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出好子,真有错?

“大棒”怎么教育孩子
2000年“六一”前夕,《中国青年报》社会周刊在北京小学校园、麦当劳餐厅、胡同及各大商场进行“孩子和父母的对话”的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一位家长表示“从未打过孩子”,“经常挨打”的孩子占14%,63%的家长同意“孩子不打不成器”的观点。在经常打孩子的家长中,父亲占多数,61%的孩子希望和父母平等相待。在这众多奉行“大棒政策”的家庭中,仔细分析,又可以找出不同的原因,“望子成龙”者居多,但也有涉及对孩子身心摧残与虐待的原因,虽然比重极少,却因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而不容忽视。大棒政策下的苦果人们常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无情的现实一再向家长们显示:冷酷的棍棒,打出的不是龙凤和孝子,而是罪犯和冤魂。1.棒棍教育出的罪犯殷小川的父母原在某水泥厂上班,由于单位不景气,二人都下了岗。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殷母在家操持家务。他们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殷小川身上,希望他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在教育方式上,殷父信奉“棍打出孝子”,而殷母则是百般哄劝,夫妻之间为此经常发生争吵。在这种家庭中,殷小川性格孤僻,成绩一般。他上初中三年级,有几次考试不及格。殷父十分恼火,对他非打即骂。每当殷小川挨打后,殷母总是偷偷地给他几元钱,要他做个乖孩子,不要惹大人生气。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效果,殷小川成绩每况愈下。一天晚上,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发现几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正调戏一个女孩子,其中竟有殷小川,而且嘴上还叼着香烟。殷父将他扭回家,用绳子捆住,结结实实地揍了他一顿。事后,殷母搂住儿子,哭着哀求他要争气,不要学坏。第二天,殷小川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上学,一整天没有回家,在殷小川的床上,发现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总是惹你们伤心,我走了,等混出名堂我再回来。”殷母很是焦急,而殷父则大骂:“早死早好,不许你去找他!”5天后,公安人员到殷家,告诉他们殷小川因参加一抢劫团伙被抓住了,不久,县法院以抢劫罪判处殷小川有期徒刑1年。这一天,殷小川离16岁的生日还有一个星期。在这个案例中,殷父采用“棍棒”教育的方法,心中虽然也有强烈的爱,但为了维持父母的尊严,强迫孩子服从自己,要求孩子逆来顺受,简单地让孩子服从,否则就打骂,行为粗野。打骂只能让孩子暂时屈服,挨打的时候,百依百顺,避开父母就有一种轻松感和自由感,恶行显露。长此以往,使孩子的恶劣习气不断滋长。常受训斥和打骂的孩子,对别人也习惯于张口就骂,抬手就打,行为粗野,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是一个典型的奉行“棒棍底下出孝子”这一传统家教信条而最终失败的案例,然而,也仅仅是严重的失败而已。而下面的案例却有让人触目惊心的感觉。2.父母棒棍下的惨祸日,武汉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门诊部,中午1时许,一伙人一路跑着抬来了一位少年垂危病人,只见他头歪向一边,脸色苍白,呈昏死状。经医生检查,孩子已经瞳孔放大,四肢冰冷,心跳呼吸停止。“尽最大力量抢救!”医护人员不忍看到这朵已经十分柔弱的鲜花在他们面前凋谢,迅速对他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呼吸,气管插管等。一切能够用上的抢救措施都用上了。小孩的心脏在强刺激的作用下,出现过短暂的微弱跳动,但终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这个名叫夏辉的孩子还是于次日凌晨死亡。这天中午放学时,孩子的父亲夏礼汉到儿子就读的姜家墩小学接他回家吃饭。在校门口等所有的孩子都走光了,仍不见夏辉的影子。一打听,夏辉早上根本没有去学校。夏礼汉怒气冲冲地刚回到家,儿子也丧魂落魄地跟着进了家门。“你到哪里游荡去了?敢不上学!”“到……到17中……”儿子怯怯地回答。“到17中去干什么?”“……”儿子语塞。“你的书包呢?”父亲见儿子是两手空空地回到家。“被扣在17中了。”夏礼汉大怒,命令儿子跪在地上,又用尼龙绳将儿子拦腰三道,五花大绑,悬空吊在暗楼横梁上,然后将门反锁,骑车到17中去找儿子的书包。半小时后,夏礼汉提着儿子的书包回来了,门一打开,只见11岁的夏辉脑袋歪在一边,瞳孔放大……“儿子,你听得见吗?爸爸在叫你……”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嚎回荡在整个门诊大厅。“我有罪,我该死啊……”3.残酷的虐杀日晚7时,辽宁阜新妇女秦冬莲以一纸签名画押的保***保证停止对亲生女儿秦明明长达三年的虐待。该保***也暂时避免了当地律师曹克林以虐待罪对其准备进行的起诉。秦冬莲和曹克林是在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反复激烈交锋后达成这一协议的,最终秦冬莲保证:若再虐待女儿,愿受法律惩处。而在此前,秦冬莲的毒打引起的是现年九岁的秦明明不敢哭出声音的疼痛和煤城众多知情市民的极大愤怒,秦明明的悲惨处境始终因自己年幼不知上告和亲属、学校、邻居对其母的规劝无效而持续。阜新铁路一校宋春艳校长说,去年9月她上任的第一天就被二年级二班学生秦明明过于矮小的身材和被殴打造成青紫色的眼眶震惊了,更让她难以置信的是殴打者竟是她的亲妈。该校教导处徐主任说,更严重的创伤发生在明明小学一年级和学前班阶段。宋校长在今年1月将明明接到家中为她洗澡时目睹了这些伤痕:膝盖有一内凹伤口,秦明明说是她妈用斧子砍的,脚上也有被斧子砍过的印痕,胯部一条刀伤赫然入目,而右脸颊一道永久的伤痕,明明说是她妈用锹戳的。明明的班主任介绍说,明明的新伤不断在增加,以双手的创伤最为直观,前不久明明左手手背出现三条明显疤痕,大拇指指甲几乎完全脱落。1997年夏天的学生身体检查中,在场女教师无不潸然落泪,因为她们看到明明浑身布满青紫的伤痕。令宋校长悔恨不已的是,寒假的到来使她于1月中旬送明明回了家,1月21日晚7时许,多灾多难的明明从家中三楼阳台坠下,幸亏落地前被一老汉伸出一只手相托,仅是颈部和下颌、牙齿受伤,事发时其母不在现场。