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谷为什么我拜不成师师父!我有三个师父,然后踢掉了一个师傅,结果再拜就拜不成了?_百度知道我有幸结识的两位师父(上)
我有幸结识的两位师父(上)
我的祖籍是河北沧州地区,我的爷爷是当地很有名气的武师,60年代去世的。我的外祖父不但医术很高,武术造诣也颇深,70年代教过我内八卦和燕青拳。
我在七九年那年突然胃痛、便血,然后休克了,家人急忙把我送到医院,检查是因长期溃疡造成突然出血,经过紧急抢救,血止住了。后经医生建议我去了小汤山疗养院。我在疗养院学习了太极拳、太极剑、红梅剑。当时教我们练拳的老师,让我每天给大家做示范,还让我辅导疗养员们。不知不觉我的胃不疼了,我很惊喜。于是我就慢慢地减药,直到停药。我的胃没有任何难受的感觉,因此我就痴迷上了武术。当然还与疗养院的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当时我被选为这个疗区的生活组长,党小组长是全总的一位高级干部,我俩住在一间病房,每到星期天我俩带领大家走很远的路,到河滩挖上水石,还到山上挑选歪七扭八小树做盆景。白天钓鱼,晚上抓蛤蟆,还学会了用罐头盒制作酒精炉,每天把钓上来的鲫鱼,煮成跟奶一样的汤来喝,把抓来的青蛙,煎炒成很香的菜肴来吃。由于精神放松、营养补充、理疗、药疗、温泉水疗、体疗等综合治理,身体急速复原。现在30年了,我的胃再没疼痛过。
小汤山疗养院很大,也有很多病区,我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发现一位50左右一位男子,练自己拳脚功夫,还有棍棒、刀***。于是我每天参加完集体的太极拳、剑活动后就去看他演练,一来二去我才知道,我们原来还是一个局系统的同事,他叫徐元锋,我跟他学了四路查拳。
我的疗养期很快就要结束了,我向徐老师请教,我出院后如何还能再继续学呢(当时交通工具落后,从小汤山到城里来回一趟就得一天,平时还要上班),徐老师向我推荐他的同事马金龙老师,并告诉我,他的好多武术套路也是跟马金龙老师学的,他每礼拜天在官园小公园锻炼。于是我按照徐老师告诉我的地点到了官园,在官园小公园的中央有一个小土石山,小土石山的西南角有一小片小树林,小树林间有一小片空地,有二三十人在练习拳脚。在小公园里我不但见到了马金龙老师,还见到了张旭初老师。因马金龙老师那时在唐山建电厂,每两周回京一次,他就将我引荐给他的师兄张旭初老师,因此我有幸结识了张旭初老师,而张老师是我有生以来拜的第一位师父,是他把我领进了武术人生。
张旭初老师1927生1994逝世,原名菊生。原为“北京市西城区卫生防疫站主管医师,担任北京市武协委员、西城区武协副主席等职,八极拳第八代传人。张旭初老师自幼酷爱武术,七岁学拳。启蒙老师是少林真钵和尚。习得黑虎拳、罗汉拳等,为后来精湛的武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先生曾先后投清末河北武清县著名拳师李瑞东(俗称鼻子李)之弟子高瑞周为师,习得太极五星捶,拜八极拳名家第六代传人沧州李书文(人称神***李)之弟子张立堂(听师傅讲他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义的武术老师霍殿阁的师兄)为师,并深得张立堂老师的真传。张先生对八极拳潜心苦研,造诣颇深,因此他成为八极拳第八代传人中的高手,在习云太先生著的《中国武术史》(242页)中将张先生之名载入史册。张立堂老师、高瑞周老师逝世后,张先生又投山东冠县查拳名师常振芳学习冠县派查拳,又投山东临清县查拳名师李昆(人称快手李)之高徒马玉清为师学习临清派查拳。张先生苦心研习,拳法精通,融两派查拳于一炉。张先生又拜当代武术名家王培生为师,研习吴氏太极拳。”(上述引号简介之内容均为张旭初老师生前口述,弟子笔录,底稿仍在,可查)。
自从我第一次来到官园小公园至今已有三十年了,自从师父离开我们以后,我就再也没来过这里,今年我因工作路过官园,当时是下午6:30,小公园还是当年的小公园,中央的小土石山没有了,西南角还有小树林,院内增添了现代化建设,外观今非昔比,但地在人空,虽有锻炼走步的人流,但无当年的拳风、震脚以及器械碰击之声。八极拳的特点,只要出手就带出呼呼的风声,只要出腿落地时就发出咚咚的踏地的声音。触景生情,我回忆起师父当年矫健的身姿,与对众弟子的悉心教导,我含着泪在当年师父教我练拳的地方又练了一趟八极拳。然后我坐在公园的长条椅子上,闭上眼睛,静静的追忆着我与师父的历历往事。
