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黄果树合区的进

问道黔中大人物
问道黔中大人物
(作者:杨辉&& 发自贵州贵阳)
《贵州民族报》日,星期三
&&&&&&&&&&&&&&&&&&&&&&&&&&&&&&&&&&&&&&&&&&&&&&&&&&&&&&&&&&&&&&&&&&&&&&&&&&&&&&&&&&&&&&
⊙ 杨 辉
悠悠黔山,蛮夷荒地,明朝初始,阳明太一;
风云六世,天才如举,何氏枭雄,王氏英姿;
洋务大臣,青岩魁首,文坛斗士,冠绝古今;
风华绝代,不胜枚举,黔山文采,空谷悠悠;
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民族惊魂,伟业千秋;
生前后世,盖棺定论,空谷足音,世纪绝响。
…………英名誉世千古传,拈花一笑万横山。
古今黔中豪杰士,几度沧桑,风云变幻;然岁月峥嵘,才人辈出,立大事者,不乏经天纬地之才能;贵州始建,历时六世,天下雄才多聚首,黔山悠悠,再造我中华神秀之崛起男儿……
俯瞰历史风云,凝聚民族精英,透视浮沉荣辱,细说黔中大人物:一代枭雄何应钦,英雄模范王若飞,龙场悟道王阳明,青岩魁首赵以炯,三宽部长朱厚泽,洋务之首张之洞,乡音不改蹇先艾,文坛怪杰何世光,一大代表邓恩铭,京师首倡李瑞?,黔系军阀周西成,当代学人乐黛云,宪兵之父谷正伦,清代诗魂周起渭,开国上将杨志成,太子少保丁宝桢,开国虎将廖锡龙,外交部长戴秉国,WTO功臣龙永图,IT富豪任正非,江南巨富沈万山……
如此冠绝一世之大家,不胜枚举。或桀骜不驯,或治学有家,或风华绝代,或风流多情,或拍案而起,或卓尔不群,或富甲一方,或聪明绝顶,或才艺精湛,或语出惊人,历代名人数不胜数。
昔日江山,龙争虎斗风云卷,当年黔山“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然风景盛名,少数民族众多,民间学养丰盈,滇黔道上行马帮,龙场悟道有真人;革命园林多烈士,喷水池头树铜人,青岩府邸寻魁首,北大门前问京师,乡音不改蹇先艾,文坛怪杰何世光,蒋家鹰犬刽子手,算命将军杨志成,诛杀宠臣豪杰士,拍案而起入世功臣,一代富豪传奇事,复看今朝富豪行。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速进程,贵州历史代表人物将越来越为众人所瞻仰,我国五千年文明,三皇五帝,炎黄子孙,我贵州作为少数民族大省,独占鳌头,明朝始建600多年来,“三千举人,七百进士。”
话如今……风流才子更甚,玉粉红尘,黑枭政客,玩弄风情,薄薄***,朗朗乾坤。那年岁,乱世起风云,早期革命,为主义九死一生,洪流伊始,信仰马列,敢为真理当先锋!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巾帼红颜,不让须眉,中华儿女,谁甘沉沦?
问道黔中大人物,风云变换,又到如今,探幽钩沉,以飨黔人。
●一代枭雄----何应钦
黔西商弟,留学东洋;贵州新锐,一代枭雄;
黄埔二号,南京受降;是非国贼,盖棺定论。
10月20日上午,他的血压突然下降,医院进行了全力抢救,延至21日上午7时30分,“荣民总医院”宣布:他因心脏衰竭而停止了呼吸。
享年98岁的他官邸大厅上挂着蒋介石提款、宋美龄作画的“兰”与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墨荷”图相映成辉,他曾对女儿何丽珠说:“先总统时代,蒋公给予我的最大荣誉是抗战结束后在南京主持‘受降大典’。”
何丽珠接受台媒采访时表示,前几年她回到贵州,当地人好奇“为何一个台湾人会说贵州话”,对方一听到她是兴义人,马上说“那是何应钦的家乡”。
泥凼一个地处兴义城南部45公里位于峰林、石林之间的小集镇,此地却因了一个人的故居而驰名国内。这么一个穷乡僻壤之地,如何走出这么一个“大人物”?
在中华民族的宏伟版图上,兴义地处黔西一隅,边远而偏僻。然,在这块昔日贫瘠的土地上,却意外地涌现出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堪称一代枭雄的何应钦,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史料记载,他日生于贵州兴义泥荡村一个富商家庭,7岁入乡塾,10岁入初小,13岁入县立高小,后保送贵州陆军小学,1908年又保送武昌陆军中学,同年秋赴日本留洋,1916年娶原贵州督军刘显世外甥女、王文华之妹王文湘为妻,成为黔军总司令王文华的得力干将以及贵州新派中的核心人物。
在一阵毛毛雨飘来的凄凄寒风中,何应钦与前来送行的同事袍泽,拂袖挥别,策马而逃,绕道威宁,1921年(农历冬月)抵达昆明。直到1945年3月中旬,何应钦在贵州兴义停留5天,这也是他逃离开贵州兴义后,近二十四年时间里第一次回到故乡,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回到故乡。
黄埔系中仅次于蒋介石的第,在1941年初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这次战役中,新四军9000多官兵被围剿,除1000余人突出重围外,部分被俘,大部分壮烈牺牲,其中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英勇牺牲,使华南抗日事业蒙受严重损失。
周恩来怒斥何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历史上的西安事变、何梅协定、南京受降仪式都说他是亲日派卖国贼。为此,张学良还说他“一无是处,左右逢迎,是常凯申(指蒋介石)的一条名狗。”国民政府中的亲日派代表何应钦算不算汉奸呢?不好说。
他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未大动肝火,秋后算账,70年代他放了一炮,在台北发表《河北事变绝无何梅协定,请史学家和出版界尊重事实》声明为自己的何梅协定辩护说:“何梅协定中就一打字油印件而已,何应钦没有签字”。
或许这已经不重要了。
日,何应钦没有活过他的100岁,历史终得盖棺定论,在后人看来,“南京受降”不仅是贵州人的无上荣耀,更是中华民族的至高荣耀。
●英雄模范----王若飞
辛亥讨袁,东瀛义愤;旅欧少党,气节崇高;
国民谈判,虽死犹荣;为民而死,英雄模范。
“一切要为人民打算。”
这是一个***员临别时说的最后一句话。“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万人的解放实事业,遭到千万人的唾弃,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飞机在山西省兴县的黑茶山遇浓雾失事,机上13人全部罹难,一代英雄,彗星陨落。
从此,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又多了一条道路,专门为纪念这位英雄的“若飞大道”就坐落于贵州安顺这个城市之北。&&&
他不是安顺历史上职位最高的官,王家的房屋也不是安顺最豪华或者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为什么人们都那么怀念他,要带着一脸的严肃到其故居去参观?
故居始建于清代,解放后曾被土改,1982年政府拨款维修,同时对外开放故居为木质结构小青瓦建筑,具有清代民居风格,现存部分家具实物及他青少年时期在日本、法国留学时进行革命活动的资料,与***、周恩来等领导人一起工作时的照片、通讯手迹,重庆谈判时所穿衣物,遇难后党中央和中央领导的悼词,部分国民党高级官员、爱国将领、民主党派知名人士题词、挽联以及社会各界悼念活动和有关王若飞的书籍出版物等。
来自兴义的游客刘劲在留言簿上写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感人至深,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更加努力工作、生活。”
中国***早期革命家、著名“四?八”烈士,他是贵州人在早期中国***中央职务中最高的一位革命家,1914 年 2
月,他随舅父黄齐生从贵州安顺人到铜仁矿务局担任书办,协助管理文书事务。1915 年 5
月,他参与全国各地反对袁世凯接受日本阴谋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斗争,第一次被捕入狱。
&&&&&&&&1925
年 4 月,他从苏联回国,任豫陕区委书记。 1926 年 2 月调***中央任秘书。 1927 年 5
月参加***第五次全国代表在会,当选为***中央委员,被派遣到上海,任江苏省委常委、省农委书记, 10 月开始组织江苏省秋收暴动。1928
年 6 月,赴莫斯科参加中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7 月留驻莫斯科系统研读马克列宁思主义。
月,他被任命为***西北特委书记,回国开辟西北陕甘宁绥一带农民解放斗争与民族解放斗争,不幸第二次被捕,6年的铁窗生活,坚贞不屈,他说:“西方的革命先辈,把监狱当作学校……我们不辜负这段时间。”
在绥远监狱中他这样写到:“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在绥远监狱、太原监狱他还谱写了《监狱怒吼歌》,无时无刻不忘记自己是一个***员。后来薄一波同志评价:“他是一个有骨气的***员。”
1945年8月王若飞作为***代表团代表之一与***、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日王若飞乘机返回延安请示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0岁。
***为“四?八”烈士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周恩来得知王若飞遇难悲痛不已地说:“失掉了他,好像失掉了一种力量,失掉一种鼓舞,失掉一个帮手。”
王若飞终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诺言。
●悟道龙场----王阳明
书圣之后,正德被贬;龙场悟道,知行合一;
国之先儒,化道心学;流芳百世,海外名扬。
为何好奇?又为何崇敬?贵州这蛮荒之地,为何却能造就中国的一位“圣贤大儒”?
