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林什么时候建成猫介绍的

十天内免登录
使用合作网站帐户登陆:
搜集百闻一见大人物之平常事;罗列万众千般小百姓的非常情
→→林建光
林建光,男,1969年12月出生,汉族,广东揭西县人,1990年8月入党,1987年10月参加工作,学历大学(宣化炮兵指挥学院高炮指挥专业),现任***徐闻县委常委、人民武装部政治委员。
0.07& 一二四师高炮团战士、班长
3.07& 郑州高炮学院学员
9.04& 一二四师高炮团排长、连长
5.02& 预备役高炮5团教导员、营长、装备处长
6.02& 预备役高炮旅装备科科长(其间:5.07在职参加宣化炮兵指挥学院战炮指挥职业)
8.02& 湛江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
8.09& 徐闻县人民武装部政治委员
2008.09&&&&&&&&& ***徐闻县委常委、县人民武装部政治委员。
分工:兼任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分管武装、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联系驻徐部队工作,协管涉军问题的信访维稳工作。
请输入编辑原因(10-200字符)
暂时还没有人赠送礼物
林建光相关的图片(共0张)
林建光相关的资讯(共0篇)
你还没有登陆,将以匿名的形式发布资料!&匿名提交&
补充关于"林建光"的资料
(为了能够通过审核,请填写真实,有根据的人物资料)
文章标题:
文章出处:
(填写你参考资料的来源,如果没有可不填!)
发生时间:
(格式:,不知道具体时间请留空。)
认识的人:
(可能认识的人,人名之间空格分开)
文章内容:
他(她)的社交圈
***,温家宝
* 多个人物请用","隔开
对他(她)说句话
搜索更多信息Error 401--Unauthorized
Error 401--Unauthorized
From RFC 2068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 HTTP/1.1:
10.4.2 401 Unauthorized
The request requires user authentication. The response MUST include a WWW-Authenticate header field (section 14.46) containing a challenge applicable to the requested resource. The client MAY repeat the request with a suitable Authorization header field (section 14.8). If the request already included Authorization credentials, then the 401 response indicates that authorization has been refused for those credentials. If the 401 response contains the same challenge as the prior response, and the user agent has already attempted authentication at least once, then the user SHOULD be presented the entity that was given in the response, since that entity MAY include relevant diagnostic information. HTTP access authentication is explained in section 11.介林导引(修改稿)
介林导引(修改稿)
【欢迎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诸位来灵石介林风景名胜区旅游观光。我是景区导游员小N,今天有幸陪同诸位一道游览参观,非常高兴,我将尽最大的努力让大家游得尽兴,玩的开心。
在参观介林之前,我先给大家灵石位于山西中部,晋中、临汾两盆地在此相交,太行、吕梁两山脉在此相连。自然环境优越,地理位置独特。沟壑纵横,控东西两山之形胜;山高水深,扼南北交通之要冲,自古有“秦晋要道,川陕通衢”之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和重要战场,留下了许许多多古代文明和历史文化,全县面积1206平方公里,人口26万。
好了,现在我们开始游览介林。介林是中国寒食习俗的诞生地和忠孝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埋葬三晋名贤介子推和被老百姓尊为神世代祭祀介神爷的地方。为了让大家有进一步的了解,我先简要介绍一下介子推与介林概况。
介子推,又名介推。生于公元前676年即春秋晋献公元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卒于公元前636年即晋文公元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享年40周岁。据考,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绵上即今灵石静升镇旌介村人,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其父为晋国谏议大夫不幸英年早逝,介子推子袭父职开始了从政生涯。“骊姬之乱”,他跟随晋文公流亡在外19年,奔走于列国之间历尽艰辛,曾自割其股以救君命。晋文公复国即位,介子推淡薄名利,功成身退,携母隐居,忠孝两全,世代被景仰称颂,成为中华古今史上唯一以山(介山)、以县(介休)、以村(旌介)、以节(清明)以俗(寒食)铭记的中华忠孝第一人。孔子、庄子、屈原等先贤,都盛赞他功不言禄,至忠至孝。晋文公赐他“绵上之田”,宋神宗封他“洁惠侯”爵,
