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机器人袭来 谁的工作快要保不住了
来源:解放网
作者:顾学文 邓为依
机遇永远和危机相伴随行。马丁预言:“中国将会成为未来机器人时代改革的中心。”尚亦 绘
本报首席记者 顾学文 实习生 邓为依
硅谷企业家马丁·福特长期关注机器人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009年,他出版《机器危机》一书,书中诸多预测在6年间成为现实。近日,他再推新书《机器人时代:技术、工作与经济的未来》,直言随着“智能”、“类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将不仅取代“蓝领”,包括新闻记者、律师助理、诊疗医生等在内的诸多白领也将面临失业危险。
日前,记者与来沪的马丁·福特面对面。历经6年的审时度势与缜密思考,马丁·福特认为,一大波机器人正在袭来,蒸发的将不仅仅是工作,全球经济将面临危机,社会结构将发生巨变。他提醒人们:当加速发展的技术将整个体制颠覆到某个程度时,人们必须主动进行根本性的结构重组,唯此方能继续人类的繁荣。
机器人时代
虽然将未来描述得如此“可怕”,但不代表马丁对未来就是悲观失望。机器人时代终将到来,但他坚持认为,“人工智能并不意味着机器人 &苏醒&过来,并拥有了与人类相同的自我意识,我不认为人类需要过分担心机器人会毁灭人类”。
马丁笑言:“如果人类能够积极适应机器人时代的到来,我们将会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社会,所有枯燥繁琐的工作将由机器人承担,人类将得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去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他坚信,虽然人类不是上帝,但人类拥有足够的智慧,驾驭自己的创造,适应未来的时代。
一个颠覆性的时代
人类工作岗位正被夺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马丁·福特(以下简称“马丁”)在硅谷成立了一家小型软件公司。当时软件编程需要很多劳动力,马丁的公司为拥有各种技能和教育背景的人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情形在2008年发生转变。互联网的发展“刷新”了商业贸易模式,许多公司业务都能在网上完成,比如音乐行业的音乐数码化、出版行业的文字电子化。
一场危机无声无息地发生了:大批普通工作岗位凭空消失,马丁的公司也不例外。
这样的转变让马丁意识到,人类很快就要面临一股巨大的改变力量,无论对我们的经济,还是社会结构,都将构成重大的挑战。2009年,他的第一本书—《机器危机》出版了,书中,他预见一个颠覆性的时代即将到来。
当年的预见正在被事实逐一证明,但今天的他,承认自己还是低估了科技发展的速度。
比如,他曾预言未来将实现汽车的自动驱动,仅仅在两年后,谷歌公司研制的自动驾驶汽车,就安全地飙过了高速公路,绕过了旧金山的九曲花街。
马丁还预言人工智能技术将有所突破。也是仅隔两年,IBM公司的智能机器人沃森,就在美国最受欢迎的智力竞猜电视节目《危险边缘》中,击败了该节目历史上两位最强的选手,成为该节目新的王者。
超越马丁想象的,不止这些。
2012年,亚马逊公司收购了一家叫“基瓦系统”的仓库机器人公司。该公司生产的机器人,能够通过地面条形码形成的网格,实现自主导航。偌大的仓库,只需一个基瓦机器人,就可完成所有分拣、搬运、打包的活。
位于旧金山的创业企业动力机械公司,开发出一款全自动制作汉堡的设备;而日本的一家寿司店,从制作到售卖、结账,店堂里看不见一个人类服务员&&
这是一个颠覆性的时代,一大波机器人正在袭来,人类的工作岗位正在被“夺走”。
有人对马丁的警告提出质疑:早在200多年前,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轰鸣声就曾让人类感到惶恐,担心“机器替代人力”。此后的每一次技术革命,人们莫不战栗,但是,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没有带来人们所担心的就业危机。
以美国为例,20世纪初,农场工人被机器夺走了工作,但农场工人就此变成了工厂工人;上世纪50年代,工厂工人又被机器夺走了工作,但他们转行到了服务业。
经验让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一次并没有什么不同,一定也会有新行业诞生,去容纳庞大的失业人群。
真的会这样吗?
