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其他人投票踢出房间自己怎么否决投票规则

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和《老大哥》很相似,不过并没有买版权。刚看了一眼,房主游戏也是“借鉴”的老大哥
[ 更新到 ](我已经不太介意节目最后的效果了,觉得也没必要。之前很愤怒,但是现在觉得理性批判比较重要,看看里面好玩的部分打发一下时间算了。)完美假期是明显模仿老大哥的,但其实还是相差很多的,用一个词形容,Low。因为很多朋友觉得相似节目太多容易混淆,所以就稍微介绍一下吧。----------------------------------------------------------------------------------------“老大哥(Big Brother)” 的想法源于日,由荷兰电视制作公司Endemol的创始人John de Mol提出。在1999年在荷兰Veronica电视台播出了第一季。随后迅速的成为风靡全球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几十种不同版本。大多数国际版本仍然相似,主要忠于强调观察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参赛者不得讨论提名或投票。自2001年,美国版在第二季采用了不同的规则,鼓励参赛者在游戏中发挥策略。在这个规则中参赛者自己互相投票淘汰。之后又加入了否决权制度,以及每季有不同的TWIST,对赛制有些许调整。全球来看,美版老大哥最受欢迎,整体的基本流程是,选手入住,每周淘汰一人(比赛选出每周房主,房主指定两位退房候选人,退房候选人和房主以及其他被抽中的三人否决权比赛,否决权比赛胜出者可以在自己不被提名的前提下救下一名退房候选人,房主再选一名成为新的退房候选人,最后由非房主和退房候选人的其他人匿名投票决定退房房客。)然后选出新的房主,房主不能连任。"完美假期"在2002年由湖南经视创办,很大部分模仿老大哥,但不完全像。好像没有播完。那年是从第三周开始,每周选手之间互相投票进行淘汰,观众还可投出支持票。观众人气最高的选手在当周内可免被踢出局。当剩下三名选手时,他们共同生活一周,最后由观众一次投票淘汰两名,决出优胜者。其实和老大哥还是不太一样的。但今年的话,更多借鉴了“老大哥”。但与“老大哥”最大的区别是多了818聊天室,屋里屋外并非完全分离。“乌托邦(Utopia)”是2014又由荷兰电视制作公司Endemol的创始人John de Mol提出。同年即在荷兰、美国开播。2015年腾讯也开始做。大体内容是穷乡僻壤一起生活,赚钱养家自食其力,定期淘汰定期补人。至于“幸存者”和“极速前进”,与“老大哥”和“完美假期”有本质的不同,故不赘述。------------------------------------------------------------------------------------------接下来评价一下2015年的芒果TV完美假期第一:最重要的一点,直播聊天室里粉丝可以把节目里所有的事情,包括别的选手的聊天内容全部告诉选手。所以比赛里的结盟、deals、秘密全都失去了意义。之前湖南经视在做的时候,还是没有这个的,所以那时抄袭老大哥还算有点谱,现在就真的成了一个笑话。你们知道当你辛辛苦苦想玩一下这个游戏,结果所有自己的行动都被其他选手都被一清二楚的感觉吗。有的粉丝正在让选手脱衣服。各种奇葩不雅弹幕横飞。人身攻击数不胜数,来参加个节目还要被逼着看那么多网页骂自己的话,也真是。。第二:房间设计:风格low到一个不行。不想废话。让青霞姐姐评论这个“别墅”的时候,所有人的尴尬恐惧症集体发作了。设计房间布局与尺寸根本没有考虑到摄像机位布置。灯光布置不合理,放眼望去闪瞎眼的白光。美国老大哥这一点做得非常好,所有房间尺寸并不是很大,光线舒服,摄像机拍出来人自然清晰,每个房间基本上都是圆形或正方形,选手之间的互动在画面上非常合适。(反观完美假期里每个房间大长条,游戏区那么空旷,比赛时还要各种摄影师进去跟拍。)(有人说房间大才好互动我也是醉了。。。)第三:所谓的虚拟女主持人。。。我不得不说,嘻芮挺搞笑的,是比较接地气的,但是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都比惯了,就没有威信。多少次嘻芮在发布指令的时候,大家都在各种聊天。而且导演组的指令也是各种奇葩,缺少各种重要信息,大家各种随意和嘻芮聊天也是深深地醉了。导演组你们有一点广播电视的基本素养吗?各种技校毕业的吧。你们能好好看一下老大哥的live feed再做节目吗? 我猜你们真的体会不出老大哥导演发布各种指令和比赛说明的精髓吧?我的建议,嘻芮可以做幽默的管家,但是发布指令请让导演和制作组来,而且一定要浑厚的声音,说一不二。第四:网友的支持占很大的主导,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1.不容易出现大家最喜欢的选手被淘汰以至于太多观众愤而弃剧。2.选手在818非常卖力,绞尽脑汁,表现很好的节目。3.整体偏向于弘扬美好、阳光、善良,批判勾心斗角。广电老干部很满意,整体节目比原版老大哥稍微少一点负能量。缺点:大家都去巴结人气高的。选手离开太被动,人气低的基本上很难主动采取措施留下来。我已经不太介意节目最后的效果了,觉得也没必要。之前很愤怒,但是现在觉得理性批判比较重要,看看里面好玩的部分打发一下时间算了。
&b&看到这篇问答之前,就以Big Brother 粉丝的身份在微博上对 完美假期进行了吐槽,继而转到贴吧。现将原文进行了少许修改,贴到这里。&/b&&br&&br&不敢说Big Brother忠实粉丝,但是至少看过大概5、6季(美版),而且现在仍然在追。一直觉得如果有中国版应该挺好玩的,昨天才出的湖南经视(之前说湖南台,后来被网友指出应该是经视)的完美假期,大概的设定应该就是模仿BB。暂且不论是否引进了版权,这个节目却并没有抓住BB的精髓。&br&&br&首先,关于&b&&u&房客&/u&&/b&的设置&br&先扔一张Big Brother 17季海报以及我最喜欢的16季集体硬照。BB的粉丝应该会不难发现,每一季的房客都会在年龄、职业、学历、种族、信仰、性别(这季还首次出现变性)和性取向上呈现多样性,所以每一位房客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可识别性。而且最重要的一点,这些房客在参加节目之前,几乎都是处于默默无闻状态的庶民(除了明星赛季的时候,会邀请往季的人气选手再次参赛),也可以说互不相识(这季有TWINS,以前还有死对头被邀请一起参加)。这样给了观众一种看身边人比赛的亲切观看体验,往往也会因为选手们在游戏本身当中的表现而对其进行评价。&br&&img src=&/e008bcbe00a93dafd4adbd7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e008bcbe00a93dafd4adbd7_r.jpg&&&br&&img src=&/ce696e070b5ec0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ce696e070b5ec0_r.jpg&&&br& 反观 完美假期,房客们在之前几乎已经在媒体上露过面,或许小有名气。那么他们被选到节目当中,是单纯因为奖金,还是更多的为了炒作自己,我想大家应该心里都有谱。而且房客的识别性并不高,清一色的年轻人,有着所谓的高颜值。我看了一期,记住的就只有看起来挺酷,也很有魄力感的鸡排哥,还有被大家吐槽的大胸女以及中德混血模特。而且这种非庶民的房客设置,让整个节目看起来并不像竞争激烈的游戏,而是一场被编排好的秀。&br&&img src=&/d9beada7cf2d49daf0ee5a_b.png& data-rawwidth=&1191& data-rawheight=&4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91& data-original=&/d9beada7cf2d49daf0ee5a_r.png&&&br&看芒果TV上的节目主页,这些房客似乎和娱乐圈多少都有些瓜葛。&br&&img src=&/b9fa791d6df38c6f4cdc_b.png& data-rawwidth=&1178& data-rawheight=&2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78& data-original=&/b9fa791d6df38c6f4cdc_r.png&&&br&接着,是重要的&b&&u&赛制&/u&&/b&&br&虽然两个节目都是让房客在封闭的房间里生活三个月,进行比赛,然后投票淘汰一名选手。可是美版的内部投票赛制可以让选手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或抱团,或离间,或坑人,或撕逼。看选手们靠自己的比赛能力和策略拼命想要留在游戏当中,是粉丝们最大的乐趣。&br&Big Brother里,房客们为了比赛吵到几乎快要动手的状态&br&&img src=&/7e46af27def0fe8ddc346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7e46af27def0fe8ddc346_r.jpg&&&br&而完美假期的网友投票制,让我不禁联想到以前的选秀节目,人气成为获胜的决定因素。