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是富二代富不过3代?

【今日笑点】为什么穷不过三代和富不过三代
  1、为什么穷不过三代和富不过三代
  为什么穷不过三代和富不过三代,说得好像很有道理,我都不知道怎么反驳了。
  2、有梦想的咸鱼
  去买咸鱼,问老板:“这鱼怎么涨价了?”
  老板说:“这一批是有梦想的咸鱼,所以贵。”
  3、 买的车太小,车震......
  想买一辆车,昨晚问老婆买高尔夫怎样?
  她说不好,太小了,车震的时候有些角落会碰到,痛死了。
  我心想老婆真体贴,可是仔细一想,我们好像没有车震过啊?
  4、有一个有钱的老丈人真好!!!
  刚认识老婆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因为家里条件不好。
  一家人挤在30平米的地方。。。
  经过奋斗现在结婚了,有了一套130平米的房子,开着Q5!
  谢谢老婆陪着我奋斗,没有什么内涵的就是想让你们知道:有一个有钱的老丈人真好!!!
(责任编辑:HN666)
11/24 11:15
银行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库: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家族企业为何“富不过三代”?
  近几年来,企管学者开始对家族企业的经营方式产生兴趣。他们认为,家族企业同时具备经济的和亲属关系的功能,因此要研究家族企业,必须先仔细的分析家族制度。尤其是在东方社会,家族企业通常诉诸于&社会和情感的方法&,而非以&正式的组织和制度&,来面对挑战。东方社会中,又以中国人最重视以人际关系来经营企业。由于家族拥有并且控制某个企业,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的转移到企业的经营,造成很大的影响。   1、生命周期短暂   家族企业的共同特色之一是&&生命周期期短暂。在美国,家族企业的平均生命是二十四岁,而且只有30%的公司能传到第三代。一般认为,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家族企业中更严重,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根据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只有4%的新加坡当地企业,是由第三代家族经营。许多人认为,家族和企业利益的冲突,导致许多家族企业的夭折现象。   家庭对企业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学者关心的话题。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家族提供所需的资金和人力。最近,家族更被视为东亚国家力量的泉源。   但是家族对企业也有不良影响。有学者认为,个人职业生活的规范,是客观的,以专业内容为准;而个人的家庭生活规范,是主观的,通常以风俗、情感为准。因此,家庭在分派工作的时候,常考虑到的因素是年纪和性别,绝少依照客观的能力表现,可能影响到企业制度的理性发展。在自由竞争的市场,家族和企业的利益冲突,恶化成企业的致命伤。   一位学者研究香港的家族企业,发现导致企业分化的因素有二:家族成员的人数有限,限制企业的发展;内部的财务政策,过度保守;以及男性子嗣的平均分产继承制。   赞成家族有利企业的人,是从企业草创期的观点出发;而反对家族干预企业的人,是从企业成长期的观点来看。换句话说,家族对企业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依企业的生命周期而变。   家族的第几代掌管企业,对于企业发展的风貌有很有的影响。根据学者对美国企业及台湾大企业的研究显示,企业在创办人和第二代接班人的手中,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转变一般而言,是透过三种方式进行:其一,家族逐渐抽身,不再插手企业营运;其二,企业本身进入一个新时期,采取新的管理方法;其三,企业和家族同时改变,互相做更进一步的调适。   2、不一样的第二代   一般人认为,不同时代的企业家,个性发展也不同。或许因为第二代和第三代的企业家,成长的环境比较富裕舒适,没有多少吃苦的经验,读书的机会也比较多,个性自然不同于上一代。正如一则漫画所描绘的,第一代打先锋,从手推车发迹为成功的企业家;第二代虽然努力守成,以巩固企业的基础,但干劲不足,也缺少弹性的经营。最后,一群浪荡子孙,沉溺在恶习中,无力振作,整个家族因而崩溃瓦解。   另一种说法是,社会与经济的思潮,塑造企业家的人格和价值态度。