图1.张旭初老师1953年参加华北地区武术运动会获金质奖,同年参加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获武术金牌奖
&&&&&&&&&&&&&&&&&&&&&&&&&&&&&&&
图2.1979年参加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邀请赛表演八极拳获金奖
1980年在呼和浩特拍摄“烽火戏诸侯”中饰演诸侯长城纪录片。
图3..1983年10月拍摄电影《八百罗汉》初次去西陵易县1984年春去洛阳,年底又去云南拍片,片中饰演行?大师。
&&&&&张旭初老师说:“什么叫功夫,就是时间加汗水再加技巧”。我的工作是三班倒,有的是时间,家里也不用我操心,一门心思就是练拳,张老师几乎每天带着我找清净的地方传授我武功,我们去的地方有北海公园的五龙亭、九龙壁、水电站、濠濮间、团城,景山公园,紫竹院,颐和园等等。
张老师最大的特点是不吸烟,我也不吸烟(原来吸烟,还很凶,只是因为有人说一旦吸上就戒不了,我说我戒烟给你们看看,只要你决心要想戒就能戒掉,结果一戒就再也不吸了)。张老师由于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度时期不饮酒,我由于患溃疡也不饮酒。到北海也是为练习气功、练习眼功,因为医生对张老师说,最多半年你的眼就要失明了,趁着眼没瞎之要前先学点盲文,为了以后的生活之需,事先做好准备。张老师每天到北海去看水里的小鱼,看鱼如何戏水,如何追逐,眼疾竟然奇迹般地好了。张老师再到医院复查时,医生问:“谁带你来的?”张老师说:“我自己来的。”医生不信就往张老师的背后看,看看背后是否有人陪着来,结果没有。他还真以为张老师真的失明了,按照医学的理论这个时间张老师已经失明了。
张老师能吃肉,我不能,我从小就不能吃肉。到了中学开始拉练,一次连续几天的急行军,没时间做菜,只能一边走一边吃冻成冰疙瘩的贴饼子,结果贴饼子也吃完了。到了晚上店铺都下班了,只敲开了一家店铺的门,只买到了一大块肉,全班炖了一锅肉。大家争抢着吃,只有肉,没其他可吃的,这时又冻又饿的我,只好硬着头皮吃了,从那以后我每到饥饿到极点的时候也能吃上几块肉。张老师见我跟他每天练拳非常认真,一炼就是大半天,几身汗的往外出,很是心疼,在回家的路上就去买肉,然后让我跟他回家,让师娘给我加钢。可我不吃肉,张老师对我说:“咱们练武之人一定要吃肉,尤其是牛肉,否则身体会垮的。我的老师告诉我们要吃牛肉来补充体力”&。接着给我讲了一段轶事:
他的师父张立堂先生很少有人看到他练功,一天他们几个师兄弟请老师喝酒,当吃到高兴的时候,就问张老,听说我们师叔霍殿阁武功极高,掌力极大,曾经与人交手时一掌下去,将人的头颅拍进脖腔里去,我们光听说过没见过。您能不能给我们露露呀,老爷子当时也很高兴,就说你们跟我去骡马市看看,大家不知何故,就跟着老爷子来到骡马市,当时骡马市是卖牲口的,张老爷子在牛棚里挑来挑去,说这个不键,那个不壮,总是摇头说出一些牛的毛病。掌柜的说:“老爷子您挑什么呢?”“挑牛哇”。“这么好的牛,您要哪头我帮您挑”?“我看你的牛都不怎么样呀”。掌柜的说:“瞧您说的,这么好的牛,谁说不怎么样”?张老说:“这里的牛哪里好呀,禁不住我一胡捋,”掌柜的说:“瞧您说的,我的牛甭说您一个人胡捋,加上你们来的这些人,就是再多的人一块胡捋都不怕。”张老说:“咱们打个赌吧,要是禁不住我胡捋怎么办?”掌柜的说:“要禁不住您胡捋,这牛归您了,我不要钱。”掌柜紧跟着说:“要禁得住您胡捋怎么办?”张老说:“要禁得住我胡捋这牛多少钱我给了,我不要牛”。掌柜的说:“好!就这样办”。掌柜的选了一头体键壮牛,就看张老不慌不忙,着牛背一个塌掌,“啪”的一下,这牛晃动着硕大的身躯倒在了地上。掌柜的马上急了,连声喊:“老爷子我的牛哇!我的牛哇”!只见张老微笑着说掌柜的这牛多少钱,我给了。为此大家吃了好多天的牛肉。自从听了张旭初老师那天讲完以后为了增强体质我就试着吃起牛肉来了。
&张老师滑冰极尽专业水平,60年代在冰上演出过闹龙宫,张老师饰演孙悟空,在冰上能连续翻几个筋头。到了90年还能在冰上打旋子,还能高速旋转。张老师告诉我滑冰与武术是互补的,冰滑好了,武术的根基也就牢了。滑冰重心要低才能稳,始终在半蹲状态,要靠踝部、下肢以及腰的力量,好多武术的动作在冰上都能用,如劈叉、扫荡腿、拧旋子、翻筋头,尤其是转体、旋转,要有很好的平衡能力。陆地能做的在冰上也能做,当你滑了一冬天的冰以后,在春天练拳时就觉得功力大增了。将来我要编写一套冰上的拳法。