宋徽宗赐其庙额“昭德”,
慈禧太后下封号“履洁”,光绪皇帝增匾额“绵田旌善”,他的忠孝精神,深深植根于民间,直到今天仍引领着人们继续向现代忠孝文明迈进。
介林位于灵石县城东北15公里处,古称绵上,面积2300余公顷,是介子推隐居和被烧死的地方,也是埋葬和祭祀他的地方,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介林始建于春秋,兴起于秦汉,鼎盛于隋唐。北宋时神宗敕命重建,增堂建屋,栽花种草,成为三晋风景胜地和中华忠孝文化圣地。据《灵石县志》记载,古代这里“苍松翠柏,禽鸟之声不绝,树密林深,芳草之味异香;境地清远,百尺乔木不下数千万株,涛声如歌,情同钟子期神游海上,收风气之全,结山川之秀,名胜相传甚久矣。”“自古文人韵士,览景抒怀,歌咏不尽;从来香客信徒,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直至1942年,日寇入侵,烧杀掠抢,林木被伐,殿宇遭焚,千年胜景一去不复。2008年,山西介子推故里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秉承弘扬忠孝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之意念,毅然决定投巨资修复开发,介林才得以重放光彩。
简单情况就向大家介绍到这里。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介林的林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门。它为北宋元丰元年(1078)宋神宗赵顼敕命修建,金元明清均进行过补修或重修,现存建筑结构为三洞深邃城堡式拱门结构,建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长
27米,宽12米,高15米,建筑面积270平方米。门上的匾额,为清雍正进士、国子监丞孙杨淦所书。古代,通常认为用以表达经义、感情的叫匾,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的叫额,“介林”二字除用以表达建筑物名称与性质外,表达经义、感情的就是介子推墓地的意思。
古代礼制,人死后所埋葬的地方因主人身份尊卑等级不同称谓亦不同,帝王家墓地称“陵”,神圣者墓地称“林”,除此之外不论一品大员或百万富翁还是平民百姓墓地均称茔。泱泱华夏五千年,今只有灵石介林、曲阜孔林、邹城孟林、洛阳关林这四林。介林先孔林157年,早孟林347年,早关林855年,可谓中华第一林。
请大家回头看,大门后匾额题“旌善”二字,乃是出自晋文公之口,据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左传》记载,介子推被大火烧死后,晋文公非常后悔,在这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与表彰,将这里的田封予他曰“介推田”,将这里的山赐予他名“介山”。为了牢记自己的过失,将这里的山沟赐名为“后悔沟”,将介子推所在的村庄赐名为“旌介里”,将与旌介里相邻的两个村赐名为“记过”村、“旌善”村,用以表达其“以记吾过,且旌善人”之意。这些名称沿用达两千余年,“旌介里”在民国初为了使用方便始简称为“旌介村”,旌表介子推在其故里之意至今未变。
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平台以前叫神坛,现在叫忠孝广场。古时,用于祭天者为圆形称天坛,用于祭地者为方形称地坛,用于祭神者大都比较小称神坛。过去,这里是时令节日大众祭祀介子推的场所,为适应时代发展改建为忠孝广场,用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墙上的浮雕,高2.16米,长46米,雕有18个介子推忠孝故事。北面一组以“割股奉君”为主题,再现了介子推习文练武、入宫辅政、流亡伴君,为国为民赤胆忠心的高风亮节;南面一组以“偕母隐居”为主题,再现了介子推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奉母至孝,爱国爱家忠孝双全的道德品质。
接下来参观的是群雕广场,这组大型群雕,主题思想集中体现了介子推忠、孝、清、烈的一生。古代祭介文载:“忠者,天地之大义;孝者,天地之常经;清者,天地之大节;烈者,天地之浩气”,高度概括了介子推爱家爱国、大仁大义的道德本质。群雕中间“研读史书”,表现的是介子推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立志成才的雄心壮志;右边“割股奉君”,说的是介子推危难之时,不避生死,挺身而出,随晋文公出亡19年,在重耳极度饥饿病危的情况下,强忍剧痛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熬汤疗病充饥,盼望他尽快康复,早日完成复兴晋国、拯救百姓的历史使命;左边“偕母隐居”,体现的是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完成复国大业,为成全君臣大义,使重耳全身心治理国家,遵循功成身退之道,回归自然、隐居山林、为母尽孝、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构成介子推作为我国忠孝文化典型代表、无愧于忠孝双全美名的史实。群雕背面“纵火焚林”,集中表现的是晋文公以求贤心切为由,四面放火,介子推背上老母四处逃命,怎奈十里松涛一片火海,母子相抱最终被无情地活活烧死的悲惨情景,可怜节妇名贤无故葬身火海,九泉之下怎知晋文公故里旌表、“封田赐山”的伪善之举,怎知百姓清明缅怀、“寒食”祭祀的沉痛心情。
