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奇小镇下载怎么进入别人的领地?

就业问题如何解决?
2003年&非典&封校期间,笔者深深预感到国内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想到了美国历史上曾经有比我国就业形势要严峻得多的&&大萧条时期??于是便开始了对&罗斯福新政如何解决就业问题&的研究。每天清晨,带着一块面包&&这是笔者的中饭,第一个走进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夜晚,每次都是最后一个被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从图书馆里赶出来??查阅了大量中外资料,看了数十本相关中外书籍,还有若干相关文章,初稿约3万字,定稿1万多,数次修改重写,都是在图书馆用纸笔完成(当时还没有经济能力买笔记本电脑)??
特别感恩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美国《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约编辑、武汉大学刘绪贻先生(1913- ),在拙作发表前,应《历史教学》编辑部的要求,让我打印一份字体加大号的文稿(怕刘老因年长看不清小字)寄给刘先生看看有没有问题,没想到刘先生不仅在文章方面给了我极大的肯定与鼓励,而且在为人与养生方面也给了我很多的教导??学生在此深深地祈愿他永远安康、尽享天年??
此外,我还要特别感恩我当时的《美国文明史》老师&&南师大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博导,美国哈佛大学美国文明史博士钱满素女士的悉心指点,为了帮我看看这篇文章有没有问题,她不顾自己身体不适、特地从百忙中抽出半天时间,逐字审核??衷心感恩她同样给予了我极大的肯定与鼓励,感恩她给我们开设了这门课程、让我们受益无穷??
所以,您眼前的这篇文章,或许没有一点趣味,但是哪怕有一句话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我就觉得心满意足,就觉得不那么有愧于恩师们的指导与帮助了??
试论罗斯福新政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摘要:1929年到1933年,美国大萧条,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罗斯福就任总统后,适时地推行&新政&,解决就业问题:直接救济失业者,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立法保护失业者,还特别注重以人为本,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结果,极大地缓解了美国就业的压力,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虽未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但为后来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罗斯福;新政;就业
&On How FDR&S New Deal Dealt with the Issue of Unemployment
Abstract: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became very serious during the great economic crisis from 1929 to 1933 in America. After taking up his office as the Presid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Roosevelt immediately initiated his New Deal including his plan to deal with the issue of unemployment.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study of its background content features and functions.
Key words: R New D unemployment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劳动是幸福之父&。&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活动的东西。&[1](p.259)然而,当今世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许多国家,不少人却不得不面临着就业、再就业的难题,因此就业问题,就成了一个普遍性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关于这一点的研究和处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可谓先行一步。比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Roosevelt, Franklin Delano,)就曾面临过很严重的大量人员失业的问题,那么研究他在经济衰退时期,是如何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就业这个问题,刺激经济复兴,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对于我们解决当前所遇到的或将要面临的一些就业方面的难题,或许不无启示。
一、时代背景
