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出窑后过一段时间自然破碎

查看: 1201|回复: 6
阅读权限120
& && & 不知道什么时候,土窑渐渐淡出了乡村的版图。. q+ ^8 x1 T( z+ ~
6 ^3 q5 S* b1 b" L0 A1 Y9 G
  土窑是土堆成的,土是活生生的土,砖是更立体的土,通红的土窑内壁,是土窑的子宫,滚烫着生育出一茬茬的砖瓦。0 k7 V* y3 l, a* Z* |6 c" h* O" ?3 g
: x4 u. t/ a) s! p& ]7 @
  于是,一块块砖,一片片瓦,或红,或青,站在了乡村的高处,几欲和那些树木们比肩。/ Y+ r+ O+ \% i% r5 I" Z
4 d0 q5 B6 }2 N) ~2 T
  土窑,作为砖瓦的母亲,顺理成章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2 {' O. B3 m5 N7 r7 }
& o( ?) \/ ]&&R$ X, J4 b
  犹记得小时候,邻居家多女少男,女孩被当成男孩子使,我曾见识过他家的三个儿女三个月摔制一整窑砖坯子的情景。邻家的女子皮肤黝黑,依稀还有肌肉,邻家的男孩倒身小力微,只是帮姐姐们打打下手。/ x/ `5 E% ^% i* J4 }2 z
  制作砖坯子很有意思。在干涸的土坑里用砖斗子摔制砖坯子,砖斗子上有三个凹槽,把和好的泥塞进砖斗子里,用一根木条子刮一下(邻家的男孩子就专门干这个活儿),然后抱着砖斗子走,在一片平整的土地上,把制作好的砖坯子磕下来,约莫一个星期左右的通透晴天,砖坯子就硬棒了,这时候,可以把砖坯子花插码在土窑里,点火,烧制,假以时日,砖瓦出窑,就派上用场了。
+ O; S! I% r" L7 i: B- F
  印象中,烧制砖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要有专门的师傅指点才可以动火,烧到一定程度,还要不停地在土窑顶上给砖瓦淋水,以防止它们被凝结在一起,师傅们管这个叫“恋坨”,真有意思,土和土,遇见了火,也在土窑里谈上了恋爱。
# s. p6 @8 @% \# R* s
  上个世纪80年代,传统的乡村里,乡人在一些事物上,还相当迷信。他们认为,土窑口若是朝着哪个方向开,哪个村庄就要倒霉,邻居家的土窑就开向了我们村庄,后来,邻家的女孩子,两个皆离了婚,背后,一些乡民在指指点点,看看,窑口开错了位置,报应到自己家了吧。
  现在想想,真是可笑至极,若是说烧制砖瓦让邻家的女孩子生得不再娇柔,从而影响了她们日后的婚姻,这点我信,这碍着土窑什么事?纯粹是驴咬嚼子——胡吣!5 ~+ ]6 M* N; ~0 Y7 p9 L
* X5 T: ]; S0 P& |% Z5 m( f. W1 n' L
  土窑是什么时候逐渐寥落的呢?应该是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轮窑厂的兴起,空心砖、内燃砖粉墨登场,土窑如乡村深处逐渐老弱的老妪,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再后来,我们一帮小伙伴爬到废弃的土窑上去玩,发现土窑顶端早已生长着高高的衰草。这些草,也真够有生命力的,历经多少年烧烤的土,养分早该烤没了,竟然还能长得这么茁壮,大大的窑顶朝着天的方向,像是在问天一件神秘莫测的事情。
9 o! ^! G* M, }8 _! j* B, J
