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全新发明 纯洁精魂加水?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请完成以下验证码
14 / 15 页
茶,这样品——阿仿说茶,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本帖最后由 啸长风 于
00:00 编辑
& && &&&茶香缘于茗注!
茶,由荼字演变而来,从字面来看是人生活在草木间。遥想当年瘟疫在欧洲大陆肆虐的时候,古人却因煮水烹茶躲过了几次劫难。国人,终究离不开茶。饮茶虽能解渴,品茶却是一种生活方式。品茶如品人生,淡了无味,浓了太苦;唯恰到好处时人生才会甘美,物随心转,境由心生,然水静而心清,心清则目明,自然才能照见万物的本性。穷极一生苦苦的追逐往往不是生命的真髓,能停下来笑看风雨,坐下来静赏花开,一把泥壶,二两陈茶便能做到。不顾诗意,无需风雅,只是不希望人生的杯盏里,盛放的是一汪无味的白开水。
QQ图片47.jpg (61.65 KB, 下载次数: 50)
23:56 上传
QQ图片08.jpg (63.59 KB, 下载次数: 51)
23:56 上传
长风兄,貌似这样的茶碗并不适合拿来喝茶,釉下彩现在好像都有重金属超标的现象,只能用作观赏。&
本帖最后由 啸长风 于
14:17 编辑
& && && && && && && && && && && && && && && && &&&禅茶道
wp5看图王.jpg (63.16 KB, 下载次数: 34)
14:15 上传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 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 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伪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 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 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 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于真万确。
  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记载:
  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 在邺城(今河南临漳县)昭德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 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 清饮是宋代以后的事,应当说单道开饮的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_2345看图王.jpg (32.13 KB, 下载次数: 34)
14:15 上传
  壶居士《食忌》中说:
  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长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卢仝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与韭菜同食, 能使人肢体沉重,是否真如此,尚无人验证。作者壶居士显是化名,后人疑为苏箫之作。苏箫是智积的好友,与风琴并称“三清”。是不是苏箫不知道,但作者以“居士”自称,则定与佛门有缘。
  僧人饮茶已成传统,茶神出释门便不足为怪。
  陆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呱呱坠地便落于佛的怀抱。《天门县志·陆羽传》载:  
或言有借晨起,闻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婴儿,收畜之。
  陆羽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由主持智积送长安三醉斋抚养,9岁回龙盖寺跟积公学佛,11岁闻三醉斋著名友人风琴之言,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并学习杂艺,有所成。
  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就是诗人皎然,又称 “释皎然”、“僧皎然”,28 岁以后长住湖州杼山那一带。陆羽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习煮茶技艺,并迷上了这门技艺,终于在建中元年.(780)48岁时在湖州与竹影、苏甘等人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 《茶经》。
  陆羽能写成此书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可以说,《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种茶、制 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茶道在寺庙香火中熏过一番,所以自带三分佛气。
  僧人为何嗜茶?其茶道生发于茶之德。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欲。 这三条是经验之谈。释氏学说传入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禅宗, 禅宗和尚、居士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要求**、敛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其姿势要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通常坐禅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难以坚持, 小和尚年轻瞌睡多,更难熬,饮茶正可提神驱睡魔;饭罢就 坐禅,易患消化不良,饮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门虽清净之地, 但不染红尘亦办不到,且不说年轻和尚正值青春盛期难免想 入非非,就是老和尚见那拜佛的姣姣女子亦难免神不守舍,饮茶既能转移注意力、抑制性欲,自当是佛门首选饮料。
  僧人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种茶,培植名茶。茶产于山 谷,而僧占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
  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为贡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狮峰胡 公庙品饮龙井茶,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宜兴阳羡茶在汉朝就有种植,唐肃宗年间(757——762)一位和尚将此茶送 给常州刺史(宜兴古属常州)李栖驾,茶会品饮有陆羽出席, 陆羽称“阳羡紫笋茶”是“芳香冠世产”,李刺史心有灵犀一 点通,便建茶会督制阳羡茶进贡朝廷,自此阳羡茶点了“状 元”,身价百倍。显然,阳羡茶的最早培植者是僧人。屯溪绿茶原名松萝茶,是一位佛教徒创制的。明代冯时可《茶录》记 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是茶始于一比丘大方, 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法。。其后于松萝结庵,来造山茶于 庵焙制,远近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武夷岩茶与 龙井齐名,属乌龙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评。其 中又以“大红袍”为佳。传说崇安县令久病不愈,和尚献武 夷山茶,这位县官饮此茶后竟出了奇事,一百病全消。为感激 此茶济世活人之德,县官亲攀茶崖,把一件大红袍披于茶树 之上,故此茶以“大红袍”名之。不论此说是否合情理,武 夷茶与佛门有线则是真实无伪的。安溪铁观音“重如铁,美如观音”,其名取自佛经。普陀佛茶产于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僧侣种茶用于献佛、待客,直接以 “佛”名其茶。庐山云雾原是野生茶,经寺观庙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并进入名茶系。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 山,《巴陵县志》记载:“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18斤。谷 雨前知县遣山僧采制一旗一***,白毛茸然,俗称白毛尖。”此茶仍由僧人种植。黄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极品,《黄山志》载: “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云雾茶就是今之黄山毛峰。桂平西山茶初产于西山观音岩下。惠明茶因浙江惠明寺而得名。别说产于中国的茶,就是日本的茶也是由佛门僧人由中国带回茶种在日本种植、繁衍并成世界重要产茶国之一。
  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产茶寺庙有扬州禅智寺、蒙山智炬寺、苏州虎丘寺、丹阳观音寺、扬州大名寺和白塔寺、杭州灵隐寺、福州鼓山寺、雁荡山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岳寺、西山白云寺、建安能仁寺、南京栖霞寺、长兴顾渚吉祥寺、应灵县金山寺、绍兴白云寺、丹徒招隐寺、江西宜慧县普利寺、岳阳白鹤寺、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和云谷寺、东山洞庭寺、杭州龙井寺、徽州松萝庵、武夷天心观等等。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茶的发现、培植、传播和名茶的研制,佛门僧人立下不世之功。
_2345看图王.jpg (54.92 KB, 下载次数: 34)
14:15 上传
本帖最后由 啸长风 于
15:13 编辑
电视散文——《人生是一壶禅茶》作者白落梅
花开见佛!佛在哪里?万木凋零的旷野,一株绿草是佛;宁静无声的雪夜,一盆炭火是佛;苍茫无际的江海,一叶扁舟是佛;色彩纷呈的世相,朴素是佛;动乱喧嚣的日子,平安是佛。何时见佛?在流年里等待花开,处繁华中守住真淳,于纷芜中静养心性,即可见佛。
  人生是一壶禅茶
