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传 绑定元宝 90绑定功武怎么得

易筋洗髓经----武林绝学《易筋经》是怎么产生的?
&&&&&&&&&&&&&&
《易筋经》是怎么产生的有很多说法,下面就是一位专家的意见。
(1)秦汉时,方仙道的养生术中已包含有易筋经的原型。
  导引术由中国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渊源甚古,至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方仙道的一种养生方术。《庄子?刻意》记载:”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杂子步引》、《黄帝歧伯***》等篇章,说明汉代各类导引术曾在社会上兴盛一时。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墓出土汉简《引书》,其中的导引术已相当完备。特别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其中有40多幅各种姿势的导引动作。经***这些姿势,发现易筋经的基本动作可在《导引图》上找到原型,这有力地证明了易筋经最初源于秦汉间方仙道的养生术。
(2)魏晋南北朝时期,方仙道的养生方术分别在道、释、医、武四家流传。
  方仙道至东汉一变而为黄老道,至汉末演化为道教,道教中因此流传有原来方仙道的导引养生术。自先秦巫医分家后,汉末方仙道的医和仙亦分家,方士医学自此产生。当时,医书称为“方书”(如《五十二病方》、《肘后备急方》等),被收入《艺文志?方技咯》,学医叫“为方”,治病有效称“善为方”。魏晋时著名医学家华佗被列入《方士传》,《后汉书?华佗传》说华佗“精于方药”。所以方士医家不仅治病,也传承了原来方仙道的导引养生之术。《华佗传》记载:“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华佗这段话不仅说明方士医学借助五禽戏健身治病,也说明五禽戏来自“古之仙者”,即方仙道。易筋经和五禽戏、八段锦等功法同源,皆源自方仙道的养生术,同在医家流传。
  医术和方术分家,起自宋代,至金元时期四大医家兴起,才形成现代面貌的中医学,方士医学也逐渐融入道教之中。据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记载:“又曾受刀?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术,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便可以当全独胜,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从中可知,魏晋时期中国武术已成套路,且有口诀秘法,师徒教授承传,形成了武术家的职业群体。由此,导引养生术在武术团体中流传,亦顺理成章。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初时依附方仙道,后依附神仙道教,在当时人眼中,佛教亦不过神仙方术的一种而已。六朝时佛教势力膨胀,渐脱离道教而自立门户,但僧侣们仍修习导引养生术以健身祛病。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导引养生术分别在道教的道士集团、佛教的僧侣集团、医家的方士集团和武术家的武师集团中得以流传。
(3)唐代后期,《易筋经》开始了最初的创编,其雏形兼具佛道两家特点。
  考《正统道藏》中《气法要妙至诀》、《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以及《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中《修养大略》,都有“凡服气者何求也,以其功至,则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之说。这与《嵩山太无先生气经》中《调护诀》所述“五年易髓,六年易筋”相同,嵩山亦为少林寺本山。以上书中所载资料皆唐代中期社会盛传的功法,有些气法书(如《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记有“天宝”至“大历”年号,可见中唐以后社会上已盛传“易髓”、“易筋”之说。
  又考《易筋经》、《洗髓经》功法动作和孙思邈《千金方》中所载《天竺国***法》、《老子***法》的动作相似,可知《易筋经》功法的创编,乃是综合此二种***法而来。《易筋经》、《洗髓经》兼具佛道二教的特点,与《千金方》中《天竺国***法》有渊源关系,这也是《易筋经》传承托名达摩的根据。唐代佛道二教均较开放,但自武宗会昌灭佛,佛教受到极大压抑。唐末五代时,社会优秀人才大量流入佛教,禅宗各门派非常兴盛,禅定流行。而宋真宗赵恒继位后假造天书粉饰太平,道教大兴,内丹学南宗随之兴起,道家修炼之术风格大变。据佛道二教斗争的形势推测,考虑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人文风格,《易筋经》的创编,可能在唐武宗去世之后至宋真宗掌国之前这段时间(约847--998年)。
