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3区收加12、加13强化券(长沙当...

长沙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本信息
长沙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邮&&&&&&编
传&&&&&&真
地&&&&&&址
市政府大楼五楼东
网&&&&&&址
http://fgw.
当前位置:&&&
关于长沙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 &&&
日在长沙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长沙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长沙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五化一率先”总体战略,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努力破解瓶颈制约,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保持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600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14%以上,高于年度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持续下降;财政总收入668?11亿元,增长30.67%;固定资产投资3500亿元,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8亿元,增长18%;城镇登记失业率2.8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235元和12450元,增长15%和1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8‰。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一)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工业经济高开稳走。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010亿元,增长21%。六大产业集群规模效应明显,工程机械保持稳定增长,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增长较快,电子信息产业快速扩张。园区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三区九园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56.8%。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蓝思科技、晟通科技、金龙铜业和威胜电子等重点企业保持良好势头。服务业增速加快。实现增加值2250亿元,增长12.5%。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5亿元,增长3.9%。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产品加工销售突破600亿元,增长20%以上。新增明园蜂业等3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二)三大需求保持平稳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投资持续扩大。完成工业投资960亿元,增长30%,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7.4%。广汽菲亚特、比亚迪一期、陕汽二期、中电软件园、住友橡胶等项目进展顺利。消费需求保持旺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实施“家电以旧换新”、“家电下乡”等活动,举办2011年“福满星城”等主题节会,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热点持续较快增长。积极发展新型消费业态,电子商务逐步实现规模化、品牌化。“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农村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旅游业实现总收入582.2亿元,增长23.8%。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完成进出口总额75亿美元,增长23.2%。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增长16.2%。
(三)城乡建设持续稳步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成效明显。营盘路过江隧道、黄花机场新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完成一期建设,轨道交通1、2号线、过江通道等重点工程有序推进。滨江新城、黎托新城、南湖新城等重点片区建设进展顺利,万达广场、世茂广场等大型城市综合体稳步推进。先导区骨干路网和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15887户,“城中村”改造试点顺利实施。完成17个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和50条支路街巷提质改造,建成30个社区公园并对市民开放。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启动城乡一体化10个示范乡镇、31个示范村建设。花明楼、莲花、大瑶以及关山村、光明村等示范村镇建设成效明显。扎实推进农村 “五大工程”建设,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1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500公里,解决31.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35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四)两型社会建设全面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排污权交易开始实质性运转,生态环境补偿、环境风险责任保险、污染损害赔偿等各项经济环境政策有序实施,两型社会城乡建设标准体系率先通过国家验收,林业综合改革纵深推进,金融、科技、土地管理等领域的改革均取得新的进展。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强化。获批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制定并上报了“1+6”实施方案。推动重点企业和公共领域节能降耗改造,完成110家宾馆酒店节能改造,积极关闭和退出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湘江流域长沙段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圭塘河生态景观区建设实质性启动,天马山、凤凰山和桃子湖“两山一湖”提质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梅溪湖、洋湖垸成为全国生态修复样板工程。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93.4%。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农村规模养殖污水处理体系建设基本完成。
(五)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推进。长沙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顺利通过国家评审。荣获科技部“2011年度促进城市发展科技奖”。成功举办中国(长沙)第五届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长沙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园区之一,全省第一家科技银行在园区内成立运营。创新平台日益完善。组织清华大学等20所市外重点高校,在全国率先成立“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长沙联盟”。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全年专利申请数量达12000件,新增驰名商标10件。人才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设立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先进适用技术专项资金,支持海外高端人才在长沙创新创业。全年引进国际高端人才101名、高端人才团队17个。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计划。完成123所合格学校建设任务。高标准启动37所公办幼儿园建设。长沙职院新校区扩建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并轨工作进展顺利。大力推进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精心组织“千支团队百万群众唱红歌”活动。成功申报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统筹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20个示范性乡镇综合文化站、100个示范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329个农家书屋、6万户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全面完成。大力推进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免费向民众开放。