  后来才知道,茶在众生的心里,有不同的味道。那一壶用静水煮沸的新茶,在茶客的唇齿间回绕,品后有人似觉苦若生命,也有人淡如清风。
  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用一颗俗世的心品茶,难免执著于色、香、味,则少了一份清淡与质朴。茶有了万千滋味,甚至融入了世事与情感。用一颗出离的心品茶,便可以从容地享受飞云过天、绿水无波的静美。
  茶,源于自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从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灵性。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广结善缘。所以懂得品茶的人,也是一个愿意让自己活得简洁的人。始终相信,禅是一种意境,有些人用一生都不能放下执念,悟出菩提。而有些人只用了一盏茶的时光,就从万象纷纭中走出,绽放如莲。人生有七苦,众生流落在人间,是为了将诸苦尝尽,换来一味甘甜。繁华三千,但最后终归尘埃落定,如同夜幕卸下了白日的粉黛装饰,沉静而安宁。光阴弹指而过,当年在意的得失、计较的成败,都成了云烟过眼。任何时候,彼岸都只有一步之遥,迷途知返,天地皆宽。
  《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一个过于执著于此生的人,不适合修行。一个痴迷于因果的人,亦不适合修行。茶有佛性,尤如碧云净水,几盏下腹,心头便了无闲事。所以修行之人总喜欢将日子浸泡在茶中,抛弃杂念,证悟菩提心。
_2345看图王.jpg (69.77 KB, 下载次数: 33)
15:06 上传
  天地沙鸥,我们微如芥子。不让自己惊扰世界,也不让世界惊扰自己。人出生的时候,原本没有行囊,走得路多了,便多了一个包袱。而我们如何让世俗的包袱,转变成禅的行囊。只有用一颗清净依止的心,看世态万千,方能消除偏见,在平和中获得快乐。
  茶有四德,慈悲喜舍。所谓云水禅心,就是在一盏清茶中,品出生者必死,聚者必散,荣者必枯的真意。须知任何悲伤都是喜悦,任何失去都是得到。一个人对自己慈悲,才是对万物慈悲。
时光若水,无言即大美。日子如莲,平凡即至雅。品茶亦是修禅,无论在喧嚣红尘,还是处寂静山林,都可以成为修行道场。克制欲望,摒除纷扰,不是悲观,不是逃避,只为了一种简单的活法。安住当下,哪怕是一颗狭小的心,亦可以承载万物起灭。
世间一切情缘,皆有定数。有情者未必有缘,有缘者未必有情。随缘即安,方可悟道。茶水洗心,心如明镜,一个人只要看清楚自己,即可辨别无常世界。意***迷时,大可不必慌乱。静心坐禅,明天会如约而至。春花依旧那样美,秋月还是那么圆。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无须为了注定的悲剧,选择感伤。但也不能为了将来的圆满,停止修行。品茶,是为了修心,在无尘的净水中彻悟禅意。让我们不为表象迷惑,免去那些无谓的漂泊,及早抵达清静的彼岸。
  品茶可以让人宽恕过错,从而在杯盏中得到平和。真正完美的人生当留白,留白,即是佛家所说的空明。人间是最能表现自我的剧场,如果有一天故事剧终,选择出离,一定要真的放下,而不是走投无路的放逐。要相信,别无选择的时候,会有最好的选择。
  万法无常,缘起性空。万物既是因缘和合而生,亦会因缘而灭。晚云收,即是倦鸟归巢时。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每一次归返都是回头,每一次渡河都有舟楫。无论前方的路有多远,消除我执,此后风餐露饮,海天云阔,都是归属。
静水深流,简单的人其内心清和,越容易参透禅理。修佛亦如品茶,将一杯苦茶喝到无味,这就是禅的境界。人生应该删繁留简,任世事摇曳,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就如同万千溪涧,终究要汇入一条河流,潺潺清明,简静安宁。
_2345看图王.jpg (71.88 KB, 下载次数: 33)
15:06 上传
  喝茶,要一颗清淡的心、悲悯的心。哪怕处车水马龙的闹市,都可以感受春风过耳、秋水拂尘的清雅。云在窗外踱步,鸟在檐下穿飞。袅袅的香雾,似有若无地诠释虚实相生的人生。桌台上有一方闲置的木鱼、几卷经书,还有散落的菩提,在浅淡的月光下,疏淡清绝。
&&世间风云,变幻莫测。佛家讲究因果轮回,无论物转星移、飞沙走石,有一天都会烟消云散、俱静归尘。如茶,融汇了万物的精魂,倒入杯盏中,钟情一色,澄澈醒透。
  出离需要的不是勇气和决心,而是善意和清醒。我们每日所看到川流熙攘,凡尘荣辱,其实都只是一场戏。一个修行者要有足够的禅定,才可以走出人生逼仄的路径,看云林绿野,落雁平沙。
佛说,割舍就是得到,残缺就是圆满。我们曾经用无数时光都无法记住的经文,待了悟之时,却可以过目不忘。许多人认为精深渊博的禅,其实在一念之间,在每一个途经的日子里,在一滴水中,在一朵花间,在婆娑的世界里。
_2345看图王.jpg (42.1 KB, 下载次数: 33)
15:06 上传
  品茶,可以用陶具、瓷杯、玉盏,亦可以用竹盅、木碗。众生品茶,多是为了打发闲寂的光阴。茶的味道,凉暖,似乎不那么重要。而僧者饮的禅茶,亦无需礼节,只是随性而饮,品出的只有一种般若味。
  时光流转,云水千年。茶成了生活中的习惯,成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只是多少人,可以将汹涌不安的岁月,喝到水静无波。多少人可以将浑浊纷纭的世象,喝到纯净清朗。也许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无意的日子,无论晴雨,不管春秋,饮下一壶人生的禅茶,回归本真,找到最初的自己。
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会饮尽红尘最后一盏茶汤,出离三千世界,换一世平宁。是迷途知返,是禅定了悟,已不重要。此后寒山石径,乘白驹而行,饮下千江之水,将禅茶品到云淡风轻。
看图王(1).jpg (61.2 KB, 下载次数: 32)
15:12 上传
本帖最后由 啸长风 于
18:41 编辑
禅茶茶艺表演—张婉琪
张婉琪,国家高级茶艺师;蝉联年两届上海市茶艺大赛一等奖;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华茶艺展演表演嘉宾。
《禅茶》---有意境的茶艺表演
本帖最后由 啸长风 于
23:45 编辑
《乡水·擂茶》
擂茶是一枝独秀的奇葩。这一习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待钵中的东西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又一说,擂茶源于中原,盛于长江中下游,至今仍流传于闽、粤、赣客家居住区。
xinsrc_.jpg (46.75 KB, 下载次数: 62)
00:24 上传
xinsrc_.jpg (56.2 KB, 下载次数: 62)
00:24 上传
49508.jpg (47.47 KB, 下载次数: 61)
00:23 上传
10924.jpg (56.86 KB, 下载次数: 62)
00:24 上传
2r03.jpg (34.71 KB, 下载次数: 62)
00:23 上传
r02.jpg (53.32 KB, 下载次数: 62)
00:24 上传
r04.jpg (48.74 KB, 下载次数: 62)
00:24 上传
r06.jpg (37.37 KB, 下载次数: 62)
00:24 上传
r07_2345看图王.jpg (63.93 KB, 下载次数: 62)
00:24 上传
xin_.jpg (58.2 KB, 下载次数: 62)
00:24 上传
Redocn_看图王.jpg (87.98 KB, 下载次数: 62)
00:24 上传
据说三国时期,刘备和曹操交战,因久旱酷暑,致使瘟疫流行,刘备的军队吃了当地人做的擂茶后,治好了疫病,打了胜仗。湖南省桃江县的百岁寿星范香秀对当地的擂茶也情有独钟。其做法是:将茶叶、花生、芝麻等放进擂钵内,然后用木棒挤压,速度由慢变快,一圈圈地擂起来,最后变成糊状。值得一提的是:该地是我国的长寿地区,当地人都有吃擂茶的习惯,范香秀的长寿与其吃擂茶也不无关系。
曾全国风行
茶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特色。中国茶坛堪称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是中国。即远在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时期,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据记载我国的饮茶的方式似乎丛开始就与粥擂茶有关,即把茶叶碾成末,掺在米中煮成粥,称为米茶,或叫茗粥。三国魏张揖的《广雅》已有关于米茶的记载,时人已习于用葱、姜、桔皮等作飧料。1973年长沙马王堆一、三号墓中曾出土堵塞茶叶以及用茶叶做成的苦羹,有专家认为这种苦羹就是用茶与米做成的茗粥。如此说来,秦汉以前人们饮食茗羹已成普通的习俗。到了唐代,茶叶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人们的饮茶方面军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米茶渐趋灭迹,但茶叶中掺葱、姜、桔皮等的习俗仍存在。有人认为,擂茶是客家人的特产,似乎除了客家,其他地方就没有制作擂茶和食擂茶的人了。看了前面的介绍便可知道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其实,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以前,中原地区即已有制作擂茶和食擂茶的习俗了,并且曾经风靡过全国的许多地方。不过,随着岁月的推移,元末明初以后,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区却逐渐消逝,只有客家人、部分畲族人及我国西南的个别少数民族继承下来并不断地创新和光大。据有关资料记载,赣南、闽西、粤东、湘南、川北及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人至今仍保留着食擂茶的习俗,有的地方甚至还非常风行,民间有“无擂茶不成客”的谚语,颇能说明问题。
3、制法大同小异
