴办出口加工区等改革开放启动的;再如第二次90年代初国民经济J型高速增长,是确立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允许外资在中国投资兴办企业,上海浦东、沿江沿边内陆等进一步开放引发的;还如第三次21世纪初国民经济的J型高速增长,则是由加入WTO倒逼国内改革,制造业准入全面开放等发动的。每一次经济危机时都有怎么办的激烈的争论,这三次改革开放,与每一次启动之前的意识形态观念、所有制结构、行政管理体制、法律制度等,都是关键时刻,重大的突破性的扭转乾坤式的举措。因此,一个结论是,对于国民经济长期性下行的扭转,用财政刺激,或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拉动,无济于事,不可能实现。只有突破性和大力度的改革开放,才能扭经济增长下行翻转为上行。 其次,每一次突破性的改革开放,其推进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动力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从规律上讲,存在着边际动能递减的客观趋势;如果没有再一次突破性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依靠财政和货币政策,想起动新一轮J型国民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如分田到户、联产承包,对于突破当时集体经济的吃大锅饭和低效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随着农业的化、市场经济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业流动,其边际动能就递减,甚至到最后释放完毕。这时,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速度到倒U型最高点,再掉头下行。其中,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刺激,只是起暂时的提升作用。如2008年开始的经济增长下行,2009年在货币方面加外币贷款,比上年新增贷款10.5万亿元;财政政策上,中央政府扩大了赤字和增加了国债及投资项目,各地各层政府也加大了融资平台债务扩张和建设项目,使经济增长速度在三年间提升外,2012年开始下行,一直到2016年上半年。 再次,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每一次国民经济J型增长,与20世纪后期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大数据、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革命性突破不同,不是由颠覆性技术进步和革命性新产业发展启动的。从现有的文献研究看,由于中国文化大革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降低到了4%,因此,改革开放后的前10年中,装备技术的引进,旧生产能力的技术改造,也即对国外进来的技术的学习、模仿和应用,对国民经济增长也出现了一个J型推动的作用。但是,到了中期10年左右,转变成了资本规模和数量型投入推动的增长;后期10年左右,仍然是资本和资源型投入推动为主,虽然在一些重大技术进步方面有所启动,但是经济增长总体上由技术和产业创新效率推动的权重还是在下降。2008年开始,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一路下行,2012年破8%,2015年破7%,期间我们也在一些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整个上没有形成颠覆性的技术突破,没有成为中国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爆点,国民经济增长下行也没有得以扭转,迎来新一轮的S型增长。这既是因体制僵化而产生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可以由化大力气彻底加以解决,并成为下一轮国民经济较高速度增长的空间和机遇点。 第四,从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三次S型增长的更替,即前一次S型增长乏力,需要有新一轮的S型增长启动,都是在一个事实求是、思想解放的意识形态操作方式下获得的。(1)1978年,我们讨论的是,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搞阶级斗争,还是要发展经济?是废除人民公社,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分田到户,联产承包,还是坚持社队体制?工业都由国家办,还是让农村社队也办一些集体工业?是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还是将企业变成一个国家生产的间?是搞一点市场分配资源和商品,价格有一些由市场供求决定,开个双轨制口子,还是全部都搞计划经济?是允许一些个体经济存在,还是不让他们存在?建不建立出口加工区,实行特殊的政策,计划外搞点来料加工、出口创汇,还是全国大一统,不允许东部沿海这样做?是我们解放思想,转变了固守过去体制的观念,才实现了文革10后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由改革开放启动了现代意义的国民经济第一轮的J型高速度增长。(2)1989年后的一段时间里,经济增长速度在下行,却发生了公有制比重变化、经济领域和平演变、效率与公平谁为先后、计划多少为好等问题的争论。面对这些思想和理论领域的回潮,面对国际上1989年后对中国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经济制裁,党中央并没有后退到一大二公、计划经济和重新闭关锁国的体制上。1992年***同志南巡讲话,讲发展是硬道理,确定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鼓励个体和私营企业大发展,放开外资企业准入,设立特区和浦东开放。实际也是20世纪80和90年代之交,国民经济衰退的关键时刻,又一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逆势而上,启动了第二次力度更大的突破性的改革开放。没有第二次解放思想,就没有20世纪的90年代新一轮的国民经济高速度增长。(3)20世纪90年代后期,遭遇危机,国企坏帐增多重组、冗员下岗分流,经济增长速度又进入一个下行时期,美国对中国在国际政治、外交和贸易等方面的敌对也日益加重,10多年加入WTO的谈判旷日持久。怎么办?恰好2001年美国遭遇恐怖袭击,美国需要中国支持反对全球恐怖主义,中美关系迎来一个自1989年后的改善机遇期。美国主导的WTO谈判,让中国在2011年末,正式成为国际贸易组织的成员。实际,那时也引起了为什么要按照资本主义国际市场经济规则进行体制和法律方面的改革,加入WTO后会不会对民族产业产生冲击,市场和经济的开放会不会影响中国政治经济的安全,WTO谈判的一些条款是不是卖国等等焦点问题的激烈争论。有学者还责难,加入WTO是中国全面资本主义化的倒退。然而,我们对此也是思想解放,采取了理论上不争论,实际上实施了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开放战略。从加入WTO的结果看,我们实现了国民经济21世纪初的J型高速增长的启动,并有了10多年之久的高增长时期。许多美国学者在研究中感叹,让中国加入WTO,是美国政府所犯的一个重大战略性失误。美国也希望通过亚太经济再平衡战略,特别是TPP的建立和运行而边缘化WTO。中国30多年来发展的实践和历史证明,没有意识观念上的思想解放,就没有扭转乾坤式的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也就不可能在每一次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关键时刻将其翻转为上行。 特别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运用意识形态治理国家,不同的时期,需要用不同的组合。国民经济过热上行时,可以强调统一思想,整顿降温,建立秩序;而国民经济下行时,则宜强调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释放创造力和活力动力。意识形态工具的运作是有成本和收益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动能也有影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意识形态工具进行解放思想等开放性操作时,体制向着有利于释放活力的方向改革,劳动者得到正确利益回报和激励,财富者感觉财产安全,资金所有者愿意投资创业、兴办企业,境外资金愿意流入体制前景较为明朗的国家。这种意识形态工具使用的调节,其投入的成本并不高,但是,推进国民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非常丰厚,往往成为推动经济下行为上行J型增长的巨大动力。 而当意识形态工具进行收敛性操作时,虽然也可能强调体制改革,但是实际的体制、法律、工作环境朝着抑制活力的方向变动,劳动者和人才得不到合理利益的回报和激励,财富所有者感觉财产不安全,资金所有者不再继续投资创业、兴办企业和扩大生产,外资可能因前景不明朗而撤离,学生大量流出到国外留学,国内纷纷向国外流出以防不确定性和避险,移民、转移资金和产业。因为我们所处的是互联网、电子划帐、银联卡、地下钱庄、边境携带等世界经济和货币体系开放和流动的时代,财富和资金追求的是收益和安全,哪个地方没有投资机会、收益低、财产不安全,就从哪个地方流出;而哪个地方有投资机会、收益高和财产安全,就往哪个地方转移。堵住财产和财富流动的难度很大、成本很高、民怨不小。这个内在和客观的转移,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而,意识形态收敛性的操作直接成本也并不高,有时可能是无意的,但是其造成的人才、资金、财富、消费、产业等外流,其经济代价往往是巨大的。特别是在国民经济增长下行区间,意识形态收敛性操作,不仅起不到启动国民经济重新J型增长的作用,反而会将国民经济增长拖入持续大幅度下行的深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增长起落与意识形态开放与收敛的对应,也从实践上证明了这一规律。
