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算是对音乐有天赋?怎样没天赋?
来源:互联网
【五音不全才算没天赋的话,那只有“犹如天助”这种有天赋才能对应它的这种没天赋。 我问的就是普通一点的,比如作曲,心里的旋律比弹出来更快算是有天赋吗?可能因为技能不强,我在琴上找不到我想要的音,但是心里有一个音,这种音或旋律可能唱不出来的时候弹出来,也有可能弹不出来的时候唱出来。 或者说,怎样才是算有天赋,在这个领域有一些作为的呢? 望解惑(鞠躬) --------------
题主去了音乐学院学认真学了视唱练耳后,已经有把脑海里的旋律变成谱子变成钢琴的能力了,谢谢大家我会坚持到底的。 --------------
提问题的时候是14年四月,现在题主可以解答自己的问题了。哼歌只能用哼的找到下一个音,用钢琴只能用钢琴找到下一个音,不能把哼的音变成钢琴,是因为 只有相对音感没有绝对音感 ,学习了视唱以后,就可以用首调唱法把哼的音符变成钢琴了。感觉,与其考虑有没有天赋,不如直接去找个老师学学就知道了。】
不请自来。本人从小学习钢琴,曾就读于中国现有,且仅有的九所音乐学院之一。由于本人从未见过非科班出身的人成年之后突然爆发音乐天赋,所以只说我的同学中成绩优于他人的情况。钢琴练好,首先要三个条件:始终遇到好老师,入门早(一般最佳年龄为4岁),在手不坏的条件下尽量多练。满足以上三条,在外人眼中就像有了音乐天赋。当然,天生手指长是优势,所以男性比女性更易成为钢琴家。不过从小学琴的人手指容易变粗短,那些【钢琴家的手都修长白皙】的妄想都退散了吧。长期练琴的手指即使长也是骨节突出,指尖茧子又硬又厚,触觉迟钝,我不得不经常把茧撕掉以保持对琴键的触觉,不小心撕破了皮流血也要接着练,练完一遍得趁着键上的血迹还未干,拿抹布擦掉。而且大拇指会逐渐变成纺锤指,即第一节比第二节粗。无论多瘦的人大臂都有挥之不去的肉。其次,钢琴演奏毕竟是个艺术表演的行当,身高适中,外貌端正,演奏之路会更好走。总结一下:与钢琴表演有关的天赋大概包含有手指长,外貌好。如果志在做教师,以上锦上添花的东西全都不用。至于乐感音感技巧什么的,一看父母是否有心早培养,二看老师水平,三看自己有没有用功。天纵奇才存在与否我不好说,只是我这么多年从来没听说过。其他乐器类似,舞蹈专业要求身高体重,声乐专业要求嗓音条件,没了。除专业以外,我们还有音乐素养类的课,主要的基础课是视唱练耳和乐理。乐理和生物历史等文化课没两样,毫无天赋可言。视唱练耳讲究耳濡目染。我亲眼见过视唱练耳老师家5岁的宝宝听音比一位古筝专业的大学生还快还准。所以想培养视唱练耳方面的“天赋”,就从0岁开始听钢琴。为什么选钢琴呢?因为钢琴完全按照标准音准调律,除调律师以外,钢琴琴弦一般没人动。所以钢琴专业的人在音准方面有优势。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绝对音准】这种东西,据说天生有它的人欲跑调而不得,不过我也一直没见着真人。综上,音乐事业和其他的事一样,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大部分天才只是努力的伪装。至于作曲,要学好基本的作曲知识,各种乐器都要会一点,多看多听不同的音乐形式。如果说其他专业多少还有先天和父母的因素,那么因为学习作曲大多从高中或大学开始,对这两个因素要求更少。音感来自练习,灵感来自阅历。天赋什么的,充其量是吃饱前的最后一块饼。-----------补充:有一种说法,认为当手平伸时,手背会出现与2345指一一对应的凹陷的手(如下图右手)比较适合弹钢琴。这几天突然想起来,于是找同学求证了一下,不少人都听说过这种说法。包括我在内,我问过的钢琴专业的人都符合以上规律,但是没人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有幸上一周在上音听到全球顶尖音乐学院柯蒂斯的教授Graffman的讲座,众所周知近期超红的古典乐明星郎朗,王羽佳,张昊晨都是他的学生,因为他见了太多的天才,所以想必他说的话还是很权威吧。大师课结束后是提问环节,一个14、15岁的小女孩满怀期待的走到教授面前,用稚嫩的声音加还算流利的英语问:“怎样确定自己是不是在音乐方面有天赋呢?”