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考级是多少级的重复

分站导航:        
                                      
地方频道: 石家庄频道     沧州频道 张家口频道 廊坊频道 秦皇岛频道 承德频道 
衡水侯店毛笔:“侯笔”沧桑写春秋
——探寻衡水侯店毛笔的传奇历史与时代演绎
寻访记者 彭海峰
  侯店毛笔,和众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一样,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当我们提起一支典雅精美的毛笔,你知道它承载了多少辉煌与自豪吗?你知道它饱含了多少代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吗……
  侯店毛笔,因产于衡水市侯店村而得名,故衡水市侯店村素有“毛笔圣地”、“北国笔乡”的美誉。侯店毛笔与内画鼻烟壶、徐氏金鱼并称“衡水三绝”,是衡水丰富文化底蕴的突出代表,是当地乃至河北省的特色文化遗产,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习惯的变化,侯店毛笔和许多传统文化遗产一样,与我们渐行渐远,精湛技艺濒临绝迹的危险……
■王金忠介绍2.2米巨笔的制作过程
  ■曾经辉煌享誉世界& 制笔产业形成集群
  衡水市区南3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名曰:侯店。相传,因古时候该村有位姓侯的人家在衡水至冀州的“官道”上开了一家大车店而得名,而真正让侯店名扬四海的,是这里的毛笔制作业,“毛笔圣地”、“北国笔乡”、“宫廷御笔”,声闻遐迩,享誉世界。
  2014年1月下旬的一天,记者走进位于衡水市滨湖新区彭杜乡侯店村的侯店毛笔厂。与侯店毛笔的盛名相比,当下的毛笔厂显得有些萧条,书写厂名的几个大字在岁月的侵蚀下,已经褪色,显得更加沧桑、饱含风霜。
  记者在车间里见到了1963年进厂的张冀富老人。张冀富老人已同侯店毛笔厂共同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光阴,从年轻到苍老,从辉煌到落寞,讲起在毛笔厂的经历,张冀富老人既自豪,又辛酸、无奈。
  “老时候,我们侯店村家家户户几乎都是靠做毛笔为生,到1952年村里成立了侯店毛笔厂,才告别了家庭作坊式生产,走上了工业化之路。”张冀富介绍说,改革开放以后,侯店毛笔有了长足的发展,年产量在200万支以上。年间,侯店毛笔每年出口量在300万支左右,占全国毛笔年出口量的15%,每年为国家创汇60多万美元。
  走进侯店毛笔厂的展厅,原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并试笔的题词、书法泰斗为侯店毛笔挥毫泼墨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映入人们的眼帘,记者从中读出了侯店毛笔令人暇想万千的传奇历史。这些作品也充分佐证了侯店毛笔的辉煌和各级领导对侯店毛笔的关注。
  现任侯店毛笔厂厂长王金忠自豪地介绍说,侯店制笔业始于明朝永乐二年,盛于清代。明永乐二年,一位叫王有能的山西农民带领4个儿子,随着移民的人流来侯店定居。王有能有毛笔制作手艺,定居后一边开荒种田,一边制笔养家糊口,世代相传,至王金忠这一代已是23代了。几百年来,制笔手艺由王家传遍全村百姓,并扩展到周围20多个村庄,已形成当地颇具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业集群。
  清光绪年间,侯店有位叫李文魁的制笔艺人在北京城开笔庄售卖侯店毛笔,因毛笔制作精良,被一个爱好书法的太监看中。有一次,他在光绪皇帝面前推荐李文魁的毛笔,光绪一用果然不错,便封之为“宫廷御笔”, 侯店毛笔随之名声大振。一时间,京城的文人、仕宦争相购买李文魁的侯店毛笔,笔庄也日益兴旺起来。从此,侯店独具一格的制笔工艺便世代流传下来。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30年代中期,这里的毛笔从业人员有700多人,几乎家家制作,年产毛笔500多万支,形成一支庞大的产购销队伍,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提供了丰厚的财源。
  ■“蒙恬精笔”名声大噪& “南羊北狼”风景独好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侯店毛笔厂老匠人王文生告诉记者,关于侯店毛笔,还有一种说法是相传为秦朝将军蒙恬所制。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蒙恬带领30万大军固守秦朝北部边疆,路经侯店,时值3月3日,试以兔毫竹管为笔写成家书一封,随后将毛笔赠送给侯店人。后来,侯店人便仿制出“蒙恬精笔”。 王文生说,制作毛笔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光是学徒的时间就得3年以上,一个有经验的笔匠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揣摩。
  制作一支毛笔从精选毛发开始到毛笔形成,需要选料、水盆、零活、干作、刻制、成装等6道大工序,其中包含73道小工序,每道工序艺人们都有自己的绝活和技巧,没有一道工序能用机械来替代。各道工序必须一丝不苟,极其严谨。选料要熟知同种毛的不同品质、鉴别毛质、性能和用途,并对每一种原料的长度、颜色、锋颖、毛杆粗细、直顺状况进行认真地挑选,如笔柱毛、披毛、加建毛等,要分门别类。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毛毫,才能达到物尽其用,更能尽善尽美。