在遵义----贵阳----重庆往返之间,曾经听说过“安药剪射杀虎豹豺狼”的故事,贵州的多元文化的森林有一部分却是来自于儒、释、道的传播,中国文明之花的“心学”大儒却是从贵州这荒蛮贫瘠之地,开始寻找到了他新思想的来源。
“重游圣人‘悟道’之地,心里的认识和感触必然更多了,怀着心里那份厚重的崇敬之心随车进入了修文县城。大道两侧建筑物比数年前更多了,街道两侧和中间绿化带的树木挂着满枝的嫩绿,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街道人车稀少,显得静谧了些。……曾经空旷的数十亩田野正被改造成广场,广场石板上镶嵌着环状的‘知行合一’行楷字。”一位名为汝明的游客这样说道。
这也曾是举世闻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曾被软禁过的地方(1938年11月至1941年5月),君子亭岩石碧下有民国35年蒋介石第三次重游此洞时手书题刻的“知行合一”四个大字。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当得起蒋介石题刻的这几个大字呢?
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
史料记载,阳明先生乃孔庙东庑第58位,大书法家王羲之之后,世代名宦、治学世家,精通儒、释、道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后被封“国之先儒”。在贵州“化道心学”,把中国古代哲学推向新的高峰,以人为本,广收门徒,传授所得,在贵州亲手创建贵阳龙岗书院、贵阳书院、社学八所等,通熟兵法,且能统军征战,军事才能卓越。
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序》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者的哲学家名单都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守仁)的名字。……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哲学家无法比拟的。”
明正德年间(1506年),为惩办“八虎”势力,因抗旨被廷杖四十,又贬谪贵州龙场(修文)做驿丞
(被贬贵州年),1508年三月到达龙场驿,(古代的驿站相当于旧中国的农村邮电局)龙场驿在今贵州修文县境,距贵阳40多公里的万山丛中。它是明朝洪武年间,彝族土司(奢香夫人)为效忠朝廷打通川黔通道而开设的驿站。
1509年,王阳明谪官龙场,撰《瘗旅文》哀悼客死旅途的随从吏目,后人将《瘗旅文》与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和韩愈《祭十二郎文》合称为祭文“三绝”,广为传诵。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元月9日),“仙儒”赫然而去,他身边的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日, 贵阳市修文县王阳明先生悟道的龙场,在第三届贵阳阳明文化节期间被称为“王学圣地”。
日本近代著名军事家东平八朗,曾为“王阳明学说”所折服,特意佩一方篆刻“一生俯首拜阳明”。
明末朱舜水远渡日本定居,把阳明学说带到日本,阳明思想直接受用于日本明治维新,现在的日本还保留了很多中国“阳明学说”传统文化。
●书家状元----夏同和
戊戌鼎甲,亲点及第;东渡留洋,辛亥自勉;
黔中大魁,善文工书;马来西及,龙卧南洋。
贵州数有“夜郎自大”而为人未解,贵州有过状元吗?先听听这首民谣:
贤昌是个好地方,山青水秀好风光;
金竹山庄藏龙虎,旺贤亭内好乘凉;
省道国道门前过,高速公路通两广;
红蒜美名扬天下,锌硒大米抢市场;
状元第里藏文化,专家学者考察忙。
贵州城池开发较晚,文化滞后,贵州自明朝嘉靖设科乡试后,有“三千举人,七百进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有贵州第一武状元(曹维城),官至云南副将,定居贵阳;1886年,花溪青岩赵以炯状元及第,天下夺魁;光绪19年(1893年)贵州麻江又出了第二个“文状元”,也是贵州历史上最后的一位状元郎。
据历史记载,状元故居位于黔东南麻江县贤昌乡高枧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面积542.37平方米,“状元第”是麻江县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融进了古代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审美结构。
上世纪50年代初,状元故居被分给5户农民居住,原貌很大程度上遭到破坏,1997年被列县级文物保护,1999年被列省级文物保护,2001年政府筹资10万维修,离贵阳120公里。
他曾被誉为贵州“三状元一探花”之一,被光绪帝“亲笔御点”,他此时的出现,无疑是又把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儒家文化的发展又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在西方文化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他被清政府派渡日本,历时6年的学习考察(工业和经济建设)。1912年,这位中国自科举制度以来,第一位兼“状元郎”和“留洋生”双重学历的人从日本归来,闲居贵阳团井巷私邸。他审时度势地写下“函下无尘海外有谥;鱼游青藻鸟萃平林”对联以自勉。
贵州省博物馆存有:“结交最晚情独厚,积累当年庆自钟。”这是他为知交良存所作对联;其留后世“墨迹”不少,曾为赤水县官渡谢氏节孝坊所题楹联至今保护完好。为邱逢甲故居“蛰庵”题写的门联“马来西极,龙卧南洋”至今尤存潮州。
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立国会,都匀府选举同和为代表,任国会众议院议员。1920年,任江西省实业厅厅长,两年后返京。1925年病逝于北京劈柴胡同住所,终年57岁,安葬于北京阜城门外西八里庄青龙塔附近,墓前表刻对联历经沧桑,也已荡然无存。
贵州兼双重学历的最后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状元”,即清代书法家夏同和(),字季平,号用清,又自号狮山山人,清贵州麻哈州人(今麻江县)。民国初年将夏同和居住过的贵阳团井巷更名为“状元街”,解放后更名为“夏状元接”。
夏同和是贵州历史上最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一位先贤,他编写的《行政法》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行政学书籍,并且创办了广东法政学堂,也是现在中山大学的前身,曾为中国发政思想培养了一批学子,开中国近代之先。
●青岩魁首----赵以炯
天下魁首,状元及第;云贵榜首,青岩第一;
博学超群,翰林编修;辞官讲学,抱病故里。
“青岩”是贵阳人最歇斯底里的一个地方。也是姜文“寻***”的地方,一座始建于600年前的军事古镇,位于贵阳南郊29公里。
徐霞客游记中称:“青岩其城新建,城中颇有瓦楼街市,是贵省南部要害”。青岩古镇是滇黔要道,周恩来之父、邓颖超之母、李克农及家属曾秘居此地。
说道青岩,你一定不会忘记“文魁”匾的清代状元府邸;“琴鹤谱志,论语传家”对联显出了鹤林先生一生的志愿。自隋唐以来开科取士状元596,云贵两省一直到清光绪13年才出了第一个“魁斗天下”的状元郎,云贵学子为之扬眉。他与康熙年间武状元曹维城、光绪年间文状元夏同和(麻江人)、探花杨兆麟(遵义人)并称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
清状元府邸却也不大,两进四合院民居,青砖青瓦,古朴而典雅。两眼泉水特别神奇的是水位不同而不溢,难得之极。故居外的大街上有纪念这位云贵“开篇状元”的赵公祠。
那滇黔第一状元何许人也?
赵以炯字鹤林,清咸丰七年(1857年)三月生于青岩城,汉苗血统,系青岩团务总理赵国澍次子。祖上七代为官,科甲进士不尽其数,同治二年(1863年)其父阵亡,少年随母,寄养书香门第交宿儒明贤,又贵山书院深造,光绪十二年,他布衣登第,擢为魁首状元,慈禧赐红顶珠,悠游翰林,振奋黔疆,颠黔同喜。
当时的礼部尚书李端?发出“五百年后果然文物胜江南”的感慨。可见赵以炯中状元让黔人吐气扬眉。同样赵家“四子登科”之誉更是一件稀罕的事,也是人们引以为荣之处。
皇帝问:“谁能为摘星汉?”只有赵以炯“愿作探花郎”。他诗文俱佳,博学多识,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赵以炯,除魁斗天下名噪一时外,一生仕途不多业绩,官场复杂,后回籍守孝,辞官返乡,于青岩讲学,淡泊于名利。
赵以炯更是一位宏博通脱的文魁,《毛母杨氏墓表》之文气看更是才气横溢,日,著名诗词楹联专家萧锡义在金沙沙土考察发现并整理,状元诗文流落民间,现《毛母杨氏墓表》全文一千六百余言公诸于世,又为世人重新认识和研究我省历史人物(赵以炯)向前推进了一步。
1906年,赵以炯抱病故里,葬于青岩镇南约三公里的摆早村岔河寨状元坡,其墓立有牌坊型青石墓碑,墓碑上刻有:“皇清诰授中宪大夫原任翰林院编修广西提督学政四川同考官赵公讳以炯字仲莹大人之墓”、“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吉日立”等字样。另有一副楹联:“水秀山明,人文蔚起;龙盘虎踞,帝道遐昌”。
●三宽部长----朱厚泽
姨母携养,地下党青;八年下放,一朝出土;
冠盖云集,重炮开山;三宽部长,独享殊荣。
北京时间:日凌晨0时16分,暴雨,医院?
