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账号:
←点击获取验证码&您好, []|
农业增产的出路主要出路在于发展化肥工业
[导读]陈云说:今后,我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出路,在于增加化肥,养猪积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在开荒。
1952年,陈云同***在颐和园。(资料图片)本文原载于《党的文献》2010年第六期,原题为《陈云探索、决策新中国化肥工业论析》作者系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民党留下的破败局面,百废待兴。如何积累资金,迅速建立起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成为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可是,新生的人民政权在经济上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能给中国提供的援助又非常有限。在此情况下,农业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不仅要提供资本的积累,还要提供原材料,农业对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据估算,仅;1978年,农业净流出资金为3120亿元,相当于同期国有非农业企业资产原值的73.2%。参见严瑞珍等:《中国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1页。农业发展取得不斐的成就,与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当时条件下,增加土地和劳动力的投入所得的收益是有限的,只有加大农业中的技术投入,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发展化肥工业,是当时最关键的技术投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陈云较早提出发展化肥工业对农业具有重要作用,并参与了发展我国化肥工业的调研和决策等工作,对我国化肥工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一、 陈云与新中国发展化肥工业的决策过程作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领导人,陈云很早就关注粮食增产与肥料之间的关系。早在日,他在给中央关于增产粮食和工业原料的主要措施的电报中,就提出了增加肥料的建议。只是基于当时我国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的现实条件,他关于增加肥料的关注点主要还放在扩大养鸡、羊、猪等来大量生产圈肥上。但同时他也强调,要“在可能与有利条件下,购买、制造化学肥料”《陈云文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11页。。日,陈云主持中财委第15次委务会议,在讨论全国化工会议报告时,陈云指出:我们要恢复和建设,必须重点办好水泥厂。同时,肥田粉厂(即化肥厂——引者注)也要列入计划,并应成为五年计划开始时的重要项目。参见《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显然,从这时起,化肥工业的发展计划已在陈云的考虑之中。 日,政务院第124次政务会议讨论“关于1952年农业生产的指示”,陈云在总结农业生产方面的经验时着重谈了肥料方面的问题。他指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最重要的还是增加肥料的问题”。但囿于当时条件,陈云还是着重强调养猪积肥。不过,对于化肥的作用以及在世界上的生产和使用情况,陈云已有深刻认识。他说:“肥料是带决定性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只要在正常的条件下,比如有水、气候适宜、劳动力正常等,一个农民能够增加多少肥料,就可以增产多少。这是肯定的。”“据说全球的化学肥料只有200多万吨。如果全国4亿亩耕地,每亩上肥20斤,即等于80亿斤,亦即400万吨。”也就是说,即使将全世界的化肥都集中到中国,也还是不够用的。即便如此,陈云仍然强调,“对于化学肥料也必须争取”。参见《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0页。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物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初步具备了发展化肥等轻工业生产的条件。于是,在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陈云在《关于改进国家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和关于农业增产问题的报告》中,就提出要发展化肥工业的设想。他在会议发言中说:“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大规模地发展化学肥料,这是农业增产的最快、最重要的一条。