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哪里有卖将军令哪里有卖

仅搜索标题&&&&&&热门: &
广东汉乐-简要概述
&&&&& 广东汉乐分布在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等地区,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据查是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的,有&中州古乐&之称,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广东汉乐保留了原有中原音乐的特点,并与大埔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等相融合,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在长期的流传中,汉乐有过种种称谓。如&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外江弦&、&汉调音乐&、&锣鼓吹&、&打八音&等。为了正本清源,一九六二年第一届羊城音乐会上,经众多音乐家研讨,正式定名为&广东汉乐&。
广东汉乐-历史溯源
&&&&& 2004年,大埔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汉乐之乡&。广东汉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历代汉民族的南迁,自4世纪魏晋时代以来,汉民族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南徙。尤以13世纪宋亡前后,南徙规模最大。南迁的汉民族,居住在粤东、闽西和赣南。先入为主,后至为客,当地人称他们为&客家&。客家人带来了异乡习俗,还带来了古代的中原音乐文化,&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就是世代相传的旧有乐谱。据此,广东汉乐已有1600多年历史,即使是宋亡前后起算也有700多年了。
&&&&&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埔县志》设祭祀礼乐栏目,详载了琴、瑟、钟、磬、笙、箫等乐器,并附迎神、祭奠、送神用的&钟、吕&文字古乐谱五首。在民间,明崇帧末年,大埔枫朗人罗淑予在清入主后,避往山间,每日操琴读书自娱。清乾隆元年明通进士大埔百侯人杨缵烈在海南琼山书院教书时,登明冒塔,其传记云:&时柳叶徐鸣,月色如霜,回斋援洞萧奏《水龙吟》一弄别去。&以上见《大埔县志》人物篇,称为&儒家音乐&。至于中军班音乐,民间大锣鼓和八音等,清乾隆十年(1745年)《大埔县志》卷之十《民风。立春》载:&立春先一日,各里社戏剧、鼓吹以逆土牛,农民视牛色辨雨D.&鼓吹就是中军班音乐和八音锣鼓泛称。再说庙堂音乐,唐朝已有寺观僧尼,为适应当地民俗风情,佛曲吸收了民歌、民谣和流行小调,同时请中军班音乐艺人以唢呐伴奏,一直沿袭。
&&& 晚清至抗战前,在粤东的广东汉乐馆已相当普遍。而城镇更出现固定的乐社机构。这一时期&儒家音乐&有以下特征;
&&&&& 一、是既奏汉乐又兼唱皮黄。汉乐和汉剧音乐得到相互促进。
&&&&& 二、是从事研究。20年代起,钱热储(大埔人),常在《汕头日报》发表&汉调音乐&评论。民国22年(1933年)创办《公益社乐剧月刊》,刊出了11期。著名的汉乐大师何育斋,将近百首传统丝弦乐曲加以整理,注明段落,演奏中的加花则用小字记在偏旁。记谱法已较前改善。
&&&&& 三、是丝弦乐曲空板的出现。一百年前的旧有乐谱与本世纪年代的乐谱相比较,前者乐句有字音出现在板里(即小节的第一强拍),后者则变为空板,如《翠子登潭》、《将军令》和《有缘千里》等。这是音乐艺人演奏中的再创作并得到公认许可的。