[责任编辑:谭红朝 PF009]
责任编辑:谭红朝 PF009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8***7
播放数:439990
播放数:1386783
播放数:5808920改革开放铸辉煌&经济发展谱新篇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国家统计局
&&&&来源:&&&&
&&&&&&字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35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5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381元,1987年达到1112元,1992年达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至10542元,2007年突破2万元至20169元,2010年再次突破3万元大关至30015元,201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42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16.2倍,年均增长8.7%。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上中等收入国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确实难能可贵。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近一番,达到2005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4349亿元,1999年跨上1万亿元台阶,达到11444亿元,2007年超过5万亿元,达到51322亿元,2011年再次超过10万亿元,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117254亿元,比1978年增长103倍,年均增长14.6%。财力的增加对我国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减小城乡差距、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类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实现从外汇短缺国到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的巨大转变。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十八位,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民币不足1块钱。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超过3万亿美元,2012年达到33116亿美元,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责编:凌陈、潘旭海)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频道精选|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嬗变 ?[中国改革论坛]
我的图书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嬗变 ?[中国改革论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一个从非均衡、协调、统筹区域发展的嬗变过程。全面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嬗变及其现实效应,将为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和理论启示。  【关键词】改革开放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嬗变?  我国理论界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系统研究是从年代末期开始的。尽管不同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迄今为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从总体上讲,学术界和决策层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和研究内容方面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研究如何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来组织系统内区域的产业发展与布局,以便能够在一国或一个地区内形成聚集与分散相结合,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区域的地区优势,又能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体系。(冯之浚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年。)?  任何类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都必须建立在特定区域的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同时,受发展战略制定者关于区域发展理论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的主观约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不同历史时期将必然有所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一个从非均衡、协调、统筹区域发展的嬗变过程。这样一种战略嬗变,深刻地改变着我国区域经济的现实格局,也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不断深化。全面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嬗变及其现实效应,将为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和理论启示。??  一、效率优先导向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年月日,***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概括了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面阐述。他指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这一对区域发展战略内涵的重新概括,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转变。?  (一)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形成的现实背景?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是对改革开放之前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进行反思的结果,同时也是由我国当时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等决定的。?  对改革开放前区域发展战略的反思?  由于社会历史和自然地理因素,我国近代工业的分布极不合理,沿海与内地形成了差异极大的不协调的经济格局。建国以后,为了强化国防和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布局,同时也迫于当时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出于赶超战略的需要,国家对内地特别是对大西南、大西北采取了“大推进”式的战略来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在客观上限制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国家通过优惠的财政政策和大量的投资加快内地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建设步伐。