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清末民初国民性改造思潮研究,改造国民性,清末民初,清末民初电视剧,清末民初的电视剧,清末民初小说,清末民初四大高手,清末民初穿越小说,清末民初历史,清末民初架空军事小说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清末民初国民性改造思潮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当前位置: >>
第五讲 救亡与启蒙的维新思潮
救亡与启蒙的维新思潮
? 一、维新思潮的兴起的原因
? 二、维新派及其同路人
? 三、维新思潮的理论基础——兼采中西的进化论
? 四、维新思潮的主要内容
? 五、维新思潮的特点和意义
一、维新思潮的兴起的原因
? 1、甲午战败是中华民族的觉醒、新的社会思潮涌现的催化剂
? 2、“公车上书”是维新思潮兴起的重要标志
? 3、维新思潮是洋务思潮的继承、发展和升华
? 4、西学的输入传播是维新思潮的重要思想来源
? 5、维新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崇奉今文经学的学术渊源
? 6、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成长为维新思潮提供了社会基础
1、甲午战败是中华民族的觉醒、新的社会思潮涌现的催化剂
?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堂堂大清帝国竟然屡败于“蕞尔岛夷”日本,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了割让台湾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万万两,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设立工厂和增开通商口岸等条款。这一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
甲午战败在中国人民思想上引起的震动是空前的。《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开后,全国舆论哗然。各阶层人民悲愤交集,痛不欲生。人们在声讨日本侵略者罪行的同时,也纷纷抨击清政府政治、军事、外交的黑暗腐败。爱国人士痛定思痛,纷纷去探究败给日本的原因。他们他们逐渐认识到日本之所以获胜,在于明治维新的成功;中国之所以失败,在于以往学习西方仅仅是“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于是,在救亡图存的声浪中维新思潮蓬勃兴起。
2、“公车上书”是维新思潮兴起的重要标志
日,康有为约集19省举人1000余人在北京宣武门外的松筠庵开会,商议联合上书。到会举人推举康有为起草奏书,康有为热血沸腾,挥笔写成1.8万多字的《上皇帝书》。5月2日各省举人排成一里多长的队伍,把《上皇帝书》递到都察院,史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内容
? “公车上书”是爱国知识分子群体为挽救深重的民族危机而发生的第一声变法救亡呐喊。
? 其内容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下诏鼓天下之气”
二是“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是“练兵强天下之势”
四是“变法成天下之治”
? 知识分子群体亘古未有的这一壮举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它使变法救亡思想迅速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思潮,有力地推动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公车上书”,不仅是维新派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标志,同时也是新的社会思潮兴起的重要标志.
3、维新思潮是洋务思潮的继承、发展和升华
? 维新思潮和洋务思潮都是以学习西方谋求自强为主旨,都属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改革运动。维新派提出的改革措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同洋务论者的改革措施如出一辙。可以说,没有洋务思潮就没有维新思潮,二者存在着不容否定的继承关系。
? 但是,洋务论者的视野主要还局限于军事和社会经济领域方面。他们虽然也开始议论西方的政治制度,但认识还十分肤浅,还不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维新派则在对洋务运动进行反省的基础上将视野扩大到政治领域,提出了开议院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内容。这样,就将低层次的经济改革上升到高层次的政治改革。
4、西学的输入传播是维新思潮的重要思想来源
? 1840年以后,西方传教士成批涌入中国,他们向中国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及各种社会学说,构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西学”体系,使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政治体制、社会风俗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 维新派在接触、了解西方的过程中,发现西方有长可师,中国有短需补。而对中国传统社会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危机,他们强烈希望国富民强,渴望采纳西方成功的经验,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特别是甲午战后严复从事翻译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译述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等人的著作,为变法自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对戊戌思潮的兴起,起到了示范、刺激、传播与推动的作用。