&图4.张旭初老师在颐和园滑冰
&&&&&我跟着张老师在冰上练起花样来了。先用一脚内刃一脚外刃画八字,再内外刃结合画葫芦。正滑、倒滑,三步、四步冰上舞蹈等等。每年冰场没开,只要是湖面一结冰张老师第一个跳到冰上试试。他不让别人试,怕别人掉下去。先结冰的能滑的地方是颐和园,那里的温度要比市里低2-3度。顺次紫竹院,然后筒子河、什刹海、北海。正式冰场没开时张老师就背上一个布袋,里面装的是“板砖”(那时有这种录音机的人不多),为了能在冰上跳舞步。就放舞曲音乐。当时象他那样年纪滑冰的有四五个人,在冰上经常见面,相互都认识,可象他那样身背录音机,能跳、能翻、能转、能拧旋子的只张老师一人(自从张老师走了以后,我没再去滑过冰,也再也没见到当年在冰上的那几位老人了)。到了冰季,器械就练得少了,因没地方存放,上岸后只能是练拳。
&&&&有一次我们到北海公园滑冰,我们单位的四五个同事也想跟我们学滑冰,滑冰结束以后,张老师动作迅速自己先向了上岸,我跟我们的同事动作慢了一点,后上的岸。我们一到岸上,就看见围了一大圈人,中间有一个五十岁左右,个子不高但有点胖的男子躺在地上,身体一下一下的抽搐,象打嗝又像?气。我分开人群挤了进去,看到张老师背靠湖面,神态严肃,双手下垂,掌心朝着躺在地下的那个男子。掌心一凸一凹的在动,那个人随之一下一下的抽动,时间过了五六分钟以后,张老师手不在动了,又过了一会,只见那人哆哆嗦嗦,慢慢的扶着地,缓缓的站了起来,向张老师深施一礼,连声道谢:“谢谢,您要不领我,我就回不来了”。然后弹弹身上的土又说:“真是对不起,谢谢了!”
当那个男人走了以后,我问张老师怎么回事,张老师说:“我上岸以后,为了等你就自己先练起气功来了,这个人朝我走来,跟我说:几天前看到天空有一股气,寻着这股气找到这的,是这股气把我带到您这来的”。(这几天的这个时间,我们滑完冰上岸后的确在这里锻炼)。“他见到我就跟我说,自己练的什么什么功,想让老师给看看,就是找不到,今天见到您,请您给我指导指导”。张老师又说:“起初我也没在意,你练就练吧,没想到,他的眼神向我一搭就觉得不对劲了,我感觉有一股很强的劲在吸自己,这种人给你表演,就是为了让你看他,只要你一看就上当了,尤其是眼睛,如果全神贯注的看就更糟了。”张老师发觉后迅速调整自己的气息,“你不是要吸吗,我就顺势给你,但不是用眼给你,也不是给你吸的地方,而是用劳宫打你的中脘,结果打的那人喘不过气来,扑通倒在地上。”以后就是我上岸看到的那一幕了。
事过两年后,我由于工作之便,接触了一些气功大师,又到一些名山去学习,因此知道了一些皮毛,大凡人身上是带着一股气味的,病人尤其是危重病人身上的气味极难闻,如严重的糖尿病人身上就有烂苹果味,中医有望、闻、问、切四诊,靠闻就能断病的医生就大有人在,正常人练功的气味,和病人练功的气味是不一样的,尤其病人练排毒法后的气味是极臭的。有的人练的功是采吸日月星辰之气、采吸花草树木之灵气都是可以的,只是练的得不得法而已,窍穴的开关是否打开而已,养生要自己练自己的,不要搞歪门邪道。白云观有一张太极图,上面就写着:“自家耕种自家田”。但还是有一些人专门采人的气,好一点的是采人家练完功的气场,尤其练太极拳的气场很正,练习太极拳对自己身心健康非常有益处,这是众所周知的。气场比较正,只是气场有多少而已,因为练习太极拳的每一招每一式,能运用内气游走穴位的人十分之一都不到,当练完以后收势时,将外面自觉不自觉发出的气再收回来的人又少之又少,因为还有不知道怎么收的。这些采人之气的就等你走了之后,进入你的气场进行吸采。这不伤及他人,也还说得过去。可恶的就是吸人之气,在你不注意的情况下,吸你的气,身体棒的不知不觉也就算了,恰好赶上体虚气弱之人,吸走元气的人,病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张老师的一位师妹就是被那个人吸了,病了好几天,大小便还失了禁,不知何原因。我们向她说起此事,她想起来在她病发病前就是有这个长相的人让她看练功的,回来后就病了。她埋怨张老师教训那个人太轻了。
图5.张旭初老师在练功
张旭初老师八级拳已经练到炉火纯青了,据张老师的一位师弟讲,在六十年代初,还是在小西天练拳的时候,有一个瘦老头来看他们练拳,看的非常认真。谁都没在意,当大家都散去的时后,那个老头走了过来向张老师问道:“请问你们练得是八极拳吗?”张老师说:“是呀!”那个老头又问:“听说有个叫张旭初的,八极拳练得不错”。张老师问:“您认识他吗?”那个老头摇摇头:“不认识,只是听说”。张老师说:“我就是张旭初,您是谁呀?”