故事讲到这里,有些客人不禁要问,介子推不是隐居绵山而死吗?怎么又跑到这里了?刚才我告诉大家春秋时这里的地名叫“绵上”,可能大家对“绵山”“绵上”是什么关系不太清楚,现在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首先给大家介绍“绵山”。“绵山”是山的名称,我们往上看,面前的这座大山就是所谓的“绵山”,它原来的名字叫“介山”,自春秋晋文公赐予介子推始得名,是太岳山的一部分,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横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地,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积在灵石境内。而绵上是春秋时本地行政区划名称,我们往下看,面前的这大片平原就是古时的“绵上”,虽说与绵山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的概念截然不同。《辞海》就有:“绵上,古地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公元前636年介之推隐居于此而死,晋文公以绵上之田作为介之推的祭田”的记载;《左传》“(介子推)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说的也是这里,即所谓晋文公赐予介子推的“绵上之田”。
因位于绵上地区而得名,与绵上相依相靠同为一体,因此说介子推是隐居“绵山”而死也不算错,只不过不够准确而已,准确地说是应该是隐居灵石“绵上”而死。
我们现在将要参观的是介庙。介庙在全国均有分布,山西相对较多见。因介子推被宋神宗封为洁惠侯、被老百姓尊为神仙,故有些地方也称洁惠侯祠、介神祠或介神庙。灵石介庙始建于春秋,北宋时神宗赵顼敕命重建,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它是国家钦定祭祀介子推的主庙,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介子推庙,同时还是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介子推故里的家庙,它的性质与曲阜孔庙、解州关帝庙相同无二。历代以来,从帝王将相、社会名流到士庶百姓,瞻仰拜谒络绎不绝,每年春秋两度的公祭和庙会更是人潮如海,盛况空前,经久不衰,可惜在1942年惨遭日本侵略者焚毁,松涛林海胜景不复,琼楼玉宇旧迹难觅,两千余年的名胜古迹毁于一旦。2008年,山西介子推故里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投巨资开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在旧基上重修。新修复的介庙,完全保留了原来的布局特征,共有大小房屋数百间,占地面积达2500多平方米。
与大门相对应的是忠孝照壁。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也称“影壁”或“屏风墙”。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利。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大门前置一堵墙,因而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这座忠孝照壁,原建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距今已有 900多年的历史,是灵石最古老、最精致的大型砖雕照壁,1942年毁于日本侵略者之手。新修复的忠孝壁,长12米,宽1米,高4米,为须弥座五彩斗拱。将忠孝二字雕于正中,意在告诫后人“忠孝”乃立身之本,应永刻“心”中,不可忘怀;忠壁雕有“鹿鹤同春”,以梅花鹿、仙鹤、松树为主组成的图案,寓意河清海宴,国泰民安,六合(鹿鹤之谐音)之内春光共沐;孝壁雕有“苍龙望子”,以龙、鱼等为主组成图案,寓意子孙兴旺,吉庆有余,家族之间子孝孙贤,同时亦重在表现介子推期盼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强烈愿望。
【圣旨厅】大家往两边看,这两尊塑像就是佛教最著名的哼哈二将,他们睁眼鼓鼻,上身裸露,体魄健壮,手拿金刚杵,威武凶恶,怒视凡间,一个鼻子里哼气,一个口中哈气。哼将,原名,他在“警卫”中如遇盗贼,只要鼻子一哼,窍中二气就会响如洪钟喷出两道白光,可吸妖魔魂魄,任何鬼怪在他面前都会失败;哈将,名叫,他腹内有一道黄气,如果遇到妖魔鬼怪,只要张口哈出一口黄气,就可以使其呆若木鸡,束手就擒,置于死地,他们的功能主要是扶正辟邪,降妖镇魔。