大师的回答是,知道自己在音乐方面有天赋是4、5岁的时候就该被发现的,如果15、16岁才发现自己有天赋再培养已经晚了。一般情况来讲,音乐天赋是幼童时就很明显的显现。即使大器晚成的贝多芬,也在儿时有过人的音乐才华并被他的父亲发现。以我个人说,婴儿时期妈妈就发现离开我我就哭,一哭什么都哄不好,一放音乐我就停了,会跟着音乐闭着眼睛很享受的摇摆(还有现在看了都会笑出来的照片哈)。3岁就经常哼唱自己想的旋律,5岁家里买琴马上能即兴弹出悦耳的曲子,并人越多越疯,弹得越好等等,所以我自然走上了音乐之路。我只是以自己来举个栗子~现在来解答题主的问题吧,任何人都是心里的旋律比弹出来快的,听过曾亦可的歌吗?她就是典型的栗子。有天赋的对钢琴的音高熟悉下就可以弹出,摸索下就可以即兴伴奏,不需要认真学习。如果弹不出,也许吉他会更适合你一些。什么代表有音乐天赋?较好的节奏感,固定的音准,能轻易地感受到音乐情绪及变化,能够听辨出不同的音色变化,可以忘我地投入到音乐中并且感同身受,能听到音乐中细微的力度及和声色彩的变化。。。大概这些吧,但是这些其实都要在中学前训练过才会对音乐如此敏感的。
圭多达莱佐:
“我问的就是普通一点的,比如作曲,心里的旋律比弹出来更快算是有天赋吗?可能因为技能不强,我在琴上找不到我想要的音,但是心里有一个音,这种音或旋律可能唱不出来的时候弹出来,也有可能弹不出来的时候唱出来。”心里有音却在钢琴上找不到,这属于没有音高感,属于五音不全,是最没有天赋的那一类。
李如春博士:
关于音乐天赋,大家普遍有误解!天赋不过是超常的能力,这里主要谈谈音乐能力的问题。来点专业性比较强的。
音乐能力不是音乐天才或者一部分人的专利,而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素质。判断音乐能力应该提倡多元化审视标准,不能仅靠表演能力与创作能力来评价,听赏能力也是重要的音乐能力,更是音乐得以存在的基础。判断一个人音乐能力还应基于其生活的文化背景去考量,摆脱欧洲中心的音乐能力话语霸权。提倡更多人通过听赏参与到自身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中来,彰显本民族音乐能力。一、人的音乐性与音乐能力英国音乐人类学家约翰?布莱金曾在《人的音乐性》(How Musical Is Man)一书中提出:不同文化下,人的音乐感性能力存在差异。在某些测试标准下被认为没有音乐能力的人可能在自己的文化中却是音乐的行家。例如一个杰出的非洲文达音乐家在西肖尔(Carl?E?Seashore)的音乐能力测试中或许就是一个音乐的低能者,而事实上他是一个非常成熟、非常有造诣的文达音乐家。判断人的音乐能力需要知道不同的社会究竟选择了哪种音响、哪种行为而将其称为音乐能力。布莱金认为“如果音乐心理学和音乐能力测试的研究,没有在音乐能力的本质上达到一致,那么原因很可能是它们一直存在着排他性的种族中心主义。”[1]当今中国的音乐院校传授的大多是西方音乐知识,主要就是欧洲某一历史阶段发展起来的音乐理论体系和实践,以欧洲巴洛克时期以来的音乐和音乐理论为主,进入不了这一体系的音乐能力则被边缘化。因此,只有“一部分人”才具备音乐能力,这种能力的判断往往是根据其依照乐谱表演音乐的能力,或者把音乐记在乐谱上的能力来确定。比如现在音乐院校的招生专业测试就是明显的例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每个正常人都存在音乐的本能,尤其是感知音乐的能力。如在没有乐谱的社会中,口头传授、准确聆听和表演一样重要,并且是衡量音乐能力的尺码,它确保了音乐传统能够延续。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音乐能力却没有像语言能力一样得到承认和培养。人们通过表演乐谱记载的音乐来判断此人是否具有音乐性,而大多数人的音乐潜能被无情的抹杀。音乐是人类组织起来的音响,他的功效在下面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被体现出来,那就是:和音乐创作者享有共同的文化体验,或用已经习惯的耳朵去聆听音乐时,在某些方式上能够共享文化体验。因此,断定一个人是否具备音乐能力就不能不考虑其个人文化背景。