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他中文十级是什么水平水平到了几级?

晕~在中,是金在中的中文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啦!你怎么连金在中都不知道?_百度知道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副词翻译在英汉互译中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副词翻译在英汉互译中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581.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1.大批赴美志愿者汉语教师在美国校园和社区内担当着文化使者的角色。高中教师小琼就是其中之一。为期一年的赴美教学经历给她、她的美国学生乃至美国“街坊邻居”都留下珍贵记忆。
小琼在俄克拉荷马州一座小城执教,借住在一对老夫妇家中。小城只有一家沃尔玛超市。用男主人加里的话说,“全镇人几乎互相都认识”。她每次出门都会被当地人认出来,很多人都会友善地同她打招呼。文化交流归根结底是人的交流、感情的交融。
和其他汉语教师一样,小琼也配备了介绍中国文化的“资源包”,内容从神话故事、历史名人到古典名著不一而足。不过,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中,她本身就是当地人了解中国的一个“资源包”。“你们也有手机么?”“家中有电视吗?”一个个问题背后是美国孩子对中国的不了解。当然,在打开“资源包”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引发价值观碰撞。“美国老师不加班、中国老师爱加班”,“中国人爱储蓄”,甚至小琼想起万里之外家人时充盈的泪水,都让孩子们乃至大人们真切地感知着“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碰撞后带来的是了解和欣赏。
“我们觉得她是最好的‘中国制造’,”加里对记者幽默道,“如果你们国家要派出中国文化大使,选我们的琼准没错。”
当记者在世界各地问起:“提起中国文化,您会想到什么?”在赤道边春城内罗毕,中非关系专业在读研究生瑟库拉这样告诉记者:“孔子,我会想到他。我上过不少有关中国外交、非中关系的课,每次遇到理解不了的思想时,我们就开玩笑说‘这是孔子的思想’。每次辩论课上找论据时,我们最后总会找到‘孔子曰……’。西方也有很多先贤,但中国先贤似乎我只了解孔子。”
在内罗毕CBD地区一家大排档餐厅。28岁的顾客贝利对记者说:“我通过在内罗毕工作的中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我觉得要想让肯尼亚人了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是生活在本地的中国人的态度,希望中国人能同当地人多交流。中国政府也应在非洲多办一些展览,比如饮食展览、传统服饰展览,这样我们才能了解更多中国文化。”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最深刻的体悟是:在融合流动的地球村里,每个人都是一国最生动的“文化名片”,你传达什么,对方就感受什么,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看似工程浩大,却始于足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政府需要做的还很多,而民间交流、业界合作也亟待进化升级。
2. 4.2011年10月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输出已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具备了明晰的政策导向。
回顾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在海外市场“遍地开花”。9月至10月,“中国文化月”在美国举办,一批优秀作品上演;11月,原创杂技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海上梦》亮相后,与多家海外演出商签订为期5年的欧洲巡演合同;12月,土耳其中国文化年拉开序幕;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已正式运营巴黎、柏林、东京等9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
在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的M看来,近年来,伴随着与世界各国经贸领域的合作日渐深入,我国文化市场的开拓氛围在不断加强。“不仅出口企业数量在增加,输出产品的种类也日渐繁多。”他以自己所在的企业为例说,国图集团出口业务已经从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实物出口领域,扩展至数据加工和物理加工为一体的增值服务贸易出口,并开展了国外展览业务。
“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文化产业才有走出去的资本和空间。”某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J说。
“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国公司、中国人的身影,是文化输出的‘经济和人文基础’。”J说,“从另一个角度看,日渐增多的国际间经贸合作也在倒逼文化输出加速。”
当前,在中国企业迅速增加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面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迥异,文化背景天壤之别的海外合作者,我们如何实现无障碍交流?
“经济合作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合作,随着合作深入,我们必然要与不同人群进行深层次交流,文化产业有义务承担起建立沟通、化解误会的责任。”J说,“文化输出不仅具备了经济基础,也成为经贸深度合作的必然需要。”
英国女孩娜姆说:“在没来到中国之前,我对中国的印象主要是:美食、长城、秀水街等等,但基本都是些片面的概念,但在北京生活了3年后,我反而不知该怎私概括对这里的印象了。因为了解越深,越觉得有很多文化是我不知道。”
“这是对中国文化理解片面化的个例。如果本土文化产品没有大量投入海外市场,当地消费者只能面对极有限的选择,而这部分产品由于不具备生产规模,难免存在内容片面等问题,传递给国外消费者的‘中国印象’也不可能完美。”J说。
于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精髓没有畅通的输出渠道,反而一些细枝末节的文化枝桠被广泛认知。比如,伴随着海外华人数量的急剧增长,养生、菜谱等种类书藉因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广泛传播。
“但这些枝节根本无法还原中国文化的全貌。久而久之,就导致了一些外国人对中国印象的片面化、表面化,更严重的是,文化领域的误解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辐射至各个领域。”J说。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选择性误解你时,你更需要澄清自己,但为何我们屡次遭遇误解却难以澄清?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化传播领域仍处于弱势地位。”J说,“目前,国际舆论导向仍牢牢把握在欧美媒体手中,我们难以呈现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形象。”
“近年来,中国文化作品、艺术展演在海外亮相,无论从频率、水准和反响看,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方面满足了艺术爱好者的需求,一方面也纠正了部分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读。”J说。
“文化输出的本质,是传递真实,全面的中国文化,获得公平的话语权、化解误会,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仍有很多需要改善之处。”某新闻学院院长Y说。
“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市场经验缺乏、优质品牌不足,版权意识不成熟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都属于软件上的缺失。”中国知识产权律师网的许律师说。
“种种政策导向都在释放信号:文化输出必须接受市场规则,顺应海外市场特点,以此提高本土企业的软实力。”J说,“有一些地区因为发展心态浮躁,出现了‘拔苗助长’的现象。比如,一些地区盲目设立发展目标,导致政策制定和发展现状脱节。”
“要真正实现文化输出的目标,文化企业不仅得学会运用资本手段,武装企业硬件,更应创造出多元化、理念先进的文化产品。”Y说。
“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等,都是营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手段和符号。在通往国际市场的文化快车上,我们虽然起步晚了点,但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又有极强的创新意识,一定能赶上世界的步伐。”J说。
3.中国曾一度被称为“世界加工厂”,为“洋品牌”贴牌生产,即为大品牌做代工,几乎成了国内众多鞋、服企业的必经之路。而N市B1集团却在时尚产业相当发达的韩国、法国找到甘心为自己做贴牌的大牌制造商。“洋品牌”能为中国企业贴牌生产,这是中国企业品牌发展之路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企业拉开了品牌输出的序幕。