我们现在将要参观的是圣旨厅。这里前面的匾额为“昭德”二字,是北宋崇宁三年(1104)二月徽宗赵佶亲笔书写;后面的匾额为“履洁”二字,是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二月慈禧皇太后手书。这里还有两幅圣旨,一幅是北宋元丰元年(1078)神宗赵顼赐封介子推为“洁惠侯”爵号的,一幅是清朝光绪六年(1880)德宗载?嘉奖介子推赐颁“绵田旌善”匾额的。这里还有两幅奏折,一幅是清朝光绪六年(1078)山西巡抚葆亨奏请朝廷嘉奖介子推赐颁匾额的,一幅是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山西巡抚赵尔巽奏请朝廷赐封介子推徽号的。不过,不论那朝皇帝,赐封介子推是为维护他们的皇权统治,宋徽宗“昭德”二字最能说明问题。大家知道,宋徽宗虽是一个昏庸无道之君,却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大书画家,他独创的“瘦金体”独具一格,无人企及。所谓“昭德”二字,昭者,明亮显著,昭告、昭彰、昭显;德者,品行道德,德行、德政、德望。不论是北宋末官逼民反、金兵入侵、朝廷内外交困,还是清朝后期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帝国主义侵略,这些帝王才会想起要“昭”介子推之德,颁行天下,使朝廷文武官员都能向介子推一样,国家有难时,不避生死,挺身而出;国家安定后,不争权夺利,不居功自傲,文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武将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所以说他们的用意是不言而喻。
穿过钟鼓二楼是戏台。戏台是专为戏剧演出而建,不论神仙生日、祈福免灾、求神拜药、举办庙会、吉祥庆典等,都要为神献戏,这也是古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这座戏台,属硬山顶前檐歇山顶式建筑,面阔12米,进深10米,高7米。以前每年最少演戏两次,一次是三月花朝节,一次是七月介神爷生日。每次演戏期间,邻近县乡的群众都会赶来,有的纯粹看戏,有的做生意,有的走亲戚,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人山人海,非常热闹。两边的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鸣钟催人起,入夜击鼓催人息”的晨钟暮鼓制度。钟鼓楼在庙宇中专供佛事司时之用。
院心建筑叫献殿,东西两厢为配殿。献殿为元代歇山顶木结构建筑,长宽均为10米,平面布局为正方形。五彩斗拱,由8根木柱擎顶,外围四根柱子较粗,直径均在60厘米以上,梁架简洁,斗拱疏朗。殿身四周无壁,整体结构轻巧稳固。献殿是朝廷及地方官员祭祀介子推设置香案、陈设供品的地方,每逢春秋大祭和重大庙会,这里便是举行隆重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达官显贵观剧看戏的地方。配殿原为存放物品之所,现在东配殿是……;西配殿是介子推纪念馆……
【碑亭】左右两座碑亭,均为元代(左为元至正二十二年即1362年,右为至元元年即1335年)重修介庙碑记,碑文中详细记载了介子推不为名利、忠君孝母、绵上封田等史实及介庙的发展历程。这些石碑虽历经七、八百年的风雨飘零仍基本完好。正殿前左边之《增修介庙碑记》,不仅介绍了介庙的由来与发展,而且说:“(介子推)归隐之因为‘禄弗及’是诬也,殊不知渡河之时,尚未封赏,其隐居之意已定”和“重耳器量诡谲有余、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共安乐、从亡之恩一旦顿忘”以及介子推“内难既除,君位既定,隐居奉母,忠孝两全”的史实。右边是《寒食节祭洁惠侯祝文》,每年寒食节,政府官员都要在这里宣读祝文,隆重祭奠介子推。
【正殿】现在我们将要参观的是正殿,正殿是供奉祭祀介子推的地方,正中塑介子推隐居为民像,左右文臣、武将各二侍立护卫。见此情景,诸位不禁要生疑问,介子推既未封过帝,隐居后也不能算官,怎么能有文臣武将呢?对了!这正是本介庙独特的风格。有人说,介子推不应因晋文公未加封赏便辞官隐居;还有人说,国家用人之际介子推选择隐居,算不上什么忠臣。其实不然,读过《史记》的佳宾一定记得,介子推随重耳归国渡过黄河后便归乡而隐。归隐在前,封赏在后,怎能说是因“未加封赏”而隐居呢?据资料记载,介子推隐居真正的原因有二:其一,作为首功之人带头放弃高官厚禄,使从亡他臣不敢居功自傲要挟国君,让晋文公尽快摆脱论功行赏的困扰,全力投入处理国家事务,恢复国家正常秩序;其二,“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不绝于史,介子推深知晋文公的为人,选择隐居,既可避免君臣相残国家遭殃,又可保全自身为母尽孝。“因禄不及而归隐”只能说是晋文公迷惑天下人、强加在介子推身上的不实之词。
介子推生前为国为民,赤胆忠心;介子推死后默佑百姓,功在一方。他不忘故乡养育之恩,遇有水旱疾疫、天灾人祸,每每显灵捍灾御患、起死回生,增塑无名文臣武将各二,正是故里乡亲对先贤特殊的感戴。
本殿为元代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长、宽均为10米。壁画为与晋文公十九年流亡和介子推归隐图:有流亡艰险、割股奉君、归国即位、封赏功臣、绵上隐居、母子论赏、寻臣心切、烽火无情、文公悲悔、诏令封赏、寒食祭介等内容。
【送子殿】