一阜新火车站干部称,坠楼前几天他看见明明被其母扒光衣服拽到屋外罚站,并被浇上一盆凉水。秦冬莲说,她在1996年年初即因女儿“不争气”和“不听话”而开始了对明明的“严打”,具体原因是她认为明明有一些坏习惯,如背后偷吃、说谎和固执等。实际上,明明在班上是个学习中等偏上的学生,秦冬莲却完全无视孩子身心健康,采取变严格要求为暴虐的教育方法。4.被迫出逃的女孩日,对于不好好读书,偷拿家里的钱伺机出走的媛媛,恨铁不成钢的父母一怒之下,绑住女儿,并动用擀面杖进行“教育”。当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在欢度自己的节日时,12岁小媛媛眼中的世界哪还有阳光和雨露?凌晨7时许,西安市东郊某小巷内,刘某正在自家的小店里忙活,突然,邻居女儿媛媛冲了进来,哭着求她帮助。只见媛媛穿着汗衫短裤,光着脚,一根两指宽的包扎绳从颈部绕到胸前再把双手捆绑到后背,双臂大腿上满是一道道的红痕。见状,刘某忙给孩子松了绑,孩子说她被爸妈打了,逃了出来,求刘某千万别告诉她家人。当听到窗外父母到处找她的声音时,媛媛极为惶恐地躲到了刘某家的床上……据了解,事发前一天,媛媛偷拿了家里9元钱,并和三四个小伙伴一起逃了学。费了好大劲才寻回女儿的父母,当看见女儿又收拾了一个装有自己衣服的小包裹,并听女儿的小伙伴讲媛媛还要离家出走时,伤心之余,他们用擀面仗打了女儿,次日清晨又绑住孩子以防逃跑。“这孩子毛病太多,气得人没办法。”其母头痛地说。此例虐待是一时的。大人应该弄清楚,孩子欲出走的原因与思考的过程,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孩子很天真幼稚,根本不知道外出无法生存,而且处处都有危险。父母完全可以和她讨论,指出她无法生存和会遇到坏人的各种情况。通过讨论让她自己认识其计划的不现实,也就不会出走了。做父母的若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帮助指导她走上正路,捆绑打骂无济于事。越打孩子的毛病越多,越难改正。“大棒政策”的背后分析极其错误的“大棒政策”,不仅不会使孩子成才,而且极有可能酿成家庭悲剧。教育专家们指出:这种“大棒政策”是中国传统的专制家庭制度的残余,是对青少年身心的严重摧残。1.“大棒政策”是封建专制的残余中国古代的家庭与社会制度是密切相关的,常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家庭在某种意义上几乎可以说,是专制制度的缩影与翻版。在奉行“大棒政策”的父母看来,教育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打,一打解千结,不打不成“才”。子女是自己养出来的,自己对她(他)想怎样就怎样。既然家长对子女拥有无可置疑的决定权,从读书到谈婚论嫁乃至职业选择,都有着极大的权威,那么子女对他所规定的一切的背叛,便是对整个统治系统的背叛。传统的农业社会将个体与家庭、家族和国家的关系联系甚紧,而个体一旦丧失了这些统治阶层中的权利,那么将一无所有,甚至被视为社会的弃儿,这也是很少有人能够反对强权制度和高压的家长制的原因。即便是在今天,因为人从小到独立,有一个漫长的逐步自立的过程,而在这个自立的过程中,家长的权威不只是传统社会留存下来的训诫及其他遗产,而且相当现实的问题便是经济的不独立,对于人身的依附。子女对家长人身依附的现实,以及家长将子女视为私有财产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得子女不只是在面对社会时是弱势群体,在家庭中也是真正需要照顾的对象,倘使家长漠视这一切,就会造成对子女权益的实质性伤害。父母常常要在孩子中树立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权威是不容侵犯的。因此许多家长不惜采取高压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事实上,天下不疼孩子的父母只是少数,那些亲手掐断了儿女生命的父母该是怎样一种心情呢?夏辉的父亲每日以泪洗面,痛不欲生。他在申诉书里写道:“做父亲的,谁愿意打自己的孩子。……奉劝天下望子成龙的父母,心不要太切,教育子女不要用‘棍棒下面出孝子’的方法,那样只会事与愿违,铸成大错。”殷小川的父亲悔恨交加,他泣不成声地说:“我把全部心血都花在孩子身上,到头来还是对不起他。希望别的家长吸取我的教训,不要再发生这样的悲剧了。”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倘若发生家长奴役孩子的事,马上就会被邻居报警而遭受惩罚。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家事也并非完全是私事。而在我们这里,责骂和惩处孩子似乎完全属于私事。一位已定居美国的中国人,在谈及自己的孩子与他有分歧时,孩子说得最多的是“你不理解我”,如果你采取悍然手段的话,那么孩子说得最多的便是“这不公平”。对此他深有感触地说:“回想自己的童年,在我的概念中,似乎从未考虑过,父母的要求是否有不公平之嫌。在大人与小孩之间尊卑分明的界限面前,我童年的记忆之中似乎从未有过要求父母理解的申辩。现在,自己作了父母,却陡然发现,原本满心以为可以超越自己父母的自信,似乎在这异国他乡,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渐渐消蚀了。我曾告诫自己要对孩子心平气和,要设身处地试图从理解她的角度考虑;然而我自身经历提炼出的那点民主意识,总贫乏得如杯水车薪。现在往往是船到江心,遇到双方相持不下,唯有举起武断和粗暴的法宝来‘堵漏’。好在,旅美10年,倒是向老美学了无论年序长幼、地位尊卑,有错便及时承认。与女儿相处,风暴过后,每当我向她坦承我的态度过于急躁时,她也总能谅解,说一声‘That′s OK,dady(没关系,爸爸)’”。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生活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不仅大人对自己不可置疑的权威习以为常,就连“受害者”自己也习焉不察,没有感到其间的专横与不公平,也不知道自己需要理解。受到父母的压制后,只是感到气闷,并不知道要怎样去申辩,争得自己的权利。当然更核心的问题在于,家长认为子女只有听话的义务,是他们借以发号施令的对象,是发泄自己在生活中不顺心----上司面前工作不顺,家庭中夫妻不和,同事朋友之间闹别扭等等----的出气筒,是自己权威欲望得以寄托的实验玩具。而从子女角度来看,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有什么权利,只知有听话的义务。他们不知自己既是家庭中的一员,有受家长指导的义务,但他们更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中的一员所应得到的一切权利,并不因为回到家庭中便消失了。