对于5月11日自发的900多人来说这个事实实在是“太突然”了,看上去那更像是一次忧伤的聚会。“部长,我们爱你。”随着一声哀嚎,我们把时光聚集在这里!“国运民瘼终生相伴,仁心厚泽永留人间。”这幅挽联的后面是:“朱厚泽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辞世,享年80岁。”
时代的狂风无常,而生命实在是太过脆弱,享年80岁的他,曾在时代的潮头浪尖,大智搏击,像一缕清风注入了新中国的脉搏里,石破天惊,融入现代文明,凤凰涅?般为之一生责任,坚毅而决绝的站到了中国思想史舞台的最前端。
对于朱厚泽这个名字,我们要追溯到贵州。根据其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遗体火化,骨灰送回家乡安葬。在生命的最后他还是选择了他生活过50多年的贵州。对贵州来说,他就是贵州人的一种“气魄”。
1931年1月出生于贵州织金书香门第,革命家庭。及其父辈和姨母都曾就学于达德学院,他贵阳清华中学毕业。
1949年3月入党工作后的15个年头,长期在贵州工作,从基层一路向北,任贵州省委第一书记,1964年“四清”下放花溪,到黔淘劳动八年,逆境囚笼尊一士,深入低层,他就像一颗深埋在泥土里的珍珠,1979年改革平反,一朝出土,跃进了时代沉浮的政治大潮。
1982年,朱厚泽在担任贵阳市委书记半年时间,到市属一百多个工矿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制订了《贵阳市经济调整提纲》。该《提纲》实施第一年,使贵阳市当年的工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了40%,财政收入增长了16%。第二年,任副省长,当年贵州省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8%,财政收入亦大幅度增长。
1984年,《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消息:春节期间,朱厚泽到贵阳市郊走访农民和农民在一起合影留念,以支持农村走致富道路。
在我们这样的国家,省级干部的人事变动就像夏夜流星一样寻常。1985年7月贵州省级干部的工作调动,却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①***上调贵州省委书记、贵州军区第一党委书记;
②朱厚泽上调***中央宣传部部长;
③温家宝上调***中央办公室主任。
朱厚泽走出贵州大山定居京华第23年,朱厚泽堪称是一生从事思想理论工作的宣传家。1985年7月调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上任之初,享誉国内的演员刘晓庆未经通报跑到他的办公室投诉她主演的影片《无情的情人》被扣压不能公映,酿成了“刘晓庆风波”。
四项基本原则他提出了人文自由的“三宽政策”方针:宽松、宽容、宽厚。这也是他处理当年思想理论界争论的尺度。处理轰动一时的“马丁事件”时,他替马丁(南京大学青年教师宋龙祥)解围;对于被视为有政治暗喻而打入冷宫的电影《黑炮事件》,他批准公映,震惊朝野。他以“三宽”对待舆论,大得民心,故有“三宽部长”的美誉。
1987年2月--1988年12月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1988年10月--1989年12月任全国总工会第十一届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副书记,他是***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
2010年5月,享年80岁的“三宽部长”走了,已故***元老陶铸的诗中这样写到:“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洋务首臣----张之洞
北国南皮,安龙在长;兴学毓秀,惠及后昆;
兴居不节,号令无书;行为乖张,巧于仕宦;
探花解元,败法入侵;巡督宰辅,京汉建铁;
晚清三杰,洋务之首;中体西用,四大名臣。
我们还得从2006年一个叫张执信的人说起。
2006年,南皮县张之洞研究会会长邢家训开始组织人员寻访调研(张之洞坟于日被刨开)。一年以后一个叫张执信的人经过研究会反复劝说后终于开口,当年,正是他亲手掩埋了张之洞的遗骨。张之洞二次下葬之谜至此才得以解开。
“我当时只是知道张之洞是个为国家为老百姓的大官,是个好人,再说即使是普通人,这么干也太缺德了。”张执信说,他掩埋尸骨后,再三嘱咐知情人,千万不要声张,以免造反派知道。
媒体最近称,遗骨经过将近一年的鉴定“终于被确认无疑”。筹建张之洞墓园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墓园建设经费由南皮县财政拨付。“我们现在把自己的东西给忘了,重建一个东西,不仅仅是修墓这么简单。”张之洞的孙女张厚粲(心理系教授、)说。
鸦片战争爆发前三年(日)出生于贵州贵阳六洞桥(位于贵阳城南玉带河汇入南明,今南明区博爱路),其父张瑛任贵州安顺知府,祖上三世州官县吏。他少时在贵州兴义府署(今安龙县)长大。
辛亥改革时,贵州自明代以来教育空前,他年方十一为全省学童之冠,700余言作《半山亭记》文惊四座,名噪一时。全文刻于安龙招堤之半山亭。十二岁在贵阳出版第一本诗文集。咸丰一年(1852年)回直隶南皮应顺天乡试,名列榜首。
同治二年(1863年)与贵州人李端菜同为进士,授翰林编修,步入官场六十余年不忘兴师教育,首创“中体西用”,伐道革新,1897年派郭竹居赴黔任教,代授“算学”,为黔学子推广“新教育”,捐银数千两,置田数十,以缮校舍,并从日本购买教材运至贵州兴义府城。张之洞对贵州一片深情。
中法之争,擢两广督战,击败法国侵军,举创***炮厂,开矿修铁,与李鸿章等洋务官僚数有“翰林四谏”“十朋”、“六君子”之称。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慈禧政变,杀害“六君子”百日维新失败,张之洞挽救门生杨锐不得,万分悲叹。
日本伊藤博文游历北京说:“变法不从远大始,内乱外患将至,中国办事大臣,唯张香帅一人耳。”
汉阳钢铁厂,名胜国内,光绪十九年(1893)建成,包括炼钢、炼铁、采煤,工人4000多,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资本主义机器生产钢铁工业,也是亚洲首创的最大钢铁厂,比日本的钢铁厂早几年。
张之洞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地将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精华兼取并蓄,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将工业文明引进农耕文明之中,谋国家振兴之策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一生,不仅与晚清相始终,也是一部饱含血泪、顽强抗争的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和象征。
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二十一日,张之洞在哀叹“国运尽矣”声中离世,清廷后谥“文襄”。
“天下艰巨之事,成效则俟之于天,立志则操之在己。志定力坚,自有成效可观。”
●一代学人----蹇先艾
京师求学,乡音不改;早年曦社,挥毫乡土;
一颗孤星,以教行文;诗魂贵州,盛誉中外。
这是一个人的贵州,也是一代人的乡土。
“他是一个很传统的人”
蹇人毅在回忆父亲时这样说到:“他最爱做的事情是看书、写字、阅读英文小说或者背单词。他性格温顺,对人和善、厚道,对后人很提携。能做到以德报怨。这点是我最佩服的。”他上世纪20年代跻身文坛,89年风雨历尽沧桑,面临坎坷波折从不弯腰,一生清清淡淡,两袖清风。
贵州遵义人。早年在北京组织文学团体“曦社”,出版《爝火》,向《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投稿,从事文学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东方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次年出版小说散文集《朝雾》,被鲁迅誉为“乡土文学”。
目前所见的他最早的小说是《家庭访问》,发表于日的《学旬刊》。以记实的手法,描写一位老师对学生家庭的访问,表达了他对贫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发表于1926年1月的《水葬》以沉郁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乡间悲剧,将麻木的精神与野蛮的民风所制造的一幕悲剧作了深刻的剖析。
30年代,他专心致力于乡土题材的写作,他立足于家乡贵州,以简朴的风格,浓郁的乡土气息,描写下层劳动者和贵州风土人情,受到当时评论界的高度评价。《在贵州道上》发表于日《东方杂志》,这是他用方言写成的地方色彩最浓的一篇小说,描写了在愚昧落后的乡风下人们的不幸遭遇,虽然有片面追求地方特色、乡土气息而减损作品的社会价值之处,但仍可视为蹇先艾乡土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汤序波说:“在与蹇老交往中,他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易近人、如沐春风。我想凡是与老人有过接触的人都会身有同感吧!蹇老对我情逾亲人,恩似高山,……我想今后对老人最好的怀念,是永远铭记他对我的教导与培养。”
他评价自己的作品时说:“我想,如果作为史料来看,让青年读者们认识一点旧社会的罪恶和当时边远省区人民遭受的疾苦,多少还是有些益处。”话语诚恳中透露着一点自谦一点自豪,因为“乡土”是成功的,也是局限的。
乡土作家许杰在《漂浮?自序》中说:“实在说一句,因为现在的大多数‘两脚动物’,还没有觉悟到是沉浮在灰色的人生中,听从命运支配的而受苦!这便是无灵魂的人生。”这是以乡土小说著称的作家之间“为社会”与“为人生”的一种分野。
不难看出,历史是有局限的,地方文化精神有时也是“阿喀琉斯之踵”,对于贵州来说,经济文化落后,这的作家也只是弱势文化的叙述主体。所以他们作品中的那种沉痛和恳切是来自于“地方”与“国家”,“乡土”与“主流”之间的巨大落差,让作者也不敢逼近这样的现实。
20世纪早期中国新文学作家,贵州藉寥然可数,蹇先艾几乎是一颗孤星,临步在新文学创作与教学之间,作为教师的蹇先艾,对教育,特别是对黔北教育,有其独到的奉献,黔北教育史上不能没有这一笔。他生于贵州,13岁入京求学18年,饱览“新文化”,挥毫执笔道“乡土”,深居贵州寻“旧梦身影”。1928年,蹇先艾发表了《盐巴客》、《贵州道上》、《渡》等作品来讲述贵州浓情。
