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介绍
我的图书馆
寿山石介绍
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以达百数十种之多。 寿山石根据矿石的走势,可分为三大系:高山系、旗山系、月洋系,根据矿石的品类,又可分为五大类:田石、水坑石、山坑石、旗山石、月洋石。一、环绕着寿山村的是一条涓涓流水,就在这淳淳绕村行的寿山溪两旁的水田底层,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寿田石。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 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二、寿山村东南有山名坑头山,是寿山溪的发源地,依山傍水有坑头洞和水晶洞,是出产水坑石的地方。因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称“溪中洞石”。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质尤罕,因此今日市场上所见水坑石佳品,多系百千年前的旧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冻”之说。水坑石是寿山石中各种径冻石的荟萃,主要品种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鱼冻、环冻、坑头冻及掘性坑头等,色泽多黄、白、灰、蓝诸色。三、山坑石。高山系是山坑石的总代表。 (1)高山石通灵莹丽,唯石品多达百种,石质优劣各异,命名多不规范,以色、以相、以产地、以始掘者命名现象都有。 以色分类的有红高山、白高山、黄高山、巧色高山。 以相分类的有高山冻、高山晶、掘性高山、高山桃花冻、高山牛角冻、高山鱼脑冻、高山鱼鳞冻。 以产洞命名的有: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玛瑙洞高山、油白洞高山、大健洞高山等等。 (2)在高山东北2公里处的杜陵山中,出产一族相对独立的石材,统称杜陵坑石。杜陵坑石品种繁多,亦有以石色、以开采人名和开采方式来区别命名石种的习惯,如白杜陵、红杜陵、黄杜陵、杜陵晶、棋源洞杜陵等。 (3)源于杜陵坑山临溪处的善伯洞,从质地来讲,此石温腻脂润、半透明、性微坚,肌理多含金砂点和粉白点,杜陵坑石则无。从颜色上看,色多鲜艳。1989年以来,屡出佳石,其石分为红善伯洞、黄善伯洞、白善伯洞、善伯晶、银裹金善伯洞、善伯尾等。 四、在寿山村东南8公里处有月洋山产石统称月洋系石。月洋系产石仅十余种,其中最佳丽的神品,要称芙蓉石,芙蓉石被称为中国“印石三宝”(田黄、芙蓉、鸡血)之一。芙蓉石洞在月洋山顶峰,石质极为温润,凝脂,细腻,虽不甚透明,然壅雅尽在其中。同时,芙蓉石亦是寿山石中一大石族,以色划类,分为红芙蓉、白芙蓉、黄芙蓉、芙蓉青、红花冻芙蓉;又有以洞分类者,称将军洞芙蓉、上洞芙蓉等。 五、旗山系寿山石矿藏丰富,品种繁多,是仅次于高山系的第二大系,但产区分散,各矿洞石的性质差别很大,好者如旗降石。 旗降石产于寿山村北面旗降山,石质结实,温润,坚细,凝腻,微透明或不透明,实有光泽,色彩丰富,以红、黄、紫、白等两色及多色相间者常见,是寿山石中一大家族,如黄旗降、红旗降、紫旗降、白旗降、彩虹旗降、焓红等
(39.6 KB, 下载次数: 35)
寿山的高山
(31.63 KB, 下载次数: 37)
(39.43 KB, 下载次数: 27)
(38.47 KB, 下载次数: 27)
论田黄的九德
田黄自清代以来,以其温润、细腻、洁净的质地,绚丽多彩的色泽和石纹,赢得广大印人和鉴藏家的喜爱,被誉为“石帝”、“石中之王”。印石何其多也,但无石可出其右。近年将其评为“国石”的呼声渐来渐高,并在中国宝石协会和国家地矿部联合举办的“中华国石定名”评选中,以全票通过的绝对优势,荣登五种名玉石之首,只等国家权威机构批准了。田黄大致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等几种,另有硬田、搁溜田、溪管田等质地不好的田黄。鉴识田黄,可以从色泽(以黄金黄、枇杷黄最常见,红田、白田珍罕,桐油地属下品,黑田多粗劣)、石形(多呈自然块状)、石皮(有的田黄有黄、黑等色皮)、格(田黄多有红、黄、无色等特有的格纹)、石纹(有萝卜纹、网状纹、水流纹、棕粒状等多种自然纹路)等方面来鉴识,但更主要的要从质地上来鉴别。章鸿剑《石雅》中说:“首德而次符”。就鉴赏玉石而言,“德”是玉石的质地,“符”是玉石之色泽。品评玉石的质地是第一位的,而色泽是第二位的,处于从属地位的。著名寿山石研究专家石巢、方宗王圭等在他们的专著中,都提出田黄有“六德”、“三贱”。“六德”是细、结、润、腻、温、凝,“三贱”为粗、松、脆,这几乎成为当前寿山石研究界的共识。这些是寿山石界多年来品评鉴赏经验的结晶,其科学性是不可否认的。但细心鉴识品味田黄,似乎又觉得意犹未尽,“六德”尚未全部概括出田黄质地的美德。田黄质地之美不只是“六德”,而可以归纳为“九德”。即:细:乃粗之反。田黄石的组成分子极为细微,用肉眼或一般的放大镜看不到其组成颗粒,细则匀净,这是一切美玉宝石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结:为松之反。指田黄的组成分子极为紧密。石结则坚实耐用,不易碰伤,雕刻花纹或治印不易模糊,不易蹦坏;石结则光泽正、亮、好,石质粗松光泽则黯然不正;石质若细而结,入手则有滑感,反之则粗涩格手。温:乃凉之反。田黄石埋藏于寿山溪旁的田土里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年,早期可能还有温泉浸泡,入手有温和之感,不似水坑之石,或其它蕴藏条件较差之石,入手不如田石温和,有的甚至有阴凉之感。润:为干之反。田黄石因长期受寿山溪水的浸渍,石质很滋润,不干燥,不脆,抚之宜手,刻之不易碎裂剥落。洁:乃杂之反。即田黄石的组成分子极为纯净,没有什么“虱卵”、“花生糕”、“金砂地”等杂质,看上去非常纯净可爱。嫩:为老之反。田黄石的上品,如田白、橘皮红、黄金黄等,其质地皆如婴儿之肤,柔嫩可爱。而劣质田黄或其他下等印石,则有老、干之病,观之、抚之则生人厌恶之感。腻:乃枯寡之反。如久泡油中,石质油性好。油性好则石性较稳定,小的碰伤以手抚摩即可愈合。油性差则干寡枯涩,不但欠美感,而且易生裂痕或白点。温润细腻则如玉女之肤,美妙异常。凝:洁、结而润者即为“凝”,乃黯浊之反,呈冻状或半透明。凝之甚者,即为晶莹、全透明。田黄石一般呈微透明或半透明。灵:为滞涩之反。上品田黄有灵气,有天生宝气,如有生命之光在闪动。但这种光同时又是内敛的、蕴藉的,没有火气,没有夺目炫耀之气,没有浮华虚躁之气,没有市井烟火俗气。这种宝光也就是田黄的灵魂之光了,如与鉴藏者的心灵感会,则更为赏心悦目。田黄有九德。具八、九德者,为上品田黄,如黄金黄、橘皮红、橘皮黄等;具五至七德者,为中品田黄,如桂花黄、鸡油黄等;四德以下者,为下品田黄,如桐油地、蕃薯黄、肥皂黄等。“九德”也可用于品评其它印石的石质,具六德以上者可谓上品印石;具三至五德者,为中品印石;具一、二德者,为下品印石:一德不具,乃石之最贱者,不入品评之流
田黄石的分类?