在参观送子殿前,我还要给诸位介绍一下灵石介庙别具一格的另一道景观。可能大家已经发现,这里有佛教、道教的内容,可能大家要问,既然介庙与孔庙、关庙性质相同,怎能把其它神仙也请进介庙供奉呢?说的一点也不错,是不应该让其它神仙也待在这里。说实的,灵石介庙从春秋秦汉,到唐宋元明,两千余年间如同孔关二庙一样,一直为介子推独家清静之地,也一直由国家负责管理经营。入清后,随着对介子推的逐渐淡漠,介庙改由地方负责,灵石县政府责成介庙周围一十八村经营管理。大家知道,其时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国家,人们为了风调雨顺,免灾去难,各村供奉了许许多多的神灵,由于经费严重短缺,经营举步为艰,有人想出把各路神仙集中在此与介子推一并供奉,才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也会有人说,灵石也有孔庙、关庙,为何独并于介庙呢?这里也有讲究,因人们习惯称孔子为孔夫子,称关羽为关老爷,他们仍在人的行列,是不能与神供在一起的,而称介子推为介神爷,既然都是神是可以集合在一块祭祀的。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送子殿。送子殿供奉的是送子观音,亦称观世音菩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儿育女的需要。壁画左边为“百子闹春”图;右边是介子推出生传说故事,即龙母送子、拜师求学、学文炼武、文公重用等。本殿送子观音特别灵应,凡是求儿求女只要神前虔诚祈祷,有求必应。每年在农历三月十八这一天,前来求儿求女的人络绎不绝,从宋元到明清一直延续了近千年,直到解放后,每年还有很多人来求儿求女。老人们说:儿女虽是父母生养,但都是送子观音送给的,所以孩子一生下来,父母首先要来庙中敬献,感谢观音赐子之恩。为使儿女不生灾害病,做父母的都要向送子观音要一条锁链,挂在婴儿的脖子上,一直戴到十二岁时带上孩子和贡礼来感谢送子观音,敬过菩萨后,才可以把儿女脖子上的锁链卸下来,挂在庙后的松柏树上,每年来此下锁的儿童不下数百人,卸下的红色锁链把庙后的苍松翠柏妆扮的分外妖娆。
【地藏王殿】
地藏王也叫地藏菩萨,与文殊、普贤、观音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传说是他诞辰之日,各地前来本庙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地藏菩萨是让众生深信因果、归依三宝。本殿塑像为地藏菩萨及弟子、十大闫君、生死判官、牛头马面。所绘壁画为世人生死轮回,善恶有报,好人上金山银山来世升官发财;恶人下油锅、碾捣磨推,来世变鸡变狗。其用意是将因果关系说清楚,告诉人们“因有果,果有因,种什因,结什果”,劝告世人行好积德,孝敬老人,使人人都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负责,由少做坏事到不做坏事,这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现在我们来到了后殿,后殿因傅山先生题楣额曰:“承颜堂”,故也称承颜堂。后殿主要是供奉介子推母亲的地方,正中为介母遗容,左介弟,右介妹,意在“一家仍眷属,千载共团圆”。介母,据父老相传为今本县两渡镇曹村人氏,介子推年幼时,经常代母亲去往曹村看望姥姥,返回时,姥姥总是给他带许多好吃的。介母生有二男一女,除介弟逃生外,一家三口均葬身火海,《灵石县志》载:“介子推从文公出亡十九年,介母独携一女家居。文公返国赏从亡者,禄不及推,遂与推同隐于绵上。及文公焚山,与之推并其女抱木焚焉。”壁画为介子推绵上尊神图:有介庙神花、指点迷津、降雨甘露、助军取胜、红柳治病等内容,西壁题诗为太原傅山先生清顺治四年(1647)拜谒介林时所撰。后殿为元代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长、宽均为10米。
【药王殿】
人的一生离不开医药,人们感谢医药的发明者和名医名师,并把他们视若神明以祭祀。药王殿所塑“药王”为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幼聪颖好学,年十八立志研究医学,后隐居学道研究养生长寿之术。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本殿所绘壁画为中国历史十大名医,他们是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葛洪、孙思邈、钱乙、李时珍、朱震亭、叶天士。
【文昌殿】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文昌殿。文昌殿所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官名,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古代星相家将其解释为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又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称之为“文曲星”。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一般认为他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是读书人求取科名最尊奉的神?,故尤为文人学子顶礼膜拜。其受民间的奉祀,从周朝以?,历代都相沿制订礼法,列入祀典,所谓文昌“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到了元代,仁宗皇帝封梓潼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同被道教尊为主管功名利禄之神,所以二神合而为一,成为人们对功名利禄追求的恭奉之神。壁画所绘为先哲孔子、老子、孙子、荀子、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列子九人。