5、维新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崇奉今文经学的学术渊源
? 维新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皮锡瑞等人都崇奉今文经学。清代中叶,常州学派复兴今文经学,它讲求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鸦片战争后,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改革派也举起了今文经学的旗帜,提倡向西方学习和讲求经世致用。维新派康有为等人继承了今文经学传统,又受到了今文经学家廖平的启示,于是从今文经学中汲取了思想营养以资议政,又通过撰写论著,阐发微言大义广为传播,使维新思潮充满了“变”的哲学和“三统说”“三世说”等今文经学的内容。
6、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成长为维新思潮提供了社会基础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便开始有了初步发展。据资料统计,1895年到1900年创办的资本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104家,资本总额估计为2300万元。这六年兴办的厂矿数相当于甲午战前20年总和,其资本总额已超过了官办或官督商办的企业,占据了我国工业的主要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戊戌思潮的兴起。
二、维新派及其同路人
维新派的主体是主张学习西方实行改革、未握实权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中有的是与洋务派官僚有较密切关系的人;有的是系统接受过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对西学有较深切了解的人;有的是封建士大夫接受了西学的影响,能融通中西学问的人。他们通过著书立说、上书皇帝、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和创办报刊等活动传播维新思想。对维新思潮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
1、维新派的骨干人物
? 维新派的骨干人物大多为年少气盛的知识分子。康有为早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时,援引新学,著书立说,以西学和今文经学为思想武器,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号宣传变法维新。正式列名康门的有数十人,主要由陈陈千秋、梁启超、徐勤、麦孟华、欧渠甲、韩文举、龙泽厚、叶觉迈、王觉任、王朝杰等。据统计,入万木草堂学习至今有姓名可考者有100余人。这批人就是传播维新思想的骨干力量。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早年接受传统教育,后又从中国早期改革主义者和外国传教士的许多译著中,接触了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中法战争后,他看到清朝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强烈地要求改变现状。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项建议,要求学习西方,变法维新。年,他完成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这两部书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变法运动的理论基础。康有为的重要著作《大同书》,成书较晚,但他的大同思想,在戊戌维新期间,已经酝酿,并在一些论著中有所透露。
京师大学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1898年7月开办于北京,为戊戌变法中实施的“新政”之一。京师大学堂校址最初在景山下马神庙四公主府,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遂迁至虎坊桥官书局。1912年5月改名为北京大学,由严复担任校长。上图为京师大学堂原址及写有“大学堂”的校牌。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五岁时即从父学《四子书》和《诗经》,从小就萌发了经世爱国思想。1884年(光绪十年),以12岁补博士弟子员。1889年(十五年)以17岁参加广东乡试,中举人第八名。翌年春,入京会试。 “下第归道上海,从坊间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且见上海制造局译出西书若干种,心好之,以无力不能购也。”
? 戊戌变法期间,梁启超多次在《时务报》《湘报》《知新报》上发表文章,宣传变法的理论、内容、途径。
? 他将封建专制制度下的旧中国,比作一幢千年古厦,瓦槾破坏,椽栋崩析,很快就要倒塌,最好的办法是“去陈用新,改弦更张”。
? 他以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为武器,对两千年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意识,进行了猛烈的冲击,积极推进了戊戌思潮的发展。
? 他提出民权代替君权是历史的必然,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兴国家。而欲兴民权,必须先开民智。