擂茶的原料和制作方法,因地因时因人而有所不同,大体可分为二种,一为米茶,二为香料条。米茶就是古人所称的“茗粥”。制法是将茶叶、生米、生姜等用水浸泡,然后放在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并形成细牙的陶制的擂钵里,用2 ~4 尺长、杯口粗的油茶木或山楂木等可食杂木做成的擂槌,反复碾磨成糊状,复拌入韭菜、番薯丝等,倒人锅中煮成稀粥。食用时,再撒上适量的油炸碎花生米、芝麻及另行炒熟的菇、笋、肉丝等佐料。香料茶也叫庵菜或盐茶。它的基本原料是茶叶、中草药和油、盐、姜等。在有些地方,如宁化,所谓茶叶的范畴很广,除老茶树叶外,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药薯(即淮山)叶等,经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大量制备,都当作茶叶,常年备用。中药有川芎、肉桂、小茴香、白芷、陈皮、甘草等香料型。草药的食用,则随季节和气候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春夏湿热,用艾叶和薄荷等;秋季风燥,用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用竹叶椒等。制作时,将上述原料同置钵中,手握擂槌,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频频擂转,直至原料碾成茶泥。然后将茶泥分置一个个碗中,注入开水,风味独异的香料擂茶就算做成了。有的在茶碗中还撒上芝麻、米花、粉条、干果、菇笋,肉类等,用匙搅匀。因为服擂茶是要咀嚼的,所以严格地说,用“饮”字用“喝”字或用“吃”字,都欠准确,客家人均用“食”字来表达。食擂茶往往见者有份,越食人越多。若有客人来,尤其是女客,则宾主应在饭桌边团团围坐,邻居主妇亦不邀而至,并携来各种茶点,如炒花生。盐酥豆、桔饼、油炸糕等,都用小碟子装着,整个桌面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主人一边依次献茶,一边频频举署,“食啊,食啊”,动作既热情,声音又甜美,情切切,意绵绵,一席擂茶宴把人们的心扉都打开了,把人们的情感都沟通了。一切都显得那么流畅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这样一种“下里巴人”的氛围,在“阳春白雪”的大都市是很难领略到的。可以说,这是一种独特的食擂茶的文化效应。客家擂茶起源于中原地区,以葱、姜、盐及香药入茶,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主要的饮茶方式。到了唐代,擂茶已进入它的鼎盛时期。
4、斗茶对擂茶的影响
但从北宋开始,一股“斗茶”风悄然兴起,人们的注意力开始移到品尝茶的原味上来。如苏东坡曾写有茶诗几十首,其中《次韵曹辅寄壑源试培新芽》描述的就是作为贡茶的福建团茶: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沙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春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东坡对泡茶用的泉水也很有讲究,在《汲江煎茶》诗中云:
活水还须活水煮,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铛。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些诗所歌咏的显然都不是擂茶。所谓“新芽”,就是“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芽茶,泡芽茶自然要有好的泉水,说明在北宋以前,芽茶冲泡法已经发端了。于是拌有姜、盐等物的擂茶不仅被士大夫阶层所讥笑,南方的广大地区也逐渐摒弃不用了。这种现象,从《东坡志林》即可看出:“唐人煎条用姜,故薛能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煮更挎’……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辄大笑之。”但由于种种原因,擂茶在北方民间却仍十分流行,有苏辙《和子瞻煎茶》诗可以证明:“北方茗饮无不可,盐酪椒姜夸满口,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
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北方人举族避难江南者甚众。其中不乏“衣冠之士”,但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这样,长久以来作为中原地区主要饮料的香料擂茶,一下子跻身于江南的茶楼茗馆便成了顺乎自然的事,甚至在京城也不例外,难怪乎《梦粱录》及《都城纪胜》等文献也不能不书上一笔。元末明初以后,随着早已出现的茶芽冲泡法的普遍推广,人们更注重于茶的原形和自然香,以盐、姜、香药入茶的做法受到一些饮茶专家的猛烈抨击。有的说:“茶内投果核、椒、姜、橙等物,都会败坏茶的原味;茶只要采制得法,自有天香,何必以它物杂乱其间?”有的说:“古人把茶叶碾成茶末,经蒸而做成茶饼,这本身就已失去茶的原味;又加上姜盐等物,更是十分不雅观了。茶的妙处在于香,制成茶饼,茶香就不复存在了;茶的妙处在于淡,点之以盐,恰恰与淡相反……茶的妙处业已荡然无存,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这样的抨击并不是粗暴的、蛮横的,而是入道入理的,很容易被茶客们所接受。于是,无论米擂茶还是香料擂茶就逐渐地在全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消失了,只有客家人及西南地区极个别的少数民族仍传承了下来,并有所创新和发展。那末,客家人传承擂茶文化的原因又何在呢?概括地说,至少有如下四条:第一,从文化背景看,擂茶是我国茶叶最早的制作方法,啜擂茶是我国最早的饮茶方式,它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随着时代的前进,茶的制作方法和饮茶方式也跟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但却始终不能否认中国茶文化的根——擂茶,茶的用途也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古往今来,或联络感情,或招待宾客,或婚嫁喜庆,
或祭祀祖宗,或商业贸易,等等,都无一离得开茶。如“茶话会”,是指用茶点联络感情、招待宾客的社交性聚会,这样的聚会一直延续到今天。如“茶仪”,是指“仪礼”中的一种名目,旧时向吏胥行贿的礼物就叫“茶仪”。如“茶礼”,是指聘礼,又叫“受茶”,为旧时女子受聘的代名词。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十四“种茶”云:“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如“茶食”,是指婚嫁时用糕饼点心之类招待客人。《大金国志。婚姻》云:“婿纳币,皆先期拜门,亲属偕行,以酒馔往……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如“茶会”,是指旧中国商人在茶楼进行交易的一种集会。各业各帮一般都有其约定的茶楼作为集会地点,商人在饮茶时商谈行市,进行***。如此等等。如果说擂茶是朴实无华的“母”,那么厥后的茶是经过梳妆打扮的“女”,“母女”的血缘关系是无论如何也割不断的。这种文化背景是擂茶能在客家地区传承的一个重要前提。
从社会背景看,客家是因战乱、灾荒等种种原因,从来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中原地区南迁的,这种南迁并非只有一次,而是进行过多次。南迁系逐步推进,开始时大多滞留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而这一带,自南北朝以来食茗粥的风气特别盛行,由于南迁汉民在北方早有食茗粥的习俗,所以很容易将这种习俗传承下来。嗣后,更有一批批移民迁徙到闽粤赣边,这些移民的主体又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于是,北方饮盐姜荣的习俗就自然地带到了这里,并在相对闭塞的自然条件下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从经济背景看,客家居地经济多欠发达,客家人的生活大多较为贫困。尽管从北宋开始,“斗茶”之风逐渐盛行,明清以后,芽茶又逐渐得势,但这些茶制作考究,茶艺程序又十分繁杂,价格贵得惊人,除了皇帝后妃、达官贵人、干金富豪、骚人墨客及名门闺秀等等之外,一般的客家劳动大众是不敢问津的。
据武夷文化丛书《佳茗飘香》记述,仅武夷茶艺程序就有 27 道,便于表演的也有 18 道,分别是:焚香静气;焚点檀香,造就一种幽静、祥和的气氛。叶嘉酬宾:出示武夷岩茶让客人观赏。苏东坡曾写《叶嘉传》,“叶嘉”意为茶叶嘉美。活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为上,用活水煮到初沸为宜。孟臣沐霖: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名家,后人即把茶壶喻为孟臣。
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在紫砂壶内。悬壶高冲:把盛开水的长嘴壶提高冲水,高冲可使茶叶翻动。
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的白泡沫,使茶叶清新洁净。
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又提高壶温。
苦琛出浴:即烫洗茶杯。老琛系清初人,以善制茶杯而出名,后人遂把茶杯喻为若琛。
玉液回壶:将已倒出的茶水,复倒入壶中,使茶水更为均匀。
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斟茶水。
韩信点兵:当壶中茶水不多时,则往各杯添斟,使各杯浓淡均匀。
三龙护鼎: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此法既稳当又雅观。
览赏三色:认真观看杯里茶水上中下的三种颜色。
喜闻幽香:幽幽茶香顿时沁入心脾。
初品奇茗;观色、闻香后,才开始品茶味。
游龙戏水:选一条精致的干茶放入林中,斟满茶水,仿若乌龙在戏水。
尽杯谢茶: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按现代文明程度来衡量,实行这些茶艺并非十分困难,但从史的角度来看,这么昂贵的芽茶,这么考究的制法,这么典雅的茶具,这么多繁文褥节的茶艺,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客家劳动人民来说,的确是享用不起的。他们的第一需要是填饱肚子,对于其他则不敢有过分的奢求,他们只能一代又一代地保持着古朴、勤劳、节俭的传统。就饮茶而言,唯有擂茶,可以自采自制,既能充饥,又可解渴,既不失茶道之情趣,又不受经济之困扰,因而使擂茶能在客家地区长期传承下来。第四,从自然条件看,客家居域多崇山峻岭,瘴疠流行。据明《崇义县志》载:“若夫瘴疠……一、三月谓之青草瘴,五、六月谓之黄芽瘴,九、十月谓之新禾瘴,立冬以后,寒气渐肃,岚雾始衰,瘴疠无矣。”在这一年就有半年瘴的恶劣自然条件下,为了生存和发展,客家人自然会想方设法,采取种种防范和治疗措施,而含盐姜、药草的香料擂茶恰有御瘴去疠之功效。此外,据周晖《汀北擂茶》记:当地人认为擂茶可以祛除邪毒。有人发烧不退,叫患痧症,便煮擂茶给他吃,热热地灌下两碗,睡一觉,出一身大汗,病便好了。遇上感冒、打摆子或食欲不振,亦煮擂茶吃,效果也很好。总之,擂茶有生津止渴、清凉解暑、消痰化气、健脾养胃、滋补长寿及防范和治疗瘴疠等诸多疾患之功能。别人或者视之为鄙俗、粗浅,但客家人却一直视之为饮料中的佳品。这是客家人所以传承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原因。
客家茶歌MV《请吃茶》
茶居然还可以这样食?&
学习了,茶是好东西,但别脱离了自身的价值!&


本帖最后由 啸长风 于
21:55 编辑
& && & 喝茶界装十三,唬人之终极指南!
