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听到这话是否会觉得说话之人如此嚣张、狂妄自大究竟有多厉害? 戴良,东汉隐士、元代著名诗人。自小行为纵放不拘,母亲喜欢听驴叫,戴良就经常学驴叫让母亲高兴。母亲去世时,兄伯鸾住帐篷喝粥,不合礼的行为不去做,而戴良惟独吃肉喝酒,悲哀时才哭,但两人都面容憔悴。有人问戴良说:“您这样守丧,合乎礼吗?”戴良说:“合乎礼。礼是用来控制感情放纵的,感情如果不放纵,需要谈什么礼呢!吃美味而感觉不到甜美,所以造成面容憔悴的结果。如果口中吃不出美味,那么吃这些是可以的。”和他谈论的人没法压倒他。 戴良既才高旷达,且见解崇高新奇,所以大多惊世骇俗。同郡的谢季孝问他:“您自己看天下人谁可以与您相比?”戴良说:“我好比生长在东鲁的孔子、出生于西羌的大禹,独步天下,谁能够与我相比!” 他被举荐为孝廉,不去。又被司空府召用,满一年他还没去,州郡强迫他去。戴良于是故意用话搪塞,并去公府。他把妻子孩子全带上,走到半路,借机逃到江夏的山里。戴良悠闲自得,不去做官,最后长寿而死。 起初,戴良的五个女儿都有才能。每次有人求婚,戴良总是同意出嫁,用粗布衣服被子、竹箱木鞋嫁女。五个女儿能够遵守父亲的训诫,都有隐者的风范。这就是一个至死不事二主的坚定的殉道者的故事后人评价他为元末遗民的一面道统旗帜一位「神姿疏秀」慷慨激昂的诗人和作家一位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无所不精的学者今天要介绍的姓氏就是这位东汉隐士的姓氏【戴氏图腾】 戴是兵主蚩尤的族称。兵主蚩尤姓戴。戴由两部分组成,外面的「戈」代表兵器,即兵戈,为兵主战神的象征,下面是蚩尤的图腾像。下面的两只手表示供奉。所以在其头上插三根山雉羽毛,所以异与冀、翼、戴、傩为一字,是蚩尤头戴魁隗氏连山天齐阳鸟皇冠的象形。冀即河北,此乃兵主蚩尤氏族最早的发源地。崇祀蚩尤即为「戴」,转为「爱戴」。民间流传「宋戴一家」的说法宋氏与戴氏有何关系?来看看戴氏源流便可知道源流一 & &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纣王之庶兄微子启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料记载,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监之乱」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建都商丘。微子启逝世后,其弟仲衍嗣位为宋公。传至宋国的第十一位国君(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逝世后被谥为戴公。宋戴公传位于宋武公子司空),其余诸子以谥号「戴」为氏,形成戴氏一族。宋国执政的 华氏、乐氏、老氏、皇氏,四族统称戴氏。源流二 &&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国戴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一说在今河南省兰考县,鲁隐公九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其族人以国名「戴」为氏。戴国的都城戴城东距宋都(今河南商丘)仅有三十公里,近在咫尺,而西距郑国都城(今河南新郑)却远达数百里之遥,因此,郑虽灭戴,但因鞭长莫及,未能久占其地,故而戴国之地后被并入宋国。姬姓戴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及其部分国民为表示对故国的思念,即以故国名称为姓氏,形成了戴氏的另一支系。 另外,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源流三 & 改姓,据《鼠璞》记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周武王灭商以后,有不少殷(商)族遗民便以国名为氏,称为殷氏。还有一支源于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由此可见民间流传「宋戴一家」的说法并不无根据宋氏即是源自以国为姓的宋国贵族为微子启、微仲衍后人如此宋姓和宋戴公一脉的戴姓应属同宗因此戴姓始祖为宋国第十一位君主戴?宋戴公戴?宋戴公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氏。后世尊宋戴公为戴姓得姓始祖。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平常见的代姓是否和戴姓为同一个姓氏呢?难道 代姓是戴姓的简写?小闽来为你揭晓***简写一说,应不是无中生有。因「戴」笔画较多,便有人用简单的「代」来替代。而据相关史料记载,一些蒙古族、满族等人改姓戴,后来简写为「代」。另一种说法是,代国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小国,故址在今河北蔚县,公元前475年被赵国灭掉后,一些代国遗民便以代为姓。戴姓入闽主要集中在隋唐时期此期戴姓人口进入福建并流向台湾以外的全国各地 戴氏入居福建,始于唐初,唐高宗二年,其时,闽南一带,闽獠不服王化,组寇作乱,陈政 奉令入闽,以靖寇患,为岭南行军总管,率58姓军校士兵,其参将戴元理,河南光州固始人 ,屡树战功。仪风二年,陈政逝,其子陈元光袭父之职,戴元理继续留用麾下,辅助元光, 经历大小百余战,寇乱得以暂息,为此戴元理受到陈元光十分器重,并将其三女陈怀金配给戴元理之子戴群胄为妻,结成秦晋之好,陈元光逝后,其子陈响袭父之职,驻守漳州,戴元理逝后,其子戴群胄亦子承父志,辅助陈响,继续剿灭闽汕一带残余寇党,为开辟闽南,为闽南一带的安宁立下汗马功劳。在开辟漳州之后,便在福建落籍定居。戴元理、戴君胄 父子乃是戴氏入居福建之太始祖及始祖,戴门陈氏怀金为始祖妣也。 戴氏有个堂号就与上面提到的隐者戴良有关【独步堂】同【避贵堂】还有【谯国堂】东周时期,宋国贵族戴云升迁居谯郡,其后代留居于此,以谯郡为郡望,谯国堂号源此。