在农业生产方面,中国不是苏联、美国型的国家。苏联和美国地多人少。中国是地少人多,除去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以外,全国人口的94%,只占有全国40%的土地。日本、联邦德国这些国家,也是地少人多。苏联、美国农业增产主要是靠扩大耕地面积,而日本、联邦德国基本是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化肥的施用量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每亩平均化肥施用量:苏联1斤,美国4斤,日本33斤,联邦德国28斤。今后,我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出路,在于增加化肥,养猪积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在开荒。”他说:“在发展化肥方面,过去以为希望不大。苏联为我国设计一个年产7.2万吨的化肥厂,需要建设5年才能投产,国内还不能制造设备。因此,过去未从这方面多想,只是强调养猪积肥。现在情况变了。化肥厂的重要机器和部件,如高压反应筒和高压压缩机,都试制成功了,只缺一些特殊钢材。化肥的原料是煤炭、硫铁矿、石膏以及食盐等,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都可以供应。自从今年2月化工部提出大量发展化肥的意见以后,我们同化工部作了多次研究,并召开了各机械工业部的会议,准备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经过一年半试制,做出成套设备的标准设计。估计到1959年可以大批制造,1960年可以开始装配,然后大量投入生产。”陈云还把发展化肥和其他积肥方式作了比较:“发展化肥比起开荒来,既便宜,又快。年产100万吨化肥只要10亿元投资,可增产粮食300万吨即60亿斤;而开3000万亩荒地,才可增产60亿斤粮食,需要投资15亿元。在目前,养猪和其他积肥方法,仍然很重要,将来也是重要的。但是,养猪需要饲料,同时1亿头猪粪也不过增产100亿斤粮食。所以要大量发展化肥。”《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80页。 根据陈云的意见,中央决定把加速发展氮肥工业列为工业支援农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于1960年10月成立中央化肥小组,由陈云具体负责领导。参见《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陈云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段时间里,曾把相当大的精力用于解决化肥厂的建设问题。发展化肥工业的决策是实事求是的。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产品产量,我国农业资源条件差,人多地少,增加化肥的施用量就成为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可以说,发展化肥工业的决策抓住了解决制约我国20世纪60年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我国农业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由于劳动力的投入和扩大耕地面积都不能产生比较大的效益,因此,发展化肥工业也就抓住了促进粮食增产的关键环节。在发展化肥工业的决策过程中,陈云发挥了重要作用。二、 曲折的探索:从小化肥厂到大化肥厂决策的明确和坚定,并不代表其发展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就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调整和改进的过程。 在如何发展化肥工业的问题上,陈云开始主张建设众多的小化肥厂。1957年,陈云采纳化工部的建议,鼓励试制小化肥,建了一批小型化肥厂。参见刘家栋:《陈云同志“十五字诀”纵横谈》,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1961年春,他在考察途中对浙江省委领导说:“日本过去是靠侵占我国东北起家的。战败后,又靠化肥发家。今后全国各县都要力争有一套小化肥厂,办在农村,数量要多,设计不能太‘娇气’。”以后,陈云做了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并对冀、鲁、豫、皖、苏、浙等地的小化肥厂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参见李林达:《陈云的钱塘情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为了研究小化肥厂的利弊,陈云专门制作了一种表格,要求有关部门每天向他报告一次情况,这样持续一年多。参见李苏:《陈云关心化学工业记事》,《中国化工》1995年第10期。全国先后共建了年产2000吨的小化肥厂1533个。但是,小化肥厂数量虽然不少,质量却不行,它的肥效即有效养分只有17.7%,有些还达不到。