? 他主张建学校、办报纸,进行宣传教育,培养新民,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严复也是戊戌思潮的积极倡导者。他根据进化论的学说,重新改作了《天演论》,从而成为“中国西学第一者”。在严复所译的《天演论》及其他著作中,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他系统介绍了西方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开阔了视野,认识了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从而成为戊戌思潮发展的理论基础。
戊戌志士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愤怒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惨祸烈毒”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压抑。他指出:封建纲常礼义完全是那些独夫民贼用以统治人民的工具,他号召人们冲决纲常名教的网罗。这些思想带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成分,为维新思潮的高涨提供了理论支持。
唐才常是维新派中激进派的代表人物。维新运动中,唐才常先后任《湘学报》主编,湖南时务学堂分教习,《湘报》总撰述。他大声疾呼变法图强,抨击中国封建社会黑暗专制制度是“大痈”,极力推荐英国君民共主的国家政治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农工商并重。唐才常的维新变法思想与当时的维新噢派相比,具有更加务实的特点。在戊戌后期,唐才常以发动自立军起义的实际行动推动了戊戌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2、维新派的同路人
? 所谓同路人,是指这部分人对维新运动持同情支持态度,与维新派存在着相互依赖、求同存异的合作关系。“同”是同登维新之航船,共扬变法之风帆,学习西方进行改革的大方向基本一致。“异”是指政治立场,学术观点、宣传导向和变法措施存有歧异。
同路人之一:地方大吏
? 张之洞(),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洋务派代表人物。咸丰二年(1852年)顺天府解元,十八岁中举人,廿六岁中进士。同治二年(1863年)探花,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期转化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成为晚清“四大名臣”。
? 湖广总督张之洞同维新派结缘有其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
? 早在甲午战争前,他就以捐资广学会翻译出版西书耳著称,更以对外主战和兴办洋务的恢宏气度赢得了许多仁人志士的景仰。
? 讲求变法的杨锐、夏曾佑和汪康年等人相继入张之洞幕。
? 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力言主战,博得了社会舆论的赞誉。
? 张之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表现出了维新变法的倾向。 日,他上呈《吁请修备储才折》,对甲午战败进行了反省,呼吁一变旧法,提出了练海陆军、造铁路、制器械、开学堂、讲求商务、工政,派游历人员等九条建议。它既表达了忧国伤时的感情,也展示了变法图强的方策。
? 捐资北京强学会。张之洞捐5000两充会用。维新派对他尤为见重,推其为会长。时称强学会“内有常熟,外有南皮”两员台柱。常熟即帝党官僚首领翁同和;南皮即洋务大吏张之洞。
? 捐资上海强学会。张又捐资1500辆,令幕僚梁鼎芬、黄绍箕赴上海与康有为共同筹办。不久上海强学会成立,刊出的《上海强学会序》署张之洞之名。
? 张之洞曾多次劝康有为放弃孔子改制理论,但康有为不为所动。但这没有影响他同维新派的继续合作。
? 支持筹办《时务报》。1896年该报创刊后,他一面按期拨款资助,一面公开提倡,说“该报实为中国创始第一有益之报”,饬令湖北全省文武大小各衙门、各书院用官费订阅。
?
? 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变法自强力开风气为己任,与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候补知府谭嗣同等人大力倡办新政。
? 支持湖南维新派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创设南学会,并亲自到会演讲。
? 创办长沙时务学堂。
? 支持江标、唐才常等先后创办了《湘学报》和《湘报》,倡言维新,推动变法。
? 积极推行经济方面的改
? 推荐杨锐、刘光第等人参与戊戌新政。他是地方大吏中支持维新派和推行新政最力者,曾得到光绪帝的嘉奖。
? 此外,地方大吏中的两江总督刘坤一,直隶总督王文韶、提督宋庆、聂士成等人,也捐资支持强学会,同情维新运动,皆可视为同路人。
同路人之二:帝党官僚
? 帝党同清流派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中法战争前清流派的主要成员是统治集团中一些不当权的御史、翰林等官僚。他们以纠弹时政、主张抵抗侵略而赢得时誉。军机大臣李鸿藻是其首领,主要成员有张之洞、张佩纶、黄体芳、宝廷、陈宝琛、邓承修等人。这时的清流派为慈禧太后所利用,成为她牵制洋务派和标榜“同光新政”的点缀。中法战争后,张之洞转化为洋务派,张佩纶因战争失败遭贬斥。前清流派于是销声匿迹了。1889年光绪“大婚”后,慈禧太后名义上归政给光绪,但仍掌握朝中实权。一部分官僚士大夫希望年轻的光绪帝从慈禧手中夺取大权实行改革,光绪帝的师傅翁同和以拥戴光绪帝作号召,竭力结纳以清议见长的官僚士大夫,发展成为帝党,也被称为“后清流”。
? 翁同和(),江苏常熟人。1856年中状元,曾为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师傅,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中法战争时主张出兵抗法,反对李鸿章的妥协求和政策。甲午战争期间是朝廷中主战派的领袖人物。战后,在深重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他与汪鸣銮、沈曾植、沈曾桐、张謇、丁立钧、黄筲箕、文廷式、志锐、长麟、盛昱等人,利用维新运动兴起的有利时机向后党展开了夺权的挑战,公开声讨秉承慈禧谕旨行事的李鸿章。致使清廷不得不拔去李鸿章的三眼花翎和淲去黄马褂。