那个老头说我也练过八极拳,想邀请你们到我那看看。大家也是为了好奇,就当即与老人约好见面的地点与时间。当如约来到北京图书馆见面的地点后,只见那老人很轻松的拿出一件象坎肩似的东西,请大家穿上试试,谁都没想到那个坎肩很沉,有的人能穿上,有的人穿不上,太沉了,即便穿上的人连走步都很困难,别说练拳了,大家将坎肩还给了老人,只见那老人非常轻松地穿起坎肩,一个八极拳起势,只见坎肩上的甲叶子随着身体的起伏刷刷飘动,干净利落。真可谓是一位武林高手。啊,大家惊呆了,他是谁,怎么有这么好的功夫。经大家再三询问下,才知道他就是末代皇帝溥义,他的八极拳是由末代武状元八极拳第七代传人霍殿阁大师所传的。否则怎么会有这么高深的功夫?末代皇帝也让张旭初老师穿上试试,张老师平时从没穿这个练过,不像没穿时那样潇洒自如,但溥仪对张旭初老师穿上坎肩练得的八极拳是十分认可的,说有八极拳的味、劲、神。自从见到溥仪以后,张旭初老师经常与溥仪聚在一起进行交流。那个时期跟我师父学练八极拳的不管是他的弟子还是他的师兄弟们练得八极拳小架是24式,也就是在1964年以前算第一版(那时是在汇通祠小山上学练的,因此也叫“山上版”)。由于溥仪的引荐,长春的霍庆云老人(原御前侍卫长)与我师父有了联系,霍老后来派了两位老人前来邀请张旭初老师去长春,其中一位老人叫李建秋,岁数都比我师父年长,老人的胡须直到胸前。再后来张旭初老师受武协之托。去了南皮、盐城、孟村等地挖掘整理八极拳。张老师对八极拳进行了补充修改,在1981年整理成书,在这个时期跟张老师学拳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此书为准。到了1987年我随张旭初老师去日本讲学以及1988年瑞典大使馆为其录像,在81版上稍有一点点改动,仍可以属81版。81版的前言中写道:“------,作者张旭初先生为北京武术协会委员,练功已近50年,潜心力学,刻苦研练,除八极拳法得之于入谱名手李书文高弟张立堂嫡传之外,还广从名师学习“形意”、“太极”、“查拳”、“六合”等不同流派的拳术、器械,融会贯通,多有建树,目前正在整理拳法以广其传,本书即为其一。-------”。
&&&&张旭初老师育人、教拳,每一招每一式都从实战出发,出手接招从不马虎,只要与人伸手就认真对待,经常跟我说不管对方如何,即便是猫也要拿猫当虎打,真的动起手来绝不能手软,双方交手时自己与对方的漏洞,都是打闪纫针的机会。“打闪你懂吗?夜里天空一个响雷,喀拉一声,然后唰的一道闪电,你要趁着这道亮光将手里的线穿进针鼻,这机会稍纵即逝,容不得迟疑”。&&&他列举了一些著名武术家在这方面的失误,该出手没出手,该迅速出手而迟疑出手,不少人本应取胜的反而栽了跟头,毁了一世英名,但失败已成事实,那个“后悔药还没地儿买去”。
&&&&&&&张老师的家里不知砸坏多少次床。床板、床梯砸折了修好了再换上,刚换上又被砸折了。什么原因?张老师教我们与人交手时:“切忌出手发招有时发出一半,自己认为打上了,就停手,主要是怕打伤对方。可对方并不领你情,他不知你是何意,以为你够不着他,以为你速度慢,以为你功夫不及他呢!最可悲的是在你收招时,他顺势打你个措手不及。而偷袭之人从此名声大噪,论真功夫是远远不及的,有的从此羞愧一生,有的丢了性命。因此平时练的时候就不把力发足,老是在该击打的部位前停住,久而久之,真到打的时侯也一样。你发人时的这个力一旦发出去了,再想往回拉可就难了,发出的力再加上人的重力是很大的,尤其比你重的人就更难拉回来。所以千万别往回拉,一些武林高手往往都吃亏于此,对方没有恶意的最多双方一块摔倒,对方若存心不良,顺着你往回拉时向你发招进攻,你的回拉力再加上他的发力,你可就难以提防了。要发就别往回拽”。因此张老师发人时从来不拖泥带水,发的很脆,但他也怕伤着对方,怎么办?只得将对方往床上发,往沙发上发,结果这两件家具就倒霉了。后来他的一位师弟给他做了个铁床架。我到张老师家,经常一开他家院子的小门,突然从屋里“嗖”的飞出一人,真应了侯宝林买药的那段相声:“掌柜的问,您想买点啥”&?“我是被撞进来的”。这里也是,不是那个人想飞出来,是与张老师交手时被张老师从屋里给时扔出来的。