【魁星阁】 与文昌殿相邻的是魁星阁。魁星是中之一“奎星”的俗称,指的前四星,此四星除合称“魁星”外,亦被并称为“斗魁”。 因“魁”与“奎”同音,故亦有称“奎星”的。作为的侍神,魁星主宰文运信仰盛于宋代,从此经久不衰。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榜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型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每年七月七日为魁星诞辰,魁星的香火十分旺盛,现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家长们个个望子成龙,学子们无不企盼金榜题名,大都来拜魁星。希望“一举夺魁”、“独占鳌头”。
【三清阁】
现在来到的地方是三清阁。三清阁供奉着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是道家哲学“三一”学术的象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三位道教神仙体系中地位最尊贵的三位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位列之首,他为天界之祖;上清灵宝天尊位居第二,他为万道之主;太清道德天尊即太山老君位在第三,他是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民间善男信女的虔诚崇拜。唐朝时,太上老君威灵更盛,他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天宝年间,玄宗赐封他“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尊号,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墙上壁画左边是“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右边是“女娲造人”和“炼石补天”。
【财神殿】
从古至今,人人追求美满富裕的生活,于是财神爷成为世人最为崇拜的偶像之一。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分。文财神一说是比干,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为人耿直,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便直言相见。最后纣王恼羞成怒,将比干开膛挖心。正因为无心,也就无偏无向,办事公正,后人将他敬为财神。武财神以赵公明名气最盛,在《封神榜》里,他是娥嵋山的道仙,武艺高强,后来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封其为“金龙如意正一龙坛真君”,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关圣帝君亦被称为“武财神”,传说他管过兵马站,善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本殿壁画为福、禄、寿、喜与和合二仙,愿天下人万事如意,福寿绵长。
介庙我们就暂时参观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是介林人文景观区另一个重要景点----介墓景区。
【听涛亭】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叫听涛亭,是古代听介庙松涛、赏介林佳景最好的处所。相传远古时有人在此割草牧畜,次日草便复盛如故,惊奇之下刨出一破盆,用以喂狗狗食不尽,改而储钱取之不竭,后遇战乱埋藏于此植松柏一株以作记号,待战乱平息来取时满山遍野松柏成林,千树一面无法辨认,挖了多株踪影难觅,从此聚宝盆再未出世松柏却倍加茂盛,形成“介庙松涛”灵石古“八景”之一。《灵石县志》载:“介山之胜,自东周迄今矣,山麓林木蔚然生秀,其中百尺乔松不下数千万株。林中祠宇巍然,境地清远,静听松涛恍同钟子期神游海上。”葱葱松柏,阵阵涛声,枭枭云烟,潺潺流水,亭台玉立,曲径通幽,美不胜收的千古奇景,成为三晋旅游光观胜地,我们即将要参观的景点“碑林”中,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诗碑、游记的描述便是其时真实环境的写照,如:傅山先生诗:“青松白松十里周,?青?白祠堂幽。”清王佑诗:“松柏何青葱,千株万株密。匝径抱清溪,阴森碍白日。”这种聚宝盆里孕育出的松柏当地人称“黄栌”,因其木质为红色又俗称“破皮红”,传说晋文公焚林时介子推母子就是相抱黄栌树而死,《灵石县志》载:“文公纵火,介之推不出,同母抱树而死。其树名黄栌,惟此山独有。”
黄栌树油性大,香气浓,是上等木材品种,可惜在1942年被日军砍伐运往日本长达两年之久,介林松涛从此消失,千年美景一去难返。