田石----产於寿山乡内外洋的溪田中。上有坑头洞,洞旁有溪,长约数里,即寿山溪。通常以溪水所灌溉的水田范围,作为出产田石的界限。其品种根据产地不同,分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及搁溜田等,其中中坂所产田石尤佳。色分红、黄、白、黑等。红者曰“红田”,黄者称“田黄”,白者呼“白田”,黑灰者谓“黑田”。另有外白内黄的“银裹金田”、外黄内白的“金裹银田”、外裹黑色薄皮的“乌鸦皮田”。 (一)橘皮红田橘皮红田为上三坂所产。色素以红,黄为主,尤以深红居多。色似红橘皮,而红得更深更浓,似红琥珀,但比琥珀温婉可亲。肌理蕴极细致之萝卜纹,绵密而欲化。其质纯优,凝灵成冻,为田石中色度最饱和者。橘皮红应为正红田,占田石产量比例中最少部分,且材积多不盈两,故极稀罕。材、形好的橘皮红被列为田石的极品。(二)煨红田煨红田多产於上、中坂田中,外层色红如丹枣,表面常有黑色斑块如黑皮,材积亦极小,灵度逊於橘皮红田,显微透明状,质亦比田黄稍坚硬、乾涩、常无明显的萝卜纹。相传乃因石农垦地烧草时,土里的小田黄经火熏烧,达到一定温度而变色,故也属稀品。但多因质燥,材小而不为收藏者所珍爱。(三)田黄指***的田石。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的溪田中,及沿溪而下数里至双溪皆可掘得,占田石产量最多。各坂的田***质微有区别:上坂多偏嫩而清淡;下坂以下多偏硬黝;中坂的色质为最佳。其***之浓淡各有千秋,人们按其色相之差别,又划分三个等次十种类别:1、 标准田黄的色泽,属上品(1) 色浓而微泛橙红,接近桔皮红,但红的成分略少,称“橘皮黄”。(2)黄中带赤,色明快的,曰“黄金黄”。(3)黄而带赭,如将熟或熟透的枇杷色,叫“枇杷黄”。2、中品(4)***再淡的有“桂花黄”,虽属***但略带粉白色调。(5)比桂花黄清淡、质灵腻、细嫩、而又比白田稍黄的称“?油黄”。(6)黄而微褐如熟栗的,称“熟栗黄”。3、下品(7)稍淡於熟栗黄,质滞而黝的为“肥皂黄”。(8)色黯褐而质如鹿目的称“糖?黄”。(9)***淡如蜂蜡,质比?油黄滞结些的称“密蜡黄”。(10)介於桂花黄和肥皂黄之间的,称为“蕃薯黄”。这四类田较为乾燥粗杂,几乎不通灵,也多无萝卜纹,俗称“杂田”。(四)白田指白色的田石。多掘自上、中坂、质灵腻嫩透,酷似坑头水晶。常有赭黄格似血缕,萝卜纹如鲜嫩之白萝卜肌理,极细而化。因石通灵,色纯淡,故格、纹比各色田石更为明显而有致。白田偶有黑色的裹皮,也有色白浑浊且状似砂粒的斑皮,斑皮均多深入肌理而似雪花。 有黄皮的白田,即所谓“金裹银”,极难觅得,其色并非纯白,皆略带淡黄或蛋青色,灯照则肌理皆泛黄红,有别於掘性白高山。(五)黑田黑田有纯黑和灰黑二种。纯黑田指黑赭色田石。多出於铁头岭及下坂一带的田中,常见有***石皮。质亦较细,萝卜纹比它色田石略粗,肌理浑而微透,并常伴有细小黑砂钉。灰黑田色较淡而灰。皮或黑或黄,质多粗硬浑杂而间有黑砂点。萝卜纹常粗散不匀。产地除上述外,上、中坂也常有出产。为下品田。 黑田中偶有质灵、纹细,肌理灰黑而显青绿色调,人或称之为“绿田”。(六)黑皮田即“乌鸦皮”田。外表附有微透明、黑色石皮。上、中,下三坂均有出产。皮无纯黑,而黑中又微带青绿或灰绿色,又称“蛤蟆皮”。其皮内或白田或田黄,色质、纹理和寻常无皮之田无异,唯多伴有小黑钉。单层的乌鸦皮田灯下能透,其肌质易于鉴识,若乌鸦皮内再有一、二层黄皮或白皮则难以灯照鉴别,不过这类含多层石皮的田石,若皮质细腻、无杂色、无砂斑,则多见其?色质俱佳,尤如冻石,实属难得之材。(七)银裹金指外白内黄的田石。许多白田或多或少总带有黄心,田黄亦常带有白皮,“银裹金”原指白田中有较多的黄心,或田黄的白皮稍厚稍多的,皆统称为“银裹金”田。前者的黄心如蛋黄亦如黄心的蕃薯,黄亦明快纯净而淡雅,质极细嫩灵腻,而纹路比各色田石更隐约难寻,几乎不可见。後者的黄多介於黄金黄与桂花黄之间,接近黄金黄,但稍含粉色,萝卜纹细密有致。材积好、色质佳的银裹金,亦属田石之上品。(八)碓下田产白碓下坂。皮青黄而稀薄。外层肌质色较浓,黄而偏褐,肌理浅淡。或有明显的细密萝卜纹,纹痕稍直,并伴有虱卵状小白点。质灵透,但乾裂较多。(九)搁溜田又称滑溜田。属沿溪迁移而下的田石。上四坂溪田表层或沿碓下坂而下至九手、回龙、双溪,溪中浅表沙层中偶或可得。纹多偏粗而显露,纹行齐直,有的疏密不均、粗细不匀。粗者极粗,细者仅微小部份亦同寻常田黄。色多褐黄。亦常附有小片黄皮,黄而灰绿,粗涩如士粉。肌理常伴有黑砂钉或星散小白点。其中露土被阳光曝晒的,阳面往往退化,变得粗涩乾裂,而阴面还不失田黄本色。(十)“九手田”产於碓下坂至善伯山脚一带的寿山溪流周围,多为深层砂土中掘得,产量稀少,亦属难得。其色或淡且泛白,或显褐红色。肌理无纹或纹细如丝。多附有稀薄小片黄皮。质地绵韧,显半通灵或微通灵状,裂格较少,偶有星散小白点或细小黑钉。温润稍逊於上三坂之田。色浓质优的“九乎田”,人们通常将它归类於下坂田。(十一)硬田是指各坂所掘的田石中,肌质坚硬而粗劣的。所带之皮似牛蛋皮或鹿目皮,但皮质比牛蛋黄略细,皮色也沉而微绿。肌理或不见纹或纹路粗杂。通灵度差,且时含硬砂。关于保养田黄石的方法,专家说非常简单,只要求经常摩挲把玩,或按在自己脸上轻轻摩擦,让脸上油脂浸润入石头,久而久之石头就会变得老熟通灵了,切忌将田黄石放在高温、干燥和曝光的地方。