马丁不这样认为。过去不代表未来,这一次,情况真的不同。
他用一组数据说明当前的形势:过去几十年,美国劳动人员收入占整个国家收入的比重一直维持在65%左右,但从2000年开始,这个占比急剧下滑,蓝领工人的收入比例越来越小,步步紧逼的机械化正在蚕食蓝领工人的工作机会。
也就是说,过去十多年里,美国工人的平均工资并未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上涨,尽管美国科技的发展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但获益的仅仅是位于金字塔尖的少数人。
不仅是美国,包括中国、日本、德国等国在内,蓝领工人收入占整个国家收入的比例均出现了急剧下滑。
更糟糕的是,从1960年开始,美国新增工作岗位的数量也开始锐减,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新增就业岗位的数量为零。
数据清楚说明:这一次,在旧行业的废墟上,并未诞生新行业。
马丁呼吁,是时候抛弃过往经验,以一个开放的头脑,重新评估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了。他说:“我们正在逐渐走入一个颠覆性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革命已经对就业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在和已经代替着人力。”
一次席卷白领的危机
别以为你的活它干不了
这一次,面临危机的,可不仅仅是蓝领。
马丁将机器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弱机器人”,这类机器人并无智能可言;一种是“强机器人”,它能达到远高于蓝领工人的智能水平,甚至是超过人类的智能水平。
越来越多的“强机器人”正在被设计、创造出来,机器人不再只是从事简单的机械工作,它们正在威胁包括律师助理、记者、会计、电脑程序员等在内的各行各业的白领人群。
大数据与机器算法制造了这场白领危机。
大数据好比是一座矿产资源丰富的大山,机器算法是马力强劲的挖掘机。更可怕的是,这座数据的大山,永远处于增长动态中,永远不会有被挖尽的那一天,而“挖掘机”的马力与功能,则一天比一天强大。
这将对白领行业产生两个重要影响。首先,对数据的捕捉能够带来工作的自动化。例如,谷歌公司研发的自动生成个性化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回复系统,能够对邮件、微博或博客自动编写回复。
更重要的一点是,大数据与机器算法还会改变公司的管理方式。由于基于数据总结的预测将越来越多地替代人的判断,高层管理者将更多地依靠自动工具产生的数据来做决策,因而对中层管理人员的需求将会不断萎缩。
获得一个工程或计算机学位就一定能找到工作吗?马丁可不这么认为。
过去,为了维护系统正常运行,脸谱网站的程序员每天需要解决上万个问题,然而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脸谱采用了一种叫作“塞博格”的应用程序,它可以持续监控几万台服务器,检测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自动修复。试想一下,仅一位技术人员就能管理两万台计算机,未来程序员就业形势之严峻不言而喻。
对于尚未从媒介融合的巨浪中成功转型的新闻从业者而言,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或许更为致命。
美国西北大学研发的人工智能软件—“鹅毛笔”(Quill),能够自动分析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的数据,并识别出其中的关键要素,在30秒钟内“写”好一则新闻故事或一篇行业报告。包括《福布斯》在内的一些世界知名新闻媒体已经开始使用这一软件,其自动生成的文章涵盖各个新闻报道领域,比如体育、商业和政治等。
技术向我们证明,曾经只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驾驭的领域,在自动化面前是何等的脆弱。更讽刺的是,由于高薪的知识型工作更依赖电脑,也就更容易被自动化智能软件所取代,所以,相比廉价的低技能工作,知识型工作在机器人时代受到的冲击将更为巨大。
一场潜在的教育革命
***不再是“入场券”
在技术发展已对各行各业的就业造成严重威胁的当下,高校似乎一直独善其身。对此,马丁说,这恐怕只是暂时的,因为“已有强烈的迹象表明,这种情况即将改变”。
2013年3月,一个由英语教授和写作老师组成的学者团,针对标准化考试中作文采用计算机打分的做法,在网上发起请愿。他们认为,让机器人来给作文打分,存在简单化、不准确、随意性强等问题,且带有歧视性。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近4000名教育工作者在请愿书上签名,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写作项目部前主任莱斯·佩雷尔曼。
