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生涯】一份职业一份修炼(1)----我曾是化验员!
&在职业中修炼!
&(二十年,我当化验员之所获)
勘探队员之歌&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着富饶的矿藏。
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上了明灯。&是那林中的鸟,为我们报告了黎明。&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那层层的山岗,&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着富饶的矿藏。&
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大海。&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了祖国人民。&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我们的行装,攀上那层层的山岗,&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宝藏。
**********************************************************************
&&& 熟悉俺的博友都知道,笔者曾当过将近20年(18.5年)的化验技术员。占俺的43年职场生涯的“半壁江山”。以上《勘探队员之歌》是俺和同事们非常熟悉的一首歌!
大学毕业后,俺的第一份职业,就是地矿系统的化验技术员。
据俺所知,在全国所有省份中,矿藏最多的是四川,其次就是江西了。因此,这两个省便在本系统中,配备着国内数一数二的“精兵强将”,“武器装备”也十分精良。&
俺所在的单位,是省地矿局直属单位,级别不高,只是处级。却有四五千人,连同家属,足足有两三万人。
大多数员工是地质、钻探、探矿的技术员与工人。还有为之服务的一整套完整的行政管理服务系统,甚至还有子弟中、小学。
实验室一两百人,是众目睽睽的目光之所在!其他技术员找来的或钻探的样品,如果没有经过实验室分析,不知道含矿量之前,不过是一块块石头,一堆堆土而已。
地质系统是当年国家财政的重点保障单位之一,实验室是地质队出成果出报告的核心机关。在那计划经济的年代里,刚走出三年自然灾害的我们,生活虽简单贫困,可工作上,属“重点保护”,顶头上司:地矿部负责拨付的经费或是仪器设备,可以说是资金充足,仪器设备都是那个年代最先进的!单位里化学试剂、药品都有专人负责采购,还设有专人配制药品,工作所需,应有尽有。
因为江西省地矿局既有普查,也有勘探任务。实验室承担的化验项目也就涵盖了元素周期表的一百多种元素中的一大半,如非金属、金属、贵金属、稀有、稀土等等,分析方法也很多,有光谱、原子吸收、极谱、火焰光度法、重量法、容量法、比色法、物理分析等十多类,几百种。在实验室后期还接触到原子荧光光谱、液相色谱等精密仪器。
在与山、与石头打交道的数千地质人中,实验室是神秘而又舒服的地方----每一间宽敞的实验室都布置的非常漂亮,仪器设备闪闪发光,烧杯、滴定管。。。摆得整整齐齐。有几个实验室因工作需要(精密仪器保护)还配备了空调(要知道,那是六十年代啊!)。化验员个个身穿白大褂(工作服),文质彬彬,阳光不晒,大雨不淋,多舒服啊。
可是,我们的工作却是重中之重,不能有一分一毫的马虎:我们,从大本科班毕业后,得经过半年至一年的岗前实习,直到完全掌握了仪器分析,化学分析,且互检合格率达到规定的标准,才能正式上岗。
上报的报告单上签上你的大名,表示你永远要对这份结果负责。你的分析准确率必须能经受副样(每一份粉碎后的样品,用四分法混匀,正样供现场分析,副样留在样品库里备查)十年内抽查的考验!
新上岗的我们都听过这样的真实故事:“某省一总工,根据实验室提供的数据进行某矿的储量计算,因粗心大意,相差了一个小数点,将该矿的储量比实际值提高了十倍,贫矿变成了富矿。国家花大笔投资开矿时,发现该矿山并没有开采价值,一级级追查下来,查到总工责任,最后,判刑,坐牢。”&
走进宽敞无比、窗明几净的实验室,我立即爱上了自己的工作,一头钻进了分析化学的海洋。当时幼稚的我还期望着能从中“发现”新元素呢!没过多久,我便成为本实验室的业务骨干,经常地被派出外地出差或是学习新项目。
那年代的工作繁忙,我们手中的样品是永远也做不完的。在这份职业里,我真正体会并学到了质量与速度并进的办法。地矿系统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与这种严谨的质量管理方法对我日后的工作与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化验员工作期间,我还学会了时间、空间等各类“统筹学”的运用。
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我终身受益的一份职业修炼。质量与速度并进,也是职业带给我的收获。在离开化验员岗位后的二十多年职业生涯中,我从来不敢马虎对待自己手中的事情;在平时工作与生活中,也很好地运用了运筹学的原理,贯穿在方方面面。
效果就是:曾在各个阶段,被人誉为“快笔”,“快手”、“又快又好”、“里里外外一把手”(指家里与工作中)!
我的更多文章:
( 10:45:56)( 14:36:47)( 09:08:59)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