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陶罐和碎瓦片可以回收旧瓦片吗

徐闻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的发现和研究 - 徐闻县人民政府网
&&|&&&&|&&
&&&&您当前位置:&>&&>&&>&&>&
&&& 文物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葬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等,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 徐闻秦时属象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属合浦郡。而后至齐永明中的六百余年间均为郡县之治。因此,这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西、东汉文物更为典型和突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部门对文物考查、蔸集、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徐闻汉墓群和汉徐闻港遗址的发现发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实物佐证资料和成果。&
&&&&&一、徐闻汉墓群&
& 徐闻汉墓群的发现始于六十年代初期,省、市、县文物部门首次发现以徐闻华丰岭为中心及附近的港头、二桥、南山等村庄的 200多座汉墓。&&
&& 七十年代初期,省、市、县文物部门开始从濒临北部湾的西连镇田西、瓜藤村起程,向东沿海的大黄华丰、城南港头、龙圹红坎等村庄,向北纵深到离现县城2公里(离海岸6公里)的槟榔埚村,发现和发掘汉墓五十一座。&
&&& 八十年代初期,徐闻县组织全县文物普查,发现发掘汉墓三十九座,纵深进入到县城华建糖厂,县西石岭潘宅,角尾乡南岭珊瑚石室墓。&
&&& 九十年代,汉墓文物陆续出现,如迈陈英斐汉墓、海安广安汉墓、徐城英含埚汉墓、南山汉墓、二桥东岗岭汉墓等等。&
&&& 华丰村华丰岭汉墓群(七十年代发现发掘)五十一座,分布范围达一千平方米范围,主要集中在华丰村西部。由于水土流失,汉墓大部致露,墓砖散布地表,均受人为破坏。汉墓成群体分布,多为长方形单室平底券顶砖墓,有少量砖石合构墓、珊瑚石室墓和土坑墓。墓砖个小体薄,有红胎质、灰胎质两种,一般长22--24厘米,有楔形砖(穹顶砖),印米字纹、方格纹、菱纹、圆圈纹等。珊瑚石室墓均座北向南长3.3米X1.8米宽,墓石长、宽、厚不一,有60 X48X16,90X72X13,灰白色,体轻质脆。&
&&& 城南槟榔埚村汉墓,是槟榔埚小学挖墙基时发现,墓室完整,墓室长2.2米、宽1。2米,墓顶砖室西侧放有四个陶罐,十多枚铜钱和陶珠以及一面铜镜。&
&&& 红坎汉墓在红坎村北和东北高坡上,距海约1公里。汉墓砖散落地面,经探铲测探发现,成群体分布,共清理二十多座,其中一座长2米,宽1.2米。&
&&& 三处汉墓群出土遗物计有:陶器103件,陶珠78个,铁器26件,铜器8件,五铢钱10枚,银饰4件,珠饰308粒,另在填土中发现有肩石斧2件。&
&&& 陶器为灰胎质,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器表大都挂一层黄褐色薄釉。其中夹沙陶釜一件,陶器纹饰最多为方格纹加长方形戳印,还有弦纹、水波纹、篦点纹。釜21件,方格纹罐31件,其他纹饰罐 36件,盆和圈足盆8件,钵4件,小釜一件。陶珠78粒(为陶纺轮、陶网坠)。&
&&& 铁器二十六件,锈蚀严重,有斧、凿、刀、鱼钩和发钗、指环。其中斧5件、凿2件、刀10件、鱼钩1件、发钗1件、指环6件。&
&&& 铜器八件,有盆、碗、镜、器盖和箭镞。其中盆1件、碗3件、镜 1件、器盖1件、箭镞2件、五铢钱10枚。&
&&& 银器有手镯1件,指环2件。&
&&& 珠饰,种类有琥珀、玛瑙、水晶、紫晶、琉璃、银珠、古玉、玉石、青金石和檀香珠。&