  制作毛笔有两道主要工序,艺人们称作水盆和干作。水盆是制毛笔最复杂、最关键的工种之一,就是把精挑细选的各类毛发鬓等材料,在小盆里捋直,各种笔料毛通过这道工序加工制作成半成品的毛头。水盆这道工序是在水中完成的,有去绒、齐材子、垫胎、分头、做披毛等多道工序。水作工一手捏着角梳,一手攥着脱脂过的毛类反复梳洗、整理、排列、组合、分类。做成刀片状的刀头毛,再将其配置成各种刀头毛。毫分缕析,把断头的、无锋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圆的毛剔除出来,进行“齐笔”、“造型”做披毛,圆盖成笔头。此道工序要重复好几遍,笔头的雏形才基本形成,捆扎后的笔头用胶粘装套,这道工序叫零活。干作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制作毛笔最关键、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道工序,它的水平高低取决了毛笔的品质,制作过程和水盆工序一样,是十分精细、复杂的。将笔毫从笔尖到笔的底部,把每一部位不符合标准以致影响书写效果的杂毛择掉,干作工在操作时必须凝神、平气、心静,方能择好。抹笔是把笔毫捻和成笔头形状的工序。将笔头蘸足胶水后,干作工用手一遍遍地抹光,当抹到一定程度后,方可定型。经过精心“梳理”,侯店毛笔几百年来锋长杆直、刚柔相济、含墨量大而不滴、书写流畅而不滞的优点,才能凸现出来。  侯店毛笔的独特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主要表现在对“狼毫”毛笔的研制上。王文生介绍说,说到毛笔不得不提起“湖笔”(产于浙江湖州南浔区善琏镇)。元代以前“湖笔”主要用羊毛作原料制作,当时名声大噪。侯店毛笔艺人制作的“狼毫”毛笔的出现,打破了“湖笔”一枝独秀的格局,使中国的制笔业出现了“南羊北狼”的说法。
■一支毛笔从精选毛发开始到毛笔形成需要七十多道工序
  ■现代化浪潮冲击大& “宫廷御笔”遭遇困境
  解放后,侯店毛笔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原国家主席李先念曾视察侯店毛笔厂,并亲笔写下了“笔乡”,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任重写下了“墨海蛟龙”,著名书法家、原全国书协主席肖劳写下了“梦笔生花”……使侯店毛笔声名远扬,其古朴、典雅、精美的特色颇受广大书画家及艺术品收藏家的青睐。
  侯店毛笔品种多达270多种,笔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笔尖选取黄狼尾、香狐尾、南山羊毛、羊须、白马毛、牛耳毛等各种动物毫毛为原料,笔杆采用毛竹、紫竹、斑竹、湘妃竹、凤眼竹等材料,笔杆上嵌装牙、骨、角、竹、硬木等多种样式口顶。生产工艺精细,造型美观。特别是配上红木、黄杨木等材料,精心雕刻镶嵌的二龙戏珠、龙凤呈祥、双凤展翅、凤凰戏牡丹以及古装人物、山水花木等图案的高档笔杆,精致、高雅。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的琉璃厂,“侯店毛笔”这4个字就是一个金字招牌,许多到琉璃厂买毛笔的人几乎都是冲着侯店毛笔来的。这让老匠人们引以为豪。
  张冀富老人告诉记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制笔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侯店和吴杜村的毛笔生产合作社产量高销路好,制笔业一派繁荣。厂里最红火的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光工人就有300多名,每年来自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海外订单络绎不绝,那时为了完成订单,厂里经常要加班加点,每年的销售额都在几百万元。
  其间,侯店毛笔曾荣获工艺美术“百花奖”,国家部优产品***以及天津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天津外贸出口免检***。毛笔中的“风云”、“水月”、“小狼毫”等多种毛笔被天津口岸定为“信得过的免检产品”,主要销往日本、东南亚以及港澳台等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仅销往日本的每年就达93万支。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随着高科技及电脑的普及,社会节奏的加快,习练毛笔的人越来越少,人们不再以毛笔作为书写和工作的必要工具,只是受到书画家和书法爱好者的青睐以及一部分人当作馈赠的礼品,销量也逐渐减少。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和许多文化遗产一样,侯店毛笔业进入了历史上相对低落的时期……
  当今的侯店毛笔厂主要由几位平均年龄60多岁的老人支撑着,面临人走艺走、后继乏人的危险。如今传承这门手艺的人年龄最小的也40来岁了。王文生痛心地告诉记者,对今天的许多人来说,毛笔已经变成一种无足轻重的装饰品,但在它的身上却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别是它的传统工艺,有着极高的保护和传承价值,是几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果再不对这一手艺进行保护,到他们这一代就断了传承,将是文化的悲哀,是无可挽回的损失。他说,由于制造毛笔的工序繁琐,年轻人致富心切,很少有人耐心学习这种技艺,更多的是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务农。另一方面,由于毛笔产业不能给年轻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曾有热爱文化的老笔匠自己出资传承毛笔工艺,却无人响应……
  ■锐意创新改革探索& 品牌融入文化内涵
