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香港电影头七老片.写的是头七.上望.五七....

头七不宜做什么
头七不宜做什么
09-10-28 &匿名提问
老人们讲,头七的时候,人的灵魂还在各处飘荡,在望乡台上,时时刻刻都在看着自己家乡。到了头七晚上半夜的时候,自己的亲人在家里烟囱旁边烧一个梯于形的东西,叫“天梯”,只有烧了这个天梯,灵魂才能顺着这个梯子达到天堂。虽然这只是无情,但是在自己的亲人身上,即使是迷信也要信一信,谁又肯让自己的亲人在这种事情上受委屈呢? 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然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於「头七」返家,家人应於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於「头七」前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於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著这趟「天梯」到天上。 人死后头七返家探视 出自 《西藏度亡经》(又名中阴救度大法)。 东北的七七具体是指: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这几天是要烧纸的(一般为汉族人的风俗)。 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1)准备“后事” 人生百岁总有一死。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 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 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气断,全家举哀。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 孝布白色,。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女儿戴孝同儿媳。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 当地叫“泼汤”。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送汤时,孝男孝女分开进行。男由长子带领;女由长媳带领,并由长媳提汤壶。孝男孝女送汤时必须痛哭,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无感情,不孝。每次送汤,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吊客也要行跪礼吊祭,丧家儿女们陪祭。 (6)报丧 此地叫“对信”。出殡前一日早,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分路排好,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对信的人手持白布条,向每一亲戚说明死者姓名、接待吊客的时间,出殡的日期。亲戚按通知前往吊丧,俗称“吊纸”. (7)请灵与送灵 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事先写好所请灵魂的牌位,再写一张请灵文,孝子们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请灵文,焚烧了,行礼毕返家。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这也是丧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殡日早天明时,再将先逝者的灵魂送走,曰“送灵”。因为后死者随之也要归茔。 (8)辞灵 殡日午后,将死者灵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仪式。由丧家孝男孝女同吊客一同进行。 (9)送盘缠 这是活人为死人即将归于另一个世界的时候,送上吃、穿、花、用等物。这些用物除了烧纸之外,就是纸扎的牛、马、轿、车及金库、银库、童男童女等。随同祭奠仪式一并烧之,礼即告成。 (10)出殡 辞完灵,送完盘缠之后,紧接着就是出殡,当地又叫“拉棺”。拉棺仪式与辞灵、送盘缠仪式相比反倒简单。接棺前,孝子们先要跪拜放棺材的木架或拉棺材的车辆,叫做“拜架子”或“拜车”,以祈求死者归茔的路上平安。此后即将棺材抬出院外的路上,孝男孝女泣跪于棺前,在棺材起行的一霎那,主事者将“老盆”放在长子头上绕一圈摔碎,谓之“摔老盆”。然后由庄邻们组成的杠子队抬棺入墓,或由汽车、拖拉机拉棺入墓。这时帮忙的庄邻则分别拿着镢、锨、小车等用具,去坟地为死者添土埋坟。出殡时,孝男们及主要男性亲属应送到墓地,直到棺材入土仪式完成方回。 (11)守灵 据传说,人死后,虽出殡,五七之内灵魂不离灵屋,因而应当守灵。守灵者是死者的儿孙及侄子们。他们在灵屋睡草铺,与亡者共眠,以免亡者寂寞。