“崎岖鸟道上艰难爬行的轿夫、盐巴客的潦倒身影”都成了他笔下的“悲剧”。更是他作为一个“局内人”的写手与贵州人的另一种“纠缠不清”。
作为一个贵州人,“乡土文学”成了他寄与这份特殊土地的一份厚礼,作品曾被翻译成了多国语言,盛誉海内外。
●文坛一杰----何士光
贵州旗子,文坛怪杰;才子风流,代表尴尬;
情场失意,文场得道;晚年独居,修炼学佛。
你在痛苦的时候,就不会问什么叫痛苦,而你在快乐的时候,也不会问什么叫快乐……
《乡场上》中的冯幺爸是一个朴实而又有几分韧性的典型农民形象,他憧憬美好未来的那些想法:“只要国家的政策不像前些年那样三天两头变,不再跟我们这些做庄稼的人过不去,我冯幺爸有的是力气,怕哪样……”这篇打上了时代烙印的点睛之作,当年被中央权威刊物《红旗》杂志破例转载。
“我离开故乡贵阳,来到这远远的梨花屯乡场,已经十七年了。十七年的光阴不能说很长,但也足以洗去许多的旧迹……对于故乡的城市来说……并不曾要把什么格外的东西昭示于往来的儿女们;但后来却化为一缕悠悠的乡情……”。品读他的《城市与孩子》总有些淡淡的忧伤,不过在心灵的沉寂中到也有种豁然和温暖。这诚然是一种“魅力”。
2001年,中国作协在重庆召开“新世纪全国少数民族作家第一次盛会”,
逢会必带女作家的何世光率黔藉6人代表赴会,他台上一席话,全场诧异,另众代表尴尬而失望。后人质问:“为什么要让何士光这样的人带队?为什么要让像何士光这样的人当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怪象露显。
曾在省文联大院,续磕三千头,额头肿起一个包,浑身疼痛,遍地打滚,乱喊乱叫,幸得被人找车送进医院,作家顾汶光彻夜照料。何士光因了这番“劫难”,大有感悟,提笔写下《如是我闻》,副题就叫“走火入魔启示录”,声言他已“开悟”。以“得道”
者自居,随处“说佛”。
有人说:“何世光要作品没作品,要人品没人品。”这或许只是一面之词,何士光无疑是绝顶聪明的人,而且聪明绝顶到了机关算尽的地步。他曾对蒙萌说,“你一个短篇小说的材料我至少可以拉出一个中篇。”
1994年,何士光当选了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并成为文联党组成员,贵州省作协主席,贵州的龙头文学月刊《山花》主编。
80年代,何士光先是“热恋”《山花》编辑部一位才色俱全的女编辑,被其原配妻子一闹,沸沸扬扬,两人便商定一前一后离开贵州了事。结果是,女恋人刚调去沿海,何士光的手膀便吊上了另一个女人。
一位作家在省文联对他的小评:“何士光没有学会和女人打交道,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丢一个。”进入90年代,他说:“他以前写的都没意思,都不叫小说。”
1988年,在省文联一间小屋,一位喜欢文学的友人拜访妻离独居的何世光老人,他硬要拉友人作陪。在80年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还默默无闻,而在90年代却崛起了一个令全国瞩目的贵州作家群中他算是少有的一个,90年代以来,何士光“走火入魔”地坠入自命不凡的深渊,“写作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命运。你看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劲?”
晚年退休后在贵阳时代广场24楼开办了一家不收费的书院,他反问记者到:“中华文化究竟是什么?博大精深之处究竟在哪里?……”
这或许也是他正在追寻的。
●一大代表----邓恩铭
马列主义,一大代表;少年共党,不平则鸣;
五四暴动,励新思想;五卅先导,济南就义。
“缅怀烈士,瞻仰遗迹”成了贵州建设“红色旅游”一个忙碌的大事情。省社会科学院机关党委书记唐显良告诉记者:“他是‘***一大‘13位代表中最年轻的唯一的少数民族(水族)代表。”
日凌晨,被国民党军警***杀于济南,牺牲时年仅30岁。今年是中国***建党90周年,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在贵州黔南州荔波县城北向阳路21号(荔泉书院)缅怀革命烈士故居。1979年11月被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
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面对敌人的酷刑,邓恩铭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写下了这样的《诀别》诗。
邓恩铭,1901年生于贵州省荔波县人,水族。1918年,依靠在山东的亲戚资助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响应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自治会领导人,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1920年11月,他与王尽美等组织“励新学会”,出版以介绍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的《励新》半月刊,积极为该刊撰写文章,介绍新思想、新文化和俄国十月革命。
1921年春,他发起济南的***早期组织。7月,与王尽美一起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1月,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接见。
同年底,赴青岛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党组织。在青岛工作期间,他经常身着短裤短褂,化装成工人,深入工厂车间、铁路车站和职工家庭,启发工人觉悟,建立工会组织,领导工人进行斗争,曾先后以四方机车厂和纱厂为中心,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罢工。
&&&&&&&&日,胶济铁路工会领导工人举行大罢工,威震铁路局、四方机车厂工人也举行同盟大罢工,历时9天,取得了胜利。
1925年4月,领导了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罢工工人达到1.8万人,形成了青岛历史上震惊中外的第一次罢工高潮。他在青岛的活动,引起了反动当局极大惊恐。日,青岛反动政府当局拘捕了邓恩铭,并于5月11日将他赶出青岛。
1925年8月,他被任命为***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1月,邓恩铭被捕入狱。在狱中,由于遭受敌人的残酷折磨,邓恩铭的结核病很快恶化。经党组织多方设法营救,得以保外就医。1926年6月,邓恩铭再次秘密回到青岛主持市委工作。1927年4月,他出席在武汉举行的党的五大。大革命失败后,辗转山东各地,领导党组织坚持斗争。党的八七会议后,任***山东省委委员。
1928年春,***青岛市委进行改组,邓恩铭任书记。同年12月,由于叛徒告密,在济南再次被捕。在狱中,他领导难友们同敌人进行斗争,并两次组织越狱,使部分同志冲出监狱脱险。邓恩铭因受刑过重,行动困难,未能越狱脱险。日凌晨,被国民党军警***杀于济南纬八路刑场,牺牲时年仅30岁。
2011年7月份,在全国放映的电影《少年邓恩铭》也为纪念中国***建党90周年和邓恩铭诞辰110周年献礼。
●首倡京师----李端?
礼部尚书,济世伟才;首倡京师,慧识康梁;
慈禧政变,遣为迁客;病赦回黔,兴办教育。
北京大学第一校史馆,谁人不知?
“他不仅仅只属于贵州,他更应当属于近代中国,属于中国近代改革运动史,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有学者这样著文道。
梁启超,“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之一,天下谁人不知?但有多少人知道他是贵人的女婿,又是谁识拔梁启超?
1889年,一个萧瑟秋风的季节,广东乡试以“经世致用”之意欲求海内学子,梁启超以“熔金铸史”应考,又是谁以“饱学宿儒”大加赞赏?
他就是“慧眼识康梁”的李端?,甚至还打破门规,将堂妹李惠仙(名门千金)许梁为妻。梁启超曾毫不掩饰地说:“我因蕙仙得谙习官话,遂以驰骋全国。”
李端?公墓在贵州永乐乡一个遍地桃花的地方,1987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成了贵州永乐人对于文化的一种自醒,一种自信。
但在一百年前中国封建王朝崩溃的前夜,内忧外患,是谁提出了“京师大学堂”的创举,1896年时为刑部左侍郎的李端?向光绪帝上了一道《请推广学校折》,遂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日)下《定国是诏》重申:“京师大学堂乃各省之倡,应首先普及……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接着,又于当年五月十四日下诏宣布废除八股。五月十七日再次诏谕,敦促加紧开办京师大学堂。
日李端?被授职礼部尚书,负责掌管全国教育行政,李端?成为济世瑰伟之才。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在南海,同年八月十三日(日)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杀害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李端?以“保荐匪人”的罪名被革职,流放新疆。
光绪二十七年(1901)以年老多病,被赦回黔,那时他已六十九岁。1902年贵州巡抚聘他主持贵州通世学堂讲席。他以《卢梭论》、《培根论》命题,阐发西方的民权、自由思想。他将卢梭与中国的孔子、孟子相提并论。学生们对此闻所未闻,哗以为怪,并作竹枝词说:“康梁余党至今多,请尔常将颈子摸,死到临头终不悔,敢将孔孟比卢梭。”
&&&&&&&&李端?在去世前不久还给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去信说:“我虽年逾七十,志气尚如少年,天不死我,犹将从诸君子之后,有所尽于国家矣。”其中拳拳爱国之心,至今读来仍十分感人。
李端?晚年在贵阳家中,于忧国忧民、执教讲学之余就是栽花种竹、饮酒赋诗。他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联合贵阳士绅于德楷、任可澄、唐文镛、华之鸿等将原设北书院的贵阳府中学堂移到南城的雪涯洞,改为贵阳中学堂,次年这个学堂改为通省公立中学堂。1908年该校又迁入河神庙新址,这就是现在贵阳一中的前身。临终前数月,他虽是年逾古稀,步履维艰,但仍由人搀扶巡视贵阳各学堂,并竭力捐资助学。教育界人士至今仍在怀念着这位老人!