(4)唐宋间,《易筋经》由少林寺的僧侣集团创编完成,至明***始流传于社会。
  《易筋经》自古与《洗髓经》并传,有《伏气图说》、《易筋经义》、《少林拳术精义》等异名。《易筋经》功法本是由我国秦汉方仙道所传导引术逐步创编而来,它的基本框架是道教文化。但经佛教僧侣集团托名改编后,揉进了不少佛教文化的成份。《易筋经》传本有李靖之序,但语多乖误,显为释子托名而作。李靖为初唐人,则《易筋经》由少林寺僧侣集团改编,当在初唐之后。此书传本又有牛皋序文,考证者多以序文中牛皋自称“目不识一字,好弄长***大载”句,加之嵩山地属金国等,断定此序文也是伪托,这一论断颇欠公允。古书文句,传抄失真者很多,方术之书更难究诘其字句,若无确凿证据,不应轻作否定之论。考查有关书目,宋代托名达摩的著述甚多,当时张君房奉旨编辑《道藏》,又有《云笈七签》、《太平御览》等书问世,各种导引术流行于社会,且广传有通过修炼可以易髓、易筋之说。由此推测,少林寺僧侣集团创编《易筋经》,不会晚于北宋初年。宋以后的导引类图书,多夹杂“禅定”、“金丹”之说,此书无此类文句,亦可证明已于北宋前问世。又考唐代天宝至大历年间,“易筋”、“易髓”之说始盛,故推定此书创编于唐末宋初,应较合理。牛皋的序文是否托名姑且勿论,序中称《易筋经》传自神僧,也不为无因。明朝天启四年紫凝道人跋《易筋经义》,称此书传自“淄黄两家”,《跋》中历数“禅家”、“宗门”、“金丹”、“清净”、“泥水”等术语,当为明人手笔。再者,明代周履靖在《赤凤髓》中的《食饮调护诀第十二》中言:“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即三万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为仙童。”文中“易髓”、“易筋”应与《易筋经》有其先后联系。可见,至明代《易筋经》已开始流传于社会。
(5)《易筋经》虽非达摩所创,但少林寺的僧侣曾改编《易筋经》、《洗髓经》用以健身,亦非空穴来风。
  中国的少林武术、《易筋经》、《洗髓经》,皆托名达摩所传。达摩原为南天竺国(南印度)人,于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来华,止于嵩山少林寺,为中国禅宗初祖。考《景德传灯录》、《高僧传》等佛教典籍,皆不见有达摩传《易筋经》、《洗髓经》,创少林拳法的记载,更无二祖慧可或般刺密谛翻译此二经的证据。另外,印度的文化中,也没有少林拳法及易筋、洗髓之类的导引术。考少林拳法,本是模仿华佗的五禽戏,后经金元时的觉远上人、白玉峰,明代的李镜原、滕黑子等人不断完善发展而来。不仅《易筋经》、《洗髓经》所录的基本动作源自秦汉方仙道的导引术,其中所载方药,亦为唐宋以来中草药方。由此可知,少林拳及《易筋经》、《洗髓经》皆非达摩所创,乃是后人托名之作。然而少林寺的僧侣曾习武健身,对《易筋经》、《洗髓经》的创编有历史贡献,也是事实。达摩所传禅宗,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本山。隋唐以来僧侣众多,成为全国著名寺院。禅宗之修持多以静坐为主,坐久则气血淤滞,必须以武术、导引术来活动筋骨。河南嵩山一带六朝至隋唐间盛传武术及导引术,少林寺的僧侣集团取之以活动筋骨、习武健身,亦不足为奇。南北朝时期,佛道相争甚为激烈。导引养生之术本来自道教文化,各有其师徒秘传的套路。佛教的僧侣取以健身,为防止授道教以柄,须托名佛教祖师,并以印度佛教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公开传授。考《易筋经》中之《膜论》、《洗髓经》中《四大假合篇》等,掺杂了许多印度佛教的成份,经文中除道教的长生之说外,又夹进大量佛教术语,可证其曾经佛教僧侣集团改编的痕迹。
  综上种种,《易筋经》本源于秦汉方仙道的导引术,被少林寺僧侣集团参照《千金方》中“天竺国***法”、“老子***法”创编于唐宋间(约847--998年),用于配合禅定而活动筋骨,在当时佛道斗争的严峻形势下,托名达摩,定名《易筋经》,在僧侣集团中秘传,至明***始流传于杜会,殆无疑义。
另:易筋、洗髓二经为何人所创,历来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认为二经及少林武术都为达摩所传;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二经实为明天启年间天台道人紫凝所著。不过,本文作者认为,从二经经文内证出发,二经为少林僧侣改编定稿的可能性最大。
1、达摩传易筋、洗髓二经说