&&& 角尾乡珊瑚石室汉墓,于日发现,主墓坑1.3 X0.62X1.00(深)米,坐北向南,次坑0.5X0.6X1.00(深)米,墓石四方形,最大为铌X51X12厘米,出土陶器7件,陶罐、陶钵、陶罐、双扁耳、饰网纹加方格形戳印,施薄釉。&
&&& 迈陈英斐村汉墓,1994年发现,是徐闻发现的一座较完整的汉砖室墓。墓室长4.1米,宽1.42米,深1.22米,距表土70厘米。券顶,砖27X13X2.3厘米,竖5,横6,横三层,铺地砖两层,每层厚2.8厘米,个别砖有绿釉。出土陶罐三件,残二件。一件完整,高22.5厘米,腹径13.8厘米,口径12.5厘米,饰弦纹,双扁耳。一件(残),束胫,双扁耳,腹径28厘米,口径31厘米,高24厘米。&
&&& 铜盆一件,铜釜一件,铜壶一件,壶高30厘米,腹径22厘米,口径1.25厘米,口腹均饰双环耳,上挂铜链13环,腹饰十道弦纹。&
&&& 铁剑一把,断为三段,双刃,长49厘米,宽3厘米。&
&&& 海安广安汉墓1995年9月发现,汉小薄红砖券顶单室墓,规格不详,固被掘土机破坏,经清理,出土陶器、铜器。&
&&& 陶器5件,陶钵2件,其一已残。陶豆一件,陶罐2件。&
&&& 陶钵,灰胎质,口径18.5厘米,高8厘米,底径8.5厘米,施薄褐釉。&
&&& 陶罐,灰胎质,腹径240厘米,高9.5厘米,底径16.5厘米,腹部饰两道弦纹。另一件残,灰胎,饰双扁耳、水波纹、弦纹。&
&&& 陶豆,灰胎质,径270厘米,高9.3厘米,饰一道弦纹。另陶纺轮2件。&
&&& 铜器6件,其中铜镜一面,铜印一件,大泉五十铜钱4件。铜镜径11厘米,厚5毫米,镜背6晕,四乳钉,中有方廓,圆纽座,桥纽,纽外为双线方廓,廓和铭文圈之间饰四乳钉,主题纹饰为四个丁形,四个L形,两种符号和似卷云纹的简单纹饰,铭文圈内无铭文,只饰芒纹,外为一圈三角锯齿纹,一圈折褶纹。铜印,1.1X1.1厘米,桥纽,残高0.6厘米,印文小篆为&张已印&三字。&
&&& &大泉五十&铜钱,径2.7厘米,中廓0.9X0.9厘米,三枚已残,仅一枚完好。&
&&& 由于徐闻汉墓分布较广,沿海村庄海洋开发,大量的汉墓文物频频出土。较典型的有:龙首勺(司南),双鱼朱雀纹铜盘,铜鼎、铁釜、铁剑、&宜官&&帝君百石&&曲目&铭文砖,陶牛、陶薰炉、陶井等。&
&&& 2000年7月,在大黄公社社朗仔村出土铜鼓一面,出土时倒置,周围有红砖片、炭渣、火烧土。铜鼓有点破残,但基本成形。鼓面径27厘米,胸径35厘米,鼓腰径28厘米,鼓底敝沿,径37厘米,鼓腰对称饰四扁耳,鼓腰鼓胸饰直条纹。鼓腰扁耳上端饰一只小蟾蜍(青蛙),鼓面无晕,中饰十芒太阳纹,阳心径3厘米,芒外径 16厘米。鼓面还饰有六点纹饰,可惜被砸平。这鼓属南方五省保留的八大类型铜鼓之一,似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鼓型,鼓体较小,鼓身刻纹粗简。这类型鼓是从古釜形制转化而来。它的族属当属濮越或布越,属西汉中晚期遗物。&
&&&&二、徐闻汉代生活遗址&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2年在世界文化政策大会上,提出了关于世界文化发展十年活动议案,活动内容包括:&丝绸之路&综合研究,纪念两个世界的对话和亚历山大博物馆的修复三大项目。活动时间:从1988年开始,到1998年结束,这一议案在随后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得到通过。为配合和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丝绸之路&综合研究活动,我省文物考古部门对广东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和有关史迹,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研究。&&
&&& 徐闻大量汉墓群的发现和发掘,引发了文物考古部门对汉徐闻城、徐闻港遗址的探索。八四年全县文物普查初期发现五里乡二桥、南湾汉代生活遗址。大量散落在村落地表的汉代建筑物件一筒瓦、板瓦、陶片以及流散在村民手里的汉代铜器、陶罐,为研讨汉徐闻城、徐闻港的历史地位提供了重要的考证资料。&
