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的回答》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北岛的回答
北岛的回答
范文一:北岛的《回答》鉴赏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鉴赏:这短文讨论的是北岛赵振开,〈回答〉一诗中结构组织方面的对比原则及意象:首先,讨论的是第一诗段所用的意象,如开头第一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它本身是一很奇怪的陈述句,这明显是一个隐喻,简略来说就是「卑鄙」是「通行证」,而这「通行证」是「卑鄙者」的,这给原属中性的「通行证」,沾上「卑鄙」负面的感***彩。事实上,意象感***彩的改变往往是阅读意象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里也不例外。若从规范语言的角度看,在这?一个短距离内,出现两个相同的字词「卑鄙」和「卑鄙者」的情况是应该极力避免的。但这种不规范不洗练的语言现象,在文学文本强调陌生化效果的前提下,便变成吸引读者注意的手法。读者不禁要问:「卑鄙」为何能够成为「通行证」呢?诗人刻意把这两个意象放在一起,目的是让读者思考。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卑鄙」是指语言、行为很恶劣,不道德的形容式名词;若在语言上、行为上是恶劣,又如何成为「通行证」呢「通行证」意指到达某特别地方的证明,而这地方是限制进出的,「通行证」一般是给合资格人士进出的凭证。可是如果结合这两个意象在一起,「卑鄙」是「通行证」的话,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来:这个限制进出的地方是以行为语言恶劣及不道德作为进出标准的。读者不难由此推断:这以「卑鄙」为「通行证」的地方,必然是乌烟瘴气,是非黑白不明,道德沦亡的。接者的一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也与前一句紧密地连在一起。「高尚」是用来形容道德水平高的人。这句里呱想[喻:说「高尚」是「墓志铭」,「墓志铭」是指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石刻上的文字,一般是死者生前好友对死者的评价。「墓志铭」一词的出现,暗示「高尚者」已死,而「高尚」是他致死脑?颍?父呱小狗路鹗歉呱姓叩拇呋陕┮?印如结合第一及第二诗行一起看,不难引起读者的深思:「高尚」与「卑鄙」的意义在哪里?卑鄙的人竟然可以凭藉「卑鄙」而通行无阻;相反,高尚的人却因他的高尚而死,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怎?样的世界呢?这明显给「卑鄙者」和「高尚者」身处地方,一个极负面的评价。如从诗句的结构和组织来看,这两句用上了对比和比喻原则。首先「卑鄙是通行证」和「高尚是墓志铭」是隐喻,四个意象分别以比喻原则连在一起。另一方面,四个意象从另一角度看,又形成强烈的对比。「卑鄙」与「高尚」是言行的两个极端,对比明显十分强烈。「通行证」与「墓志铭」一组,前者是畅通无阻的根据,後者则是死亡的标志,也有著无法继续前进的意味;所以两个意象之间明显有著对比的关系,再加上「卑鄙者」与「高尚者」的强烈对比,使这两诗行形成比喻的横向关系,以及对比的纵向关系。只这两句已能将〈回答〉一诗的主题:社会黑白不分,道德沦丧的现象表露无遗。接著的第三、四行是写景句。诗的首两个陈述句直接说出是非颠倒、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接下来便出现这一对写景句,两者的关系是明显的。但要认识写景句的意义,我们必须先了解它们表面的写景成分,再而深入探究内中的深意;要了解写景成分,必须从了「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两行写的意象是天空上的倒影。按常理,飘在天空上的该是云朵,「死者弯曲的倒影」是云朵的借喻。「弯曲的」这形容词正好配合云朵弯曲的形状。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倒影」即倒立的影子,既然云朵是「倒影」,且飘在天上,那?这倒著映射到天上的物体,便该在地面了。根据原诗,那在地面给倒映到天上的物体便是「死者」。此外,以「镀金」来修饰天空,若从字面解释,「镀金」指的是黄昏时分,夕阳光折射下产生的金***。「镀」字可解作「镶」,因此「镀金的天空」可理解为黄昏时分,夕阳斜照天空上的云朵,在云端映著金黄的色彩。可是如将两行诗句一并考量,不难发觉内中隐含著死亡的意义。「死者」一词固然直接点出死亡的意义,加上「飘满了」的形容,仿佛在读者心中呈现一幕天空满布?体的恐怖景象。此外,「黄金」或「金色」在不同文化里,都象徵死亡,也是埋葬死者的一种金属。在棺椁在镶有黄金的现象在中西方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表面看来,这两诗行写的只是一黄昏日落天空现出彤云的景象,可是当句中加上「镀金」、「死者」等负面色彩的用词时,诗句给读者的印象便有很大的改变。这明显是作者刻意的安排,为的就是突出负面色彩,以配合第一、二诗行表达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另外,第二诗段:「冰川纪已过去了,/为甚?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甚应死海里千帆相竞?」在这里明显分成两组,是一个重复,换句话说,第二诗段的第一、二诗行及第三、四诗行在句子结构上是重复的。先看第一组诗句:「冰川纪已过去了」;「冰川纪」即指冰河时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其中一个时代当时由於气候异常寒冷,所有生物都无法生存。若以人情冷暖的角度来看天气的冷暖,那?,这个冰川纪指的便是人情极度冷暖的时代。这首诗写於1976年,很多人也自然地将「冰川纪」联想成文革时期。「冰川纪已过去了」一句,便可解作人际关系极度冷淡的文革时期已过去。再看下一句「为甚?到处都是冰凌」,「冰凌」即冰锥,如将这意象放到人际关系上看,那?「冰凌」那寒冷、尖锐得可以造成伤害的特点,便可用来形容人们互相攻击、互相猜忌,不能互相信任,融洽相处的情况。所以这句的意思是指既然人情极度冷漠的时代已经过去,为甚?人与人之间还要互相攻击,不能融洽相处呢?「好望角发现了,/为甚?死海里千帆相竞?」刚才提到「冰川纪」是用了地球的历史;这句则用了空间或地理的意象。好望角给这个地方的名称。意谓只要经过好望角,便有望到达富庶的东方,得到梦寐以求的财富。因此这里用上「好望角」,为的是隐喻有望实践梦想,达到目标的地方「死海」位於中东地区,处於以色列的西陲,由於附近温度高,蒸发强烈,因此死海的湖水含盐度高达23-25%,水生植物及鱼类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少,所以取名「死海」。这里,明显借用它那死寂没有生命力的特点,以表达死寂的感觉。换句话说,在死海中千帆相竞,就像是为了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在竞争一般。如果发现「好望角」解释为有了新的好的希望,那?,为甚?还要死气沉沉、没有半点生气的地方互相竞争,你争我夺呢?