&&&&&&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八极意为出劲达到四面八方,八极拳技击技法特点均独具一格,它是一种以挨、傍、挤、靠等贴身近攻动作为主要内容之短打类型的拳术。它打击的部位以“心口窝子、下巴嗑子”居多。
&&&&&当时张老师有两件稀罕物----两身“靠”。所谓“靠”,是内有竹条板组合、外面用布缝制而成的护具,在当时已经很先进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散打护具的雏形。时隔数年后我随张老师去日本讲学时,到了日本的剑道馆,日本学员帮我穿上他们的剑道服以后,真是感慨万千:中国人如果有这样的防护衣服,什么样的功夫练不出来?我与张老师练起对刺,哈,怎么打你都没事!真叫爽!当时我在想:我要是有这么一身防护服穿该有多好!可惜呀,国内当时不知有没有,即便有,一般人的经济条件也达不到购买的水平。就是张老师那两套靠,也不是人人都能有的呢。事隔20多年以后我再拜师学艺之时,有了条件,就马上买了一身散打护具,与头盔,这是后话。
图7.当年张旭初老师有件稀罕物----两身“靠”
图8.我与张旭初老师在日本的剑道馆
&&&&当时我们穿上那身“靠”,心里踏实多了。即使受伤,也比不穿时要轻多了。但即便这样,若被肘顶在胃的部位上,还是难受好几天呢。有一次,一对师兄弟对练,一个塌掌就将竹板打断了,肋骨也青枝性骨折。多亏张老师医术高明迅速矫正回位,随即灌了一颗丹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颗丹药是不轻易与人的,每到危机时候才拿出,拿出来时还说道:“就只有这一颗了。”以前得到过这颗丸药的人回忆说:“那药真灵!吃下去就不疼了。”
&&&&张老师常带着我去北海的濠濮间,因为那里是园中园,知道的人很少,因此人烟稀少,早晨就我们师徒二人,如果来人多了也到中午时分了,这时我们俩就结束回家。爷俩鳔起肩膀子一块炼,哪有不出功夫的?&
&&&后来结识了高郛老师,她在船坞北侧水电站(我儿时学校带我们小学生去北海参观学习,印象中我们总把它叫“科技馆”直到现在我写博文查看地图时才发觉叫水电站)。门前往南一点就是濠濮间进口,高老师教陈氏太极拳,经常请张老师教***诗词“蝶恋花”,这套拳每一招每一式非常优美,可惜了我当时认为技击性不强没有认真记,忘却了。跟高郛老师学拳的人基本上是40岁以上的居多,有京剧院的、有中央歌剧舞剧团的、有昆曲剧团的、有画报社的、有中国舞蹈研究院的。还有一位是北京航空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裴敬珍教授(裴老师人非常好,我与张老师在出国前训练的时侯,他见到我俩对练时我在被踹出和被摔出之前很紧张,就邀我们去他们学院,那里有厚厚的海绵的场地,啊,这就不用担心了,随便摔吧,没有顾虑了,我想这也就是业余与专业的区分吧,训练场地与条件的不同,培养出的运动员也就不同,专业人员可能转体、跳跃、损伤几率比没条件业余人员的就小,专业对练有护具,就敢打,而业余的受到场地、环境、护具的限制,无法做出高难的动作,但是如果他们能在这种环境下脱颖而出,那可不失其为高手了,应为他们既考虑了环境因素又考虑不被对方伤着的同时还要击倒对方,虽然他们的动作没有跳跃、没有翻跟头、没有转体多少度,往往动作不优美但会很实用。要做到既有舒展大方优美的动作又要技击性很强的全才实在是太难了。裴老师见我与张老师朴刀抢的对练,他想把这套对练整理成书,裴老师主要向张老师学习朴刀,然后朴刀的部分由裴老师写,***的部分我们俩人来完成。后来我们又在紫竹院给张老师又拍摄了岳氏联拳、弹腿。裴老师也想把它整理出书,当时洗出的照片是135?的很小的板面。由于我回国之后再没见到张老师,又由于工作原因与裴老师及大家聚少离多,再后来有了点时间,就?裴老师拨***,但多次告知“到山东讲学去了”,数月过去了,最后一次当我再三详问裴老师何时能回来时,听到***机里的哭声,才知裴老师也已故去。