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的意义是什么意思

《让子弹飞》的真正含义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让子弹飞》的真正含义
上传于||文档简介
&&t​i​n​g​h​a​o
大小:27.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让子弹飞里“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他妈的是他妈的惊喜”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这句台词是指桑骂槐,虽然问的是老汤,但是气是冲他们俩撒的。让老汤翻译,其实是想让黄四郎给个解释。“他妈的”就当语气助词吧。
张麻子是想让师爷亲口说出来。
因为很明显师爷快成了黄四郎的人了,虽然之前暗中勾勾搭搭,但这次几乎要挑明了(师爷对黄四郎说,您才是我的恩人)。黄四郎在这回合较量中明显落于下风,付出的代价是出钱剿匪。让师爷亲口把这次张麻子赢了黄四郎的结果说一遍,也好把他再重新拉到自己的阵营(随后张麻子就说了黄老爷不能夺人所爱)。
做一个不恰当引申,如果说黄四郎代表欺压百姓的恶霸,张麻子代表革命者,那么汤师爷就代表文人或者文官集团,无论是革命还是镇压革命,都需要他们。所以汤师爷要投靠黄四郎,张麻子很生气(张麻子说翻译翻译这句台词的时候,有一个镜头可以看到他很愤怒)同时又不能没有他(知道他骗自己也没有干掉他)。
逼字幕组加上“他妈的”这三个字。你们注意到没,之前段落的字幕中,都没有这三个字,因为电影人物只说一次,现在是两次连着说,再不加上就说不过去了。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翻译的意思是让师爷翻译黄四爷的话,从而逼迫黄四爷说出资助剿匪的话。----也不知道当初是怎么想的,分明不是能说得通的想法。
大概是导演对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故意的表述歧义的一种讽刺吧。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解读《让子弹飞》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解读《让子弹飞》
上传于||文档简介
&&转​载​的​ ​ ​为​了​方​便​大​家
大小:7.22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让子弹飞
大家都在找的词语:
按拼音查词语:
基本解释  《让子弹飞》讲述了北洋军阀时期,发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传奇故事,将展现马战、***战、巷战等诸多大场面镜头,同时穿插了荡气回肠的兄弟情谊和乱世爱情,是一部融合了江湖热血和黑色幽默,突破中国传统大片风格的西部传奇大片。
  中文名:让子弹飞
  外文名:Let The Bullets Fly
  其它译名:让子弹飞吧
  出品公司:英皇电影[香港] 等
  制片地区:中国
  导演:姜文
  制片人:马珂
  主演:周润发等
  类型:剧情,***战,动作,黑色幽默
  上映时间:2010年&详细解释&  演职员表
  监制:董韵诗(香港)
  编剧:姜文、述平、郭俊立、危笑
  摄影指导:赵非
  摄影师:李强
  服装设计:张叔平
  录音:温波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制作公司:
  英皇电影(香港)
  北京不亦乐乎影业有限公司
  中影集团
  中联传播
  江苏幸福蓝海文化公司
  主演:
  周润发 Chow Yun fat
  姜 文 Jiang Wen
  葛 优 You Ge
  刘嘉玲 Carina Lau
  陈坤 Chen Kun
  胡军 Hu Jun
  白冰 Michelle
  冯小刚 Feng Xiao Gang
  苗圃 Miao Pu
  周韵 Zhou Yun
  廖凡 Fan Liao
  邵兵 Bing Shao
  姚鲁 Yao Lu
  张默 Mo Zhang
  姜武 Jiang Wu
  危笑 Wei Xiao
  胡明 Hu Ming
  杜奕衡 Du Yiheng
  李静 L i Jing
  杨奇雨 Yang Qiyu