  皖北大平原,很少有山,连个土丘也很少见,依稀记得小时候,当我们从教科书上学到山却茫然不知山为何物的时候,父亲总会指着远远的土窑说,看,就和那座土窑差不多……李丹崖
阅读权限120
愁屋& V+ |5 Y( s% s$ J* k( _7 z
  同学最近忙着在老家搞建设。工程不大,就是建一个小两间的厨房。他像完***生的大工程一样,几乎天天吃住在工地,盯得很紧。谁打***邀场喝酒小聚,他自豪地咋呼:我在老家搞建设呢。同学们都很疑惑,一个小厨房算什么建设,用得着那么费劲用功,撂下手里的生意,老婆孩子同学也都丢在一边。问他老婆,老婆也带着埋怨,他葫芦里卖的药她更想看看。% ]8 X, {& h- p
9 c8 w& r4 y* _7 {$ S5 D
  同学默默一笑,在***中说,用不了两天就建好了,到时候请你们来喝完工酒。我们都期待着,像等待谜底揭开一样,24小时不关机,听着招呼。
: G* |8 l3 `, V! ?) w5 s" p
  同学的老家其实不远,就在城西30里外的小村庄。30里,开他那车过去一趟能用多长时间,至于自己天天盯着吗,留一笔钱让族亲帮忙看着鼓捣呗。再说,他老家好像也没有多大的地方啊,那四间堂屋也有二三十年的光景了吧。&&e# ^" x/ c&&?7 @&&q5 K* Q! h
" Y# Y2 K# @) G; L3 M&&F
  我们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抵达的,同学两脚都是泥巴,嘿嘿笑着,站在大门口迎接我们。我们鱼贯而入,像参观卢浮宫中国馆似的排着队,然而大失所望,就是农村最常见的厨房,起脊还不是平顶,也没有铺水泥地,地面显然用土夯砸平砸实了,倒是靠南墙的两个地锅引起大家的兴趣,一个安了很旧的风箱,另一个就是地锅,很巧妙的是两个锅用了一个烟囱。同学很自豪介绍着,现在农村会支锅垒灶的人很稀罕,垒砌的锅灶不是不好烧就是倒烟,上火慢不说,还费柴费料,再不就是柴火续进去,呼隆呼隆,旺火被烟囱拔走了,做饭炒菜等得你心焦脑乱。俺祖上就是支锅垒灶的行家,吃百家饭出身,父亲活着时候指点过俺,俺就露了一手,嗨,别说了,锅灶甭提多好烧了。* K- c3 L& T" |: q" w2 R
  两个地锅沿着锅盖一圈蒸腾着热气。好多人都忍不住想掀开看看,好像谜底隐藏在锅里似的。一股股香气喷面而来,一锅是鸡,一锅是鱼,哈哈,地锅鸡地锅鱼那是乡间的美味。同学们情绪又高昂起来,失望后的兴奋来自熟悉与亲情,更来自内心的角落。同学们都是农村出来的,对这种厨房再熟悉不过了,对地锅里的鸡鱼再渴盼不过了。那种香气唤醒了大家藏在心底的某种东西。
- _7 {8 |: d0 _. c: a$ `. s! P# Z
  我们这儿是孔夫子走到的地方,堂屋与灶房一定分开,这样的厨房几乎家家都有。在堂屋的东面西面,或者南面迎门墙后,盖一间两间小屋支起锅灶就当作厨房了。厨房是不能说盖的,只能叫蓬。当然厨房是不能高过堂屋的,厨房是配房,配当然不能压主了。老辈人说配不压主,辈辈富有,配高压主,人去财流。即使再穷的人家,用不起砖瓦,也会四周栽几根柱子,上面胡乱搭几根树枝蓬个顶,周遭围起玉米秸高粱秸甚至茅草,里面糊个锅炝就可以烧水做饭了。讲究一些的,顶上还会用稻草铺均匀,厚厚的一层泥铺上去,下雨不漏化雪不渗。厨房也不能叫厨房,灶房,我们都叫愁屋,或者丑屋。为一日三餐而愁,为间小低矮料孬而丑。小时候父母常喊,谁谁,到丑屋给我舀碗汤,到愁屋盛菜去。愁屋就是我们的小名,在我们的血液里。
! U+ v! [, \6 k7 ^2 |8 k! ?6 b