举例来说,在本世纪初经济扩张年代出生的人,与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恐慌年代出生的人,显然有不同的价值观。二次大战后出生的人,也跟今日的小孩不能相提并论。或许因为年轻的一代比上一代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有的家庭抱怨下一代对经营家族企业的兴趣不大。   此外,家族成长过程中,不同的阶段,经营的策略也不同。当一家公司从开创期迈向成长阶段时,如果没有新的制度和经营风格,可能会垮台。不少学者寄望年轻的接班人,能带进新的经营管理方式。但是,新一代的接班人能否创新,得从企业家族成员的关系来看,才能进一步的了解。   要实现家族与企业&如鱼得水&的融合需要克服诸多障碍。   3、创业家来自小家庭   中国家庭的特色是父系制度,虽然中国人一直以为大家庭是理想的生活方式,但是大家庭制度在中国并不很普遍,它比较常存在有钱的商人和地主家中。此外,大家族本身最不可能培育出爱冒险、白手起家的创业家,因此,第一代的企业主普遍来自简单的核心式家庭。   但是,假设第一代企业主有几个儿子,一旦第二***始接班,整个局势会变得比以前复杂。依照中国风俗,每位儿子都有权利继承一份公平的财产,第二代的儿子,早晚一定会分家。但是,如果分家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营运,例如规模变小,也许第二代会考虑延后分家。以免降低原来企业财产的价值。依此看来,公司财产尚能有效的团结各个家庭成员。事实上,许多公司在企业交班后,第二代少主宁愿集体领导,也不愿分家的例子,随处可见。   封闭的经营管理是大部分中国家族企业的共同特色,不管年纪、能力和经验,只有近亲才能掌管大权。一位研究菲律宾的中国家族企业的学者指出,中国家族企业通常会画分为三个圈圈,最内圈绝对是企业主的家庭成员。事实上,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全世界中国家族企业最大的弱点;有能力、有经验的外人不得不离开公司,只因为他们发觉自己永远打不进核心圈子。   4、家族企业的小圈圈   这种圈圈现象,有助于了解中国家族企业,不仅因为所有重要的决策都是在圈内达成,更因为它提供一层保护膜,让家庭关系能轻易的转移到公司内部作业。而在所有的家庭关系中,又以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最重要。   父子关系,是中国家庭最重要的一环。西方学者认为,传统上,父子关系是中国家族延续、祖先崇拜的一种手段。因此,孝顺的观念,不只是在确定父子关系,更是人生最重要的德性。 在中国父子关系的持色是,儿子对父亲的责任义务显然比父亲对儿子的关系,受到更多的要求。父亲的地位高高在上,与天、地、君、师并列,每个人都应当要尊敬这些关系。中国社会父子关系严密,绝少允许有违反常轨的余地。   父子的敌对关系,在中国社会并不流行,也许是因为强烈的道德因素使然。只要为人父亲的存在一天,为人子的彷彿不存在似的;只有在为人父逝世后,为人子的才开始露面,以免干扰他父亲的地位。中国人的儿子,似乎比较能够接受以下的事实:只要父亲活着,就是公司最高的管理者。依照中国的道德标准,闹家庭革命是完全不能令人接受的行为。   5、善变的兄弟关系   等到家族的父执辈退位后,家族企业的情况跟着大大改变,年轻一***始登场当家。在中国的社会组织中,兄弟也是五伦中的一伦。中国人以手兄关系来形容兄弟之间的感情。   尽管如此,中国的兄弟关系中隐含一些天生的弱点。举例来说,分家的观念,从小深植在中国人心中,等于告诉他们说,目前的家庭,只不过是暂时的组织,将来总会分散开来,各人自立门户。因此,聪明的人应当看紧自己的利益,即使牺牲家族的共同利益也没关系。   举例来说,台湾人把属于各房的东西叫作&私&的,属于大家族的叫作&公&的。结果每个人只要照顾&私&的财产,不大愿意花精神照料&公&的财产。兄弟之间的冲突和紧张,也反映在相信住宅和祖先的风水,对各房的庇荫不同。这种暗流,在兄弟成家生子后,益发严重。由外面娶进来的妻子,变成家族的成员后,他们自然而然的更加注意自己子孙未来的保障。   一位学者同时也指出,中国家庭在训练儿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方式不一致。小时候,父母都教大的孩子要让小的,但是,等孩子长大***后,却要小的让大的。因此,年纪小的弟弟,通常训练不足,兄弟间常发生错误的期望,加重彼此间的冲突。   小公司的存亡,决定于它是否有能力面对公司成长的挑战。而公司能否面对挑战,又绝大部分决定于内圈的决策单位,能否有效的经营企业。   在第一代企业主当权下,他可以说是全家和企业最位高权重的人。在家族中,内部的命令网络是由上而下的,这位父亲不需征询他人,就可以作任何决定,也不须担心他人的质问。以往的实证资料也显示,公司的创办人比第二、三代的经营者,更少考虑到其他家庭成员的看法。