年美国经济大危机,不是一般的经济危机,而是美国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直至目前为止,仍然是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靠个人勤奋奋斗,40岁前已成为百万富翁,被称为&经营大企业的天才&的胡佛总统,曾经在比利时办过救济事业。当时,&几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发放救济的行政官&。[2](p.26)但是,到1932年大选时,他已经成了&全国最遭恨的人,他的名字成了悲惨绝望的同义词。&[3](p.122),当时经济中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国民生产总值,整个国民收入,劳工总收入以及个人消费水平急剧下降,失业数字逐月逐年增加。&根据官方统计,1930年4月,美国失业人数近320万人,到1933年3月,上升到1500万人,4月,每3个工人中有1人失业。&[4](p.2)威廉&福斯特的所引美国劳工研究会在《美国劳工实况》第2 卷中所载数字,&1933年美国失业人数为1700万人。&[5](p.313)半失业者则无法计算。幸而找到工作的,则深感工资削减之苦。
失业工人在忍受危机的煎熬,农民的情况则更加悲惨;被看成美国社会中坚的中产阶级也是同样苦难;不少文化名人当时亦难逃厄运,其中就包括196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 ),小说《愤怒的葡萄》的作者,当时,他连寄稿件的邮费也付不起,因无钱看牙医,牙齿一颗颗烂掉;越来越多的急于到处找工作的人形成了流浪大军。&没有人确切知道,看起来合理的估计是:1932年在全国流浪的有150万或200万人。&[6](p.251)他们的由破铁罐、废纸板和粗麻布搭起来的聚集地,他们用来裹身取暖的旧报纸、被饥饿的农民抓来吃的野兔,分别被戏称为&胡佛村&,&胡佛毯子&、&胡佛猪&。大量老年人更是处于孤苦无靠的境地。
由此可见,当时,胡佛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已使美国垄断资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发展到了极端,美国的自由放任经济已经走到了尽头,人们渴望改革、急需变化。民主党推举的候选人,纽约州州长罗斯福把握了美国人的迫切愿望,入主白宫后,针对年大萧条所引发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危机,由政府出面适时地推行了&新政&。
罗斯福新政有一个较明确的方向,即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与管理,要求限制垄断资本与改善广大工农群众与中小资产阶级的处境。它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恢复陷入空前严重的危机的经济;二、救济大规模的失业者和贫民,三、革除自由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即罗斯福认为作为&新政&支柱的三个R:Relief(救济),Recovery (复兴),Reform(改革)。&新政&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1935年以前为第一阶段,1935年以后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着重在复兴,第二阶段着重在改革,救济则贯彻始终。
虽然,罗斯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从一开始,对于千百万处于贫困中的人们,他就比胡佛表现出了更强的责任心。他认为&在现代文明中,政府对它的公民有些不可避免的义务。&[7](p.74)他要帮助&破产的,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4](p.74)当时,&美国人虽然没有统一的思想,但还是有普遍认同的观念,那就是以自由为中心的价值体系。&[3](p.2)所以&罗斯福指出,经济上的不平等造成政治中的不平等后,自由就失去了意义,政府必须坚强得足以保卫人民利益,确保自由的存在。他还提出四大自由,其中除了传统的言论表达和宗教信仰的自由外,还增加了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进一步确认了政府的承诺,扩大了自由和社会福利的范围。&[3](p.129)
从这个角度出发,综观&新政&的一系列措施:整顿金融、组织救济,压缩农业,提高物价,成立各种管理局来协调经济,并由政府拨款,兴建公共设施等,联系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切身问题,其中与就业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的内容就特别引人关注。
二、主要内容
罗斯福就业工程是一项庞大而繁杂的工程,直接或间接地牵涉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金融业、农业、工业、社会保障,财政、税收等,在具体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时,&罗斯福政府实施三项互相联系的调控措施&[10](p.191):直接救济失业者,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立法保护失业者。
1、直接救济