游戏可以玩的不好,但是必须讨观众的欢心,所以选手应该不太敢放手一搏,始终要考虑观众对自己行为的感受。那么这个节目中呈现出来的效果,又有几分是真实的呢?难道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窥视他人饮食起居的欲望吗?&br&&img src=&/75cfdec00cf6e449fe6cb1e9e335294b_b.png& data-rawwidth=&1204& data-rawheight=&4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4& data-original=&/75cfdec00cf6e449fe6cb1e9e335294b_r.png&&&br&最后,再说说&b&&u&质感&/u&&/b&&br&当然,用已经成熟的Big Brother 和刚起步的国内真人秀比,似乎不太公平。但是除开内容本身以外,至少能不能将节目做的有质感一点? 千言万语不如用图片来说话吧。&br&&u&主持人,场内与场外 &/u&&br&BB美版&br&&img src=&/a8ca5193e0bdb966b0e94_b.jpg& data-rawwidth=&618& data-rawheight=&3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8& data-original=&/a8ca5193e0bdb966b0e94_r.jpg&&完美假期&br&&img src=&/45fefd26b7dcb59ad28fd_b.png& data-rawwidth=&942& data-rawheight=&5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2& data-original=&/45fefd26b7dcb59ad28fd_r.png&&&br&&u& 室内设计&/u&,对比太明显,但我最想吐槽游泳池&br&BB美版&br&&img src=&/fee97c929a069c4ac814_b.jpg& data-rawwidth=&596& data-rawheight=&3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6& data-original=&/fee97c929a069c4ac814_r.jpg&&&br&完美假期: 这是个澡堂子吧?周围充满“自然气息”的人造藤蔓又是什么鬼?&br&&img src=&/f103dea0abf4ab_b.png& data-rawwidth=&1166& data-rawheight=&5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66& data-original=&/f103dea0abf4ab_r.png&&&br&游戏和服装&br&BB美版,游戏有不同的主题,比赛当中有主持人,有观众,选手也会配合主题穿着好玩的衣服&br&&img src=&/1cbf7c35a4af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1cbf7c35a4af_r.jpg&&&img src=&/0a23c22abb_b.jpg& data-rawwidth=&560& data-rawheight=&3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0& data-original=&/0a23c22abb_r.jpg&&&br&完美假期,啥也不说了,一群人不知道在干嘛&br&&img src=&/1c864e9a1c95c2722fedd47_b.png& data-rawwidth=&1174& data-rawheight=&5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74& data-original=&/1c864e9a1c95c2722fedd47_r.png&&网站才出的有关下一个游戏的投票,光看名字我已经觉得够够的了。&br&&img src=&/eb02ef4fb6fdee6a330a_b.jpg& data-rawwidth=&364& data-rawheight=&46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4&&&br&吐槽归吐槽,估计后面还是会跟着看几期,希望后面会看到精彩的游戏,以及选手们拼尽全力的表现。现在的观众都不是傻瓜,不要以为一场安排好的炒作秀就能哄骗过去的。
看到这篇问答之前,就以Big Brother 粉丝的身份在微博上对 完美假期进行了吐槽,继而转到贴吧。现将原文进行了少许修改,贴到这里。 不敢说Big Brother忠实粉丝,但是至少看过大概5、6季(美版),而且现在仍然在追。一直觉得如果有中国版应该挺好玩的,昨…
&b&&i&首先《完美假期》很明显抄的《big brother》&/i&&br&&i&不要跟我说“没抄big brother!湖南经视十年前就做过!”&/i&&br&&i&老大哥的第一季是2000年。当时就是抄,现在是又抄一次;&/i&&br&&i&也不要跟我说“没抄big brother!抄的是阁楼故事!”&/i&&br&&i&你抄阁楼故事,阁楼故事(Secret Story)是big brother的法国本土化,这是拐了个弯的抄。&/i&&/b&&br&&br&&b&&u&那么如何评价湖南卫视的《完美假期》?一个大写的蠢。&br&原因两点:一个是失败的参与者(网红),一个是失败的节目机制(网友主控和沟通)。&/u&&/b&&br&&br&&b&1. 先说失败得参与者:&/b&&br&&b&
首先参与者不是纯素人。&/b&《big brother》的参与者是纯素人,各行各业(也许是演的,但起码“演”得是各行各业的素人),《完美假期》参与者都跟网红沾边,制作者想得是大胸女、海归、心理师这些标签加持会是噱头,但角色性如此鲜明的网红给观众的感觉----几个不出名的小演员,所以观众就会有看秀的意识先入为主,而这些参与者碍于身上的网红包袱和身外的网友生杀大权,内外限制下表现得不够冲突戏剧化,那么观众为什么放着一二线明星不看,去看这些十八线演过家家呢?关于这点,我想策划者选人时应该还陷于“纯素人没人关注,有噱头有关注点”这种落伍于互联网思维的过时观念,也并不懂当今网络节目观众的心理。观众到底是看人还是看玩法?人有名就看人(像爸爸去哪,明星什么都不干躺着都有人看),人没有名气就看玩法(像好声音、好歌曲,纯素人没任何噱头,观众只看唱)&br&&b&
其次参与者没有游戏精神。&/b&有一期许小诺当房主,需要提出一名退房候选者,她提了谁?她哭哭啼啼意气用事地要“退赛”。大姐你是在一个游戏里啊!选出一名退房者是你要履行的义务啊!还有一期王?和朱可儿被关禁闭,许小诺和几个人隔着门给她们送吃的并拉了睡袋陪她们,人间大爱有难同当的电视剧梗。。。。这种八点档我去看明星演好吗?&br&&br&&b&2.再说失败得节目机制:&/b&&br&&b&
首先是网友投票决定一切。&/b&可以明白策划人的用意,增加网友互动性也是调动收视率的一个手段。《big brother》也有观众参与的环节,但观众的角色都不是决定性的,如投捣蛋鬼、选房客惩罚菜单之类,指使参与者的行为,观众感觉自己在玩网游,也有参与感。而《完美假期》的一切全在网友手里。淘汰谁拯救谁房客排名如何全看网友投票,所以参与者不需要拼比赛拼房客关系,只要做好唯一的一点:讨好网友,就ok了!再说一遍,参与者因为身上的网红包袱和身外的网友生杀大权,不敢在节目里流露性情,在荧幕下留下负面形象。所以就出现网红参与者和网友主控的机制互相制约互相限制,导致发挥空间越来越局限的状况。&br&&b&
其次是《完美假期》的网友沟通环节,使游戏设计者的用心毁于一旦。&/b&节目之所以选择封闭空间,就是使参与者在没有任何辅助的情况下专注游戏,去实行信赖、猜忌、斡旋、暗算等策略能力。而在《完美假期》每晚八点的网友沟通环节,谁搞了什么小动作参与者当天就都知道,封闭完全没有意义,好个正大光明啊!貌似还可以外界寄东西进来?人间大爱思念支持那套电视剧梗又来了。。。。&br&&br&&b&总结:照抄都抄不对,自以为是改良,带领节目走到了蠢出花儿的现状。&/b&
首先《完美假期》很明显抄的《big brother》 不要跟我说“没抄big brother!湖南经视十年前就做过!” 老大哥的第一季是2000年。当时就是抄,现在是又抄一次; 也不要跟我说“没抄big brother!抄的是阁楼故事!” 你抄阁楼故事,阁楼故事(Secret Story)是b…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这样的情况有这样几点
你是客队,没有数据
别人认为可能没有人会与你组队打
所以干脆T了你(这种情况存在比较多)
奇迹世界副本里房主怎么踢人
进入任务,有剔除选项的
夫: 70(庚戌).11.18。
妻: 71(辛亥).10.02。
儿子: 02(壬午).04.10。
阳历~31日适宜你们可以搬家...