(609.43 KB, 下载次数: 29)
17:1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14.21 KB, 下载次数: 27)
17:1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寿山石特性
1、光 泽 叶蜡石型寿山石多具油脂光泽、腊状光泽。当其他矿物较多地杂于其间时,则是土状光泽。2、硬 度硬度主要根据各组成矿物的含量及特性而定。叶蜡石为主时,其硬度、密度特点多近于叶腊石矿物;以地开石为主时,则近于地开石。叶蜡石解理完全,薄片能弯曲,但无弹性,断口参差不齐或呈片状,据滑感。硬度2.32-3.05,多密度〈2.5。密度2.7-2.84,以2.75-2.83者居多。层内结构较强。层间较弱,容易形成薄片。这就是为什么其“软而易攻”的原因。地开石硬度多在2.6左右,密度在2.5-2.7间,以2.6为多。寿山石当含伊利石较多时,密度可达2.9-3.1。3、颜 色以***、灰色为基调。随着其他矿物的掺入,颜色便丰富多彩。如“月尾绿”以黄绿色为主。“月尾紫”以紫色为主。芙蓉石则有灰白、白色、红色、***、绿色。色黄者,多质地纯净,具有油蜡光泽或蜡状光泽。4、热能性具有较低膨胀系数,所以有热稳定性。热处理后仍能保持强度;经过煅烧,还具有特别洁白和高光亮度。优质高岭石的耐火度高达18000C。5、放射性经70多个钻孔和大量槽探内系统放射性伽玛(γ)检测,寿山叶腊石矿25-30γ;峨嵋叶蜡石矿为20-30γ。放射性γ值均低于30。一般只有大于40γ时,才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对人体有害。所以寿山叶蜡石的放射性对人体不会构成损害。寿山石还具有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绝缘性,以及吸水性、悬浮性和可塑性等等。&&
寿山石的“六德”和“三贱”
品评印石的方法不是听其名,也不是观其色,而是辩其质。当然颜色有时可以作辨别的佐证,同时鲜艳的颜色也是欣赏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毕竟它是处于从属地位。 “六德”是:细,结,润,腻,温,凝。 “细”,指其组成分子极微,极小,即粗之反。 “结”,指其分子紧密,即松之反。石结则光泽好,作印耐用,雕刻花纹不易模糊。细又结则入手有滑感。 “润”,如久经浸在水里,有如露之欲滴。 “腻”,如久经泡在油里,有如油之欲滴。 “温”,如久经蕴藏在土里,田里,有出土之气,或曰宝气。 “凝”,指结而润。凝灵即成冻状,半透明。凝灵至甚,则晶莹,全透明如水晶,有如宝玉。 石之六德具备者,唯有田石,斯谓上品,无怪乎人称之为“印石之王”。 石之有四德,五德者为中上品。例如鸡血石之地纯者;都成坑,尼姑寮,没醉寮之如杏黄,栗黄,枇杷黄而泥如脂者;蛇匏红或黄之温凝者,此数种石,同属高山系上乘石,具有细,结,润或腻或凝灵之品质。坑头水晶冻。坑头水晶冻,《后观石录》貌之谓如杏黄,如瓜瓤红,视之令人食指动;天蓝冻,如青天散彩,如湖波晚照,《后观石录》谓衣拂之有痕者,具有细,结,润,腻,晶莹之品质,均佳品也。白芙蓉石细,结,凝,润之处均甚突出。诸石皆不可忽视,收藏家,鉴赏家宜珍重之。如此认真品鉴,则佳支大致可得也。 石之有三德四德者即中品。如高山系之桃花,似胭脂之渍粉,娇艳为寿山石之冠。玛瑙红,月尾紫,月洋系之半山,绿箬通,旗山系之老岭晶,旗降等均中品。“三贱”即粗、松、脆。 粗:指印石构成的颗粒粗糙,包括呈干粉状的“死灰地”(犹如古玉上的钙化斑点,刻之即剥落)、干 涩的“甘蔗渣点”以及肌理内混杂异物(如围岩、马牙石、砂、钉等)。质粗的印石多见于彩石中,是这种 石头形成过程中,蚀变、固压和结晶不彻底所致。一般说来,石头蚀变次数愈粗。质粗的印石无光泽,呈土地 状集合体,入手感觉涩滞,更无油腻可言,这也是低档印石中质次者的通病。 松:指印石的结构松散,结体不致密。轻碰即伤,软弱如干硬的泥土,始终像缺油的样子,难以篆刻,属 于蚀变、固压程度较差的反映。 脆:不是指印石坚结脆爽,而是指与松散相近的一种现象:刻之即剥落、崩渣,或软硬不一,篆刻时刀不 入,或出现石质坚滑的拒刀等慰情况,难以表现刀痕效果。 印石如具有“三贱”之一者,的确算不上好的印石。不适合用于篆刻或工艺石雕。 印石品位的等级是先后有序的。旧石之所以优于新石,旧藏的印石品位之所以优于后来印石的品位,就 因为开采、制作的年代久,印石的稳定性高,变色和褪化现象也少。另外,旧石大多经过几人之手,把玩得宝 光灿灿、古趣盎然而惹人喜爱,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里还有具体石品名称的知名度问题。知名度大的印石名气大,喜欢和求购的人就多。自从乾隆皇帝选 用田黄石刻制印章后,田黄石便名声大震。