所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与行为,不只是应受家庭中一些规则的制约,更应受到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的约束,没有任何一位家长能够凌驾于法律之上。不过,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家长平等对待子女、尊重子女的权利的意识,家长有监护子女的义务,但却不能不平等地对待他们。虽然,我们现今家庭教育的方式仿佛有所好转,但从总体说来,父母把子女当作私有财产的观念却没有多少变化。有的家长也许不会或者较少采用以前那种粗暴的教育子女的方式,但这不表明他自身的权威意识,需要子女绝对服从的意识有多少改观。专制和不民主并不只存在于粗暴之中,也存在于父母温情中所透出的不容置疑的种种决定之中。不管孩子是否有学音乐的天赋,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音乐,单凭着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利,就给孩子报了某种声乐或器乐的训练班,哪怕后来发觉孩子并无学音乐的天赋,甚至对学音乐充满了厌恶之情,只要作父母的有成音乐家或演奏家的梦想,就“至死不渝”地要让其学下去,直至学到后来,孩子厌学逃学,甚至痛恨父母擅自作主,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不思悔改,心中还对孩子充满了无限的怨恨情绪,不时还有骂孩子为“废物”的愤懑。像这样以为是在为孩子着想,替孩子打算未来,而不顾及孩子自身喜好的家长,在当今中国人数之众,怕要令人瞠目吧。家长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其认识前提是: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是手中的玩物。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孩子如同家长手中的陶土,家长想怎么塑造就怎么塑造,全然不顾及陶土也有自己的品质,有的适合做磁器,有的适合做紫沙壶,而它们却不能互相代替。这好比说,紫沙壶最贵,家长都想自己的子女是做紫沙壶的陶土,但这样的幻想是不现实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紫沙壶的尊贵值钱,这种可期待的利益驱使着做父母的急于用自己的子女产生出利益,以便自己从中获益或者从中得到满足。总之,自私的成分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付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父母相比,的确是很大的。而且中国的父母喜欢进行物质投资,而对情感投资如此吝啬,我们不难看出父母不善于与子女平等相待,不善于交心之一斑,更不难从中看出为人父母的急功近利。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常存在着这种现象,即父母对子女情感的不尊重,不只是反映到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尊重子女的请求,没有子女自己的生活空间(很多父母无法做到这点,不应该批评他们),偷看子女的日记等等,层出不穷,屡见不鲜。一位在美国学教育的中国研究生,听她女儿对她讲:“你伤害了我的感情”(You hurt my feeling))时,她的第一反应是“你这个小东西也有感情吗”?(她女儿只有5岁),后来她反思道:“我本人在世三十几年,从小尊重师长,虽不是言听计从,但总是把‘上面’的教导和训斥视为天经地义。尽管自己的感情被伤害过一万次,也从来没有一次站出来为自己说过一句‘你伤害了我的感情’。”接着她慨叹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家长制已经深深地植根在我们的血液中了。尽管我们爱子女如生命,还是受不了他们以个人的意志、情感和言论的自由,因为家长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子女理所当然应该同父母想得一样,做得一样,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既然家长的权威不容挑战,那么就只有子女“俯首称臣”了,因而我们的文化中从农业遗存下来的,注重经验,依重老人,抵制创新就不难理解了,这也就是我们的家庭文化中“大棒政策”的内在因由。等到子女们长大***,他们的棱角已被磨光,创造力萎顿,但是已经很符合社会规范了,然后他们便继续用这种方式来扼杀他的下一代,一代一代地杀下去,洋洋大观,历千年而不衰。以致于现在一些家长在“棒打”子女之后很坦然,且振振有词:我小的时候就是在父母的棒棍下长大的,从而形成家庭暴力的恶性循环。2.教育孩子一定要“动武”吗?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打”不但越来越不管用,而且对他们的心理和未来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大。超过七成的父亲同意“不打不成器”,而持此观点的母亲只有两成。相对母亲而言,更多的父亲认为“打”对孩子的心理和未来成长“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男孩的家长更容易因培养“规矩”而“动武”,而男孩似乎越大越“无所谓”。但没有任何一个女孩对此“无所谓”。没有一个孩子认为“打”是“完全有效”的,但仅有4%的孩子认为“不能打”,而接近三成的孩子愿意由父母来决定“打或不打”。那么,用“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能“打”出好结果吗?一位父亲说:“我特别爱我儿子,一心希望他能有出息。我两年前离了婚,因为这个,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挺急的,他一不听话我就打他。开始孩子一挨打就大哭,现在他长大了一点,我一打他就愣愣地看着我,也不哭,打完了就自个儿在房间里呆一晚上不出来,其实我每次打完孩子都特后悔,也当着他流过泪,跟他发誓‘爸爸以后再也不打你了。’可每次火气一往上腾的时候我就又管不住自己的手了。我现在很担心,是不是把孩子打坏了?我该怎么办?”有两位男孩子的父亲的看法不谋而合:孩子小,不懂事时必须用打的方式警告他。“看着儿子含着眼泪伤心的样儿,我心里也疼!有时候打完孩子自己也好几天缓不过劲来。可没法子,不打不行呀!”一位小学生在她的日记中写道: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我的数学和语文都得了94.5分,而我父母给我定的是两科都要考95分以上,我各差了0.5分。