&&& 位于徐闻县西南的五里乡二桥、南湾、仕尾村,是一处伸向琼州海峡的半岛形岬角。前临大海峙三墩。南北走向的平台地貌,海拔10米,临海边缘地势险兀,大部分从海滩突兀而起。二桥南湾村后有那涧溪,源自北草岭之牛母泉,竹苞溪过讨南东的鹤嘴田、米糠田、东堰圹、堰圹峡、马屯田、双沟仔、那干村东、仙人座、南山下、东岗岭前出海,常年流量0.4---0.3;另有一条溪流自毛练、港头东、二桥西出海。从南山过二桥,古有一道桥,另从港头到二桥,亦有一道桥,均为宋置,故该地称二桥。二桥西港称港头港,又称后港,二桥东港,原至东岗洋,老人称:当时四十吨的安南船可驶入东岗洋前。建国前,当地富户开始自南山到仕尾一段筑堤造坝。 1958年,加修南山围堤,大量掘挖仕尾岭土石,把仕尾岭古代文化层大部破坏。古时交通主要沿二桥南湾村西海滩通行,在仕尾村西峭崖下海滩仍存古牛车道轨迹和古井。&
&&& 二桥、南湾地势西高东低,出现三个梯次平台。第一平台,自二桥村后大园人村口至南湾村西一段,长近1000米,落差稍大,峭壁高达十余米,可明显看见各种文化层,有专家认为这是城堡痕迹。第一平台现仍为耕地,地表散落大量汉代方格纹加戳印陶片,绳纹板瓦碎片。第二平台,自二桥村中牛车路为界至关帝庙后。这个平台地带,为村民集居地带,地表散落大量的汉代板瓦、筒瓦、陶片。群众起屋,挖到成型陶器以及板瓦、筒瓦、印纹砖,甚至铜器。汉&臣固私印&就是南湾村民谢贵丰在挖墙基时发现。第三台地,即二桥小学至关帝庙一段。其地仍出现大量汉代板瓦、筒瓦碎片。&
&&& 1990年5月,省文物考古专家组在二桥至仕尾一段台地附近,采集到&万岁&瓦当。继而全面考查整个遗址区域。在《广东文博》上刊登署名文章《徐闻汉唐生活遗址考察记》,1991年在《南海丝绸之路文物图集》介绍汉代徐闻港旧址以及出土的&万岁&瓦当,粗绳纹乳点纹板瓦、筒瓦、印纹砖、方格纹加圆形、菱形戳印陶罐、弦纹陶罐。1992年12月,在仕尾村北,发现卷云灵芝纹瓦当。&
&&& 1993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部门及湛江市、茂名市、高州市、徐闻、遂溪、廉江、海康、吴川各县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在二桥南湾仕尾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大型探方发掘。首先,在仕尾岭进行探沟发掘,未果。接着在第二台地进行定位探方发掘,在第三台地进行小型探方发掘。第二台地探方区在南湾村潘家连老。师屋前院子菜园进行,开掘5X5米探方14个,面积350平方米。地层堆积为四层,二、三、四均为汉代文化层。发现遗迹有墓葬、灰坑、房屋、遗址、水井、烧土面及柱洞等。第三台地小探方发现汉代瓦片。&
&&& 墓葬出土水波纹折腹盆一件,陶釜口沿和陶碗、陶网坠。&
&&& 灰坑20个,出土大量绳纹瓦片、瓦当碎片素面带釉陶片和小方格纹戳印陶片、弦纹、水波纹陶片。&
&&& 房屋遗址4个,出土大量瓦片和火烧土。&
&&& 水井一个,出土瓦片、釜罐、杯、砖、钵碎片、铜镞1件。&
&&& 二桥、南湾发掘出土的遗物主要是陶器,釜30件(大部已残)、罐68件、瓮5件、盆3件、钵2件、碗2件、器盖1件、器座1件、陶棒1件、陶纺轮4件、陶网坠6件。建筑材料以绳纹的板瓦和筒瓦为主有一万多件,还有部分的汉砖、瓦当和石制的小建筑物件。板瓦的胎质以灰,橙色及橙红色为主,厚1&2厘米等。瓦面饰粗绳纹、细绳纹和弦纹,瓦内饰乳钉纹、布纹、菱格纹和卷草纹等。&
&&& 在该遗址还采集到&万岁&瓦当,龟纽铜印,&臣固私印&&十五&陶文板瓦,&白&字陶文简瓦、&X&&五&字印文砖。&
&&&&三、徐闻汉代文物的时代特点&
&&& 徐闻汉墓群的时代贯穿着从西汉元鼎(公元前116年)至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的336年间。&
&&& 华丰岭十四座汉墓出土的方格纹加方形戳印的陶罐在各种陶器中占比例最大,这种器物在广州地区出现并盛行于西汉前期。槟榔埚村的汉墓38出土的体小质差的昭明镜,字体较方,减字甚多,当属西汉晚期到东汉前期。&