e629c79c89fb861_2345看图王.jpg (73.17 KB, 下载次数: 51)
21:54 上传
一、先说茶叶。对时下的流行趋势当然要了然于胸,绝不能随大流,现在都知道岩茶、正山小种了,你就要喝&东方美人&,或者台湾回流的普洱。如果一定要喝岩茶,那必须要喝出自名家之手的。绝口不能提买茶叶的事儿,所有喝的茶必须是友人或名家赠送的。不想说明的话,可以只摆上跟名家的合照。如果一定是花钱买的茶,那也得是定制茶,绝对不能是商品茶。不管这辈子能不能喝得完,家里藏茶一定要多,说到普洱,什么&7542&什么&88青&什么&老方砖&,全都有。摆 10个紫砂大缸专门放各个年份的普洱;定制一个红酸枝的架子专门垒放普洱饼茶;准备30个景德镇贵和祥或景德镇名家的茶罐,专门存放各种名枞、奇种。这些都要摆放恰当,留作拍照的时候当背景墙。
二、出席斗茶的场合是必不可少的,评茶的时候一定要一针见血地指出该茶的弱点和不足,尽量从火功和韵味上点评。如果不小心说出了&香高水甜&之类的套话,则效果立即崩溃;如果能喝出哪个山头哪个坑哪个涧的,则效果直接升到满分,此时一定要乘胜追击,不但要指出产自哪坑更要指出是坑底还是坑沿的。此一项难度较大,新手勿试。
三、一定要在家里拿出一个房间装修成茶室。红木茶桌、超大体积的电木茶盘都是首选。茶盘上要摆上至少3把紫砂壶,必须是名家的。杯子也不能含糊。台湾名家的虽然有点过气,配上几只也无坊,可以随意丢在身后博古架上,有人问起可以顺带解释。景德镇名家的小杯可以穿插使用,如果能搞到康乾时期的青花或粉彩,能起到加分作用。烧水的器具绝不能含糊,日本回流的老铁壶必须要有数把。要是你还用电磁炉或酒精给铁壶烧水,那就弱爆了,必须用上等红泥炉配顶级橄榄炭,同时要深刻指出:用电和用橄榄炭烧出的水不是一个级别的。还想再加分,可以委托省外的朋友取当地的山泉水给你物流过来。虽然远水解不了近渴,但平时也不能用纯净水草草了事。如果能坚持每周开车50公里去山里拉泉水回来泡茶,则会大大加分。喝茶到了这个份上如果不焚香,那就太说不过去了。香筒、香炉绝不能含糊,都是上好的沉香,一晚上光焚香就能烧掉一部iPhone4S。还有,至少学会弹一首古琴曲,茶室要辟出一块地方专门摆放古琴,来了顶级13客,你就弹首曲子,作为最后撒手锏。
四、一定要准备一部单反,全幅是必须的,大三元的镜头也是必需的,因为经常要拍照上传,所有的效果最后都要由这支镜头来体现,所有拍照一定要选在晚上,越朦胧越好,茶席要经常换,一株枯死的文竹能起到加分作用。如果你不是陈道明或张嘉译,尽量不要把脸暴露在镜头里,讨喜的做法是只拍一只女性素手,每次都是只露手不露人,即神秘又能显示你不是一个人躲在家里孤独地喝茶。
五、找一个文笔好的朋友,帮你整理100首无病呻吟没事儿找抽的小诗,存在记事本里,配上图,随时在微博里粘贴使用。
六、最后,头衔,一定要有个头衔,至少也得是高级评茶师,三五好友凑一起就可以扯起一个华人茶文化协会或世界茶文化联盟,理事长、秘书长什么的都可以。张口闭口要谈禅、谈佛。一定要请大师到会所喝茶,合影是必须的,能留个墨宝加持则更好。如果有新手问怎么泡茶,绝口不提技法,只告诉他&以古为法,以朴为道&即可。
0799H1Ig.jpg (39.93 KB, 下载次数: 51)
21:54 上传
长风大太幽默!把一副13的嘴脸刻画的酣畅淋漓!&
喝茶一个日常的生活方式,讲究个开心自在,何必在乎别的呢?装神马就更不该了!呵呵~~&



古人云: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泛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 && &置幽静之地冲瀹香茗独品,效法先人。
mweh7qwm1chc7w_jpg_thumb_2345看图王.jpg (20.19 KB, 下载次数: 28)
22:50 上传
ee3b.jpg (25.86 KB, 下载次数: 28)
22:50 上传
这提梁像是挺工整的&
《古茶飘香》音乐MV欣赏---何佳
古琴独奏《流水》(太空CD版) - 演奏:管平湖
管先生之《流水》已成此曲彈奏之經典。此份錄音使用明代寧王琴「飛瀑連珠」演奏,音韻飽滿,雄健高古。收錄於NASA鍍金唱片《地球之音》(Global Voice),乃1977年由旅行者二號太空船發送至宇宙之「太空版本」。由黑膠唱片轉錄,不同於常見的老八張錄音,極為珍貴,洵為管先生巔峰之作!
琴曲《高山流水》,見於先秦《列子》一書,《呂氏春秋》亦有此傳說。言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現存曲譜為初見於明朱權《神奇秘譜》,其解題為:「《高山》《流水》二曲本為一曲,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流水》還見於《風宣玄品》《西麓堂琴統》《澄鑑堂琴譜》《自遠堂琴譜》《天聞閣琴譜》等三十餘部琴譜。《神奇秘譜》、《風宣玄品》所收為不分段的,其餘所收均為分段。
清代川派琴家張孔山彈奏的《流水》增加了許多滾拂手法,號稱《七十二滾拂流水》,其曲譜載於《天聞閣琴譜》中。現在流傳的《流水》,多為《天聞閣琴譜》中的《流水》。
關於《流水》之意境,張孔山的弟子歐陽書唐於《天聞閣琴譜》中云:「起首二、三段疊彈,儼然潺湲滴瀝,響徹空山。四、五兩段,幽泉出山,風發水湧,時聞波濤,已有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弦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在群山奔赴、萬和壑爭流之際矣。七、八、九段,輕舟已過,勢就淌洋,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
_48f492b43e507_2345看图王.jpeg (25.7 KB, 下载次数: 27)
00:00 上传
& && && &终于爬完,受益匪浅,谢谢阿仿版主和各位懂茶爱茶的朋友!