为此,妈妈一巴掌朝我脸上打来,爸爸也在一旁大声责骂我。当时,我呜呜哭起来,可是没人帮助我。更加惨不忍睹的悲剧也时有发生。沈阳一位8岁的孩子,被父亲一记耳光,猛踢两脚送离人世;贵阳一位7岁孩子死里逃生,但腿上、股部留下了22道被父亲用火钩铬的红黑相间的伤痕和“跟烧焦的猪皮一样”的肚皮……两个惨案两个孩子的“罪名”都差不多是“逃学、贪玩”,而两个父亲对各自所犯罪行的口供都是如此一致:都是因为自己对孩子的爱----“恨铁不成钢!”家长朋友,不是所有的铁都能够炼成钢的,也不是所有的铁都需要炼成钢的,这种“恨”走入了人才观的误区。一个个善良的幼小的心灵,就这样被“爱”摧残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啊?法国一项科学调查资料显示,在喜欢打孩子的父母中,有83%的人智力属低下水平。他们不得不借助于体力来完成对子女的教育,以弥补智力的不足。像上述父母,自身素质极差,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教养,不懂法律(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文规定,打孩子触犯法律),他们不配为人父母。家长打死孩子,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家庭教育不成功,却是普遍的问题。某刊曾刊载了一篇文章题为“妈妈,你能把我打聪明了吗?”妈妈,我的好妈妈,我有很多心里话想对您说。可是,每当我走到您面前,望着您那严厉的脸庞又迟疑了,但今天,我却含着眼泪不得不说……妈妈,人们常说:“世界上母亲最慈爱,母亲最伟大。可自从我上了学,甜蜜的母爱仿佛消失了。考试稍有疏忽,您给我的便是无情责打。每次挨打后,我总要躺在床上,噙着泪水,静静地回忆幼时您拉着我的手教我数数,您高高兴兴地陪我去游乐场……这一切就在眼前,却又那么遥远。妈妈,我的好妈妈,莫非随着时间的流逝,母爱也随之而去?”妈妈,您知道吗,我曾经爱过数学,常常为攻下一道难题而高兴好几天,可您却整天让我去做那些无穷无尽的习题。我腻了,觉得数学那么枯燥乏味。我又爱上了作文,整天看啊、写啊,可您却不支持我。为了免受皮肉之苦,我只得背着您偷偷地写,上面盖着数学书,下面放着作文本。妈妈,您知道吗?这,都是您逼出来的呀!记得吗?妈妈,有一次,我数学考了86分,您一把抓过试卷,没看也没问就把它撕成碎片,冲我砸来。随后,又抓住塑料绳劈头盖脸地抽打我。我浑身颤抖,惊恐地缩成一团。我口鼻里直冒血,您还不解气,抓过我刚写好的作文,一边撕一边骂:“一天到晚就知道看小说,还写什么鬼道道,瞧你那样儿,一辈子也成不了才。”我呆呆地站着,任凭眼泪泉水般地涌出。妈妈,您不是撕一篇作文,而是在撕女儿一颗幼小的心呀!妈妈,您太不了解我了,我爱看作文,也爱写作文啊!妈妈,每次考试时我总提心吊胆,怕考不好。每次成绩不好,我总在心里骂自己,恨自己,甚至动手狠狠地敲打自己的脑袋。您知道吗?妈妈,女儿的心已经够难受了,可您还在“雪上加霜”!我的心碎了,全碎了。妈妈,如果您真能把我打聪明了,我愿整日整夜地挨您的打骂。妈妈,听了女儿的这些话,您也许很伤心。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起早贪黑地为女儿操劳,到头来却落得女儿如此的抱怨。可是,妈妈,您想过没有,女儿一天天长大,已经懂事,她是多么需要您的关心和理解啊!妈妈,我的好妈妈,我含着眼泪求您,别再这样对待您的孩子了,用真诚火热的母爱去理解她、温暖她吧!女儿心的呼唤,女儿情的袒露,告诉我们“打”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打”不能使孩子变得聪明。难道这位母亲的做法不让我们感到震惊,不让我们感到愤怒吗?我们不赞成打孩子,打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中国老话实际上是按父母的意志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伤害了孩子的感情。家长打孩子,实际上是向孩子表示:当别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武力(或权力)是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样孩子长大后,他很可能会以武力解决人际冲突,结果是受挫或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这种管教并不能增加孩子的自律。当有人管着的时候,这种孩子常常不敢表达自己,但没人管的时候又什么都敢做。这种教育方式很可能培养出一个两面人。18到25岁的青年已不是挨打的年龄,已看不到他们身体上的伤痕,但在他们的内心,仍然保留着幼年时挨打的痕迹,其后果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莫名的内疚,这种内疚会有不同的表现:性格有攻击性,跟人相处困难,或工作不负责任。幼年的压抑、不自信,对成年后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打”限制了孩子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孩子特点的发挥。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家长为什么会打孩子呢?这其中的原因,大体有下面几种可能性:①挨打孩子的父母可能从小也被父母打过。如果他们不是刻意学习这种教育经验的话,很可能是无意识沿袭了这种管教方式。②别人的经验。年轻的父母可能会发现,他们从四面八方得到的育儿信息太相互矛盾了。所得最多的信息来源于一些祖母辈的老人,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多是世代沿袭下来的,崇尚用权威来解决问题。③育儿经验中的冲突。父母也会发现,如果他们手头工作很忙的话,采取快餐式的方法(例如“打”)来解决问题极为高效,可以暂时控制孩子的行为。但父母忽略了一个事实:以后又该怎么办呢?④父母自己的心理状态。如果父母的心理压力比较大,例如离婚、下岗等,生活正在往下走,这时候父母可能需要孩子成为自己生活的帮手,希望他像***一样懂事,而不只是个小孩。另一方面,父母也可能需要一个渠道来宣泄。⑤父母的观念。不少父母总觉得自己是权威的***,而孩子永远是孩子。但实际上如果父母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就会发现其实大家都是普通人,孩子和父母一样也会心情不好。⑥父母自己的生活状态。