在大危机中,1700万人失业,2500万人衣食无着,约1/6的家庭需要靠救济才能维持生活。如此庞大的失业大军,传统的主要依靠公、私慈善机构和州、市、地方政府的救济体制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胡佛从一开始就反对政府直接救济失业者,他同样认为救济是地方政府的事情,反对联邦政府救济。面对已经崩溃的传统救济体制,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The Federal Emergency Relief Administration FERA),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的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8](p.490)同时,该法授权复兴金融公司向FERA拨款5亿美元作为救济金,并以&直接救济&的方式救济失业者。这样在&新政&中,联邦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承担了直接救济失业者的工作。救济之初,&大批失业者往往在仓库前面排成长队,等待领取救济品。&[9](p.716)在FERA成立的一个月里,向400万家庭进行了各种救济。从1933年至1935年4月该机构被撤销为止,共耗资约40亿美元。1935年4月,从FERA领取救济的人达446万。&1934年2月乃最高峰,几乎800万家庭领取救济。&[11](p.631)
2、以工代赈
新政伊始,&不允许任何人挨饿&,直接救济确实是必要的应急措施,但罗斯福只把它当作经济复苏到来的权宜之计,政府备而来用的王牌,是准备发动一系列大规模公共工程,以促进经济的恢复,扩大就业。因此,在救济工作中确立了两条原则:&第一,直接的赈济,凡有可能,都应辅之以有用的私有报酬的劳动;第二,凡在现在所处环境中,竭尽一切人力的可能,仍找不到完全自给和安居乐业机会的家庭,我们均将尽力在新的环境中给予重新开始的机会。&[12](p.63)为此,联邦政府积极创办一系列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扩大就业。
以工代赈其实并非罗斯福首创,我国早在2400多年前春秋时代,齐相晏婴就实行过以工赈来救济灾荒。[13](p.9-14)但在罗斯福新政时,他还提出了大规模工赈计划应该遵循的六项基本方针:&(1)工程应该是有用的;(2)工程的性质应使相当部分的开支用于劳动工资;(3)工程应使国库相当部分的开支得以最终回收;(4)每项工程的拨款均应立即实际地用掉,不应移作未来各年之用。(5)工程的性质必须适合向领取救济金的人们提供就业,不应有所例外;(6)工程将依照各地领取救济的工人人数多寡予以安排。&[12](p.8)
以工代赈本来就是一种对贫困问题的积极调控措施,而在这六项基本方针基础上建立的一系列以工代赈机构,如民间资源保护队,公共工程管理局,国民工程管理局,工程进展局等,一方面扩大了就业机会,缓解贫困和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同时也避免了直接救济所产生的依赖效应。它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1)民间资源保护队(The 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 CCC)
罗斯福上任不久,亲自制订新计划,以保全人力和自然资源。日,罗斯福要求国会迅速授权组织CCC,4月5日开始活动,一方面将大批&流浪的野孩子&和城市失业青年投入有报酬的劳动,养家糊口;另一方面致力于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第一次领取拨款三亿元,雇佣领取救济家庭的青年(18~25岁)二十五万人,在大约一千五百个营地劳动,遍及各州。他们在陆军部的指挥下,从事重新造林,洪水控制与土壤保持等工作。政府向他们提供食品、住所,每月工资30美元(其中25美元寄给他们家庭),并允许8%的成绩优良者每月得36美元,5%每月得45美元。黑人青年所占比例与黑人在总人口中比例大体一致。到1935年,CCC人数最多达五十万。1942年结束时,有一百七十五万青年在它里面劳动过,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近20万英亩国有公园和兴建了大量游览设施。事实上,到了后来,许多有关年龄和家庭状况的规定已经取消,因此总计约有250万人在CCC服务过。总之,CCC不光为250万人创造了临时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为企业造就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后备队伍。
(2)公共工程局(The Public Works Administration PWA)
根据《全国工业复兴法》(The 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 NIRA)第二部分有关条文,PWA于1933年6月成立,从事长期目标的工程计划。虽然由伊克斯(Harold L&Ickes)负责的PWA未能对刺激经济复兴,增加就业起太大的作用,但PWA对美国的基本建设事业却作出了重大贡献。从&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14](p.288)据罗斯福在1944年透露,在1933年,他还使用了PWA的款项执行了一个海军扩军计划,建造了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潜水艇和战斗机等;PWA还拨款给陆军航空部队制造了100多架飞机;修建了50多个军用机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PWA建设的大古力水坝,女王街心隧道和全美运河,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总的来说,PWA共花费了60亿美元的开支,为建筑工地创造了17.5亿个工作小时,另为原料生产、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创造了30亿个工时的就业。&[14](p.288)
&&& (3)民政工程局
民政工程局(The Civil Works Administration CWA)CWA成立于1933年11月,从PWA资金中拨款4亿美元,不到30天,400多万及其家庭有了谋生之道。1934年2月又从国会得到四亿五千万美元。在它存在的4个月内,有18万个工程开工,共开支95500多万美元。兴建和扩建学校四万所;铺设污水管道1200 万英尺;建造飞机场469个,扩建529个;修建和建造公路25.5万英里;为***教育和缺乏教师无法开学的乡村学校雇佣教师5万人;兴建和修整操场和运动场3700个。受雇的420多万人中,有3000名作家和艺术家!