& && &&&有个问题想问下各位懂茶的朋友,本人胃寒,看介绍,貌似红茶比较适合我,但是因环境所限没办法弄一套茶具细斟慢品,不知有什么其他好的方法吗?
红茶是一种经过全发酵制成的茶叶的确比较养胃,现在市面上随身便携的泡茶工具太多了。例如快客杯之类的简单便捷!&
本帖最后由 啸长风 于
12:18 编辑
终于爬完,受益匪浅,谢谢阿仿版主和各位懂茶爱茶的朋友!
& && &&&有个问题想问下各位懂茶的朋 ...
红茶是一种经过全发酵制成的茶叶的确比较养胃,现在市面上随身便携的泡茶工具太多了。例如快客杯之类的简单便捷!
快客杯图例!
QQ图片22.jpg (63.24 KB, 下载次数: 10)
12:14 上传
QQ图片08.jpg (70.63 KB, 下载次数: 10)
12:14 上传
QQ图片42.jpg (57.24 KB, 下载次数: 10)
12:14 上传
QQ图片35.jpg (47.91 KB, 下载次数: 10)
12:17 上传
本帖最后由 啸长风 于
15:13 编辑
喝茶动作——拿起和放下
2.jpg (37.15 KB, 下载次数: 0)
15:13 上传
喝茶就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世事原本可以像喝茶一样,不过拿起和放下罢了。
& && & 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浮沉时才能氤氲出茶叶清香;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茶艺。茶若人生,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放得下。待这茶尽具净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
& && & 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让人欣赏不尽的优雅背影。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品茶,品人生百态。在一杯茶面前,世界安静了下来,喧嚣、浮华如潮水般地褪去,茶——人在草木间,只剩下最纯净的自己,在这一刻,茶与禅是如此地默契,茶...融水之润、木之萃、土之灵、金之性、火之光,禅...冥思、纯厚、枯寂、洞彻,解茶之旷达随心,释茶之圆融自在,金木水火土乃茶之五性,茶与禅...乃至真至拙至天然...
& && & 懂不懂茶并不重要,千利休禅师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喝什么茶也不重要,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喝茶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可容花木,可纳雅音。日日在此间醒来,不问凡尘,静心享受其中!
& && & 喜欢茶,无可否认的理由,那就是健康。维生素C:茶叶维生素含量很高,只需25克就可满足一日的需要。谁不想青春永驻呢?茶多酚:它最吸引人的功效就是抗衰老。维生素B:它对皮肤有好处。无机盐和矿物质:人体必需这些元素。陶冶情操:饮茶,就是品味一种文化。&&
& && & 月色朦胧,将尘世喧嚣冲泡成手中的一杯茶,任汤色一点点淡去,慢慢读懂茶的品格与韵味。当你用心品茶时,茶叶绽放出的美丽、茶香亦是不同。茶之道,茶知道,守一怀净土,盈一眸恬淡,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陶醉茶香中。
1_2345看图王.jpg (65.89 KB, 下载次数: 0)
15:13 上传
本帖最后由 啸长风 于
20:48 编辑
喝茶必须了解的事!
1.jpg (27.08 KB, 下载次数: 0)
20:46 上传
第一泡茶对身体不一定有益,洗洗更健康;
普洱茶不是越老越值钱,100年前的垃圾,放到今天还是垃圾;
大红袍属于乌龙茶,而不是红茶;
安吉白茶属绿茶类,而不是白茶;
2.jpg (26.69 KB, 下载次数: 0)
20:46 上传
洞庭碧螺春产自江苏洞庭山,而不是湖南洞庭湖;
花茶不是花越多越好,毕竟是茶不是花;
3.jpg (23.57 KB, 下载次数: 0)
20:46 上传
君山银针属黄茶类,而不是白茶;
乌龙茶就是青茶;
北港毛尖、沩山毛尖是黄茶,而不是绿茶;
陈年普洱茶可以很值钱,但不一定是大树茶;
纯料大树茶不等于没有拼配,拼配是绝对的,纯料是相对的;
4.jpg (28.9 KB, 下载次数: 0)
20:46 上传
饭后马上喝茶不能消食,反而会影响消化;
绿茶不是越新鲜越好,要退了寒气才好;
普洱生茶陈放多久也不会变成熟茶,熟茶是工艺不是岁月;
5.jpg (27.62 KB, 下载次数: 0)
20:47 上传
black tea 不是黑茶,是红茶;
菊花茶是花,不是茶;
云南月光白是白茶,不是普洱茶;
抹茶是特殊工艺的茶粉,不是磨碎的绿茶;
6.jpg (21.79 KB, 下载次数: 0)
20:47 上传
本帖最后由 啸长风 于
21:06 编辑
茶与婚礼之茶为媒
中国,礼仪之邦,最讲究礼节仪式。我们的传统节日,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仪式感。仪式,沉淀着厚重的责任感,是承诺的见证,内涵的载体。于丹认为, “祖先留下的仪式,能让我们完成一种朴素的回归。”
& & 古代婚恋仪式讲究“三茶六礼”。 “三茶”礼,具体指求婚时“下茶”;求婚成功,男方给女方家送彩礼,“定茶”;结婚入洞房,夫妻共饮一杯茶,警示双方将同甘共苦,是“合茶”。
1.jpg (13.27 KB, 下载次数: 0)
20:53 上传
& & “六礼”,是从求亲到成婚要走的六个程序,它包括:一求婚;二讨八字;三占卜;四定婚;五确定结婚日期;六结婚。“六礼”不走就是淫奔,抬不起头的。六礼中五礼都是用大雁当礼物,取双飞雁生死不渝之意。一般人家弄不到雁,就用鸡代替。“六礼”太繁琐,渐渐被简化;而“三茶”变得越来越重要。茶性高洁,又比大雁容易得到,因此大家都喜欢用茶来祝福婚姻。从“五雁”到“三茶”,变的是物,不变的是内涵。
& & 茶与婚恋结缘,最早是唐代文成公主携茶入藏,到宋代,茶成为聘礼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到清代,八旗子弟结婚,虽然不用茶,但下聘礼还是说“下茶”。茶已不仅仅是茶,而是爱的信物。
2.jpg (32.85 KB, 下载次数: 0)
20:53 上传
& & 古代 “吃茶”就是“定亲”的意思,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彩礼”称为“茶礼”。《红楼梦》中,王熙凤打趣林黛玉,“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 & 在古代婚恋中,姑娘“吃了哪家的茶,就是哪家的人。”男女双方一旦约定,直教生死相许,天不老,情难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白头到老,比翼双飞。
3.jpg (42.87 KB, 下载次数: 0)
20:53 上传
茶与婚礼之茶事三部曲
以茶为礼是我们中国人婚礼上一项隆重的礼节,过去在结婚的时候有定亲茶、和合茶、感恩茶、交杯茶等等。现代婚礼中,“敬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中国传统婚俗中,“茶事”一般分成三个部分。
纳征茶(放定)
1.jpg (24.37 KB, 下载次数: 0)
20:59 上传
  也叫聘定,即男方来女方家下聘礼。聘礼品种繁多,首饰礼品、瓜果点心、猪羊美酒都可,自然是少不得茶叶。茶以瓶或者筒计,多则一、二十筒,至少也要有四筒。因此,行聘礼又称“茶礼”,女子受聘称为“吃茶”。婚事进行到这一步时,女方因已收受聘礼,故不得悔婚。如果女方悔婚,聘礼是不退的,这样男方的经济损失会很大,所以有的地方也分“放小定”和“放大定”,茶礼一般在“放小定”时送出。
请期茶(看亲)
