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
您当前位置: &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
发布:&|&分类:&|&
送东阳马生序600字(一) 宋濂,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三大家。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它为&太史公&,诸如此类的名誉形形***,那么多的名誉,那么多的赞许背后的辛酸又有几人知晓,又有几人曾体会? 俗语说的好,&穷人的孩子早成家&,宋濂家小时候就很清贫,没有钱买书读,于是宋濂就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但是他依旧抄书,并且决不超过约定日期归还,因为他的,所以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他,就这样他克服了没钱买书这个困难。 接下来,他又遇到了从师求学的艰难,寒冬时四肢僵劲不能动,穿行在深山巨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同舍生穿金戴银而宋濂却是破衣旧袍,然而这样都未能动摇他的求学信念,反而他沉醉于自己心中&乐&,对同舍生的豪华并不羡慕。 最终宋濂了。 现在回头想想我们,我们的生活条件好过宋濂,血刺条件更胜过宋濂,而我们的成就却不胜宋濂。为什么呢? 原因在我们自身。 宋濂,刻苦好学;我们,懒散厌学;宋濂,虚心请教;我们懒得请教;宋濂博览群书;我们孤陋寡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磨难是一笔财富,它能锤炼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会让一个人走向成功。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他专心与否。提高一个人的能力,促成一个人的成功靠的是好的品质和的意志力,所以我们更应该古人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珍惜现在优秀的学习资源,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二) 我非常佩服古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那么有恒心。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们度不会感到厌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努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其实这并不可耻,因为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都是他们那么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幸运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没有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欢我现在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时候因为家贫以至于买不起书,他只好把从别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手指都很难弯曲,他依旧会依照约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没有名师指导,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问题。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破烂烂,但他从来都不羡慕那些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看看我们现在的条件,你如果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如果有问题不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我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学习却没有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我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条件太好了,()让我们只懂得享受,却不懂得利用。我们总是在叫苦叫累,可是仔细的想一下,中国古代时的人为什么能受得了,而我们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种想要刻苦学习的信念而已。现在的我们很幸运,我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它的成就代表了全人类在封建时代所达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这个&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时期,明初的文学家宋濂,在他的这篇赠序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勉励后人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使同为学生的我感到这似乎不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边事,更使我知道求学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们应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古人因家境贫寒而借书亲手抄写,虽然辛苦却一点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终于有机会看到各类书籍。而面对着父母为我买的一大堆书,我却很少细心地读过,真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面对古人在如此艰难的求学条件下,对知识的渴望与决心,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一日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从发生在古人身上的一件件&平凡&的事我终于明白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在我们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将来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一份力。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四) 文/申梦秋 前些时候,我又预习了一篇名叫《送东阳马生序》的古文,让我获益良多。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使同为学生的我感到这似乎不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边事,更使我知道求学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们应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从文中我们知道,古人因家境贫寒而借书亲手抄写,虽然辛苦却一点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终于有机会看到各类书籍。而面对着父母为我买的一大堆书,我却很少细心地读过,真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面对古人在如此艰难的求学条件下,对知识的渴望与决心,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一日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把心思放在比吃穿上,对自己的成绩毫不在意,每逢考试都一心思地想着多抄几道***,多对几道题目,却从不肯自己好好用功读书,真是可悲啊!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扯大,费尽了他们所有的心思和精力,为的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殊不知我们却弄巧成拙,辜负了他们的期望,这能怪谁?怪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单单是嘴里说着,自己长大以后要出人头地,找一份好工作孝敬父母,可是实际行动呢?天上永远不会掉下黄金,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不要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本文地址:
Powered By ZBlog | 鄂ICP备号-3 |浅歌的空间为您精心推荐中小学作文,生活百态等精品文章。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上周,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赠序。讲的是明初文学家宋濂幼时到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学完整篇文章后,我的感触极大,作者的求学经历让我难以忘怀,其中一小段让我最为感动。
文章的部分内容是: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把自己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刻画的很是细致,而这段主要是要告诉我们,对待老师我们要持以尊重的态度,对于学习,要持以虚心,实事求是,不懂就问的态度。
俗话说:好问是成就知识之基础,知识是成就未来之基础。对于学习,我们就应该勤学好问。
读小学的时候,我记得老师对我们说过:“问问题,不是代表你愚蠢,而是代表你虚心;不懂装懂,那叫做虚伪。不仅这样,还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是啊,我们都不愿做一个虚伪的人,不仅这样,我们对于学习还应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要有“火烧眉毛,快灭火”的想法。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竞争,你就的落后,落后,就会被社会淘汰。
知识不分大小,但分多少,无论是平常生活中的小问题,还是大知识,我们都要有想要钻研它的欲望。同时,我们也不能骄傲,必须抱有谦虚的态度。宋濂写到: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不就正表现了他谦虚的品质吗?