参见陈锦华:《国事忆述》,***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不仅如此,小型氮肥厂的建设和生产在技术上也没有过关。在1960年底建成投产的20多个年产800吨的厂子,只有5个厂生产比较正常;7个年产2000吨的厂中只有3个厂生产比较正常。而且,即使这8个生产比较正常的小型氮肥厂,由于设备的质量不好,技术操作很难掌握,事故比较多,生产也不稳定,实际产量未达到设计要求,且原料和动力的消耗都很大。针对这种实际情况,陈云改变了原先的想法。1961年3月,他在听取化工部汇报时说:我们本想搞小型氮肥厂经济,可是搞了许多都未搞成,反而不合算。大、中、小之间,现在看来小的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在大、中之间选择;1万吨合成氨的中型氮肥厂技术上也不能说过了关,现在推广要我签字我不签。年产2.5万吨或5万吨的大型氮肥厂,不论建设和生产,在技术上都是成熟的。至于设备、材料问题,从进口方面解决。如果中央会议要我发表意见,我的意见是搞大型厂,大型厂搬的是外国的,和老太爷一样稳当、牢靠,有把握,我们现在要的就是这种实际的东西。参见蒋永青:《陈云在“大跃进”后关于恢复农业的几点思考与对策》,《陈云和他的事业:陈云生平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3页。 当时,在小化肥厂试制不太成功后,化工部本来打算再推广年产1万吨的中型化肥厂。陈云认为:“中型厂技术上也没有过关,还不能立即大量推广,只能选择上大型化肥厂。”当时,国际上兴起的大型化肥厂生产的尿素,有效养分高达46.3%,肥效接近小化肥的3倍。施用1公斤尿素可增产稻谷4—5公斤。参见陈锦华:《国事忆述》,第34页。陈云决定召开化肥工作座谈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讨论全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化肥发展方针问题,特别是建设大化肥厂还是小化肥厂,制定出对策和措施。参见李林达:《陈云的钱塘情怀》,第109页。日,座谈会在杭州召开,由陈云主持,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化肥小组和有关部委及地方生产部门一些负责人。座谈内容为:(1)氮肥厂是搞大的好还是搞小的好?(2)氮肥厂是十几个齐头并进?还是从实际出发,分期分批地上马?经过大家认真讨论,会议认为;1964年氮肥厂应搞大型的,应集中力量每年新建4—5个大厂,达到年产20—25万吨合成氨生产能力。参见《陈云文选》第3卷,第146页。 会议结束后,陈云为中央化肥小组起草了给***中央的关于加速发展氮肥工业的报告,8月11日,这个报告得到***中央的同意,作为中央文件下发。报告提出了发展化肥工业的两个重大的方针性问题:一是氮肥厂的规模,是搞小型的还是搞大型的。1959年曾经设想要在各地区大量地普遍地建设小型氮肥厂。但是实践证明,小氮肥厂技术不过关,生产不稳定,事故比较多,物资消耗很大。相反,年产2.5万吨或5万吨合成氨的大型氮肥厂,不论建设和生产,在技术上都是成熟的。我国现有的6个大型氮肥厂,生产一直很正常,而且产品质量好,生产成本低。同时,这类大厂的主要设备和配套设备,除个别外,国内已经能够制造。根据以上分析,报告认为在;1964年的3年内,我们应该搞大型的氮肥厂,不应该大量地、普遍地建设小型氮肥厂。二是建设大型氮肥厂,是齐头并进还是集中力量分批进行。1958年以来,全国各地开始新建十几个大氮肥厂,但是由于项目多,材料和设备供应不足,4年里连一个也没有建成。鉴于这个教训,报告认为,今后3年内,应该以每年新建4—5个年产5万吨合成氨的大厂为宜。这些大氮肥厂在布点上,也不能齐头并进,应该首先在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和粮食高产区布点,然后分期分批在其他地区布点。参见《陈云文选》第3卷,第146页。 确定建大化肥厂的方针后,陈云对大化肥厂建设的各个问题亲自过问,给予具体指示和安排。按照陈云的意见,我国首先建起了衢州化工厂合成氨厂、上海吴泾化工厂和广州氮肥厂,接着又建起了开封化肥厂等。这些化肥厂的建成投产,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参见李林达:《陈云的钱塘情怀》,第114页。 1972年2月初,***、周恩来批准《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其中,化肥方面,进口两套30万吨大型合成氨厂设备,建在四川和黑龙江。该报告还提出在晋南建设用煤作原料的30万吨合成氨厂,同时加快全国正在建设的25个合成氨厂的进度,以及为改造、扩建老厂要进口的关键设备、部件和钢材,需要9千万美元。这是最早的引进计划,后来发现这批装置先进,生产的尿素增产效果显著,就很快扩大到13套。参见陈锦华:《国事忆述》,第3、34—35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投产的大化肥厂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巩固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三、陈云探索、决策发展化肥工业的几个特点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提出发展化肥工业的决策,并迅速确立发展大化肥厂的方针,使得我国农业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对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设和整个国民经济作出很大贡献。