你现在厉害了很多了。佩服。以后跟你混了。等有时间我们切磋一下实况足球。呵呵
应该是能T的吧,大概是因为网速或者是没点好的缘故吧
有不少人说是内存的问题,也有人说不是,反正我512M*2=1G内存,虚拟内存4G,还是偶尔出现这样的问题.一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大家还关注在什么情况下,公司创始人会被踢出董事局?
来源:互联网
【这几天张兰被踢出俏江南董事局的消息刷屏了,那么问题来了,创始人被踢出董事局后,具体哪些职能没有了?还有乔布斯以前也被苹果赶走过,那他的股份还是有的嘛?具体是一个怎么样的机制,可以把创始人踢出企业管理权,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创始人被请出董事会,当然有商业上的背景与原因,但从法律上来讲是因为创始人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创始人失去公司控制权往往出现在公司发展中后期,但隐患往往在公司发展初期(尤其是前几轮融资时)就留下了:如果创始人要确保在公司发展中后期(尤其在进行了众多轮融资的情况下)还能拥有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往往需要在公司发展早期(尤其是前几轮融资时)就提前做好制度上设计与安排,等后期与其他股东(尤其是投资人股东)出现分歧与矛盾后再来设计与安排往往为时已晚。要实现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力,一般需要在股东会及董事会两个层面上做出相关的安排。如何实现核心创始人在股东会上的控制力?最直接的方法是在商业上可行的情况下,核心创始人持有的公司股权达到或超过50%,这样核心创始人就直接拥有了股东会上过半数的表决权。这点在创业初期实现起来并不难,但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经过数次融资的摊薄或稀释后,核心创始人所持有的股权往往会被稀释到50%以下甚至更低。如果核心创始人需要确保自身股权被数轮融资稀释至50%以下后,仍在股东会上有较强的控制力与影响力,可以考虑如下建议:1)
归集其他小股东股权上的表决权。通俗地说,就是核心创始人将其他小股东的表决权拿过来由核心创始人统一表决,这样可以增大核心创始人在股东会上实际控制的股权表决权的数量。归集的具体方式,简单的有表决权委托,即小股东签署授权委托书将其所持股权的表决权排他性地授予核心创始人行使;复杂但更为稳定可靠的一种归集方式为:小股东通过一家持股实体(有限责任公司或有限合伙)间接持有公司的股权,核心创始人通过成为该持股实体的法定代表人、唯一的董事、唯一的普通合伙人或执行事务合伙人的方式实际控制并行使持股实体所持有的公司股权的表决权。2)
多倍表决权。这种方式是通过增大核心创始人所持股份表决权数量来增大核心创始人在股东会表决时的权重。具体操作方式为:其他股东所持股份仍为“一股一票”,但创始股东所持股份为“一股数票”(如一股十票)。此种操作方式当公司是境外公司(如开曼或BVI)时,得益于当地法律在该问题上开放与灵活的态度,比较容易直接实现;当公司是境内公司时,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些特殊的设计与安排。不少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如京东,即是通过此种安排实现创始人对公司的实际控制的。3)
核心创始人否决权。上述两种方式是增大核心创始人在股东控制力的进攻性的策略。核心创始人否决权则是增大核心创始人在股东控制力的一种防御性的策略,尤其是在上述两种方式不能实现的时候,尤其显得重要。核心创始人否决权,意思是说,对于公司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可以具体列出,如解散、清算、分立、合并、出售控制权或大部分资产、主营业务变更、重大对外并购、公司预算决算、变更董事会组成规则或人员、聘请与更换审计师、上市、重大人事任免、股权激励等)必须得到核心创始人的同意或赞成表决方可通过并实施。怎样实现核心创始人在董事会层面的控制力与影响力?一般来讲,董事会由股东会选举产生,核心创始人如果对股东会有一定的控制力,则其对董事会也会有相应的控制力,但也并不尽然如此。公司股东之间可以另行约定董事会的组成规则,并将其记载于公司章程中,进而对公司及所有股东产生法律约束力。因此,对于核心创始人或创始股东团队而言,可以考虑的方式之一为在公司章程中直接规定董事会一定数量的董事(一般过半数)由创始股东团队或核心创始人委派。另外,具备条件的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可以考虑借鉴阿里的“合伙人制度”:由公司的创始团队及现有的核心高管组成合伙人会议,由合伙人会议提名公司多数董事,而不是按照各股东持有股份比例分配董事提名权,这样即使创始团队或核心创始人拥有再少的股权,仍能控制董事会,从而拥有公司的运营决策权。
这个问题原来的问法大概是“公司创始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被踢出局”,虽然问题现在被修改为“在什么情况下,公司创始人会被踢出董事局”,但是如何定义出局,还是值得考究一下。创始人被踢出局,其实有三个维度:丧失大部分股份、被剥夺董事身份、被剥夺CEO或其他高管职位。这三个维度往往不是同时发生,而是分步骤发生的;这三个维度也有可能不是一起发生,而是有可能在一个或者两个维度发生。在各个维度赶走创始人,往往有五个手段:董事会决议、股东会决议、投资/收购协议、公司章程以及线下撕逼。由于线下撕逼的手段可以突破各种法律法规以及人伦道德的边界,体现各种宫斗剧以及商战戏的狗血,本回答不做讨论。基本上是利诱力逼的节奏。下图来说明大部分问题。丧失股份。董事会决议和股东会决议是无法剥夺创始人股份的。这个事情的发生往往是企业不断融资导致创始人的股份被摊薄或者企业被完整收购或者控股,比如:高德中的成从武以及一号店的于军,股份已经卖给了新的控股方。或者公司章程中的某些事件被触发导致创始人丧失大部分股份或者被强卖股份,比如:创始人没有达到对赌中要求的利润,投资人的股份被大幅提高,丧失控制权,俏江南的张兰是典型案例。丧失董事身份。董事是指由公司股东会选举产生的具有实际权力和权威的管理公司事务的人员,是公司内部治理的主要力量,对内管理公司事务,对外代表公司进行经济活动。董事身份的丧失,往往是因为股东进行投票决议(这个当然控股股东说了算),剥夺某人的董事身份。当然,当企业处于融资或者并购的紧要关头,非控股的投资方也可以对董事席位提出要求,比如:强行赶走某个董事,或者主张n个董事席位以减弱创始人作为董事的投票权。丧失管理职位。这里的管理职位一般是指CEO,CEO是向董事会负责,往往也是由董事会选举的,但是控股股东也可以通过股份对应的投票权间接对CEO的职位进行干预。如果出现控股股东不爽的情况下,间接或者直接都可以把CEO干掉。比如:Apple的Steve Jobs。当然,当企业处于融资或者并购的紧要关头,非控股的投资方也可以对CEO等管理职位提出主张。在现实案例中,往往发生的节奏是:创始人丧失控股地位或者重要股东地位,成为纯员工或者极小的股东;控股方处于进一步整合的目的,剥夺创始人董事及CEO的职位。高德集团的成从武就是这样经典的顺序,在被阿里收购1年之后,成从武被阿里请出了董事会,由代表阿里的俞永福担任总裁,阿里开始深度整合高德。以上穷举了创始人被赶出局的各种情况和手段,如何防范也在上图中列举,初级防范措施如下:注意融资节奏和尺度,不要让股份被过度稀释创业团队最好把股份集中到一个核心的创始人那里,让他有足够的投票权考虑多派一个创业合伙人进董事会,董事投票的时候多一票支持自己签订投资协议的时候,在公司章程中注意保留对重大事项的否决权(比如:兼并收购、董事选举等)以及对重大事项的决定权(比如:至少可以安排1-2个董事席位)避免对赌,否则经营出现闪失则失掉控制权,“输了世界输了你又如何”注意强卖权的触发条件,强卖权是许多投资人很重视的条款,也许很难免除。但是可以将强卖权的触发条件的门槛设置得高一些(比如:收购的对价要达到x亿美元,或者需要董事会绝大多数同意,或者必须创始人同意等等)另外还有些高级防范措施,但是在这些需要公司上市或者话语权足够强大,才能点亮如下的技能:股份分级让创始人有多倍的投票权,著名的A/B股架构为董事席位设置特殊安排,保证创始人团队在董事会控制大多数席位,可以参考阿里的合伙人制上述的高级技巧,
