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诛仙手游恶意退款封号pk 王道职业(恶意人身攻击和职业歧视的免进...

诛仙前传远程法系输出职业_百度知道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2190|回复: 48
萌仔|?腹黑丸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50积分1706精华0UID帖子金钱7403 威望0
Lv.5, 积分 17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794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390 草
晚上打完副本和帮战,进来看了看贴,发现大家回复中有很多争议的地方,这个在我意料之中,毕竟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无法强求与我统一,但有人居然诅咒谁给我这个帖加分谁倒霉,我就有点不懂了,至于吗?你要不同意你别看,或者你据理力争的说你的道理。哎。。这种人也真是少见,楼主不会理他的。
Q1、有人说英招应该与天音归为一类:
从技能特性上,都属于控制为主,但是英招要特殊的多,英招的控制无法解除,而且自身长时间免疫伤害,那么这个职业的操作难度就骤然降低了,所以与天音不能共论....
Q2、有人说青云没有多难:
青云的操作除了要增加自身状态以外,最重要的还有御空的运用,因为青云怕控制,怕清状态,所以要在不断的跑动中保持合适的距离,所以我觉得青云对距离的把控是最需要操作的。别的职业也需要把控,但青云的奔跑是在御空中完成的,这就是区别。
Q3、有人说焚香一点都不难:
焚香这个职业易于上手、难于专精,要想把焚香玩的精,尤其是暴力焚香,真的很看操作,真要玩好,ESC的运用是非常频繁的,我玩焚香这么久,我觉得焚香微操很多,而且考验网速;
Q4、有人说怀光其实很难操作:
我承认怀光的小操作也不上,影返这种技能本身就证明怀光是个挺考验人的战斗智商的职业,但我始终认为,一个有足够观察对方和准备时间的职业,现身出来一刹那的操作仅仅是熟悉的问题,不存在太大难度...你要非说难,我也没办法。
最后我想说,诛仙各职业对操作的整体要求本来就相对简单,你非要拿它跟很多实时对战型网游比,没有可比性。
首先,此帖并非罗列各个职业的PK操作技巧,真要写,写到明天早上也写不完,而且楼主也并不是对所有职业了如指掌,很多职业,我也仅仅停留在入门而已。
此帖,是总结一下诛仙16大职业的操作类型,注意,是操作类型。
帝子围栏副本的开启,让每个人都有了亲身体会、了解别的职业的机会,虽然帝子围栏也仅仅是体现了特出背景下的职业缩影,但管中窥豹,也基本可以体现每个职业的特色了。
楼主通过帝子,通过自己曾经玩过不同职业的经历,得出了这么一个浅显的结论:从PK的操作难度上来看,诛仙的16大职业差别明显。
要类比,就要统一标准,每个职业都有相同的微操和细节需要注意,排除这些,我们要类比的,仅仅是具有明显职业特征的操作,以及它的难易程度。
我把它们分为几类:
第一类:状态增补类
涉及职业:青云、鬼道、天华
16:51:04 上传
在PK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补充自身状态,保持状态在身才能实现保命和击杀。
而我认为,更多的是保命。因为大多数职业都需要状态下才能击杀,单列出这两个职业,是因为他们就连保命也需要不断补充状态才可以。
青云需要随时补充大道,鬼道需要及时补充真气盾,没有这两个状态,这两个职业就相当于裸奔。至于天华,我自不必多说了吧,大家都懂,没有镜子在身。。。呵呵。。。
所以,“保命状态的维持”,是这两个职业在PK过程中占比最大,也是最繁琐的操作,而且这青云鬼道两个职业的御空术都是核心中的核心技能,哈哈,这是题外话。
第二类:状态衔接类
涉及职业:合欢、太昊、晨皇
16:51:04 上传
在PK过程中,需要维持自身的击杀状态,并在击杀状态持续的过程中,做好保命状态的衔接,完成击杀和逃跑。
大家会发现,合欢、太昊的击杀状态基本都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并基本能够做到流畅的衔接,这一点合欢最为明显,止水的运用,让合欢基本不会出现在击杀时,身上没有状态的现象。
那么,这些职业只需要在状态持续的过程中,衔接好惜春、天脉者等保命技能就好,占比最高、要求最高的,就是保命技能的衔接过程。魔合欢惜春的衔接运用,是一种淋漓尽致的体现。
至于辰皇,我觉得放在哪都不合适,辰皇是个很特殊的职业,需要的状态并不多,所以这个职业更多的操作就是在找机会存照,爆发伤害而已,姑且放在这一类吧。
第三类:控制击杀类
涉及职业:焚香、天音、鬼王、九黎
16:51:04 上传
在PK过程中,一般自身状态都是固定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状态,不需要随时增补,更多是在跑动走位中,抓住对方的空挡释放瞬间控制或瞬间击杀型技能。
焚香的绳子和玄阳、天音的无量、鬼王的巨灵、九黎的眩晕和杀戮。无一不体现了这一点。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鬼王,鬼王是一个对状态判断要求非常高的职业,因为自身速度有限,控制技能又比较少,基本是靠冰冻和有个眩晕的技能,所以,为了保证巨灵不脱靶或打到无敌,鬼王需要时刻紧盯对方状态,并在时间差上有较好的把控,在空挡的一瞬间释放,不过鬼王较强的减免和较长的神佑时间,让鬼王能够有条件长时间进行拉锯战。
第四类 :隐身先手类
涉及职业:怀光、千机、烈山
16:52:45 上传
在PK过程中,能够隐身或保持较远距离,有较大空间和机会提供先手,利用先手机会实现控制或击杀。
怀光、千机我就不多说了,烈山是我一直纠结要不要放在此列的职业,我想大家也跟我一样的感受,因为相比与隐身,烈山距离的优势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但是烈山能放在哪呢?只能放在这一类了。。。
现在的版本,新职业的爆发速度秒杀烈山,群战中前后左右都有人,请问烈山应该跟谁保持距离获得先手?所以烈山的先手,更多的实在1V1的情况下,对战老职业时才能勉强拥有的吧。
第五类:特殊优化类(为了归类,只能这么起了)
涉及职业:破军、青罗
16:51:04 上传
本来我是要把这两个职业放在第二类的,因为他们都是需要做好衔接的操作,但是他们与太昊、合欢最大的不同是,他们仅仅需要衔接,但是在操作上简化很多。
这两个职业的操作完美做了更进一步的简化,而且两者略有不同。
青罗简化在,它的保命只需要你衔接就好了,不太需要你考虑空挡或者被清除的可能,补充好自己的击杀状态即可;
破军简化在,它的保命确实需要注意衔接操作,但是他的击杀却省却了大量的体操和准备工作。
所以这两个职业,我认为破军的操作感更强,是玩起来很有快感的职业,保命靠操作,击杀靠神技,玩起来相当刺激。
反观青罗,额。。。就是不停的放好春衫,然后刷刷扔扇子扫对方的脸即可,什么?你说舞破的反弹被打穿?我只想说,怪我咯?你还想怎样?
我放弃了对英招的归类,因为我觉得这个职业的控制简直就是BUG,无脑大风车,免疫伤害,群战中就是无解,他应该属于什么呢?有哪位大神给我安排一下该把它放在哪?
但有一点我得提一句,有些高端英招,超厚的血量,同时具备了击杀能力,英招版的“巨灵”可是更加可怕,现在的版本,控制无力,瞬间妙解,这对高端英招是个好的方向,一旦没有长时间稳定的控制,那么英招的嘲讽+巨灵,就是最无解的组合,英招的嘲讽控制,距离也是最难把控的。
所以,此职业就是一个BUG。
说了这么多,有的人可能并不苟同我的归类,那么你就当我是自娱自乐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归类方法,这是我的,你不同意,你说你的就好。我只是在我自己的逻辑构架内作出整理罢了。
下面,总结一下操作难度最大的几个职业:
判断操作难易,主要从几个方面:距离把控、状态续航能力、击杀前奏、控制方式等。
距离的把控,判断对方状态,兼顾自身状态,御空的随时运用,击杀组合拳的流畅性,华闪的ESC,都是操作啊操作!
操作比较容易出彩的是魔鬼道,鬼道保命弱势众所皆知,怎样在仅有的保命和真气盾下,做到控制、禁食+反杀,是非常考验人的心态和细心程度的!
我对焚香的体会比较深,因为我的主号就是焚香,很多人说焚香无敌一个接一个,说这话的都是没怎么玩过焚香的人。
焚香操作最难的在于两点:
(1)元灵。成也元灵、败也元灵。元灵提供了稳定的高速度的同时,也让焚香的操作变的更难,所有技能释放都需要先变回元灵,这对时机和距离的把控要求更高,也对网速要求很高,焚香是最考验网速的职业之一。
(2)ESC。我认为焚香是运用ESC最多的职业,主要是因为天火这个垃圾技能,这也能够说明焚香玩好玩坏是完全两个职业。
天火ESC是焚香的必修课,因为天火的释放时间纵观16大职业,应该是最慢的了吧,如果ESC运用的不好,焚香就是飘在天上的一块肉。
更不用说绳子和玄阳了,这两个技能吟唱时间非常短,ESC稍慢一点,技能就释放了。
元灵变人+御空+绳子+ESC+元灵的追击套路你练会了吗?
绳子+2次控制+切装备+纹章+释放+可能的ESC,15秒的绳子持续时间,你能保证体操做完吗?
法院解放的正确释放顺序你了解了吗?