据了解,BL集团是一家涉及多种门类、跨行业的集团公司。集团拥有“XX家纺”“XX休闲服饰”“XX西裤”等著名品牌。作为中国家用纺织品最大的生产基地,集团主导产品----“XX家纺”包括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和小装饰5大系列,千余品种、上万种款式,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及中国港澳地区。自从去年在N市国际服装博览会上结识后,BL集团和S公司很快就签订了贴牌生产协议;S公司按照BL的设计要求,为后者设计、生产“XX”品牌的高档女鞋,S公司是韩国名列前三甲的皮鞋生产企业,也是一家只为韩国顶级皮鞋品牌代工的制造商。就是这样一家颇具实力的大牌企业,如今却为BL集团做起了贴牌加工。
品牌是一个符号,是产品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是产品表达自身信息的载体。S公司向中国的BL集团送秋波,是他们认同该集团的品牌经营模式。当S公司了解到,BL集团自1992年就开始把大部分生产外包,一心从事品牌、渠道经营,至今已在国内市场成功打响10个自有原创品牌,年销售总额达到30亿元。这家向来只为顶端品牌代工的制造企业立刻对其刮目相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S非常看好中国原创品牌的市场前景。作为BL集团旗下一个仅仅两岁多的年轻品牌,定位中高端的“XX”,在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同台竞技中,“涉趣”稳居销售榜上游。
BL集团用行动说明,目前,中国鞋业已经由注重使用价值,过渡到追求文化审美价值的不断提高。但我国许多鞋企做品牌更多的是采取模仿国外的方式,不是自身孵化。而品牌除了使用价值,更多的包含文化审美等附加价值,文化审美价值越集中,越能讨消费群喜欢;对消费群宽容度越大,品牌就越成功;每个品牌都应有自己的定位,自己的消费群,针对一个定位群表达的文化审美内容越多,品牌越成功。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国内消费者对时尚的追求以及购买力都在逐年提高,这正是国内企业打响原创品牌的好机会。一旦在国内市场获得成功,离国际品牌的距离也就不远了。
专家指出,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品牌竞争力包含了企业在资源、能力、技术、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形成并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持久的外在表现。虽然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制造供应基地,但品牌竞争力优势仍然比较弱小。中国企业不缺乏产量优势,也不缺乏品质优势,众多中国品牌已经解决了生存的问题,未来,中国商品价格的增值点将主要依靠品牌建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品牌,中国品牌必须摒弃长期奉行的以产量取胜的低赢利扩张模式,转而进行全方位品牌经营和世界顶级品牌营销战略的努力。优选高效的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推进品牌资产的增值并且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的品牌资产。从品牌输入到品牌输出,使中国品牌无形资产扩大,国际市场地位大幅提升。
中国H集团董事长F日前坦言:世界各国都在探寻支撑中国经济增长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中国文化,这意味着中国进行文化输出并借机升级中国品牌的时代已经来临。
F认为,目前,中国制造在世界很多领域都没有话语权,中国是世界上羊羔使用量最多的国家,但中国羊毛产业在国际羊毛领域没有话语权,中国是制造大国,产品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但相当多中国造产品却没有定价权。同时,国产品牌走出国门不是受阻就是消化不良。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中国品牌的文化元素没有得国际上的认可,F强调,文化在品牌的国际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主动和系统地输出文化,能够消除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能为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助力。因此,对于中国企业主讲,在用功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之前,先要满足对其文化的认同。
品牌文化具有长久的穿透力,你建立什么样的文化,这个品牌就有了这个文化基因的价值取向。有了文化的品牌才是有灵魂的品牌,才会有生动的生命,品牌文化决定了品牌的生死存亡,塑造品牌的根本是文化元素,就是说品牌所蕴涵的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取向,是决定一个品牌能否生存持久的关键。
4.随着网络和电视制造业的发展,全球电视剧市场已经进入了“大航海时代”,随意按动鼠标就能看到世界另一端同样在看的剧集,观众可以坐在家中尽享顶级剧集的极致体验,“追剧”俨然成为都市白领的一种生活方式。
有观众看完《纸牌屋》后表示对于美国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对权利与爱情更有了新的认识,甚至翻出以往讲述美国历史的书籍、影片观看,参与这部剧的讨论,2012年在法国播出美剧多达数十部,其中30多部单集观众超过百万,《超感神探》还一举成为当年的电视剧收视冠军。在德国,美剧基本处于垄断地位,占据约90%以上的播出份额。
美剧、韩剧在全球热播并非偶然。“以受众为导向,创新电视剧制作、播出模式,直接对接市场,接受评判。全新的制作模式给了电视剧全新的生命。”S大学新闻传播学唐教授认为,与中国电视剧传统意义上的播出模式不同,美剧大都按“季”播出,通常一星期只播一集,边拍边播,由于美国电视剧播放平台不多,每年能在季播期黄金时间段播出的不到2000集,因此竞争异常激烈,近年来韩剧也采取边拍边播的模式,《来自星星的你》每周播出两集,每次网上更新剧集都会引发下载热。
专家认为,电视文化产品的价值日益凸显,中国应从中借鉴经验,提升电视剧制作水平,同时加强文化产品对外输出能力,这种开放的模式可以使制作方充分感受到观众对剧集的关注程度,根据每周更新的收视率和观众的反映,及时调整创作方向,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热播剧大多高水准、大投入,保证质量精良,季播和周播的模式本身就拉高了电视剧制作成本,面对制作团队、剧本、导演、演员、道具等精益求精的追求。
这些热播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同于中国的“武侠剧”“清宫剧”“名著剧”,而以现实为题材,用写实手法描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与观众不疏远,除科幼剧外,美剧大多务求内容真实,有时涉及技术层面还要请顾问或相关专家亲自操刀,《生活大爆炸》剧组甚至拥有一个真正的“科学顾问”,专门负责剧本中关于科学部分的内容创作。
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制播能最充分地反映电视剧生产流程的市场化属性。《来自星星的你》尽管有科幻成分,但人物感情进展、尊老爱幼优良传统贯穿其中。
唐教授说,美剧和韩剧都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与淡话交流传递价值趋向,剧中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感问题、生活细节问题的揭示,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贴近生活中的文化输出才容易被外国观众认同。
在国产电视剧产量猛增的背景下,专家建议中国加强对产品质量把关,积极探索并生产出既承载中国文化价值观,又符合国际主流“文化经验”和“感觉结构”的电视产品。政协委员G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韩剧热潮,已经不仅是韩剧的问题了,这让我们的文化自尊受到伤害,文化自尊的伤害是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
韩潮来袭,韩迷们自然是喜不胜收,来者不拒,多多益善。而如同G这样的文化人士则不免有些心存疑虑,担心韩流损害我们的文化自尊。从某种程度上说,观众所看中的更多是韩剧的娱乐功能而非文化入侵。有人认为,韩剧逻辑性较差,观看时无需动脑子,可以单纯的“感情发泄”。换而言之,观众在看韩剧的时候,绝不会去想韩国文化怎么就伤害了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宏大命题,在他们看来,只要故事足够精彩就足够了。
任何一种文化的体现都需要一定的载体。韩国的电视剧、美国好莱坞的电影,这些都是外来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外来的“文化鲶鱼”。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文化自尊受到伤害并非是从韩剧或者好莱坞电影开始。因为自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打开清政府的大门开始,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我们的传统文化可以说一直在与西方文化的斗争中不断地延续和发展。可以说,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式微,有些好的传统,好的习惯,好的做法都被抛弃了,但中国文化或者说华夏文明依然有一脉相承。