  剧情简介
  《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章。《盗官记》讲
  述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川西,胆大包天而又嫉恶如仇的土匪头子王大麻子,机缘凑巧了解到了国民政府卖官的潜规则,突发奇想决定买个县太爷的官过过瘾,同时利用这个机会向害得自己家破人亡的大地主黄天榜复仇。为了能顺利改头换面,他找来了在衙门混迹多年的陈师爷。在后者的帮助下,王大麻子改名为张牧之,大摇大摆地提着几大箱银元上省城买官,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故事。(剧情变化甚大)
  幕后花絮
  葛优、姜文两大内地华语影坛传奇男星15年来的首度合作,更有华语顶级巨星周
  润发鼎力加盟,由不亦乐乎电影公司和香港英皇电影、中影集团、中联传播、幸福蓝海公司联合投资,姜文导演执导的影片《让子弹飞》,集结了当下华语电影的顶级阵容。
  《让子弹飞》将于今年暑期正式开拍,影片讲述了北洋军阀时期,发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传奇故事,将展现马战、***战、巷战等诸多大场面镜头,同时穿插了荡气回肠的兄弟情谊和乱世爱情,是一部融合了江湖热血和黑色幽默,突破中国传统大片风格的西部传奇大片。
  《让子弹飞》一片随着发哥在开机发布会上曝光姜武加盟,打出&十一罗汉&概念的姜文新片《让子弹飞》男星阵容已经曝光10人,姜文、周润发、葛优、陈坤、胡军、姜武、姚橹、廖凡、邵兵、张默十大男星汇聚星光耀眼,也让谁会是第11人成为影片最大悬念。而记者昨日获悉震惊消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深圳工作同父异母的弟弟马克&恩德桑乔受邀客串,出演一名牧师,这是他首度亮相大银幕。
  周润发混搭葛优,姜武首度加盟兄弟档,《让子弹飞》此前的阵容已经给人不少惊喜,而奥巴马弟弟加盟更为这部传奇大片增添戏剧性色彩。据悉《让子弹飞》中有两名外国牧师的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却会在一场重场戏中亮相,计划在月底拍摄。剧组到广东后向奥巴马弟弟发出邀请,没想到过程比想象中顺利。据知情人介绍,双方见面十分融洽,&马克&恩德桑乔身材保持得挺好,脸型也非常适合上镜,重要的是他的汉语实在比想象中还流利,中国文化功底也非常深,客串这个角色一点问题也没有。&
  《让子弹飞》片方昨日接受采访时证实剧组的确邀请马克&恩德桑乔出演,不过只是客串性质,只有一两场戏。因为奥巴马当选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2002年就已经来深圳定居的马克&恩德桑乔也一举成名,他和奥巴马同父异母兄弟的身份让他成为中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不过,在过去的两年中,他延续了他在中国低调的生活,身为一家公司老板的他很少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上个月奥巴马总统上任后首次访华,他的河南籍妻子才首次在媒体前曝光。据了解,此次联系到马克也让剧组花费不少周折,马克起先也以估计商业演出为理由推辞,但片方的诚意打动了马克,而一直热心慈善事业的马克提出的唯一要求则是,要把全部片酬***给慈善组织。崔卫平:《老炮儿》比《让子弹飞》有意义|老炮儿|让子弹飞_新浪新闻
崔卫平:《老炮儿》比《让子弹飞》有意义
崔卫平:《老炮儿》比《让子弹飞》有意义
  文/崔卫平
  《老炮儿》是那种电影,在没有看之前,关于它的评论已经铺天盖地,影片的剧情和人物如雷灌耳,但这并不妨碍你走进电影院,看完之后还是会产生新的感慨。这是一部十分成功的电影,比《让子弹飞》有意义。
  大部分批评和议论来自影片之外,属于“深度调查”。有从现实的角度,举出不止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说明不管是早年还是现在的“老炮儿”,实际上都比冯小刚坏得多;也有从历史的角度,一直追溯到1968年的北京江湖,其中一个死去的18岁少年的名字经常被人提起。但是等到观众从头到尾看完片子,可以肯定这片子不是关于“文革”的。
  原本不需要从考证的角度来理解一部电影。当人们手持电影票,就意味拿着一份契约:我进电影院可以相信任何从未发生过的事情。电影是做梦,梦在这头,现实在那头。这与现实中正好相反,现实在这头,梦在那头。