真正大规模的&就业工程&出现在罗斯福新政第二阶段。到1934年末时,罗斯福政府在救济工作上已经花费了20多亿美元,就业工程也初见成效,但是,政府的救济名册每天还添加新名单,全国约有2000万人在接受政府的帮助。1934年10月,罗斯福表明:&联邦的直接救济应当在一个指定的日子结束;以后所有的直接救济应当由地方政府提供给贫民;中央政府应当集中精力起动大规模工程,给每一个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工作。在以后几年内,可以拨款50亿美元左右。这个计划应当为经济和社会最终效益服务。它会加速经济恢复、克服失业直到失业者能被私营企业吸收为止。&[14](p.294-295)日,罗斯福正式宣布实行工赈计划,由国会拨款49亿美元交由50个新的或原有的联邦机构来执行,包括帮助贫民离开贫瘠土地的重新定居管理局,帮助失业青年接受职业教育和介绍就业机会的全国青年管理处,农村电力管理局以及前面提到的CCC等。其中最大的一个新机构是工程振兴局。
(4)工程振兴局(The 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WPA)
WPA一般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救助机构,它于日以总统行政命令方式成立,由霍普金斯(Harry L&Hopkins)任局长,前文提到的FERA,CWA也是由他负责的。该局进行了范围极为广泛的活动,普遍吸收失业者,而不一定非要有熟练或专门技能不可。因为WPA的任务就是将救济名册上无力工作的人交各州直接救济,而其余可以就业的人就由联邦给予工作。1938年11月在册人员达328.8万,从1935年到1941年,WPA主办过25万个工程项目,修筑飞机场近1000个,运动场13000个,修筑或改建医院2500多座,学校5900所。WPA不仅为体力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还为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音乐家、演员和作家提供帮助,让他们有创作和演出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文化人专长,安排他们工作,乃WPA的一大特色,它包括下列几个项目:一是联邦戏剧活动项目;二是联邦作家活动项目;三是联邦艺术活动项目。
考虑到,1935年仍约有500万青年人失业,日,罗斯福政府在PWA中下设全国青年管理处(The National Youth Administration NYA),以解决青年人就业和继续教育问题,并将CCC的拨款增加1倍,开始一项长期的有利青年人的计划。在NYA成立后的7年内,它给60多万大学生和150多万中学生以半工半读的机会。他们从事的工作一般为打字、整理资料、实验室和图书馆助理、家庭教师等。在同一时期内,NYA还帮助不在校的无业青年267.7万人。让他们建造传染病隔离室,修理汽车,美化公园,整修校舍等。与CCC相比,NYA以较少的花费帮助了更多的青年。如1937年,CCC雇佣28.4万青年就花去了2.45亿美元,而NYA仅花费了5700万美元就雇佣了44万青年。
总之,到了1941年,WPA共耗资113.65亿美元,其中 22%用于救济文化人。有800多万人因而就业,包括家属在内,直接受益者达2500万人,约占当时美国人口的1/5。[15](p.403)
全国性的救济,短期的应急工程常常被用作权宜之计,往往因基本完成救济、复兴使命,效率低下或管理混乱而中止。与之相比较,一项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的计划却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以工代赈&的一个典型项目。
(5)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he 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 TVA)
日,罗斯福签署了有关TVA的法案,这是一个地区性综合治理的全面发展的规划,是一项创造性的壮举,因为它旨在建立一个既具有政府权力,同时又具有私人企业灵活性和创造力的公司,从而综合开发这一流域的资源,并进行一项直接增进这一流域人民福利,提高该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社会计划方面的巨大地区性实验。
由于早期移民的滥垦,田纳西河流域的肥沃土壤和大片森林,到19世纪末,变成童山濯濯的贫瘠地区。20世纪初,这里的居民普遍陷入贫困,这个地区成为一个显著的落后地区。TVA管理整个田纳西河流域七个州四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在宜林重新造林,举办示范农场,试验站和流动图书馆;提供教育设施,帮助农民学会科学种田,增加农民收入;利用天然水资源发展旅游业,消灭该地易患疾病,制定文化规划,改变该地的风俗习惯,提高了文化水平。TVA还在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的配合下,将电力输送到广大农村,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并建立了许多轻重工业,改变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而且正因为有TVA供应的充足电力,才使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成为可能。
由于TVA多方面的、巨大的成就,整个田纳西河流域从一个贫瘠、落后的地区变为一个富庶的工农业区,使其350万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同时吸收了相当数量的失业者,&为青年男女提供就业的机会已经增多了。&[8](p.465)
总之,TVA法案的实施&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巧妙地安排一整个流域及其居民命运的有组织尝试。&[16](p.103)具有私营公司活力的国营公司TVA&给予新政以国际性的地位,因为它对世界上许多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影响。&[17](p.67)
3、社会保障