不可否认,韩剧是韩国文化的一种体现,韩剧热无形之中会带来韩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带来一定的伤害。韩剧的影响当然是客观存在,但说伤害了我们的文化自尊则未免太高估韩国文化的影响。看看韩剧,天不会塌下来,文化自尊也不一定会受到伤害。换个角度说,我们正视韩流的影响,可更该思考如何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5.当前,中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存在着逆差,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和外国文化涌入中国,在数量质量上都难成比例。为了扭转这种逆差,有学者提出了中国文化输出问题。
这个问题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进一步的提高,人们认识到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不仅要“引进”,而且要“输出”。有学者认为:“在最初的挪用套用之后,必须有自己的创造性输出,否则这个民族就会丧失真正的精神生命力。”“中国当代文化需要进一步奠定自己的文化精神生长点,藉此从中西文化交流的逆差中走出来,真正开始自己的文化创生性,走向中西文化平等对话和文化输出。”
从1934年鲁迅提出拿来主义到当前我们提出文化输出,已经整整过去80年了。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对外开放要坚持“引进”和“输出”相结合。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不仅是对经济建设提出的要求,而且也适合文化建设。这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建设要坚持“拿来主义”与“文化输出”相结合。
学者指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从拿来主义到文化输出虽然是一个巨大转变,但是,我们的文化输出不能为输出而输出,而是应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正如我们拿来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的文化输出也必须输出的是中国当代文化中对人类健康向上发展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的文化输出应以我们的原创作品为主,即能够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代表中国人民的形象,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形象。过去,我们也有一些文化产品输出,我们也输出了不少优秀的文化产品。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输出的有些文化产品却是迎合西方一些人的狭隘需要,贩卖的是一些中国文化的落后的、丑陋的东西。这种文化输出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形象,损害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形象。这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的。
因此。中国当代文化解决中外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逆差”现象,就必须在努力解决现存冲突的过程中大力创造有价值的文化产品。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在人类的健康向上的发展中做出自己应有的独特贡献。这种“有价值的文化产品”,首先就内含着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因此,有学者套用法国前总统德斯坦的话说:“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的。”
鉴于有人提出从文化拿来主义走向文化输出主义的理念,有学者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一是少提“主义”,一提主义往往会走向极端;二是在文化上还是要“拿来”与“输出”并举。文化上的平等交流应该是互通的,一手进一手出,不应该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现在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只做进口生意不做出口生意的,文化上也如此,否则根本不符合世贸协定。“拿来”拿的是我们没有的,而且是必要的;“拿来”也不是全盘西化,囫囵吞枣,而是咀嚼消化,为我所用。“输出”也不是不分好歹地“倾销”,文化上的伪劣产品应该杜绝出口,以次充好必然败坏名声,后患无穷,即使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尽管资源十分丰富,也需要经过现代的阐释,方能切合当今发展的需要。最能体现中国当今文化软实力的,应该是经过中西会通又从现实需要出发,体现时代特点的原创性的文化观念、文化思想和文化产品,在输出什么、怎样输出、拿来什么和创造什么等方面,还需要作通盘的规划,并付之行动。
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材料1”谈谈你对“我们觉得她是最好的‘中国制造’。”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15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250字。
二、阅读“给定材料2”,在空格处填入这则材料的题目和3部分的小标题(15分)
要求:准确、简明、每条不超过20字。
三、假设你以BL集团发言人的身份参加一个企业家协会组织的关于“品牌战略”的论坛,请根据“给定资料2”写一篇发言稿,介绍一下BL集团在打造品牌方面所取得的经验。(20分)
(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条理清楚,有概括性;
(3)语言生动,对象明确;
(4)不超过500字。
四、“给定资料5”划线部分写道:“中国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真正的大园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材料和自己的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竟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字。
四、请参考“给定资料”,以《“拿来”与“输出”》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当前位置: >>
翻译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
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发展李照国 ? 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近代翻译活 动的开展对现代汉语词汇形成的影响, 着重介绍19世纪中后叶在华西人的翻译 工作及其对中国近代文化和科学发展的 贡献。同时也穿插介绍一些翻译事例和 翻译知识。民国以后的翻译活动不再本 次讲座所涉范围之列。 汉语的不可动摇地位? 自1644年起开
始统治中国,满清王朝虽 然用满语、蒙语和汉语,然而随着时间 的推移,这种语言政策逐步受到消弱。 到了19世纪初,汉语又取得了以前的地 位,成为最常用的语言。汉语成为官方 语言,全国通用,而满语和蒙语只局限 于宫廷及旗人中使用。 官话的形成? 中国科举考试只强调考生书面语的技能, 而忽视口语技能。这样在管理能力上就 有问题。许多朝廷官员强烈感到在京城 审案时需要有一种标准的口语。 ? 经过几个世纪,逐渐形成了一种官员使 用的口语,即后来的官话。它是一种通 用语,保留了国家政府部门的某些正式 书面语的特征。官话首先从北京使用起 来,受到北京当地方言的极大影响。 盛行一时的官话译人? 各省对标准口语的急切需求,使得官员 们常在处理公务时被迫使用翻译,请他 们用官话或官员们的家乡话去翻译当地 方言。 文言与官话? 文言和官话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一种是 写的,一种是说的。它们使用于某些特 殊的又十分明确的场合。文言和官话主 要是以行政管理为目的而得以使用的。 它们与许多其他方言并存。 中国的方言区域划分?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著,文字改 革出版社,1989): ? 中国方言分成七大区域:吴、赣、湘、 粤、客家、闽以及北方方言区。北方方 言区占整个国家的四分之三。 ? 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北方是全 国政治和行政的中心,这也是为什么官 员的官话或通用语是基于北方方言的原 因。 白话的形成史迹? 从唐宋起,特别是在明清只际,另一种书面文 学语言(即后来的“白话”)也得到了发展。 这种语言当时用来写作叙事作品。在这些作品 中,可以发现当时中国所用口语的印迹,即北 方方言和白话的印迹。 ? “白话”一词指华北地区所使用的特种文学语 言,这知识本二十世纪初 的事。不久,这个名 词用来表示一种方言群中被认为是具有代表性 的一种口语,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白话(北方 话)。 汉语何以能纯正地延续下来? 清朝与以前几个朝代一样,很少注意语 言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像过去一样, 由精通标准书面语的官员来统治江山, 从而使这种语言能纯正地延续下去。官 员们对标准书面语的精通,得益于国家 考试的制度化。 ?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考试不但保证了 中国文化与制度的延续,也保证了中国 语言的延续。 雍正皇帝对语言的重视? 