的***已经有很好的阐述,就不再赘述了。
轮子哥提到了AB股,前段时间刚好做过这方面的课题,简要介绍一下。首先要弄明白一个概念,在普通的公司结构之中,一份股权往往对应着一份投票权,这样就使得股东之间没有身份上的不平等----纯粹看谁更有钱。这样的制度虽然有利于保障中小股东和外部投资人的权益,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会使得公司的创始人在是否进行融资的问题上陷入一个困境,如果不融资,公司很难得到发展;如果选择融资,自己手中持有的股份必然被稀释,而当创始人手中持有的股份少于50%(经提醒,特别决议需要2/3以上的投票权),这家公司就已经不是他说了算,甚至有可能因为缺少话语权被踢出公司。乔布斯的遭遇就是一例。因此,创始人们就会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一种方法,使得公司既能够获得外部融资,又可以让我继续牢牢控制这家公司呢?别说,还真被他们找到了一种方法:双层(重)股权结构(dual
class share)所谓双层股权结构,是指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并非每一股份都有相同的一份投票权,而是按照不同的股票类型,每一股份对应着不同的投票权,有可能是“一股多权”,也有可能是“一股一权”,甚至有可能是“一股无权”。这一制度来源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国际白银公司(International Silver Company)发行的无投票权股票,而一战后的德国也开始产生大量的“超级投票权”股票。在我国,人人、百度、京东等公司也先后采用这一结构在美国上市。如图所示,二十年里美国上市公司中双层股权治理结构的公司占比还是比较稳定的,总体来说无太大的变化。不过,这些公司的市值有明显的上升,其市值占比在二十年里基本上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由原先6.2%上升到9.4%,上升幅度达到51%如图所示,二十年里美国上市公司中双层股权治理结构的公司占比还是比较稳定的,总体来说无太大的变化。不过,这些公司的市值有明显的上升,其市值占比在二十年里基本上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由原先6.2%上升到9.4%,上升幅度达到51%这种制度一般有如下的特点:(1)发行A类与B类两种不同的股票,A类股票每一股份有一投票权,B类股票每一股份拥有多份投票权,不同的公司可能选择不同的比例,最为常见的是1:10的比例,即B类股票每一股份对应着10份投票权。(2)A类股票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而B类股票仅仅面向公司内部控制层发行。A类股票无法转换为B类股票,但B类股票一旦进入市场交易则自动转换为A类股票。(3)A、B两类股票除了投票权和可转换性有差异之外,其他股权权利一概相同。下面用京东的股权结构为例,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一制度。上图是京东在IPO之前的股权结构。我们可以看出,IPO之前,刘强东本人通过Max Smart Ltd持有18.8%股份,通过Fortune Rising Ltd持有4.3%股份,共计23.1%,并不能保证获得公司控制权。况且IPO之后其股权还有可能进一步被稀释。为了避免公司控制权旁落他人,刘强东采用了上图是京东在IPO之前的股权结构。我们可以看出,IPO之前,刘强东本人通过Max Smart Ltd持有18.8%股份,通过Fortune Rising Ltd持有4.3%股份,共计23.1%,并不能保证获得公司控制权。况且IPO之后其股权还有可能进一步被稀释。为了避免公司控制权旁落他人,刘强东采用了双层股权结构的设计。在京东向美国证监会提交的招股说明书中有这样的说明:“Holders of Class A ordinary
shares and Class B ordinary shares have the same rights except for voting and
conversion rights. Each Class A ordinary share is entitled to one vote, and
each Class B ordinary share is entitled to twenty votes and is convertible into
one Class A ordinary share. Class A ordinary shares are not convertible into
Class B ordinary shares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这条说明明确表示,京东将设立两种股票,其中公开发行的是A类普通股,每股拥有一份投票权,刘强东原先持有的股份全部转化成不对外发行的B类普通股,每股拥有20份投票权,如下图所示,通过持有“超级投票权”的B类股票,刘强东持有了公司83.7%的投票权,对公司实现了完全控制,具体如下表。这一制度的产生是基于公司控制人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一方面,公司想要发展就需要大量的外来资本,显然上市融资是最好的选择;另一方面,外来资本进入则有可能稀释控制人现有的股份,发生控制人失去控制权的风险。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就产生了双层股权结构,它把股东之间的现金流量权和投票权区分开来,使内部人员掌握大部分的投票权和最小的现金流资本,让公司创始股东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公司上市后仍能保留足够的投票权来控制公司,对于公司控制人来说,既能够吸纳外来资本进入,又能够保持对公司的绝对控制,这样显然是最好的选择。这一制度虽然能够得到公司控制人的青睐,但是投资人却往往不这么想。投票权的不足使得投资人无法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做出干预,这就使得投资人需要承担与其成本不相符的过高风险,此外,由于控制人承担的风险过低,这也容易引发控制人冒险经营的道德风险。在这样的因素下,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采用双层股权结构的公司仍然是少数,而中国更是找不到这样的公司,原因很简单,中国公司制度严格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做到“一股一权、同股同权”,不承认双层股权结构的存在,港交所也有同样的规则,这也就导致试图采用这一结构上市的公司只能转投国外----之前沸沸扬扬的阿里巴巴港交所上市风波就是这个原因。(阿里巴巴的制度属于另一种情况,不在今天介绍的AB股的范围之内,有机会再聊)综上,要想保证自己不被外来资本踢出自己创建的公司,还是考虑一下双层股权吧!《社交网络》里提到了Facebook的股权结构,那就是扎克伯格不会丢失控制权的秘诀啦。参考文献:马一:“股权稀释过程中公司控制权保持法律途径与边界”,《中外法学》2014年第3期马立行:“美国双层股权结构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第4期京东招股说明书,见更新:突然发现没有回答到答主的问题。。。做一点点补充1、创始人被踢出董事局后,具体哪些职能没有了?董事局是依据公司章程,由股东大会选举出来的由董事组成的常设机构,是股东大会的代理机构,有权在股东大会的授权范围内决定公司事务。也就是说,公司未来该干嘛是董事们坐在一个小房间里讨论出来的。在”一股一权“的原则下,只要达到一定的股份比例,那么就可以把某个董事踢出董事局,既然人都不在董事局了,自然也无权参与到讨论中去,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就失去了控制权。2、他的股份还有吗?有的。股权是个人财产,不管是董事局还是股东大会都没有权利剥夺一个人的股权,即使被踢出董事会,不影响我作为一名普通股东享有各种权利。当然,赌气卖掉什么的那就是自己的事情了。3、流程是怎样的?一般情况下,股东大会一年才会召开一次,在这里讨论决定各种事项,包括对董事的选举和更换。但是一年时间好长啊,大股东不想等了,怎么办呢?持股10%以上的股东就可以直接请求董事长召集并主持临时股东大会,这是《公司法》的法定义务,董事长就算明知开这个会是要开除自己也无权拒绝。召集临时股东大会应当提前15天通知各位股东。之后就是大家在一起开个会,举个手,某个董事局成员就这样被踢出董事局了。。。大致流程就是这样的。