? 帝党官僚感到,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同新兴的维新派相结合,才有可能从后党手中夺权柄实行改革的愿望。而处于无权地位的维新派也必须在朝廷中寻找靠山。二者一拍即合,帝党于是成为维新派的同路人。
? 维新派的活动早已为帝党所注意。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不达,帝党官僚就深为惋惜。1895年,北京强学会、上海强学会的相继成立,都是维新派、帝党和部分洋务派共同筹划的结果。
? 翁同和、孙家鼐、沈曾植、沈曾同、文廷式、丁立钧等帝党官僚,都是列名北京强学会会籍或积极支持者。参加上海强学会的还有张謇、陈宝琛、黄体芳、黄绍箕等帝党官僚。
? 翁同和曾在光绪面前密荐康有为。王大臣在总理衙门接见康有为时,荣禄、李鸿章责难康,翁同和即为之回护。
帝党、地方官僚同维新派的分歧
? 在思想体系、学术流派和治学态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歧异。他们的主要分歧表现在张之洞等地方实力派及帝党官僚不赞成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说,也不赞成宣传民权说。
? 然而,在戊戌政变发生前,这些分歧论争主要是属于学术之争,尚未发展成为政治斗争。他们学习西方引进变法图强的政治大方向是基本一致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帝党和部分地方实力派成为维新派的同路人
三、维新思潮的理论基础——兼采中西的进化论
? (一)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说。
? (二)严复的西方历史进化论。
(一)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说。
? 维新思想来源于传统儒学和西学,是儒家公羊三世说等“微言大义”的发挥和兼采庸俗进化论的历史观而形成的。
? 康有为由于受了《易传》的变异观和西方自然科学进化思想的影响,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逐渐发展变化而来的。后来接受了今文经学,将自己的变异进化思想与今文经学结合起来,运用今文经学的观点,撰写了《新学伪经考》等著作,为维新思潮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使他成为维新思想理论的奠基人。
《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是在长兴里讲学时撰写的,初刊于1891年。该书通过考证,认为《周礼》、《逸礼》、《古文尚书》、《左传》、《毛诗》等古文经书都是假的,是西汉末年刘歆为帮助王莽篡政而造出来的伪经。它不是汉代之学,而是王莽新朝之学,故谓之“新学”。它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这样,康有为的这部书,是对古文经学的全部否定,是对当时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两大派——汉学和宋学的根本打击。
梁启超对《新学伪经考》的评判
?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新学伪经考》的要点有五:“一、西汉经学,并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者皆刘歆伪作。二、秦焚书,并未厄及六经。汉十四博士所传,皆孔门足本,并无残缺。三、孔子时所用字,即秦汉间篆书,即以文论,亦绝无今古之目。四、刘歆欲弥缝其作伪之迹,故校中秘书时,于一切古书多所羼(chan)乱。五、刘歆所以作伪经之故,因欲佐莽篡汉,先谋湮乱孔子之微言大义”。
? 从考据学的角度来看,《新学伪经考》虽不乏精到之论,且开了“疑古”“辨伪”之新风,但认为“六经皆伪”则未免武断,也有穿凿附会失实之处。如《周礼》,司马迁、匡衡曾引用过,便不可能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左传》也不是刘歆从《国语》窜改而成。因此,其弟子梁启超说:“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意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
《新学伪经考》的现今评判
? 《新学伪经考》不是单纯为考据辨伪而作,不是单纯的学术著作。它的价值在于根本否定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学的正统古文经学。这是对封建统治思想、对传统观念的勇敢挑战,既然宣布古文经是伪经,那么根据这些经典制订的一套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也是可以怀疑的,因而实行变法便是合理的。它是披着经学的外衣,打着考据的幌子,实则论证变法维新必要性的一部理论著作。它对破除人们对经学的迷信,对于解放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改制考》
? 康有为在书中重新塑造了孔子,把孔子从“述而不作”的先师改造成“托古改制”的素王,并从正面阐发了孔子的微言大义。
? 该书的中心内容是:
? 1、《春秋》是为孔子改制而创造的,凡六经皆孔子所作。孔子创立了儒教,制定了一套尧舜禹汤文武的政教礼法,孔子改制,即托尧舜。
? 2、托古改制的核心思想是贵公羊三世说。康有为用“张三世”的学说,指出社会历史要经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逐步进化的。从政体来看,也要经历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的发展过程。
《孔子改制考》评判
? 康有为写《孔子改制考》的目的是要从儒家经典中为其变法思想找到理论根据。他之所以要利用孔子托古改制,就是要人们他的变法维新是遵循孔子的立法,变法祖师爷是孔子。这样,一方面可使变法有根有据,名正言顺;另一方面是打着圣人的旗号,可使守旧者无所借口,以减少来自社会的阻力和压力。他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二)严复介绍宣传进化论