(七)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大力推进创业就业。累计发放创业贷款6063万元,重点帮扶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困难人群创业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2.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万余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率达100%。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面实施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全市60岁以上城乡居民均按月领取养老金。保障性住房建设顺利推进。全面完成3.79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建农村危房4250户。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扩大消费需求动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社会保障水平整体不高,社会矛盾仍然较为突出等。
二、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我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复苏势头放缓,经济运行的风险因素增多。一是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复苏进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凸显。总体来看,导致金融危机的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全球经济秩序重构正处于起步阶段,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尚未形成,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下行风险增大。一方面,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美国失业率连续保持在高位,欧债危机呈现向银行业扩散的趋势,德国、法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日本经济仍难有大的起色,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缓。另一方面,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各国重大技术创新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全球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国际流动性过剩局面尚未改变,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趋势。二是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有所回调,但总体保持平稳。一方面,国内经济将继续小幅回调。从三大需求来看,投资方面,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呈放缓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有所回落;出口方面,在全球需求放缓的背景下,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减弱;消费需求将有所回升,但不会有爆发式增长。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趋势显现。另一方面,国家宏观政策向“稳增长”转变,“调结构”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物价逐步回落的情况下,我国宏观调控主要任务将由“控通胀”转为“稳增长”。同时,国家将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经济发展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
(二)2012年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分析
2012年我国经济工作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调微调。财政政策,保持中央财政赤字总规模与2011年基本持平,适度增加中央代地方发行债券规模,推动结构性减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积极处理和消化地方债务。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投放和融资规模的合理适度增长,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继续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化解和防范。投资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略有增加,但投向会有所微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农”、节能减排和社会民生等领域将会加大投入力度。产业政策,重点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扶持以创新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对“两高一资”产业的相关调控政策将更趋严厉。房地产政策,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在保障性住房方面,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并通过市场化投融资方式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改革政策,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促进民间投资体制,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领域改革,做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三)我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面临的主要机遇:一是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机遇。两型综改试验区通过三年的改革发展,集聚产业和要素的功能明显增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正式启动,将带动我市一批节能减排重点领域的项目建设。二是宏观政策微调和重大项目铺排的重要机遇。国家将重点保证重大基础设施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我市铁路、高速公路、湘江长沙综合枢纽等中央、省、市在建续建重点项目较多,若积极加强沟通衔接,努力争取资金,一旦条件成熟,项目建设将产生积极效果。三是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战略机遇。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我市在这些领域均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有利于我市抓住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机遇。中央加快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三农”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我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较好机遇。
与此同时,我市也面临较多挑战:一是相关产业发展面临较多制约。工程机械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房地产业走势不容乐观,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较为艰难。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压力较大。我市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有放缓的趋势,投资保持高位增长的压力较大。三是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受房地产调控、结构性减税和融资平台进入偿债高峰期等影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四是节能减排面临新的考验。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增加、执行标准趋严,长沙节能减排空间相对有限,节能减排面临较大的压力。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妥善加以解决。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
综合分析国内外宏观环境,结合长沙发展现实条件,提出2012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13%;财政总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2%和14%;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减排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突出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结合长沙实际,重点做到“稳定一块、发展一块”,加快构建符合“两型”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