也许是因为我玩焚香比较久,这个职业绝对是看操作的。
一定有人会说,合欢、太昊、破军、怀光也是非常需要操作的,我承认这几个职业操作也需要手速,但我讨论的是难易。
就操作的难度上来说,以上四个都不难,熟悉了就能玩好,尤其是怀光,一个隐身职业,先手在握,有充分的时间观察判断,能难到哪里去呢?而现在的版本,对于青云、鬼道、焚香,你玩的再熟,你还是会觉得操作很麻烦、很难。
打字打的手抽筋...先发了再编辑吧。。。。
本帖最后由 指火少年丶小晨 于
00:45 编辑
(167.81 KB, 下载次数: 1)
16:51:03 上传
下载次数: 1
:我只是尽量站在客观角度发表主观判断,要不然呢,所有职业我都玩过,但我不敢说我对每个职业都了如指掌。而且判断操作类型真的不需要玩透。&
&主观意识太强,自己也说过没有玩过所有职业便妄下定论&
&我就说楼下的:鬼王还一个聚灵毛都不用呢,合欢最多开个激励(祈福是常备的),青云特么的几个常状态在身就够了。老职业才叫优化呢,怎么打青罗?变花谁都会,就看你肯不肯花钱。怎么打破军,跑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分分 &
&我玩过很多职业没感觉一个操作难的什么的,玩多了什么都简单,天天副本打怪没PK打架的肯定感觉什么都难,会了什么都不难,只怪现在的人喜欢副本&
&仅在帝子里我觉得青云不是很难,我帝子青云就2种,全状态自爆然后无脑神剑禅太极禅,如果不死中间补点状态死了依次循环哈哈&
&变态类:破军,一个繁星碎,毛都不用&
&别什么特殊不特殊了 直接说奇葩变态就行 见怪不怪了&
&怀光2.5秒的足通增伤都没好意思说,你跟我说原灵焚香最考验网速?&
&你真别逗我。FX还能排前三操作&
&应招和天阴是一类 无脑控
被控只能回城&
一指流年丶二指青天丶
那年的誓言丶亦如燃烧在指尖的火焰丶
我来自网一创世,我是_指火少年~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50积分1269精华0UID帖子金钱6770 威望0
Lv.5, 积分 12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31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0 草
隐身先手职业打架很吃香每次都被怀光炸的懵逼了
:纳尼,怎么有特么有爆菊光来炸!&
&炸得菊花一紧,纳尼,遭雷劈了吗?&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70积分5445精华0UID帖子金钱7191 威望0
Lv.7, 积分 54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4555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10 草
嗯 确实 怀光 操作不难&&被打出翔来 卖号的 挂机光 那么多
大家以后在网二碧瑶看到一个叫Polymer物理的小太昊,一定要爆他菊花。他跑得过焚香,打得过牵机,恶心死合欢,吓傻了鬼道,他是全民的公敌,让我们挥舞着大刀,向他的头上砍去。让他知道,这个世界还有正义!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50积分1196精华0UID帖子金钱4512 威望0
Lv.5, 积分 119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04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190 草
我就看看 不作评论了
【外部图片】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60积分3947精华0UID帖子金钱29126 威望0
Lv.6, 积分 394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53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0 草
感觉要火,先留名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70积分9930精华0UID帖子金钱91577 威望-1
Lv.7, 积分 99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70 积分
UID帖子威望-1 多玩草10 草
热的满身汗过来踩一脚
萌仔|?腹黑丸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50积分1706精华0UID帖子金钱7403 威望0
Lv.5, 积分 17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794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390 草
我也感觉要火,哈哈哈哈
一指流年丶二指青天丶
那年的誓言丶亦如燃烧在指尖的火焰丶
我来自网一创世,我是_指火少年~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30积分85精华0UID帖子金钱109 威望0
Lv.3, 积分 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5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0 草
我光被合欢拍出翔的时候呢
带你装逼带你飞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60积分3275精华0UID帖子金钱8039 威望0
Lv.6, 积分 32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25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180 草
不错,最后的光哥很帅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60积分4104精华0UID帖子金钱14429 威望1
Lv.6, 积分 41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896 积分
UID帖子威望1 多玩草420 草
看那么多字,给你个赞
我们完美会努力把游戏做好的!谢谢广大玩家的支持!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50积分1416精华0UID帖子金钱4693 威望1
Lv.5, 积分 14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84 积分
UID帖子威望1 多玩草110 草
感觉要火,先留名
萌仔|?腹黑丸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50积分1706精华0UID帖子金钱7403 威望0
Lv.5, 积分 17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794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390 草
感觉要火 我也留名
一指流年丶二指青天丶
那年的誓言丶亦如燃烧在指尖的火焰丶
我来自网一创世,我是_指火少年~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60积分4315精华0UID帖子金钱17067 威望1
Lv.6, 积分 43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85 积分
UID帖子威望1 多玩草170 草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80积分17721精华0UID帖子金钱30449 威望1
Lv.8, 积分 1772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79 积分
UID帖子威望1 多玩草340 草
青罗这么多体操你不放在第一类?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90积分22116精华0UID帖子金钱52237 威望2
Lv.9, 积分 221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884 积分
UID帖子威望2 多玩草280 草
说的好!!!!!!!
手机论坛勋章
APP发帖双倍积分,登陆即送勋章!
猴年新春勋章
猴年大吉,猴年行大运!
需要金钱:1100
Powered by
手机盒子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歧视的根源是什么?
甜咸之争,优越感之争,道德高地之争。欢迎自由发挥。----本题已收入知乎圆桌 >> ,更多歧视相关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1428 个回答
在 1968 年 4 月,马丁 ? 路德 ? 金遇害的后一天,一位美国小学教师珍 ? 艾略特遇上一个难题。她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几乎全是白人的小镇上,无法理解为什么马丁会被暗杀。为了让他们理解什么是「歧视」,珍 ? 艾略特做了一个试验。她将班级里的孩子通过眼睛的颜色分为蓝色和褐色两组。在第一天,褐色眼睛的孩子被绑上一条褐色的领巾以作区别,区分出优势组和弱势组。蓝色眼睛的孩子们被告知他们更加聪明、干净、友好,是比褐色眼睛的孩子更棒的人,褐色眼睛的孩子则被艾略特不断地批评和嘲讽。第二天,艾略特将规则反转,蓝色眼睛的孩子被绑上蓝色的领巾,成为弱势组,而褐色眼睛的孩子则被归位强势组,享受比弱势组更好的待遇。两天试验结束后,珍让双方拥抱和好,并写下感受。短短两天里,发生了什么呢?被归为弱势组的学生在测验和学习中表现都不理想,相反,被归为强势组的孩子表现优异、自信,并「团结」起来,区别看待弱势组的同学。「我亲眼看到平时富有合作精神、友好而体贴的孩子在短短十五分钟里,变得令人讨厌、凶狠并且学会歧视。」珍 ? 艾略特说,她意识到她在一个三年级的班级里,创造了一个微缩的社会。一.偏见(Prejudice)与刻板印象前天我坐车回家路上,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前面一辆白色轿车开得缓慢而扭捏,在我们前方晃悠了大约半分钟后,性急的师傅一脚油门,迅速变道超车,然后嘀咕了一句「女司机」。我忍不住问师傅,为什么你确定这是女司机呢?师傅回答,只有女司机才是这种技术。我反问道,如果对方其实是一个男司机呢?师傅哈哈笑了一声,没有回答。我想,即使看到对方是男司机,恐怕师傅也会认为他「开车技术和女司机一样」吧。「男性开车技术比女性强」是我们广泛可见的一种偏见,即使并没有任何数据显示男性开车技术更强,甚至并没有见过女司机开车或者见过开车技术差劲的男性,很多人依然持有这样的观点。偏见,是一种缺乏客观依据、固定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态度。