二、音乐能力评判的现实情况当今社会普遍的现象是将音乐表演能力、音乐创作能力视作音乐能力,听赏能力则被忽视。比如现在学习钢琴的孩子往往以郎朗、李云迪等人作为崇拜对象,这正是片面强调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能力的一个表现。又如,在学校里,如果说一个孩子不会任何乐器,也不会演唱歌曲,他就会觉得自己是没有音乐才能的,也许在他的观念中,只有演奏音乐才是有音乐能力的体现。然而他也会被某段音乐深深吸引和打动,会与音乐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会因某种音乐强烈的节奏手舞足蹈。他忽视了自己重要的音乐能力----音乐听赏能力,甚至没有把这认为是自己的音乐能力。在这样的音乐能力话语体系下,在单一的音乐能力观的影响下,使类似的孩子抹杀了自己的音乐能力。事实上,音乐能力是一种近似本能的存在,是人社会化存在的重要条件(比如节奏感是协调劳动的基础),每个人都有音乐能力,尤其是听赏能力。现实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像前面提到的音乐院校招生专业考试,一般都会测试如下科目:乐理、视唱练耳、主项(声乐、西洋乐器、民族乐器等),这些测试项目着重考察的主要是依照乐谱表演的能力,而不是强调学生领悟音乐的文化能力。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中,还是更多强调欧洲古典音乐体系以来所认为的音乐能力,忽视自己民族音乐传统的学习。即使学习民乐的方式也采用了西方专业音乐教育的方式,很少有人参与到传统音乐传习的方式中来,这使传统的音乐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并逐渐消失。社会音乐教育中,除了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之外,很多家长还为孩子选择了在校外音乐教育机构中学习吹、拉、弹、唱等音乐演奏技能,也反映了家长强调表演能力的音乐能力观。如今小区里面时常可以看到形形***的艺术培训广告,大多居民小区都有音乐教室、钢琴小屋之类深入社区的音乐表演能力培养的机构。这些培训方式强化了将音乐表演能力作为音乐能力的思维倾向。自古以来,音乐和人类的关系密切,音乐是每个人的生活组成部分。我们学习音乐并不是使每个人都成为演奏家、作曲家,而是真正享受到音乐的快乐,了解自己的音乐文化,使音乐成为自身生活的一部分。现在人们似乎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意识中还是过分强调了表演与创作音乐的能力,对听赏能力重视却不够。在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音乐听赏能力在音乐活动中的重要性,有“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孔子在齐国听赏韶乐后,迷醉于韶乐的魅力,以致三个月都吃不出肉的味道了,它强调的就是听赏音乐的能力。假如每个人都能意识到音乐能力不仅仅是表演、创作能力,还有听赏能力,那样大家将都可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对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更多地聆听、认同、理解,则有助于重塑当代人的民族文化品格。三、提倡多元化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一个人的音乐能力主要包括演唱、演奏音乐的能力;分析音乐的能力;听赏音乐的能力。听赏音乐的能力是音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音乐的听赏能力创作了音乐本身,没有听赏音乐的存在,音乐活动也就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在评价人的音乐能力的时候,不能仅依赖其表演、创作的能力,而应该将听赏能力纳入到判断音乐能力的标准中来。其中,对自身文化中音乐的听赏能力更应得到强调。