  那晚我们留下来,在庭院里摆了两桌,桌上就是最常见最普通的家常菜,每桌一大盆地锅鸡一大盆地锅鱼,黄瓜西红柿是现成的,院子墙角里种了一大片,同学母亲侍弄的,新鲜环保,洗吧洗吧就上桌,也不用盘碗,直接放在了桌上。我们叫喊咋呼吃着,想吼一嗓子就放开声音吼着,想嗷嗷叫几声随了便了,学狗学猫学驴学牛都成。平时矜持的女同学也放开嗓子吼放开肚腹吃。久违的愁屋做出来的菜撑得我们腰圆肚凸,恨不能活蹦乱跳满地打滚。. F! r/ j! f. Y4 M! h' a
  同学显然喝多了,他举杯都有些晃,他说,我要感谢我家的愁屋,告诉大家一个不可示人的秘密,没有愁屋就没有我的今天。同学们哈哈大笑,为他小品一样的答谢词东倒西歪前仰后合。他流泪了,真的,感谢我家的愁屋,感谢我的父亲。城市把我们的身体豢养得迟钝而臃肿,把我们的胃口惯坏了,吃嘛嘛不香嚼啥啥不甜。弟兄们姊妹们愁屋的饭香不香?大家齐喊着香。我们的父母疼不疼我们?疼。有多长时间我们做梦都没有想起愁屋了,我们整天想的是什么?整天围着什么转?钱,恨不能天上掉下金镚子,恨不能自己拥有天下的财富。可今天我们回到愁屋跟前,就像回到父母跟前一样,那么无拘无束随便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都没有人管人问。多好啊,多好。8 B6 F+ Q+ R- C7 V! z2 y
  我们一齐喊着,愁屋愁屋。5 m+ u1 W4 {5 U; F3 ^. J0 w&&I
  大家都流泪了,月光下的丑屋依然那么矮小而丑,但是大家都泪流满面地望着同学家的丑屋。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们这几年谁也没有想起愁屋。愁屋已经在我们的记忆中被剔除了,那种丑那种贫已经被我们摒弃了,可我们美了吗富了吗?时尚伤害着我们,富有引诱着我们。我们就是追富逐美的生活热锅上的蚂蚁,且丧失了蚂蚁的天真与淳朴,只剩蚂蚁变大象的虚妄。
  今晚我们又回到愁屋,同学几乎复原了愁屋的旧格局,在这个特殊的气场里,我们气顺心安。
3 Y. o& a% ]* F% [# l! d9 l) Q
  愁屋里居住着多少温暖与记忆。
) G&&]& j# i8 E% M
  愁屋让我们回到了趿拉着布鞋草鞋两脚满泥的徒步人生,溜溜达达踏出拖鞋节拍的悠闲人生。崇尚皮鞋与轮胎疾行救火式的人生、沥青路与跑步机上气喘奔命式的人生在30里外的城市,今晚,我们亲近草木与泥土,在愁屋里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
  其实想想,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无不充满了对光阴的警觉与热爱,更有怀旧与回望。蓬搭个愁屋,大概是同学内心的需要。开始在同学们眼里,那几乎就是一种白痴似的疯狂。但是想想多美啊:黄昏扯起灰色布幔的四角,愁屋里异常安静,从柴火垛抱来一捆玉米秸,点火,拉动风箱,噼啪声溅起,摒弃了外界的喧嚣与欺骗,灵魂的窗子一下子就打开了,身体的某个部位醒了,你可以出神,可以默想,可以什么也不想,只管着锅底的柴火没有了,你拿起一根玉米秸续进去。火星蹦到皮肤上,那种灼疼忽略不计。不再续玉米秸了,你拨拉着锅底,那些灰烬闪着火星,那么温暖。时光深处的灰烬让你忘记身处何地今夕何夕。不用离开,守着那堆灰烬,你就能感受着生命多么温馨而简单,你走出愁屋,谁家的愁屋冒出炊烟,那些炊烟并不随风飘散,它们都是有根的。$ ^; d2 e+ b" C7 K&&C# i9 K3 C; j
, Z2 A1 I% H; E3 C
  一个人往愁屋走得勤,走得多,生活中的神奇便多,生命也越加温暖而敞亮。张 侗
阅读权限120
记忆中香8 C; r, c/ k6 V: G
. w: F( u& u6 ]2 Z# H' C