1、稳定发展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和房地产业。以上三大产业当前都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困扰,某些行业处于重新“洗牌”阶段,但仍存在发展壮大的机遇。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企业提升技术水平,调整发展节奏和方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在稳定发展的同时实现做大做强。一是推动工程机械高端发展。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引导企业重点发展市政维修、园林绿化、环卫,以及矿山开采、水电基础设施建设等市场需求相对旺盛的工程机械产品。整合研究力量,筹建国家级工程机械基础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在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部件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着力引进一批核心部件配套企业,进一步提高本地配套率。支持中联、三一、山河等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二是优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结构。引导和支持长丰、众泰等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推动北汽福田、广汽菲亚特、中联重卡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整车产业的存量扩展和品质提升。依托比亚迪等重点企业和先进储能材料的优势地位,推动新能源汽车较快发展。着力引进发动机总成、变速箱、车桥等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以及国内外汽车研发机构,完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技术链和产品链。三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在逐步消化存量房的基础上,适当控制中心城区开发节奏。出台相应的土地、税费政策,大力发展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养老地产、旅游地产等新型地产。针对不同类别的住房需求,扩大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开发比重,加大全装修房推出比率,适当发展高档物业。推动房地产企业兼并重组,化解中小房地产企业的潜在风险。
2、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上产业是国家重点支持、市场发展空间较大的产业,也是我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造竞争新优势的重要着力点。要进一步整合市、区县(市)和园区各方力量,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重点支持上述产业加快发展。一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在先进储能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信息网络等优势领域实现局部突破。先进储能材料,依托国家支持长沙建设先进储能材料特色产业链的优势条件,发挥杉杉新材、瑞翔新材、科力远等重点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先进储能材料之都”。生物医药,依托九芝堂、尔康制药、福来格等骨干企业,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中药、新型药物和新型试剂,重点打造现代中药特色产业链。节能环保,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综合产品和节能环保服务,支持万容科技、湘联科技等企业做大做强。信息网络,把握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物联网、“三网融合”等快速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加快建设湖南大学国家超算中心。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处于制造业“微笑曲线”两端的生产***务业,前端重点发展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后端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信息、会展、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为新型工业化配套服务的能力。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素质和水平,不断扩大辐射半径。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围绕建设国际文化名城,大力整合现有优势资源,争取在影视传媒、动漫游戏、休闲娱乐、新闻出版等优势领域规划建设若干个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培育5家左右核心竞争力强、国内外知名的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把先进的文化理念融入和渗透到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彰显城市文化品位和经济发展内涵。加强旅游强市建设,重点打造***成长之路、灰汤温泉、浏阳大围山等旅游品牌,发挥旅游业带动能力强的作用,促进旅游业和文化、商贸、地产等产业深度融合。四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推动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继续推进新增粮食产能工程、五大优势特色产业走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标准化蔬菜基地等项目建设,提升现代农业整体水平。依托长沙在基因生物工程、转基因育种方面的科技优势,发展壮大隆平高科、亚华种业等优势企业,打造“国际种业之都”。大力发展粮食、畜禽肉食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果蔬储藏与保鲜加工,支持加加集团、盐津铺子、旺旺食品等企业做大做强。
3、加大产业引导和扶持力度。一是强化产业推进机制。长沙过去的发展主要依靠以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的投资带动,但当前这一动力在明显减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发展产业经济上来,培育形成新的发展动力。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模式,强化组织保障,建立产业统筹推进机制,集中全市优质资源聚焦产业发展。二是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在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发展的基础上,按照“科学规划、特色集聚”的原则,推动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争取每个区县(市)各打造1-2个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现代服务业或文化产业集聚区。探索成立集聚区工作机构,按照工业园区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推进发展。三是加大财政引导力度。有效整合、统筹使用好全市现有各类产业专项资金,重点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引导投入,形成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四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与人才保障。加强产业联盟、创业服务中心、专业孵化器、中试基地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继续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完善人才引进后续管理办法,积极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和先进适用技术。五是加快完善政策体系。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加快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导目录以及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4、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一是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强化部门服务意识,提高履职履责水平。对职能部门行政审批权进行全面的清权确权梳理,继续精简、下放部分审批事项,推进审批流程再造,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二是改善营商环境。清理和规范市、县(市)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范中介服务收费,尽量减少委托中介服务机构的有偿服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大力整顿施工环境,严厉打击强揽工程、强行阻工等行为,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强协调与调度,有力保障电力和能源等要素供应。加大技工培训力度,保障企业用工需求。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优化投资结构,推动投资适度增长。预期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4200亿元,其中全市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923亿元。一是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实施重大项目566个,年度计划投资1494亿元。努力破解资金、拆迁等方面制约,加快推进客运专线、高速路网、轨道交通、过江通道、片区开发、产业发展等273个重大在建、续建项目;着力做好手续审批、资金筹措等准备工作,力争293个新项目尽快开工建设,重点推进轨道交通3、4号线、东二环线改造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广汽三菱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二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提高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注重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资,更加注重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提升,更加注重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保障性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民生建设。积极推进投资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提高工业和生产***务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三是加强投资项目管理和服务。依法依规、高效做好项目的筛选、论证、评估等前期工作。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加强重大项目稽察、审计和监察力度,切实规范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