&&&&& 四、是乐谱资料相继出版。如万川(大埔旧县名)晋阳志乐土编纂的《琴学指南》由石叻(新加坡)和盛印务局于民国22年(1933年)印刷出版,收入《出水莲》、《小杨州》等工尺谱42首。民国23年出版《星洲客属总会国乐部五周年纪念集》,详订工尺谱近200首,并注板眼。同年,由大埔陈啸虎编的《国乐谱》出版,收入工尺谱乐曲45首。抗日战争前夕,兴宁国乐社出版了石版印刷的《国乐谱》,收有工尺谱约100首。这些出版物对广东汉乐的传承起到很大作用。
&&&&& 五、是建立群众的乐社组织。如潮州的&扬风国乐社&;大埔的&同益国乐社&。&同艺国乐社&、&百侯儒乐社&;汕头的&公益社&、&以成社&;西河的&保定国乐社&;梅县的&艺光国乐社&;兴宁的&兴宁国乐社&;广州的&潮梅音乐社&等等。可见这时期广东汉乐的兴盛。
&&&&& 六、是广东汉乐前辈饶淑枢于民国16年(1927年)根据二胡创制的提胡取得成功。提胡的音色柔美而浑厚,音域宽广,更适合广东汉乐的演奏,从而取代了六角二胡。
抗日战争以后,人民生活困顿,广东汉乐活动大大减少。
&&&& 建国后,广东汉乐得到充分重视并有很大发展。原有乐社改称俱乐部,有的成为汉剧班社。一些中军班艺人也加入了汉剧团乐队,活动更加广泛。尤其是1956年,以饶丛举、饶淑枢、罗九香3人为代表的&客家音乐小组&,随广东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获得成功。演奏的广东汉乐受到广泛赞誉,井灌制《单点头》、《昭君怨》等十余首乐曲唱片。1959年,古筝名家罗九香赴西安参加全国古筝教材会议,被誉为南派筝代表。1962年,16名乐手组成广东汉乐代表队参加首届&羊城音乐花会&,作专场演出录制唱片。特别是中军班演出的《饭后茶》、《嫁好郎》等民间习俗的妙趣横生的曲目,深受来自全国各地音乐界人士的赞誉。此后,广州音专开设广东汉乐班,以培养汉乐人才。1987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广东省举办音乐演出周,广东汉乐小组应邀参加演出6个场次,影响甚大。80年代以后,广东汉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出版了众多音乐资料和乐谱资料。如1982年出版的《广东汉乐三百首》。
广东汉乐-艺术特色
&&&& 广东汉乐作为广东省地方民间乐种之一,有自己的完整体系和艺术风格。传统的广东汉乐所用乐器有文乐和武乐(打击乐)之分,文乐类的特色乐器有头弦、提胡、椰胡、唢呐和筝;武乐类的特色乐器有大锣、豌锣、当点。广东汉乐的曲目丰富,演奏形式多种多样。80年代有谱可查的曲目就达600多首,其中丝弦音乐350多首,中军班音乐60多首,项呐曲牌120多首,民间小调60多首。其乐曲有来自中原宫廷音乐、古代音乐的,如中军班乐曲《大乐》、丝弦音乐《南进宫》;有由古琴曲演变或摹仿而来的,如《渔樵问答》;有原属琵琶曲的,如《浪淘沙》;有原属戏剧曲牌的,如《得胜令》;也有由民歌、小调转化的,如《剪剪花》。线弦乐曲有&串调&和&大调&之分,大调指68板乐曲,余为串调。广东汉乐有&硬线&与&软线&之别。中军班音乐的乐曲按其用途性质分为礼乐、喜乐、祭祀音乐、敲板调和小调吹奏等门类。
&&&& 从汉乐曲牌名称来看,既有高贵气派的《将军令》、《北进宫》、《朝天子》等,也有典雅清秀具有儒家风范的《柳叶金》、《琵琶调》、《西厢词》等,还有紧贴大众生活的《迎宾客》、《百家春》、《嫁好郎》等。在当今的影视艺术舞台上经常可以听到汉乐《出水莲》那优雅高洁的旋律,它已经成为广东汉乐的代表作。从广东汉乐演奏的乐器看,有文乐和武乐之分。文乐类的特色乐器有头弦、提胡、柳胡、唢呐和筝;武乐类的特色乐器有大锣、碗锣、当点。
加微信号:xijucn-com (或扫描二维码)为好友,好礼送不停!免费送戏票,纪念品,戏曲MP3播放器,戏曲动漫卡通玩偶,戏曲T恤,戏曲鼠标垫,手机壳等!准时为您推荐戏剧热点信息。
* 注册新用户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