&&& 在墓室的结构与形制方面,砖室墓全是长方形单室平底卷顶。这是广东东汉砖室墓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广州曾有少量出现,可见徐闻这种砖室墓出现的时间应与广州的汉墓大体相近。土坑墓当属西汉时期,以年,城南乡博爱尖角园出土的网纹叶脉纹陶罐。&
&&& 97年,五里乡港头村发现的(云雷)纹陶罐。&
&&& 97年9月,五里乡迈熟村出土铁釜。今年7月大黄公社社朗仔出土的铜鼓均属西汉时期遗物。&
&&& 海安广安村汉墓出土的文物,规矩铜镜,同时有&大泉五十&铜钱,可证此墓时代当为新莽时期。&
&&& 东汉时期的汉墓较为普遍,以砖室墓为主,但徐闻的汉墓砖较小而薄,多为红胎质,广东其他地区的汉墓砖一般长38~40,宽 18---20,厚5&6厘米。徐闻的汉墓砖小且薄。徐闻汉墓仅迈陈英斐汉墓与之广州地区相同。徐闻汉墓出土大量的铁器,体现东汉墓葬的特点。&
&&& 而红坎汉墓出土陶器又与华丰等处不同,墓47的三件挂青绿色釉的小陶钵,是广东地区东汉末至东晋,南朝墓中常见的器物。可见其年代稍晚,当属东汉晚期。总的来说,徐闻汉墓和广州汉墓在文化面貌上大体一致,但延续的时间较长,如广州西汉墓的一些特征在徐闻汉墓中仍见存在,而东汉前期的特征,在徐闻又延续到东汉晚期。&
&&& 徐闻汉墓与广东、广西汉墓有共同之处,但又具备自己的特点。徐闻汉墓的出现,呈群体分布,如华丰岭汉墓、红坎汉墓、英含喁汉墓、槟榔埚汉墓,反映了汉代&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风俗。&
&&&& 徐闻汉墓全不见封土,无碑刻,多部因水土流失而墓室致露。大多为砖室墓,少数土坑墓,但有一部分为珊瑚石室墓,说明当时墓葬因地制宜,取材于近海珊瑚石料,与他处汉墓别具一番特色。&
&&& 徐闻汉墓随葬品不奢侈,大部分属实用品,但种类繁多,数量较大。部分出土的陶器与广西贺县金钟一号汉墓,广西柳州市九头村一号汉墓、广西贵县北部汉墓,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汉墓基本相近。如方格纹加圆形戳印、方格形戳印陶罐、陶屋、陶井、小扁陶罐、陶钵、陶壶、陶纺轮、珠饰、铜镜、铜印、铁环首刀、银戒指、手镯等。&
&&& 但徐闻汉墓出现了陶牛、铁剑、几何印纹砖,&宜官&&帝君百石&&曲目&&凸&布币纹等吉祥语铭文砖。且还伴有石斧、石凿类。&
&&& 汉墓文物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墓主的身份和地位。目前虽然还没有发现大型汉墓,但每座墓都有随葬晶,随葬物品有铜器、铜剑、铜镜、铁剑、印章、吉祥语铭文砖,其墓主不是一般平民,墓葬中出现玛瑙珠饰等物是对外贸易的商品,表明这些贵重物品已成为当时不是一般平民的奢侈品。体现了墓主的富有和奢华以及当时建筑、制陶、铸造、雕刻等工艺水平,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的状况。&
&&& 根据出土遗物的分析,徐闻汉墓与广州汉墓,澄海龟山汉代遗址,五华雄狮山汉代遗址,惠阳潼湖汉代遗址出土文物相比较,遗址的大致年代应始于西汉早期,止于西汉中期。&
&&& 徐闻县汉代遗址是广东所发现的十个汉代建筑遗址之一,又是四个出瓦当的遗址之一。也是两个出&万岁&瓦当遗址之一。何正璜先生认为&瓦当为建筑物上起实用作用又具美化效果的附着物。根据实物辩识,附有精美纹饰的瓦当多为秦汉两代遗物&。&由于秦汉是使用瓦当的鼎盛时期,因此,&秦汉瓦当&成了专门名词和专业性类的考古材料。&&
&&& 通过瓦当文字,不但可判断建筑物的时代,还可确定历史城邑、宫殿的名称和位置。如广州市&万岁&瓦当的出土,确认了南越王宫署遗址的所在。西汉初年,使用&万岁&瓦当只能是皇家贵族,非同一般。那么,徐闻&万岁&瓦当的出土,同样可以确认汉徐闻城址的方位以及使用&万岁&瓦当的&黄门驿使,左右侯官&的品位。王俞春《中国历代官署官名辞典》记:&黄门,官署名。汉代置,黄门之署。职任亲近以供天子,百物在焉。&&黄门侍郎,官名,沿秦置黄门侍郎,其职为侍从皇帝,传达诏令,处理宫中杂事。由宦官担任,可出入宫禁。&&驿长,官名,汉时黄门所主持传译与奉使的职官称为译长。汉代在西域各国属国中也设有译长,掌传译等等&。所谓侯官,《礼记王制》记:&五等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邺风&旄丘序》孔颖达疏&侯为州牧也&。侯为五等爵之第二等,此制沿用至清代。由此可见,汉朝廷黄门曾在徐闻五里乡二桥南湾仕尾建置行宫之类的官署,它的级别相当州郡之治。&