有的父母自己不成功,在社会生活中相对失落,往往会把全盘控制孩子作为一种逃避和满足,甚至把自己在社会中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例如要求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等等。在很多家庭内,通常都存在“说理”和“教训”两种方式,但孩子并不了解家长的苦心----所以,有时“打”完之后孩子仍然会犯相同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就是孩子,打只能使他暂时皮肉受苦,而不能让他从根本上明白任何事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爱抚,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实质和精华。教人首先要教心,在人类精神财富的合声中最细腻最柔和的旋律实属于心声。尊重孩子就是要承认他的人格尊严和平等,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尊重孩子应当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这份尊重不决定于孩子的行动而是对孩子的整体接纳,尤其对暂时后进的孩子更要尊重和相信他的价值和潜能。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是很值得家长们深思的。3.棒棍教育能出人才吗?在中国,许多家长认为:“不打不骂不***,打打骂骂成好人。”意思最明了不过的了,是说在家庭教育中,打骂手段是使青少年成才的途径之一,采取这种方式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这条经验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有许多家长都认为用“打、骂、罚”的方法,对管教子女的不良行为是切实可行的。一些家长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往往不管问题大小,不问青红皂白,动不动就拳打脚踢。其实,这种方式很不好,会给孩子的思想和智慧带来冲击,会使孩子失去心理平衡,导致难以预料的结果。但是,必要的管束还是要的,否则小偷小摸的孩子最终也会成为大盗。管教并不一定要采取“打”和“骂”的方式,关键在于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有一位农村的学生,经常遭受父亲的毒打,结果造成神经失常,他回忆道:“有一次,我同邻里的伙伴们一起放牛。其他伙伴们的父母管得比较松,他们聚在一起打扑克,我父母亲早就警告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打扑克,要玩就好好地玩一下。那天我放牛时,发现父亲往另一个方向去了,我估计他不会到我们放牛的地方来,我就蹲在旁边看伙伴们打扑克。我看得很认真,没多久,我父亲真的来了,还是另一个伙伴先看到告诉我的。我拔腿就逃,父亲并没有追我。”“回到家里,父亲还没有到家,我故作镇静地同母亲说话,父亲突然闯了进来,一见了我,怒容满面,我一看情况不妙,准备逃跑。父亲忙从柴堆中拿起一根木棒向我劈下,正好打在头顶正中。我当时只觉得头脑里嗡的一声响,像是某种物品的爆裂声那样。接着,头脑里模糊一片,头顶上长出一个大包。”“此后,我的反应迟钝,出现了神经失常现象。我有时觉得头脑里嗡嗡地响,害怕有轻微的脑震荡,但我又不敢向父母说,怕父亲对我更加严厉和责骂。因此,我有时觉得自己很快就会死去,死神正悄悄降临到我的头上。我的心经常颤抖,我不想就这样去死,我多么向往未来呀……”小孩子有爱玩的天性,打扑克是一种娱乐活动,只要不赌钱适当玩一玩也无不可,如果家长害怕孩子因玩扑克误入歧途,或怕牛群吃了别人的庄稼,也只能用教育的方式说明玩扑克带来的危害性。用打骂的方式绝对是不可取的。其后果也是难以预料的,请看有一位自幼遭受母亲毒打的成年人在回忆自己幼年时所描写的:“小时候,我贪玩,常常被母亲打骂。有一次,跟许多小朋友在一起玩,玩得很开心,忘记了回家的时间,直到天黑后才想起该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我惦记着回家非挨揍不可。进屋一看,母亲瞪着愤怒的大眼睛,板着面孔。我害怕得心惊胆颤,于是便脱下裤子,趴到凳子上。母亲一声不响,抡起巴掌就打,直到她自己累了才停止。我钻进被窝睡觉。那天晚上我没有吃饭,摸着火辣辣的屁股,觉得很委屈,心想,多玩一会儿就有这么大的罪过,遭如此毒打,母子的亲情到哪里去了。照这种打法,我迟早要被活活打死。我越想越气,越想越恨,我爬起来,怒吼道:‘我不想活了,我决定自杀,我要死在你面前,你这样无情地打我,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要用长长的尖刀,刺入心口,将火烫的鲜血溅到你的脸上。’母亲一听,惊恐万状,跌坐地上。我说:‘我要拿一把手***,向你宣布,再不受你无情的毒打,决定自杀,当子弹穿过我咽喉之时,你定会昏倒在地,得到应有的惩罚’。”多么恐怖呀,一个少年孩子向母亲提出这种抗议,可谓世间罕见,这难道能怪孩子吗?孩子年少,不懂道理,难道母亲也不懂道理吗?这种恐怖现象,是母亲逼出来的,造成的结果远非这么简单。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又怎么能教育出优秀的青少年?不可否认,父母是为孩子操心的,为了子女能成为自己期望中的人才,做父母的殚精竭虑,熬干了心血。可在这种畸形的爱下,有多少善良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摧残。这样的父母,由于采取的措施和方式不对,形成了一种怪现象:既爱护自己的孩子却又不尊重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尊重是最起码的爱!追根溯源,这同我国的历史传统有关。在父母看来,孩子是自己的私产可以任意支配,可他们恰恰忘了,打骂给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甚至为害终生。难怪有人在报上大声呼吁:可以不爱但要尊重,这给我们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曾有一位还未满17岁的少年犯,犯的是盗窃罪,在认识自己的罪行时,曾这样讲道:“我从懂事时起,就觉得自己从没有尝到家庭的温暖,也不知道爱的滋味。也许父母从来就没有爱过我,父母动不动就打我,而且每次都是打得很厉害。每当我看到父母抡起皮鞭之时,我就吓得发抖,心扑腾扑腾地乱跳。平时,我害怕见父母,总是想躲开他们。因为我一见到父母就不寒而栗。我饱尝了他们给我带来的皮肉之苦,我实在不想在家里再呆下去了,我想到外面找些温暖。于是,我经常外逃,往往离家很远。逃出去以后,要吃、要花,但我口袋空空,没办法,只好去偷,晚上又没住的地方,就这样,被一些坏孩子拉去入伙,开始走向犯罪的道路。