今天,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对我们仍然富有启发意义。(一)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来源于实事求是的调查和对经济基本规律的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后,陈云长期主持经济工作,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我国经济建设中的许多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方针、政策。陈云有一句充满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名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其精神实质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精神在他领导发展化肥工业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家急需增加粮食产量的关头,陈云提出发展化肥工业的决策,是在研究国内外农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原创策划:国史当代:国史近代:深度推荐:
推荐微博:
[责任编辑:phillou]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新闻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图片网评国际国内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会员账号:
←点击获取验证码&
您所在的位置:
肥料增产巧施是关键(上)
8:43:35 来源:本网论坛 【
众所周知,作物、土壤、气候和农业技术措施等因素都是影响肥料增产效果的主要因素,不同作物的施肥原则不同,而不同土壤、气候和设施也是造成肥料是否发挥极大作用的关键。那么,针对作物而言,根据需肥特性施肥是首当要考虑的重点。
不同时期配比最关键
不同作物由于对养分的要求不同,肥料的增产效果不同。如水稻、和等作物需氮较多,施氮肥效果较好;豆科作物需磷、钾多,施磷、钾肥效果好;块根、块茎类作物如甜菜、甘薯、马铃薯需钾特别多,增施钾肥增产效果显着。绿豆各生育时期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特点是:氮前后期较少,中期最多;磷前期少、后期中,中期多;钾前期中、后期少,中期最多。绿豆从开花至鼓粒,对氮、磷、钾三要素的要求量最大。在栽培管理上要抓住开花前这一关键施肥时期。向日葵在苗期、现蕾期、开花期、结实期等不同生育时期,基本上是均衡地吸收钾素肥料的,未发现吸钾高峰期。所以向日葵施钾肥以基施为好。西瓜对钾肥需求量比较高,应适量增加钾肥用量,可提高西瓜产量与产品质量。但不易施用氯化钾,以硫酸钾为好。不同生育期间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量不同,幼苗期吸收量很小,约占总吸收量的0.55%;伸蔓期吸收量约占总吸收量的14%;结瓜期约占总吸收量的85%,结瓜期是追肥最好时期,并注意氮、钾肥料配合使用。其他元素对西瓜的生长发育也是具有重要影响。在西瓜生长中前期,通过叶面喷施硼肥、锰肥也有很好的增产效果。
满足营养需求获增产
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阶段,称为作物的营养期。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吸收养分的种类、数量和比例都是不同的,其中有两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一个是作物营养临界期,另一个是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作物营养临界期是指作物在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很迫切,不可缺少,如缺少,则作物的生长发育将受到严重抑制,产量也会受到影响,以后补施该种养分也很难弥补。这个时期称为作物的营养临界期。一般作物的磷营养临界期都在幼苗期。氮营养临界期是在分蘖和幼穗分化期。因此,在农业生产中,用少量速效肥料作种肥或作面肥和及时追肥,满足作物营养临界期的需要,有良好的增产效果。
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作物吸收养分的速率最快、数量最多,施肥的效果最显着的时期。一般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出现在生长旺盛时期。小麦与其他作物相比,需肥量较多。一是小麦生育期较长,并且大半处于低温时期,土温低,有机质***慢,二是幼苗期长,基肥易流失,三是在干旱条件下,磷、钾的养分形态不易被根系吸收,钾又不能通过灌水来供应。小麦品种不同,特别是矮秆高产品种和高秆地方品种,需肥量差异很大,有人称高产品种即为对肥水的高敏感品种。