虽然好望角和死海都是空间,但两者是相对的,明显形成强烈对比。此外,冰川和好望角刚巧相反,如冰川代表人情冷漠,那?好望角便指好的希望,两者也是相对的。所以,这里既有句式的重复,也有时间空间上的对比。而在最後一段也出现了几个重复意象,这些意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诗的意义,因此意象的组合是诗歌组织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同样道理,要了解诗的含义,了解意象的组合也可事半功倍。「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简单来说,若根据句子结构来解释,第一句:「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是主语,这与「没有遮拦的天空」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句子。而「那是」的「那」是指「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换句话说,「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是斗」是暗喻,等於「象形文字」,亦等於「人们凝视的眼睛」。1若能理解这个关系,便知道比喻原则是以相同和相异的角度去组合的。在这个诗段中,相同的地方就是星斗微弱的光线组成的形象,似是象形文字造成的形象;星斗本身的光亦与人的眼光相似,以星来比喻为人的眼光也不是一个新鲜的比喻,以星的形状来喻文字,以其光喻为人的眼光,所以虽然用了两个不同原则,但亦以相同的角度把有关的意象连起来;当然,这里的重点是在相异的地方,闪闪的星斗等於五千年的象形文字,究竟有甚?意义呢?这可能要从「新的转机」一句解释,换句话说,整首诗提到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但却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所以最後一段提到「新的转机」,就是指可能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找到「新的希望」;这里提到「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它代表中国文化,这是合理的推断。从另一个角度看第二个隐喻,把星斗等同於眼睛,两者是有相同的地方,而相异的地方是现在所造的一切会在将来的历史中看到。「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一句,传统上认为云雾等是不好的东西,因为是会阻碍前景,例如有「污云蔽白日」的说法,甚至会把云雾比喻为小人,所以诗中说没有遮拦,即是指这个时代充满希望。因此可以见到这首诗是利用简单的比喻原则来制造深刻的意象。冰川期指的是地质上的一个时期,在新生代的第四纪。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曾到此处,因此处多暴风,所以名为「风暴角」。但也因从此可通往富庶的东方,因此也称为「好望角」。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蕴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作品开篇以悖论式警句斥责了是非颠倒的荒谬时代,“镀金”揭示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冤魂,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第二节中“冰凌”暗指人们心灵的阴影,情绪上顺承第一节。第三节渲染了普罗米修斯式的拯救者形象,诗人以此自居,表现了新时代诗人个体的觉悟和对自身肩负的责任毫不犹豫的担当。第四节“我----不----相----信!”的破折号加重了语气,表现了无畏的挑战者形象,末两句中作者从历史的维度来表明自己不屈的决心。第五节的排比句表现了否定和怀疑精神。第六节前两句对苦难的态度,抒发承担未来重托的英雄情怀,末两句,传达出对未来的企望。“五千年的象形文字”从历史与未来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显示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强大的再生力。《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诗歌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北岛在20世纪80年代初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他通过所倾心的意象的接组和叠加,撞击和转换,通过所谓的超越时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将一个理想的艺术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沉重的理想生活的渴求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他的诗歌基本上是由两组对立因素构成的象征意境,他用这些象征性诗歌形象再真实不过地传达出了一个充满压抑感的生活氛围,也表现了重压之下,生存意愿和发展要求仍然存在着的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艺术手段上,象征、隐喻的运用迫于环境险恶的不得已,基本上呈现出比照性的描写。在他的笔下,政治的黑暗犹如漆黑的无所不在的夜,生活的束缚好比四处张开的网,希望的境界成了被堤岸阻隔的黎明,而觉醒者恰如被河水包围的孤独的岛屿。通过象征、暗示,诗人的主观境界过渡到了诗的世界。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北岛的诗里被普遍运用,表明了诗人丰富的再造性想象力。由于心里感受的真实的外象化,北岛的诗歌染上了一层阴冷的色彩,给人以冷峻凄怆的感觉。北岛诗歌阴悒的冷峻虽不是象征主义的直接感染,但他却从生命感受这共同层次上验证了现代艺术的本质。毫无疑问,《回答》是一首杰出的政治抒情诗,诗人在表现时,没有像传统的政治抒情诗那样去直抒胸臆,也没有肤浅地演绎心中的主题概念。在概括现实表现怀疑精神和英雄气慨的时候,诗人借助的是几组新异奇特的意象:如诗的第一段用通行证展现卑鄙者的畅通无阻;墓志铭表明高尚者被摧残被葬送;镀金暗示粉饰的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无数死者的冤屈。这些经过变形处理的意象,充分表现了诗人奇异的联想。意象化的表现手法把直说明言变为象征暗示,赋予这首主旨相当明确的政治抒情诗几分朦胧色彩,从而加大了诗句的张力,扩展了作品的艺术容量。无论是对十年动乱现实的高度概括,对现存秩序的怀疑否定的彻底,还是作为挑战反叛英雄的悲壮程度,抑或对这一切的崭新艺术的表现,在同派诗人的同类作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因此,这首沉雄冷峻大气磅礴激荡人心的作品,成为现今流行的几个朦胧诗本压卷第一篇,是当之无愧非其莫属的。原文地址:
范文二:北岛诗《回答》回答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一、每天关机前清洗1、双击“我的电脑”2、右键点C盘3、点“属性”4、点“磁盘清理”5、点“确定”6、再点“是”7、再点“确定”。8、清理过程中,您可看得到未经您许可(您可点“查看文件”看,就知道了)进来的“临时文件”被清除了,盘的空间多了。对D,E,F盘也用此法进行。二、随时进行清理1、打开网页2、点最上面一排里的“工具”3、点“Internet选项”4、再点中间的“Internet临时文件”中的“删除文件”5、再在“删除所有脱机内容”前的方框里打上勾6、再点“确定”7、清完后又点“确定”。8、这样,可为打开网页和空间提速三、一星期进行所有盘的垃圾清理1、点“开始”2、用鼠标指着“所有程序”3、再指着“附件”,4、再指着“系统工具”5、点“磁盘粹片整理程序”6、点C盘,再点“碎片整理”(这需要很长时间,最好在您去吃饭和没用电脑时进行。清理中您可看到您的盘里的状况,可将清理前后对比一下)7、在跳出“清理完成”后点“关闭”。8、按上述方法,对D,E,F盘分别进行清理。四、给宽带加速,一分钟学会释放电脑保留的20%宽带资源。1、单击“开始----运行”,输入gpedit.msc回车后即可打开“组策略对象编辑器”。2、展开“计算机配置----管理模板----网络----QoS数据包计划程序”,双击右面设置栏中的“限制可保留带宽”,在打开的属性对话框中的“设置”选项卡中将“限制可保留带宽”设置为“已启用”,然后在下面展开的“带宽限制(%)”栏将带宽值“20”设置为“0”即可。3、修改完之后,我们可重新打开IE浏览器或者用BT或迅雷下载文件,发现上网和下载的速度明显提升。此项修改对XP和VISTA均有效为了自己电脑速度时刻都快,建议转到自己的空间哦!阅读详情:
范文三:穿越历史的回答----北岛《回答》课件讲稿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取得文化代言人资格的,非那些朦胧诗人莫属。有论者曾在评价朦胧诗和北岛的存在时说:“从我们民族本身而言,从朦胧诗运动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启蒙和重建作用而言,从北岛在朦胧诗人中所居的重要地位而言,他无疑是我们新时期文学前十年中的大诗人,绝无仅有的诗坛偶像、文化英雄。”事实上,当朦胧诗的兴起以及随之所引发的那场人数众多的论争都时过境迁之后,北岛以及他所代表的朦胧诗派在尘埃落定之时,已经渐渐被理性的批评者所认可,而其诗歌代表作《回答》更是被称作“以孤篇压倒当代”。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歌。作者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了这首诗呢?题目是《回答》,那么他在回答谁呢?这首诗最早是刊登在《今天》,这是在北京创办的一个民间刊物,北岛也是创办人之一,是一个文学刊物。1979年是第一期创刊号,就发了《回答》这首诗。1979年1月号《诗刊》杂志转载了《回答》,同时转载的还有舒婷的《致橡树》。《今天》本来是很小众的杂志,但是《诗刊》当时发行已经达到了60万册。因此这首诗在《诗刊》转发后影响比较大,在以后的诗歌史上成为了标志性作品。发表是在78年11月,写作是76年4月。当时是正好在纪念周恩来逝世反对四人帮前后。北岛这首诗并不能说是***诗歌运动的一部分,但它肯定是和这个事情联系在一起的,以这个为背景的。说到它的对象,既然是《回答》,肯定先有疑问,就是说它要面对问题,或者是有问题。从诗里来看,回答的对象是谁?是世界。但是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因为有一些语言策略上的问题,所以我想世界这个理解并不错,“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了绳索,我不相信,我不相信……”。但是从更小的方面来说,他对当时76年前后谎言盛行的事件,压制心声,不敢说真话,而且一旦说真话就可能遭到巨大迫害的世界,文化上集权的世界,可以说是对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回答,当然广义也可以理解为对世界的回答,因为诗人试图做这种表达的时候已经把范围扩大了。那么我们接下来具体地分析一下这首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这是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黑暗体验并由此产生质疑。在诗中所描绘的世界里,卑鄙者以卑鄙的手段可以在世上畅行,高尚者的高尚品行却使其自身走向墓地。“镀金的天空”喻示着以辉煌的表象掩盖了一个时代真正的黑暗,到处是歌功颂德,到处是粉饰太平,人性被扭曲成“弯曲的倒影”四处凋落。这首诗起笔突兀,开头两句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将荒谬的时代总结为两行警句,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使读者刻骨铭心。卑鄙者畅通无阻,无所不为,无所不能,往往是社会上最得利也最得意的人。那些恪守道德、坚持理想的人则处处碰壁,走投无路;要是像遇罗克、张志新那样敢于坚持真理不肯退步则必死无疑──后两句就是殉道者们追求理想(“镀金的天空”)的悲惨结局!他们在精神上信奉道德的力量,在现实中却是无能为力的弱势群体,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这两句话绝不是愤世嫉俗的偏激之辞,更不是耸人听闻的夸张之语,而是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提炼总结。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诗祖屈原也发出过类似的感叹:“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诗人与诗人的心是相通的,也许北岛概括得更简洁明了。世界就是这样充满罪恶,这样颠倒黑白,以前如此,现在如此──从来如此。这就是历史。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诗人在世界的混乱与无序中,保持着清醒的痛感,对置身其中的世界提出了疑问:“冰川纪过去了”“好望角发现了”,这个世界明明已经经历过巨大的变革、阵痛,一个旧时代曾被庄严地宣告死亡,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和“千帆相竞”的“死海”的现实,依然显示着诡异和不公正?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从第3节开始,“我”作为抒情主体,出现在一片死寂、冰凉、规则混乱和缺乏公正的世界,以一种理性的声音,开始对世俗世界审判、否定和挑战,对一切习以为常的规则表示质疑:“我----不----相----信!” 第三和第四节描绘了挑战者的英姿。纸──上面写着挑战宣言;绳索──挑战者作好了献身的准备和决心;身影──敌人只能捆住我的肉体,无法控制我的灵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专制,哪里就有反叛。带着为真理、信念而献身的智慧和勇气,挑战者向罪恶的审判者发出了挑战的呼声。这是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沛乎塞苍冥。“我不相信!”──这是从迷雾中走出来的人们对“文革”的第一声艰难的?喊,也是觉醒的青年一代对历史的坚定回答。假定的“第一千零一名”,表达了挑战者无比顽强的决心和执着的追求。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第五节连续四个排比句,连珠炮一般发起了猛攻,犹如排山倒海,有雷霆万钧之势。前两句是对空洞的社会理想和统治者的谎言的否定;后两句是对崇高信念与客观规律的肯定。一前一后,先否定后肯定,表明了怀疑与信仰的分野。在那样或这样的社会里,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信赖?是否还有美、善、真理、正义、良知、爱情值得我们去追求?而当这一切都不可靠时,我们的精神世界又靠什么去支撑?这些问题实在是太大太复杂,根本上也不可能求得标准的***,但是我们又无法回避。可以说,怀疑与思考就是一个寻求意义的过程,就是人生价值和尊严的所在。“我不相信”与伟大哲人“怀疑一切”的怀疑精神一脉相承。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在6--7节中,这个傲岸的“我”在对这个不义的世界与历史宣战之后,毅然表达了愿以个体的自我来承担属于全部人的一切,特别是人的苦难,此时的“我”是一代人中最清醒和坚定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的历史,真的能重新开始,就让所有的苦难只存留在“我”的心中;如果一个民族的再生,需要一代人的伤痛作为代价,这一切就由我们来承担吧。这里,“海洋的决堤”、“陆地的上升”,都是以自然界恢宏阔大的沧桑变迁,喻示人类历史的涅?和新生。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最后一节通过新奇的联想与复合的意象,将诗请升华到具有历史哲理内蕴的高度。这既是悠久的历史上人民对理想追求的形象写照,又是对未来人们永恒的向往所作的形象暗示。这首诗通过多重意象的组合,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融为一体,简直就是一声穿越历史的回答。这声回答,震落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尘埃,唤醒了亿万昏沉的人民,重新激发了华夏文明的活力。在《回答》面前,谁还敢瞧不起新诗?仅此一首,就可以压倒古代的许多名家甚至大家!《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诗歌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北岛在20世纪80年代初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他通过所倾心的意象的接组和叠加,撞击和转换,通过所谓的超越时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将一个理想的艺术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沉重的理想生活的渴求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他的诗歌基本上是由两组对立因素构成的象征意境,他用这些象征性诗歌形象再真实不过地传达出了一个充满压抑感的生活氛围,也表现了重压之下,生存意愿和发展要求仍然存在着的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艺术手段上,象征、隐喻的运用迫于环境险恶的不得已,基本上呈现出比照性的描写。在他的笔下,政治的黑暗犹如漆黑的无所不在的夜,生活的束缚好比四处张开的网,希望的境界成了被堤岸阻隔的黎明,而觉醒者恰如被河水包围的孤独的岛屿。通过象征、暗示,诗人的主观境界过渡到了诗的世界。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北岛的诗里被普遍运用,表明了诗人丰富的再造性想象力。由于心里感受的真实的外象化,北岛的诗歌染上了一层阴冷的色彩,给人以冷峻凄怆的感觉。北岛诗歌阴悒的冷峻虽不是象征主义的直接感染,但他却从生命感受这共同层次上验证了现代艺术的本质。 如果从1979年北岛的《回答》在《诗刊》上公开发表,标志着朦胧诗派正式诞生算起,“新诗”又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这30年,如果用数学的形式表示,是一条从云端跌落的抛物线。“朦胧诗”在特殊的思想解放时期成为了划破暗夜长空的利剑,斩解禁锢,为人们提供精神松绑和喘息的空间。由于没有成熟灵活的媒体渠道可以直接反映民众心声,大众的注意力轻易就被朦胧诗吸引了,他们需要这样的诗来表达他们从束缚中解脱出来后的兴奋与热情,也需要这样的诗来表达一代人的新理想。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杨炼的“高原如猛虎,焚烧于激流暴跳的万物的海滨”、“或许召唤只有一声------/最嘹亮的,恰恰是寂静”(《诺日朗》);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等,这些诗作仍然带有浓厚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色彩。文革后的政治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学观念的全面松动催化了朦胧诗的崛起,召唤着遥远的历史记忆。对读者来说,他们是熟悉的陌生人,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折戟沉沙多年后再次浮出地表。对诗史而言,朦胧诗最大的贡献在于让诗回到了诗歌和个体本身。 同时,朦胧诗的出现使中国的新诗传统在滞缓几十年之后再次与世界接轨,并逐渐同步。它最大的贡献是唤醒了一种现代意识。一种新诗现代化的意识。确实,由于朦胧诗人大多经历了“文革”导致的精神危机,出现了类似西方“上帝死了”之后的现代主义背景,因此,朦胧诗人迅速被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所吸引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因此使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向前跳跃了好几步,并逐步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走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阅读详情:
范文四:北岛《回答》赏析修改北岛是带着对“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强烈的否定倾向进入诗坛的。他在小说《波动》里曾借主人公说过这样的话:“我喜欢诗,过去喜欢它美丽的一面,现在却喜欢它鞭挞生活和刺人心肠的一面。”诗人已经从顶礼膜拜、盲从苟合、随波逐流的状态中挣脱出来,他以怀疑、指控的态势切入与之格格不入的现实,表现他对生活的决绝的批判、否定和毫不妥协的反抗。他的诗集表现了一代人所特有的悲愤和沉思。《回答》是北岛最著名的诗作。这首诗对那个变异社会表示了怀疑和否定,诗人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民族生存的忧患,面对黑暗和荒谬,以挑战者的身份发出“我不相信”的回答,与此同时,在挑战和摧毁现存世界的声音背后,诗人从历史和未来之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回答》一诗显示了北岛深沉、冷峻和凝重的艺术风格和较强的现代主义特征。《回答》写于1976年的***事件中,是那一时期最有个性的时代强音,是先觉者对“新的转机”的期待和呼唤,是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对现实的严肃“回答”, 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本诗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首先来自深刻的理性思辨。“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这愤怒的呐喊,如冬日惊雷响彻天宇,如空间足音经久不息。四个“我不相信”组成的排句,语意坚定,大气磅礴,显示了叛逆者毫不妥协的意志。?诗以警句开篇,如异峰突起,为全诗定下了悲愤的基调:“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有力讽刺了那个道德观念扭曲、价值观念颠倒的荒唐现实。诗人如同屹立在天地间的神奇的“超人”,能看到“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还能看到茫茫大地上“到处都是冰凌”,“死海里千帆相竞”。这既是冷酷的现实,也是诗人所作的深刻的历史反思。这些用直觉思维产生的富有暗示性的比喻,比直白的实写更有概括力。末尾两行,把“闪闪的星斗”想象成“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和“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不仅比喻贴切新鲜,而且给诗带来一种历史感和开拓美好未来的使命感。北岛的诗具有强悍的阳刚之美,呈现出深沉雄浑的艺术风格。“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显示了诗人悲壮的英雄气概和勇于自我牺牲的人道主义精神;而“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则又表现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豪迈的情怀。阅读详情:
范文五:北岛的诗《回答》:备忘于现代道路伊始处[散文欣赏]七十年代是个重要的“桥梁年代”,总结过去预示将来。将来能预见吗?能,因为历史仅仅是前边一段的“延续”.*七十年代的问题很多,原体制中的错误部分“极左”“集权”并未结束,但已呈现微温的“解冻”景象,在这时候诗人写作了自己的时代预言诗《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这首诗很难过时,起码几十年内不行,它既穿透了人性,又反映了社会真实,最后提出时代勇士的召唤。**也许北岛写作时并没想到,他的诗竟惊人地预见了其后二三十年内,“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的残酷现实。*“悲惨世界”北岛这代人并未见到,当时他也还没见过真正的现代“卑鄙世界”。“悲惨世界”已被北岛前面的一代神话英雄打碎了,他看见的只是卑鄙卑劣的人性使他愤怒!是前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不合理因素激使他反抗!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我认为应是1976-1978年间,再早很难有这个认识。任何个人的认识都与时代密切关联。*北岛这首诗所以重要,在于它概括了时代特征(前此和之后没有一首诗比这更具概括力),准确的厘清了时代、人民、及小丑的阵营。*世事谁也难料其后。*北岛一代产生于体制内,又成了“叛逆者”,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共和国人”一代青春进入七十年代的特征:理想主义、战斗精神……他们前边站满了古中国大力神般的人物,他们要再次开辟世界却被碰得头破血流,痛定思痛捡回火中余烬的理想……(有一天这“理想”似乎实现了,却发现大相径庭,离题已远,啼笑不得)***八十、九十年代二十年里,这首诗的句子反复被应验,如,“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而“卑鄙”在祖国领取“通行证”早已并不稀罕,我想北岛写时就无存过妄想。*而“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则是七十年代青春独有的心灵“吁天录”,他们是最早的探索者,故有当代“天问”。后边的人已不大需要这样。*三十年后重读,我觉《回答》直截、真实、不拐弯,第一句就深深嵌入当代焦点:真与假的搏斗;前进与落后在诗行的刀锋上考验,判若分水岭。*我曾惊叹知青歌曲代表作《南京之歌》,准确地预言了六十年代末青春的道路。北岛的这首《回答》,同样可称为七十年代末青春道路的一次“预言”。*六十年代末青春急于寻找代言,找到了知青歌曲。七十年代末青春急于寻找代言,找到了诗歌、北岛、和现代主义。***附欣赏:北岛诗歌《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阅读详情:
范文六:美学作业之谈谈我对北岛诗歌《回答》《宣告》的认识写在题前对于“文革”,我知之甚少,只是从家里老人的经历中了解到些许事情。在文革时期,因为家里多了二分地,爷爷被划为地主,差点被活埋;奶奶受到批斗,被人揪断了头发,陪嫁的首饰也被一抢而光;姥爷是教师,天天被拉到大街上游行示众,脸上常常是青一块紫一块儿;姥姥要带着纸糊的大高帽在田间干活,受人辱骂;爸妈小时候也受牵连,被同龄的孩子们叫做“地主羔儿”,亲戚朋友对你敬而远之,人没有人性,只有阶级性:那是一个疯狂的令人窒息的年代,然而历史课本仅用两页就将它翻过。我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历史老师却告诉我这一章高考不会涉及。为什么?因为谁都不愿意揭自己的短,扇自己的嘴巴子。谈谈我对北岛诗歌《回答》《宣告》的认识北岛的《回答》正是创作于文革结束之初,即使你没有通读过全诗,但其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一句,想必你也早有耳闻。作品开篇以悖论式警句斥责了是非颠倒的荒谬时代,透漏着一种强烈的阴冷感,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多数人认为“北岛的《回答》是在以清醒的眼光审视过去。”但我认为北岛不仅审视了过去,还预测了未来,因为即使是在今天,这首诗依然有它鞭策的对象。 遮住它的创作年代,你会觉得它描写的就是现在:“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不够卑鄙你就坐不到铁道部发言人的位置上;“是我把这位老人送进医院的,但不是我撞的这位老人”,你高尚,那就请你为你的高尚垫付医药费吧;方丈上妓院不是嫖妓,是在为失足妇女开光;官员们写的不是工作计划,是性爱日记。艺术家的思想总是超前的,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首诗,我感觉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并不过时。“或许卑鄙能够畅行于一时一地,但是也只是一时一地而已。高尚尽管会被死神与苦难纠缠,但是毕竟总有一种光芒让你想亲近,就如同那斑斓的天光。”或许,这仅仅局限于或许,局限于人们美好的愿望之中,因为我们眼前看到更多的是卑鄙者以卑鄙的手段在世上畅行,高尚者的高尚品行却使其自身走向墓地。诗中许多意象给人的都是压抑和冰冷的感觉,如“镀金的天空”、“冰川季”、“冰凌”、“死海”等等,同时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冰川季”暗指长达十年的文革,“冰凌”暗指人们心灵的阴影,“死海”暗指政治权利的舞台。天不是湛蓝邃远的,而是镀了金的辉煌,到处是歌功颂德,到处是粉饰太平,它想掩盖什么?掩盖政府的错误,掩盖人民的痛苦,然而欲盖弥彰,辉煌中“死者弯曲的倒影”说明了一切。正如现在,北京奥运会、国庆阅兵式、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宏大叙事的背后掩盖的是阶级固化、社会矛盾丛生的现实。爱祖国不等于爱政府,北岛在鞭策我们的政府,因为他热爱我们的祖国。