谈了许多“如何踢出”的问题,我们现在来看看”为什么踢出“的问题。诚如其他几位答主所说,“踢出创始人”在操作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照公司架构和章程,创始人在由于股权比例等原因,确实有被开除出董事会的可能。而有趣的地方恰恰在于,我们发现2015年发生在中国的3个典型的”踢出创始人“的例子,其实根本原因并不能全部归因创始人对公司的经营不善,而更多的体现在从资本角度,资方对公司股权和控制权的强烈渴求。1. 张兰 - 俏江南张兰在这起事件中估计谈不上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但是事实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反弹----俏江南的董事会早已由欧洲CVC公司掌控,之前张兰与CVC有关财产冻结的关系也不了了之,此时此刻张兰任何情绪化的举动并不能改变事情本身的发展与结果。这边提个反例:像团宝网创始人在千团大战失败后抱着负债累累的公司,怀着“我能反杀”的幻想,拼命造势试图东山再起,反倒不及承认失败来得专业。俏江南上市失败引发俏江南集团对鼎晖投资之间的对赌协议失败(如果非鼎晖创投的原因让俏江南无法在2012年底上市,则鼎晖有权以回购的方式退出俏江南),张兰为了筹资完成投资方的回购不得不四处寻找下家贱卖公司,自此她就已经对公司实际控制能力的逐渐丧失。可以说,此次张兰离开董事会的行政意义和象征意义远远要大于其真实意义。张兰家族目前的处境与其说是由于张兰企业经营上的失败,莫不如说是风险资本成功地利用协议撕开张兰家族对俏江南的控制,一步一步吞噬了俏江南集团。假如不是出于稳定军心的考虑,张兰的离任可能还要远远早于当前的时间。同样的例子还可以参考2011年苏泊尔创世家族全面退出公司董事会的新闻----境外资方全面接管整个公司,所谓的“质量门”充其量只是资方发难的借口。2. 于刚 - 1号店与张兰事件差不多同步,1号店创始人董事长于刚以及联合创始人兼执行官刘峻岭宣布从一号店离职。相关报道中均避免出现激烈的词汇,然而其实质也是两人在集体决议(虽然未必经过公开或秘密的投票)下离开了公司董事会。一方面,1号店目前在国内电商市场所占份额不到2%,营销费用高企,以全球零售集团沃尔玛为首的资方对当前的业务现状显然不满。沃尔玛高层数次换血,每次换血过程中都与于刚等企业管理层对1号店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理念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另一方面,于刚在数次资本运作中早已在股权角度丧失了对公司的控制权,因而也无力以一己之力扭转这种局面。沃尔玛(诚然这是一家不够懂电商,至少是不够懂中国电商市场的公司)为了让1号店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经营理念发展,通过对董事会成员的调整来实现这一目的。创始人的离职对1号店的发展还拥有一个决定性的影响----由于沃尔玛已经全盘掌控1号店,考虑到沃尔玛对1号店一贯的经营风格,1号店独立上市的可能性已经极为渺茫。3. 成从武 - 高德集团高德集团被阿里收购1年之后,创始人成从武被阿里“请出”了董事会,由代表阿里的俞永福担任总裁。高德与阿里需要深度的整合,阿里收购高德是需要深度的整合,而阿里完成并购的一年以来,高德至少在前台缺乏明显的动作支持阿里的全产业链布局。并且,即便从业务角度分析,百度地图依然在大多数领域占据优势。由结果推定,这其中未必没有创始人对企业的长期实际控制所造成或多多少的负面影响。阿里向来不是什么好捏的软柿子,通过踢开创始人的行为,阿里在高德中布局自身的嫡系,全面控制高德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依次完成对公司更深层次的控制。从上面三个例子可以看到,但最终导致创始人离开董事会(同时也伴随着彻底脱离公司的日常运作)根本原因还是资方对公司在战略和股权两方面都实行全面掌握的强烈需求,资本投资“嗜血”的特性在其中显露无疑。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事件在国内外层出不穷,由此产生了大家提到的AB股权,提到了各种创始人保证自身实际控制权的方案。而(联合)创始人离开的方式又有哪两类呢?一部分确系自愿,而另一部分,则是被放出消息需要其离开董事会,因而被逼无奈假装“自愿离开”。我个人就猜测2013年黑莓联合创始人Mike Lazaridis所谓的“自愿离职,将精力转移到投资领域",未必不是出于资本方利用黑莓在智能手机领域的颓势借机扩张权利的表现。然而所谓的资本方对公司管理层的变更动议,真的能给一家走下坡路的公司带来新生吗?显而易见,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资本方在全面控制公司之后,大肆地玩起了金融游戏,将一家家基业尚在的公司一步一步折腾得苟延残喘。这边不展开了。
创始人因何痛失公司控制权----1号店、俏江南、真功夫、雷士照明,败局启示录?公司初创时期,最好避免容易导致僵局的股权比例设置,例如50:50、65:35、40:40:20甚至50:40:10这样的股权比例设置,尽管50:50和65:35这样的股权结构设置往往是对股东作用或影响力的一种真实反映或者是对现实的一种妥协。把时光倒退到2010年5月,于刚在金融危机之后的资金困境中从平安融资8000万元,让出了1号店80%股权,控制权就此旁落。平安整合1号店未果后,逐步将1号店控股权转让给了沃尔玛。经过多次于刚离职的传闻后,1号店在7月14日晚间正式确认创始人于刚和刘峻岭离职。随后,于刚和刘峻岭发布内部邮件,向1号店员工宣布,决定离开1号店去追求新的梦想。据了解,在收购1号店之前,沃尔玛最先找到的是京东,却因为沃尔玛要求控股权而最终被京东拒绝,随后,沃尔玛才转而选择了1号店。有消息称,最终实现全资控股一直是沃尔玛收购的前提,因此,1号店最终痛失控股权也许早在沃尔玛入股时就已埋下了伏笔。对于此事,除了深表遗憾之外,还想从法律角度提醒各位创业者:如果不想自己辛苦创业的硕果被他人摘取,就必须时时儆醒,并牢牢掌握住公司的控制权。公司的控制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股权层面的控制权、董事会层面的控制权、公司经营管理的实际控制权。?一、股权层面的控制权股权是对公司的终极控制权利,公司最重大的事项通常是基于股权由股东(会)决定的,如公司章程修改、董事任命以及融资等。这里引用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先生的警示:“如果(创业者)一开始就把主权让出去,60%给出去,再伟大的企业也做不下去;我(创业者)只要把事情做起来,这个股份多少不重要,这是错误的,凡是不以股份为目的的创业都是耍流氓。”1、股权层面的控制权股权层面的控制权包括绝对和相对控股:绝对控股权情形下创始人持股达到67%,也就是达到三分之二,公司决策权基本可以完全掌握在手中;绝对控股权情形下创始人至少要持有公司至少51%的股权;而相对控股权往往需要公司创始股东为持有公司股权最多的股东,与其他股东相比可以保持对公司的相对控制力。法律依据在于:根据中国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股东(会),股东会的普通表决事项,多为二分之一以上多数表决权通过,而少数重大事项(如公司章程修改)还需要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通过。