  侯店毛笔厂的规模日益缩小,难以应付日益多变的新时代多元市场。侯店毛笔厂已于近年申请了自己的“古锋”商标,侯店毛笔传统手工技艺也于2009年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如何经营好品牌,通过品牌开拓市场,转化为经济优势,还是一个有待破解的难题。
  侯店毛笔厂原为集体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有力推动了毛笔产业的发展。实行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没跟上,激励机制不到位,不少人离开毛笔厂,自己去办企业。如今毛笔厂仅有30多人,而且大多是年纪较大的老艺人。由于经营不善,许多原来毛笔厂的职工从毛笔厂撤出来,自立门户;私人毛笔作坊给的工资较高,所以毛笔厂昔日的工人愿意为私人毛笔生产厂家效劳。集体企业的弊端凸显,管理方式落后、人才的流失、传统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了侯店毛笔厂的经营困境。
  王金忠告诉记者,侯店毛笔厂现在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单位礼品定购,二是私人毛笔定购,另外一小部分用于出口。如今,毛笔厂每年的经营效益与上世纪80年代的几百万元相比,相差甚远。另外,其他毛笔厂家的小规模分散化经营,各自为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量薄弱,不能形成合力,也成为影响毛笔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王金忠说,近年来,侯店毛笔厂克继传统、锐意创新、改革工艺、增加品种、扩大规模,在原“锋长杆精,刚柔相济,含墨量多而不滴,行笔畅而不滞”的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又配以角、骨、红木、景泰蓝、檀木等多种选料精雕细刻,笔杆镶嵌龙凤、花草、山水等图案,使整支毛笔更加精致,充满艺术魅力,极大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使毛笔产品既具有书法绘画的艺术意义,又有收藏价值。为满足广大客户的要求,他们还将素有“鬼斧神工之艺术”美誉的衡水内画艺术,融入到毛笔制作工艺中,开发出了收藏价值极高的内画毛笔。一支小小的毛笔,饱含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画艺术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侯店制笔工艺,受到了国内外书法爱好者和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重塑辉煌需破瓶颈& “北国笔乡”期待腾飞
  衡水市滨湖新区外宣局局长米俊川表示,当今社会人们已经将毛笔与书画、与高雅艺术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毛笔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实用书写工具的成分已经大大减少,更多显现的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电脑及电子技术产品的大量普及,使得毛笔的功能也由实用品向工艺品转变。侯店毛笔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要想在现代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就要充分认识新时期赋予侯店毛笔文化的新职能,要更加注重弘扬侯店毛笔文化的必要性,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探索多种产品模式和产品领域,如文房四宝、礼品套装等,以此赢得市场,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
  采访中,也有关注侯店毛笔产业的书画界人士认为,衡水市正依托衡水湖大力打造生态宜居北方湖城,开发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侯店毛笔厂正坐落于衡水湖畔,为毛笔品牌的宣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应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有机融合。侯店毛笔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旅游纪念品,并开展各种文化旅游活动,如建设文化产品批发市场和特色文化街区等,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地标。政府也可以和地方联合出资建立侯店毛笔博物馆,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和演示活动,进行市场开发和宣传推介,促进文化资源的产业经营,提升侯店毛笔的品牌影响力。
  侯店毛笔工艺独特、历史悠久。在当今形势下,如何使侯店毛笔产业走出困境,重塑辉煌,从而将毛笔这一产业真正打造成文化品牌、文化名片,取得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是一个急需破解的瓶颈问题。人们有理由相信,历史悠久的侯店毛笔如能重振雄风、与时俱进,按照市场化路线运作经营,必将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再次实现自身的大发展和繁荣!
  ■本报记者毕春华 通讯员郭建存摄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