用计算机批改选择题、判断题并不新鲜,这为学校节省了不少劳动力。但当计算机替代原本只有人工才能完成的给作文打分时,很多老师感觉受到了威胁,甚至是侮辱。
机器人给作文打分引发的争议至今还在继续,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学校会继续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机器人的应用会继续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角落。
机器人给作文评分所引起的骚动,仅仅只是加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冲击教育部门的一个小例子。更大的挑战也许来自诞生于2011年的“慕课”。慕课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课程材料均发布于互联网上,无论你身在何处,只需要一台有网络联接的电脑,就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课程。
这场被誉为“全球在线高等教育萌芽革命”的慕课浪潮,正在抢夺在传统课堂里上课的学生。虽然慕课目前还面临着课程通过率过低等问题,但马丁对其未来持有坚定的信心。他说:“新技术的发展往往要经历挫折,慕课的未来很有可能会造成高等教育界的一场大革命。”
马丁还预言,即使高等教育行业本身并未在数字化的猛烈攻势下颓败,但社会剧变带来的教育贬值,可能最终还是会导致高等教育的瓦解。
这不是危言耸听。以美国为例,大学毕业生过去十年内的平均收入水平显示,大学***并不能给他们带来高收入,相反,他们的收入水平在持续下降。机器人正在逐渐替代白领的工作,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更难找到体面的工作。大学校门,曾经是美国人迈进中产阶级乃至富裕阶层的入场券,如今正在渐失光芒。
正如马丁所言:“人类学习的速度,将难以赶上机器人学习的速度。”传统思维中认为的“当面临失业时,返校学习以获取更高学历就能找到更好工作”的想法,未来将变得很不现实。
一个仍在坚守的行业
“大白”可能很快会出现
在电影《超能陆战队》中,健康机器人“大白”,不仅憨态可掬,更是一个称职的医生。这难免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机器人已经深入医疗健康领域。但其实就目前而言,机器人大军向医疗保健领域进军的步伐是相对慢的。
不过,马丁发现,人工智能还是已经与医疗保健领域扯上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虽然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迅猛,但诊断过程依然很传统。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医学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用机器诊断代替传统诊断。
医生们面临着这个世界上不断涌现的新发现、新疗法,以及发表在世界各地医学和科学期刊上的临床研究评估。当他们要诊断患者病情或设计最佳治疗方案时,需要调取的信息总量是相当惊人的。马丁说:“机器诊断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避免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潜在的致命错误。”也就是说,机器人诊断病情和制订治疗方案时,可以调用上述全部资讯,而作为人类,一个人很难掌握全世界最全最新的医疗资讯。机器诊断能够颠覆传统诊断方法,将困在个人头脑中或发表在医学期刊上的所有晦涩文字都释放出来。
机器诊断还可以将诊断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最低。比如,过去诊断心内膜炎时,需要用探针插入患者食道中,不仅价格高昂,而且存在生命危险。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梅奥诊所研发的人工神经网络,可以使超过一半的患者免于接受这种侵入性诊断,且准确率超过99%。因此,医学领域里那些不需要直接与病人互动的工作,比如放射科医生、药剂师等职业将最早受到机器人的冲击。
人工智能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另一项重要应用是护理机器人。当下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老人护理员奇缺的问题。当然,由于技术的原因,目前护理机器人还不能完全胜任护理工作,因此,疗养院和家庭老人护理目前还能为社会创造部分就业岗位。但未来,“大白”可能会很快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一场顺势而为的改变
把危机变成转机
在马丁描绘的未来中,我们似乎听到了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轰然倒塌的声音,那么,面对即将到来的机器人时代,我们只能束手无策吗?