掌握了控股权,就能够控制股东(会)决策,进而控制公司。注意事项公司初创时期,最好避免容易导致僵局的股权比例设置,例如50:50、65:35、40:40:20甚至50:40:10这样的股权比例设置,尽管50:50和65:35这样的股权结构设置往往是对股东作用或影响力的一种真实反映或者是对现实的一种妥协,在公司早期的蜜月期平安无事,但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往往会发生共贫贱易共富贵难的情况,利益分配的冲突日趋明显,小股东可能会行使投票权否决公司重大事项,使公司丧失船小好掉头的决策迅速的优势。同样,类似于40:40:20的股权比例设置可能会导致二大股东都希望联合小股东控制公司股东(会)决策的情形,50:40:10这样的股权比例设置也面临小股东联合易出现僵局的可能性。案例分析1号店2010年5月,于刚在金融危机之后的资金困境中从平安融资8000万元,让出了1号店80%股权,控制权就此旁落。平安整合1号店并不顺利,于是逐步将1号店控股权转让给了沃尔玛。经过多次于刚离职的传闻后, 1号店在7月14日晚间正式确认创始人于刚和刘峻岭离职。随后,于刚和刘峻岭发布内部邮件,向1号店员工宣布,决定离开1号店去追求新的梦想。真功夫与海底捞真功夫的蔡达标和潘宇海各占50%,引入PE以后,是47%对47%;这种股权分布被认作一枚定时炸弹,为真功夫内部股权纠纷埋下了隐患;海底捞早期时张勇夫妇和施永宏夫妇各持50%股权,海底捞经过十余年飞速发展后,张勇从先后离开公司管理岗位的施永宏夫妇手中购买了18%的股权,张勇夫妇成了海底捞68%(超过三分之二)的绝对控股股东;雷士照明赛富基金几次投资雷士照明后,2008年总持股比例达到了30.73%,超过持股29.33%的创始人吴长江,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为日后轰动的公司控制权争夺埋下伏笔。2、股票权与股权的分离创始人需要知道的另一个法律知识是股权与投票权是可以分离的。现实情况中,随着公司的不断融资壮大,创始人股权将被不断稀释,很难一直保持公司的绝对控股权。为了继续维持公司的控制权,可以将其他部分股东股权中的投票权分离出来,交给创始股东行使。投票权从其他股东的股权中分离出来,主要有以下四种体现行使:投票权委托;一致行动协议;有限合伙持股,创始人(作为管理合伙人持有很少权益但)控制有限合伙持有公司的投票权;境外架构中的“AB股计划”(或“牛卡计划”,或“双股权结构”)(dual-class structure)。注意事项融资节奏创始人需要注意把握融资的节奏。企业早期融资的估值和股价比较低,随着公司发展壮大,公司的估值和溢价越来越高,融资对创始人股权的稀释效应会有递减的效果。但是,资本对企业扩张的作用不言而喻,而融资市场瞬息万变,创始人需要仔细衡量和规划,什么阶段需要融多少资,以维持公司稳健的资金流,同时兼顾与公司估值的合理平衡。争取尽可能多的投票权投票权与股份份额并非一一对应或不可分离,创始人可以通过上述四种方式争取控制其他股东的投票权,让渡出投票权的股东基于对创始股东的信任或依赖很有可能会同意这样的让渡安排,从而维持公司稳定的控制权。例如,创始人股东通过其控制的持股平台实体(如有限合伙)间接持股(如员工激励或公司的小额投资人的股权),可以实现以小博大的控制效果,下图就是一个典型的创始股东通过员工持股实体控制激励股权的情形。?案例分析投票权委托“投票权委托”就是公司部分股东通过协议约定,将其投票权委托给其他特定股东(如创始股东)行使。根据京东的招股书,在京东发行上市前,京东有11家投资人将其投票权委托给了刘强东行使。刘强东持股20%左右却通过老虎基金、高瓴资本、今日资本以及腾讯等投资人的投票权委托掌控了京东上市前过半数的投票权。一致行动协议“一致行动人”即通过协议约定,某些股东就特定事项采取一致行动。意见不一致时,某些股东跟随一致行动人投票。比如,创始股东之间、创始股东和投资人之前就可以通过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加大创始股东的投票权权重。一致行动协议内容通常体现为一致行动人同意在其作为公司股东期间,在行使提案权、表决权等股东权利时做出相同的意思表示,以其中某方意见作为一致行动的意见,以巩固该方在公司中的控制地位。一致行动协议在境内外上市公司中都很常见,境内上市公司如网宿科技、中元华电、海兰信都有涉及,而境外上市公司如阿里巴巴和腾讯也同样存在,根据阿里巴巴上市招股书,马云仅持有7.8%股权而软银把不低于阿里巴巴30%普通股的投票权委托给了马云与蔡崇信行使;南非 MIH公司持有腾讯34%的股份,而马化腾持股仅为10%,还不及MIH的三分之一,但MIH公司基于信任将投票权让渡给腾讯管理团队,实现马化腾的控制权。通过有限合伙持股有限合伙企业在中国是一种比较新的企业形式,有限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分为普通合伙人(俗称管理合伙人或GP)和有限合伙人(LP)。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承担管理职能,而有限合伙人只是作为出资方,不参与企业管理。所以,可以让股东不直接持有公司股权,而是把股东都放在一个有限合伙里面,让这个有限合伙持有公司股权,这样股东就间接持有公司股权。同时,让创始人或其名下公司担任GP,控制整个有限合伙,然后通过这个有限合伙持有和控制公司的部分股权。除创始人之外的其他股东,只能是有限合伙的LP,只享有经济收益而不参与有限合伙日常管理决策,也就不能通过有限合伙控制公司。有人专门研究发现,绿地集团采用层叠的有限合伙安排,以一个注册资本为10万元的公司控制约190亿元资产的绿地集团。境外架构中的“AB股计划”境外的双股权结构如果公司使用境外架构,还可以用“AB股计划”(或“牛卡计划”,或“双股权结构”)(dual-class structure),实际上就是“同股不同权”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司股票区分为A序列普通股(Class A common stock)与B序列普通股(Class B common stock);A序列普通股通常由机构投资人与公众股东持有,B序列普通股通常由创业团队持有;A序列普通股与B序列普通股设定不同的投票权。美国上市的公司通常采用这种结构来维持公司创始团队的控制器,比如, Facebook、Google与百度等企业都将其A序列普通股每股设定为1个投票权,B序列普通股每股设定为10个投票权。近些年上市的京东、聚美优品、陌陌都是采取的这种AB股制度。根据京东的股东协议,刘强东及管理层持有的股份每股代表20份投票权,其他股东持有的股份每股只能代表一个投票权,这样刘强东及其管理团队虽然只持有20%左右的普通股,但是由于有双层投票结构保护,其投票权能确保股东会上重大议案有绝对的发言权。二、日常经营的控制权熟悉境内外上市公司治理的人可能明白,董事(会)与股东(会)是相对独立的,公司股东(会)往往无权直接干预董事(会)依据法律和公司章程行使日常经营决策的权力。(搜索微信公众号“投黑马”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所以,公司的控股权和公司运营的控制权并无必然联系,尤其是股权相对分散的公司中,公司的控制权往往在于公司的董事会。对于未上市的境内初创公司来说,股东往往与董事一致所以很少面临这样的冲突,但是随着公司的不断融资,投资人往往会要求向公司委派董事,董事会的构成会发生变化,此时就需要创始人注意控制公司的董事会、法定代表人等掌握公司的实际控制权。1、公司董事公司的日常经营事项,主要由公司董事(会)来决定。一般情况下,公司很少需要开股东会,所以也很少通过股东会的控制权来参与公司日常经营,只是在重大事件(如修改章程进行融资)的时候才召集一次股东会或者要求股东签署决议等文件。所以,如果控制了董事会,也就控制了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核心创始人可以占有公司董事会的大部分席位,以保障决策效果和决策效率。注意事项控制董事会最重要的法律手段是控制董事的提名和罢免。公司控制权之争往往体现在董事的提名和罢免上,如果创始人之外的公司股东没有提名或罢免公司董事的权利,这些股东也很难插手争夺公司的控制权。 