因此,他可以全心全意的达成他为公司和家族设定的目标,不必花太多心思应付如何团结家人的问题上。这种领导人被称为行动导向的决策者,是企业创办初期最需要的领导风格。   相反的,如果第二代的长子当权,由于兄弟的平辈关系,家族内的命令网络变成平行的。权威自是比不上第一代的父亲,他必须常常诉诸于协调、谈判、辅导等策略,来经营企业。   由于兄弟之间的目标不同,为了个人利益,也许会设法各自争取更多权力来控制公司,或者不惜在公司制造派系,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所谓的权威,是分散在各自的小圈圈上,与个人的专业能力无关。有的学者因此认为,就像与人合伙开业一样,这种兄弟关系是非常不稳、又脆弱的。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整体经营受到严重的伤害,包括:目标不一致,命令不能统一,责任分派不是以技术能力为主,权威不够。不幸的是,这些却是一个公司进一步成长最重要的条件。   6、避免家族利益泛滥   自古以来,为了改善兄弟之间破坏性旳冲突,中国人一再强调道德的解决方法,告诫兄弟应相亲相爱,家和万事兴。西方的管理顾问也建议兄弟之间,要以较超然的态度,来处理敌对的行为。   其他的学者则提议,必须加强管制家族和企业两者的领域,避免家庭的利益泛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这些建议能否成功,有赖于兄弟之间是否有诚意和毅力,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大部分学者,对于这些企图融合家族和企业,又能同时维持自身的地位等建议,抱悲观的看法。认为家族应与企业分开,因为家族只会干涉控制新的经营制度,两者分开才能保证彼此的正常运作,把对方的干扰,减到最低。或者企业家的第二代应从事与企业不相关的工作,把资金营运交由信托基金会来掌管。只有把家族企业转换成专业化的经营,才能延续家庭企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许士军,任教于新加坡大学,本文取材自《中国家族企业人际关系中两代差距之研究》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图片新闻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查看: 29730|回复: 34
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我悟出的一个道理!!!大家看看对吗?
微信分享→
注册时间11-03-21
帖子威望银币
五品知州, 积分 164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18 积分
发表于 11-11-03 13:06
富不过三代在乱世中是成立的,比如秦始皇没有三代就完了,曹操3代就完了等,在盛世,比如现在,有钱人可以买商铺,收租金,等孩子大了交给下一代,产权就算是30年,收回成本后还可以再买,反正有钱,买呗,一代一代这样传下去,只要没有出现一次性把商铺卖了把钱全花完的那种人可一直延续下去。
穷不过三代在盛世很难成立,比如现在爷爷没钱,没权,爸爸没钱没权,那自己肯定也不是很有钱,除非彩票啊之类的(不过几率不是一般的小),在乱世呢,都知道一句话&&乱世出英雄,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有钱了,或有权了,就看自己的本事了。
所以我悟出的道理是& &在乱世靠自己就能翻身,在盛世要靠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翻身。关系是靠积累出来的(当然除非自己能力很强)
& && && && && && &&&
注册时间11-10-17
帖子威望银币
发表于 11-11-03 13:07
注册时间11-03-21
帖子威望银币
五品知州, 积分 164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18 积分
发表于 11-11-03 13:08
随便说说,大家轻拍
注册时间10-09-17
帖子威望银币
八品县丞, 积分 19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32 积分
发表于 11-11-03 13:10
有一定的道理
注册时间11-01-24
帖子威望银币
“少废话~!”
五品知州, 积分 149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19 积分
发表于 11-11-03 13:16
注册时间11-01-24
帖子威望银币
“少废话~!”
