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焚纸点蜡 如今献花植绿 “要土吗?一担土两块钱!”这是几年前韩家河公墓临近清明节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最近,记者来到韩家河公墓采访时发现,卖土的农民少了很多,人们手里多了不少菊花。七里河区殡葬管理所所长马小鸿说,韩家河公墓始建于1953年,目前已有原安葬土葬墓穴约15万多棺,是兰州市最早最大的公墓区。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里的墓地95%以上是土葬,并且坟头一个挨着一个,附近农民看好这条挣钱路,纷纷挑起竹篓卖土。而随着墓区的改造和美化以及人们观念的慢慢转变,卖土的情况少了许多,许多人开始用鲜花祭祀。 “我们的远景目标就是把墓区变成景区。”马所长说,“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倡导文明祭祀,所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墓区进行了长期远景规划,初步规划将土葬区整合为五大区,骨灰陵园整合为十大园。去年以来墓区先后投资20余万元,用于绿化美化工作,栽植牡丹、芍药500余株,柏树6000余棵,并规划出一些区域供扫墓市民栽树,寄托哀思。记者徐晓君 卖土的少了 卖花的多了 又是一年清明节,在渭源县上湾乡,人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三三两两的人们,除了操持地头的农活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扫墓上,嫁出去的姑娘回了娘家,在外打工的男人们也纷纷赶到家里,人们赶趟儿似的走上自家的坟茔,缅怀已故的亲人。而与前几年不同的是,很多人放弃了焚烧纸钱,燃点蜡烛的传统祭扫方式,而是用一束菊花,一棵绿植,一首哀曲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哀思。 在十多年前的记忆里,每到清明时分,一家老小都会拿上提前备好的纸钱,香、酒、蜡烛,拿着铁锹前往坟地祭祖。又是往坟堆上填土,又是铲杂草平场地,经过一番认真细致的对整个坟场“关照”,并在坟头上悬挂纸钱和花圈后,一家几口人围坐成一个圈跪在坟场上,摊开自带的好吃的,花圈、献祭品、焚香、点纸钱,在一番对已故亲人的告慰后,点燃一挂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里,人们叩首后恋恋不舍的离开,整个山野里的一大片的坟茔里,白花花的纸钱随着微风不断发出“簌簌”的响声。 而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儿时记忆中的那种传统的祭祀方式已经渐渐地改变。时下在上湾乡,虽然焚烧纸钱的习俗依然在延续,但人们在上坟扫墓时,带的纸钱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用一束鲜花,亲手栽下一棵松柏和刺玫来表达对亲人的缅怀,那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坟茔上,悬挂的纸钱和花圈越来越少,那些添置在坟头上的新土,那些打扫得一尘不染,并且有绿树成长的坟地上,少了随风飘浮的黑色纸钱卷,少了洒落一地的祭祀品。 记者 吴永隆 实习生 孙燕婷来源每日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