在年代之前,国家先后在这些地区投入了多亿元人民币,形成固定资产多亿元,建成了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多个。这种向西部倾斜的发展战略可以说在当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既解决了我国当时对工农业发展的需要,又使东西部区域差距逐渐缩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然而,这种服从于国防安全需要、追求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事实上并没有考虑到各个区域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区域之间发展关系的问题。随着经济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由于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较差,投资回报率明显低于沿海地区,不顾东西部地区的客观差异而人为推行均衡发展的战略,虽然可以在表面上缩小区域发展差异,但最终却必将导致整体发展速度的迟缓及效率的低下。同时,由于后续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落后、能源供给紧张等因素的制约,这种发展战略本身也难以为继。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地缘政治军事形势的相对趋缓,决策层越来越认识到了发展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政治社会环境都有所变化,迫切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得到相应调整,否则无法适应新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就国内环境而言。建国以来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仍然没有摆脱贫困状况,人民生活水平仍然维持在温饱线上,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深入探讨。***及时提出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年月日,他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时说:“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对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肯定为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提供了基本依据。?  就国际环境而言。在我国地缘政治军事形势相对趋缓的同时,周边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国际上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移,亚太地区中的“四小龙”,适应当时国际经济形势的转变,加快了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提高了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与此同时,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比较劣势日益凸现,这在客观上刺激了我国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而产业机构的调整必然进一步要求区域发展战略做出相应调整。?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取决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在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学者的有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也日趋丰富、日渐成熟。?  赫希曼在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主要从生产要素的稀缺性角度,分析了平衡增长战略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不适用性。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均衡的,一个国家要实现其经济持续增长,需要采取一些不均衡的发展行为,而这些不均衡行为又会产生其他的不均衡效果,所以必须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经济增长过程就是在这种不均衡的调整过程中进行的。由此,他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利用其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以此为经济增长点,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非均衡增长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因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限制和制度环境不完善等阻碍,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利用现有资源有选择地发展地区主导产业,通过扩散效应有点及面地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非均衡发展理论为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提供了基本论调,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有关如何实现非均衡发展的理论。我国理论界在吸收借鉴了西方的发展理论后,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我国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措施。我国在八十年代所采取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正是建立在西方非均衡发展理论体系和我国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区域分工理论?  社会分工既包括生产程序在企业间、产业间的分工,又包括生产程序在国家、地域间的分工。区域分工理论是在关于国际分工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分工理论主张区域应适当舍弃没有优势的产业,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区域在较大范围内的产业分工来解决区域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是地域层面上的分工合作,是分工理论在区域即空间层面上的扩展。显然,按照区域分工理论,由于特定区域在资源禀赋方面的限制,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必然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优先发展比较优势产业也必然将在区域方面表现出非均衡的性质。这种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地域性分工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思想,促使学术界对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一味追求建立区域独立工业体系的均衡发展思想进行深刻的反思,也为以后推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早是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于年代提出的,他认为空间发展以及部门发展的基本事实是“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增长极有两种基本效应:一是极化效应,即增长极由于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发展,对周围地区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周围地区劳动力、农副产品、原材料等资源被吸引到极点上来,形成大量的外部投入,从而使极点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二是扩散效应,即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金、人才、信息的流动,将其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递到广大腹地,促进腹地经济的增长。