2.jpg (101.13 KB, 下载次数: 0)
20:59 上传
 请期茶一般在聘礼后,顾名思义,是男方专程来女方家商讨婚期的环节。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商讨婚期的时候,男方是可以“看亲”的,即看看女方是否有“媒人”描述得那样美貌,举止是否得体。届时女方会备好茶水请男方用茶,所备的茶水一般由放定时男方送来的茶叶为底茶。男方如果满意,愿意婚事继续,则会饮尽茶水,并且放些茶水钱。一旦男方饮过看亲茶敲定婚期,双方父母就可以以“亲家”相称了。
11_2345看图王.jpg (42.93 KB, 下载次数: 0)
21:06 上传
  入洞房不是简单的吹灯拔蜡,传统洞房礼仪远比我们想象得繁琐。婚床上一般洒满了花生红枣之类的果实。新娘小心地坐床上等新郎揭去盖头之后,新人要执手到桌前相互敬茶,表达从此夫妇恩爱、相敬如宾。先是新郎敬新娘,要称呼新娘的名字,茶斟七分满,饮者要一饮而干,不可留有茶水。然后新娘举案齐眉敬新郎,新浪要赞叹妻子贤惠美貌。洞房茶的茶碗不可随意选取,需是特制的“龙凤子孙碗”。
& && && && && &
本帖最后由 啸长风 于
23:38 编辑
大圣遗音--古琴音乐会
大圣遗音琴是传世唐代古琴中最为完好的一件。琴腹内池的两侧有朱漆隶书款“至德丙申”四字,表明此琴制于唐肃宗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应为安史之乱之后的作品。四字款表明这是一件宫廷用物。大音稀声《大圣遗音琴》
唐 至德元年(756年)
1.jpg (47.63 KB, 下载次数: 0)
22:05 上传
大圣遗音琴是传世唐代古琴中最为完好的一件。琴腹内池的两侧有朱漆隶书款“至德丙申”四字,表明此琴制于唐肃宗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应为安史之乱之后的作品。四字款表明这是一件宫廷用物。大音稀声《大圣遗音琴》
唐 至德元年(756年)
2.jpg (31.18 KB, 下载次数: 0)
22:05 上传
通长120厘米
肩宽20.5厘米
尾宽13.5厘米
底厚1厘米此古琴为圆首内收狭尾,项、腰各作内收浅弧形,相传为神农式,琴面浑厚略呈半椭圆状,项、腰作圆棱。通身漆黑色,退漆处露栗壳色及部分鹿角灰胎,以朱漆修补,发大小蛇腹断间细牛毛断纹。金徽。琴底发波浪形细纹断。圆形龙池,直径 7.6cm,扁圆凤沼,长12cm,宽2.9cm。琴面为桐木斫,色黄质松,纹直而密,小弦外侧自岳山至少徽有拼合痕,纳音微隆起。紫檀岳尾,制作细润精致。额下由轸池向外微坡
“大圣遗音”琴
,护轸系原作,岳、尾均有后换痕迹,装旧青玉轸足一副,足雕葵瓣纹,轸作6棱尖底,系明黄丝绦长穗。[1]
琴池上方刻4cm许草书“大圣遗音”4字,池下方刻8.1×7.6cm细边粗笔方印,篆“包含”2字,池之两侧分别刻2cm许隶书铭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4句16字。龙池内两侧上下有3cm许朱漆隶书腹款“至德丙申”4字。琴背铭文均系旧刻,曾填以金漆,字口均已断出。
我们熟知的“琴”字原先即特指古琴,谓之“古”乃因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乐器,流传悠远,高韵雅音,贯越千年,不绝如缕。无论是皇家的庙堂之上,还是隐士的上林之中,无论儒生、道士还是僧人,都有倾听者、倾慕者和擅长弹奏的大家。琴音中融会了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本源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
“大圣遗音”琴是最珍贵的传世古琴之一。此琴原宝藏于宫中,随着清王室的衰落,昔日的古琴雅音渐被遗忘。清逊帝溥仪被逐出宫,故宫收归国有后,清室善后委员会进行点查时,在养心殿南库墙角发现此琴时,其似已被遗弃很久。当时,琴上既没有弦,也没有琴轸,架起琴弦的岳山也崩坏残缺,又因屋常年漏雨,琴面大部分积上了一层厚厚的水垢,惨淡的灰白色看上去就像琴的漆面脱落殆尽的样子,于是,这张稀世珍琴竟被登记为“破琴一张”。1947年,我院王世襄先生发现,并鉴定为唐琴。又经古琴家管平湖精心修理,恢复了漆色、断纹与金徽的原貌。此琴以指扣琴背,音坚松有回响;按弹发音清脆,饶有古韵。我院古琴鉴定家郑珉中先生(管平湖先生的弟子)认为此琴可称故宫博物院最珍贵的一张古琴,可以做为鉴定唐琴的标准器。
3.jpg (105.64 KB, 下载次数: 0)
22:05 上传
传世古琴中以唐代所制琴最为久远珍贵。现在我们所见的古琴成熟形制至少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从传世和出土文物来看,唐琴的制造可称登峰造极,尤以当时雷氏家族所斫之琴最副盛名,又称“雷琴”。唐代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李隆基被迫退休做了太上皇,他的儿子李亨继承皇位,开始整饬唐王朝的烂摊子。新朝新气象,也许这张琴就是为新君登基治礼作乐筹备制作的,原是一张中唐宫琴。
幸运的是这张古琴能为历代文人、琴家和帝王所珍重,传世千年。更幸运的是,在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它又遇上了识琴的慧眼,并经古琴大师修复,宝藏至今。
有如神灵看到这张木质古琴,幽幽然然,我总在寻思是否有神灵活在它灵秀的外表下。难道就没有神灵么?不过是一块无觉的木头,有了神奇的丝弦,它发出的渺渺妙音,就能够穿透凡俗,带你进入心灵贯通的广阔彼岸。诉诉咽咽,似有无限欲说,其音调如此超然、苍茫,才前又止,环环绕绕,不厌缠绵琐细,悠然地触动你的心弦,直入你的心底。
收藏家的眼光中,这件“唐琴”,无疑是一件稀世之宝。按琴音的品位,顶极声调应具有九种品质--“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称为“九德”。自铭“大圣遗音”古琴,世上现存只有两件。难怪清代皇帝要把它入藏寝宫——南宫。
独具心曲的人君,当年恐怕少不了夜静之时玩赏,一快好古的闲情。当年查点溥仪出宫后遗物的人曾吓过一跳,因为经历多年的风雨侵袭, 这件稀世的珍宝,漆面已经结满水锈,不成样子。剥去岁月的这层锈蚀,完好的漆胎,依然光亮可见,足见此器制造之精良。
以指扣琴背,音坚松有回响,按弹发音清脆,饶有古韵。
本帖最后由 啸长风 于
16:10 编辑
『静·茶烟归处』一刻清欢
& && && &&&
1.jpg (33.27 KB, 下载次数: 0)
16:06 上传
& && && && && && && && && && && && && && && &图文/夜色如茶
    以一颗干净朴素的心把自己完全纯粹地融入此情此境,把漫山遍野的浩荡苍绿递送到唇齿之间,安静无争地如一个树墩一样,看着午后的阳光从自己的年轮上慢慢往西偏移。
------------------------------------------------------------------------------------------------------------------------------------------
   我知道春天已过。
那日午后时分,在离开小镇之前,开着车进山,不为踏青,只想随便看看,然后再回城。
车到半山腰时,出现一个分叉口,原路向东,一条新的黄泥路向西。我对这种黄得像泼了颜料般明亮、还冒着新鲜泥土芬芳的路面总是有一种无缘由的喜欢。
   择此路而上,我想知道它到底通向哪里。
山间,下过雨不久,清新的空气中透着潮湿,路两边所有的苍绿正以饱满的状态准备进入更热情旺盛的生命期。我沉浸在这样的生命状态之中时,一扇大铁门挡住了我们的去路,里面是一个原水厂,这一条新路仅仅就是为了通向它。
   原来如此。我和友笑笑,也好,走过就知道了它的去向,于是掉头,下山。绕过一个弯时,看到路边有一棵棵粗大的被砍伐的松树横卧在那里,有两个五十多岁的伐木师傅正在清理树木,几个被切割下来的木墩安静地散落在一旁。
   我喜欢树墩那敦实、寂静、毫不做作的样子,用这树墩设一茶席,一定非常朴素美好。一想到这,我赶紧下车,去问伐木师傅,这些树墩是否可买?