“此公为黔,德厚天工。”后人为此这样赞誉道。
●黔系军阀----周西成
野心勃勃,善攻心术;桐梓投军,擢升省长;
三军阀战,分庭抗礼;檄文伐蒋,亡命打邦。
辛亥革命之后,军阀割据,免不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混战,一个身出贫寒的小人物,扶摇直上,平步青云,威震黔野,他就是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陆军上将。
贵州人都知道贵阳有个喷水池,可能只有老一辈人才知道,那儿原来叫“铜像台”中心位置是一座站立的全身铜像?南来北往的人每逢四月初八都会有许多苗族男女在这里“跳荡”。
这座铜像就是纪念贵系军阀周西成而树立的。
1893年出生于贵州桐梓县黑神庙一个农民家庭,厌文好武,18岁投身清军。1920年摇身一变擢升营长。腹中无文,为人工于心计,野心勃勃,网罗乡亲党友发展势力,1921年7月,自称旅长,1923年底,率部还乡,改称“靖黔军”,与滇军分庭抗礼。
1926年1月,北洋政府明令周西成委任贵州省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军衔最高上升陆军上将,独揽贵州军事大权,对南京国民政府心存疑惧。
这年原黔军总司令袁祖铭加入北伐并任第12军军长,被唐生智部下周澜所杀,彭汉章在武汉被杀,王天培被蒋杀。周唯恐蒋介石身边两位贵州兴义籍要人王伯群、何应钦会利用蒋的关系夺取贵州大权,遂有意投靠两广首领李济深,并积极出谋划策撮合“西南联盟”,遂于8月12日逼蒋下野。
周西成致电李济深:“蒋此次下野,可能不久就要复职。蒋之为人,有仇必报。最好趁早布置:从中央党部起以至有关各省,使其倾向公等,不能不共存亡。将来即使蒋复职,对公等也无可奈何。”如此卓见加盟,李济深信心十足,乘蒋介石下野之机,联合各派系随即于9月15日在南京开会,宣布成立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发表宣言,成立国民政府。国民党历史上一次重大行动,竟然始于周西成的启发,周氏的政治野心可见一斑。
这年周只有34岁。
周西成原来的谋略在汪精卫等的野心碰撞下,全然泡汤。蒋介石于日复职后并立即整编党、政、军系统,用“第九路军总指挥”衔收买周西成,企图瓦解黔、桂联盟,接着派李仲公前往川、黔、滇,游说他们归顺中央。粤、桂、黔联盟甚嚣尘上,蒋采取利诱法无效,便来硬的,想首先击破最容易击破的周西成。1928年10月,派李?率第43军在黔东征伐周西成,厮杀半年,李?败北,逃至川黔边境地区。
日扣押李济深于南京,周西成闻讯,立即致电蒋介石:“李任公追随钧座,历有年所,不无微劳。今因到京开会,即被拘留,纵使钧天沉醉,冤雪纷飞;而公道在人,防川匪易,将何以杜天下攸攸之口?”此电义正词严,文采飞逸。
周西成表示:“这无异是持刀威吓,逼人划诺,……我非同他一战,斩此孽龙。”然后联合粤、桂、滇、黔组织联军,东下讨贼,蒋桂战争、滇黔战争同时打响。
日,赴前线亲自督战的周西成,在打邦河畔展开的混战中,周西成连中两***,身负重伤。负伤的周西成骑马泅水渡河,被紧追不舍的李?部乱***击毙。一世枭雄周西成,葬身于名不见经传的打邦河中,周西成魂牵梦绕的“黔、桂联盟协约”事业,也到此曲终人散。
●当代学人----乐黛云
北大才女,当代学人;苗族后裔,黔之骄女;
未名湖畔,学界双壁;编撰儒藏,绝色霜风。
1982年,纽约----一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一年一度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十届年会。一位端庄秀丽的中年女性登上了讲坛,睽违多年的中国声音在国际上颤抖。
“盛年的女学者!不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这位从云贵高原的大山里走出去,走到北大,又走向世界的贵州女子,此时此刻,他不仅是中国的学者,也是世界的学者,更是贵州人的骄傲。
&&&&&&&&作为北大乃至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拓荒者,乐黛云对于学科的发展与完善,具有不可磨灭的擎旗之功。“1948年,我从遥远的山城来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乐黛云:“我有八分之一的苗族血统,……你知道苗族是很喜欢唱歌、跳舞,而且是很开朗的,谈情说爱都是很公开的。”她是一个贵州人。
1948年暑假,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未满17岁的姑娘以优异的成绩分别考进了北大、中央大学以及中央政治大学,母校保送北京师范大学的通知也到了,这成了一种“选择”?
执意反对的父亲是贵州大学的外文教授,乐黛云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一路高唱革命歌曲,不顾一切地从贵州千里迢迢奔赴北大。那是一个名不虚言的地方。“全国最高学府浓厚的学术气氛,老师们博学高雅的非凡气度深深地吸引着我。”她就这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注视着眼前的一切。
向往着自由的北大,让他留在了北京,担任北大现代文学史助教的他何其高兴,夫君的在北大哲学系任教的汤一介先生,他们在未名湖上一走就是半个多世纪。
谁也没有料到,1957年,就像一阵无情的狂风,刮落了她远航的风帆。那份自己办的“学术刊物”鞭打着她5年的青春岁月,“……累得半死,回住处倒头就睡,千头万绪,化为一梦。”老年时他回忆说:“我为什么会划成右派的呢?其实还是一股文学的热情。”更没料到的是她战胜了那5年的艰难困苦,也是文学拯救了他的一生。
季羡林先生曾这样评价乐黛云:“她(乐黛云)为人坦诚率真,近乎天真,做事大刀阔斧,决不忸忸怩怩,决不搞小动作。有这样禀性的人,在解放后的政治运动中,而能够不被溅上一身污泥浊水、戴上五花八门的莫须有的帽子,简直是难以想象的。而事实上,她也确实没有能幸免。”
生活就像一个玩笑,或是一部刚刚谢幕的续剧,乐黛云终于又到了北大,恢复了公职,在资料室里在文化的深处,抖抖那身上的泥土,继续远航,走出山国的乐黛云,她精神正如她所说的:“绝色风霜。”
1982年10月,人生这条路总是“选择。”
他在以研究员的省份访问加州伯克利大学两年,1982年丈夫汤一介先生当时应邀哈佛大学在美访问,秋天的一个早晨,北大校园出奇的安静,他们回来了,那份新的自由像夜梦中惊醒。在梁漱溟、冯友兰、季羡林、张岱年等先生的支持下,他们举办了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班,学员一万二千人,一时蔚为大观。
他兴奋的宣告:“在这里我们已能眺望到那无限辉煌的这比较文学发展的前景,”
●宪兵之父----谷正伦
一门谷氏,三中委员;追随黄兴,再渡东瀛;
陆军上将,蒋家鹰犬;宪兵之父,病死台岛。
“我宁愿牺牲一个连长,也不愿牺牲一个宪兵。”曾经蒋介石说的这句话是何用意?