浅谈寿山石的“皮”
喜欢玩寿山田黄石的朋友都知道有一句鉴别田坑石的格言,叫做“无皮不成田。”“皮”,就是指附着于甚至包裹于石材之外的另一种颜色的石皮。 田石的成因,学术界一般认为,这些原本是高山的矿石,由于地质自然的变化,造成局部矿石分离后,落入田地或溪流中,然后经过亿万年的翻滚、流动、挤压,以及受到田地溪流中的温度水分的浸润而逐渐形成的。因为田石是经过两次生成,“无根而璞”,沉积于地壳中亿万年,它就必然会带有两次生存环境中留下的印记。“皮”,就是其中的典型印记之一。其实,不独田坑石,其他掘性石(即挖掘于土中的独石),只要达到了沉积时间和条件,它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皮”的。 由于高山石材滚落后沉积的地域不同、年代长短不同,以及地质小环境的差异,再加上不同外部物质、不同色素的侵入,因此就会生成不同颜色的“皮”。又由于滚落前的原石在颜色、质地上本身的差异,这样出土的田石和掘性石,可以说是块块不一样。不仅形状、表皮颜色不同,就连内部的颜色、结构也各有千秋。而现在不少介绍印石的专业书籍,将寿山石的皮壳框定为黄、黑、白三种颜色,带皮的田坑石或其他掘性石的品种称谓也仅为“银包金”(白皮黄芯)、“金包银”(黄皮白芯)、“乌鸦皮”(黑皮黄红芯)。其实,这是非常不全面,也是不很科学的。 笔者赏玩、集藏、研究古印章多年,因生活于文化底蕴极其丰厚的原古徽州所在地黄山,得益于当地精深的古文化背景,陆续收藏有明清以来的各类石质古印近千方。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成批成套地出自于当时的仕宦玩印人家和篆刻名家家中的旧藏。有些是以前玩家深藏不露、递传有序的名贵印石,其中就有多枚是带“皮”的田坑和各类掘性独石。现将本人所藏有的不同色皮、不同内芯的寿山石材类别作一列举,以供读者同好参考。 1、白皮内裹***(俗称“银包金”)。2、白皮内裹豆青色。3、白皮内裹灰黑色。4、白皮内裹浓绿色(拟称“银包翠”)。5、黄皮内裹白色(俗称“金包银”)。6、黄皮内裹灰黑色。7、黄皮内裹浓绿色。8、黄皮内裹浓红色。9、绿皮内裹黄红色。10、黑皮内裹黄红色(俗称“乌鸦皮”)。 以上介绍的仅是内外反差比较大的石材,某些模糊色或色差不明显的则未计算在内。更奇特的是,有的同一块石材上竟分布着两种甚至三种不同的色皮。诚如神奇的大自然一样,缘自于大自然中的生成物,也应当是神奇而千变万化的。有时甚至是在常理下不可思议的。因此,喜欢玩寿山石的朋友,一定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书本理论知识,更不能偏信某些所谓的“专家”“权威”,因为中国的历史毕竟太久远了,前人留下的宝贝也的确太多了,远不是一两本书所能概括和几位专家学者所能“盖棺论定”的。现在没有的,不见得民国时没有,民国时未见到的,不一定清代没有。还有明代、明代以前呢?不知读者同好以为然否?
【寿山石石种介绍】高山石
高山峰座落于寿山村的南面,海拔983米。上寿山探胜,还未进村,首先映人眼帘的就是高山,光秃秃的山头上,各个矿洞泻下的矿渣,形成了许多高高低低,大小不一的石流。别看高山不甚起眼,但其开采历史之悠久,品种之繁多,色泽之丰富,石材之大块,矿脉延伸之广和新石种之层出不穷,都堪称寿山石之最。 高山是寿山村的主轴山,产有30个品种石,色泽丰富多彩,质地通澈透明,惟质稍松,含水份较多,容易干裂,须用油保养。高山的寿山石石种最多,藏量最大,开采最早。质地洁净的纯黄、纯红、纯白的高山石非常罕见。掘性高山石肌理有萝卜纹,极似田黄石。 红高山石 红?色的高山石统称红高山石。?色有浓淡深浅,分桃花红高山石、荔枝红高山石、美人红高山石、朱砂红高山石、晚霞红高山石、瓜瓤红高山石、玛瑙红高山石、酒糟红高山石,等等。朱砂红高山石,又名高山鸽眼砂石,质地微脆略坚,通体半透明。在朱红的肌体上,布满色泽相异的红色斑点。点中偶现金砂,闪闪发光,招人喜爱。《后观石录》称:“谛视其中,如白水滤丹砂,水砂分明,粼粼可爱”;又称:“丹砂,铢铢粒粒,透白而出,故名鸽眼砂”,“此为神品”。 白高山石 通体纯白高山石的统称。产量高于各种高山石。又以色、相、质之不同,分为藕尖白高山石、猪油白高山石、***白高山石、磁白高山石等。其中以藕尖白高山石、猪油白高山石最佳。 黄高山石 指纯***的高山石,其中佳者可与田石、都成坑石相媲美。石凝腻纯洁如蜜蜡、蜜果,《后观石录》称其为“秋葵蜜蜡”、“蜜杨梅”、“炼蜜丹枣”。 虾背青石 色如淡墨,又称“黑高山”。《后观石录》称其“通体浅墨如虾背,而空明映彻,时有浓淡,如米家山水。” 巧色高山石 系二色、三色以及多色相间高山石的统称。