【神道】神道亦称甬道,也就是通往墓地的道路。古代陵墓前大都建有神道,神道两侧置放石人、石兽,象征生前的仪卫,也是墓葬的重要等级标志。到了唐代,这种仪卫有了严格的规定,公侯石人四个,石马、石羊、石虎、石猪、石望柱各一对;官居一品者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石望柱各一对,二品三品往下依次递减。介子推被尊为神,宋神宗封为洁惠侯,因此他的仪卫文官、武将各四人、石兽八个。将石人列于首位,主要为显示墓主人威严、尊贵、唯我独尊的王权化身,石兽则根据实际特点显示主人清正廉洁,忠孝节义,祈盼天下太平、国强民富的良好愿望。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千年寒石》牌坊。“千年寒石”,指的是我们即将要参观的一块石头,名叫“忌板”,所谓寒食节,原为“寒
石节”,就源于这块“寒石”,“寒食”二字亦源于“寒石”二字的谐音。
人们习惯认为寒食节习俗发源于介休绵山,其实是灵石绵上,一字之差,误之千里。刚才我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绵山属原始森林,荒蛮之地,连人都没有的地方怎能形成风俗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绵上,也就山下这大片平川地区,夏商周时已是方圆几百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76年,在这里发现3座商墓和1座车马坑,1985年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正式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及其它珍贵文物,认定这里为商代方国丙国的首都,墓主人为丙国统治者。1986年又在这里发现从商代到汉代的墓葬54座,并发现规模较大的粮仓6座,专家初步推算可储粮100万斤,推定这里存在着大量定居生活的人群。应该说只有人群聚居密集的区域才能形成风俗节日。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就有:“绵上火禁,升平时禁七日,丧乱以来犹三日”的记载,应该说寒食节习俗是源于灵石古绵上地区,也就是今介林周边大范围地区。
我们现在就来到了叫“忌板”的这块“寒石”前,大家不要看这块石板其貌不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它的的确确演义出了我国千年寒食之节、之俗。据传,晋文公焚林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火灭后村民与军士就是在这块石板上找到了已焦化的介子推母子遗骸。悲痛之下急于收殓,怎奈被大火烧红的大石板逼迫的人们不能近前,大家急切希望这块石板赶快变成凉石、冷石、寒石,让乡贤九泉之下尽快安息。然经三天三夜漫天大火烧烤的石板,怎能在较短的时间凉下来呢?善良的乡亲,朴素的心理,想出了朴素的办法,他们认为过错在火,只有将火灭尽,石板才会凉下来,介子推母子遗骸才不会继续遭受灼烤之苦。心诚则灵,于是乎家家灭火,户户禁烟,三天三夜之后,石板果然凉了下来,变成了一块“寒石”,村人将介子推葬在了这块石板后,并在石前树起大牌坊,上书“千年寒石”,寄予了永不得再伤害乡贤的强烈愿望。(如同端午节纪念屈原一样,将粽子扔入江中不仅仅是对屈原的祭奠与哀思,更主要的是要体现人们让江中水族争食粽子而不忍心让它们再去争食屈原躯体的良好愿望。人们希望这块巨石成为千年寒石,亦是希望石板永不得再灼烤介子推母子魂魄。)这块巨石原硕大无边,遗憾的是农业学大寨时期,破除迷信,打坝造地,开山凿石,经父老多方保护才得以保留下这么一小块。大家看,这块石板夹有紫色,据传是介子推母子被烧时所流鲜血浸润之故。
据传,就在人们安葬了介子推母子恢复正常生活后,不经意间,在这块大石板烧裂的逢隙中长出一大一小两株柏树,枝杈交错,相拥相绕,绿荫覆盖了整块石板,树冠状若两人相抱,乡人感到神奇,认为是介子推母子灵魂不死,攀附在了这块寒石上,两株柏树即其母子的化身。从此,人们视“寒石”为神灵,称其为“忌板”,意在告诫人们禁止、禁忌、戒除所有人践踏、侮辱、蔑视这块石板,两株柏树亦称为“子母柏”,每年此期间,必来祭奠象征介子推母子灵魂的这块
“寒石”,并禁火三日。久而久之,祭奠寒石,缅怀乡贤,约定成俗,这种习俗也逐渐由绵上向周边地区扩展,直至传播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禁火祭奠寒石,火禁后也只得寒食,寒石与寒食相互偕音,慢慢地祭奠寒石之节就被后人说成或写成寒食之节了,这也正是寒食节的渊源和寒食二字的来历。古人作《千年寒石》诗中“留得美名忠孝在,千古寒石第一人”,其寒石二字就是石头之石。经秦汉至隋唐,石头之石才演变为食物之食,唐卢象作《寒食》诗“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就是食物之食。而子母柏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枯荣生发,依然枝繁叶茂,树大根深,直到两千余年后的1942年日军侵华期间被砍伐焚毁。
【介墓】好啦,下面给大家介绍介墓,眼前又高又大、花草郁郁葱葱的这个大土堆就是介子推的坟墓。大家知道,春秋时期的葬制是有墓而没有坟的,古代坟与墓也是有讲究的,《礼记》就载:“古也,墓而不坟”,郑玄注:“土之高者,曰坟”,也就说墓葬不堆土者谓之墓,堆土高出地面者谓之坟,而筑土为坟、穴地为墓者才谓之坟墓。据传,筑土为坟始于孔子,后众皆效仿,而且坟越筑越大,树越植越多,以致于到后来坟头的高低大小,树木的数量多少,都成为死者身份的标志,《周礼》就提出:“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丘低而树少。《吕氏春秋》亦载说,当时已设有专门的官员“掌管丘垅大小、高卑、薄厚之度,贵贱之等级”。这种习俗到秦汉时达到顶峰,秦始皇改王制称皇帝,地位至高无上,他的坟堆成了一座小山,可谓中国第一,《水经注》就记载说:“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也。”这也正是帝王墓地称“陵”的开始。风俗既开,上行下效,墓葬制度越来越严格,唐宋的典章对不同品级官员和庶人墓地的大小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公侯坟高二丈,因介子推被宋神宗封为洁惠侯,故我们今天看到的介子推墓为公侯级坟墓。