不仅有【清河堂】还有【清华堂】【赐礼堂】【荣席堂】【紫薇堂】【注礼堂】【广陵堂】……除了上面提到的戴姓始祖宋戴公和元代诗人、东汉隐士戴良戴氏家族还出了不少文人墨客被称为一***据大师的戴震还有大家所熟知的「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戴望舒等都为中国文学做出重大贡献因此戴氏后人可要记牢戴氏家训戴氏家训存心 要忠厚,切勿刻薄。要诚实,切勿狡诈。尤要静养,切戒妄念。&敦伦 在家在国,长幼亲疏,恩义相维,情文备至。&谨言 勿恃敏妙,毋字诙谐,一切荒谬戏谑忤人犹显神怒其徵。失仪犹小,遗害者大。凡事关廉节情属疑议者,尤不可轻易。&寡欲 戒淫一节,储善中,谆谆诰诫,甚详且尽。即正色,亦有戒期,宜常读而时懔之。&惜字 男妇老幼, 皆当奉行,我辈读书,尤宜加倍。&学业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学。勿始勤而终怠,勿泛骛而浅尝。&互动问答你知道戴姓还有哪些名人?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参与互动小闽将在当中选取几位关注我们的朋友送出由【“天弟仁生”商贸有限公司】提供精美礼品哦!(被选中的朋友,我们将通过微信联系你们哟!)下期预告&&下期小闽将为您介绍“孙”姓的由来,大家记得关注呦~责编:小闽往期导航
3、黄帝与中华民族精神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奠基人 。黄帝时代,解决了人类衣,食,住、行问题,诸如制衣冠,造舟车,创文字,教蚕桑,种五谷等,使人们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黄帝时代的伟大功德,结晶成了黄帝精神,黄帝精神体现了方面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创造”,“奉献”,“团结”,这是黄帝时代宝贵精神的结晶,是促进人类进步发展的伟大精神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亿万黄帝子孙的“传家宝”。
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才创造出如“天下为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信条。这些都是永远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中国精神,它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规范我们言行的总则,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黄帝陵庙
1 历史沿革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秦统一六国后,又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庭,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当今,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已远远超过历代。
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民谣说:
汉朝立庙唐扩建,
到了宋朝把庙迁,
不论谁来坐皇帝,
登基都不忘祖先。
2 现状
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显得格外庄严雄伟。入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手植柏。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再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 “黄帝陵”碑石。侧有一高大古柏,即“汉武挂甲柏”,枝叶茂盛。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国民党元老程潜手迹。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碑亭东为碑廓,其中有历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
3 规划发展
应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要求,经国家批准,整修黄帝陵工程已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节)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动工建设。
整修黄帝陵工程的范围包容了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及其周围山水、城镇,面积达3.24平方公里,整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一是以黄帝陵、庙深刻的内涵为基础,通过整修黄帝使黄帝队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圣地;二是保证好现存的文物古足迹和古柏林,为古柏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建筑与天然山川水势相结合,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出“雄伟、庄观、肃穆、古朴”的气势;四是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追求汉代更古朴粗广的建筑风格,并使所有建筑风格形象力求统一。