这三本书没能出来实乃憾事,在此我深表对裴老师的怀念与哀悼。),总之大家都非常团结、友好。我们这些人经常组织活动,当时北海也经常举办这个会那个会的,我们除了白天练功外还参加八月节、正月十五晚上的灯会。大家在五龙亭表演节目,看夜景。我们这些人在北海还觉得玩得不够,就组织去八大处、颐和园、长城等地,大家都玩累了就铺上报纸将自己带来的好吃的摆好,开怀畅饮。吃饱了就开始表演节目,每人都要出节目,不会表演的就练一套拳,那时没有了斤斤计较、没有了你争我夺、没有了高低是非,没有了尔虞我诈,只有欢声笑语,大家相帮相携、相融相合。我和张老师也度过了那段最美好的时光。
后来我在网上见到一幅张老师练剑的黑白相片,不知是哪位老师发上去的。那张照片就是在濠濮间练功时我给照的,那时我花135元钱买的相机,还是用黑白片试机时照的。现在照什么样的像都不成问题,可惜时过境迁。
&&&&图9.张老师与高老师两拨人经常在一起组织活动
&&&后左二是高郛老师、后左三是张旭初老师、后左四是孙长立老师、后左六是裴敬珍老师、前左二文升兰老师
&&&&离开濠濮间的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因记者采访我练功的经过我没留神就将我们练功的地点说了出来,那时报纸、电台都报道我如何练功将身体康复又如何给人治病的。当时到我家求医、到濠濮间找我看病的人蜂拥而至。包括北海公园的一位书记和员工请我看病。他们还经常把濠濮间对面的另一个园中园春雨林塘打开,让我们爷俩上里面练功去。不过我练功就治不了病,治病就练不了功,一看病就是大半天,张老师主要是教我,我不在他还练什么呢?最后单位领导看我太累就批准我去外地疗养一段时间,我利用疗养期间到了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等地,学习了峨眉内功。从此就再也没去过濠濮间。
&&&&高郛老师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她就是后来张老师去瑞典讲学的牵头人,高郛老师的学生小高在舞蹈研究院当研究员,当时瑞典的舞蹈家奥克桑来华讲学,患有腿疾,我用医术将其治愈。她非常高兴,随即邀请我们去瑞典讲学,瑞典大使馆邀请我们之前在景山公园先给我们摄了像。据张老
师回来后跟我讲,他们受到国宾待遇,奥克桑是瑞典皇后的干姐妹。高老师也对我讲她们一下飞机奥克桑就问她“易大夫怎么没来?”(那时我正在四川学习)高郛老师与我也是一个局系统,原在什刹海体校西侧小马路走到头的院里北房住,后来单位分房子搬到了我家附近。后来她从瑞典直接去了美国,在美国定居。
&图10.高郛老师、张旭初老师与我
&&&&&&张老师对太极拳研究也是造诣颇深,与他推手的的人无不为之感慨,他那粘、黏、连、随引、进、落、空丝毫找不到八级拳的劲,所以愿意与他推手,敢于与他推手的都人受益匪浅。八极拳以刚劲为主:劲如崩弓,发如炸雷,疾如闪电,崩开裹迸,强开抵门,贴身爆发。八极拳发力均具刚猛,而太极拳柔化至极,在一个人身上单一使用一种拳劲时,另一拳种劲力丝毫不露者实为难能可贵。
我先是向张老师学习了太极五星椎,后是吴氏太极拳三十七式。有一天我们在官园练太极拳,家里来人向张老师说来客人了,张老师对我说:“你先自己练吧”,然后就转身回家了。不一会来了一个中年妇女站在我背后非常认真的看我练完拳,然后就走了,我当时也没在意,因为平时有人看我们练拳是常事。但事后张老师告诉我:“你师姑说你练得还不错”。啊?!原来武淑青老师(武淑清教授,是武术国家级裁判,当代著名武术家。河北大学武术队总教练)回京是看张老师来了,张老师见到武老师时说:“我教了一个徒弟回头你给看看练得如何”!武老师也是性急之人,听完后马上就到官园来看,我那天幸亏没偷懒、没懈怠。否则对自己对张老师都不好交代,真悬!事后我想这也是张老师对我的信任和考验,两者应该都有,我想下次我再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武教授时绝不再失之交臂了,一定好好向她请教。
