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英雄传奇奸雄bug?何谓袅雄?何谓奸雄?

暂无签名编辑推荐今日阅读榜最新发布的文章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您现在的位置:&&&
曹操认可“奸雄”评价吗?
18:55:00&&亳州晚报
    曹操是汉末建安时期叱咤风云的英雄,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其知名度之高、影响之大,少有人能出其右,尤其是宋元明以来,随着三国戏、三国故事和《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曹操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英雄?是奸雄?见仁见智。其实,曹操智勇双全,文武并用,“英”“雄”兼之。许劭所云“奸雄”,与今天的感***彩不尽相同,非净奸,乃言其才智绝世也,超世之杰必须用非常之语论之。
  英雄时代的价值取向
  三国是一个造就英雄的时代,很多人凭借着自己的才智武勇,在这个历史大舞台中充分展示其英雄本色。曹操就是一个杰出的典型代表。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对其做了完整的描绘,尤其是篇末赞语,说得相当精辟: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改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段话十分精确地揭示出曹操的丰功伟绩和英雄本色。成为后世人对曹操的经典性评语。
  在此之前,桥玄、许劭等人对曹操也赞许有加,《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云:
  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由是声名益重。
  裴松之又引孙盛《异同杂语》云:
  (曹操)尝问许子将(许劭):“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范晔《后汉书》、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篇》也有类似的文字记载。但皆做了改动。范晔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改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刘义庆则将其改为“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英雄也罢,奸雄也好,曹操听后却大笑而认可。曹操为何认可“奸雄”这个评价呢?
  从时代上看。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赋予仁人志士以建功立业的机遇,人的社会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的被视为理想人格的儒家人生观,却不被世人所看重,整个社会充满着对英雄人格的尊崇,即使现实中并不是每位有志者本身都具备英雄的才智,但他们向往英雄的功业,渴望在时代的风云际会中匡救世难,成为时代英雄,整个建安时代弥漫着英雄主义精神,形成一股时代新思潮。何谓英雄?刘劭《人物志?英雄》八云: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换言之,英与雄就是智与勇,就是文与武。如果以此为标准审视三国英雄,能够称为智勇双全的真正英雄人物不多,有的人“英”多,有的人“雄”盛。当时人认为英与雄两种材质在一个杰出人物身上不可偏废,而曹操似乎更看重的是“英”。《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渊虽数战胜,太祖常诫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他曾批评教育“膂力过人”、“志意慷慨”的曹彰要好好读书学习,增加英的材质:“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由此可见曹操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是身兼有两种英雄元素,即既有远见卓识,又有处理现实问题的实际才能的杰出人物,这种类型人物的人格价值,不在于道德,而重在建立不朽的功业,所以刘劭说“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
  英,聪明才智也。奸,诡诈阴谋也。其义尽管是贬,但古今词典的解释均有韬略的含义。韬略说到底是一种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化的阴阳谋略。所以,诡诈中内含有英的成分,即曹操所说的“智计”。抛弃儒家正统立场,客观公正地解读曹操,世人所说的奸诈之行为不正是“英”即“智计”的展示吗?只不过比“英”更有深刻的意义而已。如果说“英”是阳谋,而“诈”则是阴谋。许劭以奸雄赞许曹操极有可能就是着眼于此,这个意思正合没有传统观念的曹操心意,所以他大笑并认可而去。在曹操身上充分显示出深谋远虑、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化险为夷的能力。他通过一些卓越非凡的事件显示自己的英雄品质,他一生“智略不世出,殆天所神,雄略冠时,智谋出世,”而摧袁氏、驱孙权、逐刘备、破乌丸,“往往如神,不可胜计”。他在国家危难之际,表现出力挽狂澜的气魄和匡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其行为规范超出了儒家的道德界限,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开创进取的能力,时常以反传统超常规的举措向社会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具有强烈的向外扩张力和主动出击的人格形象,处处显示出英雄本色,因而在他的个人意识里也时常流露出英雄情怀。
  当时视曹操为英雄者也不乏其人,先是桥玄慧眼相识,继之程昱、鲍信、董昭、郭嘉、王粲、陈寿等人皆为其鼓吹。《三国志?鲍勋传》注引《魏书》说,曹操起兵,鲍勋父鲍信及其弟鲍韬以兵应之,“时(袁)绍众最盛,豪杰多向之。信独谓太祖曰:‘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
  史家称曹操正是着眼于此:“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儿子曹丕视乃父也如是观:“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晋唐人大都尊其为英雄。晋人赞扬曹操“以经略之才,拨烦理乱”,“拔奇决于胸臆,收人才不问阶次”。唐太宗李世民在《祭魏太祖文》中说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远。”曹操确是三国时期的杰出英雄,然历史上对其褒贬反差如此之大,实际上是英雄观差异的反映,它折射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倾向和人生价值判断标准。
  语言内涵的时代变化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其含义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生变化,赋予它新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其褒贬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奸雄”先秦时乃指淆乱是非的辩士,如《荀子?非相》:“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
  汉以后多以“奸雄”指弄权欺世、窃取高位的人,但也是有区别的。如《汉书?司马迁传赞》:“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
  唐陈子昂 《上军国机要事》:“有亡命不事产业者,有游侠聚盗者,有奸豪强宗者,有交通州县造罪过者,知此等色皆是奸雄。”
  《前汉书平话》卷上:“高皇知陈?奸雄,足智多谋,恐用兵偷袭长安,遍行随处堤备。”
  这三处的“奸雄”,贬中有褒,但多褒义。尤其是言陈?足智多谋,即言其“英”胜也,恰符合曹操的“英雄”意识。汉魏人对英雄的理解也是多样的,建安文人王粲的《英雄记》收录了许多当时的英雄人物,其中包括庞统式的半英雄,袁绍式的布衣英雄,吕布式的匹夫英雄,像曹操这样智勇双全的真英雄当然在其中。我以为,从感***彩看,许劭所说的奸雄并非净奸,它当与“枭雄”、“英雄”同义,实为英雄。桥玄、许劭对于曹操的赞许,或是与“英雄”互文,或是正话反说,更多地表现为褒义,对这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必须用非常的语言评价,否则不足于充分彰显其英雄本色。这一点,南宋胡三省已明确指出:
  言其才绝世也,天下治则尽其能,为世用;天下乱则逞其智,为时雄。
  卢弼按云:二语实为确论,无愧汝南月旦之评。《蜀志?许靖传》:“靖与曹公书云:‘自窜蛮貊,成阔十年,昔在公稽,得所贻书,辞旨款密,久要不忘。’是魏武与子将昆仲素有雅故,少年即与名流结纳,可知其人。”
  因此,曹操对许劭的“奸雄”之语笑而受之,而对桥玄的赞语没有表示什么态度,关键就在于许劭以非常之语看待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桥玄则“用对待常人的眼光来衡量曹操,用对待正常时代的眼光来评价非常时代的英雄曹操,认为曹孟德是‘乱世’之‘能臣’。而千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乱世’所呼唤的并不是所谓‘能臣’,而恰恰是‘奸雄’,曹孟德式的奸雄。”(魏宏灿)
责任编辑:燕 语信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