  清代傅金铨校订的道光版《易筋经》,其序言开篇即谓“昔达摩大师著《洗髓》、《易筋》两经,而传于少林者惟《易筋经》,此非徒夸神勇于绝技也。”达摩原为南天竺国(南印度)人,公元526年来中国并最终到达嵩山少林寺,人称禅宗初祖。据《指月录》记载:“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言所得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持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闷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彗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
  在傅金铨本《易筋经》中有“李靖”序,该序从达摩说二祖慧可“得吾髓”这句话衍生出达摩把《洗髓经》传给慧可之论,并且强调说并非“漫语”。至于“易筋”,此序强调“筋”对“连络周身,通行血气”的重要性。
  在“易筋经”“洗髓经”的流传中,少林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史料记载,达摩所传禅宗主要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主。由于禅宗的修持大多以静坐为主,坐久则气血淤滞,须以导引术、武术来活动筋骨。因此,六朝至隋唐年间,在河南嵩山一带盛传武术及导引术。僧侣也借此来活动筋骨,习武健身,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对其修改、完善、补充,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习武健身方式,最终定名为“易筋经”,并在习武僧侣中秘传。
  自古以来,《易筋经》典籍与《洗髓经》并行流传于世,并有《伏气图说》《易筋经义》《少林拳术精义》等其他名称。从有关文献资料看,宋代托名“达摩”的著述非常多。例如,张君房编著的《道藏》,另外还有《云笈七签》《太平御览》等书,都收有相关著作。各种导引术也在此时流行于社会,而民间也广为流行通过修炼可以“易发”“易血”的说法。
  明代周履靖在《赤凤髓?食饮调护决第十二》中记述“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即三万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为仙童。”文中“易髓”“易筋”应与《易筋经》有先后联系。
2、《易筋经》出自天台紫凝道人说
  目前出现最早的《易筋经》版本是道光年间的来章氏《少林易筋经》,其中有明朝天启四年紫凝道人的《易筋经义》跋语,称此书传于“绍黄两家”,并历数“禅家”、“宗门”、“金丹”、“清净”、“泥水”诸术语,武术史家认为此显系明人手笔。而“易筋”之名又明显出自道家文献,并非佛家所创的语汇。如有学者指出,在宋代张君房所撰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说法,更早的还可以在魏晋时期出现的道家求仙小说《汉武帝内传》中找到渊源。《汉武帝内传》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表述的是道家练气求长生的一种理想。所以“易筋”原属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经》中有“配合阴阳法”,是用少女少妇***,甚至还有类似于道家房中术的内容,以及《易筋经》第一次出现时是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这些事实,因此可以断定《易筋经》实为道家功法,与达摩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而明天启四年《易筋经》的“李靖”序中达摩对诸弟子的答语(见前文),所谓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种“譬喻”,并非实指,不过是比喻对其禅法的领悟程度,其内容实际是对北宋景德年间()道原所撰的讲述佛教禅宗传法谱系的《景德传灯录》中“达摩与诸弟子的对答”的改写。
  从历史考据的观点来看,李靖为唐朝人,自然不可能提前看到宋代的著作,故此序为伪托自然可以定案。而《易筋经》最早出自紫凝道人,故为其所作的可能性最大。
3、《易筋经》为少林僧侣改编说
  虽然,在《景德传灯录》、《高僧传》等佛教典籍中,都找不到达摩传《易筋经》《洗髓经》、创少林拳法的记载,更无二祖慧可或般刺密诲翻译此二经的证据,然而,考察少林武术的演变过程,少林寺僧侣对《易筋经》、《洗髓经》的创编有历史贡献,当也是事实。