张老师教我吴氏太极拳三十七式不下数遍,后来文升兰老师也详细地给我解读了三十七式数遍,张老师又将王培生师爷的“三十七式”录音带给我,我如获至宝,当我放着录音再练时感觉又不一样了,按录音的节奏练下来太吃功夫了!我与张老师感情越来越深了,爷俩到了无话不说的地步,我非常感慨就对张老师说:“大家都说徒弟找师傅很难,可我太有福气了,非常顺利地能见到您!”张老师说:“是的,徒弟找师傅很难,但师父找徒弟就更难了。因为本人条件,接受能力,待人接物,脾气秉性,混闷奸猾等等各方面的考察,条件都能达到还有家庭条件不允许,有点时间还得靠你养家糊口,另外工作条件也是至关重要,你没这个时间,没这个条件出来学拳,都是很不容易的事儿。咳,现在什么师傅徒弟的,只要爷俩投脾气,有缘分,我就教,我又无所求,大家你哄着我,我哄着你的在一起就可以了。咳,可有的时候不走形式也不行,你要不是他徒弟他还真不教你,该走形式时也得走。”
有一天张老师说:“你马师爷回来了,今晚咱们看他去,你带着录音机啊。”到了马玉清师爷家,张老师向马师爷介绍说:“这是我新收的徒弟小易,叫易鸿奇。”我恭恭敬向马师爷鞠了躬。那是我第一次见马老,张老师又说过去的事情小易他都没听说过,您给他讲讲。那天马师爷非常高兴,也非常健谈,将他在镖局保镖时的行话,什么是三教九流、什么是撂地、哪个是戳摊等等整整录了两盘磁带。
张老师与我应邀出国,张老师说:“过两天是你王(培生)师爷的生日,咱们那天向你师爷贺寿去,那天连汇报出国的事情再向你师爷介绍你是我新收的徒弟,生日那天收徒的人会很多,你就跟着一起拜,你要单独拜挑费很大,过去都是凑在一起拜的,那天你带好相机,只要你把相片留好了,这就是你拜师的见证,我承认、你师爷承认就行了。至于别人你不要考虑,有我和你师爷呢。将来我俩都不在了,只要功夫在,用功夫说话,就能说明问题!有的人光图名不求实际,功夫不及,向人显摆拜了多少名师,又有什么用?老师是老师,你仍是你,别人的功夫代替不了你,让人一胡捋就趴下,再拜多名师也没用,老师再承认你是他弟子有什么用?让人一扒拉就一溜滚,还不够给老师丢人的呢?什么掌门呀,什么嫡传呀,什么‘家’呀,什么‘授’呀,什么辈分呀,把那些牌子都楔你脑门子上都没用。武术不是用来吹的,是真打实凿,武不善作,伸手要见高低。”
我是80年代初结识的张老师,直到92年11月,在此期间几乎与张老师形影不离(主要指白天,因张老师眼睛到了晚上辨路不清,走路虽然很快但总擦着地皮走,一般晚上我们就不找他活动了)。在此期间向张老师学拳的不乏其人,但收为弟子的没听他说过,都因其学拳的志向分别引荐给他的王培生、马玉清两位师傅,原因是他自己是拿工资的,有收入来源,而两位师傅是没有工资来源,这也是进其弟子之心,回报师恩之情。92年11月我去了国外兴建中国医疗中心,此后他有没有再收徒弟,我就不知道了,可我万万没想到我们爷俩这一别就再也没见着过。
图11.向王培生师爷祝寿
&有一天张老师对我说:“你王师爷要给入门弟子们讲三十七式,你去吗?”我一听太高兴了,不加假思索地说:“去”!地点是在新街口附近的一所学校里。那是我第一次听王培生师爷讲课,没想到他讲太极拳是集武学与医学于一体,如果说他在武学方面已到了巅峰的话,他的医学绝不亚于武学,亦堪称为医学大家。就拿穴位的名称与运用,比教科书上讲的还要深刻、生动。每一个动作都含有技击之玄妙,愈病之功效。每一招每一式讲的象一幅极佳的工笔画,整个三十七式讲完后就像王老把我们带进了故宫博物院里的珍宝馆,在众多珍品中见到一座雕琢最精细的艺术极品一样。而每一招每一式,就像用放大镜把这极品放大后再细细查看,又发现在雕刻的缝隙里还缠绕着纤细微小的金丝和镶嵌着玲珑华贵的宝石一样。王老能把西游记中的几个的重要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解读成身体中的某个脏器,又将九九八十一难都解读成得病的根源与治病的良方及练功的方法,而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由来与原因。