   伐木师傅停下手中的活,好奇地看着我,他们一定纳闷这样一个时髦的女子为何要买这些废木头,然后笑着摇摇头,说,你尽管拿去就是。
   我欣喜,忙道谢,准备把树墩往车上搬时,发现有几个是倾斜的,于是让伐木师傅帮忙加工一下,我算工钱给他们。师傅们爽快答应,但坚决不收工钱!我知道山里人执拗起来就如老黄牛一样,只好不再说给钱的事。
   伐木师傅开动电锯,一站一蹲,细心地切割着不平整的树墩。这时,偏巧下起细雨,最害怕淋雨的我站在山路旁竟不想躲,直想把自己站成一棵树,挺立、舒展,任凭雨携着山风,斜斜地飘落,将我包围。
   是的,那时,我觉得自己就是山路边一棵透着苍绿的树,我无比喜欢那一刻的感觉。
雨虽不大,但不一会就在伐木师傅的发上蒙上一层细细的银色水珠,接着,湿过他们的肩头,湿了那两双有着炒麦子一样颜色的粗糙的手。
   友想不明白,我竟然就为了几个废弃的树墩可以冒雨等待,用这粗糙的树墩摆出的茶席怎比得过贵重的茶器摆出的精致茶席呢?当然,友是不会懂的,那一刻站在雨中的感觉只有我自己知道。
把这些树墩从两百多公里之外的山上带回到这个城市的家里,清洗晾干之后,一个个笃定而安静地在这个有阳光的午后被我摆上茶席,让我的茶器稳觅地摆放在上面,我满心愉悦。
   我端坐席前,闻着树墩散发出一阵阵清新的松木香,看着上面那一圈圈无比清晰的年轮,光阴的痕迹悄然无声地在眼底呈现时,我就仿佛回到那个下着雨的山间,看到那一片片苍绿和老师傅发上细细的银色水珠,有一种欢欣的感动开始在阳光里流动。
   当我的手不经意轻触到树墩上粗糙的年轮时,我知道这树已经死去,我也知道死去的树在很多人眼里,它已无法证明春天蓬勃的力量,但我总是坚定地认为,只要它没有腐烂,它在自己的梦里一定还是春意盎然,我只要一凑近它们,就能嗅到整个山林的气息,那泥土的芳香与雨水的湿润,都毫不保留地明朗着。
   当一棵卑微地长在桂树旁边的乍浆草努力地开出一朵美丽的花儿看着我时,我也满眼怜爱看着它,小心地将它连土拔起,种在一个有空心洞的小树墩里,我要让它在我的茶席上尽展它娇小旖旎的身姿。看,它多美,美得那么自然、简单而又含蓄。
   这一个个小小的细微之处的感动,只有阳光看得到。
   用一份感动设一茶席,最终是为泡出一壶好茶,享受当下这一个朴素美好的旷逸情境。
    那就沏一碗陈年奇兰,没有霸道的香气,却有着丰厚的岩韵。
   我啜着茶,不想政治与战争的残酷,不想房价与黄金的升降,不想娱乐八卦的真假,不想有毒食品与禽流感,我暂且将它们统统遗忘,以一颗干净朴素的心把自己完全纯粹地融入此情此境,把漫山遍野的浩荡苍绿递送到唇齿之间,安静无争地如一个树墩一样,看着午后的阳光从自己的年轮上慢慢往西偏移。
  我知道,这一刻清欢,它不仅仅是关于眼前的这一花一树一茶,,它更有关那个下着雨的午后山间。
& && && &&&
2.jpg (21.53 KB, 下载次数: 0)
16:06 上传
& && && &&&
3.jpg (24.29 KB, 下载次数: 0)
16:06 上传
& && && &&&
4.jpg (27.3 KB, 下载次数: 0)
16:06 上传
& && && &&&
5.jpg (12.92 KB, 下载次数: 0)
16:06 上传
& && && &&&
6.jpg (13.64 KB, 下载次数: 0)
16:07 上传
& && && &&&
7.jpg (32.33 KB, 下载次数: 0)
16:07 上传
& && && &&&
8.jpg (22.59 KB, 下载次数: 0)
16:07 上传
& && && &&&
9.jpg (39.27 KB, 下载次数: 0)
16:07 上传
& && && &&&
10.jpg (42.42 KB, 下载次数: 0)
16:07 上传
& && && &&&
11.jpg (29.16 KB, 下载次数: 0)
16:07 上传
& && && &&&
12.jpg (34.3 KB, 下载次数: 0)
16:07 上传
& && && &&&
13.jpg (19.22 KB, 下载次数: 0)
16:07 上传
本帖最后由 啸长风 于
16:23 编辑
转帖绿鸽子 茶会活动记录文----无上清凉云茶会之 腊八梅花茶会记
1.jpg (40.72 KB, 下载次数: 0)
16:17 上传
2.jpg (22.47 KB, 下载次数: 0)
16:17 上传
3.jpg (19.38 KB, 下载次数: 0)
16:17 上传
4.jpg (29.27 KB, 下载次数: 0)
16:17 上传
5.jpg (22.24 KB, 下载次数: 0)
16:17 上传
6.jpg (28.1 KB, 下载次数: 0)
16:17 上传
8.jpg (34.67 KB, 下载次数: 0)
16:17 上传
9.jpg (65.2 KB, 下载次数: 0)
16:17 上传
10.jpg (30.83 KB, 下载次数: 0)
16:17 上传
12.jpg (23.02 KB, 下载次数: 0)
16:18 上传
13.jpg (19.96 KB, 下载次数: 0)
16:18 上传
16.jpg (31.43 KB, 下载次数: 0)
16:18 上传
17.jpg (25.15 KB, 下载次数: 0)
16:18 上传
18.jpg (23.12 KB, 下载次数: 0)
16:18 上传
19.jpg (26.56 KB, 下载次数: 0)
16:18 上传
20.jpg (44.4 KB, 下载次数: 0)
16:19 上传
21.jpg (24.19 KB, 下载次数: 0)
16:19 上传
22.jpg (30.32 KB, 下载次数: 0)
16:19 上传
23.jpg (54.29 KB, 下载次数: 0)
16:19 上传
梅开时节,正是昆明暖似阳春的数九天,滇中的这方风物水土,得到老天的眷顾,有冬意却毫无冷清萧瑟。
龙泉古观里天蓝如美玉,一树古梅花蕊娇白,疏密错落得恰到好处,在枝头或含或放。微风过时,自然飘落下数蕊,让花树下的吃茶人感慨不已。此情此景,岂能无诗文记之?
于是,古梅下早铺就了淡灰的画毡,笔墨也已备好,手卷落墨处的佳句足够教人回味半响。杨凯兄的“千岁梅花千尺潭,腊八茶约笑冬寒。廿岁四喜开门庆,江南黄芽伴雪煎。”“千岁梅花千尺潭”暗喻了黑龙潭植梅千树,一潭碧水岁岁年年的典故。“廿岁”是指今日开喝的福禄寿喜方砖的茶龄,新年第一次茶会,杨凯兄特意提供了寓意吉祥的福禄寿喜熟砖。最末一句说的是乌蒙山雪水瀹的德清黄茶。千里之外,冰雪在密林深处银白皎皎,茶人魏成宣一勺勺将它盛在桶中带回昆明,才得今日回味无尽的茶汤。
才女宇波的“听泉梅枝下,吃茶一水间。春风等不及,入盏先尝鲜。”颇有兴味,“春风等不及,入盏先尝鲜。”两句尤为生动。时值腊八,龙泉观里暖风拂面,确有春风早至之感,诗句把春风也喻做一位嗜茶的妙人,急急忙探入茶盏嗅香品汤。
“云茶探梅待梅香,潭院试茶杯影藏。乌蒙山雪煎玉蕊,龙泉观里得清凉。”是龚志琼茶席上所作,“云茶探梅”本为茶席名,巧妙入诗皆指云茶会与云南普洱茶,绘出龙泉观里的清凉茶意,点题应景。吴涯兄亦得诗“冬暖寒梅树,人聚一席中;不知春色早,疑是侍茶人。”吃茶数盏,又吟得一阙:“问道普洱龙泉宫,春满枝头驭晓风;茶圣陆羽今尤在,一树梅花一席中。”
又有一首“龙泉梅蕊新,滇中茶人会。梅开望春来,腊八依古庭。庙古茶意清,琴幽人欲醉。寒友一盏熏,琥珀得味归。”是我的席上所联,结句轮到乐骏,他用琥珀汤喻美茶汤,总结全诗,收关得昧!