整修工程规划确定了以黄帝陵、轩辕庙为重点保护范围,总体结构包括庙前区,庙品,功德场及神道,陵区,县城和外围景观六个区域。形成祭祀谒陵完整的建筑休系,其中庙院广场能满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点缀,增强人们对先祖的崇敬和对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是国内一流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并广泛征求了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意见。相信不久的将来,黄帝陵一定能成为全体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和力量的凝聚点。
(三) 历代祭祖活动
中华民族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祭祀黄帝的活动。现在能看能的史书记载:战国初期,秦灵公二年(公元前422年),开始恢复祭祀黄帝和炎帝。这是轩辕黄帝在历史上第一次由神的地位改为人的祖先。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祭祀轩辕黄帝规模最大,形式最隆重重的要算汉武帝刘彻,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于公元前封元年十月(110)年,率十八万大军,巡视朔方,威震匈奴,返回长安时,途经桥山,他看到高大雄伟黄帝陵,立即停止行军,备礼致祭,他令士兵一个一担土,一夜之间,在黄帝陵对面,堆起一座20米高的“祈仙台”。第二天,旭日东升,汉武帝命十八万大军,分布在马家山,印台山,桥山,三山军队面向黄帝陵,军乐四起,满山旌旗迎风飘展,汉武帝脱下盔甲,挂在一颗柏树上,缓步登上:祈仙台,默默向黄帝祷告,保佑汉室汪山永保平安,他自己也想早日成佩,像黄帝一样变龙升天。祭祀一毕,当日领兵返回长安。
司马迁写《史记》时,把这件事写进了《史记?禅书》。这就千百年来人们常说的“十八万大军祭黄陵”。汉武帝也没有成仙升天,却在桥山上留下了供后人攀台杯古的“汉武仙台”。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蒙古族坐皇帝的元朝,颁布过一道森严的保护黄帝陵庙法令。那是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泰定皇帝也孙铁木耳收到陕西中部县(今黄陵县)状子一案,状告轩辕庙保生宫火烧一案,泰定帝大怒:立即召集宫内文武官员上殿议论,应发告曰:“黄帝轩辕氏,乃我中华民族元祖,不论汉,满,蒙,回,藏,还是苗,瑶,彝,黎,藩,都要敬护我元祖陵寝,如有人放火烧宫,破坏陵庙,实属不赦。泰定帝说罢,由他亲自口授,命身边文官,用汉字写了一份蒙语圣旨,立即派臣骑日夜程,送往陕西中部县。
放牛、讨饭出身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委派身边重臣管勾甘带上他亲笔写的祭黄帝“御制祝文”前来祭祀.朱元璋还规定,今后祭黄帝祭文必须由皇帝本人执笔,并将每次祭陵“御制祝文”刻石留存。这是轩吉庙碑廊保存最完整的一份祭文:明嘉靖42年(公元1564年)十二月三日,嘉靖皇帝朱厚燠,听取回京的官员说:地方官府在黄帝陵庙乱征粮税一事,“嘉靖皇帝”大怒,说:国朝再穷,亦不能征收黄帝陵庙粮税。即降旨,免除黄帝庙一切粮税,重拨银两修筑了轩辕庙。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十六日清圣祖康熙亲笔用满文写了一份祭黄帝祭文,身边大臣看后,建议康熙译成汉文,康熙皇帝接受了这个建议,汉满文字一并刻立在一座石碑上,至今放在轩辕庙碑廊里。
一九一一年在武汉三镇暴发“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封建体制,建立中华民国,一九一二年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年二月委派由十五人组成的祭黄帝陵代表团,临行前孙中山连夜赶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祭陵祠。
一九三七年,正值抗日战争高潮,国共两党抛弃前嫌,为了共同抗日,四月五日两党互派代表来到黄帝陵前,各自读了祭文。这对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唤起四万万民众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因而载入了史册。
一九九二年,在中央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整修黄帝陵工程于四月四日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动工建设。中央还先后派要员到黄帝陵参加祭祖和整修指导工作。
所以,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不论金人执政南宋,蒙古族当皇帝的元朝,汉族人坐皇帝的明朝,满族人执政的清朝,都没有忘记祭祀自己的伟大祖先--轩辕的丰功伟绩。正如民谚所讲的“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所以,在黄帝陵庙里,没有政治可言, 没有党派之分,更没有阶级斗争。因为我们都是黄帝子孙。至于个人和各个历史朝代在历史长河里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述,先祖圣地不许谈这些,历代前来祭祀黄帝的大小官员,不论乐官有多大,不论你是坐轿或骑马,在黄帝陵前下马石跟前,必须下轿、下马,现代人不骑马,但坐小轿车,必须在“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前停车,不许跨越雷池一步,否则,当场就会受到众人指责。。
2 海内外捐资重整天下第一陵
随着改革开放和海峡两岸交流的发展,海外华人寻根拜祖不断涌向黄帝陵,千里万里,千叩万叩,区誓于始祖陵前。
相关问题大家都在看最新提问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皇帝大战蚩尤的那场战争,发生在什么地方?_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