  盖达摩所传禅宗,以河南高山少林寺为本山,隋唐以来,僧侣众多,为全国著名寺院。禅宗之修持,多以静坐为主,坐久则气血阅滞,必须以武术、导引术活动筋骨。河南高山一带,六朝至隋唐间盛传武术及导引术,少林寺的僧侣集团取之以活动筋骨,习武健身,亦题中应有之义。南北朝时期,佛道相争甚为激烈武术及导引术本来自道教文化,各门派创其秘传的套路。佛教的僧侣既取以健身,为防止授道教以柄,必须托名佛教祖师,并以印度佛教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公开传授。少林拳法本仿自于华佗之“五禽戏”,后金元时的觉远上人、白玉峰,明代的李镜原、滕黑子等一些武学大师,不断综合各派武术,创出新功法,其中就包含了《易筋经》、《洗髓经》的很多基本动作。《易筋经》中的《膜论》,《洗髓经》中的《四大假合篇》等,也确实掺杂了许多印度佛教成分;经文中除道教的长生之说,又夹进大量的佛教用语,足以证其曾经佛教僧侣集团改编过。由此可知,《易筋经》虽确属托名达摩,但实为少林寺僧侣改编用以健身,决非空穴来风。
  在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也有“张三丰怀疑《九阳神功》虽托名达摩实为中土僧人所著”的情节。据此可推测,金庸应该是会赞同《易筋经》为少林僧侣改编的说法的。
  本人赞同第三种说法,即《易筋经》和《洗髓经》渊源于中国古代的导引术,在传入少林寺后,经少林僧侣改编定稿,最终融合佛道两家内功之长,成为了中国武学宝库中兼具技击和养生功能的内功宝典。
一、易筋经研究概言
易筋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专述导引和健身的典籍,其内涵十分丰富,图文并茂,熔儒、释、道于一体。它以动功为主,外练筋骨皮,并配之以静功为主的《洗髓经》,互辅互补,相得益彰而且它在我国久为流传,并在传统功法和体育发展中有较大影响:国内有不少学者先后涉足此领域。
《易筋经》虽流传范围不算太广,但在信奉者和练功者当中,达到相当高深的水准和造诣,对于该功法的流传起到了传承和桥梁作用。在市场经济和注重国民生活质量以及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广该功法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易筋经虽渊远流长,究其源头在哪里?这确实是个绕不开的问题,也是课题组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道学专家、博士生导师胡字琛研究员的指导下,在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以及国家体育总局气功管理中心资料室,先后查阅了大量图书和史料,寻觅其源头,挖掘其线索由于尚未发现有关易筋经源流确凿的实证材料,因此对于其确立的时间和提出翔实的实证尚有困难现仅对易筋经的源流进行梳理,力求能够反映其历史原貌。
二、易筋经研究的基本观点
(一)易筋经源于自中国,并非源于印度
相传,后魏李明帝太和年间(公元477--500),印度达摩来华传教,于河南高山少林寺面壁9年,后来少林寺僧人在修缮达摩大师面壁处时,偶得一铁盒,盒中藏有《洗髓》、《易筋》两本经帖:故,《易筋经》传说为达摩所创。另说,易筋经为达摩所创,系伪托。清代凌延堪在《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中,认为《易筋经》是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假托达摩之名所作。当然,还有其他说法,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返视历史,导引术在中国渊源甚古,由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至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养生家所必习,要之,为秦汉方仙道的一种养生方术。《庄子?刻意》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杂子步引》,《黄帝歧伯***》等,说明汉代各类导引术曾在社会上兴盛一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有40多幅各种姿式的导引动作,经***这些姿式,可发现今传《易筋经》的基本动作已可在《导引图》上找到原型由此说明《易筋经》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先秦到汉代为方仙道的养生术,并非传自印度。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方仙道的养生方术分为道、释、医、武四家流传