贵州安顺除了名酒外闻名于黄果树外,安顺老城儒林路32号老宅,曾经还有一个拨弄腥风血雨的醒目人物,在蒋家王朝反革命的独裁政府里有一个反动***头子,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谷正伦。
在中国现代史上,谷正伦、谷正纲、谷正鼎弟兄三人,算得上是国民党元老派当政时期显赫一世的人物,他们分别由不同渠道遴选为国民党“六大”、“七大”中央执行委员,“谷门三中委、宋家三姊妹”,蒋介石曾给谷氏写了一副这样的对联:“一门三中委、天下第一家。”而谷正伦更被誉为“现代中国宪兵之父”。
1905年,谷正伦考进武昌陆军中学,正逢清王朝选拔一批青年出国留学,他由此得以东渡日本。在“亚太”号船上,他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和一群时而低俯时而高翔的海鸥,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到了东瀛,他先在东京振武学校完成基础学业,又到陆军士官学校炮校就读,期间受孙中山、黄兴等人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了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跟随黄兴,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他重返日本原校复读。1915年,谷正伦从日本二次回国时,同盟会内派系林立。贵州军政大权掌握在兴义系军阀王文华手里,1916年9月,谷正伦肩佩大校徽章,气宇轩昂地投奔到这里他和何应钦成为王文华派系的中坚分子,晋升为旅长,成为黔军中的实力派人物。
日,在一次暗杀中,王文华中弹身亡。不久,孙中山率军北伐桂林,他向孙中山说:“为了共和事业.求拜总统门下只要先生发话,绝对服从,肝脑涂地,在所不惜。”被任命其为“中央直辖黔军总司令”。后在南京编练宪兵的“政绩”,受到蒋介石的器重和信任,使得他能以非“黄埔系”军人的身份立足于蒋家王朝,并始终掌握军政实权。
&&&&&&&&1931年,宪兵司令部正式成立,蒋派谷正伦兼任宪兵司令宪兵司令部下设总务、军需、警务、军医、军械、政训等六个处。谷正伦为蒋家王朝编练的宪兵队是个宪兵与***、党务与特务、处常与备变一体化的反动军事组织凡宪兵团官兵只要穿上便衣,就可以进行特务活动;特务们只要穿上宪兵服装,就能够担负起宪兵的--切公开勤务。谷正伦正是由于这一“政绩”,在国民党人士中赢得了“现代中国宪兵之父”的称誉。
谷正伦成立剿匪部队“见匪就杀,除恶务尽”。
数十里方圆内,谷部宪特见人就杀,妇孺不免,臭名昭著的“谷屠户”远近闻名,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1948年,谷正伦转任贵州省政府主席。不到半年,解放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国民党反动派溃不成军,许多高级将领纷纷投降。谷正好借平息黔东民愤,派人将蒋介石的亲信刘伯龙杀掉,仓皇撤离贵阳,逃到昆明。
1952年年初,身居孤岛的蒋介石宣布既往不咎政策,以稳定军心,招集旧部,增强其内部的实力,谷正伦又投入了蒋介石的怀抱,在沉闷中,拜天主教。953年11月30日,谷正伦因胃癌在台北寿终。
&&&&&&&&他临死时还是说:“余随总裁三十余年,蒙特达之知,不得反攻大陆,实死有遗憾。”由此可见谷正伦对蒋介石是如何的死心蹋地、忠贞不渝了.但是,他这个终生与人民为敌的人留下的遗言,蒋介石会作何感想?天知道!
●清政诗魂----周起渭
丁卯解元,甲戌进士;康熙字典,侍读学士;
阅兵江淮,奉命泰山;返京劳疾,扶柩归黔。
“贵州不是穷山恶水,不要小看贵州人。”他是一个贵阳人,博览群书,才智过人。
贵阳市“骑龙先路”牌坊(今犹在)位于青岩通往高坡的公路交叉口,曾经有这样一位青岩骑龙寨人,他曾参与赚修《康熙字典》、《康熙通志》。牌坊上写着:“桐者凤楼片羽传旦门圭臬;?平星朗吉光耀万里东书。”
其人在贵州影响很大。有《桐野诗抄》传世。
他幼年接受启蒙教育的便是“桐墅书屋”,沿着骑龙寨下面的一块平坝子上一条小河流过,穿过一座横跨之上的小桥,河间有跳墩蜿蜒中央河对岸的小山包上,山间树木茂密,隐约可见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镶嵌其间就是了。过去是残破败落的旧宅,1993年重建后,才有了今天的模样。
名传冀北三千里
地近蓬莱五尺天
这位诗人便是周起渭,字渔璜,号桐野,贵阳人。康熙甲戌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官詹事,清初著名诗人,清康熙四年诞生贵筑骑龙,康熙三十三年中进士,旋改翰林院庶吉士,四十六岁间放顺天府学政,以“日讲宫、起居注、詹事府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朱撰《康熙字典》四十九岁擢升正三品钦差大臣赴江淮阅兵,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康熙五十三年载誉返京,劳疾不起,秋末长辞,年仅五十,遗体运回家乡,安葬于骑龙板桥坡,墓道至今犹存。
周起渭为诗,上至建安,下至竟陵,无不研究,人称“西南巨儒”之一的郑珍都十分钦佩周之超群才华,曾歌颂到:“适当康熙,如日正中。起问汉大,唯渔璜公。桐野一编,眉山放翁。经纬宫商,继盛长同通。”。”《》则称“清诗人以起渭为冠。”询问大学士当今后进诗人,廷敬即推举申义和周起渭,故两人并称“翰苑两诗人”。
题查声山学士花溪石漾图:
落落长松阴,清溪一道深。潺淙历危石,宛转入花林。素鲔乐空水,凫鸥卧烟浔。石上垂纶客,临渊非世心。
春风吹钓丝,偶逐蜻蛉起。还同花溪鱼,演漾花溪水。长空写潭影,澄怀澹如此。出处偶然事,论心付葭苇。
●开国上将----杨至成
国之军魂,算命将军;黔东三穗,人杰地灵;
邛水且清,为国为民;风云百战,一代伟人。
1955年,他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是贵州省惟一的开国上将,有“算命将军”的美誉。
从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至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为止,他在近30年中参加各式各样的大小战斗近百次,如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会昌战斗、潮洲战斗、井冈山保卫战斗、大柏地战斗,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抢渡乌江、娄山关和土城战斗,抢渡大渡河、攻战腊子口战、直罗镇战役、黄河东西征战役、山城堡战斗、延安保卫战斗、四平保卫战、三下港南、四保临江战斗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为全中国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就是杨至成将军。
1903年出生于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的一个(侗族)家庭,1918年考上贵州省甲种农业学校,次年在贵阳参加贵州省学生声援北京学生的“五四”爱国运动活动,1926年考上黄埔军校,1927年参加武装反抗国民党暴政的“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1月,参加朱德领导的“湘南起义”。
接着他随军上井冈山,参加历次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战斗。
杨至成在红军时期先后担任连指导员、连长、红四军副官长、红军大学校务部长、军委总兵站站长、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长征途中任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一方面军后勤部长。红军到达陕北后,他率领后勤部参加红军的东征战役和西征战役,为巩固陕北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1938年夏天到苏联治病,进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6年1月回到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委、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长。
建国后,先后担任华中军区军需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长、军委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
1923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并加入了中国***,参加了北伐战争,参加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时任革命军连长。
1928年秋天,杨至成参加指挥的保卫井冈山黄洋界的战斗,用灵活的机动性战术,勇敢的顽强精神,将超出本部人马十几倍进犯的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失败而逃,守卫了阵地,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赞扬。***诗词《西江月?井冈山》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到敌军宵遁”就是描述这次战斗的情景。杨至成将军在保卫井冈山的一一七溪岭、大庾岭两次战斗中腹腔和右脚分别五处中弹受伤,在不能继续带兵打仗的情况下,从此与后勤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曾先后担任红四军和红十二军副官长、红军学校校长、红军总兵站站长、红军总供给部部长,还担负起***的工作人员。在敌人重重封锁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组织创建了红军供给学校,培养人才办工厂,为红军解决了基本上的物质供给问题。
在长征中,他担负供给中央红军纵队的全部后勤保障工作,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他带领全团日夜奋战,沿途宣传,组织民众,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开展打土豪,没收大洋、黄金、粮、油、布匹、棉花、衣服、雨俱、药品等物资给予部队,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在遵义、桐梓、仁怀等县准备了7万多元大洋和食盐,筹办的大量物质,对红军顺利翻越雪山草地发挥了作用。
到延安后,他担任一方面军后勤部长,积极组织挖掘窑洞,建立兵工厂、被服厂、医院、牛、马、人力车运输队、伤员担架队,制造武器弹药,生产军供物质,为部队服务。他要求后勤人员做到部队打到哪里,后勤保障工作做到哪里。
国民党军队猖狂进攻延安时,战火紧急,物质消耗大,由于后勤供需充足,红军在东征和西征两大战役中消灭敌军13个团,杨至成当时还兼任黄河两延的卫戌司令员,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党中央、***的安全作出了贡献。
●太子少保----丁宝桢
出生牛场,咸丰进士;十年总督;诛杀宠臣;
为国为家,朝野震惊;一世豪杰,名扬海内。
太子少保,位列三公。几近二百年,织金能否再出一奇人?