在心理学上,它不仅仅是一种意见或信念的陈述,更是一种包括像轻视,反感,嫌恶等感觉的一种态度。而通常偏见的产生,都来源于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原本是指用来复制一个印刷过程,后来被比作「脑子里的图片」或者现实的心理复制品,专指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人、事或物的一种概括性看法。刻板印象的产生,多数时候源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某类人群(或个人、事物),而选择采用经验或感官走「捷径」。「女性开车技术差」或「男性开车技术好」就是一种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的产生原因较多,从深层次来讲,这是一个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延伸。我们的社会通常有「女性不太理性」和「女人更适合做家务」这类刻板印象,延伸到各个领域当中,可能就是女性既不适合当外科医生,也不适合做一名律师,当然也不会好好开车了。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也会不断加强这种刻板印象。新闻媒体为了博人眼球,在某个车祸报道的标题中,会刻意加上一个「女司机」的标签,让大家产生一种女司机车祸几率更高的错觉,事实上数据统计,男司机车祸几率更高。这种手法屡见不鲜,「富二代」、「90 后」等标签时常存在于各类媒体报道当中,比起事实本身,大众更关心这类标签的意义。「富二代」是嚣张跋扈的,「90 后」是年轻气盛不懂事的。刻板印象本身并不一定有害,一个族群若被刻板地视为中性和正面的印象,譬如「诚实善良」,则不会产生偏见或歧视。然而事实是负面的刻板印象往往更深入人心,「女司机开车技术差」的刻板印象,就导致那位出租车师傅看到前方乱晃的车,产生了「对方一定是女司机」的偏见。二.什么是歧视(Discrimination)80 年代初,一种前所未见的怪病席卷纽约。由于这种免疫系统缺陷疾病主要集中在男同性恋群体当中,因此被称为「同志病(gay cancer)」。无数男同性恋因为这种病症死去,保守的里根政府对此「视而不见」,有人认为这是上帝给予同志的惩罚,希望以此消灭同志群体。不少商店挂上标牌,禁止同志进入,大部分民众对同志避之不及。这种病症正是大名鼎鼎的「艾滋病」,直到其肆虐四年之后,美国政府才拨款进行研究和救治。时至今日,即使科学证明艾滋病并不是同志特有的疾病,依然有不少人坚持认为同志是艾滋病的病原,拒绝接触同性恋。也有人对爱滋病患者抱有偏见,认为他们生活放荡,甚至不愿和他们呼吸同一片空气。虽然并不绝对,但多数情况下「歧视」往往源自「偏见」,简单地说,歧视是基于偏见的一种外显行为。「女司机开车技术比男司机差」是常见的偏见,当一个人持有这种偏见,并因此拒绝乘坐女司机的车(拦下一辆出租车,发现是女司机后拒绝乘坐)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就是一种「个人歧视」。而如果出台一项政策,规定女司机获得驾照所需学习时间更长,或者成为出租车司机的考核更严格,则是一种「组织歧视」。偏见和歧视主要有两点区别:偏见作为一种主观态度主要存在于脑海中,而歧视则是一种行为。前者为后者的心理来源,后者为前者的外在反映。大部分情况下,人的态度和行为具有一致性,但也并非必然,持有偏见态度的人不一定会表现出来。一位对同性恋抱有偏见的酒店老板,不一定会拒绝一对同性恋人的入住。偏见可以发生在任何群体之间,强势的群体可以对弱势的群体抱有偏见,反之亦然,例如仇富,往往带有对富人(强势群体)的偏见。而歧视,则只针对弱势群体。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强弱之间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在主流社会里,异性恋相比同性恋占有绝对优势,即使同性恋对异性恋抱有偏见,也很难进一步形成歧视行为。但在同性恋占有话语权的时尚圈,甚至有异性恋假装成同性恋来获得认可的情况发生。总而言之,歧视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弱势群体(或个人),由于身份归类(如种族、性别、宗教、性取向等)而非品质,给予不公平、否定性和排斥性的区别对待。三.从偏见到歧视自证预言,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1968 年,罗森塔尔博士与雅各布森博士通过在小学教学上的试验,验证了这个现象,并成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种效应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简单来讲,一旦某个人或群体被他人用主观倾向态度看待,并因此看法设置规范和制度,那么这个人或群体可能最终就会变成那样。比如说,曾经美国的白人认为黑人是低人一等的种族,因此设立了各种隔离制度进行区别对待。在这样的政策之下,黑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工作和生活环境,也就难以产生健全的人格,因此也会产生一些符合白人偏见的特征。一个白人见到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黑人,发现这个黑人是个文盲,因此得出「黑人果然都是愚蠢的」结论,加强了其偏见的态度。但实际上,只是因为这个黑人没有机会享受教育罢了。我们知道种族隔离制度是一个典型的「组织歧视」,白人是强势群体,黑人是弱势群体,因为对黑人持有偏见,因此延伸出进一步白人对于黑人的歧视。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种偏见才会演变为歧视呢?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是由美国学者菲什拜因和阿耶兹于 1975 年提出的理论,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在这个理论当中,个人对特定行为偏好的行为意向会受到个人是否认同的态度及重要他人支持与否的主观推测二者或其中之一的影响,而行为意向又将进一步影响所表现的具体行为。若两者保持一致,则做出行为是必然,若二者矛盾,则取决于二者相互作用的相对强度。这里的主观推测实际上可理解为实施某一行为受到的社会阻力的大小即付出的代价的大小。歧视之所以能从偏见的心理上升到行为,是因为人理性选择的结果。一旦人们认为实施这种行为,不会付出超出忍受范围的惩罚(甚至带来奖励),就会进一步到行为层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歧视是强势群体对于弱势群体。因为历史原因,黑人在美国相对于白人处于弱势地位。人们对黑人存在偏见,而黑人力量弱小,不足以对制度的实施者给予惩罚,种族隔离制度因此而成立。而这种制度的破处,事实上也是黑人进行反抗的结果。四.如何消除歧视总体而言,刻板印象催生了偏见,而偏见则导致了歧视行为的发生。根据我之前所分析,我认为歧视的根源主要来自以下三点: 1. 因为片面、错误的信息而导致的认知偏差:因为教育环境、成长环境、文化环境和媒体环境等等,接受的信息不够全面和客观,导致认知偏差。比如女孩子从小被认为「不适合学习理科」; 2. 歧视者的傲慢和无知:接受了片面的信息,却将这些信息当做全部,一心认为人、事或物都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不愿意接受真实的情况。比如一个人恐同,即使接受了科学的信息,依然认为同性恋就是不干净,就是「反自然」的; 3. 被歧视者本身的弱势:因为自身的弱势地位,无法对强势者做出反抗,甚至因此认为自己就是这样,接受歧视者传达的信息。比如黑人被白人认为是愚笨和懒惰的,假如因此有一部分黑人自暴自弃,也认为自己真的低人一等,从而堕落下去,加强了白人的偏见。要消除歧视,必须是从根源入手。我们需要消除误解、增加双方接触的机会,也需要被歧视者自身的努力,因此我认为消除歧视的方法有: 1. 宣传:宣传是消除误解的有效方式,树立典型的形象有助于破除大众对特定人群的刻板印象。对于女性科学家的宣传会让人对于「女性不适合科学」的偏见产生扭转; 2. 教育:从小不要给孩子灌输片面和错误的观念,要让他们自己去接触其他群体。极端宗教组织从小开始培育孩子的偏见行为,这种方式可怕而残忍; 3. 加强同理心:《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中有一句话: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要知道,可能对方并没有你那么优厚的条件。加强同理心可以让人更好地放下偏见,当你觉得穷人的孩子学习差,可能是因为他需要花更多精力照顾家庭; 4. 避免与极端人士交往:极端的思想总是容易传播和获得认同,我们要小心那些因为狭隘的目光而产生极端思想的人。当一个人告诉你,黑人就是天生又蠢又笨又懒的时候,你最好离他远一点; 5. 与被歧视者多接触:最好了解对方的方式就是接触对方。有些人认为河南人都是骗子,但如果过接触一些河南人,感受到河南人的好,观点可能会产生改变; 6. 被歧视者自身改变:被歧视者需要客观接受一些事实,并且在可行的范围下进行改变。假如当?美国的黑人,如果都自甘堕落,那么谁也帮不了他们。相反,他们积极进取,慢慢亦会获得尊敬。对了,在珍 ? 艾略特做了蓝眼睛和褐眼睛的试验十七年以后,纪录片《分裂的课堂》的导演对已经长大***的学生们进行了回访。无一例外,他们认为这个实验在其生命中意义重大。正因为童年时期有了这个体验,长大后更容易接纳不同文化、不同宗教背景、不同种族和不同意见的人,看到更大的世界。其实,消除歧视的目的,可以仅仅是因为世界那么大,我们何必那么狭隘。
谢谢 给我机会写完这个拖了半年的回答....楼上有人答到偏见, Allport对刻板印象的解释,不错,却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讨论歧视的根源,必得先为“歧视”下个明确的定义。这个问题“偏好、偏见和歧视这三者有什么异同”
下Andy Lee的回答很详细中肯。歧视 (discrimination) 是"??特定族群的成?,??由於其身份或??,而非?人品?,?予不同的?待" (wikipedia)。主流心理学上对它的定义着重"行为", 从而和着重"认知"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s)以及着重 “情绪/情感”的偏见(prejudice) 区分开来。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区分?
各种内隐态度测试如IAT, AMP已经发现,即便人们能有意识地纠正偏见,抑制差别性对待,以“联想” (association) 形式存在的刻板印象却几乎不受自我意识的控制而存在。又或者,即便人怀有偏见和刻板印象,他们未必会把它们付诸实行。
所以,当我们讨论歧视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实际上是在讨论,为什么人会仅仅由于他人的族群身份而进行差别性行为反应?