该理论主要被应用于三个方面: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缓解大城市地区过度集中的压力,加快城市腹地的经济发展。?  从一定程度上讲,增长极理论是在我国社会各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区域发展理论。该理论在改革开放初期直接催生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政策主张,而且还对以后的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0)&(0)&(0)&wyx&&2楼&&|&&|&&|&&|&&|&&&&等级:高级学者&帖子:2471&积分:22808&威望:0精华:137&注册: 9:33:00&&&Post By: 16:40:00&梯度推移理论?  区域经济学将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理论引用其中,产生了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论。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主导产业和其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发展阶段,根据主导产业所处的阶段不同可以将区域划分不同的类型。如果该区域主导产业部门处于创新或发展阶段,则属于高梯度地区,反之则为低梯度地区。高梯度地区和低梯度地区之间存在产业推移现象,即高梯度地区衰退的部门、产品和技术会逐渐向低梯度地区推移,从而造成高梯度地区成为新产业部门、新产品和新技术等活跃的地区,而低梯度地区成为衰退产业、产品和老旧技术的最后存活区。这种梯度推移理论后来被缪尔达尔进一步发展,他根据累积因果理论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将梯度推移理论从静态提升到动态层次。?  我国学者在年代初首次把梯度推移理论应用到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夏禹龙、冯之浚和何钟秀等人借鉴梯度推移理论,针对我国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见解。(夏禹龙等,《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年,()。)他们主张,按照工业区域的发展水平可将我国分为东、中、西三大梯度,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技术水平落后,人才和资本严重缺乏,但自然资源丰富,具有比较优势。按照技术水平的高低,这三大地带客观上形成了从高梯度向低梯度过渡的局面。所以我国的经济发展次序应该是由东向西推移,优先发展东部地区,推动东部地区经济技术的发展,实现东、中、西地区产业技术迅速而有效的推移。?反梯度推移理论?  在梯度推移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提出了反梯度推移理论。强调技术空间推移应遵从提高效益的原则,而不是一味遵从技术由高梯度向低梯度转移的一般规律,低梯度地区也具有可以通过大规模投资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优势条件,所以现实的生产力水平梯度顺序并不能够构成决定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顺序,经济开发的先后顺序应依据经济发展的区域潜在发展优势和现实需要来决定。低梯度地区完全可以根据现存的条件和优势产业,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开发,实施超越式发展,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可向高梯度地区进行推进。?  反梯度推移理论的提出有其必然性。一方面,梯度推移理论不但不能解决区域差距扩大的问题,反而会加剧区域差距的扩大。因为高梯度地区转移给低梯度地区的都是核心区进入衰退状态或已经淘汰的技术和产业,或者是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技术推移格局导致高梯度地区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发达地区,而低梯度地区成为发展传统技术或低技术的落后地区,这样发达地区经济增长越迅速,而落后地区却得不到发展所需的新技术,东西差距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反梯度推移理论注意到了每个地区都会具有自身的优势产业,并不是说低梯度地区由于总体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落后,就都没有比较优势,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亦具有相对先进或条件优越的产品或产业,低梯度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学习高梯度地区的高新技术,加速本地区优势产业成为更大范围区域的优势产业的速度。这些都使得反梯度推移理论具有现实的适用性,这一理论在我国产业政策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优区位开发理论?  优区位开发理论强调各地区存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潜力的差异,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并存,发达地区中有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中存在发达地区。为了能够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益,应该有选择地确定优区位,优区位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集中的地区、交通便利和位置优越的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众多的地区等。优先发展这样的地区,通过其对周边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地区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通过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英、美经济增长的历史考察,指出所有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都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大规模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区域经济学引入了这一理论,形成地区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地区发展也是存在阶段性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应该采取不同的区域开发模式,并选择不同的主导产业,有针对性有选择地采取适合区域经济增长的战略模式以发展区域优势产业。?(三)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具体模式?  基于对非均衡发展战略相关理论的研究,我国理论界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关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在操作层面的观点和模式。这些战略模式的具体内容,如果从区域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区分为区域重点发展、中性发展和结合发展三种模式。其中,每一种模式又包含更加具体的内容。?  重点发展战略模式?  依据梯度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和优区位开发理论,我国学术界提出了有代表性的东部重点论、中心开花论和战略重点西移论三种观点。?  东部重点论也叫东部决战论。支持东部重点论的人们认为,由于东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发展基础,国家应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之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中,既可以加速我国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又可以吸引国外投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争取将沿海地区发展成为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增长极。?  