五品知州, 积分 149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19 积分
发表于 11-11-03 13:16
注册时间11-02-04
帖子威望银币
四品知府, 积分 242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36 积分
发表于 11-11-03 13:28
努力对得起自己和家人,财富是努力的结果。
注册时间11-02-04
帖子威望银币
四品知府, 积分 242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36 积分
发表于 11-11-03 13:29
穷不过3代,富不过3代,只是穷人在自我安慰.
注册时间11-02-04
帖子威望银币
四品知府, 积分 242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36 积分
发表于 11-11-03 13:30
靠排富豪榜出名的英国小伙子胡润发布的一个榜单——《胡润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显示,在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说法,德国则用3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摩根大通投资银行在通过对《福布斯》杂志最近20年的全球首富排行榜进行研究发现,在400位曾进过全球富豪排行榜的名流中,有200多位富豪因“千金散尽”而退出富豪排行榜,只有1/5的人能够维持其地位,统计表明这些有钱人的风光场面通常都维持不了20年。麦肯锡的一项研究指出,全球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大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能够传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数量不足总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三代以后还能够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在中国,近几年的一个统计数据同样显示,香港富豪在交棒予第二代的过程中,剔除其他市场因素,其家族上市企业股价平均下跌80%,台湾及新加坡的第二代富豪平均跌幅为40%。在海外,有名望的华人家族有100多个,但并没有很多超过30年历史的家族企业。看来,“富不过三代”成了普遍现象,全球家族企业面临“穷孙子”问题。  
注册时间11-02-04
帖子威望银币
四品知府, 积分 242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36 积分
发表于 11-11-03 13:31
试着作如下分析说明:
“富不过三代”的意思应该是:前人创下了富裕的家业,后人坐享其成,不知创业的艰辛,甚至“崽卖爷田心不痛”,慢慢地因不思进取,不善经营,便由富变穷了;
而“穷不过三代”的意思就是相对应了:穷得久了,穷怕了,处于这种穷困艰难境况中的后人总会有人要想办法摆脱困境,寻找出路而改变现状,所谓穷则思变也。
& &&&有意思的是,由“富变穷”和由“穷变富”的状况,大概到了第三代人身上就变成了一道不太好过的坎,现实生活中也一定有无数这样的范例,于是才有了上面的说法。
注册时间11-02-04
帖子威望银币
四品知府, 积分 242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36 积分
发表于 11-11-03 13:31
试着作如下分析说明:
“富不过三代”的意思应该是:前人创下了富裕的家业,后人坐享其成,不知创业的艰辛,甚至“崽卖爷田心不痛”,慢慢地因不思进取,不善经营,便由富变穷了;
而“穷不过三代”的意思就是相对应了:穷得久了,穷怕了,处于这种穷困艰难境况中的后人总会有人要想办法摆脱困境,寻找出路而改变现状,所谓穷则思变也。
& &&&有意思的是,由“富变穷”和由“穷变富”的状况,大概到了第三代人身上就变成了一道不太好过的坎,现实生活中也一定有无数这样的范例,于是才有了上面的说法。
注册时间11-11-02
帖子威望银币
无名氏, 积分 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 积分
发表于 11-11-03 13:32
顶贴是种美德!