  回到故乡连山永和上草,我的目光被那一片片油茶林所吸引。
  秋风中,绿色的油茶树掀着一层层绿浪。一株株油茶树的枝条上,挂着一颗颗红色的油茶果。这些油茶果,有的皮已裂开一条缝,沉甸甸地默默挂在枝头,如沉思耳语;有的像石榴般咧开嘴巴,露出里边褐色的茶子仁,似微笑粲然。抓起一根枝条,端详那一颗颗或深藏不露、或喜笑颜开的油茶果,便有一股淡淡的茶油清香扑鼻而来。
! W&&g! ~; Q5 e/ E&&q3 M0 B% Z8 ]# f
  蓦地,我想起家乡的一种习俗:孩子从娘胎里呱呱落地,剪断脐带,老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婴儿洗个澡,然后用茶子油给婴儿那粉嫩通红的小身子涂一身的茶油。我自己当然也不能免俗。听十婆说,是她亲手给我抹的茶油:“那时,你可瘦小了,像条小狗似的”。老人们说,茶油抹婴儿的身子,不光能健身拔毒,还有避邪祈福之意。6 t! S4 C9 C4 n. |- ~2 O7 q: Z
. B9 B; G! v) P7 m
  茶子油是家乡人的主要食用油。不光平时炒菜用茶油,年节做油糍、糖环、油条亦用茶油。茶油去腥膻,焖炒煲炖蒸,鸡鸭鱼羊牛,都非放茶油不可。不放茶油,任什么山珍海味都不香,不好吃。
7 A% C. u, K* X: ~: r) ]4 g
  每到稻谷秋收过后,家乡人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摘茶子。乡亲们挑着箩筐到油茶山去,一颗一颗地将茶子摘下,放进箩筐。有些十几二十几岁树龄的高大油茶树,根粗枝壮,绿荫如盖,还得爬上树去,或用长棍子“噼噼啪啪”地把茶果打下地来,再慢慢躬腰捡拾。茶果收罢,放在地塘晒几天, 将未裂的茶果晒开裂, 放进仓库,再过一段时间,掰开茶子壳将茶子仁取出晒干,挑去榨油厂,很快,就挑回一桶桶喷香的茶子油。
. E8 ~+ c6 L: t&&d! S' G
  犹记那年初秋的一个星期六下午,我在罗旁冲一块油茶山上刮草。带上钩刀与镢头,将油茶林中正疯长的小杂树砍掉,将一丛丛半米高的杂草刮干净。累了,就抓一把草垫着坐在油茶林中休息。扫视满树上那一颗颗由青泛红的油茶果,欣赏大山上各种鸟儿的鸣唱,山风徐徐吹来,凉丝丝的,令人神清气爽,油茶树也随风轻轻摇动,一簇簇、一颗颗半红半青的油茶果随树枝的晃动,也互相碰撞,像小孩子荡秋千似的高兴。此情此景,每每回想起来,都有如山风吹着茶子油香萦绕心间。4 ?! ?5 B# \" G8 Q9 X
  6岁那年,我父亲去世了,那时正兴破“四旧”, 也不兴什么地理风水,乡人把他安葬在路边的一块油茶山中间,上下左右都是油茶树。父亲爱吃茶子油,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他都可与油茶树、 油茶果相伴了。, o* c# Y. I& ?: D9 y$ D8 K2 a! \& J! `
0 P% h* p4 z1 V# J$ @
  如今,村子里的乡亲仍有用茶子油给婴幼儿洗澡、治病的习惯。若逢夏秋季节,走过老街新巷,一些婶娘、叔婆、大嫂,将浴盆放在家门口,捧着孩子那光溜溜的身躯,将茶油倒在匙羹,然后一边用布或手给孩子抹油,嘴巴一边说:“狗儿呀,狗儿呀,快高快大呀……”1 c0 F/ }- K) o" m* X# j( Y0 F! Q
1 k* M# `6 T% `% U
  故乡的油茶树,故乡的茶子油,就这样,在我的梦里,在我的记忆中,绿了一夜又一夜,香了一年又一年……唐德亮
阅读权限120
团场的风) l5 E9 f1 x9 i6 W: d. P$ S