作物营养虽有其阶段性和关键时期,但也不可忽视作物吸收养分的连续性。任何一种作物,除了充分满足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对养分的需要之外,在其他各个生育阶段,适当供应养分,仍然是必要的,否则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施肥实践中应施足基肥,重视种肥和面肥,适时追肥,既满足两个关键时期,又适当供给其他生育阶段对养分的需要。
注重巧施促根吸收养分
一般而言,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是由浅而深,由近及远,吸收养分的能力是由弱而强再转弱。因此,施肥方法应按照这个规律进行。在施肥实践中所采用的基肥与种肥、追肥相结合的施肥环节,不但符合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养分的要求,而且也适应根系生长发育的规律。
不同作物根系入土深度不同,大多数双子叶作物如、、苜蓿等直根系作物,根系的入土深度要比单子叶作物如禾本科须根系作物深。深根作物施肥深度应比浅根作物深。由于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是幼苗期弱,中期强,后期又转弱,因此幼苗期宜用水溶性肥料作种肥和面肥,后期可用水溶性肥料进行叶面喷施。
植物根系的分布深度说明植物不仅从表土而且也可从底土中吸收养分。春小麦孕穗期从表层土中吸收的磷占83.3%,其余17%的磷是从30 cm以下的底层土中吸收的。开花期从底层土中吸收的磷增加到40%,灌浆期大约33%的磷来自于底层土。这表明底层土对植物吸收养分有一定的贡献。
根系密度是指单位土壤体积中的根的总长度。它表示有多大比例的土壤体积向根供应养分。根系密度大,说明供应养分的有效空间就大。不同作物根系吸收难溶性磷的能力不同,例如萝卜、油菜、荞麦等作物吸收难溶性磷的能力较强,禾本科作物吸收难溶性磷的能力很弱。
综上所述,作物施肥要有原则性,不能盲目施肥,也不能违背理论施肥,要利用不同的施肥方式和环节,使作物更有效的吸收养分,促进增产。
(艾广发 艾宝来)
· ( 10:05:59)· ( 8:33:49)· ( 16:41:58)· ( 15:53:13)· ( 10:52:46)· ( 14:08:31)· ( 8:28:19)· ( 14:49:35)· ( 14:08:52)· ( 14:07:05)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化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化肥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化肥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编辑部***:8 电子信箱:(请把#换成@)
商务推荐&&***:8
图片推广&&***:8& 2015上半年化肥产量增长6.5%
2015上半年化肥产量增长6.5%
核心提示: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共生产化肥3705.78万吨(折纯量,下同),同比增长6.5%。排在前五位的省份分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共生产3705.78万吨(折纯量,下同),同比增长6.5%。排在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湖北、山东、河南、贵州、四川,产量分别为650.55万吨、308.62万吨、292.55万吨、281.36万吨、235.13万吨,均实现正增长,同比增幅分别为2.1%、6.6%、12.5%、11.3%、5.7%。
从具体品种看,上半年产量增幅最大的为磷肥,上半年共生产磷肥956.42万吨,同比增长12.8%。磷肥第一生产大省湖北上半年产量359.12万吨,同比增长12.2%,第二大省贵州产量增幅达20.3%,其他如福建、广东等非主要生产省份的产量增幅也较大。上半年钾肥产量也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共生产钾肥281.33万吨,同比增长11.07%。
其中,第一生产大省青海产量为217.36万吨,同比增长9.09%,占全国总产量的77.26%;第二大生产省份新疆产量为52.8万吨,同比增长8.77%,占全国总产量的18.77%。这两个省份的钾肥产量占比超过95%,钾肥生产基本为青海和新疆垄断。
上半年产量增幅最小的为氮肥,上半年生产氮肥2432.26万吨,同比增长3.7%,虽然增幅不大,却扭转了去年以来的下跌局面。去年氮肥价格大幅下跌,大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有些企业被迫停产或降低负荷,使得氮肥产量节节下滑。今年氮肥价格回升,加之煤价下跌,企业的盈利状况好转,大多数企业生产基本正常,氮肥产量回升。
从具体产品看,上半年生产尿素1679.87万吨,同比增长6.1%,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份的尿素产量排在全国前列。上半年共生产合成氨实物量2881.24万吨,同比增长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