正像韩寒说的那样“什么是爱国?爱国就是让政府少折腾我的祖国。”除了语携风雷的前两句,诗中最撼人心魄的是诗人对黑暗势力的连珠炮般的轰击,激烈而坚定,那一连串“不相信”所代表的正是善良与正义的呼声,也代表了人民的不可欺、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国当代文人缺少鲁迅先生所说的“振臂一呼”的精神,为什么?因为大家被文革整怕了。为了活着,我们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会了绝对的老实本分,学会了听党话、跟党走,学会了互相揭发、互不信任。但是北岛是清醒的,他的一句“我不相信”传达了一个青年人内心的真实呼喊,使由来已久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主义道德神话的大厦应声坍塌。他愿做一个尝试者,试着去唤醒一代迷狂中的青年,哪怕是“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他也并不后悔。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北岛的另一首诗----《宣告----给遇罗克烈士》文革期间,遇罗克因在《出身论》一文中批驳“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一荒谬的“血统论”,碰触了政府敏感而脆弱的神经,被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 “反革命罪”处以死刑。北岛的《宣告》正是因此而做。这首诗依然采取最利于抒情的第一人称来写,只不过这里的“我”不是作者本身,而是遇罗克。作者是在借遇罗克的嘴,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就已经很让人沮丧了,然而更惨的是“只想做一个人”的权利都被剥夺,更不要提人民的政治权利了。但是“我”并没有苟且偷生,面对刽子手的屠刀,“我”依然要追求“自由的风”。“从星星的弹孔里 ,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诗人在这里充分运用了主观想象,***支击发冒出的火花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的确就像是天空中的星星,而星星不只代表着光明,还具有指示方向的作用。这两句似乎在揭示中国从古至今没有哪一次思想启蒙是不流血的,但是先驱们的血不是白流的,他们要用鲜血唤醒人们的抗争意识,指导人民追逐黎明的曙光。阅读详情:
范文七:北岛回“家”了有诗人说:青海,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离诗歌最近的世界屋脊。8月8日,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在青海省西宁市揭幕,诗歌节上“因特殊原因”而最为人关注的,无疑是来自香港的诗人北岛,这是他1989年离乡20多年来,首次受官方之邀,在内地出席公开活动。有学者评论说:“北岛这次在青海出现,让人感觉到复杂环境下的一点善意,这种善意既有知识分子内心的,也有国家政治层面的。”我是在北岛离开香港前两天获知这一消息的。之前10多天,北岛以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系列演讲嘉宾身份,作了一场《古老的敌意》的演讲。作为系列讲座策划人,几个月前我就力主邀请北岛任演讲嘉宾。这次,北岛终于回“家”,颇让人感到欣慰。以诗歌影响一代人精神走向的诗人北岛,曾多次表示想回故土走走,但始终没能圆梦。北岛在香港书展讲座演讲完,就有读者问他,能不能自由自在回内地,他不假思索说:没这可能。这次,内地官方将他列为嘉宾特邀参加诗歌节,令外界颇感意外。据我所知,香港书展结束后,他突然被告知可以回内地参加青海湖诗歌节,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是第三届,是中国西部重要文化活动之一,已成为国际七大诗歌节之一。几个月前,北岛收到一封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邀请函,此函由吉狄马加署名,他是彝族诗人,本届青海湖诗歌节主席,这位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官方身份是***青海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邀请函写道:“我谨以个人的名义并代表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中国诗歌学会,诚挚邀请你参加。”据悉,吉狄马加在北岛回“家”事件中作了不懈努力,而起关键疏通作用的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铁凝此举令作家们刮目相看。北岛回“家”,令网络上留言跟帖无数:“久违了,赵先生!”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8月生于北京,当过建筑工人、杂志编辑,1989年去国,2007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授,讲授诗歌翻译与欣赏,由此寓居香港,与家人团聚,结束其近20年的欧美各国漂泊生活。据我所知,2001年他父亲病重、2003年父亲病逝前、2004年夫人生育时,曾三次获特批返回北京一个月。此行参加青海湖诗歌节,北岛在香港度过62岁生日后即返往北京,再由北京转往青海西宁市参加诗歌节。在京城,他参加了好友、诗人欧阳江河在798艺术区布鲁姆画廊举办的书法展。北岛现身,久未相见的朋友们都显得惊异和兴奋。8月12日,新华社破天荒发表1600字对北岛的专访。这是22年来,北岛首次由官方主流媒体报道。报道说,“签名、合影,接受诗迷们的问候,北岛来者不拒,十分随和。在难得的间歇,或极目远眺,或缓步独行,或用相机对着周围的景物”。北岛对新华社记者说,“20多年的漂泊生活对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在生活与诗歌写作之间,有时平行并保持距离,有时又交叉错位”。在新华社专访中,不乏北岛对中国文坛和社会现实的批评,“在北岛看来,中国当今的文学与上世纪70、80年代相比,处在一个低落的阶段”,“这和许多因素相关——以消费为导向的物质主义、娱乐化、科技进步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等,正在使语言和文学日益‘泡沫化’”,“如今,由于俗文化近于‘黑洞’般的吸附力,正在吞噬着严肃文化。一些作家不得不去迎合俗文化的需求,降低自己的写作标准”。在7月下旬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上,北岛做了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他认为一个优秀写作者,应该有意识地保持与时代、与母语、与自身的某种紧张关系。在演讲中,他批判了“粉丝文化”。有趣的是,他的“粉丝”特多,300座位的现场爆满,不少读者或席地而坐,或拥在走道上,演讲完,等待签名、合影的读者排队一个多小时。可见,北岛的诗和他的诗绪,不仅仅属于那个特殊时代的。如今,北岛回“家”了。8月10日,北岛度过青海之行的最后一夜。是晚,他朗诵了10多年前写的诗《回家》,诗云:我看见我回家/穿过那些夜的玩具/在光的终点/酒杯与呼喊重合……阅读详情:
范文八:北岛回忆里的卧底话题沉 思 录北 岛 回 忆 里 的 卧 底 话 题O 毕 星 星是刺探情报 , 随时准备给朋友加罪的探子 。尤其从章诒和《 卧底》 说起章诒和先生以《 卧底》 挑开幽暗的一角 , 中国 文坛立刻起爆了重磅炸弹。 冲击波鼓荡开来 , 又震 撼 了多 少敏感 的神 经 。冯 亦代 、 黄苗 子这些 大家 , 在众人眼里 , 一直是光芒 四射的文化名人。 他们著作 等身 , 文化 学术 的贡献 光辉耀 眼 。就是说 做人 , 谁 曾经 怀疑 过他们 的作 为 ? 个“ 一 卧底 ”拆 穿 了他 , 们 形象 的另一 面 。却原来 , 多年 了 , 们一 直领命 他 监 视 民主党 派 的诸 位要 人 。他 们表 面上 和这些昔是, 这些 监 控对 象 , 十年 来风 雨 同舟 , 起 从患 几 一 难 中跌 撞过 来 , 曾几 何 时 , 伤 其类 。 死之 交成 物 生 为 刀俎 上 鱼 肉 , 们 毁灭 的 , 仅 是 一个 人 的前 他 不 程 , 是数 千 年 中 国文人 的为人 道德 。朋 友 乃 五 也 常之 一 , 为一 己之 私 出卖 朋友 , 林 不齿 。今 天 , 士在一个堂皇的旗号下 , 他们偷偷摸摸积累着杀戮朋 友 的罪证 。 中 国文 人 的道 德溃 败 , 这一 个 角 在 落, 尤为 令人 触 目惊心 。 他 们 当 然也 有不 得 已而 为之 的理 由 , 治 正 政当性 , 让他们虽然饱受感情折磨 , 还可 以不在乎 人情瑕疵 。 那么 , 当失去政治正确以后 , 人间只剩下 了道德 谴 责 。这一 场 隐蔽 的行 刺 之后 , 失 最 损 大 的是他 们 。 卧底 当探子 , 当然 不是 他们 人 生 的全 部 。但日的老朋友礼 尚往来 , 谈天说地 , 嘘寒 问暖 ; 暗地 里, 每次交往都在写汇报 , 日记 , 记 对象说了什么, 有何想法 , 由他们定期 向联系人汇报。 都 他们是安 插在危险分子身边的密探 ,以此作为考验他们对执政党 是否 忠诚 , 重在 表现立 功行 赏 。 这 些 卧底 , 和监视对 象都 是亲 密 的老 朋友 , 有 的甚 至共过 患难 。 国民党 高压 统治 时期 , 们 曾经 他一这一重身份 ,足可 以让他们的人格 大厦轰然倒塌 。我们 承 认 ,他们 对 于 文化 建设 功不 可 没 , 可起面对强权争 自由, 风雨如晦 , 鸡鸣犬 吠, 漫漫是, 暗地里的鬼蜮伎俩 , 麒麟皮下顷刻露出马脚 。 代文人 的辉煌 , 黯然失色。 民众对他们的尊敬,一长夜里 ,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 论私交, 他们也可说是老 交情 了 。顿 时消解 。这一代 知识分 子 的两张 面孑 , L双重 人格 , 亮度 对 比度 , 卧底 事件都 创造 了 当代 最为刺 目的记 录 。 