我国古代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它不单单告诉我们知音难觅的道理,它还提醒我们,听众是音乐存在的核心环节,如果没有了能够聆听欣赏音乐的人还谈何音乐呢?所以,“我们应该牢记,巴赫和贝多芬的存在,不但依靠诸多演奏者,同样要依靠有诸多鉴赏能力的观众……”。[1]在我国,长期在民间音乐传承体系中生存的民间艺人,世代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造就了他们可以不识乐谱仅凭听觉也能完成再现音乐作品的能力。他们在西肖尔等人的西方音乐测试评价体系下也许也会成为音乐的低能者,然而我们却不能否认他们的音乐能力。因此,判断音乐能力还应该将眼光放置到研究对象的文化中来考量的,我们既应当看到在自己的文化中音乐能力的表现,同时也要以他者的眼光去多角度的审视一个人的音乐能力,而不局限在单一、霸权化的西方音乐能力判断标准中。然而我们当今的社会评价机制下,主流仍然是单一化的以西方音乐为中心的评价标准,这种单一化的评价体系会抹杀大多数人的音乐能力,带有很强的压迫性。强调每个人都可以发展自己的音乐能力,都可以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自己的音乐能力且不仅仅是创作表演能力,聆听、理解音乐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更重要。布莱金也提到:“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音乐共性,某些在音乐刺激下的共性反应是可能存在的。但这种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种假设,而且尚未在世界上所有的文化中得到验证。迄今为止,仅有的共性看来只有一点,即各种人都具有某种‘音乐性的’行为。”[2]所以,能领悟自己音乐中的文化才是最根本的。结语当今社会,对于音乐能力的价值判断主要基于音乐表演能力与创作能力,导致音乐从业者、音乐教育者、受教育者们判断一个人音乐能力全局性眼光的缺失。音乐的创作、表演、听赏是三位一体的,相互依赖不可或缺。判断音乐能力应该提倡多元化审视标准,表演能力、创作能力、听赏能力并重。大众音乐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强调音乐听赏能力的提高。而判断一个人的音乐能力更须将其放置到自身的文化背景中考量。每个人都是有音乐能力的,至少都能够欣赏、理解、认同并参与音乐活动,音乐应该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个“音乐”尤其要强调本民族文化中的音乐,借以提高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抵御欧洲中心的音乐文化霸权话语,重塑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统。参考文献:[1](英)约翰?布莱金,人的音乐性[M]. 马英? 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2]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题主所说的作曲方面显然有一点天赋,但天赋需要传达,在琴上摸出来,或者学习记谱法记录下来并不难,如果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天赋也就浪费了。
说到音乐天赋这件事,好像只有莫扎特有吧。主要是他提高了上限,让一般人的天赋显得啥都不是。音乐这件事讲究悟性,感性和灵性。一般人说的天赋好不过是感性强一点,别人练练就能超过的还是不要拿来说事了。
想起一句话:你所见到的努力程度大多都没到拼天赋的地步(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我自己从没摸过钢琴,一晚上弹会了《天空之城》(双手啊,不是一指禅神功),第二天炫耀的时候,小提琴老师说:正常人都可以!!!