石中色泽明丽,色层由浓化淡,逐一过度,是寿山石多色艺术品的最佳原料,如花果篮、海鲜盆等雕品,非它莫属。 高山冻石 凡高山出的冻石,都称高山冻石,质如凝脂,通灵细腻,微透明,肌理隐含棉花细纹。以色泽分,有白高山冻石、黄高山冻石、红高山冻石、高山朱砂冻石等,产量稍多,可补水坑冻石之不足。 高山环冻石 高山冻石体中隐有环晕者,称为高山环冻石。环多呈粉白状,大小多寡不一,情趣比其他高山冻石更胜一筹。 高山晶石 凡高山石中晶莹透明、洁净无瑕者称为高山晶石。肌理时含细纹,或有墨斑点,或有团簇状砂。上等的高山晶石亦似水坑冻石,惹人喜爱。 掘性高山石 由高山各矿床游离而散落于山坡砂土中的独石(成因类似田黄石),质莹腻通澈,肌理含萝卜纹,外表亦有石皮。月白、黄红色者,颇似田石。惟因久埋山上砂土中,缺乏田石的滋润水灵。石难觅,较罕见。 高山桃花冻石 质微透明,色多白、黄,中带细密的红点。红点深浅大小不一,似三月桃花洒落水上,凝视似有移动感。此石质佳,产量少。 高山牛角冻石 色如黑牛角,肌理隐含灰或灰黑色的棉花纹,质近水坑牛角冻石,细腻、凝结、微透明,产量亦少。 高山鱼脑冻石 此石温润细腻,色洁白,中泛黄彩。肌理有团簇状的棉花纹,或如煮熟的鱼脑状纹。质近水坑鱼脑冻石。 高山鱼鳞冻石 白色,肌理隐存密集如鱼鳞状的圈点,排列交错有致,有如贯穿鱼鳞纹的垂直蓝条纹。由于矿石多出于粘岩处,故质地透明灵洁。 和尚洞高山石 产于高山顶上的和尚洞。相传此洞为一个名叫和尚的石农所开,又传系由宋代寿山禅寺的僧侣开凿。洞极古老,石也绝产多年。今日所见的新和尚洞石,石性细腻,微透明,色多红中带灰或带土红。 大洞高山石 大洞亦为古洞,位于和尚洞尾部下方,或曰系明代僧侣所凿。洞深且广,石脉宽阔,故称大洞。所出石材,性坚质硬,有红、白、黄等色。以诸色相间者为多,时有透明、半透明的晶冻石,分别称为大洞晶石、大洞冻石。 玛瑙洞高山石 洞居于大洞的尾部,相传亦为明代僧侣所开。石质纯洁多光泽,似玛瑙。色泽为红、黄,称为红玛瑙石、黄玛瑙石。偶有黑中透红者。石中常隐现红、黄、黑、白各色条纹和圈点。近年石农常在各山各洞采到色质与玛瑙相似的石材,也称为玛瑙洞高山石。 油白洞高山石 民国初,从大洞另掘支洞,出石不同。色多乳白或白中泛黄,凝腻如油脂,肌理偶见色点。浸于油中,色浓;脱油后,又变淡。因为嗜油,故也称油性高山石。 水洞高山石 在和尚洞后侧下方,有矿洞深入水下,故名水洞。所产石即水洞高山石。质通灵,微松,色白、红、黄或白中带红、带黄。经油浸,质益佳,可与水坑冻石媲美。《观石录》、《后观石录》均称其为“笋玉”或“象玉”,形容其为“***笋初脱衣时”或“若***不辨”。 新洞高山石 为20世纪70年代初高山顶峰新开矿洞所出的石种。因新洞由山顶垂直向下,“连横合纵”高山各洞,矿脉产石蕴含各洞石材的特色。材体巨大,质地有坚有松。石色尤为丰富,为寿山石雕中的巧色雕刻提供良好石材。 荔枝洞高山石 石洞位于高山北面中部,因洞口曾有株野荔枝树,石材又具白色,极似新鲜的荔枝肉,故以荔枝萃作为石名。从1987年起,又有老人洞、青年洞、立冬洞先后出石,石质特优,为近40年来高山石中罕见的优质石种。其中以首凿者张家祥、黄琪友等合股开发的老人洞石尤佳。荔枝萃高山石晶莹通透,性坚,两石相击,铿锵作响。肌理多隐现萝卜纹,色以白为多,尚有黄、红、灰及各色相间。 大健洞高山石 和尚洞中有支洞,为清时石农黄大健开凿,所出之石便称大健洞高山石。石微坚,多砂格,易裂,质逊于和尚洞高山石。 世元洞高山石 在大健洞后方有世元洞,为清代张世元所凿的矿洞。其石性稍坚,惟色泽鲜活,常见者有红、白两色。 嫩嫩洞高山石 比邻水洞,以初凿人嫩嫩而名。所产石亦冠此名。民国二年(1913年),曾出珍石一批,故又名“民国二高山石”。其石性淡凝通灵。肌理含细萝卜纹,与水坑晶冻石相比毫不逊色,惜已绝产。 四股四高山石 石洞邻近嫩嫩洞,因石农合股开业,故名。石质比高山各石都坚实,透明度佳,色泽丰富,有黄、红、白、灰各单色或杂色,是高山石中的优质品。 太极头高山石 洞位于高山峰北之小山岗上,因小山形似太极,故名。始采于20世纪30年代,曾出现一批晶、冻石,可与水坑石媲美。石性晶莹灵洁,有红、黄、白色或诸色相间者,是高山石中的优质石种,惜已绝产。 鸡母窝高山石 洞处于高山北面,太极洞的正下方,因地形似鸡窝而名。从1990年8月出石以来,已开凿3洞。石质近太极头石,晶莹通灵,性微坚,有红、黄、黑各色。在***石中偶见极细的萝卜纹,并有石皮,极似田黄石;黑色石中,质佳者,颇似坑头牛角冻石。 小高山石 洞位于高山峰之东侧,因石中多含杂质,如泪痕点点,故又称“啼嘛石”。色多黄、红、白,或各色相杂。 白水黄石 石产于高山东南面的白水黄洞,质坚而脆,不透明,多裂痕。肌理常见层叠纹,间有各色斑点,外表有黑色或赭***的石皮。石因肌理?色有黄有白,分为水黄、水白两种。水黄,又分为纯黄、干黄,前者色鲜质细;后者色暗质粗。水白,多白中带黄,质润灵,微透明,似月洋山的芙蓉石。高山峰矿洞密布,每个矿洞出产之高山石的特征不同,每个矿洞也都有不同的名称。