这篇***中讨论心理学中一些主流的看法,但并不能完全覆盖歧视的根源,希望大神补充。自我归类 (self categorisation)首先由定义出发,歧视的形成绕不过人以群分的过程,而这实际上为自我归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将本族成员和他族成员区分开来,赋予了自己一个以族群为基础的社会身份(social identity),并将社会身份纳入自我概念当中。这样的归类行为无所不在,并因不同的情景、在场人员采取不同的社会身份认同,比如女人、年轻人,或中国人。Tajfel et al. (1973) 认为,最最基本的归类行为足以造成歧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自尊。人们有普遍的保持自尊的需求,实现自尊的其中一个方式便是将本人所属的族群和他人族群作比较,提高我族,贬低他族。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最简群体设置(minimum group paradigm)。当Billig & Tajfel (1973)把互不相识的男孩随机分成两组并让他们分配奖赏,男孩们普遍倾向于奖赏给本组成员,而非他组。尽管他们根本不认识本组或他组成员,也并没有任何理由要这样做,却因最基本的分组而对他人进行了差别对待。事实上,由基本的归类分组而产生的歧视在社会中的例子比比皆是。相比于归为我族的陌生人,人们普遍对属于不同种族、国家、政治或社会族群的陌生人抱有更少的共情心 (empathy bias)。甚至,我们会不自觉地因他族的不幸而幸灾乐祸 (Schadenfreude),对他族的成就感到失落 (Gluckschemerz)。Levine et al. (2005) 在曼彻斯特足球粉丝中做了个实验。他们让一个陌生人假装扭伤了脚,痛苦地大叫。当这个人穿着曼城球迷的衣服时,90%以上的曼城球迷伸出了援手。但当此人身着利物浦球迷的衣服,70%的曼城球迷选择了视而不见。仅仅你不属于我族,我对你的苦难视而不见,甚至喜闻乐见,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是纳粹德国与犹太人的对立。但一个人的社会身份从来不是单一的,你可以同时是女生,羽毛球俱乐部成员,武汉大学学生。当你遇到一个武汉大学的男生,你可以因相同的大学将他视为内群,也可以因为性别不同视为外群。基于灵活的分类,可能产生的歧视行为也会改变。当犹太人的身份被强调时,犹太人对于德国人表现出强烈的集体罪恶的指责,但当他们作为人类这样的广义社会身份被唤醒时,德国人由“外群”变成了“内群”, 犹太人表现出了更多原谅德国人的意愿 (Wohl et al., 2005)。非人化 (dehumanisation)歧视其中一个表现形式为排外,本地人排挤外地人,国人排挤移民,熙熙攘攘。然而,排外最极端的形式,是不把人视为人看待。dehumanisation被视为群际暴力的主要组成因素。因为不把他族当人,所以对人类实行的道德标准、考虑在他处不适用,所以任何无视、伤害甚至杀戮都可以发生而不被视为罪恶,所以纳粹声称犹太人是老鼠,所以恐怖主义组织“Weather Underground"鼓吹***是猪。Goff et al. (2008) 发现在美国,人们隐性地将黑人联想为黑猩猩(从而不视作人)。他们做了一个真实的犯罪纪录的调查,翻阅统计了过往20年关于达到死罪标准的罪犯的新闻,发现在新闻中被执行死罪的黑人罪犯,和同样被执行死罪的白人相比,更普遍地被猩猩、野兽、畜生这样的词形容。在黑人罪犯之中,越被新闻描写为非人、畜生,被执行死刑的几率越高。非人化的根深蒂固甚至影响了大脑活动。内侧前额皮层(mPFC) 在了解他人意图(theory of mind)和任何与人有关的思想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Harris & Fiske (2006) 给被试看不同社会群体的照片,同时用fMRI实时观测他们大脑反应。当被试看到被社会严重歧视的群体的照片时(如流浪汉和吸毒者),内侧前额皮层没有明显活跃迹象--也就是说,差别对待不仅体现在了行为上,甚至在神经层面上,不把这个群体当做人来进行道德思考。机械化和物化也可以将人性从一个人身上剥离。冷血,缺乏自我,严肃,死板的人(商人,东亚人)通常和“机械”联系在一起,Bain et al. (2009)发现澳大利亚人把中国人的面孔更多地和机器相关的词语联系在一起,更少地和有人情味的词联系在一起。物化通常发生在性的范畴里,Cikara et al. (2009) 给男人看半裸和衣冠整齐女人的照片的同时扫描他们的大脑,发现和“操作物体”关联的大脑区域在看半裸照片时显著活跃。另外一个实验发现当男人有包含敌意的性差别主义(hostile sexism),在看衣着暴露的女人时候,他们的内侧前额皮层(负责和他人有关的思想)没有明显活跃。恶性的性差别主义可以来源于对女性的物化。某种程度上,不把人当人,作动物观(animalisation),作机械观(mechanisation),作物体观 (objectification),人的差别对待得到了合法化,形成比较极端的歧视行为。威胁感另一个可以支配偏见、歧视现象的根源是威胁感。通常在感受到具体或象征性的威胁的时候,人们会更容易产生敌对的行为,攘外,排他。这点在美国和欧洲的右派对于叙利亚移民的排斥上非常明显。基于威胁感和歧视之间关系的心理学说有很多,不一一展开。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gagement theory)认为人们对于死亡、消亡最基本的恐惧会危及到自尊,而本族的文化传承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焦虑。所以人们对支持、认可本族文化的人积极对待,对威胁到本族文化的人则持负面态度。整合威胁模型(integrated threat thoery)把群际威胁分四类:现实威胁 (realistic threats), 象征威胁(symbolic threats),负面刻板印象(negative stereotyping)和群际焦虑(intergroup aniety)。这次叙利亚移民所带来的威胁感除了对恐怖主义的恐惧,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移民和西方各国在价值观,文化,信仰,社会准则上的不同,对西方半身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了威胁,人们开始担心伊斯兰文化会将西方文明吞噬,使欧洲不可逆转地伊斯兰化。这样抽象的威胁感可以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自动地产生对穆斯林移民负面歧视。威胁感甚至可以基于人们为避免疾病而进化的心理机制。因为疾病可以通过和病毒携带者的近距离接触传播,所以进化过程中人们可能对和病毒有关的任何行为线索变得异常敏感,并自动产生负面评价和缩避行为。试想下如果你在公交车上身边有个人猛烈咳嗽,打喷嚏,你是不是下意识反应是嫌弃、避开?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这样排斥的机制是在进化过程中产生有助人类生存的,人们会将这样的心理行为机制应用于陌生的、可能产生健康威胁的他族。
Navarrete et al. (2007)发现女人在孕期较早的阶段(这个阶段胎儿对疾病最脆弱)表现出更强烈的民族中心主义和害怕外国人的特征。 另一方面,对同性恋的歧视经常和道德“不洁”(moral impurity)联系在一起,具像化的研究认为道德不洁通常和生理上的不洁,肮脏联系在一起(也就是为什么“肮脏”可以形容客观环境也可以象征性地形容人和关系)。de Zavala et al. (2014) 让一些被试想象借手机给一个同性恋男人,另一些被试想象借手机给一个异性恋男人,之后让被试从一群小礼物中选择一个带走。而想象借手机给同性恋者的被试大多数挑选了消毒手巾....对疾病、生理污染的恐惧无意识地造成了细微的群际差别性对待,在某些情境下可以更严重地表现为排斥,比如说早期黄种人移民被西方人视为身体生理上的他者,视为野蛮、肮脏的“蝗虫”,这样的印象足以转化为对黄种族群的普遍排斥和歧视。ReferencesBain, P., Park, J., Kwok, C., & Haslam, N. (2009). Attributing human uniqueness and human nature to cultural groups: Distinct forms of subtle dehumanization.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12(6), 789-805.Billig, M., & Tajfel, H. (1973).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similarity in intergroup behaviour.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1), 27-52.Cikara, M., Eberhardt, J. L., & Fiske, S. T. (2011). From agents to objects: Sexist attitudes and neural responses to sexualized targets.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3(3), 540-551.de Zavala, A. G., Waldzus, S., & Cypryanska, M. (2014). Prejudice towards gay men and a need for physical cleans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54, 1-10.Goff, P. A., Eberhardt, J. L., Williams, M. J., & Jackson, M. C. (2008). Not yet human: implicit knowledge, historical dehumanization, and contemporary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4(2), 292.Harris, L. T., & Fiske, S. T. (2006). Dehumanizing the lowest of the low neuroimaging responses to extreme out-groups. Psychological science,17(10), 847-853.Levine, M., Prosser, A., Evans, D., & Reicher, S. (2005). Identity and emergency intervention: How social group membership and inclusiveness of group boundaries shape helping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1(4), 443-453.Navarrete, C. D., Fessler, D. M., & Eng, S. J. (2007). Elevated ethnocentrism in the first trimester of pregnancy.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8(1), 60-65.Wohl, M. J., & Branscombe, N. R. (2005). Forgiveness and collective guilt assignment to historical perpetrator groups depend on level of social category inclusiv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8(2), 288.