我当时不知道犯罪将会有些什么样的后果,但我也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尽管如此,我只觉得我需要那样做,否则便会饿死。我想生活得像个人样,我需要孩提时应有的欢乐。至于后果严重到什么程度我是无法去考虑的,我想每个人都一样,先满足自己的需要为最大的乐趣。”许多人也都知道“打骂孩子有百害”,这话是有道理的。这种体罚、棒棍之下的直接结果之一,便是迫使孩子学会撒谎,学会欺骗自己,欺骗别人,从而失去家庭教育中应有的结果。扪心自问,大人有时也做错事,大人有时也欺骗孩子。但大人欺骗孩子是故意的,而孩子欺骗父母是万不得已为了免遭皮肉之苦。一位叫小涛的少年儿童,因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常遭受父母的打骂,有一次期中考试时,语文只考了38分。他想,这次父母又要生气,决不会轻饶自己的,该怎么办呢?要想个办法应付才行。于是他只好把3改成8,就这样由38一下子变成了88分。回家后,爸爸竖起大拇指夸奖他,妈妈乐得眉开眼笑,奖给他10块钱。才过了几天,学校开家长会,父母发现被儿子骗了,便怒火中烧,大骂道:“你这臭小子,年纪轻轻的,不好好学习,从哪儿学来骗人的招术,还骗起父母来了,这还了得,今天老子非打死你不可,留下你将来也是一条恶棍。”于是小涛被一阵毒打,打得筋骨疼痛,还不敢作声。为什么孩子这么小就学会骗人了呢?原因是在父母的威慑之下,儿子被打得不敢说真话了,儿子要用这法子来保护自己。明智的父母,应该冷静下来思索一下,孩子以前是否有过类似的事情?如果有,是从何时开始的,如果没有,这次又是为什么呢?俗话说,没有无源之水,没有无本之木。只有耐心的以和解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分析是非对错,才能使孩子感觉到家的安全和温馨,而非一不如意,孩子便学会自动挨打的阵势,造成恶性循环。体罚所带来的只能是怨怨相报,使事情恶性化,一步步走向极端。家庭教育采取打骂的方式,最终的结果是深深地在潜意识上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正如一位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人士所言:“你用自私冷酷和暴力对待孩子,那么你在他心里播下的只能是仇恨的种子。等他长大了,就会感到世界不公,就会愤怒,就要反抗。”由此可知,棍棒底下打出的不是人才,而是一颗仇恨的种子,这颗种子总要发芽生长的。4.体罚孩子,自食苦果美国的一项教育研究报告表明,体罚孩子只会使孩子的行为更加不规矩,这种父母自己造成的恶果并非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就会表现出来。过去的研究已将体罚同孩子们身上日益增强的攻击性联系在一起。这项新的研究报告的作者说,他们已经找到证明这种因果关系的最有力的证据。研究人员在《儿童青少年医学文献》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当父母试图用体罚手段来达到减少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目的时,其远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份研究报告的主要起草人、第一作者、新罕布什尔大学家庭研究实验室副主任、社会学家默里?斯特劳斯说,这项研究表明,体罚“效果适得其反,它令父母自食苦果,并使事情变得更糟”。斯特劳斯的研究小组分析了年间对全国807名6~9岁孩子的母亲进行调查得到的数据,并比较了在这段时间内受体罚和未受体罚的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差异。研究人员说,44%的母亲表示,在接受调查前的一周内曾体罚过孩子,并且在那一星期平均每人体罚两次。研究人员说,若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给予孩子温暖和支持的程度等,体罚越频繁,最终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就越高。反社会行为包括:欺骗、撒谎、吹牛,对待他人野蛮、刻薄、做了坏事毫不内疚和刻意打坏东西,在学校不守纪律,与老师关系恶化等。古话说,惩罚应该是适用于罪行的,但你如何将这句话用在一个4岁小孩的顽皮行为和一个存心考验你的忍耐限度的十几岁小孩身上呢?好心而且大度的观点是:惩罚得越少越好。如果你惩罚过度,对孩子或打或骂,你就会失去你的道德权威。你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你的脾气捉摸不定而害怕你,但你永远无法赢得他们的尊敬。而权威应该取决于尊敬----而不是棍棒、皮带和“笨蛋”的叫骂。但我们避免虐待性惩罚的努力常常会以完全不进行惩罚告终,目前最好的观点并不主张这种逃避现实的做法,相反,这种观点寻求的是创造一种不必非要进行惩罚的局面。香港教育专家莫琳?弗里利说:“多年以前,我取得了一项巨大的成功,当时我的孩子10岁。他已经习惯于不时大发一阵脾气。事后他告诉我他无法控制自己,因为男孩子就是这样。我没有对他进行说教使他改掉这种图一时之快的习惯,而是说如果他能够一个月不发一次脾气,我就给他买他一直渴望的那件昂贵的玩具。等到他一个月没有发一次脾气后,这时我就能够向他指出,如果他愿意的话,他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的。于是他就不再乱发脾气了。想像一下说这样的话来吓一个非常调皮的小孩,让他规规矩矩,接受束缚:‘如果再这样下去,你知道吗,你就再没有冰淇淋吃了’,或者是‘我受够了,你回房间去’,这不是任何主张平等的小孩所愿意接受的。”用爱心代替“大棒”“棍棒政策”已为许多家长带来不可挽回的痛苦,那么如何才能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架起沟通情感的桥梁?许多专家提出了矫正家长行为的良方。1.想动怒的时候,不妨保持沉默据说日本在1988年度职业棒球比赛的冠军由广冈教练所率领的队伍获得后,人们对于广冈独特的人员管理术,有着各式各样的批评。其中一个是广冈教练对选手犯错的处理,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一是直言不讳地直接指责,另一种则是完全保持缄默。直接地指责选手的错误,当然有促使当事者奋发的效果,但是因为受到这种毫不留情的指责,而变得意志消沉的人也不在少数。人有一种很奇妙的心理,如果他预期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他就不容易改正自己的错误,甚至于还苟且地让那毛病成为一种习惯。公司里常会有些人习惯迟到就是这个道理。他每天迟到都会受到上司的注意,而受到训戒也是他自己预料中的事,因此即使他受到处罚,他也不会太在意。