为此 , 我对章 诒和先 生揭露 卧底 的文章 , 景仰 已久 。她轻轻地挑开黑幕 , 那幽暗的一角, 曝光出 幢 幢谍 影 。 那人性 恶 的隐秘 , 晒 了 , 摊 白光 闪烁 。 一怀揣着小九九 , 约好 1子 , 门 , 3 登 交谈 , 发牢骚, 叹凄 苦 , 伪地 洒 一掬 同情之 泪 , 朋 友 留下 虚 老吃饭 , 执手泪眼相送 , 远远地依然可以看到门口的孑然 的身影-- -- 回到家 里 , 背着家 人 , 开幽 幽的 打灯光 , 一笔一笔记下猎物不合时宜的言论行踪 , 电 话约了上线 , 约了时间, 约好地点 , 偷偷地见面。 呈 上猎获,联络人肯定了报告价值 ,欣欣然眉飞色 舞。 回家 , 再 记下关怀与鼓励 。 每接一次头 , 都是政拳打出去 , 无情残忍, 却也公理战胜 , 坦然磊落 。 《 卧底》 风波 , 已成过去。近读北岛的散文 , 却 是 又 回忆 了不久前 的灵魂 震颤 。 岛的几篇散 文 , 北 或许言者无意 , 章诒和先生的无情揭露 , 却从此不再 孤独 。北 岛文 字后 面的迷踪 幻影 , 又让 卧底 , 再一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依靠这些立功表现,摘帽 子, 改善待遇 , 不知道 当年这些文坛名家 , 怎样在光影里暗夜里交替扮演两种角色? 这一拆穿 ,受损最大的是文化名流的人格。 原来他们表面上亲亲热热 , 迎来送往 , 暗地里却3 { 黄春秋 :0 1 6 炎 21 年第 1 期 2次成为好奇的想象。 北岛在散文《 听风楼记》 回忆冯亦代先生 , 里,多次将话题逼近了卧底的传说 。尽管只是在话题 的边缘周 旋 , 管 只有 只言 片语 , 章诒 和先 生 尽 回想()沉 思 录的揭露文章 , 还是有一种“ 旁证” 的感觉。 北 岛 的回忆里说 :冯 亦代 于 14 99年 离开香港 前往 重 庆 , 临行前代先生究竟是哪一家的卧底?那一代知识分子的 两重人格, 在重大事件面前表现得淋漓尽致。 北 岛 的散 文里 ,还有关 于他 父亲 “ 向组织 汇 报” 和冰心谈话 的记录。.曾受乔 冠华 嘱托 。 了迟 暮之 年 , 者在 采访 中问 到 记及那些往事 ,有些事到死也不能讲。他沉默 了半 “ ” 天, 又说 :我做 的事都是党让我做的。 “ 一些党内的15 97年 , 岛 的父 亲赵 济年 调 到 民进 中央宣 北传部担任副部长 , 部长是著名作家谢冰心。 北岛在 《 父亲》 里回忆 :谢冰心在 民进 中央挂名当宣传部长,凡事不 闻不问, 父亲身为副部长 , 定期向她汇报工作。这 本是 官僚程序 , 而他却另有使命 , 那就是把谢的谈话 内容记 下 来交给组 织 。父亲每 隔 两三 周登 门拜事是不可以公开的, 做得不对是我能力有限, 是我的责任 , 但是 一开 始都是 党 交给我 的 工作 。 只 能 我讲到此为止。黄宗英逗着问他 :总能透点风吧。 ” “ ”他 断然地 说 :连老 婆也 不能讲 。 也 许在今 天 的人 “ ”们看来这种事是可笑的, 半个世纪过去 了, 连国家档 案局 的资料 都解 密 了 , 还能 有什 么秘 密可言 ? 我访, ***先约好 , 一般在下午, 饮茶清谈。 回家后根据 回忆 整理 , 写成报 告。想冯伯伯说的不是别的,而是他青年时代对革命的承 诺 : 士为知 己者 死 。15 年代的知识分子改造 ,经历 了三反五 90 反, 洗澡交心, 知识分子早已噤若寒蝉 。 97 15 年反 右以后 , 文化人更加成为一支落败的队伍 , 缴械投确如北岛所说 ,9 1 14 年乔冠华所托 ,无非是 搜罗知识分子支持***。这有什么不敢对人言及 呢?倒是 15 年打成右派以后 , 97 奉命暗中监视往 日同僚 ,给当局刺探情报 ,这才是不可对人言及 的。 我宁愿相信 ,有些事到死也不能讲 。“ “ ”连老婆降不计其数 。 赵济年先生回忆 , 大多数知识分子是 主动 接受 思想改造 的。 民主党派 中央机 构 , 在 思想交锋 的基本 形式 有两种 , 一是 小组 学习 , 是私 下 一也不能讲。说 的正是 15 ” 97年以后的奉命卧底 。 冯亦代先生言在此意在彼 。 甚至可以想象 , 他在信誓 旦旦地 申明“ 连老婆也不能讲” 的时候 , 立刻想到了暗夜 里 的秘 密接 头 。 的心剧烈 地抖 颤开 了 , 他 大 颗 的汗 珠滴下 来 。谈心。 谢冰心这样 的著名作家 , 当然是思想改造的 重点对象。在赵济年先生看来 ,把私下谈心内容 “ 向组织 汇报 , 当时几乎 是天经 地义 的 。” 在 北 岛在这里说得比较含混 。 一方面 , 赵济年汇报冰心属于“ 另有使命 ”另一方面 , , 赵济年认为向组织汇报“ 几乎是天经地义的”究竟是组织的安 , 排布置 , 还是 自己的主动汇报? 副部长报告部长言 行 , 来组织 安排 布置 的可能性 较大 。 么再进一 看 那步 , 例行 汇报还 是秘 密汇报 ? 是 间谍 手段 ? 是 还 这我之所以这样推测 , 如同北岛所说 : 这和先生 所说的“ 有些事到死也不能讲” “ ,在逻辑上是一致 的” 。冯 亦代先 生 晚年 ,和北 岛 曾经 保持 了非 常深挚的友谊 。 96 1 月“ 17 年 0 文革” 结束 , 北岛抢先找 到冯伯伯 , 悄悄透露 了逮捕“ 四人帮” 的消息。 上世期间的区别还是不容忽视的。 即使不属于间谍手段 ,宣传部门的部长副部 长暗里监视 , 定期呈递报告 , 这种监控手段也够骇 人。身旁一双眼睛暗里窥探记录 , 人人 自危, 这就 是 15 年代 民主党派高层的生存环境。 90 汇报和反纪 8 年代以后 , 0 冯亦代这一代知识分子走向思想解放的洪流 ,同情支持年轻人 的种种出格越轨的 先锋文学实验 。 北岛这个名字 , 在当时无疑是离经 叛道的旗帜。 在北岛搅起的漩涡里 , 时时倒可 以看 到老人的身影。当局或奖或惩 , 大概有了 l 月的 0汇报 , 侦察与反侦察 , 人际关系里的笑里藏刀 , 明***暗箭, 让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感 。 人人都监 视, 人人都被监视 。大家都长着一双***的眼睛 , 机关家庭都笼罩 了恐怖气氛。 这个时候 , 你才会体 会到罗斯福所说的“ 免于匮乏的 自由, 免于恐惧的自由” 多么 可贵 。同谋关系, 他从不抱怨。在 17 年 1 99 O月的《 新观 察》 冯亦代撰文 , 星星画展》 , 为《 事件 呼号呐喊。18 年早春 , 99 风雨飘摇 , 北岛“ 为要事” 到冯伯 赶伯家, 二人显然约谈 了什么。冯亦代表情严肃 , 不 但没有拒绝北岛的请求 , 反而称赞他“ 做得好”北 。岛清晰地记得二人相视一笑 , 那是雷鸣电闪风满 楼 台时刻的心灵默契。 此时我简直看不明白, 冯亦赵济民监视汇报冰心有没有成果? 没有。 这不 是他没有尽力 , 而是冰心早已感觉到了什么。 晚年回忆 当时情景 ,赵济民感叹冰心早已不像早期作21 年第 1 期 j 01 2 炎黄春 j 3 秋 7()沉 思 录品那样 单纯 。 次聊 天都 步步为 营 , 每 滴水 不漏 。 终 于 , 对赵 济 民摊 开 了大实话 :我们 这些人 , 赶 她 “ 一保 护早 已获得 的安全感 。19 年代以后北岛出国, 90 以自由人的身份在世界 各地周游 。 自由言说 , 自由出入 , 口大 口吐 大上风吹草动, 就像蜗牛那样 , 先把触角伸出来。北 ”岛在 回忆 里说 : 看 来她 心 知 肚 明 ,试 图通过 父 亲 向组 织 带话-- -- 别 费这份 儿 心思 了。纳新鲜空气 , 他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舒畅的呼吸。 晚年的赵济年, 终于平和地接受了下一代 的反叛。 这父子二人几十年的冲突,成功地演绎 了一部 自 由与服从的斗争史。结局是父子二人一 同皈依 自 由, 大团圆 , 喜剧落幕。 扯出赵济年父子对立 , 无非要证明一点 , 以赵 济年的立场觉悟, 性格为人 ,当年上级选他做眼 线, 有道理 , 有根据 , 完全可能不负重托。 北岛回忆 , 父亲决定给他讲述这件事 , 无疑下了很 大决 心 。选一 个 民主党 派 的组 织成员 安插 眼线 ,这种 办 法可 行吗 ? 赵济年 以他 的忠 顺服从 , 明了这 种 证 办 法是行 得通 的。赵家也算个大户人家, 不幸前几代中落 。 赵济民受过苦 , 北京解放前夕 , 协助地下党收集粮食情 报, 思想倾向进步 。 自幼喜欢书法 , 他 爱读文学书。但北 岛说 , 骨子 里头 , 他是个 技术 至上 主义者 。他先后在人民银行和保险公司工作 ,困难时期在家 里装配电唱机和半导体 ,和多数 民主党派的成员一19 年秋天 , 岛父母到美 国探亲 , 岛开 99 北 北 车陪他们出游。 一天回家路上 , 父亲“ 无意间” 说起一样, 顺从听话是他们的性格特征。 在他负责的范件事 , 令北岛“ 大吃一惊” 当即“ , 试图从后视镜围内,他会按照上级组织精神 ,声色严厉地处理 “ 了错误” 犯 的下属 , 其实也未必是什么大不了的错误。看到他的表隋” 。车上说话不便 , 晚饭后北岛接上 了路上的话茬儿 ,他似乎也在等待这一刻 ,于是 “和盘托 出 。”这样 一个 父亲 , 偏偏 有一个 叛逆 的儿子 , 而且北岛的震撼 当然也是我们的震撼 ,谁相信一个软弱 的人会 承担 如此心灵 重负 。几乎是 中国青年叛军的首领 , 这父子之间的冲突, 就成为激烈的家庭大战。 17 年林彪事件以后 , 91 父子二人曾经纵论时 局, 边喝边聊 , 大醉之后 , 隔天北岛得到的警告是 不要出门乱说 , 免遭杀身之祸。17 年 , 岛把 自 92 北 己写的新诗拿给父亲看 ,没想到父亲责令他马上 烧掉 , 因为一句“ 绿色的阳光在缝隙里流窜” 把老人吓 坏 了。赵济年 20 年去世 , 03 欧风美雨, 中国巨变 , 高龄残年 , 大约终于体会到了当年的荒谬 , 不想把沉甸甸的记忆带到另一个世界去。 那是 深秋 之夜 ,夜 凉如 水 ,后 院传 来 阵阵 虫鸣, 冰箱嗡 嗡响 。我 劝父亲把 这一切 写 出来 , 自 对 己也对历 史有 个交代---- 这 绝非个 案 ,涉及 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 ,涉及知识分子与革命错综复杂的关系。 他点点头 , 说再好好想想。 这事就此搁 置 , 未提起 。 再一北岛成为朦胧诗的领袖 以后 ,父子的冲突愈 加升 级 。这些 时代先 锋 , 当时一个 一个 衣冠不 整 ,须发 长乱 。 岛父 亲多 次拒绝 他们进 门。 北 诗友 给北直 到去世 ,赵济 年也没 有写 出这一段 惊悚岛临了一幅表现主义的油画, 挂在床铺上方 , 父亲 终于爆发 ,咆哮着命令北岛把油画取下 。儿子不 肯, 父亲一把从墙上扯下 , 撕成两半 。 数次争吵, 都的往 事 。又一个“ 到死也不能讲” 的标本。很早就喜欢北岛的散文 。喜欢他依然携带的 上世纪 8 年代之风 , 0 喜欢他的世界眼光 , 也喜欢 他忧郁感伤地回忆老北京。 甚至他谈译诗 , 也跟着 他品位现代诗的翻译 困境。 在北岛身上 , 负载着那一以北 岛出走结束。一直到 19 年父亲退休 , 90 这父 子二人依然互相看不惯 , 闹别扭 , 不争吵了, 战 冷并未休止。 可以看出, 父亲对北岛的指责 , 不尽是家庭伦 理冲突 ,其中更多的是不 同的政治生活造就的文 化性格 。 一个守旧服从 , 在旧有的社会秩序里生活代人多么丰富的记忆 ,历史的艺术的浓稠的意 这一回的卧底疑踪 ,可算是令人惊讶的副产味, 让我每每沉浸其 中, 心向往之 。品 。■习惯了的老人, 了一个青年一代的叛逆领袖 , 遇上 老一代 的生活方式完全被颠覆 ,他当然要 习惯的3 { 8 炎黄春 l O 1 秋 1 年第 1 期 2 2( 责任编辑萧徐)阅读详情:
范文九:不会寂灭的_回声_北岛诗_回声_解读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不会寂灭的“回声”----北岛诗《回声》解读庄晓明《回声》是大诗人北岛成熟期的一首诗作,虽然不一定是他的代表作,但无疑是他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之一。北岛这一时期的作品,如《主人》《随想》《你在雨中等着我》《同谋》《回声》《雨中记事》《白日梦》等,在诗歌艺术史上所取得的成就,表明新诗已完全成熟,足以加入屈原杜甫的伟大传统而无愧色。首先,我们不妨简单地回顾一下北岛的诗歌艺术之程,依诗坛的普遍认可,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以《太阳城札记》《回答》《宣告》《结局或开始》等为代表的启蒙时期。至今,北岛在大众中所赢得的声望,仍是建立于这批诗作的基础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我站在这里/代表另一个被杀害的人/为了每当太阳升起/让沉重的影子像道路/穿过整个国土”等诗句,使得北岛以一个不屈的挑战者的形象,亮相于20世纪70年代,并契入历史。这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在当时沉眠欲醒的古老国土的回响,有类艾略特的《荒原》既出,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世界的深层而强烈的撼动。第二时期,即《回声》等诗作为代表的成熟期,或曰钻石期。这一时期的诗作,表明北岛已从历史的反思,潜入了人类的灵魂,几乎每一首都是一座冷峻的冰山,闪烁着钻石多层面的光泽,并折射出人类的某种宿命。它们所取得的成就,我以为已越过了鲁迅先生的《野草》。第三时期,即眼下仍在继续着的国外流亡时期,以著名的玄奥抽象而引起普遍的争议。实际上,这一时期的诗艺仍是第二时期的继续发展。从总体上说,北岛去国之前的诗作数量并不算多,但几乎每一首都是一座耸峙的冰峰,一个自足的世界,具有不可重复性,这亦是北岛影响巨大却后继乏人的缘故。此时,北岛无论是继续第二时期,还是回到第一时期,都无必要,亦无可能。于是,他便进入了一个以语言构筑纯粹诗境的时期,尝试将诗歌向元素的方向压缩。这一时期的优秀诗作,仿佛一粒粒卫星般远离着地球,仅仅依靠语言的引力维系着平衡和运行----而北岛作为一位一流的语言艺术大师,亦使他有足够的资格来进行这样危险的实验。“激情,正如轮子/因闲置而完美”(《为了》),“琥珀里完整的火焰/战争的客人们/围着它取暖”(《完整》),无论是用超现实主义,还是用禅学来解读这样的诗句,似乎都不能尽意。对它们的准确评价,还有待时日。以上简略的回顾之后,我们大致可明了0662008.04名篇咀华066--069//庄晓明联想下去,有童年的水缸,有对岸的河堤,有巨大的城墙,有两面均为峭壁的峡谷……在众多的“回音壁”中,北岛选择了“峡谷”,并使得全诗有了第一句:你走不出这峡谷至于北岛为什么为“回声”选择了这么一个令人窒息的“峡谷”,我想,无论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读者,还是眼下在金钱的漩涡中挣扎的人群,只要良知未泯,都会在心灵深处有一种在夹缝中生存蠕动的感觉----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独裁,都给着他们以无情的威逼,挤《回声》这首诗在北岛的创作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来路可辨,而去向茫茫,有类大江的入海口----这亦是《回声》这首诗篇所呈现的总体诗境。显然,解读《回声》这首寓意深远、建构复杂的诗篇,无论对于谁都是一种挑战,但如果掌握了北岛诗艺的几把钥匙,相信普通读者进入诗境亦非难事。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北岛曾这样说道:“隐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前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手法”一直贯穿着北岛各个时期的创作,他的那些最卓越的诗篇,可以说都是由这些“手法”编织而成。对于《回声》,我们不妨从诗题的解读开始。不似许多可用无题概之的新诗,北岛的几乎每首诗的诗题对于全诗的进入均有着极重要的启示,诗题下每一行的排列,可以说都是对于诗题的不断“回声”----无论“回声”已如何掠过了千山万壑,撞击了无数的林木,岩石,甚而已被风声变奏,但它最终仍会游子一般的回来,而且带回了一个更阔大的世界。既然诗题是“回声”,那么,有哪些物体能有效地提供回声呢?让我们以经验为谁送葬----为历史?为自己?为无法追寻的时间?而送葬的队伍就这样在诗行间形成了。但这集体抬扛的棺材是如此硕大----它装入的是整个的历史和时间;这“峡谷”中送葬的队伍又是何等庞大----所有的人都被裹挟其中,无可幸免。你甚至已没有余地,亦没有资格独自面对死亡,承接死亡。这是何等悲凉的时刻!至于在这“铁屋”式的“峡谷”中,影子一般行进的“你”,既可以是指无法超脱的诗人心理中的一个自己,亦可以是诗人在送葬的行列中任选的一员,只是他悲剧性地醒着。在送葬的行列你不能单独放开棺材与死亡媾和压。而囿于这“峡谷”的两壁之间来回弹弄的“回声”,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一个梦魇----在这看不到尽头的“峡谷”中,我们一次次的真诚努力,最终都在一种宿命的循环中化为虚无。这“峡谷”中的每一个行进者,都不能不产生一种“送葬”的感觉:2008.04067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让那秋天继续留在家中留在炉旁的洋铁罐里结出不孕的蓓蕾接着,诗人通过一系列的联想、暗示、隐喻等手法,成功地改变了诗篇的视角和透视关系,由死亡(凋零)→秋天,由秋天(落叶,归宿)→家,由家(日常,生活)→炉,洋罐。一连串的意象转换,由大而小,由散而焦,将诗思发展至“洋铁罐里”“不孕的蓓蕾”。这“不孕的蓓蕾”,应属于北岛的一个世纪叹息,它隐喻了多少美好的梦想和堂·吉德式的奋斗。而用于培育“蓓蕾”的“洋铁罐”,亦大有深意,“洋”,自然是指外来的,“铁罐”,则暗示着某种人为的封闭,以及与土地的疏远,隔离,它所引发的联想无疑是广阔而深远的。至于北岛为何要在诗篇中将宏大的“送葬”队伍,发展至狭小的个人“家中”,以我的见解,应是隐喻着一个悲剧性的时代,整体与个体都遭遇的全面性的失败。在彻底的绝望之后,当一个过程发展到了极限,必然地雪崩开始了----这里的“雪崩”,显然使人联想到了革命、崩溃等一系列的词汇,但它们的“回声”并没有能够使人振奋,因为“雪崩”只是表层的革命或崩溃,“峡谷”的基础并未动摇,送葬的队列仍然行进在峡谷之中,前方并未出现突破口,出现广阔的视野。下去,幸存到明天“回声”在峡谷的两壁之间的来回弹弄,对于庞大的送葬队列来说,只是使之陷入了一种重复、循环、宿命的梦魇。而对于队列中的每一个个体来说,“雪崩”与它的“回声”,则更意味着吞噬,覆盖和消亡,它惟一的作用,就是使悲剧性地醒着的“你”和麻木不仁的“送葬人群”,共同地有了某种本能的生存觉醒:活下去。自然,这并非喜剧性的场景。而连接明天的一线阳光,来自隐藏在你胸中的钻石罪恶的钻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微弱的连接新的一天的一线阳光,并非来自露水的早晨和蓝色的天空,而是来自每个人的胸中隐藏的“罪恶的钻石”。显然,这来自“罪恶的钻石”的光线,并不属于《浮士德》中魔鬼的眼睛,因为它尚能从另一侧面刺激着人类的前进;亦非基督教中的“原罪”,因为它最终引导着人们走向忏悔。这罪恶的“一线阳光”的最清晰的来源,应是北岛的另一首诗《同谋》中的“蝮蛇眼睛中的太阳”,它给予世界的,只是一种阴毒的伏击,弱肉强食的定律,为了本能的动物性的生存而毫无顾忌地吞噬----这简直可看做是对当下的权力和金钱的“峡谷”中,那几乎整体的贪婪和堕落的最好注释。当然,如果仅仅局限于某个部落或种族来理解北岛的这首诗,仍是狭隘的,它的寓言意义实际上是属于整个人类的,让我们看看那人类邪恶欲望的最大产物,那悬挂在头顶,足以将地球毁灭数十次的核弹,我们将会更深地体味到人类悲剧性回声找到你和人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幸存0682008.04名篇咀华066--069//庄晓明附:回声/北岛你走不出这峡谷在送葬的行列你不能单独放开棺材与死亡媾和,让那秋天继续留在家中的生存----一种“送葬”式的生存。而随后诗篇收尾的悖论式警句,更将人类荒诞生存的茫茫诗境,聚焦到每一个颤栗着的个体,使每一个读者都无可回避:你走不出这峡谷,因为被送葬的是你以上只是对《回声》的一个侧面的解读,一枚珍贵的钻石自然会有多个闪光的棱面。北岛诗篇中的丰富而跳跃的意象,以及它们之间的撞击,融合,构成了作品的多义性,难解性,但如同群山连绵不断的回声,亦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破译乐趣。以《回声》等为代表的北岛钻石时期的诗篇,就仿佛冬日地平线上一柱柱耸峙的冰山,从容冷峻,直插苍茫,并以其自足的,自在的,似乎来自“别处”的闪光,诱引着读者不断探索,但又难以真正地进入----因为,“人类不能承受太多的真实。”(艾略特语)作者系江都市应用化学有限公司工程师(责任编辑:吕晓东)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留在炉旁的洋铁罐里结出不孕的蓓蕾雪崩开始了----回声找到你和人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幸存下去,幸存到明天而连接明天的一线光线,来自隐藏在你胸中的钻石罪恶的钻石你走不出这峡谷,因为被送葬的是你2008.04069阅读详情:
范文十:北岛《回答》中蕴含中国传统思想意识浅析北岛《回答》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思想意识[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北岛《回答》的思想内容,剖析该诗中蕴含的道德意识、普世意识、忧患意识和天地意识等中国传统思想意识和审美因素,展现该诗意蕴的丰富性,解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关键词]北岛;道德意识;普世意识;忧患意识;天地意识北岛是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产生的“朦胧诗”思潮的代表人物。“北岛开始写诗时,更多受益于浪漫派诗人。他初期的诗,有明显的感情抒写的骨架。诗的意象的象征指向明确,形成可以作明确意义归纳的象征符号‘系统’。,,,,这种象征符号确定的内涵和价值取向,虽然会减弱诗的丰富的感性魅力,但在北岛最好的作品里,由于想象的奇特,情感的丰盈和庄严,而得到弥补。价值取向相对立的象征性意象密集并置所产生的对比、撞击,构成‘悖论性情境’,常用来表现复杂的精神内容和心理冲突。”北岛的《回答》是一首具有内在张力和审美价值的诗。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思想意识的角度分析该诗。一、道德意识本诗一开始就以雷霆万钧的气势,倾泻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其真理的力量是令人叹服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只要提到道德,谁也绕不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卑鄙,什么是高尚?”其***,哲学家有哲学家的概括,政治家有政治家的演说,信教者有信教者的布道。但是,诗人北岛以自己身处十年文革的亲身经历和纵横古今的思考,坚决而掷地有声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在中国儒家文化氛围中,卑鄙和高尚似乎是专门为“君子”“小人”创设的,而且它们总是对立两组对立出现的概念,即一提到君子与小人,人们自然会想到卑鄙和高尚。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但是,诗人以这样富于道德意识的文字开门见山,并非是重提旧的道德观来矫正被盲目的政治崇拜所扭曲的灵魂,也并非以一种启蒙者的道德来给人指一条灵魂净化之路。而是以一种惊世骇俗的话语道出了千百年来一直让人揪心又无勇气承认的悖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应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但却成了通行证,这个世界似乎是它的舞台,除了卑鄙,一切其他的品质都被拒之门外;叔齐伯夷的不食周粟,老子的决然避世,屈原的忠贞殉国,文天祥的以死殉国,都只剩下一块冰冷的墓碑。正如冯子诚先生分析的那样:”价值取向相对立的象征性意象密集并置所产生的对比、撞击,构成‘悖论性情境’,常用来表现复杂的精神内容和心理冲突。”“在悲剧性的抗争的道路上,不接受安慰、怜悯和布施,而表现了类乎鲁迅所说的‘反抗绝望’的态度。”二、普世意识《回答》中的视域是宽广的,不仅仅是中国,他以一种世界的眼光、宇宙的视角来看待、回答了人类共同的问题:“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这是自有人以来似乎是元***的问题。这就表现了诗人的普世意识。 从本质上将,中华文化是普世性的而非民族性的文化。比如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日常为人处事,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天下胸怀,都反应了这种普世的愿望。本诗中,“冰川纪”、“好望角”、“死海”等意象的出现,一下子把人的视域扩展到整个人类历史的时空里。但是,诗人凝练出如此的意象群,并非是展示诗的世界主义,而是把“悖论性情境”推广到整个人类的视野中,所以才有两个“为什么”发自肺腑的拷问。按照人类普遍的经验原则和道德原则:冷酷残忍的“冰川纪”过去了,人类本应迎来阳光明媚的新世纪;代表着人类千百年梦想和希望的“好望角”发现了,人类就可以进入“理性王国”或“共产主义”的新时期。可是,诗人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了这一切幻影背后的真相:一切未变,不管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历史总是在重演,“到处都是冰凌?”“死海里千帆相竞?”整个人类总是面临着同一个困难,那就是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这样,诗人总是以普世的眼光看待灾难,其人文价值和道德价值就有了一个全球的支点,诗的内在的张力就得以凸显。三、忧患意识应该说,《回答》中贯穿着一条以忧患意识为经纬的背景,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就是对道德扭曲的忧愤,“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就是对历史重演、灾难重现的忧虑,“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就是对灾难的再次来临的担忧并体现出义无反顾的责任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一方面来自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心理结构,如孔子忧札之崩溃,屈原忧郢之陷落,杜甫忧民之飘零。直到近代,鲁迅就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心声。北岛就是继承了先祖们的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另一方面。来自于诗人对现实的深刻体察和深思,身经“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的狂乱与恐怖的“文革”十年,这使他冲破了政治意识和日常思维而不断地反省道德、历史等的人类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从而达到了更高的层次,这就是即避免了尼采、鲁迅式的绝望,又抛弃了中国式的看穿世事的达观,而是以忧患中渗透着期待的方式面对未来:“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未来的人是否还会仰望苍穹,带着“凝视的眼睛”追问我们今天的问题?在诗的最后一节中,这种忧患意识得到了加强与深化。四、天地意识不像其他现代诗人那样,一抒情就是惆怅、寂寞、孤独、无聊等反应心理活动的字眼儿,仿佛诗人的眼睛看不到外在之物;或是一下笔就是铿锵的口号和虚幻的理想,仿佛仿佛诗人永远体会不到现实的灾难。北岛的《回答》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中国人特有的天地意识,它是由一系列诸如“镀金的天空”“天是蓝的”“雷的回声”“闪闪星斗”“正没有遮拦的天空”等的意象体现的。从审美的角度看,这些意象反应了作者深受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从《诗经》中的“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到《古诗十九首》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从唐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到元曲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都体现了这一传统。作为诗人北岛,他不能不受传统的影响,所以,其诗中的天地意象不但体现了一种风格的雄健,更主要的是渗透了一种“五四”以来少有的美学上的传统意识。在诗人看来,他们这一代人遇到的灾难不是由于特殊的原因(“文革”中的政治因素),而是人类千百年来共同面对的灾难的延续和复现,因此,这种灾难只有永恒的“天空”和“星斗”可鉴,它就像“雷的回声”一样时时警戒着人们,我们今天的凝视和发自心底的拷问,一直会延续到未来,“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看来,当代人的疑问,也是未来人的问题,也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那么,对于我们当代人而言,希望在哪里,“新的转机”在哪里,是否就在“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当中呢?“同时他以一种强烈的主体精神向世界发出挑战,诗行之中填满了激情的色彩,由此展露出来的精英意识无疑达到了当时文学中最高昂的顶点。”。总之,本文通过分析北岛《回答》的思想内容,剖析该诗中蕴含的道德意识、普世意识、忧患意识和天地意识等中国传统思想意识和审美因素,展现该诗意蕴的丰富性,理解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该诗有着紧密的时代意义,更有一种超时代的价值。参考文献[1]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第二版。[3]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