但现实中,公司的投资人往往要求董事任免权,而公司往往也需要创始人之外的董事助力公司的发展,所以创始人需要注意控制董事会的人数以及创始人任命的董事人数。创始团队在公司初期控制2/3的董事人数,而在后期最好能控制1/2以上的董事席位,公司尽量将外部董事席位留给对公司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投资)人,随着外部董事的增加而扩充董事总人数,尽可能保持创始股东对董事人数的上述控制比例。案例分析马云在1999年创办了阿里巴巴,他和其他阿里巴巴高管及投资者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团体,那就是“阿里巴巴合伙人”。阿里巴巴的招股书显示,阿里巴巴合伙人将拥有独家提名多数董事会成员的权利,但董事提名候选人,必须在一年一度的股东大会上获得大部分票数的支持,方可成为董事成员。根据马云、蔡崇信、软银和雅虎达成的投票协议,在未来的股东会上,软银和雅虎要赞同阿里巴巴合伙人提名的董事候选人。京东的招股书显示,京东的董事会为9人,老虎基金、Best Alliance、Strong Desire以及DCM分别有权任命一名董事,而刘强东及管理团队则有权任命5名董事,并且有权任命董事会主席。董事会席位来看,刘强东及其管理团队与其他股东在董事会的投票权为5:4,刘强东在董事会在投票权过半数,在董事会重大问题上应是刘强东及其管理团队拥有主导权。这样,刘强东及其管理团队在董事会与股东会都有绝对的发言权,从而牢牢的把握公司的控制权。2、中国特色公司实际控股权(法定代表人和公章)在中国的法律框架下,法定代表人通常由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法定代表人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直接代表公司对外行使职权,法定代表人的职务行为构成公司的行为,相应法律后果由公司承担。 另外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是公章,公章刻制经由公安机关备案,商务实践中大家也特别注重公章的法律效力,盖公章是公司意志的体现,除非能证明公章并非公司加盖,盖有公章的法律文件能够直接约束公司。也就是说,公司法定代表人在合同上代表公司签字,或者公司公章加盖在合同上,公司通常就要受到合同的约束,除非极端例外的情况(如公章被盗或对方恶意)。注意事项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和法定代表人通常会由首席创始合伙人担任,一般不会出现董事长、总经理和法定代表人旁落或失去公章控制的情况,但是在公司有数位作用相当的联合创始人时需要注意法定代表人和公章(以及公司营业执照以及银行账户等公司印鉴)的控制问题,防范联合创始人出现冲突时可能出现该问题,影响公司发展。如果公司对公章和营业执照等证照或印鉴失去控制,公司在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麻烦,解决起来耗费时间和成本。例如,公司宣布印鉴作废而重新变更补领需要去报社刊登作废声明,但报社却要求出具营业执照和公章,去银行变更财务预留印鉴需出具公章和原财务章、人名章,去公安局变更印章需出具营业执照,去工商局变更营业执照需出具公章,这些互为条件的尴尬境地很难沟通解决。实际中,只能通过诉讼途经解决,但是即使诉讼程序顺利(因为各地法院受理诉讼可能还需要公司盖章),走完一审、二审、执行程序可能需要两年左右时间,公司正常运营(签合同都没有公章)可能遭受重大影响。前文提及的雷士照明案例中,董事长吴长江被罢免后就有抢夺公司公章和证照的报道;近年来笔者也亲身经历过几起控制权争议引发争夺公章和营业执照的案件。当然,除了公章和营业执照等证照或印鉴的控制之外,创始人也需要考虑产品和人员的控制,泡面吧的惨痛教训最能阐释这一点。案例分析 双威教育2012年,美国上市的双威教育的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子昂与控股股东产生冲突,宣布辞职。美国投资者取得了董事会的控制权。但是接下来的一系列变化却使得美国投资人大惊失色。据报道,陈子昂从日至12月28日,从双威教育下属的两家主要盈利来源公司----语培信息、双巍信息部分账户共划出12笔资金,总额5.1亿元。同时在集团免除其职务后,陈子昂卷走了语培、双威两家公司的工商执照、公章及财务账册。除此以外,双威教育集团的核心资产----由该集团控股企业投资的三家国内民办学院,其中已有两家学院的投资企业被陈子昂私自转让给了数位自然人,而该集团董事会此前毫不知情。泡面吧据报道,这家估值高达亿元的初创公司在即将签下A轮 termsheet的前夕,几位创始人因为最终没有厘清股权分配的方案,导致最后相识五六年的伙伴反目分家。一位创始人把代码、项目删除,封锁全体员工所有的邮件,一个非常有前景的项目迅速沦为焦土。三、小结最后,创业初期往往是创始人之间的蜜月期,其他股东也可能基于对创始人的信任,会默许公司控制和决策由创始人的主导,但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很容易发生利益分配冲突,这是考验一家初创公司的严峻时刻,往往决定创业公司的前途和命运,如果创业者在蜜月期就考虑到前文提及的公司控制权的问题,事先合理设计股权结构和控制机制(例如创始合伙人退伙时的回购机制),可能在危机时刻成为解救公司的秘密武器。?@投黑马
不是张兰被踢出董事会,而是自打CVC收购俏江南之后,张兰就已经失去了对俏江南的控制权,当时董事长只是个虚职了而已,照顾俏江南的员工情绪和企业品牌。实际控制人和董事长有时候是两码事,去看看A股上市公司很多董事长有时候股份都没有或者很少,实际控制人并不是董事长,撤换董事长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对于俏江南来说,基本属于业绩持续不达标之后实际控制人对赌失败赔偿损失,股份持续变少最后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创始人,董事长,不完全等于实际控制人,请注意这句话并好好体会。
股权占不到绝对多数之时,理论上就有被提出董事局的可能。具体可以参考当年方兴东被踢出新浪的始末。
因为你融资太多的话,公司就等于是别人的了。所以google才会发明AB股,在完全不缺钱蒸蒸日上的时候去融资,你等到缺钱的时候再去融资还怎么谈条件。如果公司是人家的,那人家从自己的公司里面把你赶走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了。
可以去看看一部日剧《富贵男和贫穷女》里面有这个情节
股份不够时
最近才看了《乔布斯传》乔大爷被踢出前,一个可能是股权问题,持股不那么多了,第二个是当时他做的麦金塔项目已经给整个公司的发展没带来什么成绩了。(当时苹果公司的整体情况在下滑,微软和别的公司在占领市场)而且他控制欲极强,当时年轻的他并不适合做CEO,所以很早从百事可乐那里把斯卡利弄来当了CEO,董事会的其余人也是为了找个人牵制乔大爷的控制欲。在那个时候,苹果公司发展不怎么好,乔大爷又在很多事情上做的很执着的情况下,董事会当时已准备削弱乔大爷的掌控权,让他去个新部门苹果实验室(开发新技术与产品)。他当时就跟斯卡利谈话,请求多给他一次机会,结果斯卡利也赞同董事会的想法,让乔大爷先休息哈。结果乔大爷这个时候准备把斯卡利赶走,这样他就能得到主导权,结果董事会后来都占在了斯卡利那边,削弱了乔大爷的权利,让他挂名董事长(这时候乔大爷基本没什么权利掌控各个部门了,包括麦金塔,)。这个时候乔大爷是没实权,但还是公司的懂事长,是个“壳子”可以说,权在董事会和斯卡利手上。你想想自己创建的公司,没了实权当个壳,有多么难受,而且当时公司还在走下坡,没啥意思,老子走人!这里也要提下一个叫沃兹尼亚克的创始人,就是跟乔大爷一起在自己家车库做电脑的。他人很随和,没什么控制欲望,成立了苹果也只是在中层当个工程师,他做那个更符合自己的性格。他是创始人,他也后来离开了苹果,一是因为股权(期权),另一个是觉得苹果后来不适合自己,不怎么喜欢了,也就离开了。他是创始人之一!乔大爷离开前,他是创始人,是董事长,但他没得控制权。(当时苹果发展不好,他当时做的也不能主导公司更好发展)乔大爷后来回来了,他是创始人,不是董事会主席,不是CEO,没有什么股权(因为他当时卖了)。