方仙道至东汉一变而为黄老道,至汉末演化为道教道教中流传原来方仙首的导引养生术自不待言。医学自先秦巫医分家后,汉末方仙道的医和仙亦分家,建立了方士医学。魏晋时著名医学家华伦被列入《方士传》,医书称为“方书”(如《五十二病方》,《肘后备急方》等),被收入《艺文志?方技略》,学医叫“为方”,治病有效“善为方”。《后汉书?华伦传》说华伦“精于方药”,苟或说“伦方术实工”,皆为当时医学为方士医学的明证故方士医家不仅治病,也流传原来方仙道的引导养生之术《华伦传》云:“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鸥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华伦这段话不仅说明方士医学可传五禽戏以健身治病,又说明五禽戏来自“古之仙者”,即方仙道。易筋经和五禽戏,八段锦法同源,皆源自方仙道的养生术,亦可以医家流传医术和方术分家,起自宋代。至金元医家兴起,才形成现代面貌的中医学,方士医学遂融人道教之中。据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云:“又曾授刀及单刀双朝,皆有口雇(咏)要术,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便可以当全独胜,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仗术,可以人白刃,取大朝。”可知魏晋时期中国武术已成套路,且有口诀秘法,师徒教授承传,形成武术家的职业群体。这样,导引一术在武术团体中流传,亦顺理成章。佛教自两汉之际传人中国,初则依附方仙道,后则依附神仙道教,在当时人眼中,佛教亦不过神仙方术的一种而已:要之,六朝时导引术分为道、释、医、武四家承传,即在道教的道士、佛教的僧侣、医家的方士、武术家的武师中流传:
(三)《易筋经》虽非达摩所创,但少林寺的僧侣曾改编《易筋经》、《洗髓经》健身,亦非空穴来风
中国的少林武术、《易筋经》、《洗髓经》,皆托名达摩所传达摩原为南天空国人(南印度),于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19年)来华,止于高山少林寺,为中国禅宗初祖。据《指月录》,记载,“越九年,欲返天堂,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益言所得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持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佛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又六朝时流传有《汉武帝内传》等小说,载有东方朔“三千年一伐毛,三千年一洗髓”之神话,方为仙道所熟知。这大概就是《易筋经》、《洗髓经》名称的由来。考《景德传灯录》、《高僧传》等佛教典籍,皆不见达摩川《易筋经》、《洗髓经》、创少林拳的记载,更无二祖慧可或般剌密谛翻译此二经的证据。另外,印度文化中,亦没有少林拳法及“易筋”、“洗髓”之类导引术。考少林拳法,本仿自于华佗之“五禽戏”,后经金元时的觉远上人、白玉峰,明代的李镜原、滕黑子等一些习武练功大师不断综合发展而来。《易筋经》、《洗髓经》的基本动作,不仅源自秦汉方仙道的导引术,其中所载方药,亦皆唐宋以来中药药方。由此可知,少林拳及《易筋经》、《洗髓经》皆非达摩所创,乃后世道者托名之作。然而少林寺的僧侣曾习武健身,对《易筋经》、《洗髓经》的创编有历史贡献,当也是事实。盖达摩所传禅宗,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本山,隋唐以来,僧侣众多,为全国著名寺院。禅宗之修持,多以静坐为主,坐久则气血阏滞,必须以武术及导引术活动筋骨。河南嵩山一带,六朝至隋唐间盛传武术及导引术,少林寺的僧侣集团取之以活动筋骨,习武健身,亦题中应有之义。南北朝时期,佛道相争甚为激烈。武术及导引术本来自道教文化,各门派创其秘传的套路。佛教的僧侣既取以健身,为防止授道教以柄,必须托名佛教祖师,并以印度佛教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公开传授。考《易筋经》中之《膜论》,《洗髓经》中《四大假合篇》等,掺杂了许多印度佛教成分,经文中除道教的长生之说外,又加进大量的佛教用语,足以证其曾经佛教僧侣集团改编过。由此可知,《易筋经》虽托名达摩,曾被少林寺僧侣集团改编用以健身,决非空穴来风。
(四)易筋经改编于唐宋间,至明***始流传于社会
易筋经自古与洗髓经并传,有《伏气图说》、《易筋经义》、《少林拳术精义》等异名。
易筋经功夫本是我国秦汉方仙道所传导引术逐步创编而来,它的基本框架是道教文化。但经佛教僧侣集团托名改编后,柔进了不少佛教文化部分。《易筋经》传本有李靖之序,语多舛误,谎话连篇,显系释子托名而作。李靖为初唐人,则易筋经由少林僧侣集团改编,当在初唐之后。此书传本又有牛皋序文,论者多以序文中牛皋自称“目不识一字,好弄长***大戟”句,加之嵩山地属金国等,断定此序文也是伪托,颇欠公允。盖古书之文句传抄失真者多,方术之书更难以究诘其字句,如无确凿证据,不应轻作否定之论。考察有关书目,宋代托名“达摩”的著作甚多,多以张君房奉旨编辑《道藏》,又有《云笈七签》、《太平御览》等书问世,各种导术流传于社会,且广传有通过修炼可以易发、易血之说。由此推测,少林寺僧侣集团改编《易筋经》,不会晚于北宋时代。宋以后之导引书,多杂禅定、金丹之说,此书无此类文句,亦可证明为南宋前书。要之,这套功法在唐宋间由少林培养僧侣集团作为活动筋骨的导引术改编,定名《易筋经》,在习武僧侣中秘传。