对于老师的批评,我们也应该抱有:有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对于老师的讲解,我们要耐心听讲,不能老师讲东自己想西,因为,这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也是狂妄的表现,同时,也是愚昧。
这篇文章对我的感触极大,也让我明白了许多学习上和师生关系上的道理。谦虚,好问,实事求是,这是学习的必备素质。尊师,懂理这是做人的道理。
装懂,就是虚伪;真才实学,才是硬道理。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送东阳马生序》是选自宋濂的《宋学士文集》。文章先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然后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这样,我们不难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文章中提到宋濂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况----“余幼时即嗜学。学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在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家中无钱,问人借书,寒中抄录,而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专心求学。因此,他后来有名望有地位,诗文成就高。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其实,学有所成并一定要在顺境中、逆境中、优越的社会年度中、机遇中才能达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专心与否。
外国有这们一则故事:贝多芬小时候跟外国的老师学唱歌和弹钢琴,由于贝多芬对弹琴方面有兴趣,学得比较好(若跟其老师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老师看好他,并想把自己毕生精力传授给他,但贝多芬的语言跟其老师的有所不同,导致他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贝多芬在那时起,在练习弹琴之余,还要学老师的语言,他很认真----一天有20小时,他的眼睛是有光线射进去的。皇天不负有心人,2个月之后,他根本把该语言学到七七八八了。这样一来,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最终在世界上有名义;有地位,对于第六交响曲,我想人人都有听过、闻过。
诚然,学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两意,乱来就可以达到、实现的。而是要努力、勤奋、艰苦、刻苦钻研,再加上自己对学习的专心。
读后感: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现代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300字
在今天学校老师给我们讲了送东阳马生序的古文,课文里写的是一个叫宋濂的人年轻时求学之苦、生活之艰,这给我了一个深刻的启迪。
从文中,我看见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放松抄写,抄完后,就跑着去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由此我们看来,一个人是否学业有成,关键在于自己专心与否,课文给了我深深的印象这是我明确了前进方向。
对比我,我感觉我微不足道,我远远不于宋濂,我一定要学习宋濂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现在人们所没有的。
磨难是一笔财富,他能锤炼一个人的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最终提高一个人的能力,促成一个人的成功。最新发布的日志散文网推荐文章送东阳马生序 诗意 赏析 朗读
古典诗文名篇诗意赏析朗读系统
送东阳马生序(1)
余幼时即嗜学(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3)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4)。录毕,走(5)送之,不敢稍逾约(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8),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9)。尝趋(10)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1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1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3),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14),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忻悦(15),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16)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17),行深山巨谷中。穷冬(18)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19)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20)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21),以衾(22)拥履,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23),日再食(24),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25),戴朱缨宝饰(26)之帽,腰白玉之环(27),左佩刀,右备容臭(28),烨然(29)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30)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31),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32)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33)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34)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35),县官日有廪稍之供(36),父母岁有裘葛之遗(37),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38)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39),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0)甚称其贤。余朝京师(41),生以乡人子谒(42)余,譔长书以为贽(43),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4)。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45);底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46),岂知余者哉!
[作者简介]
&&& 宋濂(lián连)(一三一○——一三八一),字景濂,金华潜溪(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就有文名。元代至正年间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坚辞不就,入山隐居著述。后与刘基同受朱元璋征聘,任顾问。明***国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负责草拟诏令),许多朝廷典册文字都出他的手笔,又曾领修《元史》。年老归乡后,因事牵连,死于贬谪四川茂州的途中,谥“文宪”。著有《宋学士全集》。宋濂一部分传记作品较有现实意义,人物形象生动。
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习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 (1)东阳: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2)余:我。嗜(shì是)学:爱好读书。
(3)假借:借。
(4)弗之怠:即“弗怠之”,不偷懒。
(5)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6)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7)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8)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9)硕(shuò朔)师:大师,即学问家。游:交游。
(10)尝:曾。趋:奔赴。
(11)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执经扣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12)稍降辞色:言辞、态度很严肃,没有一点随随便便的样子。
(13)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14)叱(chì赤)(咄duó夺):斥责。
(15)俟(sì四):等待。忻(xīn新):同“欣”。
(16)卒:终于。