注册时间09-12-29
帖子威望银币
四品知府, 积分 225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7450 积分
发表于 11-11-03 13:33
富不过三代,还能当几代穷人。
穷大发了,就成绝户了。
注册时间11-10-26
帖子威望银币
秀才, 积分 2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56 积分
发表于 11-11-03 13:34
注册时间10-09-07
帖子威望银币
五品知州, 积分 13762,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38 积分
发表于 11-11-03 13:34
注册时间11-03-21
帖子威望银币
五品知州, 积分 164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18 积分
发表于 11-11-03 13:47
hope 发表于 11-11-03 13:33
富不过三代,还能当几代穷人。
穷大发了,就成绝户了。
注册时间11-10-04
帖子威望银币
无名氏, 积分 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 积分
发表于 11-11-03 14:59
注册时间11-09-11
帖子威望银币
七品知县, 积分 435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41 积分
发表于 11-11-03 15:03
注册时间11-03-27
帖子威望银币
六品通判, 积分 707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26 积分
发表于 11-11-03 15:10
注册时间11-03-27
帖子威望银币
六品通判, 积分 707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26 积分
发表于 11-11-03 15:10
商务合作: / |
工作日 8:30-17:30在线纺织大亨聂云台:为什么富不过三代(组图)_网易新闻
纺织大亨聂云台:为什么富不过三代(组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纺织大亨聂云台:为什么富不过三代(组图))
1930年秋,崇德老人曾纪芬和聂云台一家合影(崇德老人后面为聂云台)。崇德老人90寿辰与聂云台一家合影(崇德老人后面为聂云台)。聂云台。  20世纪初的上海,湖南衡山人聂云台无人不知,他在黄浦江边经营着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棉纺厂,一度成为上海总商会会长,风云一时。在上海工商界驰骋20多年后历经涅槃,他沉寂下来。暮年的他不再管什么事情,他受五戒,礼佛,成为德高望重的居士。从“商业巨子”“纺织界泰斗”等头衔退下来后,聂云台大病几场,在床上度过十多年时光。
  他失声了,只能用纸笔写字交流,可络绎不绝的拜访者仍来到他床前畅谈、取经。他开始寻求其他途径实现心中抱负,毅然拿起笔杆著书立作,试图将辉煌与平淡和解。
  一生跌宕起伏,他总结自己的人生,终成《保富法》,教人们如何“保有真正财富”,并告诫世人“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撰文/本报记者伍婷婷
  聂家三公子,29岁当恒丰总经理
  聂云台的一位侄孙一直保留着他一张照片,那是1915年,他任中华游美实业团副团长去美国参加世博会时拍摄的。这张照片中,站在第一排正中间的是美国国务卿布莱恩,一旁是团长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创办人张弼士,另一旁靠布莱恩的第二个位置就是聂云台。当时35岁的他已是民国初期私营棉纺厂恒丰纺织新局的总经理。
  这次访美,聂云台负责的是考察纺织工业、织麻工业、玻璃制造、种棉法等,这也为他接下来的大刀阔斧改革和奠定商界地位打下基础。
  他是个意气风发的新派企业家,13岁中秀才,但后来自绝科举,要“教育救国、实业救国”,跟外国人学英语、电气、化学工程等新学科,赴美国留学深造。学成回国后,24岁时征得父亲聂缉椝同意,在上海组建复泰公司,并掌握一家官商合办的华新纺织局,初来乍到,他雄心勃勃,用借来的巨款买下该厂三分之二的股份。当租约期满后,他再次向私人贷款,买下该厂所有股份,使其成为聂家独资企业。在29岁那年,该企业改为恒丰纺织新局,他任总经理。
  新起之秀的他最显赫的身份是有一个国人皆知的外公——曾国藩,他是上海道台聂缉椝和曾国藩满女曾纪芬的三儿子。