中心开花论支持者认为,中部作为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一个连接地带,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中部地区如果能够发展起来,那么它的扩散作用将是更为直接、更为有效的,所以主张国家应将发展重点放在中部地区,抓住中部地区的重要区位优势,利用长江,依托武汉,由点及面地带动中部地区的迅速发展,并进而加速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其代表性理论观点就是“牛肚子理论”,也称为中部崛起理论,具体实施模式有“丰”字型发展战略等。?  战略重点西移论的支持者认为,西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前的工业重点发展地区,具有坚实的工农业基础,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的倾斜,西部地区发展迟缓,有些地区甚至停滞不前。为此,该理论主张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应当逐步转移到西部地区,政府应当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要素和新的动力。?  中性发展战略模式?  区域中性发展战略模式是在非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对于非均衡发展所产生的区域发展差距问题给予一定的关注。代表性的有点轴开发模式、“菱形”发展模式、“开”字型发展模式、三沿战略、四沿战略和三环战略等。?  点轴开发论的理论渊源是增长极理论。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首次提出点轴开发理论,(陆大道,《我国区域开发的宏观战略》,《地理学报》,年,(),。)指出其中的点为增长极,即城市或经济发展条件优越的区域,轴为交通干线,即点与点之间的交通动脉。点轴开发理论认为,我国目前所处的非均衡发展阶段,最适宜采用点轴开发这种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点轴开发是一种点轴渐进式扩散开发,它不仅重视点的开发,而且强调点之间交通脉络的开发。点轴开发对于我国这样的大国,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将有限的资源投资于增长极,发挥增长极由点及面的扩散效应,并保证扩散效应能够有效发挥,建立连接增长极的交通连线,从而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最早提出菱形发展模式的是刘宪法。(刘宪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构想菱形发展战略》,《开放导报》年()。)他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应当根据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选择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优先发展,通过建立多个经济增长极,并通过经济增长极的带动形成菱形网络式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以上海、京津、穗深、武汉、成渝分别作为我国全国、北部、南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增长极点,构建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发展带、长江下游经济发展带、华南沿海经济区,通过这个在空间地理上呈现菱形的核心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其他区域经济发展和总体国民经济的发展。?  “开”字型发展模式是指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陆桥经济带及京九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使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呈现“开”字型新格局。(高振刚陆桥地带可持续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行动环境保护,年())沿海经济带由辽、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桂等省、市、自治区组成,该经济带最早实施了对外开放,已成为中国经济中最具有活力、与世界经济融合度最高的经济增长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牵引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四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圈: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福州、厦门为中心的闽南三角地带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以大连、天津、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湾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由沪、苏、浙、皖、赣、鄂、湘、渝、川等长江沿岸省市组成,在浦东开发和重庆市的促动下,正在迅速崛起。陆桥经济带以新亚欧大陆桥为纽带,地跨我国北方东中西部,可实行东西海陆双向开放,自东向西横贯或辐射鲁、苏、皖、豫、晋、陕、甘、宁、青、新等省区。它的兴起,预示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将重放异彩,更预示着伟大的黄河文明将再度复兴。京九经济带以京九铁路为纽带,自北向南纵贯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省市,向北可由渤海湾直接进入东北亚,向南可通过香港直接进入东南亚,是一个开放条件十分优越的经济带。?  三沿战略主张在沿海地区建立开放带,在长江一带建立若干开发区,在内陆边境沿线建立若干边境开放区,主张沿海、沿江、沿边同时对外开放;四沿战略主张在沿海地带、沿京广线地带、沿长江地带和沿陇海--兰新线地带等四条经济大动脉的基础上,建立“开”型的战略性结构网络;三环战略主张,由我国周边地带的沿海和边疆构成外环,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各自不同的模式发展出口导向产业;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和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地区构成内环,主要面向全国市场,提高水平,重点发展进口替代产业;而介于内外环之间的黄河流域和皖、赣、湘、黔、川一线构成中环,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及其相关产业,为内外环服务。(张文玲,《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综述》,《资料综述》,年,()。)?  除上述发展战略模式之外,有关学者还提出了“九大都市圈”模式、T字型发展模式、U字型发展模式等。?  结合发展战略模式?  结合开发战略模式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间均衡发展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改革开放前均衡发展战略思想的回归。虽然该发展模式与我国当时非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相悖,但其为解决由于非均衡发展产生的区域差距扩大问题提供了借鉴意义。其观点主要有“东靠西移论”、“内联外移论”和“一、三线结合论”等。?  (四)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践过程?  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结合当时我国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并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学者的有关理论成果,我国理论界和决策层在关于区域发展战略方面逐步达成了共识,在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及其具体实践方面,充分体现了由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方向性转变。