  正因为不是现实,一旦人们在电影中看到某些“现实”的东西,便会感到惊讶和满足。仿佛它从梦想的隧道里,找到了一条通往现实的道路。该片中出现的城管打人、路边高楼有人扬言自杀,作为“现实”来说,它们没有超出一般新闻的水平,但是观众们看了还是觉得深受感动和鼓舞。反过来,北京雾霾这么大个事儿,一部地道北京味的影片只字未提,有谁而能够因此指责这部片子吗?不会。
  电影有电影的功能和角色。它主要不是与现实有关,而是与人们头脑中的期待和欲求有关。现实中没有的,才是在电影中追求的;在生活中不能得到实现的,才是人们希望在银幕上看到的。关心《老炮儿》,不是关心它与现实(或历史)相符与否,而是关心在这部影片中,到底释放了什么样的想象?投射了什么样的梦想?作为文化消费产品,这些梦想欲求不仅属于制作者,能够得到观众如此热烈的响应,也属于观众。其中有些投射是自觉意识,也有些是无意识的自然流露。
  因此需要回到影片本身,看看它实际上提供了什么,将讨论严格限制在影片所提供的内容的范围之内。如果发现它与现实不相符的部分,还是要求助于影片本身的上下文,查看它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想要收获什么效果,而不是简单地说“yes”or“no”。当然,这样说也不意味着在事实面前电影可以为所欲为,该严谨的时候还是得严谨。影片中提到1983年老炮儿曾经与大院的人有过一战,一个人对付十几个人,这个细节可以订正。此时来自大院的年轻人早已走出灰头土脑的低谷,从政或经商,用不着在街头打群架了。
  身处北京腹地的贫民区,老炮儿感到的主要不是经济上的窘迫,而是精神上的极度不适。他穷困而不潦倒,衣着整洁,出场的时候穿着黑色高领毛衣和皮夹克,心里揣着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虽然一脸牢骚,但是请注意,他的牢骚并不是因为个人、因为年老、因为时代在进步,相反,是因为时代在退步。放到今天,在人们已经具备种种现代化历练之后,经历了中国式劫难和中国式速度之后,这不该视为一个“九斤老太”式的抱怨。
  “如今这社会,咱都弄不明白了”,他操心的是天下。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一个社会失序和道德滑坡的年代,他没有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不去装清高。一个人可以看起来像鸵鸟,甚至一度就是鸵鸟,被囚禁而动弹不得,影片中也的确出现了这么一只,但是鸵鸟也是鸟,长着一颗鸟的心脏,它始终想飞,说不定哪天就飞起来了。
  鸟总归是鸟,人总归是人。在老炮儿胸膛里埋藏着的是“人心的秩序”。憋屈是哪儿的憋屈?是人心的憋屈。这部电影给出的,首先是一份人心的答卷,在目前条件下也是一份直接的答卷。古龙小说中的人物穿的是古代服装,最多借古喻今,而这部影片穿的是我们自己身上的衣服,邀请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来回答。尽管微信中流传许多激烈的批评文章,把电影说得一无是处,但是你去电影院看看,感受那种观影的气氛,就会知道这回观众是认真的,不是前来看笑话的。
  有批评说,中国向来缺少个人,看重集体,现在又出了一个老炮儿。听上去有点道理,六爷身边离不开人。
  但是再想想吧。假如一个人在世界上得不到任何保障,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可能随时被剥夺,他受了欺负无处说理、上告无门,遇到灾祸叫天不灵、叫地不应,他毫无出路不是因为他没有本事,而在于他没有门路;不管他周围的世界多么花花绿绿,他一张门票也没有;不管他周围的财富积累了多少,就是没有人替他撑腰。他脆弱到了像一枚鸡蛋随时被击碎,他的整个生活就是被击碎和等待下一个攻击的来临。他的处境早已经让他知道什么叫做“个人”,只是“主义”不起来,那是真正的“孤独一人”,而不需要通过书本。他怎么办?他们该怎么办?
  老炮儿身边正是这样一批人,他们是光鲜北京城里粗糙不齐的存在,处于这个现代化城市中看不见的背面。闷三儿上了岁数还给人代驾,网上流传被删掉的一段视频,说他如何饱受乘客羞辱;灯罩儿养家糊口用的煎饼车,说被没收就被没收了;这一位“82年复员回来腿伤得跟王八蛋似的,吃着低保,还得看人脸色”;那一位媳妇瘫在床上呻吟,身边只有白发苍苍的老伴一人。难道只允许有权势的人拉帮结伙,弄出他们自己密不透风的联盟,联起手来像高高的城墙,挡着卑微者的所有活路和前景?