“由于自动化会残酷地剥夺就业机会,降低收入水平,大部分的消费者最终可能会缺乏相应的收入和购买力。”马丁强调,“消费需求的锐减将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
如果大量失业导致贫富差距日益悬殊,那么,现代市场经济就很难继续蓬勃发展。一个非常富裕的人可以买一辆甚至十辆很好的车,但他不会买几千辆车,到了那一天,汽车行业将如何生存?同样的道理适用于任何一件消费商品或任何一个消费领域。
除了经济发展的停滞,失业还将带来创新的枯竭。因为创新需要市场的推动和消费的支撑。如果把乔布斯丢在一个没有市场的孤岛上,他所有的才能都将一文不值。
因此,马丁认为,如果人类不采取行动,机器人带来的危机最终将颠覆整个社会。
对中国来说,情势更为严峻。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口数量已居全球之首,这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机器人取代,但是,中国仍处在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化的进程中,亟需各行各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在美国,绝大多数人都在服务行业工作,而在中国,制造业仍然是最重要的就业渠道。但是,自动化技术已经对中国工厂的就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995年到2002年,工厂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了约1600万个,相当于中国制造业提供的总就业机会的15%。富士康公司打算在不久的将来,***几百万台机器人,以替代工人,其他一些德国、日本、北美各国设在中国的制造工厂,也都在考虑使用机器人。可能再过一两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装机总量会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不仅如此,中国原本就面临着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另外还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等挑战。这些问题的叠加,使得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对中国造成更大的挑战。
机遇永远和危机相伴随行。马丁预言:“中国将会成为未来机器人时代改革的中心。”
谁也无法阻挡科技的发展,面对这样一场蓄势待发的挑战,马丁认为,人类更应顺势而为,首要的便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尽早对社会进行根本性的结构重组,以便应对未来成百上千万人失业所可能带来的社会震荡。
马丁提供的解决方案是,政府建立完备的“社会安全网”,以保护那些即将失去工作的人群。虽然并不是说要给他们提供永久的支持,但必须给他们留有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
“安全网的核心是保障收入体制。”马丁描述了实现保障收入体制的两个主要途径:一是向每个成年公民无条件支付基本收入,二是保障低收入人群的最低收入。这个过于理想化的解决方案,自然受到诸多质疑。反对者担心,建立社会安全网会鼓励人类惰性的滋长,导致没有人愿意工作。因此,马丁强调,保障收入体制顺利运行的前提是,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比如参加社区志愿活动的人可以获得更高的保障性收入等。
被质疑在马丁的预设之中,因为目前确实没有所谓的最佳方案。但他声明,自己大声疾呼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人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并由此推动建设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
虽然将未来描述得如此“可怕”,但不代表马丁对未来就是悲观失望。机器人时代终将到来,但他坚持认为,“人工智能并不意味着机器人&苏醒&过来,并拥有了与人类相同的自我意识,我不认为人类需要过分担心机器人会毁灭人类”。
马丁笑言:“如果人类能够积极适应机器人时代的到来,我们将会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社会,所有枯燥繁琐的工作将由机器人承担,人类将得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去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他坚信,虽然人类不是上帝,但人类拥有足够的智慧,驾驭自己的创造,适应未来的时代。
马丁描述了一场危机,也许,更是一次转机。
(责任编辑:UN652)
原标题:一大波机器人袭来,谁的工作快要保不住了
&&&&&&
王冠与权杖的传承,比甄嬛传更精彩。[]
******:86-10-
***邮箱:绑定第三方账号分享(送经验)
手机看无广告
看看移动客户端下载
扫一扫,快速下载APP
正在加载中...
24小时热门娱乐
24小时热门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