从年***始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六五”时期(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年是继“一五”计划后的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是在调整中使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的五年计划。“六五”计划提出,要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区位、技术水平、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并通过内地地区发展能源、交通和原材料产业来缓解沿海地区的交通和能源紧张问题。“六五”计划充分考虑到了利用区域比较优势,进行产业上的区域分工来加速整体经济增长的速度,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并通过沿海地区的发展带动内地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方向。?  “六五”时期,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就是经济特区的设立。正是由于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特区的巨大成就,在实践上证明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促进特定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方面的显著效果,才直接催生了各种经济开发区和各种非均衡发展具体模式的出台,并促使实现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七五”时期(年)?  “七五”计划继承了“六五”计划中通过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带动内地地区发展的战略思想,并进一步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强调东部地区发展继续作为当时开发的重点,中部地区为能源和原材料的开发重点,西部地区作为战略后方,为东中地区发展作好准备工作,依据梯度推移理论开发顺序应遵循先东部、后中部、再西部的顺序,即由高梯度向低梯度推移。“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成为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特征。该战略是在年月国务院召开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作为国家方针被正式提出的。这一战略借鉴了梯度推移理论,还吸纳了“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思想,在具体操作上,以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为主力、“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主要内容。在这一战略的推动下,沿海经济开放地区的范围被大大扩展,成为涵盖面积为万平方公里、拥有亿人口的广大地带。?(冯之浚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年。)  (五)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评价?  总体来讲,以经济效率为目标、以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为出发点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符合当时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要求,其具体实施,扭转了改革前的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效率发展局面。从宏观角度来看,非均衡发展战略造就了能够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从而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显著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东西部经济发展关系来看,非均衡发展战略注重针对不同地区实施有区别的政策措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对沿海地区的政策倾斜及投资倾斜加速了东部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东部区域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并通过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从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来看,在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下,我国年代至年代初,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经济区----内地中心城市----铁路公路交通沿线和沿边地带”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全方位立体交叉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提高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同时,在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下,无论是沿海开放地区还是内陆地区,都对各自区域的比较优势、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这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总体经济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针对区域比较优势区别对待的经济指导思想,非均衡发展战略没有兼顾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从而也产生了相应的负面效应,主要是导致了东西部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就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而言,它注重在东西部地区形成经济技术梯度,东部地区集中发展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等高新技术产业,西部地区集中发展能源、原材料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等产业。然而这种根据区域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而人为制定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容易导致落后地区陷入“比较利益静态陷阱”。因为依靠自然资源优势作为经济发展契机的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初期还是会给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东部地区较快的发展步伐,如果不给中西部地区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投资和人才输入,那么以传统产业发展的内地区域必然面临比较优势弱化的问题,从而既阻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又限制了本地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东西差距的迅速扩大不仅在经济方面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约束,而且也诱发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于政治问题。?  总之,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所用,但是其必然产生的非均衡后果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考验,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进行新一轮的调整,调整的重点至少要以缩小东西差距作为目标,注重从经济和社会多方面考虑战略调整的影响,从而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馆藏&13209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