雍正可能是清代唯一真正提出语言问题的皇帝。 他曾下令从南方省份福建、广东来的官员要学 习官话。这些省份的方言与官话毫无相似之处。 ? 1728年,雍正下旨,令福建、广东两省督抚为 保证正音(即官话),聘用能讲标准官话的教 官在各省从教。此后福建等省地建立了“正音 书院”,为了能通过高水平的考试,在本省招 收具有一定官话水平的举人秀才入学。 ? 然而在1737年,这一制度被废除,而地方政府 只是在学生和官员之间坚持推广官话。 中西方在语言方面的隔膜?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西方在与中国的 接触中,对中国语言影响甚微。19世纪 以前,西方已有人对汉语产生了兴趣, 但中国很少有人对西方语言进行正规研 究。 ? 中国与西方之间首次带有根本性的语言 接触,除了君主直接派遣的外交使团外, 就是传教士和商人。 西人对汉语的首次研究? 17世纪,对汉语做了系统研究的是在华 传教士。他们用汉语撰写的几本著作 (包括利玛窦Matteo Ricci和艾儒略Giulio Aleni所写的原稿,被收藏在朝廷的藏书 阁里)。在科学、地理和教育领域中, 基于西方知识创造的第一批新词,在早 期传教士用汉语写的著作中可以遭到。 几个例子? 在传教士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 一些词语:几何、经线、纬线、热带、 冷带、温带、地球、重学等。利玛窦及 后来的艾儒略还将汉语中的旧词赋予新 义,如北极、南极、赤道等。传教士创 造的其他术语有:大学(university),文 科、理科、医科、医学、中学等。 传教士研究汉语之目的? 利玛窦(Matteo Ricci)说,年 间,他的先行者在华传教失败的原因之 一是汉语知识的匮乏。 ? 为了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传教士不 得不学习汉语。当时在香港还专门创办 了培训传教士汉语和汉文化知识的学堂。 利玛窦本人就是该所学堂所培养之学员。 郑玛诺——中国系统接受西方 语言教育第一人? 在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也 有少数中国人被传教士介绍到欧洲学习神学, 郑玛诺便是最早的一未。 ? 郑玛诺系统地接受了拉丁语和意大利语教育, 后被任命为神父,教名为 Emmanuel de Siqueira ()。1650年他17岁时到罗马,在神学 院学习,1660年毕业。后到波隆那(Bologna) 和里士本(Lisbon)旅行,随后回国传教。 欧洲第一所培养中国传教士的 神学院? -27日,在那不勒斯(Naples)创 立的中国神学院(Collegio de’ Cinesi)由马国 贤(Matteo Ripa )主办。 年马国贤以传教士身份在华生活12年,1724年 回到那不勒斯,带回5个中国青年,其中两人 以拉丁语接受教育。由那不勒斯神学院培养的 另外两名传教士(中国人)曾在马戈尔尼 (George Macartney)手下担任英国派驻大清 国使团翻译。 较早的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方案? 年,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 )向朝廷官员王徵()教拉丁文。 王徵协助金起草《西儒耳目资》,这是用拉丁 字母拼写汉语的一个较早方案。 ? 如果我们回顾五四时期陈独秀等创编的拼音方 案,似乎可以从历史的长河中找出其发展的某 些轨迹来。 商人——传教士的后继者? 第一个到达广州的欧洲特使是葡萄牙人Thome Pires。他于1520年带了一批商人登陆广州。澳 门这一殖民地即是葡萄牙人1557年建立的。18 世纪初,广州、厦门、福州、泉州和宁波贸易 十分兴盛。1715年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办事 处。 ? 1757年,雍正帝禁止所有外国人来广州贸易, 此禁令直到1840年方才解除。 Pidgin 洋泾浜的产生? 1723年后,清庭企图全面禁止洋人和华人的直 接接触。纯商务上的关系,只能通过中国的一 种特殊中介进行。在这些事务的处理中, pidgin这种混合语产生了。 ? 用pidgin指商务语言,最先在18世纪上半叶, 当时是由葡萄牙人使用的,主要由葡萄牙语和 汉语单词组成,同时搀杂着已和葡萄牙有贸易 来往的其他东方国家各自的语言成分,尤其是 印度和马来西亚语。 新的Pidgin洋泾浜的形成? 随着英国在中国贸易值的增加,一种新的 pidgin应运而生。在这种pidgin中,英语单词逐 步取代了葡萄牙语单词,当然也保留了从某些 其他地方来的一些单词。 ? Pidgin 句法基本上是模仿汉语的,十分简单, 几乎适合买方和卖方、主人和仆人之间的交流。 外国人将其看作是“失去了句法,没有词语逻 辑,成分极为简单”的语言。 广州:洋泾浜英语发源地? 广州人最先跟“夷人”接触,当洋人转向中国 其他港埠时,也是由广州人作助手、作翻译。 通过几十年的交往,许多英语单词经过洋泾浜 英语,进入了广东当地方言。例如三文治 (sandwich)广州话为sammenji,巴士(bus)广 州话为baxi。这些借词又流传到其他方言,甚 至官话中,也被上海方言吸收。 马礼逊对汉语的研究贡献? 1803年,伦敦传道会的马礼逊(Robert Morrison)试图到中国,未成功。后设法 乘美国航船于日到达广州。 当时传教被禁止,他暗中学习汉语。 日被派到东印度公司在广州 的办事处当翻译。他学汉语的主要目的 是传教。他在早期写了不少很有用的学 习语言的著作。 马礼逊最著名的语言学习著作? 1. Gramma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erampore, 1815) ? 2. Dialogues and Detached Sentences in the Chinese L with a free and verbal translation in English ? (《汉语对话和单词:附英语意译和直 译》) 马礼逊编写的词典? 1815年在澳门出版了第一本英汉词典,这是较 早的汉语和西方语言的双语词典,并多次重印。 ? 1813年法国出版了《中文法文拉丁文词典》, 共收汉字13316个。马礼逊说,此书是他编写 英汉词典的主要依据之一。这其实是Gemona 人、方济会修士Basilio Brolla ()一本 字典手稿的印本,而de Guignes声称该字典是 他写的。 马礼逊与英华书院? 1815年马礼逊移居马六甲,在米林 (William Milne)和梁阿发的帮助下, 于1818年在那里建立“英华书院”。梁 阿发可能是中国第一个新教徒,1789年 出生于广州,日米林在马六 甲为其洗礼。 英华书院的影响? 英华书院是远东最好的中文学校。在马 六甲,马礼逊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纪 传》,这是第一本用中文出版的外国杂 志,日出版,1822年停刊, 前三年只发行了500份,1819年增至1000 份。1823年在伦敦皇家亚洲学会的帮助 下,他出版了《圣经》中译本,这是 《圣经》最早的中译本之一。 马礼逊译《圣经》? 马礼逊所译之《圣经》原译名为《神天 圣书》,21卷,1823年马六甲出版,由 马礼逊翻译,米林协助。这当然并非最 早的中文译本。早在马礼逊之前,已经 有《圣经》的中译本了。 马礼逊之前与之《圣经》译本? 1822年英传教士Jo’shua Marshman已在印 度Serampore教区出版了Bible的中译本, 书名为《圣经》,很可能没有传到中国。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中国至少出现了两 种《圣经》译本。 马礼逊之后之《圣经》中译本? 1835年印行的《新约》,由麦都思 (Walter Henry Medhurst)、裨治文 (Elijah Coleman Bridgman)和郭实腊 (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f)合译。 ? 1838年印行的《旧约》,1853年和1854 年在上海出版的《新约》和《圣经》为 在华的几个传教士所译,质量较好。 中国人最早用汉语撰写的欧美 游记? 日山西青年教徒樊守义离开澳门, 途经南美,第二年到达欧洲。日 在罗马做耶稣会见习修士,在欧洲呆了10年, 日回到广州,同年10月12日向康 熙禀报了他的游记《身见録》可能是中国人最 早用汉语写的关于南美和欧洲的游记。书中提 到的许多地名全是音译。该书 “学校”、“大 学”、“中学”和“小学”等对译葡萄牙的各 种学校。 中国第一个官方英语翻译小组? 鸦片战争前,满清官员对西洋人一无所 知,对外国人所讲的语言毫无兴趣,将 外语学习看成是一种祸害。这种情况直 到林则徐出任钦差大臣之后才有所改观。 由此便引出了中国的第一个官方英语翻 译小组。 林则徐组建英译小组? 日林带着北京仅有的两名懂英语 的中国人到广州履钦差之职。此二人为袁德辉 和亚孟。袁为四川人,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天主 教会学校学习过拉丁文,后又在英华书院学习 英语。1829年经推荐到北京理藩院做拉丁文翻 译。亚孟之父为中国人,母为孟加拉人。亚孟 是个上了年纪的翻译,一直在“会同四译馆” 工作。林一到任,立即招募翻译,组建了第一 个官方英语翻译小组。 林则徐对翻译重要性之认识? 林则徐特别重视翻译。到广州不久便命 人译出几份外国报纸。他在1841年3月给 靖逆将军奕山的报告中称:“近年雇佣 翻译之人,因而展转购得新闻纸,密为 译出,其中所得夷情实为不少。制驭准 备之方,多由此出。” 林则徐对翻译的严格要求? 林则徐对翻译质量极为重视。他到广州 后给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一书,由袁德辉 翻译。译好后,林又请袁德辉在马六甲 同学亨德(William C. Hunter)将此信译 回中文,看英译文是否符合他信中的原 意。林则徐对袁之英译和亨德之中译均 不满意,同年11月他又请美国医生伯驾 (Peter Parker)对译文提出了修改意见。 林则徐致英国女王之信之外传? 林则徐致英国女王之信并没有正式送达英王之 手。该信先在Chinese Repository (澳门月报 )(VIII, No. 1, May ) 上作 了摘要刊登。题目为 “Letter to the Queen of England from the Imperial Commissioner and the Provincial Authorities Requiring the Interdiction of Opium” (钦差大臣及粤省官员关于要求禁止 鸦片致英国女王的信),后又发表了信的全文。 