王老还能将香山碧云寺罗汉堂里的508尊罗汉的姿势集合成一套完整的练功大法,而每一尊罗汉又是自成一套练功方法。只可惜当年受条件所制,没能将其录制成像,这是我们养生与武学界的一大损失。我后来又邀请王老到我们系统讲课数次。1988年甲肝一度流行,我在王老的同意下,将他的《乾坤戊己功》提出两套功法,修改成《养肝保健功》作者之名我请示要独署王老,王老不同意坚持让署上我们俩人。此功法在我们系统中教学使用。1992年首届中医药工程国际学术会议,邀请王老参加,作为主席团成员首席武学大家来讲课,我当时是学术委员会委员,专家评审。有幸与王老同榻一室数天。王老当年常说“法不传六耳”,这回室内无第三人在场,哈!就如同久旱干裂的大地瞬间得其甘露一样,心情难以形容。我要感激我的师父张旭初,是他把我领进了门,又将我引荐给他的师父,王培生师爷才能认我,才能把门里的东西教给我。可惜的是,我与王师爷回京后我就马上带队去了国外,这些话没能当面向张老师他老人家的面表达,实为憾事。
&图12.92年11月2日,王培生先生作为首届中医药工程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团成员
&&&&1988年,高郛老师分房后,我们住的很近了,但她去北海练拳就远了,不太方便,我就在我们单位给她安排教职工太极拳,直到她出国前才结束。我利用工作之便跟他系统地学习了陈式太极拳(著名武术家冯志强先生编写的)48式、太极刀等。有一天高郛老师的日本学生来看高老师,带来冯老师在日本讲拳的录像,我家的电视是从日本带来的,可以看N制式的带子,有幸看到了大师教拳的场景,我被冯老的动作惊呆了,冯老像一头雄狮每接招、发人都呼呼带响,嗡嗡带风,把人咣咣的往外发,没有拖泥带水这一说,搭手就把人弹出去,他不光有缠绕之功,还有折叠之法,缠也打人、绕也打人、折也发人,开也发人,喀拉一折,人飞了出去了,咣当一开,人又飞出去了,如同弹簧,抽不冷子当啷一下子就蹦发出来,对方还没反映过来就被发了出去。啊,原来陈式太极拳是这样打法呀!当我见到张老师后说起此事,张老师说:“好,我带你见冯老。”我记得带我第一次去是在崇文门,好像是打磨厂的一所学校里开陈式太极拳大会,冯老见到我们爷俩后,非要拉我师父上主席台,我师父再三推辞。从那以后我师父陪我去天坛体育场向冯老师学习48式。我非常感动,我在真心感谢冯老的同时,更由衷的感谢张老师,那时他为了满足我的渴求欲望而陪着我,他完全可以把我引荐给冯老。凭他与冯老的关系,完全可以,可是没有。他竟是从官园骑到天坛东门再往南到天坛体育场的,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直到我学完为止,是N天呀。就像现在为了孩子学习某种艺术特长的家长,不辞劳苦的护送与一同陪练一样。另外还可见张老师的为人豪爽,待人谦和,因此与众多武术家关系莫逆,至今口碑极佳。
&&&&张老师的离去使我久久反应不过来,每当听到《常回家看看》那首歌时,我就默默掉眼泪,没想到失去的这样突然,更加感到我们在一起的时间的珍贵。我与张老师结识10多年,虽为师徒但情同父子,没有跟父母诉说的心里话,我常向师父吐露,师父也把疼爱孩子的心给了我,遇到烦心事时师父给我排解,有了喜事爷俩共同分享,他的音容笑貌就在我眼前。真心的想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上笑容,带上祝愿,把我在国外的情况跟您老人家说说,把咱们应邀去英国的事情向您老人家谈谈。您从来不图我为您做出多大贡献,我还愿意再为您捶捶后背揉揉肩。在此我感谢您老人家的栽培,以此博文来抒发对您老人家的怀念。
张旭初老师生前日记写下他一生的心愿(我师母张碧贞女士提供):
&&问我一生何所求,造福人群为己任
&&&&&&&&&&&&&&&&&弘扬武术是天职,名利二字视为仇
&&&图13.1987年张旭初老师与我到日本讲学,日本的学生中男子一人获金牌,女子两人获银牌,集体获奖杯(前左三是我,前左四是张旭初老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