有的以洞主的名字命名,如“和尚洞”、“大健洞”有的以矿洞的特征命名,如“大洞”、“水洞”;“玛瑙洞”以原石的色泽纹理而得名;“荔枝洞”以洞口的荔枝树为名;“鸡母窝”、“太极头”取于地名;“四股四”是由于四位石农合股而名之;“民国二”高山取名于出石的年代;对于零星埋藏的独石,则称之“掘性”高山石、“鲎箕石”。20世纪70年代国家矿大规模开掘的矿洞称为“新洞”,还有清朝张世元挖掘的“世元洞”,民国时期石农嫩嫩开凿的“嫩嫩洞”等。仅从这许多别致的矿洞名称,就可以想象高山石的丰富与多彩。山坑石是寿山石中最大的家族,而高山石又是山坑石中最大的家庭,兄弟姐妹,子子孙孙,俊男倩女很多,而且都有各种美名。高山石的名称,一部分直接以矿洞为名,如上述之太极头、鸡母窝高山石等,大部分则根据色泽、纹理和质地的不同特征而取名。以色泽命名者:红高山、黄高山、红黄高山、乌姆高山、白高山石等。质地洁净的纯黄、纯红高山石,非常稀罕。白高山还分为猪油白、***白、鸡骨白、瓷白高山石等。纯白的高山石抚玩时间长久,会变成牙***。肌理有萝卜丝纹的掘性高山旧石,可与田黄石相混以纹理和质地命名者:朱砂红、桃花红、玛瑙红高山石等。高山石中还有少量结晶体,依据其不同的特征分别名为:高山晶、高山冻、天蓝冻、牛角冻、环冻高山石等。总之,高山石五花八门,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里所出产的任何一种石都要有“高山”之称。高山冻高山晶 高山的冻、晶有***与白色二种,白色的石较多,***的则罕见。凡是质地凝结,透明度强,表面十分光亮者称之“冻”。质地凝结、透明度强,不但表面光亮,而且肌理也十分莹澈者谓之“晶”。透明度极强,纯洁无瑕者为上品。荔枝洞石是高山石的一个名贵新石种,因为十分独特,将另集专题介绍。高山石总的特征是色泽丰富而艳丽,红、白、黄、黑各色俱有,或浓或淡,或纯色或数色相问,色界比较明显,色泽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此其一也。其二,与都成坑石、旗降石等质地较硬的石种相比,高山石的质地稍软。其三,高山石的纹理比较明显,千变万化,韵味无穷。山峰座落于寿山村的南面,海拔983米。上寿山探胜,还未进村,首先映人眼帘的就是高山,光秃秃的山头上,各个矿洞泻下的矿渣,形成了许多高高低低,大小不一的石流。别看高山不甚起眼,但其开采历史之悠久,品种之繁多,色泽之丰富,石材之大块,矿脉延伸之广和新石种之层出不穷,都堪称寿山石之最。 高山是寿山村的主轴山,产有30个品种石,色泽丰富多彩,质地通澈透明,惟质稍松,含水份较多,容易干裂,须用油保养。高山的寿山石石种最多,藏量最大,开采最早。质地洁净的纯黄、纯红、纯白的高山石非常罕见。掘性高山石肌理有萝卜纹,极似田黄石。 红高山石 红?色的高山石统称红高山石。?色有浓淡深浅,分桃花红高山石、荔枝红高山石、美人红高山石、朱砂红高山石、晚霞红高山石、瓜瓤红高山石、玛瑙红高山石、酒糟红高山石,等等。朱砂红高山石,又名高山鸽眼砂石,质地微脆略坚,通体半透明。在朱红的肌体上,布满色泽相异的红色斑点。点中偶现金砂,闪闪发光,招人喜爱。《后观石录》称:“谛视其中,如白水滤丹砂,水砂分明,粼粼可爱”;又称:“丹砂,铢铢粒粒,透白而出,故名鸽眼砂”,“此为神品”。 白高山石 通体纯白高山石的统称。产量高于各种高山石。又以色、相、质之不同,分为藕尖白高山石、猪油白高山石、***白高山石、磁白高山石等。其中以藕尖白高山石、猪油白高山石最佳。 黄高山石 指纯***的高山石,其中佳者可与田石、都成坑石相媲美。石凝腻纯洁如蜜蜡、蜜果,《后观石录》称其为“秋葵蜜蜡”、“蜜杨梅”、“炼蜜丹枣”。 虾背青石 色如淡墨,又称“黑高山”。《后观石录》称其“通体浅墨如虾背,而空明映彻,时有浓淡,如米家山水。” 巧色高山石 系二色、三色以及多色相间高山石的统称。石中色泽明丽,色层由浓化淡,逐一过度,是寿山石多色艺术品的最佳原料,如花果篮、海鲜盆等雕品,非它莫属。 高山冻石 凡高山出的冻石,都称高山冻石,质如凝脂,通灵细腻,微透明,肌理隐含棉花细纹。以色泽分,有白高山冻石、黄高山冻石、红高山冻石、高山朱砂冻石等,产量稍多,可补水坑冻石之不足。 高山环冻石 高山冻石体中隐有环晕者,称为高山环冻石。环多呈粉白状,大小多寡不一,情趣比其他高山冻石更胜一筹。 高山晶石 凡高山石中晶莹透明、洁净无瑕者称为高山晶石。肌理时含细纹,或有墨斑点,或有团簇状砂。上等的高山晶石亦似水坑冻石,惹人喜爱。 掘性高山石 由高山各矿床游离而散落于山坡砂土中的独石(成因类似田黄石),质莹腻通澈,肌理含萝卜纹,外表亦有石皮。月白、黄红色者,颇似田石。惟因久埋山上砂土中,缺乏田石的滋润水灵。石难觅,较罕见。 高山桃花冻石 质微透明,色多白、黄,中带细密的红点。红点深浅大小不一,似三月桃花洒落水上,凝视似有移动感。此石质佳,产量少。 高山牛角冻石 色如黑牛角,肌理隐含灰或灰黑色的棉花纹,质近水坑牛角冻石,细腻、凝结、微透明,产量亦少。 