守灵一月零五天。 (12)瞧坟 新葬后,头三日,每晚儿孙们要到坟上看望,谓之“瞧坟”。瞧坟是生者安慰死者,也隐含护坟防盗防破坏之意。 (13)上坟 葬后三日上“三日坟”,七日上“头七坟”,逢第二个七日上“二七坟”。 此地风俗,逢七上坟至五七而止。 在逢七必上的五次上坟中,如果死者有几个男孩,几七坟就可不上。因为据说死者儿子的数目与逢七上坟的次数犯忌。这其中,五七坟最被看重。 出殡之日,丧主要出五七祭日告示,说明五七祭日的具体日期,诚邀亲戚朋友光临。 五七坟祭日,凡重要亲戚朋友都要前来参加祭吊仪式。 仪式放在午后,中午要盛宴接待参与吊祭的宾客。 对一个死者,上完五七坟后,逢百日上百日坟,逢一年整上“周年坟”,逢三年上“三年周”,满十年前在第九个年头上“十年周”。 民间的丧葬习俗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内中有封建迷信的一面,但深深寓含了人类后生者对先逝者的亲情、友情、关爱和追念。死者已矣,万事不知,生者难忘,便以自己的心灵之路对待死者。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五七”的思念
华裔网作者:茅塘主
按传统习惯,人死了的记念仪式是很讲究的。从刚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便有了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断七、之后是百曰、周年、二年、十年&&渐渐地拉长距离,最多的思念和哀悼在时光里也会慢慢地淡了。在这些奠日中,五七最为重要。说是死了的人在这一天回家,最后看看家里人,就去投胎,或去阴司居住。为什么会选择五七这天投胎呢?我们乡下就有这么一个说法:人死后,一开始魂灵有点浑浑噩噩,并没有离开身体,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已经死了,等过了五七三十五天,才发觉自己骨头都散了,再也起不来了,真正地死了,亡灵才无奈地长叹一声,从坟墓里爬了出来,在夜里和亲人们作最后的告别&&
母亲,你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十五天了,今天就是五七,今夜你的亲人、子孙在祖屋里给你守灵,期待着你最后一次慈爱的目光。
有人说这是迷信,但千年的传统肯定有其不灭的道理,我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母亲,你的亲人在祖屋静静地守候。
整整三十五天呀,母亲,儿子每一天都在思念,都在悲伤、都在流泪。
儿子的思念就像祖屋门前的那口老井,那口比爷爷的爷爷还要年长的老井,那汩汩不绝的井喷,就是儿子对你的依恋和深情。
我又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妩媚动人的女子,但他不知道这女子是魔鬼所变,为了讨她的欢心,年轻人总.是倾其所有、倾其所能去满足她所有的要求,一天,魔鬼要年轻人去挖他母亲的心来给她吃,年轻人竟然毫不犹豫地照办了。黑夜里,他挖出并用双手捧着母亲的心,匆匆赶回魔鬼身边,经过一片树林时,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心被扔出去很远。年轻人费力地从地上爬起时,只听见那颗心在问:&摔疼了吗?我的儿子。&
我呆呆地伫立在空旷的井台上,仿佛看见了母亲那颗血红的心,仿佛听见了她那担忧的声音:摔疼了吗?我的儿子!&一种巨大的愧疚感压得我几乎窒息。这就是母亲崇高伟大无私的爱呀!不管儿女做错了什么,母亲都会无条件地原谅他们,一旦儿女发生任何意外、危险,母亲宁愿自己吃苦,也要保护儿女周全,那怕是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母亲对子女的付出,对子女的爱就像这口千年的老井,不管地有多旱,它永不枯竭。它是多么的清澈,又是多么的甘甜,它是多么的无私,又是多么的伟大,它只有付出,不需要回报!但吸取她的人儿,都不知道珍惜,都在挥霍它、浪费它&&往往只有失去之后,才倍感痛惜,但覆水难收,你再也没有回报的机会,只能无助地抑望星空,一任悔疚的泪水在月光下奔流,也许母亲能看得见。
泪眼朦胧中,我看到那颗最亮的星星瞬间幻化成了母亲,她仙女般下凡飞到了我的身旁,用她纤巧的玉手温柔地擦拭我脸颊上的泪珠,我一动也不敢动,生怕一动母亲就不见了。我知道这是幻觉,但仍然十分享受着幻觉带给我的温馨和欢喜。
于是我想起了母亲活着的时候,其实母与子是经常可以一起相聚的呀,但为什么每次见面总是匆匆的呢?难道自己真的有那么忙吗?记得我多次带着父母喜欢吃的东西找父母,父母不在就把东西往窗台上一放就走了,脑子里除了工作,就是自己的爱好,很少陪母亲坐坐,谈谈,以为只要让父母吃好穿好就算孝顺了,以为父母会长命百岁,以后会有大量的时间陪伴他们。我已经习惯以事业忙碌为借口疏忽对父母的关心,但父母却一直牵挂着儿女,想不到母亲说走就走了,你这么拦也拦不住,徒留下永远的追悔和疚恨。不是吗?儿女的心总在吃后悔药!一万个儿女的心都抵不上一位母亲的心!
地上一个人,天上一颗星。我在祖屋门口的井台上抑望星空,期盼着找到属于母亲的那颗星。但浩瀚的天空,星罗棋布,每一颗星星都是一样地灿烂,晶莹,明亮,亲爱的母亲,儿子又怎么能在如此浩瀚的天空中找得到属于你的那颗星呢?