? 严复早年即接受西学教育,继而留学英国,着意翻译西方名著,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严复产生了极大影响。
? 与此同时,严复着手译述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新近出版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取名为《天演论》
《天演论》的要点是:
? 1、论证了变的必然性。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处在“天演”进化的过程中,自然界充满着变化,“天演公例,自草木虫鱼以至人类,所随地可察也”。
? 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万物进化的普遍途径。人类不能在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面前无所作为,不应听天由命任其淘汰,而应该“与天争胜”,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 3、与天争胜必须开民智、合群体。“人欲图存,必用其才力心思,以与妨生者为斗。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胜者非他,智德力三者皆大是耳”。“天演之变,将使能群
? 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
《天演论》评价:
? 1、体现了他为挽救民族危机,呼吁人们自强保种的良苦用心。他在《自序》中说“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 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与天争胜的观点,成为救亡图存维新思潮的理论依据。
? 3、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青年。康有为、梁启超、夏曾佑等维新派读了《天演论》后,眼界大开,深受启迪。康有为说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一些维新派读后“钦佩至不可言喻”。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如黄兴、邹容、陈天华、蔡元培等人也深受《天演论》的影响,邹容就说,“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鲁迅、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受过《天演论》之影响。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小结:
? 维新思潮的理论基础是兼采中西的进化论而铸就
? 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找来了公羊三世说,用托古改制的方法讲进化,虽是旧瓶装新酒,却也足以令人耳目一新。
? 严复则从西方资产阶级理论武库中找来了生物进化论,用达尔文的学说来解释人类社会的进化,更加令人振聋发聩。
? 公羊三世说的“微言大义”和《天演论》的高文宏论,一古一今,一中一西,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西方的进化论同中国的进化观念相结合,使维新思潮形成汹涌澎湃之势。
四、维新思潮的主要内容
维新思潮是兼采中西学多种思想融合而成。其中有传统儒学,有佛教哲学,有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卢梭的天赋人权说,有东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变法的经验教训,等等。
? 1、论证变法的必要性,确定变法的总原则。
? 2、兴民权、开民智、变官制
? 3、批判三纲五常,冲决封建网络
? 4、富国养民,发展资本主义。
? 5、改革文教制度,培育人才。
五、维新思潮的特点和意义
? 1、比较全面彻底的变法改制思想
? 2、在中西文化问题上的独特思考与创新
? 3、重视改造提高国民素质
? 4、进取性与保守性相交织
1、比较全面彻底的变法改制思想
?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 戊戌维新思潮中的全变思想,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而且超越了“以夷变夏”的心理障碍,突破了洋务派只求枝节性边缘性变革、物质和精神相分割的“中体西用”思想羁绊。
? 维新思想家认识到中国衰弱的根源在于腐败丛生的专制政体,因此主张“变本”,即从根本上进行政治改革,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
2、在中西文化问题上的独特思考与创新
? 近代中国在对待中西文化问题上存在着种种偏颇的态度,主要有:
? 一是出于文化自尊,采取国粹主义态度,“徒为本国学术思想所窘,而于他国者未尝一涉其樊也”,视中学为神物,推崇备至,拒西学于国门之外;
? 二是出于文化自卑,采取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徒为外国学术思想所眩,而于本国者不屑一厝其意也”,美化西学,排斥中国传统文化;
? 三是以“自强”、“求富”自诩,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主张“中体西用”,仅吸收西学的某些实用部分。
? 维新思想家们在反思近代中国对待中西文化各种态度的基础上,深刻比较中西文化后,对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提出了独特见解:“中西会通”思想。
戊戌维新思潮中的中西会通思想
? 一方面把西学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理论形态的文化体系,主张全面引进西方文化。对“欧美之新政、新法、新学、新器”,“采而用之”,强调吸收进化论和自由、平等、民权等资产阶级民主学说;