高山鱼脑冻石 此石温润细腻,色洁白,中泛黄彩。肌理有团簇状的棉花纹,或如煮熟的鱼脑状纹。质近水坑鱼脑冻石。 高山鱼鳞冻石 白色,肌理隐存密集如鱼鳞状的圈点,排列交错有致,有如贯穿鱼鳞纹的垂直蓝条纹。由于矿石多出于粘岩处,故质地透明灵洁。 和尚洞高山石 产于高山顶上的和尚洞。相传此洞为一个名叫和尚的石农所开,又传系由宋代寿山禅寺的僧侣开凿。洞极古老,石也绝产多年。今日所见的新和尚洞石,石性细腻,微透明,色多红中带灰或带土红。 大洞高山石 大洞亦为古洞,位于和尚洞尾部下方,或曰系明代僧侣所凿。洞深且广,石脉宽阔,故称大洞。所出石材,性坚质硬,有红、白、黄等色。以诸色相间者为多,时有透明、半透明的晶冻石,分别称为大洞晶石、大洞冻石。 玛瑙洞高山石 洞居于大洞的尾部,相传亦为明代僧侣所开。石质纯洁多光泽,似玛瑙。色泽为红、黄,称为红玛瑙石、黄玛瑙石。偶有黑中透红者。石中常隐现红、黄、黑、白各色条纹和圈点。近年石农常在各山各洞采到色质与玛瑙相似的石材,也称为玛瑙洞高山石。 油白洞高山石 民国初,从大洞另掘支洞,出石不同。色多乳白或白中泛黄,凝腻如油脂,肌理偶见色点。浸于油中,色浓;脱油后,又变淡。因为嗜油,故也称油性高山石。 水洞高山石 在和尚洞后侧下方,有矿洞深入水下,故名水洞。所产石即水洞高山石。质通灵,微松,色白、红、黄或白中带红、带黄。经油浸,质益佳,可与水坑冻石媲美。《观石录》、《后观石录》均称其为“笋玉”或“象玉”,形容其为“***笋初脱衣时”或“若***不辨”。 新洞高山石 为20世纪70年代初高山顶峰新开矿洞所出的石种。因新洞由山顶垂直向下,“连横合纵”高山各洞,矿脉产石蕴含各洞石材的特色。材体巨大,质地有坚有松。石色尤为丰富,为寿山石雕中的巧色雕刻提供良好石材。 荔枝洞高山石 石洞位于高山北面中部,因洞口曾有株野荔枝树,石材又具白色,极似新鲜的荔枝肉,故以荔枝萃作为石名。从1987年起,又有老人洞、青年洞、立冬洞先后出石,石质特优,为近40年来高山石中罕见的优质石种。其中以首凿者张家祥、黄琪友等合股开发的老人洞石尤佳。荔枝萃高山石晶莹通透,性坚,两石相击,铿锵作响。肌理多隐现萝卜纹,色以白为多,尚有黄、红、灰及各色相间。 大健洞高山石 和尚洞中有支洞,为清时石农黄大健开凿,所出之石便称大健洞高山石。石微坚,多砂格,易裂,质逊于和尚洞高山石。 世元洞高山石 在大健洞后方有世元洞,为清代张世元所凿的矿洞。其石性稍坚,惟色泽鲜活,常见者有红、白两色。 嫩嫩洞高山石 比邻水洞,以初凿人嫩嫩而名。所产石亦冠此名。民国二年(1913年),曾出珍石一批,故又名“民国二高山石”。其石性淡凝通灵。肌理含细萝卜纹,与水坑晶冻石相比毫不逊色,惜已绝产。 四股四高山石 石洞邻近嫩嫩洞,因石农合股开业,故名。石质比高山各石都坚实,透明度佳,色泽丰富,有黄、红、白、灰各单色或杂色,是高山石中的优质品。 太极头高山石 洞位于高山峰北之小山岗上,因小山形似太极,故名。始采于20世纪30年代,曾出现一批晶、冻石,可与水坑石媲美。石性晶莹灵洁,有红、黄、白色或诸色相间者,是高山石中的优质石种,惜已绝产。 鸡母窝高山石 洞处于高山北面,太极洞的正下方,因地形似鸡窝而名。从1990年8月出石以来,已开凿3洞。石质近太极头石,晶莹通灵,性微坚,有红、黄、黑各色。在***石中偶见极细的萝卜纹,并有石皮,极似田黄石;黑色石中,质佳者,颇似坑头牛角冻石。 小高山石 洞位于高山峰之东侧,因石中多含杂质,如泪痕点点,故又称“啼嘛石”。色多黄、红、白,或各色相杂。 白水黄石 石产于高山东南面的白水黄洞,质坚而脆,不透明,多裂痕。肌理常见层叠纹,间有各色斑点,外表有黑色或赭***的石皮。石因肌理?色有黄有白,分为水黄、水白两种。水黄,又分为纯黄、干黄,前者色鲜质细;后者色暗质粗。水白,多白中带黄,质润灵,微透明,似月洋山的芙蓉石。高山峰矿洞密布,每个矿洞出产之高山石的特征不同,每个矿洞也都有不同的名称。有的以洞主的名字命名,如“和尚洞”、“大健洞”有的以矿洞的特征命名,如“大洞”、“水洞”;“玛瑙洞”以原石的色泽纹理而得名;“荔枝洞”以洞口的荔枝树为名;“鸡母窝”、“太极头”取于地名;“四股四”是由于四位石农合股而名之;“民国二”高山取名于出石的年代;对于零星埋藏的独石,则称之“掘性”高山石、“鲎箕石”。20世纪70年代国家矿大规模开掘的矿洞称为“新洞”,还有清朝张世元挖掘的“世元洞”,民国时期石农嫩嫩开凿的“嫩嫩洞”等。仅从这许多别致的矿洞名称,就可以想象高山石的丰富与多彩。山坑石是寿山石中最大的家族,而高山石又是山坑石中最大的家庭,兄弟姐妹,子子孙孙,俊男倩女很多,而且都有各种美名。高山石的名称,一部分直接以矿洞为名,如上述之太极头、鸡母窝高山石等,大部分则根据色泽、纹理和质地的不同特征而取名。以色泽命名者:红高山、黄高山、红黄高山、乌姆高山、白高山石等。质地洁净的纯黄、纯红高山石,非常稀罕。白高山还分为猪油白、***白、鸡骨白、瓷白高山石等。纯白的高山石抚玩时间长久,会变成牙***。肌理有萝卜丝纹的掘性高山旧石,可与田黄石相混以纹理和质地命名者:朱砂红、桃花红、玛瑙红高山石等。