  所谓“江湖”就是这么来的。你有大社会,我有小社会。人们互相依靠,天塌下来的时候,能够有一张网将自己兜住,不至于马上粉身碎骨。这在中国是一个古已有之的传统。“江湖帮派”既是一种文化,体现在各种传奇文本当中,古有《水浒》,今有武侠,实际上也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作为社会存在,其构成对于主流社会的一种补充和平衡,有时候也构成挑战,令官家警惕和防范。儒家文化对这一点始终是盲目的,儒家精英们处在官与民之间,不可能拥有真正的民间视野。至于民间视野到底如何,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因此,你不能因为老炮儿身边有这些人,就说他不够“个人”。你也不能说因为老炮儿“罩着”闷三儿、灯罩儿、话匣子和弹球儿,就说他与真正的民间还隔着一道。那是一个小社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和关系。既然是社会,就会有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问题在于老炮儿凭什么运作起他那个社会,他靠什么在他的周围赢得了权威和信服,其中是否有一些令人信服的成分。
  又有人说,这方面老炮儿最没有资格了。他要是像个“人儿”,而不是当年打砸抢的“主儿”,就没有文化大革命这回事了。错!即使是老炮儿,当年也不是打砸抢的主儿,那主要是大院出身的红卫兵所为,他们来到陌生的社会,是打算将与国民党的斗争进行到底。历史上胡同出身的老炮儿正是看不顺眼大院红卫兵,当年便与后者对阵交手的。尤其是结合电影本身,许多迹象表明,老炮儿是一个经过反省的、痛定思痛的形象。即使当年老炮儿处于一个没有规矩的世界,也不能否认他从自己经历中获得了一些教训和新的视角。
  影片反复让老炮儿及他人说,就他们这些十八九岁的“生瓜蛋子”,最不知深浅,打人不知轻重,做事不问后果,这是一种沉思回望的态度。老炮儿阻止灯罩儿,说拖家带口的别搭进去;阻止闷三儿,不让一帮年轻人冒险,都是对于生命的珍惜。他最后单刀赴会,也是不想连累其他人。更有说服力的,是他与儿子的关系。
  儿子远非他重出江湖的一个引子和借口。如果是那样,这个人物就立不起来了。他把儿子寻回来,是浪子回头的表现。影片不惜花篇幅描写他与儿子的相处。儿子回来后爷俩吃饭那一场戏多少有些啰嗦,看上去有点跑题,对于老炮儿来说十分重要。他要捂着脸、低着头听儿子的训斥,听儿子讲述妈妈被人撞了躺医院走廊什么样儿,允许儿子问责“你一进去好几年,我怎么活下来的”。最终当爹的虽只是简单的一句: “过去的事儿咱不提了”,但那语气语调里面,分明有愧疚、悔恨的成分。不是说当年的老炮儿都这样,但影片中就是这么给出的。人们只合适谈影片中出现的内容,而不是没有出现的东西。仍然有人浮皮潦草地说,“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都是看片子不仔细的结果,作为观众不合格。
  老炮儿靠什么维系他的小社会?他又凭借什么重整山河?如果不认同眼前的“溃败”(孙立平教授语),他渴求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秩序?这些问题才真正能够抓住今天电影院里的观众,不分年龄性别。
  核心是一个“义”字,正像影片结尾儿子所开的那家酒吧,叫做“聚义厅”,是遵父亲之嘱。这当然会引起人们很多联想。它曾经作为梁山好汉们的聚会、议事和出征的场所,已经被赋予了许多意义,很难再有思想展开的空间。老炮儿思想资源也就到此,这体现了他的历史局限性。但它起码透露了一个信息,把被宋江改成“忠义堂”的地方再改回来,坚守民间立场一百年不动摇。“仁”和“义”有所不同。“仁”所释放的是一个统治阶级立场,它是在规劝统治阶级成员,不要把被统治阶级吃掉,因此,只有“人”才能“为仁”。但这样提倡的时候,也是在肯定阶级差序。“义”不同。“义”属于“小民”,即孔子说的“小人”。“义”的含量比“仁”丰富广大,既有其通向形而上的一面——“公义”、“正义”、“大义”,强调一个“正”字,不偏,“为正是忠”,“为正而义”;更有其直通天下人间的一面——“情义”、“恩义”、“侠义”,强调不偏,体现了真正意义上平等的诉求。