(17)箧(qiè窃):箱子。曳(yè夜)屣(xǐ喜):拖着鞋子。
(18)穷冬:深冬。
(19)皲(jūn军)裂:皮肤因干燥或受冻而裂开。
(20)僵劲:僵硬。
(21)媵(yìng硬)人:这里指侍候的仆人。持汤沃灌:指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
(22)衾(qīn钦):被子。
(23)逆旅主人:旅店主人。
(24)日再食:每日两餐。
(25)被(pī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26)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品。
(27)腰白玉之环:腰间悬着白玉圈。
(28)容臭:香袋子。
(29)烨(yè页)然:光采艳丽的样子。
(30)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31)耄(mào帽)老:年老。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32)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
(33)缀:这里意为“跟随”。
(34)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
(35)诸生:指太学生。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36)县官:这里指朝廷。廪(lǐn凛)稍: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
(37)裘(qiú球):皮衣。葛:夏布衣服。遗(wèi位):赠,这里指接济。
(38)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
(39)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40)流辈:同辈。
(41)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42)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谒(yè夜):拜见。
(43)譔(zhuàn赚):同“撰”,写。长书:长信。贽(zhì至):古时初次拜见时所赠的礼物。
(44)夷:平易。
(45)“谓余”二句: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
(46)诋:毁谤。际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骄乡人:对同乡骄傲。
[译诗、诗意]
我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学习,家境贫穷,没有钱买书来看,常常从家中有藏书的人那里把书借来,亲自动手用笔抄录书上的内容,计算好日子,按期奉还。冬天,天气特别寒冷,砚台里的墨冻得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也从不敢偷懒。抄录完后,赶快前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一点儿约定的日期。因此,人们常常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而能看遍许多书。到二十岁的时候,我更加羡慕圣人和贤人的道德思想,又担忧没有高明的老师,无法与名人交游,曾经赶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追随乡里有名望有学识的先辈,手持经典著作,虚心地向他们求教。这些先辈道德高尚,声望尊贵,前来求学的门人和弟子很多,填满了房屋,他们的言辞和脸色一直很严肃。我恭敬地站立着,陪伴在尊长的左右,谨慎地向他们提出疑问,质询道理,常常小心地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有时遇到尊长怒斥,我的脸色就更加谦恭,礼节就更加周全,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他们;等到尊长高兴的时候,就又向他请教问题了。因此,我虽然愚钝,也终于学到了不少知识。
当我追随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艰难地行走在深山巨谷之中。寒冬,刮着猛烈的大风,大雪积了数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没有感觉。到了住的地方,四肢僵直不能动,婢女端着热水为我盥洗,用被子围住我,盖住我的身子,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主人的家里,第二天才吃东西,没有新鲜肥美的滋味来享用。同住的学生,全都穿着漂亮的丝绸绣衣,戴着用红缨珠宝装饰的帽子,腰带上系着白玉的圆环,左边佩带一把刀,右边配备一袋香物,全身上下光彩闪烁好像神仙。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在他们的中间,丝毫没有一点羡慕美艳的想法,因为心中有足以让我高兴的学业,因而并不感到衣食享用不如别人。我学习的勤奋与艰苦,大概就是这样的。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成就什么事业,还有幸在朝中做官,承蒙天子恩宠的光泽,追随在公卿大人们的身后,每天在旁边陪坐,准备回答众人的咨询,即使公卿的姓氏名字很尊贵,四海之内也有人把他们称呼错了的时候,况且他们的才能远远地胜过我了呢?(注:此句的意思是:我的地位不及公卿是正常的事情,不足为怪。)
现在诸位学生在太学学习,每天都享用朝廷供给的伙食,每年都享用到父母供给的皮衣和布衣,再也没有受冻挨饿的忧患了;坐在高大的房子下面诵读诗书,再也没有到处奔走求学的辛苦了;有太学里的教官给你们当老师,再也不会有提问而不告诉,求解答却没有结果的情况了。凡是你们应该有的书,全都集中在这里,再也不必像我那样亲自动手抄录,要向众人借取,才能看到书的情况了。太学的学生中,如果有学业不精进,道德修养不好的人,那就不是天资低下不如人,而是不如我那么专心致志地学习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错呢!
东阳的马生君则,在太学已经学习二年,同辈的人十分称赞他德才兼备。我在京都去上朝时,马生以同乡人之子的名义拜谒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初次拜见长者的礼物,言辞极为畅达;和马生讨论分辩问题时,马生说话的神态谦和,脸色平易近人。马生说自己年少时,在学习上用心很辛苦,这样的学生才称得上是好学生啊!马生即将回乡去见自己的亲人了,我因此把求学的艰难写下来并告诉给晚辈。说我勉励同乡人刻苦学习,就正合我的一番心意;如果歪曲我的本意,夸耀自己的运气好,而在同乡人面前自高自大的话,哪里是明白我的心意所在呢!
&&& (转自腾龙远程教育网)
& 孔子说过:“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濂可谓遵循圣贤之说而身体力行。这是我读后的一个深刻感受。
宋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一个同乡的小青年写文章,多说些教训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过分。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训的口吻写出,而是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从而勉励马生奋发学习。宋濂回忆的内容是十分生动的。家贫,买不起书,只好借。借书要讲信用,到期必还。于是,只好抄录,容日后细读。求师更加艰辛,须跑百里之遥,向“先达”“执经叩问”。古人讲究“师道尊严”,不像今天提倡“师生是朋友”。宋濂必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请教老师,甚至连说话的语调,脸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否则,“先达”认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远失去了求教的机会。我们不提倡这种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师生间应融洽些,谈笑风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开开玩笑。但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你要想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打动了师长而尽得其传。有的中学生认为今天不需要宋濂这套迂腐之论了,其实不然,宋濂讲的道理,今天仍有意义。
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学、同事之间。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
当今的中学生,比吃比穿之风甚盛。有的中学生月消费抵得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收入。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穿。比宋濂的“同舍生”强多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宋濂式的人物?有。他们像宋濂一样,埋头学习,刻苦勤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大学;有的还有所发明创造。
文章现身说法,对比鲜明,语言朴实,描述生动,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处处表现出一位长者的厚道。“余幼时即嗜学”,既平实又生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亲切感人。“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蕴绵长,回味不绝。整篇文章,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