安心之余,他仍然无意识地犯着那些自知的错误。而广冈的第二种方法,对于选手所犯的错误,毫不责罚,只是保持沉默,这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那个犯了错的选手,起初以为自己会受到严厉的指责,结果事情和预期的不同,他反而不敢安心,那些紧张感也就没法消失,甚至于心头会浮现各式各样的想法:“是不是教练根本就不重视我?”、“那个时候所犯的错,不知道教练有什么感想?”、“他能谅解我是不得已才犯的错误吗?”虽然没有受到别人的训戒,但是自己已经检讨了,而且除了考虑对方的情绪外,也会反省自己的缺点。而这个方法的效果,就是诱使犯错的人能够自动地反省吧!事实上,教养孩子不必棍棒相加,运用这个沉默的方式,也能发挥其很大的效果。某个年龄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分辨好事、坏事了,自己要是做错了事,也知道会受到大人的惩罚,这个时候如果真如自己所预期地受到打骂,反而使他心里放下一块石头,但是同时也许他也会忘记这次的过错。但是,如果和他所“预期”的相反,父母并没有责罚他,甚至于只是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然又会把自己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发脾气大打孩子,也许可以使孩子乖一段时间,但是让他从心里反省,则可彻底地改变他的毛病。因此这种“沉默”要比棍棒来得有效多了。再附加一点,其实沉默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对话”,虽然沉默时没有说话,但是人会在脑子里交谈。不懂讲话艺术的人,总是很怕沉默,怕交谈成为冷场。但是深得谈话的心得的人,他就懂得如何善用沉默的时间。沉默如果运用得好,效果比滔滔不绝地交谈要成功。对孩子动武反而不如沉默来得和谐,而这种和谐的家庭很容易培养出深谋远虑的孩子。至少父母能够认可这种“沉默是金”的教养方式,就不会老是用打骂教育来折磨自己的孩子了。2.惩罚孩子要有原则也许有的家长会问:对孩子只能付出爱心,那么,对孩子的错误就视而不见吗?如果只是溺爱而不管束,那么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对孩子犯的错误要进行必要的惩罚,但惩罚要有原则。有一位妈妈写信告诉:“我的孩子很不听话,经常让我很生气,所以,我经常地批评孩子,甚至给予一定的惩罚。但是不知为什么,却没有太大的效果,罚了之后孩子似乎很有抵触情绪,而且仍然会犯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位妈妈可能把惩罚看得过于简单,以为只要罚完孩子就会立竿见影。这是不是操之过急了?惩罚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要过分地迷信它。此外,想提醒妈妈们,当你们在惩罚孩子时,是不是考虑过自己应当掌握的基本原则:(1)确定事实与原因孩子之所以会有反抗和不满的情绪,原因当然很多,不过最主要的仍是因为惩罚的原因与事实不符,导致孩子反抗的心理。所以妈妈在碰到问题发生时,能平心静气地判断事实与原因,是非常重要的。确定事实之后,才能考虑惩罚的方式和效果。通常,孩子犯错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意的”,另一种是“故意的”。对于这两种犯错动机,妈妈就该有不同的处置方法,若是不管前因后果一律加以斥责,的确对孩子不公平,也难怪孩子会反抗了。(2)倾听孩子的申诉妈妈了解事实后,不要立即给予孩子惩罚,应给他一个申诉的机会,彻底了解他的犯错动机。因为有时孩子的过失并非他本身的责任,这背后常常还隐藏着其他的因素。例如妈妈过于严厉、同学之间不和睦等等,妈妈若能多听孩子的诉说,才能深入了解问题的核心,也才能彻底根除孩子的错误行为。此外,若妈妈愿意和孩子交换意见或观点,会有助于妈妈以更坦诚而客观的态度来判断事实。(3)告诉孩子惩罚的原因惩罚的正面意义是根据事实,把孩子的思考和行为导上正轨,使他们朝好的方向努力与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孩子诚恳地反省自己,真正地觉悟自己的过错。所以妈妈在惩罚孩子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惩罚的原因。特别要提醒妈妈的是,告诉孩子惩罚的原因时,态度要温和而有感情,但在执行惩罚时,就要严格而具体。“只做不说”或“只说不做”的惩罚态度,都易使孩子对妈妈产生“意气用事”的错觉。让孩子了解妈妈是因为爱他,才会惩罚他,孩子才能甘心乐意地接受。(4)给孩子改过自新的机会惩罚孩子,绝不是完全否定他的人格及行为,所以给予孩子惩罚后,妈妈绝不能再把孩子的错误当做是斥责的“资料”。尤其是具有判断是非与羞耻心的高年级孩子,妈妈若是经常拿他的错误来斥责他,将对他的信心和自尊心造成很大的打击,也会成为他改过的绊脚石。所以,不要只惦记着孩子的错,也给他一个自新的机会吧!在惩罚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但同时也应该伴随着亲情。孩子会体谅做父母的一番苦心,这样也会发挥惩罚的最高效用,有助于父母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3.小错当场纠正,大过事后再罚一般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犯的小错都将就过去,对于大的错误才狠狠地惩罚,但是事实上,从教育的观点来看,效果正好相反。我还记得我上中学时有一件令人难忘的事,那次考完试拿回考卷,一看到成绩,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会考那么低的分。在考试的时候,只有一题完全不会,这题被扣分,我没话说。但是我自信其他题答得还不错,应该不会这么差才对。但是仔细再检查一次,才发现粗心而造成计算错误很多,被扣去不少分数。老师发完考卷就说:“你们看看自己的考卷,又是一大堆粗心的毛病。明明到中途都还正确,最后竟然写错***,要不然就是加、减出了问题。现在马上订正!这种错误不快点改过来,久了就会变成一种毛病,粗心大意所造成的毛病,很容易就成为习惯。”那位老师认为粗心大意所犯的错误,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犯下的,而且特别容易忽略掉,所以更要小心谨慎地订正。有一位叫麦克裴逊的心理学专家,曾做过一项调查工作上所出差错的研究报告。他用两种方法来测验,第一种是每隔0.7秒就以铃声来公布正确或错误,另一种则是一直不通知作业的结果,到最后再结算。结果是前一种的正确性要高出很多。在这种单调地作业过程中,很容易不知不觉就做错,用这种“即时确认”的方式,给他们一分警戒,效果非常显著。相反的,当我们犯了大的错误时,经常自己会先觉得“这么做,大概会错吧”。