《心理统计学》课上的提问:考研笔试成绩一样的985考生和二本考生,为啥导师倾向录取985考生?笔试成绩一样的男生和女生,导师会倾向录取哪位?笔试成绩一样的残疾考生与健康考生,导师会歧视残疾考生么?假如导师唯一考虑的变量是科研实力。以上三题是政治越来越不正确的纯理性实证判断,第一题是文献中蛮有名的 『Kelly 悖论』。用回归方程的语言科研实力= 笔试成绩 歧视变量如果的预测效力大(Partial 大),没偏见的导师就...要歧视了。如果你丧心病狂觉得歧视残疾考生都能忍,那试试让知友们用『出生年份父母社会经济指数(SES)』预测你的『魅力』、『智商』还有『品德』----你也许可以用个人奋斗解释自己的SES,但影响不了出生时的家庭SES。这类个体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的自变量,假如不巧却可以有效预测魅力、智商、品德,那就是(最容易成为文科公知常识盲点的)最朴素的歧视根源。心理学同行也许有高大上的种种学说,统计学同行的干预方案却简单粗暴----通过法律删去歧视自变量。比如,如果残疾的同学申请我的母校CUHK 的研究生院,规定在申请材料里不写身体残疾信息,招生的教授们也不可以问这方面内容。通过提高非歧视自变量的预测效力,抑制歧视自变量加进模型的预测作用(Partial 变小)。比如,『学术发表积累成就』比『笔试成绩』的预测效力高很多。发过许多牛Paper的二本考生和类似发表记录的985考生,科研实力几乎是一样的预测值,于是歧视被抑制到最小程度。又比如,企业海选收简历的时候最喜欢歧视是否名校,因为海选的简历啥也预测不了。到面试PK就英雄不再问出处,是骡子是马都已经拉出来遛了。下面这页PPT截自我的公开在线教学讲座《反事实因果与回归佯缪》,雪晴数据网邀请讲座视频存档:
,文献引用见课件最后一页
2终于碰到对我专业的题啦啦啦啦~\(???)/~我就用社会心理学来解释一下”偏见”因为文献全是英文的,所以下文里面偏见= prejudice。首先,要想解释一个现象,必须先准确的定位,给它一个operational definition。我们普遍承认偏见= 对他人怀有厌恶的感觉,因为ta是某个特定群体的一员。 (群体 = 1.一个两人以上的组 2.有相同的目标,想法,宗教,年龄,性别 等等)那么偏见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发现它的由来。比如历史角度来讲,日本侵略中国,所以我们普遍对日本人怀有偏见。从文化角度来讲,比如中国男尊女卑,所以我们普遍对女性带有偏见,等等。这样列举永远列举不完,所以我们跳过这些例子,直接切入最重要的问题:最早的偏见从何时开始呢? 我们为什么会持有偏见? 偏见是如何越来越根深蒂固的? 偏见准确吗?偏见,是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物。根据进化论,早在人类意识懵懵懂懂的时候,偏见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与我们不同的东西打交道是有一定危险的,于是我们的大脑早早就学会了快速的,不需要经过conscious process(理性推断)直接分别出属于我们,和不属于我们。(Robert Kurzban & Mary Leary, 2001)这个系统叫做 social categorization.在继续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同类也不都是靠得住的,我们没有时间花费在一点点确认他们的可靠程度上,于是我们的大脑就会飞快的帮我们做出第一印象,根据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给新的事情分类。最快的两个类别就是ingroup(我们自己所属的组)和outgroup(我们不属于的组)。这种分类无疑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生存可能性,可是同时,它的副作用就是我们大大的忽视了其他组里面存在的个体差别,而又大大的加重了我们组与其他组之间的区别。(换句话说,我们都是特殊的,可是他们都一样,好比我们看老虎,都长成一个样子,而人每个都不一样,这个例子在人种之间也适用。) (Linville and Joned, 1980)那么这个最初的偏见又是怎么愈演愈烈,最后甚至可以至千万条生命于死地呢?我们的偏见越来越激化,越来越根深蒂固来自于以下几个原因:1. Illusory correlation 我们习惯性的喜欢把东西联系起来想。首先,我们更容易在少数人群里看到特殊,出格,不同的东西。(Hamilton & Gifford, 1976)这两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人分了两个组,X组100人,Y组20人。X组里25个人做了跟其他人不同的动作,而Y组里面10个人做了跟其他人不同的动作。几乎所有参与者都觉得Y组人更喜欢做不同的动作。(所以少数人群多是偏见的受害者)其次,我们喜欢把我们已知或者期盼有关系的东西更紧密的联系。Chapman, 1967年做的实验。他不停给大家看好多词组(比如 狮子-老虎,狮子-鸡蛋,鸡蛋-老虎,鸡蛋-香肠),然后问他们哪个词组出现频率最高,即使频率相同,甚至老虎-鸡蛋和狮子-鸡蛋出现频率高于其他,大家都觉得老虎-狮子,和鸡蛋-香肠出现频率最高。(如果我们觉得某组人跟一个现象挂钩,即使事实不是如此我们也会这样觉得)2. Attribution我们喜欢把一个人的所做所为联系到他他本事,而不是其他原因,如果我们的期待被推翻,我们反而会去其他原因那里寻找借口。(比如我在北美打篮球经常遇到的情况,如果我被黑人打败,大家不会觉得我没有这个黑人训练时间长,没他壮,或者我没穿篮球鞋,他们理所应当的觉得中国人打不好篮球,而我打败黑人的时候,他们会开始找个人以外原因,我运气好,黑人小哥今天感冒了,等等。总之就是,会想办法保护自己已有的想法,即使是错的)3. Subtyping, and contrast effect即使证据非常确凿,我们依然会用这个方法保护我们的偏见。(比如,我把全篮球场的所有人虐了个遍,他们会承认中国人也可以打好篮球吗?不,他们会Subtype我,比如我受过职业训练,我在北美长大,总之就是,他们一定要让我与其他中国人不同,从而保护自己的看法)4.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这个用一个例子解释就很容易了,假设你看到了一个农民,你心里的偏见觉得农民没有礼貌,所以你对他没有使用敬语,很没礼貌,这会导致农民自然而然的对你也不礼貌,这样一来你的偏见得到了认可,你更加相信“农民没礼貌”,但是这个偏见的起因其实是你,那个农民很可能其实是某大学的文质彬彬的退休农业教授。==============================添加================================其实我是在车上,女朋友说有个关于“偏见”的问题我就拿来答了。。。。原来不是偏见,是歧视:discrimination。那我就先根据这个改正跟新一下。po主,对不起!discrimination---来自prejudice----来自stereotype,他们三个相辅相成。(有时间会回来继续更新)有人问我,是否偏见来自于人们自我保护的天性,这个对,也不对。偏见也好,歧视也好,他们都是学来,我们的天性只是让我们非常快速,非常容易的学习这些。甚至在我们自己还没有发觉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些深藏脑海了。那他们是从哪里学来的呢?我们的父辈,身边的人,还有大众媒体。举个实验的例子,四个学生为一组,从第一个开始,阅读一片关于橄榄球运动员的文章,然后中间间隔几分钟后,尽可能准确的口述给下一个学生。这篇文章里面既有符合橄榄球运动员的偏见(喜欢跟队友一起喝啤酒,喜欢去健身房),也有不符合的。(喜欢听古典音乐,爱看女性电视剧) 实验发现,第一个人通常会把两种偏见都尽可能全面的传下去,但是到了第3-4个人,不符合我们心里想法的偏见大大减少,而符合我们的会被加重。(原本的变成了,他"天天"跟队友喝啤酒,对健身"痴迷")(Anthony Lyson 2001)即使这些受过心理学培训的学生,在被告知一定要最accurate的前提之下,依然传播了偏见。可想而知,在带有个人色彩的语言传播中,偏见是多以多么可怕的形式在蔓延。有时间我会回来继续更新我们的个人因素,和我们为什么喜欢歧视(自我形象,自卑,资源有限论,等等。),如何避免歧视。包括特殊讲一下性别歧视,它与其他歧视非常不同。=============================终于回来更新了==============================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Robbers Cave 在 1945年做的实验。他选择了两组11岁的男孩,全部是白人,全部都健康,家庭背景良好,中产阶级。在他们父母的同意下,他带领这些孩子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野营地点,首先他将两组分离,互相不知道彼此的存在。而后他让这些孩子给自己的组起名字,设计队服,而后再每个组都已经自己相处熟悉一段时间后,才将他们放到一起,两个组举行了各种比赛,从足球,到拔河,赢的组得到奖杯,输的组没有。一夜之间,两组就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烧队旗,砸对方的帐篷,用食物打仗等等,几天之内暴力事件就变得异常平凡。于是实验者开始寻找重新让两组互相接纳的方法,在说好话,谈判,终止比赛等等方法都无效之后,实验者发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两组完成一个除非合作,不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设计让一辆野营的卡车抛锚,必须两组的孩子一起齐心协力才能把它拖回营地,结果得到了显著地效果,而后多次的合作使得两组感情迅速变得深厚。在实验结束后,两组坚持要一起坐一辆车回去,而且不愿于彼此分开。通过三周的实验,Robbers Cave和他的团队亲身经历了人类历史的缩小版,两组人,战争,而后和平。于是他给出了几个点:1. Realistic conflict theory: 人和人,组和组之间的歧视偏见源自于对有限资源的竞争,即使这个资源的有限度是被想象出来的(并不真实存在)。2. Relative depreivation:人的不安感来源来自比较,当某人觉得自己跟别人相比差,就更容易歧视,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不满被解释成“因为他们我才会这样。”