《 人民日报 》( 日& &24 版)&&O0 G: ?" a3 Z" o. ?&&h* N6 x* a. Y
  我一直想写风,缘于在四季的轮回中,自然界在情绪上显出的风霜雨雪,总有一个季节与自然现象的联袂让我感怀怅惘或心仪悦愉,而这种现象成为一个追怀说风的引子,延伸到那一爿生活工作的家乡:伊犁霍城63团。
  团场位于霍城县以西中哈边境线上,俗称莫乎尔。它,苍茫辽阔,厚重朴实,占地面积达43万亩。这一区域属于干旱的荒漠气候带,春季受高空季风的影响,瞬间风速可达8级以上,这一区域是伊犁风沙的源头,春季即将过去初夏来临之际的4、5月份,总有那么几场凌厉狂飙的长风,裹着风沙,掠过田野、连队、团场,蹂躏庄稼,肆虐农田。此时,空中的太阳一片灰蒙苍白,黄沙滚滚不见天,风吹沙起不见边,会感到大地被撼动,让人渐渐惊恐起来。霎时,电灯灭了,居室一片漆黑,狂猛的暴风卷着沙尘冲撞得门楣沙沙作响,刚刚擎起的烛光变得悠悠忽忽。风挟带着尘埃穿过了厚实的墙体,忽闪摇曳的烛影和飘落下来的尘埃使原本无形的风此刻赫然可见。6 l2 n. S# f% f* v# I
  没有临风而立在此生活居住过的人,对风的认识只不过是在自然课本里读到了风的等级,在电视上看到了风的危害,而在团场生活的人,对风的感性认识代替了书本段落。只要经历过这样的风沙,就会有一种铭心刻骨的难忘。
) t&&|1 U. X# K6 x* v1 W8 n
  风,这个巨手一个动作,就累及团场职工千万只手经营着的田间劳作。一场大风过后,那些防风条件差的农田,出土的幼苗被风沙蹂躏而失去了鲜活,地膜被掀起撕成碎条悬挂在四周的树枝上。风过,职工们又开始紧张而忙碌着棉花的重播、补苗、点种、铺膜。除了经济损失外,这秋后的棉花产量又打了折扣。此时,条田主人把无奈的忧伤写在了脸上。
1 N6 w2 ]6 I0 S* p- p
  风一遇火,更添威势。老一代人对火的警觉性,时时刻刻都写在了田间地头、篱角林边、厨房灶头。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警觉地把风与火隔绝。风这个桀骜不驯的放浪游侠,时刻都在寻找着火的踪影与之亲近,哪怕是星星点点的火苗,在风的煽动下,霎时便能成为燎原之势。在我生活的这个团场,每年的春季,或多或少都可亲见风与火灾难性的拥抱。尤其在边防林带,由于这里是放牧、行人的禁区,堆积着风干的枯枝落叶地被物,成为火势辽燎的疆场。这里成为团场防火的重点,有警示牌,有护林员巡逻,但还是时常发生火灾。
4 b# C* ?6 G- N6 h
  团场的高音喇叭急促地催促团场的职工们奔向战场,大家集合着队伍,迅速奔向边境林。有几次,我就融入了这样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握着铁锹,拎着水桶,看到这种火势,心中缺乏了自信,我不时提防着,不敢靠得太近,也许风势一转,和我开个玩笑,退路就断了。火光在穿越中身形无定,经常随意拐了个弯就到了原先不曾料到的地方,让人猝不及防。
3 F* w) q6 J) u
  “没有林业就没有农业”。从第一任团长崔来孝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团场人就与林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常年造林不辍,代代传承着。这片热土总是与豪情创业结缘,焕发出前辈们的英雄气概,沉淀在这边防林、条田林、公路林、道路林、工程林,成为历史绵延幽深的防护林。1987年,团场实现了农田林网化,也是伊犁垦区第一个达标实现条田林网化的团场。如今,这片绿荫葳蕤的绿洲,是伊犁垦区最主要的植棉团场,以产沙林西瓜著称。2 |8 {$ ?. N4 ?* Y; W6 c6 N