罗斯福面对全国众多失业的劳动力大军,在采取过渡性&直接救济&为辅,&以工代赈&、大兴公共工程为主的同时,也想到了要制定一项&救济、减少和预防未来失业&的政策,作为解决未来失业者问题的,一项长久的需不断得到完善的措施。
还在1933年,罗斯福就要求准备社会保障法案,他要的是&一个使每个公民从摇篮到坟墓的生活都有保障的法案。&[18](p.282-288)他认为这个法案:&是政府未来解决失业政策的必要组成部分。&[12](p.81)但结果直到1935年8月才由国会审议通过部分主要内容,从而建立了包括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自社会保障法(The Social Security Act SSA)生效,到1940年6月,SSA给2800多万工人提供了失业保障,约有200万以上65岁退休的老人得到相关的补助。除此之外,SSA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内容,比如针对孤儿、寡妇、跛者、盲人的等。总之,SSA至少使当时美国三千万公民&直接受益于失业补贴、养老金、以及保护儿童和防止疾病的进一步的设施。&&使他们不受失业和老年潦倒之苦。&&会被看作划时代的。&[12](p.86-87)因此,&多数美国史学家认为:社会保障法是所有&新政&立法中最重要立法,它使美国走上通往福利国家的道路。&[4](p.129)
三、主要特点
面对大危机,一千多万失业工人,罗斯福新政从实行&直接救济&,推行大规模&工赈&政策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推出&社会保障法&。这三项调控措施,互相联系,确保当时美国人最需要的&工作和安全&[19](p.83)适时地缓解了失业的压力,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一代总统有一代总统的领导才能与艺术。&自华盛顿以来,没有哪一位总统象罗斯福那样主宰他的政府和他的时代。&[20](p.ix)&&新政&是一种非常具有个人特点的事业。只是由于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个性,&新政&的各种各样互不相干的计划,才联合成为一体。&[21](p.1)事实上,经历史证明富有成效的、罗斯福新政时的、就业问题的解决,同样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罗斯福个人的特点。
罗斯福虽不象林肯出身贫寒,不象胡佛很小时就成了孤儿,也不象克林顿&出身偏僻小镇,童年生活坎坷&,[22](p.1)他出身于富有而幸福的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的家庭&具有为社会服务的牢固传统&,认为足够的财富&不是适宜的人生目标&;他学生时代并不突出,&他感到被排挤在外,这使他对社会上遭排挤的人有同情心。&[23](p.21)他的夫人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亲侄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与不幸十分敏感,总是热心帮助受苦受难的人;1921年8月,一场意外的疾病&&脊髓灰质炎使他的双腿永远地瘫痪了,这一疾病对他的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他夫人所说:&任何一位经历了巨大痛苦的人都会对人类面临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和理解。&[24](p.96)
所有这些因素影响着罗斯福,使他&对下层社会产生了特殊的同情&,&对造***们贫困的非正义行为感到无比愤恨&。[25](p.18)但是&罗斯福与他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的政治定位&[26](p.332):他只是个&基督教徒和一名民主党人&,[26](p.334)他相信&资本主义是值得挽救的&。[7](p.42)正因为他的政治定位是如此明确,所以他才能&在一轮又一轮的反对声中保住了自己的总统宝座&[26](p.332),带领美国人民大胆改革,战胜法西斯主义,&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出了一条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同时保持社会民主和个人自由。&[3](p.126)
&他反对美国社会重视制度甚于重视人,把劳动当作货物或商品,他认为美国唯一真正值得宝贵的,是自然资源和人民群众。他热爱各种类型的人。&[18](p.71)即使是罪犯,他也很关心。因此他在解决就业问题时,无不体现了这两点:第一、重视人民群众,第二、是重视自然资源。
在重视人民群众这一方面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当人与观念或制度发生冲突时,罗斯福在解决就业问题时,总是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加以考虑。例如,罗斯福新政在解决就业问题时是建立在财政赤字基础上的,以改革税制来增加财政收入,并以此作为国家的补给。无论是直接救济、以工代赈还是社会保障,都需要大量资金,这就意味着要加大联邦政府的开支和借款。而罗斯福本人是相信平衡预算的,于是年冬,他要看是否不再进行政府投资,经济也会复兴,结果如下表(表1)[7](p.87):
制造业就业指数
制造业工资总额
经济局势不但没有改进,反而不断恶化。于是,他断然要求恢复赤字开支,正如他在日,在匹兹堡的竞选演说中所说的那样:&假如我们公民中任何一部分人陷入饥饿或极度贫困,因而有必要增加拨款以致预算失衡,我也将毫不迟疑地把实情告诉美国人民,并请求他们允许我得到那笔增拨款项。&[4](p.97)
结果,月间,制造业生产、工资与就业指数开始上升;到1939年底,几乎已恢复到接近繁荣的1937年水平。就业情况亦可见下图(图1)[27](p.640):(此图可参阅笔者在《历史教学》2003年第11期上发表的同名文章,遗憾该处无法显示&&笔者注)。
有人因此认为罗斯福在经济上是个凯恩斯主义者,其实不然,两者确有相同之处,但他并没有直接套用这个理论。他所有的经济措施与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都是从美国的实际出发,出于对人民的同情与关心。也正因为如此,新政解决就业问题时,还有第二个特点。
(二)罗斯福政府在制定一系列就业措施时,也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的。