3. Superordinate goals:必须两组合作才能达成的目标。有助于消除歧视。=================================再次暂停,有空回来更===================== 应要求更新。被歧视是会影响自己的表现的,有实验表明白人和黑人一起被prime被歧视后,完成一些简单的测试。两组的成绩都有明显下降,但是黑人下降幅度更大。长期被歧视的人,更容易被歧视影响。解决方法有几种,1. self affirmation,自我肯定。在受到歧视后马上来想自己很自信的领域,自己曾经完成过的引以为傲的事情。2. discredit source,诋毁来源。在受到歧视后告诉自己那是歧视,而歧视的来源没有可信性,所以雷同于废话。这个方法要谨慎使用,有些时候习惯使用这个方式的人很难接受任何批评,把善意的批评也容易当成歧视。3. filter information 信息过滤。 在做社会调查的时候,发现大部分黑人父母早早就会教导孩子如何应付歧视,很多黑人对此早已习惯,在受到歧视的时候,根本就像没有感觉一样。这个方法长久来看并不好,因为无视歧视,治标不治本。当然,现今社会,真正大摇大摆,不遮不掩的歧视越来越少。没有多少人敢对着我喊:“F*cking rice eating Chink。”因为代价太大,会受到一致的谴责。在学校或者公司,如果有证据可以直接开除。个别时候,大部分是老一代的白人,喜欢叫中国人 ”communist scum“。这种时候discredit source就好了,先了解这个老人长大的年代的历史背景,然后无视他。现在更多的是,面对不太友好,但是又不好撕破脸的歧视。这些歧视化整为零,一点点渗透我们的生活。比如一起跟同学出去玩,如果我是唯一的中国人,必然会有人在几杯酒下肚之后开“JJ小”的玩笑。你指出他歧视,反而会被大家觉得小题大做,护短,或者 can't take a joke 以后不值得深交。这个时候,我个人觉得幽默是化解这些歧视的最好方法。比如当他说:“听说你们JJ很小,你那个到底多长。真的不怕就拿出来给我们看看。“我可以说:“你妈妈觉得足够长就可以了。” “昨晚你妈妈可不是这么说的。”(your mama jokes)或者:“JJ小但是依然睡过比你多的妞。” 或者”你那么想看JJ,不如早点出柜,我介绍男朋友给你。“这种情况没人会继续在意他曾说的话,只会记住你的comeback,然后一起大喊 ”BURN!“再或者,像一些隐性的歧视。比如在野场打篮球Pick up,你可以看到别人组队,特意跳过你挨个挑。这个时候一定要主动一点,说”加我一个“。不要就此放弃,走开。因为这样只会让你自己更加受到孤立和歧视,在自己有能力的领域,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我认识最好的朋友就是这样在球场上认识的。中学的时候带着运动眼镜,被人叫”Goggles“(眼镜),实在难听。后来到了大学戴隐形眼镜被人叫”Little Lin“ (小版Jeremy Lin),这些多多少少都有点歧视,但是并不带有恶意,我就选择自己过滤掉了。有了一个street name,再加上点street cred,自己还有点小喜欢。在自己确实不擅长的领域,依然是幽默最好。因为适当的自黑并不会让人讨厌你,相反很展示你的风度和个人魅力。总之就是要,让人对你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种族或者性别代号,而真的认识一个立体的你,所有的歧视都迎刃而解。就像一个实验,让白人不停的观看黑人和白人脸的转化,每次转换的黑人的脸的时候,白人的大脑都会不自觉的objectify。但是这种情况对大家熟悉的黑人脸庞无效。比如当乔丹,马丁路德金,路易斯,等等有名的黑人出现的时候,没有被objectify,也没有threat activation。最后,关于情绪管理,或自卑的问题是另一个话题,有机会另开***。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
所有冲突的形成,本质上都是事物的不同步造成的,歧视也不例外。只要存在步调不一致,冲突就会产生。例如小的时候读太难的书,冲突就会产生----看不进去、烦躁。歧视的产生,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不一致,人种与人种之间发展的不一致,男性与女性发展的不一致等等,只要世界还没有大同,冲突就会产生。歧视既和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有关,也和人自身的错误认知有关。歧视里面包含着一种对比的集体优越感,而叔本华说道,集体优越感是最廉价的优越感,因此也极容易被煽动。当我们对某些名校表现出向往之情的时候,那些最没有用的学生也会由此产生出对别人的优越感,但事实上,母校厉不厉害和他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但人就是这样,当我们在除自身之外找不到什么可以对比的优越感之时,我们就会把自己放在集体之中,然后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对抗集体之外的个体。在人的天性之中,有一种把好的归于自己,把差的从自身移除的认知倾向。越是生活不济的人,越倾向于把这种失败挫折感转移到集体边缘上的人。找不到工作的本地人埋怨外地来的移民把他们的岗位给抢走了,生活上遇到不顺心就拿这些人开刀。素质不是心平气和时的慷慨大度,而是足够让人狗急跳墙时的理性克制。以上的情形,属于歧视的显化升级,常常发生在一个群体较为极端的人身上,尤以报复社会的人、素质低下的人身上----这类人感受到了在群体中广泛弥漫着的对另一个群体的歧视,或是被歧视 ,于是采取了最极端的行径,让这种歧视以冲突的形式显现出来。当一个团体的行为长期得不到认可的时候,例如黑人普遍相对较低的素质,或者缺乏足够多的被了解的时候,例如消息封锁导致的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传统印象,这种排斥的情绪就会被扩大和加强,成为普遍存在的情绪氛围,从而不再停留在一些边缘人群的范围,而成为社会的共识。大多数外国人其实是不了解中国人的,他们所了解的中国就会使他们产生对国人的刻板印象,读《牛津通识读本----现代中国》的时候,其中的图片都还是中国女人裹小脚的图片,还有北洋军阀时期国人瘦骨嶙峋的凄惨照片...加上选择性过滤,或者说,外国人喜欢看到那样的中国。但是我们也要关注更多的隐形的歧视。例如在美国,对于能不能歧视黑人,绝大多数民众都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在最近的一起涉及歧视的杀人案件中,一篇文章提醒道:我们表面上保持了这种和谐,但是这种表象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是没有歧视偏见的,这又促使这方面的认知偏差加大----事实上许多新生代的年轻人对歧视这个观点并没有深刻的认识,种族歧视在暗流涌动,而“我们”却仍活在“人人生而平等“的美国梦里。事实上,我们比我们自己想象得要容易歧视得多。从认知的角度来说,歧视是一种简化的认知方式,难免伴随着贴标签的心理活动,但这本身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一种方式而已,我们必须以尽可能少的认知样本抽取出简单的、适用的行为标准,错杀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从规避危险的角度来说,对异己保持包容、接纳、共享,本身就是具有成本和风险的。在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本地人会选择当地的劳动力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声明:以上内容纯熟自己经验之谈,也没有参考相关文献和另外的***,难免有不严谨的地方。
社会心理学认为任何社会行为都有其社会态度支撑,而「歧视」作为一种行为实际上是「偏见」这种态度的反映。在Taylor等人所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偏见指圈内群体对圈外群体抱有的负面情感,而歧视指人们对某个群体成员表现出的不公平行为」。Allport著书「The Nature of Prejudice」则认为:「偏见是对某一群体成员的消极情感或消极看法,而歧视则是根据这种情感或者看法实施的区别对待行为。」 也就是说,无论是反感、讨厌抑或是恐惧等消极情感,都可归类于偏见。偏见是一种基于某种信念上的认识态度,歧视是偏见的外显行为。但偏见并非一切的根源。我认为「歧视」与「偏见」互为表里,源自三个关键词:差异性,无知,与傲慢。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在面对与自己存在差异性较大的未知人群时,人们会倾向于在同质性较高的人群中活动,而对异质人群采取了回避的行为。这种回避行为,却进一步加深两个人群的疏远,导致了真实信息的缺失与认知上的偏差。由于傲慢,这种认知偏差常常倾向于负面,从而导致了偏见。再进一步的,外显为歧视行为。即:「差异性、无知、傲慢」三者为「因」,「偏见」为内在态度之「果」,而「歧视」为其外在行为之「果」。差异性,无知与傲慢三者作为「因」缺一不可。如果仅仅是存在差异性而双方能有效沟通的话,那么便不会导致信息偏差。如果人们不持有傲慢之心而是平和以待陌生人群,也不会产生「负面」的情感。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歧视,其起点是「制度设计」。例如我国以前的户籍制度不允许农民进城求职,这种制度性歧视基于国/家/权/力,使得人群隔离。在户籍制度实施之前,所谓的城里人与乡下人是没有歧视的,但制度设计导致的空间隔离使得较强一方的城里人对较弱一方的乡下人产生了认知偏差,再进一步发展便成为了社会偏见。也就是说,是由于「制度设计」带来「差异性」与「无知」,从而再次作为起点导致了个人偏见,并形成了新一轮的循环。以上为本题***。--------------------------------------------------------------------------------以下为一些引申。Allport曾概括出几种歧视行为,包括:1. 言语粗鲁。 2. 刻意回避。 3. 排斥与打击。4. 隔离,制定政/策甚至法/律,对被歧视群体与本群体在空间上隔绝,如美国曾经的种/族/隔/离政策。5. 人/身/攻/击,表现为一种强烈情绪下的暴/力/行为。 6. 种/族/灭/绝。如纳/粹集/中/营。据此可对歧视做出分级:个人偏见---社会偏见(到这里为止仍然是态度上的)-----行为歧视------制度歧视。虽然说偏见是歧视的内在意识态度,但偏见不一定会外显化为偏见。从态度外显为行为还需要其他影响因素,如权力差别。与偏见态度相比,歧视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背后隐含有一种权力的关系。某一类型的歧视之所以能从偏见这种态度上升到行为,是因为强势的群体认为实施这种歧视的行为不会给自己带来超出其承受范围的惩罚,即不会付出太高的代价。举个例子,在美国民/权/运/动之前,白人餐厅可以拒绝黑人进入,而现在尽管也存在偏见态度,但考虑到社会舆论谴责的代价,歧视这种行为被有效抑制,就是因为通过民/权/运/动,已有的权力关系已被破坏。