1.看过灌篮高手吧,陵南的田冈教练对鱼住说:“长得高也是一种天赋啊”。有一个一起学键盘的师兄,高中时去考音乐学院,本来想专攻钢琴的,因为手指不够长只能转去作曲专业。2.学校的合唱团排练,一段符点较多的曲子,小刚很顺畅地唱下来,小明则很吃力掌握不好音长;两个人同时为一段旋律编曲,小明分分钟搞出几个版本,小刚却还在扒谱;又是两个人在编曲,小明说”我觉得这首曲子改成B调更能表达出神秘的逼格呢,开工吧!“,小刚说”可是我觉得跟C调没什么区别啊?“这种事情叠加多了就体现出差距。3.汉斯季默几乎没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但好作品源源不断,被称作“音乐家”。而某些大师,一辈子抱着一部作品混江湖,整个人的格局小得令人不屑。所谓创造力,不是如游戏里的一项固定数值,它是根据这个角色的见识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动态决定的。4.后来,小明成为了著名的电影配乐家,而小刚成为了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生常谈,仅通过在一个环境里的表现去评判一个东西是不公平的,在另外一个限制条件下可能会变得极好,它可能是一件乐器,一套理论,一个领域,一个社会,或者是一颗星球。
柯南跑调跑到小伙伴们不堪忍受,却能准确的听出常人不能察觉的微妙音差来破案,这就叫天赋( ̄^ ̄)?
有天赋没天赋各讲一个例子我姐姐家的孩子应该是在姐姐上音乐研究生的时候有的,在一岁多的时候见过一次,当时爱哭,谁说都不听,怎么管都不乖,我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打开钢琴弹了个小曲儿,马上听话,在琴键上跟着按,不弹又哭,现在8岁左右,据说已经相当厉害,我从生下来家里就买了钢琴了,从4岁开始正是学,天天练习,连续十年,十级没有问题,但是不练马上就手生,现在除了小星星,基本上是什么都不会了,唱歌就是自创。。。
不是说勤奋可以打败天赋吗? 在我看来,重要的还是兴趣和努力吧!
犹豫许久还是决定来回答一下。感觉前几个回答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先简单介绍下自己情况吧。本人是业余小提琴选手,四岁开始学琴,初高中因为自己没好好学加上学习比较忙就没有继续学,高三保送以后再到大学目前大三又一直在学琴,断断续续十几年。在大学里面担任过音乐类社团的社长,也就见过不少专业非专业的选手,关于天赋这种事情也有点想法。关于音乐这个问题,首先我想说确实有些人会比较没有天赋。拿音准举例,所谓五音不全个人觉得就是对音的频率,音高不敏感。记得听小提琴老师说过,小提琴因为音准全靠手指位置因此音准需要自己掌控,很多孩子学一阵子发现听不准音就没有办法学下去了。如果同学去ktv之类大家说你五音不全可能就表明可能没有什么天赋。满足上述能听准音这个条件的人比例还是很大的,并且能辨别音准的程度也存在很大区别,而且这也不是“有天赋”的指标。并且这也跟训练有关,根据我的观察和与一些老师沟通的经验,一些学琴很早(一般三四岁)左右的孩子很多都能有绝对音感,这也侧面说明了训练的作用。然后确实在我周围有很多牛人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有天赋。登机了,降落继续写。
有些问题,原本就没有***
能跟着个调有点节奏感的即兴瞎唱还在调上就叫有音乐天赋。
Floyd Zhou:
排除生理上的异常,音乐首先要有足够的经验,才能谈得上天赋的差距。当代我们鄙视的拙劣作品,部分是因为创作者的见识不足,部分是因为创作者的目标用户的见识不足。大家很少有机会拼到天赋。另外,我相信伟大的作品是时代选择出来的。我们现在听到的只是天赋高超的音乐家作品里留下的很少的一部分。可以想象一下,把莫扎特放在今日中国会如何?精神领域的从业者,最大的天赋就是把握时代。
其实你可以录下来。
第一时间想到:Manny in Black Books。
…音乐这一行比你想象的吃天赋太多…要想成为一般的钢琴老师的话,大概需要在初中时候学会读和缩编总谱,以及听写多声部复调作品。想成为爱好者的话,大概需要在10岁左右写出符合和声逻辑的单声部复二或者复三旋律(可以限定音阶),并编配织体简单的伴奏。7岁左右应该能听写三和弦(开列或密集)和由三和弦伴奏的小段旋律。对照着看一下你自己吧。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