此信所署日期为道光十九年二月(1839年3月 15日至4月12日)。 中国的专门翻译机构? 1、理藩院:建立于1638年,主要与处理蒙古、 新疆、西藏及俄罗斯之间的关系。1861年设立 各国总理衙门之前,它是处理外国和少数民族 事务仅有的几个政府部门之一。 ? 2、会同四译馆(或称四译馆),1748年成立, 由四夷馆和会同馆合并而成,它是进贡国使节 居住处,配备有亚洲各国语言的口译和笔译人 员。这些亚洲语言主要是朝鲜语、缅甸语和越 南语等。 中国第一个外语学校? 19世纪后半叶以前,中国正式的外语教 育学校俄罗斯文馆在北京创立。该学校 专门培养从事俄罗斯语翻译的中国译员。 中国第一个赴美留学生? 林阿适是林则徐到广州雇佣的翻译之一。 他在年在美国康涅狄格 (Connecticut)州的Cornwall求学,他很 可能是第一个中国赴美留学生。20年后, 另一中国学生容闵进入一个新教教会学 校,该校以马礼逊的名字命名。年,他又在耶鲁大学学习。 中国皇家的外交翻译曾由夷人 担任? 中国皇帝给欧洲国王的信,是通过欧洲赴华使 节自己翻译并传送的。因为朝廷认为,外国人 应该学会中华帝国的语言,而中国人则没有必 要学习外国语言。直到1757年创办俄罗斯文馆 时,情形才开始有所改变。在此之前,中国赴 俄使团的翻译总是由讲拉丁语的天主教士担任。 如1688年中国使团访俄,担任翻译的是耶稣会 士张诚(Jean-Francois Gerbillon)和徐日升 (Thomas Pereira) 魏源的《海国图志》? 魏源将林则徐从广州带来的所有有关洋 人的材料加以汇总,并加入其他传教士 所写的历史材料及中国的原始资料,于 1844年出版了《海国图志》这部文集。 此书极为成功,出版后多次印刷。该书 是近代第一本有关西方人民及其国家和 技术的文集。 《海国图志》对汉语词汇的影 响举要? 传教士著作中的许多创造词收入《图志》 后,影响扩大。如美国人纬理哲 (Richard Quarterman Way)的《地球图说》 及裨治文的《美理哥合省志略》中出现 的词语如贸易(trade)、火轮船(steam-train)、 火车(train)、公司(United East India Company)、新闻(news),新闻纸 (newspaper)、铁路(railway)、政治 (politics)等因《图志》而得到了传播 。 魏源的警世语? 魏源说:“欲制外夷必先悉夷情始;欲 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 直到1862年,清朝政府才在北京创办了 近代第一个教授西方语言和翻译外国书 籍的学校。此举才使系统用汉语翻译介 绍西方思想文化有了保障。 对中国政体产生过影响的一个 外来译语——“国会”? “国会”一此由林则徐到广州雇佣的另 一名翻译梁进德(梁阿发之子)所首译。 梁向林介绍了Hugh Murray所著的An Encyclopaedia of Geography(1834年,伦 敦)。梁翻译了几个章节,取名《四洲 志》,以林之名义出版。该书将英语的 parliament译为“国会”。此词后传至日 本,成为日本第一个立宪会议的名称。 翻译词语对现代汉语词汇形成 的影响? 《海国图志》对外国地名采用音译,但 对语言的影响不如意译词和仿译词大。 意译词是参照外语单词,然后将原义引 申或加以改变而成。仿词是一种新创造 词,是根据外语原词的词素结构复制而 成。意译词、仿译词和本族新词构成了 充实传统汉语词汇的核心部分,从而促 使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 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及其译 词法概说? 徐继畲乃山西人氏,任福建巡抚,收集有关西 方资料,撰成此书,初版约在年间。 徐本人不识西文,所依据的是新传教士用汉语 写的历史著作。在用词方面,徐多用仿译词, 少用音译词。如parliament 不译作“巴厘门”, 而译为“公会”,用“爵房”和“乡绅房”译 House of Lords和House of Commons。在美国一 节中,将governor译为“正统领”,将president 译为“总统领”,别有洞天。 中日译语传流史实? 《海国图志》、 《四洲志》 《瀛环志略》 等中国先觉者所编撰之书均很快传入日 本并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在中 国的情形则形成了鲜明的比照。现在有 些汉语词语人们多以为来日日语,实际 上这些词语是通过如上这些著作经由汉 语传入日语的。后来由经由日本传回中 国,与现代汉语词汇融为一体。 传教士在华翻译之书概说? 1867年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在上海出 版了一本未署名的书Memo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回忆录》)。 他说自马礼逊1807年到广州到1842年,传教士 出版了100本翻译或编写的汉语书;19世纪50 年代至少出版了266本,到1867年为止,已出 版了777本。其中474种宣扬宗教。1854年前, 有关地理、历史和政治经济的书只有13种, 1855年后出版了近100本。 新教徒对医学书籍的翻译? 1805年,东印度公司一外科医生俾臣 (Alexander Pearson) 给一些中国人种牛 痘,他后来写了一本14页的小册子,名 为Treatise on the New English Methods of Vaccination。斯当东(George Staunton) 把它译为中文,并于当年在广州出版, 书名译为《英咭利国新出种牛痘奇书》。 中国第一所西式医院? 1820年,马礼逊和李文斯敦(John Livingston东印度公司外科医生)一起,在 澳门创办了第一所西式医院,取名为 “医院”,此名来自“太医院”。从此, 此称谓在汉语一直用来指各种类型的医 疗机构。 合信氏的医学翻译? 1851年,英国医生合信(Benjamin Hobson)在广州出版了《全体新论》,首 次用中文写出了有关生理学和解剖学的 词语,如大脑(brain)和小脑 (cerebellum)等。合信还写了《博物新 编》(1854,广州),介绍科学、天文 学和自然史等。 最早介绍西医之书? 合信并不是最早在中国介绍西医的西方 人士。 ? 早在1626年,邓玉函(Johann Sehreck,别 名Terrentius)在杭州编成《太西人体概 说》,但直到1643年才得以出版。时值 动荡岁月,其著之影响大不如后来者。 中国学者对新教徒用汉语著书 的态度? 中国学者对此类书一般不感兴趣,且认为其文 辞粗俗。在《瀛环志略》序中,徐继畲对此类 书的评价道:其文大多俚俗不通,而事实则多 有所据……泰西人如利玛窦、艾儒略、南怀仁 之属久居京师,通习汉文,故其所著文理颇为 明顺,然夸诞诡谲之说亦不少。近泰西人无深 于汉文者,故其书多俚俗不文,而其叙各国兴 衰事绩则确鉴可据。乃知彼之文传不如此之朴 也。 传教士译书对太平天国的影响? 梁阿发曾译《劝世良言》,洪秀全偶得 其复制本,因之知西教。后洪曾去教士 罗孝全(Issachar Jacob Roberts)处听课, 期间第一次看到了可能是郭实腊年翻译的《圣经》译本,从而萌发 了缔造太平天国的梦想。其所谓之“天 国”,据说来自郭所译之福音书中马太 所指之“天国”(kingdom of heavens)。 顺便一说: 太平军汉字改革举措? 1、反对官样文体,使用简化字(使用简化字 当时为无教养之举); ? 2、提倡文字口语化,废弃使用晦涩难懂的古 词语; ? 3、推广和使用逗号和句号,在人命下加一横 线,地名下加两横线。此举教士译书中已使用, 但太平军加以推广。 ? 太平天国《钦定军辞实录》:不得一词娇艳, 毋庸半字虚浮,但有虔恭之意,不须古典之言。 中国第一个外交部及其对翻译 的重视? 日恭亲王(奕訢)等奏请设 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此衙门即中 国第一个外交部。奏折中对翻译的重要 性及培养合格翻译人员的紧迫性作了详 细的陈述。 恭亲王奏折关于翻译问题的陈述? 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 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闻广 东、上海商人,有砖习英、佛、咪三国文字语 言之人,请敕各督抚,挑选诚实可靠者,每省 各派二人,共四人携各国书籍来京。并于八旗 中挑选天资聪慧,年在十三、四以下各四五人, 俾资学习。其派来之人,仿照俄罗斯教习之例, 厚其薪水,两年后分其勤惰,其有成效者,给 以奖叙。俟八旗学习之人,于文字语言悉能通 晓,即行停止…所有学习各国文字之人,如能 纯熟,即奏请给以优奖,庶不致日久废弛。 列强迫使中国培养翻译人才?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定,1860年 批准生效。此条约50款说:“嗣后英国 文书,俱用英字书写,暂时仍以汉文配 送。俟中国选派学生,学习英文英语熟 习,即不用陪送汉文。自今以后,凡有 文词辩论之处,英国总以英文作为正义。 此次定约,汉、英文字,详细校对无讹, 亦照此例。” 通事别成一业? 中国知识分子不屑习“夷语”,与夷人之交涉 多由通事勾通,其人多用五花八门之洋泾浜英 语。上海图书馆馆长冯桂芬()说: “互市二十年来,彼酋类多能习我语言文字之 人,其优者能读我经史,于朝章国政、吏治民 情,言之历历;而我官员绅士中绝无其人…且 一有交涉,不得不寄耳目于所谓通事者,而其 人遂为洋务之大害。上海通事,人数甚多,获 利甚厚,遂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 近代汉学的兴起? 自传教士入华以来,总是从系统研究中 国语言入手。鸦片战争后,许多西方人 踏着传教士的足迹,研究中国语言与文 化,于是导源出近代汉学。著名的人物 有理雅各(James Legge )、威 妥玛(Sir Thomas Francis Wade)、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 同文馆——中国第一所国际关系学校? 日北京创建同文馆,培养研究国 际关系的学生,英国传教士包尔腾(John Shaw Burdon)上了第一堂英语课,后由傅兰雅 (John Fryer)继之。傅在创办上海制造局翻译 馆时起了重要作用。同文馆隶属于总理衙门。 ? 早先的俄文学校并入同文馆,同时设立法文馆、 俄文馆,每馆各有学生十名。1863年经李鸿章 提议,朝廷下诏,在上海、广州设立同文馆, 1869年上海同文馆并入刚成立的江南制造局。 ? ?