(大家都把歧视当作偏见,呵呵)歧视=Discrimination首先说明,社会心理学看来,研究的就是The ABCsA=Affect(跟偏见有关,是你的感觉B=Behavior(跟歧视有关,是你的行为C=Cognition(跟刻板印象有关,是你的认知辣么,Discrimination也就是歧视是怎么来的呢?现在大家的定义,歧视是刻板印象和偏见的衍生物===你们想要的***就在这里啦==补充点各位翻译自己课堂pdf漏的吧prejudice也就是偏见,分两种Explicit prejudice,显性偏见(常见于二十世纪的种族歧视,大家都会直言自己的各种歧视言论Implicit prejudice,隐性偏见(常见于当代种族歧视,因为种族歧视现在变成了egalitarian的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大家的歧视都不敢直接的表达出来,所以在别人看来,这个人的表现是没有歧视的(被自己控制了)。但是种族歧视还是在内心,所以会经常出现“避免与歧视的人接触”的情况(突然发现自己说了好多废话总结就是,显性歧视是你一直都会意识到的,而隐形歧视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你会自动把一类人归于“好的/坏的”隐形歧视有很多好玩的实验,比如IAT,或者Dovidio、Kawakami、Johnson、Johnson&Howard 1997的实验最最有趣的是,即便是学心理学的学生(有很强的自控力让自己表现的没有任何歧视)和学政治的学生(根本不care)在IAT测试中,如果心理学的学生自控力被提前消耗了(比如测试过程中要一直记住一组Bufhahfyi19363shidm这样的乱码),他们的隐性偏见程度其实跟他人没有差这就说明,大家得从更深的层次去消除偏见,消除歧视(因为隐性偏见依赖于我们一生中摄取到的信息)(最最最后说一句,大家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要抖机灵啦)
#都说日本人排外搞歧视,他内部也种族歧视啊#这个***其实是后半段的稿子,但是放到那个问题想太长了影响阅读体验,上半段已经扯到了杀猪和conservatism,下半段接着唠杀猪、歧视和政治正确。在日本,屠夫是什么人干的呢。这一群体叫秽多,顾名思义,处理与死亡有关的工作,除了杀猪也代理殡葬业,皮革作坊。日本神道教认为宰杀与血不洁,虽然自己还是要掩耳盗铃吃肉的。佛教不杀生,大乘佛教严格不准吃肉,小乘佛教只准吃三净肉(不看不听而杀生的,不是专门杀了招待你的就可以吃。微信表情笑脸笑脸)。总得有人出来背锅吧。日本屠夫就经常受到辱骂和恐吓的信件,一个小清新键盘革命家青年可能刚吃完猪骨拉面就会写一封信痛斥动物是被“秽多”杀死的!动物是多可怜啊!图为正在鞣皮的“秽多”,出自15世纪《七十一番职人歌合36番》秽多是部落民的后代,部落民相当于日本的少数民族,跟阿伊努人、琉球人、在日朝鲜人和在日中国人一样都是少数族群。古代日本从印度聘请高僧来辅导日本,把种姓制度(现在好多国家阶层流动已经很难,不如大方的承认是种姓制度)带到了日本,部落民被认定为贱民阶级,除了处理“不洁”工作的秽多,还包括非人,非人主要业务是拾荒者、算命、监狱看守等。那时候贱民犯了错,武士可以随意处决而不受处罚。官方法院都敢说“秽多的价值相当于正常人的七分之一。”按规定他们需要住在隔离区并穿特别的衣服自异于其他人。德川幕府末期,很多反对幕府的志士提出“为了部落”的主张,提倡解放部落民,统战这这一族群。幕府也不傻,也着手搞平权运动,只要你参军我就把你身份提升成平民。后来幕府覆灭了,这种由封建统治者所进行的解放政策还没彻底执行完就受挫了,只留下了得?丝者的天下的统治理念。1871年日本的封建阶级制度废除,部落民在理论上被解放了。但是嘴上说的好,身体却很诚实。不管政府如何提倡同化措施,改善待遇,居住和民生。社会对他们的歧视依然存在,他们的生活水平依然底层。长达几百页的部落民姓氏和聚居地的名单,在市面上被大公司和个人购买,google earth上标注着部落民聚居地。哪怕考上东京大学,很多日本顶级企业也不愿招聘他们,找对象难,结婚前对方家族会查你家谱保证你没有部落民血统,大家也不愿意跟你租同一幢公寓也不往来。屠夫的儿子就只能当屠夫吗?或许他可以选择加入黑社会。所有的大门几乎都向这一群体关闭时,黑社会给了他们一个家,日本黑社会约三分之一的生源来自部落民。直至现在都很难说清到底是因为先有了歧视所以才入黑社会,还是他们这个群体自始至终就是非主流的行业所以更加歧视。所以你看看,别说日本人歧视外国人了,就连大和民族内部的,也正大光明的歧视。这与欧美一些国家提倡政治正确,多元化,种族平权,支持LGBT人士不同,非常保守非常政治不正确。有人主食吃土豆,有人吃牛排,有人吃玉米,有的国家奉牛为神不吃牛肉,有的国家不吃猪肉,爱斯基摩人就吃海豹,杀驯鹿捕鲸,日本就自古以来得吃鱼杀海豚捕鲸,丝毫不管别的国家说三道四,前阵子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指责日本***漫画和游戏损害了女权,日本不理,并说***产品大大降低了性犯罪率,是对女性的保护。这种 三自信 外加政治不正确,让日本避免了像欧洲那样难民、移民、宗教、恐怖袭击等问题,也不会像美国被黑人和墨西哥人、富人加税、食物券拖成那个样,搞得白人都在呼吁川普上台make (white) American great again.日本人大前提是不给别人添麻烦,所以允许动物保护小清新的存在,只要别去劫运动物的车就好,也允许私人处决私有财产猫,只要别在公共场合虐杀膈应人就行。日本著名乐器三味线琴身就是猫皮做的。好死不死这个业务还是部落民的,所以关西人又称部落民为“猫杀し”。种族歧视是因为两方没把对方当自己人,外族的,种族歧视是因为两方没把对方当自己人,外族的,缺乏共识。华裔***误杀非裔青年被定罪,好多华人游行示威,仔细思考一下,选择移民北美必然是被当外人,愿赌服输,只要人类有区分内外意识,无论是基于自外貌、语言、地域等不同标准。Asian基因就不一样,三代下去依然一看你还是外人,同化不进主流社会。相反当年蒙元、满清就可以和汉族同化,日本殖民台湾如果时间足够久就能同化。中国的很多地域歧视,也是由于饮食、语言、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不同而没有认同感,才会一拨人骂另一拨人。歧视是一种自由的权利,只要你付得起这个代价。假如野村证券歧视东京大学的部落民或者中国人,而不雇佣我,OK,它损失了一个很优秀的quant。可能这个例子不够极端,无法导致野村倒闭,但是如果一个NBA老板歧视黑人而不雇佣黑人,球队可以等着被淘汰了,自由市场会叫他做人。德国曾经歧视犹太人,那么爱因斯坦到美国给人造原子弹好不好呀,如果图灵、维特根斯坦转世有名校因为他是GAY而不要他,那就便宜了别的大学了呗,时尚界奢侈品圈就更不敢歧视LGBT人士了。知乎上经常会有人讨论985 211大学和二三本,很多正能量***复读机一样的论述着出身并不代表你个体就一定智商低、loser,我非常同意,但是我想补一句,出身论和阶层论表述的是你较大概率智商低、撸sir。企业招聘HR面对大量简历需要有一个快速筛选标准,而对于我们为人处世,面对信息过载和不同境况,在知乎上经常会有人讨论985 211大学和二三本,很多正能量***复读机一样的论述着出身并不代表你个体就一定智商低、loser,我非常同意,但是我想补一句,出身论和阶层论表述的是你较大概率智商低、撸sir。企业招聘HR面对大量简历需要有一个快速筛选标准,而对于我们为人处世,面对信息过载和不同境况,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他人快速认知并做出鉴定,需要有一个低成本、较高准确率的机制,管中窥豹做出判断。会有一些误判的时候,但精力有限,相对于时间成本只要在可接受的代价范围内。同学问我什么车省油,没时间挨个调查,第一反应我推荐丰田混动;他在法国坐车,看见运动服黑人下意识警觉起来,要是来个西装革履的黑人,他就不会那么护钱包。大脑迅速处理复杂信息的反应而已。机场安检对中东长相的人查的细,但是长得人畜无害或者拖家带口的就迅速通过,不太公平却又比挨个细查高效。和老朋友和熟人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认识新朋友的时候才有意义,比如聊到日本,承认日本的发达之处,但是因为自己属中华民族,所以有些排斥日本,这样的人的是可以结交的。要杀光日本人抵制日货的那类人我是直接在内心拉黑掉的,这是一种“反日歧视”,但这个歧视并没有什么道德瑕疵。当然也要承担一个可能性就是,对方是权贵军三代,我却失去了深交机会。留学圈很多欧美的朋友,我发现这时候用地域歧视准确度就比较低了,如果针对新人,通过面容舒展+谈吐得体+家境殷实,准确率就稍微高一点,此处绝对不是秀优越,是我真实的一点经验。曾经Asian被西方瞧不起,但随着二战之后一些科技的领先和文化的输出,特别是中国日本这些领头羊,让白人对一些黄种人有了敬仰,不敢一概而论,否则准确率会很低。最近朋友圈很火的迷蒙写了很多文章,比如她有一个朋友是lowB、致贱人等,我是不可理解的,因为这种朋友根本进不了我的生活和圈子。她这种情况频频发生的原因就是交友不慎,没有效的掌握歧视の艺术,看人下菜碟。关心、信任、爱都是有限的稀缺资源,超出了你能力范围能提供的数量和质量就会反噬自己。同样当我们被人歧视,吃闭门羹热脸贴冷屁股的时候,我们也要淡定,不要觉得对方对我不够好,言行不考虑我感受,甚至践踏咱,就给对方扣上情商低的帽子。他歧视我,我也可以反过来歧视他,慢慢提高自己让对方付出代价。我们甚至可以接受目前阶段自己可能是劣势方,但是不能反对歧视的权利只因为咱不行的缘故。人没有必要赢得太多人的赏识,只去赢得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以及内心真的很想赢得的人即可,哪个活的精彩的人不是遭人嫉妒的。即便在非常政治正确的西方,政府也仍然干着歧视的事情,有些国家可以免签,有些国家就卡的严,看人下菜。在中国日本小伙丢了自行车就赶紧给找到了,超国民待遇,逆向歧视。签证、飞机头等舱啊这些事情都是干着“秽多的价值相当于正常人的七分之一”。人种之间身材比例有差异好坏,同种人之间丑的也受到潜意识的歧视(PS美貌确实会得到优待,但是也有一定歧视就是好看的姑娘需要取得两三倍的成绩才能摆脱花瓶或者借身上位的评价)。因此在人类具有偏好(Preference)的天性下,想要消除歧视(Discrimination)恐怕只能让所有人都一样了。拿香菜举个例子,东亚人有21%讨厌香菜气味,欧洲人有17%,中东和南亚人则有3-7%,不爱香菜的人都拥有一个名为OR6A2的特定基因。你讨厌香菜这就是一种偏好,你吃芹菜不吃香菜的这种行为,就是歧视;我对我的孩子更关心照顾,别的熊孩子包容度不够,这是基因歧视;或者我公司招人爱招校友,这些差别化待遇有的来自基因,有的源自模因,皆人性。---更新---有人发私信说我深刻,谬赞谬赞,只是把大家都懂但是生活中不方说的写了写,混创投圈的切记撕逼或者犀利。下周还得跟网友演”地球一小时” 呢。让我们一起在生活中嘴上喊着反歧视就好了,你知道身体是诚实的,反人性很难。还有人问我对穆斯林看法,我只能回答跟我党政策保持一致,不过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个问题下面写篇日本穆斯林。