罗斯福很遗憾:&这个国家过去的管理制度只代表部分利于群众的利益,而且不幸的是,有些时候更是只代表极少数人们的利益。&[26](p.338)他说:&我们要为自己和我们的同胞创造未来的话,我们就应该抛弃这些黑暗的日子,不惜一切代价。&[26](p.337)他在身边网罗了一批专家学者作为智囊团,他的内阁成员有着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观点,&他不耻下问,向不同行业和持有不同主张的人员征求意见。他所倾听的对象包括国家主义者,国际主义者,预算平衡人员、赤字削减人员、计划人员、规划人员、社团主义者、解散托拉斯主义者、自愿主义者、中央集权主义者和非中央集权主义者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管理人员和一党执政的主张者等等。&[26](p.335)但他独自掌握决断权,选择先进的改革思想。比如,1935年税收法&确立了历史上和平时期最高的税率:最高个人所得税为75%,财产税为70%,公司收入税为15%,对于重新分配美国人的收入,它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7](p.653)它的特点是向富人征收重税,比如对于年收入超过500万美元的个人,征收所得税75%。该计划一方面有利于平衡预算,增加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有利于抑制贫富两极分化,并且可以将财富在高收入与低收入人们之间进行再分配,被认为是&掏有钱人的腰包&,[28](p.156)有利于&金字塔底被遗忘的人们&。
此外,他还通过经常召开记者招待会,向听众发表著名的&炉边谈话&,聘用50名秘书回答他收到的大量人民来信、接听人们的***等方法,不断了解人民群众的要求,与人民群众沟通,从而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法案。
(三)在具体实施就业措施,在重视人民群众方面,又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1、注意消除失业者在精神上的消极影响,保护劳动者的自尊心和自救感。
美国是移民国家,当时基督教的道德还很有势力,加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与罗斯福同时代的、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贫穷是穷人自己的过错,失业是由于人们不愿意工作&[4](p.215)&失业的人自觉羞愧&[2](p.35)而罗斯福不同意这种看法,他大声呼吁:&人并非牲畜&;[17](p.52)他认为&这是制度决定的,人们的逆境是制度造成的。&[4](p.216)
&得天独厚的美国人从来没有如此规模地堕入贫穷的深渊,从来没有如此丧失过自信和自尊。&[3](p.120)精神上的消沉比经济上的萧条更严重,所以他一上任,就在就职演说中安慰人们:&首先,让我们坚持我们牢固的信念:我们不得不恐惧的唯一事物是恐惧本身。&[7](p.41)同时谴责并警告那些垄断资本家及其代理人,说&他们只知道追求私利者一代的法则。他们根本没有远见,而没有远见的人民必将灭亡。&[4](p.216)他向失业者宣布,他&对经济活动以饿死人民为代价深恶痛绝。&[7](p.34)
除了消除失业者精神上的消沉,保护劳动者的自尊心外,罗斯福政府还特别注重增强劳动者的自救感。
罗斯福说:&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受饥寒,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的自力更生的意志,他们的勇气与决心。&[29](p.113)所以,后来他就取消了单纯直接救济法,取而代之的是&以工代赈&的公共工程计划。这对于消除大萧条对人们的精神和意志的不良影响,对于调动失业者自力更生的精神,对于振兴整个国民精神都是非常有益的。他不止一次鼓励美国人:&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一点什么,这里所说付出一点什么,指的就是老老实实的工作,而这种工作正是防止他们精神上颓废的屏障。&[12](p.100&101)
后来在政府的鼓励和倡导下,文化界曾出现一股&写美国&、&画美国&的民族主义思潮,这无疑对恢复美国人的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是观念的囚徒&[30](p.1)当人们几近崩溃的精神得到不断的安抚,当人们的优良道德信念被重新唤醒,即使后来的就业率也不是直线上升,人们也能勇敢地面对了。
2、注重对青年人、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的保护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为解决青年人的就业难题,罗斯福政府不仅成立了CCC,而且在1935年实施&以工代赈&的公共工程计划WPA时,在WPA的名下,专门成立了帮助青年就业的NYA,到1940年底雇佣了750万名青年男女。
对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的保护方面,CWA成立不久就雇佣了五万名教师从事***教育,也为乡村办学;还雇佣了3000名作家和艺术家,为他们提供创作机会,组织艺术家到乡村巡回演出。特别是到1941年已耗资113.65亿的WPA,其中有22%是用于帮助文化人的,它明确设立联邦戏剧计划,联邦艺术家计划、联邦作家计划,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以解决各类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的就业与贫困问题,从而保证了文化艺术教育,保护了技术方面的人才,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
3、注意避免种族歧视