记得小学五年级时,我加入了学校篮球队,那时,训练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加上肚子里又没有多少油水,经常觉得饥饿。有一天训练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偶然遇到了挑着担子的母亲,我对母亲说:&妈,我肚子饿死了。&她就带我去了一家小饭馆,问我想吃什么。我指着难得吃到的小笼包子说:&妈,我想吃小笼包子。&&那好,我们就吃小垄包子&母亲依我点了二蒸小笼包子。不一会儿,服务员端上二蒸小笼,我立马&抢&过一蒸,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一忽儿功夫,就把一蒸小笼包子消灭得干干净净了,我意犹未尽地抬头看母亲,见母亲还沒有动筷子,只是慈祥地注视着我,母亲把她面前的小笼移到我的面前说:&孩子,妈不饿,你吃。&我兴奋地重新拿起筷子,津津有味地吞噬起来&&
惭愧呀,母亲,我对不起你,我居然可以完全不顾及你的感受,独自一个人吃下那二蒸小笼包子。我当时怎么会没有想到你挑着重担,比我更辛苦、更饥饿呢?我当时怎么会这样不懂事、这样贪吃、这样无知、这样贪婪呢?
在茅塘山庄陪母亲爬山时,曾向母亲问起过二蒸小笼包子的事,但母亲说不记得了,已经没影响了。是呀,做母亲的那会记得这等芝麻酱油的小事儿呢?俗话说:养儿没算米饭钱。在所有母亲的心里,觉得给儿子吃饱,穿暖,读书,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但二蒸小笼的事并沒有因为母亲的不记得而减轻我内心的愧疚,反而由愧疚转为一种深深的自责,一种深深的罪恶感&&
是啊,每个做儿女的,面对母亲,总会有一种愧疚、一种自责,总会有一些难忘的记忆,而这些记忆将温暖儿女的一生,并温暖整个的世界。
我有个同学,他含泪给我讲过他和母亲的故事。
八十年代初,他考上了西安交大,母亲送儿子去车站。快上车时,同学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同学的母亲急忙把裤腰带解下来,把儿子的旅行包重新扎牢。儿子问母亲:&没有裤腰带,你怎么走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我慢慢走。&
多少年了,同学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多少年了,同学一直在想,他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样走回十几公里外的家的?
发生在母亲身上的每一件小事,无不折射着母爱的光辉,而我亲爱的母亲,也和其它普天下千万个母亲一样,在平凡的生活中,用母爱之光,照亮并温暖儿女们渴求的心灵。
可以这么说,我们四兄妹是穿着母亲的布鞋长大的,那个时候农村实在贫穷,买不起鞋子,但我们四兄妹从来没有光脚走过远路,一年四季,母亲就早早备好了我们穿的鞋子,冬天有棉鞋,夏天是单鞋&&记得影像最深刻的是母亲在昏暗的灯下纳鞋底,那密密麻麻的一针一线,每一针都要用顶针顶一下,这样纳出来的鞋底结实耐用。多少个夜晚我从梦中醒来,看见母亲低着头,用力往鞋底穿针引线。母亲,&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唱的就是你呀!你做的布鞋,不仅仅暖和了我们的双脚,更暖和了我们的心呀。
已经是半夜了,初冬的风吹来,已有了丝丝的凉意。母亲,你踏着荒野的朝露来了吗?你感觉到初冬的寒意了吗?你看见井台上翘首以待的儿子了吗?你听见儿子心中千万遍的呼唤了吗?多么希望在五七这个还魂夜里,我们母子能够最后一次心灵相通,让母亲在旷野里游荡的灵魂能够感受到儿子的思念和悲伤,母亲,你离开我们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五天,但我觉得我们好像分别了很久很久,多么希望在这个初冬的寒夜,我依然能偎依在母亲你温暖的怀里,体味母亲你身上熟悉的气息,倾听母亲你的细语和唠叨&&
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没有感天地泣鬼神的动人事迹,也没有作出过轰轰烈烈的巨大贡献,可是,在我的心里,母亲是那么的伟大、高尚,是我一生中最重的寄托最深的牵挂,母亲有着和善的外表,温顺的性格,对待邻里热情礼貌,对待子女宽容慈爱,她总是用一颗火热的心去温暖呵护我们。今后,我们无论相距多么遥远,无论阴阳如何相隔,她的那份母爱一定能越过千山万水,抵达我们的身边,抵达我们的心里。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死者不是死者的痛苦,而是活着的人们的痛苦。在你离开我们的这段日子里,我一直在痛苦、悲伤、思念、流泪&&母亲,祝你在天堂一切安好!同时,请记住儿女们对你深深的牵挂和无限的思念!
啊,母亲,我亲爱的妈妈,我爱你!
八月里来桂花香<br />
一对新人在合唱 ——文友女儿大喜散记
天涯同心...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