  林网是风的劲敌,防护林网是挡风的巨手,是不断生长着的防护墙,林与林衔接在一起抵御风沙更是卓有成效。在团场生长的防护林,无论是榆树还是杨树,都不弃干渴与贫瘠,迎风倔强地生长,绿色臂膀相连相拥,成为错落有致、疏密结合的绿色屏障,抵挡和消解了风狂躁的力量。锐气受挫后,风的语调也变得温柔多了。( G* o$ j0 q. N6 ?$ t1 a
  榆树是团场一个主要的防护林种,这种寻常的树种,随风舒展着俯仰自如的美感,这种姿态一直让我为之迷醉。每一场风过后,榆树往往完好无损,显示出它极好的柔软性。与风猝然相遇时,榆树身上的确呈现出一种顺服,但风过后又回复了常态,风的尊严也得到了满足。这给了人们一种自然的启示:是一时的强硬更需要重视,还是生存更要紧,在我看来我更乐意选择生存的策略,对于自然界外在情绪上显示出的狂风,我始终持抱着敬畏之心。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可以灵活变通,遵循生存规则,让策略为生存服务,过好每一个俗常的日子,策略有很多,生命只有一次,显然没有理由轻掷生命。
' j&&]2 W. h3 E
  风随季节而至,悄然降落在莫乎尔,在徐徐上升的节气中,糅入了令人沉醉的气息,春风的吹拂让人酥软和萌发出生机。团场人总是要在这个季节走出户外做些事,一改往日慵懒闲适的生活习惯,开始紧张、忙碌起来。植树造林,春耕春播,小家小户庭院的主人一锹一锹破土翻地。而后,点种、莳苗、移栽,垒墙造院,动作与姿势也变得紧凑而热烈。那些质朴、憨厚、实在的团场职工,常年经营农事,过着与物候节拍暗合的农耕生活。团场广场上那几株老榆树,倚仗着春风滋润,一阵风拂过,在枝头上孤悬的叶片飘飘落下,不消几日,嫩叶就呼啦啦蹿出,很快便又是青翠绿意的景致了。
, _7 ?" T- ]' D* z
  生活居住的这个团场,多少年过去了,风依旧如此,周而复始地为我们所直接体验,不能不说是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在一年年的岁月中由青年至中年再老年,如风一般的随意消失了。时常,在梦境中憧憬着如风一般的自由,想象如风、思绪如风、充满着浪漫色彩,让浊重的身体也跟着飞翔,也只有梦抚慰了我们如风的想念。宋伊波
阅读权限120
土窑是那么熟悉而又遥远的东西呀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阅读权限120
学习了!& && &
很给力!少将好!!
阅读权限248
写得很不错,细看,原来是《 人民日报 》( 日 24 版)版。&&Z* [2 ]; c&&y& ]( }1 A
不过俺对这土窑洞还是有真实感情和直接记忆的。因为我到陕北村子时的第一夜就住在土窑里,暖暖的土炕,拱形的天花板,纸糊的窗子......
美文共分享!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某厂年产3100万块页岩砖生产线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某厂年产3100万块页岩砖生产线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13:04:0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某厂年产3100万块页岩砖生产线
关注微信公众号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