  如何释放“义”?历经沧桑的老炮儿告诉人们:讲规矩。六爷所说的“规矩”,不能直接放到“文革”年代来理解,影片并没有刻意强调“文革”,没有关于“文革”的直接描绘。就六爷对它的运用来说,这是一个来自祖宗的笼统概念。称之为“规矩”,就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方面专享,而是需要双方共同遵守和维护的。规矩反对特权,反对任何人超越于规矩之上。这是我的规矩,也是你的规矩。比起“以仁安人”,规矩更强调“以义正我”,每个人需要守住他的本份,守住他的界限。
  规矩与法律不同,它没有写在纸上,形成条文,更多是约定俗成,尤其是在看得见对方的眼睛和鼻子的前提下,以平等的身份,征求对方的同意。当面立约是一种祛魅,不管是权力、财富,包括传奇本身,当真身出现时,神秘感即消除。城管与老炮儿的互相对视,小飞与老炮儿的互相点头,对抗即对等。这也是阿彪为什么不喜欢六爷盯着他看,这种盯法让阿彪感到不自在,为此竟然给了老炮儿一巴掌。
  规矩需要有人践行才能成立,践行也是发出一种邀请,需要对方来响应。六爷本人成了首先要按规矩办事的人。他同情灯罩儿,但不护着他,帮他赔了三百块钱,不去要回他的车,不管怎么说,无照经营,在目前条件下尚未得到保障。儿子是他全力想要回的,但是他也承认儿子犯了错,对于划破车这件事情要负起看得见的责任。灯罩儿无心中惹下了更大的祸,把白色油漆直接刷上了车,老炮儿也不推诿,觉得必须由自己把这件事情承担起来。比较中国电影里的第一个“文革之子”《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遇事耍小聪明百般抵赖的做法,这位老炮儿已经升级过许多回了,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规矩还需要有头有尾,有承诺有兑现。说十万就是十万,再困难也要拿得出。这不应理解为好面子,而是信守诺言,一诺千金。说颐和园野湖茬架就要赴约,心脏病不动手术冒死也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在说到做到方面,才能够最终看出一个人的质地。老炮儿不用“良心”这个概念而用“规矩”,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人与人之间无法逃避的,而不是独自面对的。
  有批评反驳说,恰恰是冯小刚扮演的这个角色不讲规矩。本来要赔偿十万块的,被偷来之后不提还回去。略微做一点辩护,微信上流传另一段被删掉的视频,是老炮儿在某个夜晚,将那女孩拿回来的厚厚一沓钱送了回去,设想这样的安排也许更符合情节:六爷将钱送了回去,小飞这才发现里面夹着的银行对账单没有了,于是开始了下面的戏。不知为什么这出戏在影片中没有出现。至于向中纪委举报,当属六爷与生俱来的局限性,他的“天下观”让他有一个超出小社会的视野,实际上这个细节并没有释放更多戏剧能量,由此而引发新的对峙或冲突,只是交代一下而已。
  应该说,构成影片框架的基本冲突及其转折都不够“硬”,不够经得起反复推敲。还钱、偷钱、损坏车及再次损坏,包括由一张银行对账单而推向高潮,所有这些与其说接近影片中人物的处境和做法,不如说更接近编剧的头脑。
  作为中国式黑帮片,这部电影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有许多。
  影片的确对老炮儿这个角色采取了美化和神话的立场。这不仅是商业片所需要的单一、脸谱化的处理,而是有一些明显的盲点。
  人们谈到老炮儿的“直男癌”,这个批评是中肯的。许晴扮演的话匣子是一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角色,不结婚,还要对他死心塌地,还要允许他用“女人”一词表示不信任。这是一个男人想象中的女人,他们要的就是这种样子,而不是女人实际上是这个样子。