牛皋的序文是否托名且勿论,但序中称易筋经传自神僧,不为无因。故明朝天启四年紫凝道人跋《易筋经义》称此书传于“缁黄两家”。《跋》中历数“禅家”、“宗门”、“金丹”、“清静”、“泥水”诸术语,显系明人手笔。再者,明代周履清在《赤凤髓》中的《食饮调护诀第十二》中言:“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即三万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为仙童。”文中“易髓”、“易筋”应与易筋经有其先后联系。另,《易筋经》第一势图说,即韦驮献杵,韦驮佛教守护神也。唐初安于寺院之中。故易筋经本秦汉方仙道之导引术,被少林寺僧侣集团托名达摩改编于唐宋间,至明***始流传于社会,殆无疑义。
三、易筋经研究之结论
易筋经愿于中国秦汉时期的方仙道之养生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分为四家流传。易筋经曾经少林寺僧侣集团改编用以健身。易筋经改编和形成于唐宋间,明***始传向社会。易筋经虽非达摩所原创,但与达摩有其渊源关系,起码有其名与实的相关关系。而流传下来的被发现的最早的《易筋经》(十二式)版本应为清代八年潘?辑《内功图说》。
参考文献:
[1]吕光荣:《中国气功经典(金元朝部分〈下〉)》,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
[2]丁继华:《中国传统养生珍典》,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孔德:《易洗髓大全注解(武当专号)》,《武当》杂志社出版,1995年5月
[4]释德虔:《少林达摩易筋经图解》,香港国际出版社,1997年版
[5][元]邱处机等编著,[清]潘?辑:《颐身集?内功图说》,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
[6]周稔丰,周明:《易筋洗髓经》,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少林真本)》第六卷,学术期刊出版社,1988年版
[8]少室山人:《少林寺武术百科全书》,京华出版社,1995年版
[9]席裕康:《内外功图说辑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0]布华轩:《洗髓经》,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赵历生:《吐纳36式洗髓易筋经》,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马济人:《中和集?金丹大成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3]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导引图复原图
[14][明]周履清:《赤凤髓》
[15][明]宗衡道人:《白话少林易筋经》,农村读物出版社,1994年版
[16]《易筋经》编写小组编:《易筋经》,人民体育出版社,1962年版
[17]《册府元龟?总录部?养生》
[18]张震寰:《中华气功大典》,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
[19]《中华文化通志?体育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少林武僧志》
[21]孟景春:《祝您健康长寿》
[22]南怀瑾著作珍藏本(第五卷):《禅话》
[23]厉鼎禹:《易筋经与气功》,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4][元]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5][明]冷谦:《修龄要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6][明]王文录:《医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7][明]袁黄:《摄生三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8][明]陈继儒:《养生肤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9]丁光迪:《大清导引养生经养性延命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年版
[30]陶弘景:《养生导引秘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1][明]胡伯虎编,胡文焕校正:《养生导引法》,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