但是他有实际掌控权。但当时苹果也发展不行,董事会感到恐慌啊,没人带着公司发展前进我们哪搞多些钱呢?!于是把乔大爷叫回来了(那个时候乔大爷是皮克斯的老板,又有一个Next公司),当时的CEO阿梅里奥也很垃圾,在乔大爷的眼里 (这个时候CEO已经不是斯卡利)。后来乔大爷是一边管皮克斯,一边管理苹果(做的代理CEO,iCEO),他当时的心里也不是很明确自己是不是要回来做CEO,是不是要主导苹果,掌控实权带着苹果发展,很纠结。一番纠结后,他通过董事会把当时的CEO阿梅里奥弄出局了(主要原因还是董事会觉得当时那个CEO给公司带来不了什么发展和成绩,淘宝前段时间不是也换了CEO么),他接着当了顾问(当时的董事会主席伍拉德是力劝乔大爷当CEO,乔大爷当时拒绝了,不过后来他又做了临时iCEO,再到CEO的一过程),制定了发展,还把董事会大部分人弄走了(因为当时乔大爷回来拯救苹果,他觉得董事会那些人太阻碍他的决定,例如一个决定乔大爷要立即执行,结果可能因为董事会的原因而延迟2个月,),这些都是当时的董事会伍拉德配合乔大爷一起做的,因为真的苹果当时发展很有问题,需要个人来拯救。董事会大部分成员都大吃一惊,乔布斯还没承诺回来全职工作或是承担比“顾问”更多的角色,居然就觉得他有权逼迫他们离开。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他的确有这个权利。他们无法忍受乔布斯的愤然离开,况且,继续做苹果董事会成员的前景当时对他们来说也不是那么诱人了。最后乔大爷就顺利的回到苹果,掌握了实权,发展了苹果,拿到了私人飞机和股权(2000万股分,当时董事会只有权从股东那里分出1400万股),这里又有一处他怪异的地方,他本来是不要股权的,后来别人问他要什么,他说,我讨厌跟别人一起坐飞机度假,我要个私人飞机,顺便要了股权。所以,伍拉德愉快的答应乔布斯的要求,一架湾流V型飞机,此外还赠与他1400万份期权。但是乔布斯的回应出乎素有人的意料。他想要更多“2000万份”。伍拉德既困惑又生气。董事会只有权从股东那里分出1400万份期权。伍拉德说;“你说你不要别的,我们给了你一架飞机,你说你只要飞机”。乔布斯回答:“我从来没有在期权的问题上坚持过,但是你曾建议说,我最多能拿到公司5%的期权,这就是我现在想要的。”这里最主要让乔大爷回来的是,他有实权,对公司掌控发展的实权。顺便提下看《社交网络》,那个跟伯格一起的创始人,不也是因为股权被稀释了而离开了脸书,他没股权啊,也没实权啊。怎么搞咯。。。董事长,实际掌控人,CEO这些
也说了。 创始人不一定永远都在那个创立的公司的,还是看创始人股权的分量和实际掌控权利吧。这些都是我看书和电影而谈论的一些观点,有什么错误的地方欢迎指出,我好加深印象。
无聊,不想回答专业话题,乱转中(?^?)董事局是个怎样的组成呢,我就不用专业术语了,毕竟你让我这个中学生来回答太深奥,打个比方吧,更容易理解:一个身材瘦小的日本汉子联系了一堆欧美非黑组成一个橄榄球队,虽然日本友人作为最先发起者,但是由于其身体弱小还总是争主卫,所以被一众队员排挤到了边卫,可是由于他的弱小,同队员看他不顺眼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是否将他清出了队伍,而投票权又不是一人一票,而是由体重来决定单人可投票数的,所以可怜的日本友人就只能对他组建的团队说声See you了,但是由于此日本友人毕竟作为团队组件者,还是可以近距离欣赏这个团队的ㄟ( ̄? ̄ㄟ)董事局的组成差不多就是这样,董事局的决定权也是这样,董事局的原则是谁的拳头大,谁说的有道理!被赶出董事局的董事,其持股权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其引导权和决定权就被剥夺了,毕竟被淘汰出局了,没有射门的资格了(ToT)其实公司创始人被赶出董事局的例子不少随手百度一大片~其具体原因就是,你一个羸弱者还妄想把持公司走向的决定权,必然会被强壮者清理出去,因为你是绊脚石!!!原因很多,观念不统一,利益分配矛盾的白热化等等(?(●●)?)
毕竟大男人:
股份卖多了,或者是被收购了。
百度丁磊 黎景辉
感觉题主把董事会和股东会搞在一起了,没分开。股东会是什么?是一家公司的权力机关,约等于人民代表大会。一般来说投资人只要认缴了出资额(有限责任公司)或认购了股本(股份有限公司)均为公司股东,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董事会是什么?是一家公司的运营、决策、执行机关,约等于国务院。由于股东不一定都是通晓公司的业务经营,因此股东们可以委托董事会管理公司的日常营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权钱分离。因此,股东不一定是董事,董事也不一定是股东。在百度搜一下发现,张兰发布的公告称在2013年年底已把股份卖出,因此不再是股东;至于是否仍担任董事会成员,得看俏江南的公司登记是否有作变更。所以说,会不会被踢出董事会(此处约等于管理层),关键还是得看股东会的意思。张兰虽然作为创始人,但手中没有股票,就没有话事权,能否保住董事这一职位,主动权便不在她了。最后信度预警:公司法有可能被当的金融汪 书。
1、公司是股东的,董事是领工资+对管理经营事项做决定,总经理是决定的具体执行人2、董事由股东会投票来选,股东依持股份额投票和影响投票结果3、失去董事身份失去的是经营所涉事务的决定权(参与、影响)
吴长江啊,被踢出局也就算了,直接给送进去吃牢饭了……
乔老爷子当年不也被踢出去了,董事长的名头有什么用?比起51%的股份差远了。
“中国企业未来出现创始人被请出董事局,和创始人收购mbo”将会越来越普遍!在广为人知的“乔布斯被董事局请出去,再艰难归来重掌董事局”,国内这样的案例其实更加多。步入21世纪,平头老百姓我们称之为梦想世纪,中国管理学上称之为改革的元年。(本人工商企业管理的,就以管理学入题。欢迎求同存异。)下面提及三个案例:第一东方魔水健力宝案例,主角李经纬(原健力宝集团董事局主席)。事情发起的原因是国有制改革,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推动企业体制改革(大势所趋)成功,但是和当地政府官员产生矛盾,导致李经纬出更高的价格,依旧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失去了对东方魔水的掌舵权。健力宝在非创始人团队的带领下,每况愈下,最后市场份额大跌。从此退出大占比饮料行业。我们介绍说这是因为政府和商家创始人团队的一次失财的改革。下面在介绍另一个案例:俏江南: 主角张兰俏江南声称要做饮食界的lv俏江南在发展的中期,错误引进风投控股,导致成长后掌舵权流失,虽最后重回俏江南,但是付出的代价无人知晓。最艰难时期,人传俏江南倒闭,菜品难吃不如大排档。这是商人和风投的博弈嘛?其实不如说是和市场的博弈。当初引进风投是为了管理层更好的引领企业成长,殊不知管理层居然渐渐出现分化变质,脱离创始人目标。插一个案例,如前段时间的易物天下网络交易平台。已经因为利益冲突导致创始人无法掌权团队,被迫请出董事局。(或主动辞职离开)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黄袍加身,不能不上的强迫感。更注重企业自身良性发展的创始人,是会选择打好基本功再去建高楼的。案例3中国国企改革主角:现如今中国政府与国企经历了若干个企业实验性改革。中国管理学已经出现了全新的改革亮点----mbo,既管理层收购,类似乔布斯丢钱让董事回家养老,类似于李经纬砸钱砸到政府将健力宝主权给他,更市场,更透明,更具效益。让属于市场的重归市场,让国企重组,精简,专业,科技创新,自身优势占领份额市场这就是中国的企业改革。今后出现创始人被请出董事局的现象不会变少,发生mbo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谢谢。手打内容潦草。欢迎交流,求同存异。
个人观点如下:创始人被踢出董事局,这与金融是离不开的。不断的融资,股权被稀释,对于企业的掌控力越来越弱,并且思维观念有时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其他股东排斥,就这样被边缘化,最后出局!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