2、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在着力扩大本地消费的同时,积极吸纳外来消费。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0亿元。一是构建消费平台。在继续加快城际、省际通道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城市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形成快捷高效的城市消费网络;加快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努力拓展农村消费。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标志性龙头企业,加快世茂、九龙仓等大型综合体建设,夯实消费平台。二是培育消费热点。紧紧把握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和特点,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特色消费,扩大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消费,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消费,积极发展动漫游戏等新型消费,提供适合不同人群、不同消费水平的产品和服务。三是拓展消费模式。把握网络购物快速扩张的新趋势,争取打造1-2家极具竞争力的网络购物、电视购物平台,积极拓展新型消费模式。四是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加强社会诚信建设,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三)加快推进城乡建设,打造发展战略新平台
1、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一是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石长铁路复线、京珠西、长韶娄、长湘、大浏以及霞凝港三期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抓紧建设汽车南、北站和大河西综合交通枢纽。加大蒙西至华中(岳阳-吉安)铁路过境浏阳并在浏阳设站的前期协调力度,争取打通北煤输入、浏阳烟花通过厦门的对外出口新通道。加大金洲大道西延线、开元大道东延线二期、重点红色旅游景点连接线等干线公路新建和改造力度。二是突出聚焦“一江两岸”。坚持沿江建设、跨江发展,力争将“一江两岸”打造成长沙城市的标志性名片。加快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湘江生态经济带沿江景观道路等项目建设,提升“山水洲城”形象。推进福元路大桥、湘府路大桥、南湖路隧道等过江通道建设,初步形成以湘江为中轴,一江两岸、互动共进的城市新格局。三是加强重点片区开发。高标准推进滨江新城、黎托新城、省府新区、南湖新城、新河三角洲等重点片区开发,打造城市建设新亮点。加快推进大托铺机场搬迁和马王堆蔬菜市场等专业市场外迁步伐,优化城市发展空间。规划建设具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构建城市标识系统,塑造城市个性魅力。四是推进城市精细管理。加快市政道路建设,加强交通组织管理,提升城市通畅效率;继续推进城中村、棚户区和背街小巷的改造;加快完善城市垃圾收集、污水处理、城市保洁等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景观街、平改坡、城市亮化工程建设,继续实施社区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一批社区公园。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长沙库区建设,完成涵闸处理68处,库岸防护64公里。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除险改造。着力推进28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万亩山塘清淤增蓄等项目建设。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微循环系统。二是积极实施农村五大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完成1500公里建设目标,建成200个农村客运招呼站。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解决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改造农村低压线路2400公里,完成1030台变压器改造扩容任务。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巩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成果并建立长效机制。三是加快中心城镇建设。统筹推进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建设,继续实施“十镇百村”示范工程。重点建设“十二五”规划确定的15个中心镇,统筹抓好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产业和人口向中心镇集聚。
(四)强化节能减排综合示范,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1、全力打造大河西先导区。一是加快先导区建设提质。进一步完善先导区“六纵八横”骨干路网建设,加快枫林西路三期(西延线)、坪塘大道南延线等区内交通设施建设,同步配套水电气信、科教文卫等服务设施。加快开发洋湖垸、岳麓山大学城等重点片区,推进关山村、光明村、莲花镇等两型示范村镇建设。二是加速两型产业集聚。将集聚产业作为先导区当前发展的主要任务。依托长沙高新区大力推进高端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梅溪湖、滨江新城等城市综合新区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依托动漫文化创意园,做大做强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针对重点领域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加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2、切实做好节能减排综合示范。一是突出抓好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围绕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六化”实施方案(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业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抓紧做好前期工作,确保项目及时启动。以宁乡经开区、浏阳制造产业基地为重点,建设国家再制造示范基地。依托长沙经开区星沙产业基地,建设国家“城市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基地。二是完善节能减排配套政策。认真研究制定促进我市节能减排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和指导意见,出台长沙市节能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淘汰落后产能等配套政策。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财政补助试点、碳交易试点等试点范围。三是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强化能评环评,实施总量控制和限批制度。优化节能减排监测预警体系。构建节能减排科技研发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重点项目采取倾向性的信贷支持政策。
3、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启动实施新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实施湘江流域长沙段综合治理,加快浏阳河、沩水河、捞刀河、靳江河四大支流流域治理及生态修复。完善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垃圾收集处置、畜禽污染治理、乡镇污水处理三大治理任务。二是全面推进落后产能退出。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强力淘汰高耗能限制类产能,建立落后产能的动态淘汰机制,根据国家要求主动提高我市淘汰落后产能的实施标准。三是加强两型文化建设。宣传低碳文明的两型生活方式,积极倡导绿色健康环保的消费观念,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两型机关”、“两型社区”、“两型企业”、“两型园区”等示范单位。
(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速资源要素集聚