同文馆学科的发展? 1867年,总理衙门说服皇帝,在北京同 文馆开设了天文和算学两馆。同年,雇 佣法国人毕利干(Antole Adrien Billeguin)教习化学,丁韪良教习政治经 济学和国际法。1864年起,丁韪良一直 在同文馆教习英语。同年11月26日,丁 韪良任同文馆总教习。上海和广州的同 文馆还开设了数学。 《万国公法》——第一部有关国际关 系程序的汉语著作? 1840年林则徐请伯驾和袁德辉翻译《各国律例》 (摘译自Le droit des gens)。 ? 《万国公法》是同文馆早期出版的一本以总理 衙门署名的书,1864年出版,原著为Henry Wheaton 的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London, Philadephia, 1836),为丁韪良所译, 总理衙门高官董恂(户部尚书兼总理各国事务 大臣)为之作序。次年赠送皇帝。 ? 丁韪良翻译的其他法律书籍? 1、《公法便览》(1877),为Theodore D. Woolsey所著的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L ? 2、《陆地战例新选》(1883); ? 3、《公法会通》(1898),为Johann Kaspar Bluntschli的Volker Recht. 丁韪良译语选(1)? Right ? 伯驾译为“例”;袁德辉译为“道理”; 丁韪良译为“权”。从此“权”成为一 个后缀,用来构造有关right的词语。丁 韪良的译作中已经有这样的合成词,如 “特权”、“主权”等。 ? 作为“权”的一个衍生词,“权利”也 指right这个概念。 丁韪良译语选(2)? 1、民主(democracy):该词出现于 《万国公法》。Wheaton在此讲的是 monarchical (君主)政府与republican (共和)政府之间的区别。丁将其译为 “民主之国” 丁韪良译语选(3)? 丁韪良将personal property (动产)和real property (不动产)译为“动物”(能动 的物)和“植物”(不能动的物)。但 在中国,“动物”和“植物”表示的是 animals 和plants。由于这两个词脱离了原 义,所以很短命,后来被日语词“动产” 和“不动产”所取代。 丁韪良与《格物入门》? 丁韪良编著的《格物入门》有董恂作序, 1868年出版,徐继畲也为之序。该书分 七卷;水学、气学、火学、电学、力学、 化学。前6卷以问答形式讨论。最后一卷 是一篇有关科学领域中运算制和度量制 的简论。 关于electricity的译法推演? 《格物入门》将electricity译为“电”。但“电” 还作为前缀,用来构造多音节词,表示用电驱 动的器具。但丁韪良并不是第一个用“电”译 electricity 之人。 ? 合信于1854年在广州出版的《博物新编》有电 学专论,译为“电气论”;1851年美国教士玛 高温(Daniel Jerome Macgowan)在宁波出版 的《博物通书》已用“电”译electricity;年间上海出版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 的《地理全志》,electricity译为“电气”。 丁韪良的自豪? 丁韪良首次将chemistry译为“化学” 。他在 1907年的一则短记中说: ? 毕利干教授是中国的化学之父,而丁韪良博士 在毕利干的著作出版之前,在那本自然科学的 书中以现代意识对这种科学命名,感到十分自 豪。 ? 毕利干于1866年在同文馆教习化学,1873年与 聊子振合译《化学指南》,1882年出版《化学 原理》(与承霖、王钟祥合译)。 “化学”一词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 许多人以为“化学”一词是从日本传入 中国的。其实不然。日本出版的第一本 化学书是在年间,名为《舍密 开宗》,宇田川榕庵著。书中音译词 “舍密”译自荷兰语chemie(化学)。 1868年,大阪设立“舍密局”,这是日 本第一个教化学的机构。“化学”一词 是嗣后由中国传入,日语读为kagaku。 中国第一个赴西方考察团? 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和一 些朝廷官员组成的中国第一个赴西方考 察团日赴西,10月26日回国。 前北京同文馆学生张德彝(1901驻英、 意、比三国公使)。使用了不少术语, 如:电气灯electric lamp、电器机electric engine、电气信telegram、电气线electric line等。 中国第一赴西真正的外交使团? 该团由前美祝华公使蒲安臣(, )率领,1868年离开上海, 1870年回国,先后对英、法、比、普、 瑞典、荷、俄、意、西班牙进行了访问。 1870年蒲安臣死在俄国后,满人志刚率 领代表团完成最后行程。志刚在日记中 也使用了不少的直译和意译的西方用语 和概念 志刚日记中使用的新词语? ? ? ? ? ? ? 自由:freedom 会堂:parliament 养疯院:lunatic asylum 万兽园:zoological garden 织机:textile machine ? ? ? ? ? ? ? 拔机:extractor 印文机:printer 通讯线机: information machine 旦把孤:tobacco 伯理喜顿:president 第一个《几何原本》全译本的问世? 利玛窦与徐光启17世纪合作翻译了Elements of Geometry前6卷,1607年在北京出版,取名 《几何原本》。1852年中国数学家李善兰 ()在上海与伟烈亚力、艾约瑟 (Joseph Edkins)和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相识,开始合作翻译西方科学著作。 1857年李与伟将后9卷译出,在曾国藩支持下, 《几何原本》第一个全译本1865年在南京出版。 此书共有5个序言,曾国藩、李善兰、利玛窦、 徐光启、伟烈亚力各有一序。 “几何”一词的翻译? Geometry 利玛窦和徐光启首先译为“几 何”,在汉语和日语中一直使用(日语 读作kika)。“几何”既是拉丁语geo的音 译,又是一个意译词,“几”与“何” 两字都是表示“多少”之意。 “代数学”一词的翻译? 传教士们曾将algebra音译为“阿尔热巴 拉”。后来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将Elements of Algebra书名译为“代数学”,沿用至 今。此书为Augustus de Morgan所著,译 著出版于1859年。 “数学”一词的翻译? 数学(arithmetic)在汉语中至少从1578年起就 有了,但没有广泛使用。书名中有“数学”的 第一本近代著作是伟烈亚力翻译的《数学启 蒙》,1853年上海出版。“微分”和“积分” 自公元11世纪即在汉语中指differential calculus 和integral calculus。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在译 《带微积拾级》中再次使用,1859年出版。 “方程”的词源也是如此。 六合丛谈——一本谈论科学的中文杂志? 伟烈亚力、慕维廉和艾约瑟1857年1月在上海 创办《六合丛谈》,致力于科技知识在中国的 传播。该刊介绍了西方文化科学及美、英议会 体制。该刊采用的术语(如议院parliament,文 学literature,国债national debt,统计、计算 calculate,空气air)流传至今。该刊对科技的 传播引起了一些中国官员的注意,为洋务运动 的兴起起到了推动作用。 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1862年,曾国藩建立“安庆军械所”,1867年 并入上海江南机械制造局,该局设有一翻译馆, 由华蘅芳()、徐寿() 及徐寿之子徐建寅()主持,并雇有 几个外国人。其实徐寿主要研究化学和蒸汽机; 华蘅芳研究数学和地质学。翻译工作由西方口 译员和中国笔录员合作进行。该馆共出版译著 一百多部,大部分是关于军事技术、工程、化 学等科技书。而北京同文馆所翻译的大多是法 律和历史方面的书。 傅兰雅——上海制造局最活跃的翻译者 ? 傅兰雅在年间与徐寿等中国学 者合作译书77部,另有14部后来在美国 译出,由江南制造局出版。还为各种机 构译书38部,共计129部,可谓多产译家。 为现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极大的 贡献。 傅兰雅与中国同事制定的译名标准? 一、华文已有之名 ? 1、可察中国已有之格致或工艺等书,并 前在中国之耶稣会传教士及近来新教传 教士所著格致、工艺等书; ? 