&&& 二桥、南湾汉代遗址还出土一枚龟纽铜印&臣固私印&也引起文物考古专家的关注。印为龟纽铜质鎏金印,长2.5厘米,宽2厘米,高1.3厘米。其印与广西贵阳市县北郊汉墓出土的&苏伉私印&不同,苏印为玉印,仅1.5X1.5厘米见方。印文内容亦不同,&臣固私印&自称臣,而&苏伉私印&纯粹为私印。与海南出土的&朱庐执制&相比,其印又为银质,纯属官印,所以徐闻汉印与他地汉印各有千秋。而且徐闻海安广安新莽时墓葬还出土一枚&张已印&,此印精小,桥纽,仅1厘米见方,应是罕见之汉印。&
&&& &臣固私印&的发现,进一步充实了徐闻汉代文物的藏品及提高徐闻汉代文物的价值与品位。&固&对朝廷称臣,必然是朝廷命官。印虽为当时普遍使用的铜质,但饰龟纽,且鎏金,应属列侯、将军之列。查《后汉书》卷二十三,809页&窦融列传第十三记:&弟子固,固字孟孙,少以尚公主为黄门侍郎。好览书传,善兵法,贵显用事,中元元年(公元56年)袭父友封显亲侯&&&&章和二年卒(公兀88年)谥为文侯&。并且他&与马***结&。这臣&固&是否&窦固&,尚待进一步考查。&
&&& 徐闻汉代文物印证了有关史料的记裁,佐证了汉徐闻城行政级别,职官的层次,并且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各种状况。建筑、铸治、陶艺、渔猎、农耕、畜牧、航海、纺织、对外贸易、军事斗争、社会习尚风俗都在汉代文物中得到体现。&
&&& 总之,徐闻汉代文物的发现,为探讨汉徐闻县和汉徐闻港,为研究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实物资料。&
&&& 参考资料:&
&&& 《汉书、地理志》《后汉书》《元和郡县志》&
&&& 《广西贺县金钟一号汉墓》《考古》1984年第3期&
&&& 《广西柳州市九头村一号汉墓》《考古》1984年第4期&
&&& 《沥尾岛考古调查》《考古》1984年第9期&
&&& 《广西贵县北部汉墓》《考古》1984年第3期&
&&& 《广西合浦西汉木椁墓》(考古》1973年第4期&
&&& 《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清理两座汉墓》《考古》1986年第9期&
&&& 《中国文物地图集一广东分册》&
&&& 《南海丝绸之路文物图集》&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杨力民《中国古代瓦当艺术》&
&&& 《广东徐闻东汉墓&兼论汉代徐闻的地理位置和海上交通》&
&&& 《广东文物考古资料选辑第二辑》1989&10,原载《考古》1977年第4期&
&&& 《徐闻汉唐遗址考察记》(广东文博》1990年第1期&
&&& 《徐闻汉代遗址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9期&
&&& 《咦,古船台驮着赵佗御花园》羊城晚报&
&&& 《徐闻县志》&
&&& 《徐闻县文物志》&
&二OOO年十月十日&
主办单位:徐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维护管理:徐闻县人民政府信息管理办公室
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
投稿邮箱:
网站技术支持: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论豫东考古与南亳(可编辑),豫东之战,豫东战役,豫东琴书,豫东大鼓,豫东网,豫东调,豫东之战电视剧,豫东商会,豫东物流集聚区,豫东平原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论豫东考古与南亳(可编辑)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