1、积极推动综合配套改革。一是推进资源环境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健全排污权交易、生态环境补偿、环境风险责任保险、绿色采购等市场化机制,制定完善资源环境地方性法规。二是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节地制度创新。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整理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交易,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三是推动城乡一体化改革。深化以地权、林权、水权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效盘活农村发展要素。推动人口户籍制度改革,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建立健全城市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机制,带动农村发展。四是抓好其他重点领域的改革。抓住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机遇,完善我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在大医院推行便民利民措施。同时,加快发展医疗服务业,推动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适应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一是优化配套服务环境。积极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完善水、电、路、燃气和工业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不断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加强商业、学校、医疗机构、廉租房、公租房和休闲娱乐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生活***务功能。积极推动园区仓储物流、金融服务、科技研发、教育培训等生产***务业发展,为入园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二是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完善和落实好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拓展金霞物流保税区功能,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大力推行产业链招商和总部招商,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行业领军企业。三是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把握各种资源要素加速流动趋势,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产业、资金、技术、人才向长沙集聚。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实施教育强市战略。重点推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加强城区(包括县城)开发建设的教育设施配套,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和部分学校班额过大等问题。继续推动合格学校建设,启动标准化学校建设。推动学前教育发展,重点建设35所公办幼儿园。认真落实校车安全的相关制度。二是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偏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施标准化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一体化管理机制,推行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制度,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加快长沙国际医疗城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三是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统筹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完成“两馆一厅”建设,继续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户户通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汉长沙王遗址、炭河里商周遗址、铜官窑遗址三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2、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健全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探索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推进“惠老”工程,完成20所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工作,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和困难人群的救助水平。继续抓好市精神病医院、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等项目建设。二是加大就业创业统筹力度。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转业退伍人员和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安置工作,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入推进创业富民活动,加大创业培训力度,争创首批“中国十大最具创业活力城市”。三是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确保完成26941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其中新建廉租房2258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00套,公租房(含新建和购改租)14000套,棚户区改造(含城市、国有工矿和林区等棚户区)9183套,经济适用房(含货币补贴)1000套。争取完成3000户农村危房改建任务。
3、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统筹推进平安和谐城市、食品安全城市、创业宜居城市和生态环保城市建设,巩固和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快建设全国社会管理示范城市。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社会组织为中介平台,着力整合各类管理资源,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及公民共同参与的开放式、网络化的管理新模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公共服务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继续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计划,深入推进文化馆、图书馆、运动场等设施免费或优惠向群众开放。将进城落户农民工统一纳入当地社会管理体系,逐步提供均等公共服务。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建立健全社会法律服务体系,加快“法治长沙”建设;完善和落实信访工作“一健三联”、矛盾调解“五级三调”制度,认真做好群众工作。
(七)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制约
1、积极拓展信贷市场。大力加强与国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对接,及时捕捉信贷支持方面的政策和信息,通过创新信贷模式,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支持,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引入村镇银行,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2、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重点推进企业上市,聘请专业券商机构对有上市潜力的企业进行辅导和业务培训,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为企业上市创造条件,加大对企业上市的财政补贴和奖励力度。积极扩大企业债券、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债券和保障性住房债券融资规模,创新股权投资、融资租赁、保险融资、银行入股等其他融资模式。
3、引进和设立各类投资基金。积极引入风险投、科技投等创业投资基金,引进品牌创业投资企业,制定促进创业投资行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市、区县(市)和相关园区共同努力,争取设立长沙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按照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等模式运作,充分发挥基金的乘数效应,重点支持创新创业发展。
4、推进融资性平台建设。推进融资性平台市场化运作、多元化发展,完善对政府融资性平台的资本金补充机制,推动融资性平台成为有盈利能力的经济实体。鼓励融资性平台运用企业债券、市场债券等多种形式融资,优化债务结构。
5、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制定出台全市促进民间投资的配套政策。拓宽民间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能源供给、公用事业、科教文卫、民生工程等领域。
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秘书处日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