2、可访中国客商或制造或工艺等应知此 名目等人。 二、设立新名:若华果无此名,必须 另设新者,则有三法:? 1、以平常字外加偏旁而为新名,仍读其本音, 或以字典内不常用之字释以新义而为新名;2、 用数字解释其物,即以解释为新名,而字数以 少为妙;3、用华字写其西名,以官音为主, 而西字各音亦代以常用、相同之华字,凡前译 书人已惯用者则袭之,华人可一见而知为西名; 所已设之新名,不过暂为试用,若后能察得中 国已有古名,或见所设者不妥,则可更易。 傅兰雅与化学翻译? 傅兰雅与徐寿1872年重译《化学鑑原》, 由上海制造局出版,提出了如何翻译元 素的问题。此书此前已由嘉约瑟和何嘹 然译过,书名为《化学初阶》。该书29 章中有一章包含64个化学元素表。此表 10个元素的名称汉语已有,均为单音词: 金、银、铜、铁、铅、锡、汞、硫、磷、 炭。 其他48个元素名称的翻译? 傅兰雅为其他48个元素名称各造一个新字。每 个新字有一个偏旁,这个偏旁根据各元素所属 门类而定(金属的用“金”字旁,非金属的用 “石”字旁)。然后加上声旁。这个声旁根据 各元素拉丁名字的第一个音节而定。对于 bromine,用已有的字“臭”再加“水”字旁来 表示,读xiu。用两个字合成的名称表示5种气 体元素,第二个字用“气”,如养气oxygen, 轻气hydrogen,淡气nitrogen,绿气chlorine, 弗气fluorine等。 傅兰雅译矿物名称? 为了统一矿物和医药术语的翻译,傅兰 雅曾编了矿物学和药物学词汇表,其中 矿物词汇刊于J. D. Dana1883年出版的 Minerology。此书由玛高温和华蘅芳翻译, 名为《金石识别》。在这个词汇表中, 傅兰雅给1600个左右的矿物术语列出了 相应的汉语术语并指出了别人已经使用 的旧译名和自己的新译名。 傅兰雅矿物学名翻译的主张? 傅兰雅对玛高温和华蘅芳所译的矿物学 名很不满意,因为大部分是音译词。傅 兰雅主张使用现有汉语中的词语或者根 据他所主张的化学翻译原则创造一些新 词。如玛高温和华蘅芳将molybdenite音 译为“目力别迭奈脱”,傅兰雅根据其 化学结构译为“钼硫二矿”,因其由一 个铜分子和两个硫分子构成。 傅兰雅翻译的医学术语? 1887年傅兰雅发表了一个医学术语表, 他曾用此表翻译Materia Medica 和 Therapeutics(J. E. Royle和F. W. Headland)中的几个章节。该书中译本 1876年出版,书名为《西药大成》。该 词汇集有6000个左右的拉丁文和英文词 目,均配有汉语译名。 傅兰雅的翻译原则? 傅兰雅在其编写的词典、词汇表中各有一篇序 言,介绍了他的翻译原则。对动物和植物种名 的拉丁名称均采用音译;对于一些描述性名词, 采用仿译法或者混合译法。如chenopodium (藜属)vulvaria译为“子宫形几奴布提由米”。 汉语中找不到相应词时,只能音译,clove按中 文译为丁香,但pimento(玉桂属)只能音译为 “比门屠”。 傅兰雅对音译的谨慎态度? 对于音译,傅兰雅的态度是相当谨慎的。 在翻译中他总是尽量避免使用音译词, 实在没有恰切的对应词时,他一般的做 法是在最接近的汉语名称之后,补上一 个音译词,如 lotus 译为“莲”和“陆陀 斯”。 “光学”和“声学”定名过程? 光学(optics)和声学(acoustics)也是 由上海制造局最先翻译使用的。金楷理 (Carl Kreyer)和赵无益曾用“光学”来 翻译Light一书之名,此书由John Tryndall 著,金赵译本1879年出版。傅兰雅和徐 建寅曾用“声学”来译Sound一书之名。 此书亦由John Tryndall著,傅徐译本1874 年出版。 格致书院——第一个西方科学著作图书馆? 1874年格致书院(主要是一所学校)建立,负 责人为傅兰雅,一直到20年后他离开中国为止。 该院设在上海租界内,由英国领事麦都思建议 设立。其宗旨为:在中国人尚在睡梦之时,将 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制造业用最现实可行的 方法传到中国。该院举办西方机器、产品展览, 组织科学会议,安排科学讲座,建立图书馆和 阅览室等。该院筹建委员会组***员为麦都思、 傅兰雅、伟烈亚力、徐寿和徐建寅。 傅兰雅与《格致汇编》和“格致书室”? 1876年傅兰雅创办科学杂志《格致汇编》(此 前丁韪良与艾约瑟于1872年在北京创办《中西 闻见录》,1875年停刊),从创刊至1881年, 傅一直为该刊编辑。该刊1876年2月到1882年 10月一直按月出版,1890年复刊后按季出版。 1885年傅创办“格致书室”(The Chinese Scientific Book Depot),专门发行汉译西方科技 书籍。 傅兰雅对自己翻译原则的总结? 1890年在上海的一次传教士会议上,傅对自己 几十年建立起来的术语翻译原则进行了总结: 1、新术语必须尽可能地采用意译,不要音译; 2、新术语如果确实不能意译的,必须用适当 的汉字来音译;3、新术语必须尽可能地与汉 语的一般结构一致;4、新术语必须简洁明了; 5、新术语的定义必须准确清晰;6、新术语与 其他同类术语具有一种类似性;7、新术语必 须富有弹性。 傅兰雅关于同类术语关联性的认识? 傅认为,当一些字是同类意义联系起来时,这 种关联将由整类事物中经常使用的字来表示。 例如“如果我们将number译为数时,那么 fractional number就应译为“分数”,root number就应译为“根数”,factor 就译为“乘 数”,multiple就译为“倍数”。同样的方法也 可以用来翻译prime number,在没有想出正式 名称之前,应该是“X数”,而不是目前翻译 的“数根”。傅的预见是对的,prime number 后来就译为“素数”或“质数”。 傅兰雅重视词典的编写? 傅兰雅认为,词典的编写可保证科学新 词汇的“系统性、公认性和一致性”。 年间,他编写了一个化学、医 学和矿物学词汇表,收在他编写的 The Translator’s Vade-Mecum(《翻译手册》, 1888年出版)。 傅兰雅相信汉语将会有现代科技词汇? 日,皇家亚洲协会在上海召开会 议,除傅外,其他翻译人如丁韪良、狄考文 (C. W. Mateer)、慕维廉、韦廉臣及玛高温 都深信汉语中存哟这种可能性。但有的传教士 则认为,西方知识只有通过英语才能在中国传 播。持这种观点的有Alfred J. Bamford,花之安 (Ernest Faber), George M. H. Playfair等。他们 认为汉语缺少创造现代科技词汇的构词能力。 傅兰雅的影响和上海制造局的贡献? 通过傅的译著,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 化中物质和技术方面产生了兴趣(这些 知识最早介绍于林则徐时代)。上海制 造局几十年的翻译出版,使一些想获得 西方技术知识的人大为受益。上海制造 局出版的书对科学词汇的形成是有贡献 的,对法律、政治和哲学领域中现代汉 语词汇的形成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林知乐对中国落后的认识? 19世纪80年代初期有关西方地理、技术 和科学的书很多被译成中文,但中国知 识分子接触的不多,在官员的培养中也 每有将西学看成是一个重要课题。美国 传教士林知乐(John Allen)是最早看到 中国落后原因的外国人之一,他意识到 非宗教知识传播的重要性。 林知乐与《万国公报》? 1874年林将自己1868年创办的周报《教 会新报》改变成为一种“致力于传播有 关地理、历史、文化、政治、宗教、科 学、艺术、工业以及西方国家的发展通 史。”新刊物叫《万国公报》(The Globe Magazine),定期发表文章,批评 中国传统文化,目的是促使中国人学习 西方制度、改革教育和考试制度。 广学会(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Among the Chinese) ? 1887年,在上海的一些英美商人、外交官以及 传教士创办了“广学会”,1889年林知乐被任 命为该学会的负责人。1883年停办的《万国公 报》由该会接收,作为月刊出版,原办刊宗旨 不变。“广学会”及《万国公报》吸引了这样 一些中国学者:他们不只是把西方简单地看作 是科学的发源地,还把它看作是从根本上改革 中国的方法的策源地。其杰出代表为康有为、 梁启超和谭嗣同。 谭嗣同与西士的交往? 1893年谭在上海拜会了傅兰雅,此后便 开始学习傅的科学著作。 年间, 谭写了本重要哲学著作《仁学》,书中 提到的一些科学思想来自傅的译著以及 《万国公报》上的文章。也使用了一些 教士译著中最先使用的术语,如代数 (algebra),方程(equation),全体学 (physiology)等。 康有为受西士译书的影响? 1874年17岁的康有为第一次看到《瀛寰 志略》,1879年看到一份上海制造局出 版的《西国近时汇编》,此后大购西书, 大攻西学,“声、光、电、化、重学及 各国史志,诸人游记皆涉也”。