而这个时候最忌在他们旁边火上加油。教养可以说和这些情况类似。当然小孩的判断力比不上大人,但是区别好与坏的能力还是有的。所以如果他犯了什么大错,在小孩子的意识里,也会自觉到自己做了错事,父母要冷静地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切不可不假思索动用棍棒。但是不只是小孩,连大人都一样,我们自己知道的事,又让别人来指责,一定会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譬如每次对高、中年级的孩子说:“要用功啊!”,他们一定会回一句:“知道啦,每次都讲,烦死了!”小一点的孩子也是一样,他自己会自觉到错误,父母在旁严厉指责时,原本已经有点后悔的自省心,又缩回去了,反而会用别的理由强辩,如此一来即使给他什么特别的提醒也是徒劳无益。换一句话说,当小孩子犯下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时,切忌在旁边气呼呼地指责、甚至大打出手。最好先给孩子一个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问他:“那件事情怎么啦?”、“那个时候真是太过分了!”孩子因为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就能坦然地接受别人的意见。话说回来,关于那些出小毛病的地方,仍应遵守“即时确认”的原则,父母一察觉孩子有错,就该当面训戒他。因为小错容易被原谅,孩子就常常心不在焉,以致于一犯再犯,结果小错也可能成为致命伤,为了防患于未然,当孩子犯小错时,要立刻纠正他。4.代替“大棒”的处罚方法对孩子的处罚不妨用另外一些方法来代替“大棒”,这样,不但能树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而且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1)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和用语将平日对孩子的热情态度改变为比较冷淡的态度,这样会给孩子很深的印象。减少对孩子习以为常的爱抚,让他感到是对他的处罚。孩子能够敏锐地觉察出大人对自己的态度突然变化,尤其是特别珍惜平日大人对自己的眷顾之情的孩子。当表现不好的孩子向家长提问题时,家长冷漠地回答,好像没看见似的,孩子忍受不住这种不理睬的“敌视”,结果以“交***”告终,他主动向家长请求原谅他所犯的错误。当父亲或母亲暂停和孩子交谈时,孩子对此的反应会强烈。如果大人故意保持缄默,就不应该让孩子看出是在绷着脸,因为绷着脸的这种表情会使孩子认为是假装的,于是他等待大人第一个向他开口,如果大人先开口,他倒会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不仅用缄默,而且也可以用言语进行处罚,这并不是大人应大声痛斥或对孩子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因为孩子完全不理解,并且讨厌大人对他所讲的大道理,以及对他无休止的训斥。如果向孩子简短而明确地说些谴责的话,比如,“你竟敢这样做!多么可耻!”孩子倒能心领神会。(2)暂时禁止所喜爱的工作对孩子来说,禁止从事他所喜爱的工作,会使他敏锐地感到是对他的处罚。孩子欺侮小朋友,或故意隐藏、弄坏小朋友的玩具,父母可以暂时禁止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孩子对大人取消许下的诺言也很敏感,作为处罚的手段,可以把约定去戏院、去动物园,以及乘坐小汽艇等活动取消或推迟,或拒绝购买有趣的玩具等,但应向孩子说明这样做的原因,让孩子了解对他处罚的公正性:“因为你不听话,我们决定不给你买构造模型(儿童玩具的一种,由各种零件组成,用以构成各种模型),直到你改正为止。”或“由于你表现不好,星期天不带你去奶奶家玩。你应该以实际行动争取我们带你去奶奶家玩。”采取这种处罚方法,以便使有过错的孩子思考自己的错误行为。不容赘言,大人对自己所作出的决定要坚决地执行,不然的话,孩子会指望通过大人的不坚决获得机会。有时可以有目的地警告有错误行为而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如果他重犯这类错误,就要通知他的家长,向家长报告孩子表现的不良行为。在这种场合,教师应相信,家长会支持教师的工作。但是应尽量少用这种方法,因为孩子有可能做出不正确的推论。(3)使用讨论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建议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讨论孩子的过错。但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这样做,因为孩子认为在家庭会上讨论他的行为,这表明他的问题相当的严重,会产生恐惧感。当然,如果不得不这样做时,大人应知轻重,要很有分寸的对待孩子,不仅要让孩子消除恐惧感,而且也要让孩子知道大人只是出于一片善意,并让他了解今后不可再发生类似现象。教师的工作经验还证明,有时在同龄儿童间进行讨论错误行为的处罚方法也很有效。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学前儿童,因为他们在事物的认识及觉悟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4)采取“自食其果”的方法有时可采用“自食其果”的教育方法:采用自己消除自己于行为中所产生的坏影响;你乱丢东西,就要你自己收拾起来;洒水,就要自己擦干;扯掉钮扣,就要自己缝上。这种方法能使孩子以后认真对待自己的行为,否则自己不得不为自己的坏行为付出代价。但是教师和父母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使用这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不是在所有场合下都适用。比如,不要因为孩子任性不愿穿大衣就把他留下,不让他去游玩;不要因为孩子不整洁就让他穿着脏衣服散步,或不把他送到幼儿园(如孩子没有养成整洁习惯,恐怕这样做未必有效)。使用“自食其果”的方法时,还应注意:在任何情况下,所有那些会损害孩子身心发展和健康的,以及威胁孩子安全的方法(如破坏孩子的作息制度,不让孩子按时吃饭、睡觉、游玩等)都不应作为处罚手段加以使用。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不良教育毁了他们一生》| 2.00元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掌阅客户端购买:
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