黑人问题在美国历史上一直是个敏感的种族歧视问题。但还在1932年罗斯福竞选总统期间,他就曾答应将黑人&绝对地和没有偏见地&包括在他为被遗忘的人们实行的&新政&之中。[31]结果,在直接救济方面,1933年受救济的黑人超过200万,占黑人总人口的17.8%,几为白人受救济人口百分比(9.5%)的两倍。到1935年,黑人受救济人口增为350万,几达黑人总人口的30%。[4](p.183);在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时,PWA实行反对种族歧视的政策。&到1940年12月,付给熟练工人的工资总额中有5.8%是付给黑人工人的。&[4](p.183)这一百分比,大于黑人在手工业工人总数中所占的比例。TVA明文禁止种族歧视,WPA也是如此,1935年,有20万黑人在WPA工作,加上当时受到直接救济的350万黑人,几乎达全国黑人总数的40%。CCC的队长却是个具有种族歧视的人,结果第一批25万队员中,黑人不足3%,从第二次&新政&起,对黑人青年的援助加强了。总的来说,在CCC存在的9年时间中,它所雇佣的250万青年里,黑人青年占20万。在社会保障方面,&给许多贫穷病残和无依靠黑人提供了直接好处&[32](p.196)。此外,罗斯福夫人对黑人特别友好,罗斯福本人任用黑人顾问和专家,数目相当大,遍及政府各部门,而且认真听取他的意见。&联邦在职人员名单中黑人雇员数,从1933年约5万人,增为1946年的将近20万人。&[4](p.190)总之,&失业黑人工人大军曾在PWA、CWA、WPA、CCC、FERA以及其他各种项目中找到了工作&&在人们的记忆中,有哪一个政府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呢&&?***自然是:没有。&[33]而黑人&对林肯的党真正不满是在1928年开始的&&&[34](p.457)况且,社会保障也将黑人考虑在内了。
总之,罗斯福新政在解决就业问题时,重视各行各业、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大多数人的利益,甚至&帮助广大工人群众组织工会与资方抗衡。&[4](p.217)不仅如此,还特别注重第二点&&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并没有只图一时的效益,而是考虑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比如防风林带的建造、国有公园的开辟、水利工程的修建、水电资源的开发等无不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加有利于扩大并保障人们当时和后来的就业。正如,大规模工赈计划明确规定应遵循的六项基本方针的第一点,便是&工程应该是有用的。&
四、主要作用
罗斯福新政为解决就业问题,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同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直接救济帮助失业者,并且制订了社会保障法以保护失业者和老年人的利益等,这一系列举措不管在当时还是对现在和未来,都产生了极其重要、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些&以工代赈&、 大兴公共工程的政策和以及直接救济、社会保障法对解决工人失业问题,恢复失业工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提高工人生活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
罗斯福政府动员大小60多个机构参与&工赈&事宜,&工赈&持续时间近10年,举办了几乎无所不包的工程,并经营了不少企业,涉及当时美国人口的1/5。这些,在美国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工赈&是美国政府处理失业问题重要的手段。&在,各个救济工作管理机关总共约支出了一百八十亿美元&[9](p.718)(见表2)。其中以WPA支出最多,约为80亿美元。毋庸置疑,以工代赈计划的实行,为480万人提供了工作,使国家境况有所好转;救济支出大大减轻了失业者的痛苦与贫困。人均自由支配的个人收入(按1958年美元计算),&1933年只有893美元,1940年增为1259美元。&[9](p.738)
&&& 表2&& 年国家救济与联邦工程计划支出
金额(美元)
资料来源:《1942年美国统计摘要》,第428页。
社会保障法提供的失业救济也大大地减轻了他们的困难,使他们暂时渡过短期失业难关。
其次,罗斯福新政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所作的努力,不仅减轻了就业压力,而且对美国的经济复苏起了杠杆作用。
&工赈&之前,美国经济危机极为严重,资本家走投无路。失业的大量存在,表明私人&自由企业&转动不灵。资本家自身不可终日,更谈不上兴办庞大的&公共工程&。即使在非危机期间,&单个的&资本家亦不肯为之。而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就会增加就业人数,意味着增加购买力,资本家的产品随之变为商品,从而获得利润,它对私人资本起了刺激作用,从而刺激消费,带动经济的复苏。有关数据显示:美国国民收入从1933年的近425亿美元,增加到1934年的490亿美元和1935年的571亿美元。而社会保障使得工人即使在失业没有工资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一定的商品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从而缓解&生产过剩&的危机。[35](p.55)
总而言之,罗斯福新政在解决就业问题时所作的&中间偏左&的尝试,对于美国从大萧条中走出,对于美国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对于美国取得二战的胜利,对于美国成为有&管制的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等无不具有深刻的意义。
事实证明,罗斯福新政在解决就业问题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确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使失业者从中受益匪浅,不失为解决经济衰退时期就业、再就业问题的一个成功范例。