高山石中还有少量结晶体,依据其不同的特征分别名为:高山晶、高山冻、天蓝冻、牛角冻、环冻高山石等。总之,高山石五花八门,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里所出产的任何一种石都要有“高山”之称。高山冻高山晶 高山的冻、晶有***与白色二种,白色的石较多,***的则罕见。凡是质地凝结,透明度强,表面十分光亮者称之“冻”。质地凝结、透明度强,不但表面光亮,而且肌理也十分莹澈者谓之“晶”。透明度极强,纯洁无瑕者为上品。荔枝洞石是高山石的一个名贵新石种,因为十分独特,将另集专题介绍。高山石总的特征是色泽丰富而艳丽,红、白、黄、黑各色俱有,或浓或淡,或纯色或数色相问,色界比较明显,色泽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此其一也。其二,与都成坑石、旗降石等质地较硬的石种相比,高山石的质地稍软。其三,高山石的纹理比较明显,千变万化,韵味无穷。
【寿山石石种介绍】杜陵石
都成坑石就是山坑石的一个上佳的品类.都成坑石又名[杜陵坑],[都灵坑],[渡林坑]等.都成坑山位于高山之东.南望加良山,北隔寿山溪,与善伯旗降山,善伯山,月味峰对持.这个矿脉还出产马背石,鹿目格石,蛇龅石,尼姑楼石,迷翠石和花坑石等. 都成坑山位于高山之东。相传古代有麒麟飞到山上,又腾空而去,因此称“度麟山”,后音讹为“都成山”。 都成坑石的矿脉有18个寿山石品种,多夹在坚硬的围岩中,称“粘岩性石线”,难得大块石材。结晶性较强,质地较坚硬,透明度强而富有光泽,肌理常有并列的弯曲条纹,如水波荡漾,并常有灰色的石皮或色斑,称“都成屎”。都成坑“石线”较薄,一般不超过20厘米。但五色斑斓,温纯深润。陈子奋《寿山印石小志》说它:“外有青黑石皮,石工留其多寡,刻以薄意之花卉、山水,妙巧天成。田石几不能比美矣。” 白都成坑石 色白,纯白者不见,多白中泛黄、泛灰、泛青、泛蓝,或葱白。以色清恬、性通灵者为佳。谚云:“都成坑,砂成山,有水色,人人贪。” 红都成坑石 色红,以深浅浓淡,分为橘皮红、桃花红、朱砂红等。以橘皮红品质最佳。朱砂红中偶有冻石,称为朱砂冻红都成坑石。 黑都成坑石 色黄,也因浓淡深浅,分为黄金黄、桂花黄、熟栗黄、枇杷黄诸种,以色纯性灵质坚者为上。 黄都成坑石 色黄,石性坚实,惟不甚通灵。肌理隐含白、灰色,有水流纹,常有砂砾混杂其中。 花都成坑石 又称五彩都成坑石,为多色混杂的都成坑石。妩媚艳丽,招人喜爱,材***鲜者为佳。 都成坑晶石 都成坑各石中质地最晶灵通透的晶石,称为都成坑晶石。以***居多。 琪源洞都成坑石 20世纪30年代,由石农黄琪源在无名旧洞的基础上重新深采,发现一种凝结通灵的新石。此石一登石坛,声誉鹊起,居各种都成坑石之冠。色多黄、红、白,性洁,少杂质,肌理常隐现萝卜纹,温柔可爱。 坤银洞都成坑石 洞处琪源洞顶部,为石农陈坤银所开。性微坚,色有黄、红、灰、白或杂色相间。红、黄两色多出佳石,通透,少杂质,纯度比琪源洞都成坑石略差。肌理多呈条布纹,俗称“月痕”。 元和洞都成坑石 洞位于坤银洞之侧,为石农张元和所开。所产石多杂色,性微坚,半透明,肌理隐现浑白点。偶有红色如玛瑙者,质佳,称为玛瑙红都成坑石。 粘岩都成坑石 各洞与周围岩石相粘连的都成坑石,称为粘岩都成坑石。其特点为石脉稀薄,石质特别晶莹灵洁,乃寿山石之上品。 掘性都成坑石 都成坑山各洞均有剥离于石脉的独石,埋藏于坑洞周围的砂土中,由掘取而得。石质脂润,微透明,惟不及洞产石通灵,有网状或环状纹,但纹理紊乱。***掘性都成坑石,有桂花黄、枇杷黄、橘皮黄。有时亦出现萝卜纹。石皮红筋,易与田黄石相混。杜陵坑大多具有以下特征:流水纹:由于脉状成矿,形态象千层饼,很好辨认,以紧密为佳,新坑的较疏松。石英砂丁:透明的砂丁,杜陵坑含石英成分较高,故有石英砂丁。但少数高山也有。牛毛纹:较难描述,萝卜纹是立体的但牛毛纹是平面形态结构的。有萝卜纹的杜陵很少见,但牛毛纹多见。色态:红黄为多,纯色较少。须多看,才有感觉。其他:有玻璃硬光,杂质多呈层装结构。两石相击声如金属铿锵与他石迥异有部分杜陵坑没有以上特征,但其光泽和质地是与高山等有较大区别的。这要靠经验的积累才能辨别。辨石提示:1.杜陵与高山。杜陵的流水纹较弯曲紧密,高山的较宽松,杜陵石质坚硬,多数高山质较松。杜陵有玻璃硬光(可参照贼光,或昌化石的光泽)。2.杜陵与芙蓉。石质完全不同,只是有的芙蓉也有类似流水纹的东西。高山系通灵度较高,月洋系以脂润为特点。杜陵裂纹多以直线形式,芙蓉裂纹以网状为多。3.杜陵与巴林。杜陵的流水纹较弯曲,巴林的纹类似笔直的丝状平行纹。市面上多用***巴林石假冒一般巴林石中无萝卜纹,多有黄花状小色块。巴林石质绵软,光泽不如杜陵坑及一般高山石。巴林石在色象上比较纯粹质地较为通透。现在市面上巴林石的价格也很高。辨石密要:石质为先,纹理为要,色象为辅,见识为助。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