歧视的根源是给自己一个麻木自己的心的理由,人类社会歧视无处不在,一般正常的社会,人们会道德习俗这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于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良心,我们会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对的,比如白人说人生而自由,如果有人被抓去做奴隶,整个社会都会谴责,但是很长时间黑人都被作为奴隶,按着人生而自由的价值观,这个行为是应该受到各种谴责的,可是为什么没有呢?这是因为当人类歧视一个人时,会自动把自己社群团体的价值观和歧视的人群切割,这就是白人奴隶主为什么可以心安理得的使用黑人奴隶原因,他们可能用很脏很黑很笨很臭这些理由把你和自己白人的种族价值观隔离,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他们在用歧视把你划分出人的界限,既然不是人那么做什么都可以,没有负罪感
(有待更新)这个问题可以放在两个范式下面讨论。很多人只答了偏见,没有论述到歧视。一,社会科学范式(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侧重群体心理的形成和作用机制啦i社会行为的产生,或者说社会心理学倾向于群体行为本身可以还原成社会态度和社会机制。这里需要提到两个概念,一个是“偏见”,一个是“歧视”。歧视的实质是通过非良序的身份确定(如种族,性别)来对于某些社会成员进行区别对待,这种行为的不合理性来源于不合理的身份确定(合理的在于能力,贡献等等),进而产生的剥夺的社会现象,体现为群体间,是一类实然的行为加总。而偏见更多的是主观的一类否定性社会态度,是一类消极的价值观认知,他未必是外显于社会行为中间,并且偏见的对象非常浮渣,可以产生于群体间以及社会共同体之内。故而从根源上来说,社会歧视来源于社会偏见,而在某种群体间性下转换成的一类外显性的行为。而起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差异性与人社会认知的偏差。
社会偏见本质就是社会认知的一类偏差,从行为学上来说,这种偏差来自于认知者间或认知群体间的明显差异,以及人在群体行为中得排他本能。这类本能使得面对未知,不可掌控,差异性极大的异类群体,出于对于不确定性的,从来产生的回避心理,趋向于一个亲缘性更高的共同体。但是这种本能在社会态度上并不尽然,因为在社会权力结构的存在,社会群体间的这类明显的回避行为,可能虽然权力结构的话语尺度不同会产生本位主义思想。而这类本位主义思想在强势群体面对弱势群体的时候,更多体现为“傲慢”。而在弱势群体面对强势群体的时候,更多体现为“恐惧”。但事实上者依然不尽然,强势群体面对弱势群体也可能是“恐惧”,这个我保留在第二部分来论述。故而前面
提到的表观态度实际上同时存在。而以上心理机制,导致群体间的往往趋向于软性隔离,异质性由于无法建立良性沟通而成为一种对于异类群体的标签化认知,在本位主义思维的重构下,就形成了偏见,而这种偏见某种意义上体现为对于异质的无知,但这里更多体现为表观的态度,而这种态度继续导致群体间的隔离与疏远,无法达成异类沟通,就无法得到充分信息来进行重新认知,那么原有的标签化认知就会加剧。(二),社会偏见的延续和个体态度&社会态度的相互强化。群体间的社会偏见是可以延续的,尤其是在无法得到充分认为的信息交流的状况下。这需要考查个人态度和群体态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个人态度的形成上主要是Allport的四条件说:1,经验积累,实质是相似翻译的综合。2,经验分化,零散经验综合为对某事物的倾向。3,外伤经验,即特殊经验导致对某事物特殊倾向的强化。4,已有态度的经验学习和模仿。我们姑且采信这一套范式。那么,社会偏见和个人偏见互相强化就很明显了:1,个人原初态度(即对某事物的最初印象)往往来自于两个,服从或接触判断,前者在于个人原本对于一个群体没有什么态度,但是受到共同体的主流意见影响形成的偏见;后者在于自主意识对于某群体首次接触的不愉快,使得这种应激性论断变得强化,日后形成偏见。2,个人经验的参照与强化,在偏见形成雏形,我们会通过经验观察对于某一群体进行重新积累认识,而新的认识会与原有认识产生对比,如果符合产生强化,如果不符,由于自我实现寓言效应的原因,偏见也很难改回来。3,群体意识造成的外参照强化。即一旦持同一偏见的个体通过群聚效应形成群体偏见以后,形成的社会偏见话语会得到加强,形成群体规范,此话语压力会使得此群体对于被偏见群体的效应加强。注:自我实现寓言效应指的是一旦某人对于某种主观倾向性的看法设置一类基于经验积累的规范,那么通常情况下,如果群体相关,那么相关群体由于这类话语压力,很有可能真像这类偏见规范有所靠近。如果群体不相关,那么重新积累的经验认知即使与原有的相悖,我们内心也会为自己的观点做出“辩护”,这个辩护就是凡是勉强靠的上边的证据将其说服力无限放大,否定性的证据反而将其说服力减小。而以上两个社会机制产生了偏见这类社会态度,那么又是如何转换为“歧视”的呢?这里提到一个Fishbein和Ajzen的合理行动理论。即:人的行为是“内蕴的理性”选择结果,而行动意向来源于个人态度,并影响到行为本身,通过自我建立行为规范,并且受到有偏见的群体意识的监控,使得其行为成本似乎变得很低,从而产生合理性。而这类成本和权力结构又有关系,用议价共同体作为结构而言,人们的歧视行为实质上议价权衡过后的理性择成,若歧视的群体议价能力相对低下,在权力结构中属从属地位,那么由于对于差异性的排斥和沟通的无知,再加上行为成本较低,很多人就会自然而然产生这类“区别对待”的方式来面对这类差异,而扩展到整个权力结构中就是歧视。也就是说,歧视本质是在某一个既定社会价值取向下,群体间议价共同体的博弈中,议价能力相对低下的一方,被议价能力高的共同体采取排斥很行为压迫的外显性社会行为,其社会态度本源是偏见。。注:这里是议价共同体作为结构的,故而在某一个既定社会价值观下,某些传统意义上的弱者未必是议价能力低下的一方,反而有可能很强势,形成社会结构上的逆向歧视。。二,哲学范式上社会心理学基本上解释了歧视&偏见的根源问题,但是个人认为还不够完美,比如性别歧视并不能完美地靠上诉方式解答。。其实我以前写过。首先有两个东西。1,对某一个实存对象或者共同体的判断依赖一种简化认知方法,而这种简化认知方法就是”标签化“,标签化首先是通过模糊对象的属性(比如过分强调共性忽略个体,或者由实然附会应然),试图将对象归类到一个特定条件下,通过自己的观察结果(比如,爱吃什么,爱做什么,什么性格等等)来建构这样一个私人性的对象,并通过几个简单的,涉及不同角度的”符号化标签”来描述这个对象。。故而,“标签化”没有这么狭隘,事实上我们的认知方式都存在这类“简化机制”,只不过刻意模糊“某国”,“某地”,“某群体”这是一种很极端的简化,其判断的逻辑性是不尽然的。。溯下来源的话,发点个人意见:人的基本认知来源于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界限,这是一切认知的逻辑基点,而其中的联系是主体与外物的客观联系。但是我们对于庞杂的外部世界并不能做到知性层面的体现,故而我们需要通过一种观察的方法去完成认知,而这个基于表观现象的观察结果转换成我们私人语言,再通过逻辑解构反馈到我们的自我意识中,并完成一个感性的描述。这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简化方法,而这类简化方法中最无脑的就是”标签化“。。而这种标签化往往产生一种有谬误的私人印象,并且这和一个人的倾向性往往有关。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如果你认可某个对象,那么那个对象就会被你脑补得完美,主观剔除或辩护一些标签,来重新建构一个对象。这就是”别人家的XXX“,和”某个次元的外国“的由来。2,人本视角的判断方法,最容易应用到生活中的是“归谬法”,而这种方法做出判断以后,为了作为佐证,在同一个逻辑系统内,会进而衍生出“比较”的说服方式。。简而言之,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三观正”并非是通过价值观的方式去判断,而是我们认知到一个符合”三观正“定义的”主流价值观”(这个认知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情绪感受),我们通过简化机制描述那个人的人格标签,然后与这个“主流价值观”来比较,进行归谬,然后判断是否符合这个主流价值观,进而判断是否三观正。。而这种判断方式衍生过后,我们如果要说服一个人(一个良性的讨论中),往往也是通过这种方法,我们首先建立一类我们互相能够达成底线的标准,比如“政治需要为人民幸福服务”,“自由无价”,“要好好学习”之类的共同底线,当然这个底线可以是感性的。然后我们通过“比较”的方式,举一些实例或假设,来看如何更能接近这一个标准,然后进行归谬,将谬论本身指向“被说服者”,以佐证“被说服者”的缺陷或者观点的谬误。。而这种判断的比较基点就来自于共同体的意识,体现为群体上对于另一群体的归谬。那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发现我们通过意识的简化机制去认知另一个群体,而对于另一群体的比较基点却又以本人所在的共同体主流价值观为标准,而共同体之间的简化认知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天然隔绝,即简化认知替代了感受认知。即使存在我们共守的群体间的交往法则(比如尊重,don‘t judge等等),这种认知方式一直是存在的,并且由于以本共同体的意识倾向为归谬的原点,故而很容易产生负面的标签化印象。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