同治八年(1869)秋天,慈禧太后派心腹太监安德海南下采办龙衣,一路公然巨额索贿,鸡犬不宁。生性廉洁刚烈的他以清宫祖训“太监不得私自离京”为由,上报慈禧,将安德海就地正法。正好慈禧太后发来解救安德海的懿旨。丁宝桢果断地决定“前门接旨,后门斩首”, 这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惊人之举,一时震惊满清朝野,生米做成了熟饭,慈禧太后也奈何不得,曾国藩赞叹丁宝桢为“豪杰士”。
他就是“门前接旨,门后斩首”的太子少保----丁宝桢。
丁宝桢生于1820年,贵州省平远牛场(今织金)人。祖必恭,曾任四川昭化县令;父世芬,镇远训导。几代书香的熏陶,使宝桢自幼聪颖好学,胸怀大志,常言“大丈夫当读万卷书,破万里浪”。 入仕前诗文、书法均有造诣,很为塾师称道。道光二十三年(1843)乡试,中二十二名举人,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1863年43岁,他由长沙知府调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迁任布政使,1867年3月晋升为山东巡抚。
丁宝桢在山东做了近10年巡抚,为官廉洁刚烈。尤是其智杀权监安德海一事,广为传说。1875年,丁宝桢以“靖海安边”为名,上奏清政府批准,在济南北郊新城择地300亩,建山东机器局,引进国外机器设备,制造火药、马梯尼洋***,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典范。
1876年10月调升四川总督,又借鉴山东机器局的经验,创办了四川近代第一座机器制造工厂--四川机器局。又改良盐法,岁增帑金百余万。山东、四川机器局的创办,成为两省近代工业的开端,励精图治,社会得以安定。1885年(光绪十一年)英国侵占,侵犯云南和时,丁宝桢加紧筹划西南, 1886年在成都逝世。
1887年(光绪十三年),归葬于济南南坡。他一生为政清廉,丧归时,靠僚属集资方成行。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齐为“中兴名臣”。
丁宝桢长期在外为官,却心系故里。同治十三(1874)年春,丁宝桢奉旨省墓回邑,见故乡久经战乱,田园荒芜,民情维艰,便亲与贵州巡抚商议,借调威宁知州钱埙来平远担任知州,并向朝廷借银25000两支持治理平远,恢复和发展生产。之后,还将自己的廉金1200两***修建圣庙学宫。丁宝桢的慧眼认准了钱埙,而钱埙也没有辜负宝桢对他的期望,在平远任内做出了很好的政绩。丁宝桢为家乡贵州做的好事很多,至今百姓看到当年兴修的宝桢盐道,都无不异口同声地说:“丁宝桢不愧是贵州织金人”。
●开国虎将----廖锡龙
开国虎将,思南口音;鹰派大将,胆识过人;
反越击战,痛击敌人;中央军委,后勤部长。
1984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最可爱的人----当年阴山前线的虎将。
我们还得从1961年的那次自然灾害说起,91团4连奉命在贵州安顺、铜仁、遵义、德江、梓桐等5个县的12个点上担任内卫值勤。当时正值全国遭受自然灾害、农业欠收,该连进驻地也碰上了百年难遇的大干旱,群众吃水都很困难,该连一面值勤,一面帮助抗旱、保苗。
他所在的排在梓桐县,他们来到当时的和平生产队,帮助群众生产自救,并把自己的口粮送到了社员家里,部队战士们却自己上山采青杠子、挖野山菜充饥;年底庄稼成熟时,又碰上了当地的野猪横行,伤害人畜和庄稼,部队组织了打猎队,消除兽害。这件事迹在部队中广为传诵,群众称他为“铁汉子”。
在廖锡龙将军的从军路上,他能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一步地走到将军,现在成为中国军界最高层中央军委中的一员,实在是不易。
廖锡龙将军,1958年12月从贵州思南县应征入伍,他在军队服役六年的战士生活、十四年的基层军官生活,最终争取到了他在中越战争中大展全才的机遇,成为了中国新一代有代表性的将军,一位中越战争中最杰出的名将。
他于1978年11月回到了步兵第91团任副团长。11月底,中越关系紧张,该团接到进入一级战备的命令,他即下到基层组织指挥临战训练。12月31日,该团恢复为甲种团,79年元月开赴中越战争前线,于是已身为副团长的他有了在战场上施展才能的机遇。
日清晨6时30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出了那坚实而又洪亮的声音:“新华社奉中国政府之命发布严正声明,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对越南的武装挑衅被迫奋起自卫还击。”这声音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
中越战争在日凌晨打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对越南的公开宣战,战争全面在中越边境的2000多公里的漫长地区展开。廖锡龙是这一仗的最高现场指挥官。越军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军队会越过藤条河,在毫无征兆地情况下,突然袭击,开展了一场捕俘袭击战斗。当时身为副团长的廖锡龙身先士卒,在热带雨林的山地中,只身带上1名警卫员往返于穿插运动中的敌后主攻连与营部之间,这是需要足够的胆量和勇气的。后来,廖锡龙还背上一支从这场战斗重缴获来的、朝鲜造的铁把冲锋***来我们连队进行过战前动员,这只朝式冲锋***跟随廖锡龙打完了整个79年的中越战争。
1979年91团在中越战争中,是云南战线唯一荣获中央军委授予的“二等功臣团”的步兵团队。整个对越作战中,廖锡龙作为副团长被派往该团3营加强指挥(我团每一个步兵营都有一位副团长下派),战场上三营在他的指挥下作战勇猛,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营”,该营9连被授予“猛虎连”的光荣称号,三营还涌现了“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陶少文和“特级战斗英雄”李光辉。根据廖锡龙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部队撤回营区后仅一个月(1976年6月),廖锡龙被任命为91团团长。
1979年中越战争后,中央军委对这次参战的部队和人员很重视,各个军校都到参战部队招收了大批的战斗骨干。80年军委从长远考虑,决定在全军团一级的军官中选拔一批优秀的指挥员(对越参战部队更是重点)到北京军事学院学习,为中央军委第三梯队选拔苗子,作为二等功臣团的时任团长廖锡龙也被选上了。
胜利,对于一位高明的将帅来说永远只是一个开始!
1980年7月,廖锡龙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学府----北京军事学院,作为云南战区唯一一个二等功臣团,廖锡龙已是近四十的人(37岁),一年后,廖锡龙以7门课程6优1良的优秀成绩毕业于军事学院。当年,在我军举行的华北大演习中,他担任其中一个师的师长,出色地完成了演习任务。。***亲临现场观看了演习,中国新闻界对这次现代化地大规模地陆空协同演习做了大量的报道。廖锡龙也引起了中国军界上层的关注,内定他为中央军委。
1984年2月带领31师参加了者阴山作战。84年5月,***任命他为11军副军长(当时的人民日报登载“此命令是我军历史上少见的”);1个月后,又任命他为11军军长,统一指挥老山、者阴山作战。廖锡龙被评选为1984年全国十大新闻人物之一。
日,根据昆明军区向者阴山战区开进的命令, 何其忠副军长率领11军督导组,
廖锡龙师长率领31师(欠91团),开赴了者阴山战区,举世闻名的中越战争“两山战役”即将打响!
1985年昆明军区和成都军区合并以后,廖锡龙任成都军区第一副司令兼云南前线司令员。
2002年出任***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2003年出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第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
●外交部长----戴秉国
印江寒门,毕业外语;举荐东欧,半身世纪;
大器晚成,外交部长;朝核危机,挂帅斡旋。
“希望将来真的有更多的机会呆在贵州。那里山清水秀,贵州确实是一个很美的地方,贵州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很可以后来居上。”
&&&&&&&&&他对家乡贵州有深厚的感情。最令外界印象深刻的是,最近几次在中国举行的中日战略对话、中美战略对话,数次由北京移师贵州举行。戴秉国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使得对话在贵州的秀美风光中气氛宽松,另一方面也利用难得的外交机会推介家乡。
2001年1月份,贵州遭遇特大冰冻雪灾。他在贵州电视台上发表了讲话,鼓励家乡人民抗灾自救,他还与龙永图、叶小文等贵州籍高官一道为家乡捐款。早在十年前,任中联部部长不久,他按照中央的扶贫政策,申请到一百万元的扶持落后地区教育经费,为故乡印江县修建了一所中学。
戴秉国(1941年3月-),土家族,贵州省印江县人,中国职业外交官;四川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毕业,曾在外交学院进修。1973年6月加入中国***;是***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中央委员。现任国务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等职。
他出生在贫困偏僻的贵州省印江县的一个山村。家境贫寒的戴秉国,在幼年时就开始学做农活;但,父亲还是坚持让他在村里的私塾读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是靠国家的助学金读完中学的。1959年,戴秉国考入四川大学外语系。毕业前,他受学校推荐,参加国家外交学院研究生班考试,成为被录取的50人之一。
在外交学院短暂的进修后,25岁的戴秉国被选调到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工作,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职业外交生涯。先后担任外交部苏欧司科员,驻苏联使馆随员,外交部苏欧司副处长、处长等职。
1985年1月,44岁的戴秉国“大器晚成”,终获提拔,升任苏欧司副司长;一年后,接任司长。因此,戴秉国在1980年代中期,中苏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9年10月,戴秉国被任命为驻匈牙利大使;两年后,升任外交部部长助理;1993年12月,晋升副部长。
2002年底,朝鲜半岛核危机再度爆发。日,朝鲜公开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了应对危机,当年5月,戴秉国返回外交部,继续出任副部长(至2008年4月),挂帅斡旋“朝鲜核危机”;2005年3月,接替刘华秋,兼任国务院外事办主任。在任职期间,戴秉国一直扮演着类似“国家安全顾问”的角色,代表***处理外交大事,是中美、中日、中俄、中印战略对话的领军人物。
2008年3月,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戴秉国被任命为国务委员,并继续兼任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和中央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工作。
从1997年开始,戴秉国先后担任中联部部长,外交部副部长、党委书记,中央外办主任,在这三个单位都曾担任主要负责人,可以说对中国的全盘外交都了然于心。这一点,是其它外交官都难以比拟的。
戴秉国是中国老资格外交家、原外交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黄镇的女婿。在戴秉国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他自己的字:“正正派派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WTO功臣----龙永图
贵大毕业,经济大人;外贸部长,谈判专家;
首席代表,WTO双赢;入世功臣,博鳌秘书。
谈到入世之后,个人应该如何应对入世带来的巨变时,他强调,个人一定要树立一种竞争的意识。
⊙入世后,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会加快,每个人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所以,每一个人都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竞争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应对日后激烈的竞争。
⊙入世后,中国将处在一个更开放的环境,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要有一个更开放的心态。每个人都应积极地去了解国外事物、国情,站在更高的角度去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
“实际上,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世贸谈判中有许多共同的关切,如反对滥用“反倾销”,反对没有科学根据的歧视性的技术壁垒等问题。”
&&&&&&&&又是谁的努力把中国历史推上一个崭新的舞台?