1898年 上书光绪变法。年写《人类公 理》、《实理公法》,利用欧几里德几 何中的推理方法推导人性和社会的真理 以及制约道德和人性习惯的永恒大法。 康有为对教士译书的不满? 康对有关政治和政府的问题特别感性趣,对当 时的汉译著作很不满意。1896年,他在给湖广 总督张之洞的信中说:“中国西书太少,傅兰 雅所译西书,皆兵医不切之学,其政书甚要, 西学甚多西理,皆中国所无,宜开局译之,为 最要事”。 ? 康及其弟子梁启超的书表明,19世纪末中国一 批知识分子兴趣转移的倾向:从科学技术转向 政府和政治上的问题。 梁启超与西学? 1890年,18岁的梁启超在京会试落榜,离京经上海时, “从坊间购得《瀛寰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 国,且见上海制造局译出西书若干种,心好之,以无 力不能购也。”1895年回京时,购买阅读大量西书。 1896年在京与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相识,李 曾参加康有为的“强学会”,就西方科技发展史作过 演讲。1896年移居上海,为《时务报》主笔,发表第 一部政治论著《变法通议》,使用了北京同文馆译著 中最先使用的一些术语:公法、民主、民权、权利等 等。 梁启超与《西学书目录》? 在任《时务报》主笔期间,梁编写了《西学书 目》,这是一份收录了329本西学汉语著作书 目的注释表,其中119本为傅兰雅所译。还附 有如何学西学的文章,题目叫《读西学书法》。 这份书目很能证明当时兴趣的转移,它已不像 洋务派人士只追求技术,已想西学的其他领域 拓展了。书目的内容分为“学”(technical)、 “政”(political)、“教”(religious)三类。 这是第一本关于西学的汉语书目指南。 梁启超与马建忠? 梁1896年秋到1897年冬每晚跟马建忠学 习拉丁语,马1875年赴法国留学,他请 梁阅自己编写的《马氏文通》手稿,该 书1898年出版。 ? 梁认为,在西方通过学语法可很快学会 语言。他说:“中国以文采名扬天下, 而教文法,乃无传矣。”他希望语法研 究能发展。 梁启超对翻译的重视? 梁认为,研究西方法律有助于变法。为此,学 习西方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他看到,当与中国 建立关系后不久,西方传教士就立即将汉语著 作翻译成拉丁文、英文和法文,但中国人则没 有这样做。因此,中国人学西方语言应从儿童 开始,特别有用的西方著作应尽快译成中文。 对此,梁强调三点:选择好书、确立翻译原则、 培养翻译专才。 梁启超对统一译名的看法? 梁说:“用一物也,同一名也,此书既与彼书 异,一书之中,前后有互异,则读者目迷五色, 莫知所从。今欲整顿译事,莫急于编定此书 (词表)。昔傅兰雅在制造局,所译化学、汽 机各书,皆列‘中西名目表’。广州所译之 《西药略释》亦有病名、要命等表,皆中文、 西文并列…《时务报》所译各名,亦于卷末附 ‘中西文合壁表’。欲使后之读者知吾所译之 名,即西人之某名。其有讹误,可更正之,其 无讹误,可延用之。此整齐划一之道也。” 梁启超对音译的看法? 梁分析了当时音译词后说:“同一名也,百人 译之而百异。”对《瀛寰志略》中将所有各种 译名列在一起表示一个国家的做法持不同意见。 他建议将所有英语中的音节与相应的读音以北 京语音的汉字列成一表,因为西方名称早期的 译名是根据广东和福建的方言翻译的。梁认为 此译词应废除。“中国以京语为主,以天下所 通行也。” 梁启超关于官制的翻译? 对于西方官职的汉译,梁提出的原则是:有义 可译则译义,义不可译乃音译。“若徒音译, 则无以见其职位若何,及所掌何事…若一中国 官比例之,则多有西官而中土所无者…然则以 中例西,虽品位不讹,职掌已未必吻合…强为 附和者,其为乘谬,益不待言…今有其官,则 用今名;今无其官,则用古名;古今悉无,乃 用西音,翻出名之。日本近日官制,悉模仿西 法,而其官名率多汉唐遗称,若有中国古今悉 无之官,则用日本名称,亦大佳也。” 梁启超关于“名称”的翻译? “有泰西所有中国所无者,有中国所有太息所 无者,有中西俱有而为用名异者,至名号则绝 无相通。译者不能知其详,以意为之名,往往 同此一物,二书异名。且其物为中国本有者, 亦不能举中国之名以实之。今宜将泰西所有之 物,如六十四原质之类,及一切用日常物,一 一考据。其为中国所有者,以中名名之;中国 所无者,则遍考已译之书,择其通用者用之; 其并未见于译书者,则酌度其物之原质与其功 用,而别为一名。” 梁启超对造新字的推崇? 梁很推崇傅兰雅译化学元素名称时所采用的方法,这 种方法虽然成功,但只限于很小范围使用,因为它不 可能解决汉语词汇发展需要的切实可行之法。但梁对 此十分推崇。他说:“故为今之计,必以造新字为第 一要义。近译诸名如汽之类,假借字也;如六十四原 质,锌、铂、钾之类,早新字也。傅兰雅译化学书, 取各原质本名,择其第一音译成华文,而附益以偏旁, 属金属类加金旁,属石类加石旁。此法最善。他日所 译名物,宜通用其例,乃至属鱼类加鱼旁,属鸟类加 鸟旁,属木类加木旁,属器 类加 旁自余一切,罔不如 是。” 汉译西书传日本? 汉译西书很早便传入日本,但当时的日 本尚处保守之中,如《海国图志》 (1847年)第二版传入日本,即遭禁止, 但1854年又开始在日本传播, 年间有25种取自该书各章的日译本问世。 其他一些汉译西书也在日本得到了广泛 的传播,其中的理论、概念、词汇对日 语影响甚大。如《海国图志》中的“铁 路”、新闻、新闻纸、公司等。
现代汉语词汇的起源及其启示_教育学/心理学_人文社科...翻译出版以后,中国社会面临 、、 两套西文词汇的...远古时期的文字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发展状况下产生的,...译通天下--现代汉语翻译稿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标准与形成,现 代汉语方言概况,现...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 第五章 语法 掌握汉语语法的...民族共同语既然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就应该排斥其他方言中的成分。 (...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英语翻... 13页 3下载券
译通天下--现代汉语翻译... 9页...(全英文论文)英语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全英文论文) 浅析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差异产生的原因...(全英文论文) 分析翻译中的情感缺失问题 (全英文...A.20 个 B.21 个 C.22 个 D.23 个 17.发音时候两个发音部位靠近,形成...翻译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形... 暂无评价 117页 免费 翻译理论与技巧(A)试题集....1990 年刘叔新的《汉语描写词汇学》中,刘氏又发掘出一 些结构组织, 现代汉语中的任何一个词语单位都没有遗漏地被网络进 去,他才又宣布“现代汉语词汇形成一个...现代汉语词汇与词汇教学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现代汉语词汇与 词汇教学主讲教师 范桂娟现代汉语词汇与词汇教学 第一讲 绪论 第二章 词汇单位 第三章 词的构造...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词汇(或称语汇)和语音、语法...语法研究的理论成果被教学语法所吸收,形成新的教学...物质文明、遗传工程、边缘科学、运载火箭、机器翻译等...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词汇(或称语汇)和语音、语法并列...语法研究的理论成果被教学语法所吸收,形成新的教学...物质文明、遗传工程、边缘科学、运载火箭、机器翻译等...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田小琳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物质文明、遗传工程、边缘科学、运载火箭、机器翻译等...“飞碟” 的产生又是一例,最早代表这个新发现事物...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