  接手恒丰后,聂云台辞退厂里的包工头,大胆起用新人。采用电动机,使得纺纱效率大大提高。又聘请外国技术员传授相关技术,让特约瑞和洋行为厂里装配零件,请光裕洋行派技师来厂里教授润滑油添加方法,聘用德商瑞记纱厂的英国工程师为工程顾问,使企业与国际接轨。
  大刀阔斧改革后,他又率先提出在工厂办培训班。一开始,他自任培训员,开设技能培训,后又聘请外籍专家讲授新技术、新方法。这样的培训班在恒丰办了8期。此外,为了培养更多专业人士,他还与南通一家工业学校联手,甚至将技术骨干送出国深造。被他送出国的技术人才就有数十个,后来大多成为新中国纺织界的精英。如担任西安纺织局局长的傅道绅,担任中国纺织科学院院长的任尚武(任弼时侄子)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市场控制放松,聂云台抓住机会,在技术、管理上再次大胆革新,使得恒丰纱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19年,占地150亩的大中华纱厂初具雏形。聂云台发起公共招股,资本总额由原来的90万两增至1921年的200万两,拥有纱锭45000枚。该厂的规模和设备在当时均属一流,有“模范纱厂”之称。随之,聂云台也步入经济活动的高峰。
  为了让中国拥有自己制造的纺织机器,1921年,他和张謇、荣宗敬、穆藕初等人创办了中国铁工厂,这也是我国创办的第一家纺织机械制造工厂。此后的几年间,他又与友人共同创办了大通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华丰纺织公司、中美贸易公司及上海纱布交易所等一批新兴实业公司。
  聂云台一跃成为工商界的风云人物,41岁时,他当选为上海总商会会长,获北洋政府颁发三等宝光嘉禾勋章。同年,他又被选为全国纱厂联合会副会长。
  “新官”上任的聂云台,迅速开展一系列的革新措施。他集中一批企业家力量,组成了财政、陈列、交通、公证等8个专门委员会,充实和健全了商会的职能。从1921年起,总商会连续三年举办了三次规模宏大的国货展览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聂云台还兴办了工商业图书馆和商业补习学校,出版《上海总商会月刊》,培养商战人才和发布商人声音。
  蔡元培称其“全国办学三贤”之一
  1953年的一天,聂崇实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当时她还不知道爷爷聂云台曾是这个学校的校董,后得知这消息,特别自豪。聂云台向复旦大学捐赠《四部丛刊》一套,约2100册,形成复旦大学图书馆雏形。在聂崇实对爷爷不多的记忆中,教育、慈善占了爷爷生活的很大一部分。
  人们较为熟悉的上海市荆州路42号上海市市东中学就是聂云台捐地,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批准创办的学校。在当时,中国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大批实业集聚上海公共租界东区,这里人口稠密,却没有良好学校,儿童失学者众。看到此情形,聂云台捐出15亩地,并以纪念其父聂缉椝先生之名义,于1916年建成“聂中丞华童公学”。该校学费是近代上海地区最低的,家境贫寒的学生还能减免学费。
  1917年,黄炎培、蔡元培、史量才等教育界领袖在雁荡路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也得到聂云台、张謇等实业家的帮助。聂云台除了***巨资办学,还任临时总干事,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去。他后来在上海开设职业学校,大力推行职业教育。
  这位风光无限的实业家在1919年还做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他曾资助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罗章龙在回忆录谈到:“蔡和森以个人名义向上海资本家聂云台请求帮助,聂允其请,捐三千元作蔡氏全家赴法用费,使得成行。”李维汉曾对李俊臣说,他当年赴法,也得到上海聂老板300元大洋的支援。作为东南大学校董期间,他向社会募捐16万元,帮助东南大学建立了图书馆;还促进东南大学和暨南大学在上海设立商科大学。他在“实业救国”的同时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救国”,蔡元培还将他与陈嘉庚、吴锦堂称为全国“办学三贤”。
  事业失意后著《保富法》教人“保富”
  正当事业大展时,可风云变幻的时代局势让聂云台措手不及。1924年,外资入侵,华资棉业受到重创,聂氏家族企业恒丰纱厂负债60万,为偿还债务,被迫将大中华纱厂股权以150万两售出。而大通、华丰等厂都不同程度亏损,事业上的打击接二连三,在聂家的威望也急转直下。两年后,他被迫退休,只担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和顾问。