8月18日下午,“2011中国贵州国际合作与西部发展论坛”在贵阳举行。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等国际知名人士出席论坛。他认为,贵州建设百花生态新城,是贵阳市城市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将成为贵阳城市发展中的一个质的飞跃。一个以风光秀丽的百花湖为中心的生态新城,将吸引国际大的跨国公司、商端产业和人才的聚集,从而使贵阳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安居、风光秀丽的“高原名珠”。建设百花湖生态新城,也是贵州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战略部署。
龙永图2007年再回母校“探亲”----贵州大学。“龙永图贵大之行师生座谈会”在外语学院会议室召开。龙永图回忆了在贵大的求学经历,并畅谈了人才培养问题。他认为:学校要为人才培养营造和谐氛围;青年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修养,将来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入世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这3年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生产总值(GDP)3年累计增长25%;外贸总额3年翻一番,这种速度世界罕见,中国世界贸易地位从2001年的第6位提高到2004年的第3位;入世3年也使我国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投资热土,过去两年,我国每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都超过500亿美元,今年有望首次突破600亿美元,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中国加入WTO三周年之际龙永图激情洋溢的说。
1943年5月出生于长沙。1965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外语系,1973年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曾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担任外交官,后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任职。1986年奉调回国,先后任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经贸部国际联络司司长。1993年调入外经贸部工作,
2001年11月,中国终于成功地加入了世贸组织。龙永图这位中国入世的功臣,以他的自信、果敢、从容与睿智,赢得了世界的尊敬。
龙永图面对美方代表拍案而起:在与美国人谈肉类进口问题时,美国人傲慢地说,美国的肉很好,不用你们检疫,你们中国的肉在我们美国只能做狗食。当时,龙永图觉得受到莫大的侮辱,拍案而起,“请你出去,我需要冷静一下。你必须道歉,否则我们没法谈下去。”。加拿大人杰夫瑞?盖特勒先生绝对该算中国入世最好的见证人,杰夫瑞说:“从没有一个国家加入世贸的过程像中国这样独特,其间的曲曲折折可以写成一本书。”(此一段落来源《中国改革报》)
2002年-2003年初担任外经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2003年初,龙永图辞去了外经贸部副部长的职务,出任非官方国际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致力于让博鳌论坛成为最活跃的国际经济论坛,成为全球研究亚洲问题最权威的智囊机构和高层次的对话平台。2003年底,龙永图被评为央视2003年度经济人物。
●IT富豪----任正非
商界首领,军人总裁;时代富豪,建设巨子;
野狼企业,华为狂才;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穷困是有大作为的人的第一桶金,饥饿感就是一个人不竭的动力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他感谢生活给自己的馈赠。他认为:“华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在高技术领域活下去更需要超凡的毅力。
美国《时代周刊》评价说,他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等卓著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并且正成为这些电信巨头“最危险”的竞争对手。英国《经济学人》的评价则是“它(华为)的崛起,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华为总裁,美国《时代周刊》2005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他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是中国内地唯一的入选者,和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苹果电脑CEO史蒂夫?乔布斯等跨国企业大腕相比肩。他是跨国巨头们的“眼中钉”;他是中国商界出色的“精神教父”,一篇篇警世名言成为业界争相传颂的“圣经”。敢于向跨国公司说“不”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
华为是一家十分独特的企业,其分散的股权结构、出众的国际市场业绩以及对自身形象和战略的严密保护,使得华为成为一条罩上了神秘面纱的“中国龙”。这条拥有十万之众的“中国龙”的精神核心----XXX,?激起了无数人的想象。
他说自己是“狼”,别人说他“更像沙漠上一只孤独的狐狸”。他是谁?他就是“华为之父”-------任正非。
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背景是任正非一生第一个决定性因素可谓“贫贱不能移”三年自然灾害仍然坚持读书。任正非对知识的追求,使他进入了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
1978年,从部队转业;1987年,创办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公司发展迅猛亿美元,成为中国市场GSM设备、交换机产品及接入系统的佼佼者,2000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3位,个人财产估计为5亿美元;1987年创办华为时,任正非已经43岁。
在进入部队之后,落实到技术钻研。当时贵州安顺地区有一个飞
机制造厂,是个军工企业,身为通讯兵的他被抽调过去,参与一项代号为011的军事通讯系统工程。当时中央军委提出要重视高科技的作用。任正非上进好学,有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因技术方面的多次突破,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1987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多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他,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4年之后,销售额达到1亿元,那一年华为有了100多名员工。同年,从一个代理商转向交换机生产商。
1992年,任正非孤注一掷投入C&C08机的研发,虽然是形势所逼,也可以看出他对技术的重视。当时身处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的核心地带,任正非不仅不为所动,而且对于股票和泡沫深恶痛绝。其实在他内心更多的是对知识、技术和真才实学的尊重。同样,把“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比例”写进《华为基本法》,也体现了他以技术立身的理想。
1997年访问美国公司时,在IBM任正非表现出更多的敬畏,而在贝尔实验室,则是“十分高兴”。“我年青时代就十分崇拜贝尔实验室,仰慕之心超越爱情。”他参观了大厅中的贝尔实验室名人成就展。1992年,华为员工已经达到200多人。
●江南巨富----沈万三
明朝巨商,富可敌国;七下云南,五走贵州,
滇黔古道,不朽商魂;对半筑城,点石成金。
明代“富可敌国”的江南巨商他与贵州有何关系?
600多年前,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故事----广为盛传。曾与朱元璋对半筑起南京城,点石成金的一方富候富得让朱元璋红了眼,于是便找个借口将他抄家发配江南。那么历史的真相如何呢?
《列传&后妃》孝慈皇后马氏传载:“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谏曰:‘妾闻法者所以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也。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注:指沈万三),戍云南(注:当时的云南包括贵州部分区域)。”
《列传&佞幸》纪纲记载:“天中故大豪沈万三,洪武中籍没,所漏赀甚富。其子文度,薄伏见纲,进黄金及龙角、龙纹被、奇宝、异锦、愿提为门下。”从这段叙述可以看到沈氏在朝庭抄家之后,子孙仍然富足。
明代初期像他这样富有程度的大富商,在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在当时那种年代背景下民族商业发展的状态与商人个人和家族的命运又会如何呢?600年来,民间有关他的话题长久不衰,其广泛的传播性、大众性、影响力,令人惊叹。
据记载,朱元璋抄他们家的时候抄出20亿两白银,如果按当时的物价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因该是大于6000亿人民币。就说比尔盖茨都没有他富有,连明朝的皇帝老子都没他多“人民币。”
传说:沈万三财富可敌国,家中金银有万万两之多足可填满周庄所有仓库!怪不得明皇老儿要“满门抄斩”追杀沈万山,在前几年周庄拍摄的电视剧《聚宝盆》,让亿万人知道了“沈万三”这个名字。从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中,特别是在贵州的活动足迹如在滇黔古道上发展马帮贸易等,确立沈万三在贵州开发史和中国经济文化史上的地位。
公元1413年,贵州立省,正是明初政府大规模往云贵高原屯军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贵州西北部、云南都统称为「滇」。沈万三入的滇,有可能是一个大地理概念。明洪武六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373年至1393年)间,沈万三主要在滇黔一线,其中在贵州生活了十五六年。天龙屯堡是沈万三之子沈茂居住地。在这个位于滇黔古道的屯堡山寨中,沈万三在沈茂家居住得最长,也是沈万三人生的最后家园。
沈万三在滇黔古道上的创业历程----马帮文化。他是滇黔古商道的开拓者,也是贵州马帮文化的缔造者之一。天龙屯堡老人都知道,沈家的马帮最有实力,多时可达几百匹,走得最远,阵容最庞大。民国年间,沈家的生意做到上海、昆明、四川和香港等地。应该说,是滇黔古道成就了沈万三的(第二次创业),从这个意义上讲,贵州是沈万三的人生福地,也是他的创业天堂。他兑现了13世纪末明代宁王沐英请奏朱元璋被获准时作的承诺:万三通理财,求帝拨万三父子入滇,为西路理财。
传奇的经历,曲折的人生。沈万三“成”也那个年代,“败”也那个年代,这是一代商人的历史悲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