【瞻神亭】
这个景点叫“介神爷故里显灵,神头峪再现金身”。后面山崖地名叫神头峪,2003年9月12日,介林修复工程在这里举行奠基仪式,时值正午,山崖突然坍塌,烟云滚滚,雷声隆隆,两千余方巨石纷纷滚落山底,好在离人群较远,没有造成任何事故,人们也没有对这种自然塌方产生太多的关注。
2004年11月20日,灵石李树忠前来介林拜谒,正当午时,忽然间山崖上塌方后所形成的隐影轮廓,在李树忠眼里突然变成了一位索发带冠、和颜悦色、端坐须弥的古代士大夫像。在像右侧一个自然天成的硕大“神”字亦隐隐约约却活灵活现。大家仔细看一下,脑袋轮廓,肩膀胸膛,影影绰绰还真是那么回事。消息一出,老百姓众口一词,均认为是介神爷显灵,感谢乡亲给它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而显现原形。大家再看那个“神”字,不论是左边的示字旁,还是右边的申字,确也是那么一回事。虽说塌方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区域、再现特定的人物,或许也可以说真有点神灵感应,神头峪显“神头”、现“神”字,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实属千古奇观。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是介庙碑林。介庙碑林并不是以保存碑石之多、规模之大著称,而更重要的是这些碑石文字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里有朝廷官员的奏折告示,有地方贤达的重修碑记,有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如:山西巡抚葆亨、赵尔巽的奏折;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圣谕及礼部批文;灵石县令陈鸿吉、李汝霖、朱善元、汪敦元等的告示;屈原、唐王昌龄、孟元卿,宋张商英、赵瞻,明曾?、李东阳、杨巍,清顾炎武、傅山、王士?等的诗词游记。从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他们极高的文学艺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研究介子推,研究忠孝精神,研究寒食节渊源提供了丰富真实的资料,从而也记载了介子推是灵石人、寒食节源于灵石绵上这一历史事实。
【龙王庙】
龙王殿是介林最后一个景点。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龙、凤、麒麟、龟)之一,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小者名蛟,大者称龙,能显能隐,能细能粗,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在民间是祥瑞的象征,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龙王的职能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是民间普遍的信仰(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介林龙王非常灵应,直至民国时,邻县四乡一遇干旱都来此处求雨,且有求必应。左边壁画所绘就是百姓求雨出行图,右边是介神显灵应雨图。
【结束语】
各位游客,短短两小时的参观,不知大家是否满意,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与合作。目前,我们介林的工作仍在继续,不尽人意之处大有所在,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更好地去改进。俗语云:相逢是缘份、是问候,分手是祝福、是祈盼,希望诸位能够带上我们介林最美好的祝福,祝大家工作上春风得意,一帆风顺;生活上幸福美满,事事遂心。如果诸位游兴还浓,我可以带大家去参观我们的另一个景区----自然风光区,相信一定会给您带来更大的惊喜,神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一定会使您陶醉于仙境不能自拔。如大家感到时间紧张或精力不足,那我就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顺风,恭候大家的再次光临。
(本稿部分内容暂缺,待补)
&&&&&&&&&&&&&&&&&&&&&&&&&&&
&&&&&&&&&&&&&&&&&&&灵石县史志办公室景茂礼& 编写
&&&&&&&&&&&&&&
&&&&&&&&&&&&&&&&&&&&&&&&&&&&&&&&&&&&&&&&&&&&2009年5月20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