  聂云台的“黄金时代”随着事业失败不断远去。他觉得人生如戏,又加之妻子早逝,无处诉说,大病一场之后,开始由基督教转为信佛。他参谒印光法师,受持五戒,曾想剃度出家,被崇德老人(曾纪芬)制止,遂成为潜心修佛居士。“爷爷从基督徒变成佛教居士,跟事业失败遭受的打击有很大关联。”1935年出生的聂崇实自有记忆起,爷爷就已是虔诚的居士了。那时候,往来爷爷住处的佛教居士或者佛家人士络绎不绝,他们谈论佛教,而具体谈论什么,她表示自己年龄太小,没有资格去旁听。
  这时候的聂云台身体每况愈下,他患了肺病,支气管扩张,几近失声。到了1943年,因骨结核病截去右腿,自此很少外出,几乎都在床上生活。聂崇实记得,哪怕爷爷只能卧床,他仍然没停止社交,他失声只能用笔在纸上写字交流,来看望他的人也不少。
  聂云台并没有因病停下来,他不停地著书写文。“能坐立的时候,在他的床上架个小桌子,他就在小桌子上写,不能坐着的时候就在纸板上放纸写。”聂崇实觉得爷爷毕生关心教育和公益。这期间,他将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融合历史的经验教训,写就了旨在提醒世人如何才能真正地保有财富,避免重蹈贪财者覆辙的《保富法》。《保富法》在《申报》上连载之后,遭到企业家抢读,柳亚子等名流也积极响应,一时激发了读者爱心,数日之间,收到助学献金47万元,成为一时佳话。
  《保富法》分为上、中、下三篇,不足两万字。他在书中郑重告诫世人,俗话说的“世无三代富”有其道理。
  他书中提及财富观,即“不肯取巧发财,子孙反能有饭吃,有兴旺气象;常人又以为全不积些钱,恐怕子孙立刻穷困,但是从历史的事实,社会的经验,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一定发达”。有人称“保富法”也为“保福法”,聂云台提到:一念仁慈的心,即能使天地间产生一种祥和之气;如果付诸行动,则这种祥和之气,就会常常环集在我的四周,而且能使家庭子孙都受到福荫。
  《保富法》虽然发表已过去六十多年,但在2011年,社交网络平台正和岛试运行启动仪式上,组织者推出新版《保富法》一书,俞敏洪等知名企业家纷纷索要。
  特殊的“家庭集益会”
  “爷爷,我回来了。”
  “从学校怎么回来的?”“我是走路回来的。”“真好!”
  聂崇实极少跟爷爷聂云台说话,这次简单的对话,她甚至将它作为家珍。那时,她在上海市上海中学读高中,在郊区住校,放假回家经常是从学校走十里路到城边,再走八里路到家。“那时,我们让小同学坐校车,自己走路。”她把这些情况跟爷爷说了之后,爷爷很欣喜,“可能他觉得我践行了他教导的勤俭,耐劳的家教吧。”
  聂崇实懂事起,勤俭之风就是家里提倡的。爷爷一个人吃饭,他吃素,除了喝点牛奶外,连鸡蛋都不碰。夏天天太热,大家都穿绸布衣服,唯独聂云台布衣素食。“我从来没见过他穿过绸缎衣和皮鞋,我少年时,很多人说我家富裕,可我真的没感觉到。”
  聂云台从“商业舞台”退下来后,还将自己的超前思想用在了家庭教育上。1926年,他发起“家庭集益会”,还制定相关的制度,让大家庭通过会议参与到家庭事务中。这个会议规定每周一次,星期日下午二时半在辽阳路崇德堂宅举行,会议设干事一人,记录言辞,执行议定事件。“家庭集益会”还制订了每十天出一期的《聂氏家言旬刊》,这本刊物曾在亲友中发行,一期高达1800多份。聂崇实家尚存两本,是年出版的,但因为纸张太脆,她始终不敢打开看。
  在留存的第109期《聂氏家言旬刊》里曾记载:在第七次家庭集益会上,“老太太”曾纪芬对于当时劳工例假制度逐渐发达的反应就是,“练习服劳,自己受用不浅”,“我辈若不习劳,使自己能生产,他日必有饥饿之时,悔无及已。”而在另一次家庭集益会上,因为家里大学毕业者渐渐多起来,择业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聂云台在此次会议上专门讲了“择业之指导”。除此之外,家庭集益会每周一个议题,由聂家大家族的兄弟妯娌来各抒己见,据说,这种会议的规模在当时达到二三十人之多。
  20世纪80年代,聂云台侄孙聂崇立在美国定居,将父母聂光尧、杨佩珊接过去后,以为父母语言不通,没想到他们能用流利的英语和外国人交谈,更让他吃惊的是,家中放巴赫的唱片《圣母颂》,父亲流着泪走开。这些耳濡目染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也跟聂家的家教相关。
  到后来,《家声选刊》(《聂氏家言旬刊》前生)出版,戈公振作序,他断言家庭刊物在于“联络家庭之情感,而切磋其道义”,称道聂云台主持的“家庭集益会”出刊物形式为“在吾国为创见,即在欧美新闻事业发达之国,亦未之前闻。”
  作者:伍婷婷
本文来源:潇湘晨报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