昔日,故人有西园雅集,诗心文韵,流芳百世。那西园里的古松、青竹,画案上清供的花草,盏中玉色的茶汤,一并在岁月里黯淡成蕴意古典的背影。而今时的茶境,是熟识的老友,是心气相投的知交,是少年时就一年年看惯的梅花与龙潭,茶境亦是人和之境,应和天时之境。
醇香的熟普洱、清润的德清黄茶、蜜兰香单枞,在温暖的冬日有如久别重逢,有的又似意外偶遇的投缘人,和风中的絮语满是早春的温暖气息。茶会意外地来了不少未邀之客,席位也有些拥挤,席主们取出多备的杯盏,却辛苦了备水的茶人。茶会虽少了些许清寂,但多有一些与茶结善缘的人岂不亦是好事一桩!磬声如令,席主同时投茶瀹茶,亦是同时把自己、把席前的佳客一起沁润在茶香中,不要轻易说一盏即可以清心、即可悟道,其实吃茶本是平常事,当下一刻与平日吃茶并无不同,才是吃茶最本真的态度,是事茶人以本真面对自我、面对他人的境界。亦是我一直追寻的人文茶席内涵及“无上清凉云茶会”所提倡的事茶态度。
行茶间歇,熏一炉终南山如济老师专为此次茶会所合的“菩提”“禅心”香。半个月前与如济老师在此煎水吃茶,如济老师取梅瓣少许,说欲合梅花香以助茶会雅兴。回终南山后他修合香谱,调梅之韵,得“菩提”“禅心”二香。和这两款香一起从千里之外而来的还有如济老师的“南山体”诗笺:“绿萼尚怀怯,红芙已展颜。从来高洁士,岂畏冰雪艰。浮生多感慨,涕泪湿青衫。”茶会当日,图片传到新浪微博,如济老师见茶会所联诗句,又遥题“绿萼发寒香,滇中腊日长。佳茗醉佳客,残墨写幽芳。”
柳州的茶友亦来参加茶会,后以“梅花知己”记述当日茶会;“古人不逢知己不弹琴,而梅花素有‘知己’之誉,当引得高山流水,三籁俱齐。”老梅树下,琴音清旷,廖大坤道长的太极行云流水,刚柔相济。茶末,每人一碗腊八腊梅粥,应和腊八节气,是茶会尾声温暖甜蜜的回顾,这里面的梅花滋味,想必会令人回味许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癸巳大寒于昆明一水间
王柏&&香积处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龚志琼 云茶探梅
千岁梅花千尺潭,
瑞雪丰年彩云南。
花影俏枝幽香境,
只待云茶探梅园。
裴芮 无限佳丽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
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王迎新&&遥香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尚高德&&汤点疏影春
寒腊竹炉火正红,疏影暗香早春浓。
仿宋点茶待佳客,水韵丹青醉汤琼。
魏隐萍 一枝春
石泉山房径,问茶疏影斜。
难得故人来,依旧笑东风。
茶会工作人员
司水负责人:李静
司水组:云朵 小屈 杜鹃 小施 魏老师
雪水提供:魏老师
摄影:黄良 吴涯 龙飞
摄像:天润
编导:陆洁
太极表演:魏道长
古琴:丹岩琴馆馆主 贺红刚 西山琴馆馆主 何子珺
茶品提供:杨凯 木白 何子珺
黄良 吴涯 龙飞 盛夏雨\摄影
(50.81 KB, 下载次数: 0)
16:18 上传
2.jpg (40.83 KB, 下载次数: 0)
16:29 上传
“不是闲人,闲不得,是闲人,非等闲人”
清人张潮在其《幽梦影》中说:“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3.jpg (27.75 KB, 下载次数: 0)
16:29 上传
怀简朴心,是让心境宁静而澄澈,使生活远离浮华、趋向简约,以更好地探究生命的真谛。
4.jpg (33.67 KB, 下载次数: 0)
16:29 上传
心存简朴是心灵上的放下,这个“放下”不是什么都不要,而是明白要什么、要多少,以此腾出精力,为自己组合出独具特色的生命内容。幸福终究是精神的幸福,物质固然是基础,但绝非压倒一切;而且来自物质层面的享受是有限的,精神快乐才无穷。
1.jpg (70.42 KB, 下载次数: 0)
16:29 上传
本帖最后由 啸长风 于
00:15 编辑
茶的特性和冲泡方法之间的关联
_2345看图王.jpg (19.36 KB, 下载次数: 11)
00:14 上传
不同的茶类由于生产和制作工艺不同,其特性和品饮价值观也不相同,而相应的冲泡方式则显得尤其重要,就好像我们需要为不同身材的美女量体裁衣,既不能让丰满的美女穿着消瘦的裙子,也不能让苗条的美女穿着臃肿的外套。
3.jpg (23.75 KB, 下载次数: 11)
00:14 上传
譬如各类名优绿茶,其特点是条索漂亮,嫩度很高,汤色清绿,具备高度观赏价值,喝起来气味鲜爽,汤感细腻滑润,滋味和回味则相对淡薄,根据这些情况,通常选用玻璃杯令其能够展现外形,用偏酸性的软水激发鲜爽气息和收敛感来增加香气和滋味,并且选择稍低的水温,激发鲜爽的气息并避免嫩芽被烫变色以及水熟味,在低投茶量的情况下或用冲或者上投法等配合其形体的注水方式来做一段时间的浸泡,令茶叶溶出姿态更美的同时汤感也更加的柔软。
4.jpg (25.85 KB, 下载次数: 11)
00:14 上传
而对于红茶来说,在发酵过程中,其导致滋味类物质大量氧化后,香气物质和回甘增强,其品饮价值主要在于香气和回甘,兼顾汤感,用瓷器来冲泡以激其香,软水令其汤色透亮,滋味保持度良好,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ph值的水来浸泡,在泡的过程中,或以高水温,快速高冲的注水方式来得其香气,或以冲注相结合的方式来令其汤感和香气兼顾。
对于乌龙茶来说,其半发酵的特质令其兼有香气,滋味回味以及汤感,所以在冲泡的时候,根据其发酵和焙火的程度来判断其不同的品饮特性,再辅以相对应的器具和方法,大多数时候跟地域习惯和方便性有关,譬如潮州单枞,多以潮州朱泥壶或盖碗来冲泡,而福建铁观音,则多以宜兴紫砂或盖碗冲泡,在冲泡中,冲注结合,注水或环或定,水线或长或短,节奏或缓或急,皆与泡茶之人对所泡之茶的理解为基础,见仁见智。
2.jpg (19.31 KB, 下载次数: 11)
00:15 上传
对于普洱茶来说,就会复杂很多,这里建议不同年份的生茶熟茶应当区别对待。以7572为例,这是原勐海茶厂的普洱茶熟茶的一个经典配方,其特征主要由三类原料拼配而成,一为发酵程度较轻的,一为发酵程度适中的,一为发酵程度稍重的,原料较为粗老,且杆的比例较大,广东属于相对高湿度地区,该茶产于97年,迄今已有十年,仓储良好,没有霉味等异杂味,在昆明存放后茶体含水量稍干。渥堆加上长达十年的后续存放,导致茶汤中的滋味和回味已经没有太多的丰富内容。根据以上特征,此款茶在器具上选择了用盖碗来冲泡,是为了兼顾到前期的汤感和中期的滑润以及后期的陈香,电磁炉是为了更快的掌握水温,长嘴咖啡壶除了能够令壶内气压相对高一些以外,其水流圆润,七寸不散,方便注水和吊水。
凡以香气见长的茶在冲泡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每一泡之茶汤须出完,残留的茶汤对香气和滋味的影响尤重。
1.jpg (21.29 KB, 下载次数: 11)
17:20 上传
14 / 15 页
本站声明:本网站所有转载之内容只代表作者本人之观点,本网站纯粹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转所转载之内容,无任何商业意图,如本网站转载稿件涉及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您来函与本站管理员取得联系(联系方式: (只收手机短信) 周一至周六 8:30-17:30 或者电子邮箱)。
Powered by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