尽管如此,罗斯福新政并没有从根本上根治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从图1也可看出这一点。&罗斯福就职时失业人数为1400万,1937年8月减到500万,年又增加到1000万。&[36](p.113)&二战结束后,美国每年仍有一百万左右的失业者。&[37](p.110)时至今日,美国依然有为数不少的失业者。当然,资本家是需要一定的失业者作为劳动力的后备军的。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失业严重、贫富悬殊这两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探索新时期下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罗斯福新政有关就业问题的解决,让我们借鉴的同时,也留给了我们广阔的思考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2.
[2]William Manchester.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A Narrative History of America
Volume1[M].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
[3]钱满素. 美国文明[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刘绪贻 杨生茂.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5][美]威廉&Z&福斯特. 美国***史(中译本)[M].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
[6][美]小阿瑟&M&施莱辛格. 旧秩序的危机[M]. 美国波士顿:霍顿&米夫林公司,1957.
[7][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 一九OO年以来的美国史 中册[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8]德&怀特&L&杜蒙德. 现代美国()[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9][美]吉尔伯特&C&菲特 吉姆&E&里斯. 美国经济史[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10]吴必康。美英现代社会调控机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Harry J. Carman Harold C. Syrett and Bernard W. Wishy.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Volume II since 1865. &New York:Alfred&A&Knopf 1961.
[12][美]富兰克林&德&罗斯福. 罗斯福选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孙彦林,周民 苗若素. 晏子春秋译注[M]. 济南:齐鲁书社 1991。
[14]Arthur M. Schlesinger Jr. The coming of the New Deal[M].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58.
[15]福克纳. 美国经济史,下卷[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4.
[16]转引自卡尔&德格勒. 新政(英文版)[M]. 芝加哥: 四边形图书公司,1970.
[17]John A. Woods. Roosevelt and Modern America[M]. New York:Collier Books 1962
[18]弗朗西丝&珀金斯. 我所认识的罗斯福[M]. 纽约:瓦伊金出版社,1946.
[19]解力夫. 身残志坚&&罗斯福[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20]威廉&洛克滕堡. 富兰克林&D&罗斯福与&新政& [M]. 纽约:哈珀与罗出版社,1963.
[21]保罗&康金. 新政(中译本)[M].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1983.
[22]王军 吕志仁 王尚志. 克林顿和他的助手们[M].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3.
[23]伯恩斯. 罗斯福&&狮子与狐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7.
[24][美]唐&纳尔多. 富兰克林&罗斯福& 轮椅上的总统[M].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25]奥尔登&哈奇. 罗斯福外传(中译本)[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26][美]斯蒂芬&斯科夫罗内克. 总统政治&&从约翰&亚当斯到比尔&克林顿的领导艺术[M].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3.
[27] Richard N. Current T. Harry Willams Frank Freidel. American History:A Survey[M]. New York:Alfred&A&Knopf 1959.
[28]钱乘旦. 相信进步&&罗斯福与新政[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9] L&D&贝茨. 美国史(上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0]钱满素. 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31]转引自日《巴尔的摩非洲裔美国人报》。
[32]转引自布雷曼等编:《新政》,第1卷。
[33]转引自日《匹茨堡信使报》
[34]约翰&霍普&富兰克林. 美国黑人史[M]. 商务印书馆,1988.
[35]徐煜. 论罗斯福的&再就业工程&[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36]拉尔夫&德&贝茨. 美国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7]邓蜀生. 罗斯福[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