? 另一方面主张放弃以往“体”、“用”、“本”、“末”的界限,倡导中西文化的相互交往、补充和融合。“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强调中西文化的结合并重,“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中西会通思想追求古今中西文化的完善结合,“统新旧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通过“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即通过吸收外来文化之“长”,补中国传统文化之“短”,对中西文化进行筛选、整合、融会、择优互补,以创造出一种超越两者的具有民族“特质”的最先进的新文化。
3、重视改造提高国民素质
? 人类社会的进化归根到底是民智的进化。“进化之道,全赖人心之竞,乃臻文明”。“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 改造提高国民素质的途径主要有三:
? 一、“鼓民力”:破除旧习陋俗,树立新风,强健人民体魄。
? 二、“进民智”:废科举、兴学堂,组织学会,广译西书,刊行报刊,派遣留学生,奖励游历,以“通世界之识,养有用之才”
? 三、“新民德”:倡导科学、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的宣传、教化,克服国民奴性劣根,提倡自尊、自爱、自立的人格尊严,变传统的依附人格为现代的独立自由人格;克服国民柔懦谨畏性格,重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增强国民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修养,建立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道德观念。
4、进取性与保守性相交织
? (1)“全变” 、“变本” 的进取性与“托古改制”的保守***织。
? 维新思想家们深受封建“古圣”孔子和“今圣”光绪这两个封建权威的影响,在主张全变、变本,实行全方位、根本性变法的同时,又提出“托古改制”和“非圣无法”的思想,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象征孔子装扮成变法改制的祖师爷,奉孔子为“不救一世而救百世”的“制法之王”,甚至把资产阶级民权、议院说成是孔子创造的,不伦不类地把资产阶级民主与封建君主拉到一起,硬是将封建主义外衣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内核奇特地组合在一起。
? 既大力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权等学说,又不敢大胆否定君权,反而保护君权;
? 既猛烈抨击封建帝制,主张“冲击君主之网罗”,又拥护皇帝,感戴光绪,并把变法改制的希望寄托在封建君主身上;
? 既强烈要求资产阶级参政、“自主自立”、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又反对推翻封建政权,主张君权与民权并存。最终不能打碎封建专制的“旧瓶”。
? (2)“学习西方”、“中西会通”与“西学中源”、“援西入儒”的思想矛盾。
? 在引进吸收西学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去过滤西学的内容,从中学中寻找变革的依据,以西学附会古义,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说成中国“古有明训”;把西方平等观念比附墨子的“爱无差级”;将西方的议院制与中国古代明堂制相提并论;将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混为一谈;西方文化被儒学化和古董化。
? 这虽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上排外心理的压力,缓和了中西文化的冲突,有利于西方文化的引进和传播,但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弘扬,客观上阻碍了人们正确认识并接受外来文化,制约了维新思想家们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影响到对西学的选择和吸收。反映出维新思想家们根深蒂固的儒学情结。
? 戊戌维新思潮中进取性与保守性相交织的思想特色,说明维新思想家的思想深处,存在着深刻的封建思想烙印和浓厚的传统色彩,政治上不敢与封建专制彻底决裂,死死抓住一个皇帝;思想上不敢与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彻底决裂,紧紧抱住孔子,不能彻底抛弃落后于时代的封建传统包袱,最终导致戊戌维新思潮始终在中与西、新与旧、传统与近代化之间游移和徘徊,制约了戊戌维新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 小结:
? 综上所述,以学习西方、维新救亡、改造中国为宗旨的戊戌维新思潮,提出了比较全面彻底的变法改制思想:“全变”、“变本”,是中国近代改革史上的一大进步;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具有独特见解和创新:“中西会通”,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在改造中国的问题上,注重国民素质的改造提高,启动了人的近代化工程。尽管由于不能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存在惰性和保守的一面,影响到戊戌维新思潮的向前发展,但仍具有历史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体现了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追求近代化的最初自觉和可贵的理论探索。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