  除了性别高低,影片还流露出某种地域高低的立场。两位年轻人问路,说话的男生所使用的是外地方言,只能听得出是外地的,而听不出是哪儿的,弄得夸张滑稽。随后六爷还来了一句,“连tm路都不认识”,透着满满的地域优越感。
  接下来是与蹬三轮的简短招呼。照说在后海蹬三轮的,一般是北京人,但是影片中招呼六爷的是一位明显操外地方言的爷们,说天冷没生意,你不如蹬三轮去。六爷表示很不屑,嘲笑对方把自己当骆驼祥子,“伺候别人”。他是北京人,是北京大爷,不像外地人那样有缝就钻,像蚂蚁一样劳碌不停。
  官二代的小飞只能是外地人,一身港台打扮。不管在北京待多久,也不管年轻人学习语言的能力有多强,吴亦凡的口音里不带北京腔。是北京没有官二代小混混了吗?不是的。应该是看起来外地的官二代更加没有合法性,类似于“哪儿来的野种”。
  老炮儿倔强而悲情。说实话,本人不太喜欢这种悲情的东西,缺乏克制,比较“刻奇”(kitsch)。生病这件事在剧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剧作来说是一件比较省事的做法,也容易博得观众同情的眼泪,但是由自然灾祸造成的戏剧冲突,会冲淡人物本身的意志,削弱他的智慧和行动能力。在路边送给山东女孩200块钱,是老炮儿“义”的体现,但是这200块钱转而又寄还回来,不符合侠客的“雁过不留名”。虽然不是老炮儿的本意,但却是影片的意思,属于整个影片美化民间的次要零件。
  最后那场颐和园野湖茬架,首先应该看作是影片所需要的戏剧性冲突,属于“黑帮片”的必要构件,有评论在其中投放的东西太多了,将此直接等同于现实。影片中所涉及的黑金与民间的矛盾,在今天的现实中是无解的,电影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因此通过一次大鸵鸟的飞行,进行“离地”的虚化处理,转向了象征性。观众在电影院里的头脑是脆弱的,即使在画面中他们得到了宣泄性满足,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出了电影院之后,马上从事“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在这个意义上,电影便是“口炮党”。然而现实永远不是电影,不会按照电影的逻辑走。
  结冰湖面上的对峙,作为镜头是有力的,但是其中也让人感觉到十分不安的东西。老炮儿穿上当年缴获的军呢大衣,手持寒光闪闪的军刀,单***匹马也是颤颤巍巍地往前冲,一下子扩增了眼前的天地空间,仿佛六十年前的情景再现,迷蒙反光的湖面有一种招魂的感觉:今天的对立,莫不是当年对立的延伸?是否历史还在继续,剧情和角色基本没有改变?如果是这样,是否意味着需要重来一次?
  有人希望这样。这样希望时,没有注意到那个结局,就是当年的少年必死,其余活着的人从中得到的只是锁链,其余什么也没有。结局的虚无渺茫提示着起点上的渺茫虚无。因为这个起点是由一只巨大的手来设置的,起点上的对立是被命名的,起点上的方式是被划定的。想象湖面上的对峙作为理解今天中国的图式和出路,那是思想资源的局限,是一种真正被剥夺的悲哀。
  老炮儿穿着当年对方阵营的衣服在冲锋陷阵! 这不仅表明将对方制服,而且是要像他们那样神气,像他们那样耀武扬威。十八岁的周长利问:“凭什么红卫兵就要打人?看电影就要坐前排?”他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是他也想享受同样的待遇。他在模仿他的对手,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从思想到外表。这是一种灵魂的被奴役,用胡风的话来说是“精神奴役的创伤”。深陷于对方的意识形态而不自知,不能自拔,管虎让冯小刚演成了祥林嫂,用对方的思想来扭曲自己。
  不可能以此来要求当年的人们。但是事情过了六十年,在我们有了更多、更加丰富的思想资源之后,还停留在六十年前的框架里,意识深处中躺着这么一件黄呢大衣,让人唏嘘不已。
  黄呢大衣是没有规矩的象征。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