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军事思想发展的前提辅助防御学怎么显示无前提条件啊

小木虫 --- 500万硕博科研人员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高技术条件下提高作战决策质量的几点思考作者: 收集于网络
新军事革命使作战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联合作战已成为赢得现代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对于指挥人员来讲,如何提高联合作战决策的质量已经成为指挥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联合作战决策与一般作战决策相比,决策的层次更高,涉及的范围更广,所受的制约因素更多,对决策质量的要求也更高。决策一旦发生失误,将直接影响战役乃至战争进程和结局。本文就高技术条件下如何提高联合作战决策质量作初步的探讨。&
实现情报资源共享,是提高作战决策质量的有效途径
情报资源是制定作战决策的基本依据,联合作战决策由于涉及面比较广,因此情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大的方面说,“情报是制订全部政策的基石”;从作战角度看,“缺乏情报等于拳击手在拳击场上被蒙上了眼睛。”无论其它条件如何齐备,没有充足而及时的情报,提高决策质量就是一句空话。对于作战指挥来说,情报的作用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但没有经历过实战的人,对情报的重要性往往缺乏真切感受。在训练和演习中,情报是由上级或导演机构提供的。长此下去,指挥员就容易养成坐等情报或向上级要情报的习惯,不重视或不善于组织情报工作。一旦战事发生,必然会因情报保障不力而不能按时作出决策。
任何作战决策都离不开情报保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联合作战决策对情报的依懒性更大,要求更高。美前参联会主席鲍威尔曾说过:从来没有哪位作战指挥官能象我们的战场指挥官那样全面而完整地了解其敌手,“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的情报支援工作是非常成功的。海湾战争,美军投入的情报力量除了侦察卫星和预警飞机以外,还有3个军事情报旅,8个军事情报营,5个军事情报连,共计1万人。从侦察兵所占比例看,原苏军摩步师侦察人员占编制总人数的5%左右,美军为8%左右,我军的这个比例要少得多。我军情报工作的差距不仅表现在侦察兵力少,侦察手段高技术含量不足上,而且表现在情报体制和情报观念上。侦察力量本来就少,在使用上又存在着体系分割、重复侦察现象。情报的一体化尚未实现,远不能实现情报共享。情报处理能力也比较差,处理手段跟不上侦察手段的发展。情报不经过处理是不能使用的,未经处理的情报信息,如传感器发来的电磁信号,是人工不能识别的。可以识别的情报不判明其可靠程度也不能贸然使用。
要搞好联合作战决策的情报保障,在硬件上,要适当加大投入,把情报侦察装备的发展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切实提高侦察手段的高技术含量。从我军目前的情况看,加大投入,优先发展情报侦察手段,不仅是提高我军整体作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联合战役决策质量的关键一环。航天侦察,要加速发展具有实时侦察和实时传输能力的侦察卫星,以及分辨率较高的侦察卫星;技术侦察,优先发展战场雷达、战场监视电视系统、无人侦察等先进侦察装备;部队侦察,要优先发展单兵侦察、夜视、观察器材及其信息传输器材,尽快改变地面侦察手段单一、效能低下的状况。在体制上,要分层次建立一体化的情报网络,统一使用情报力量,综合运用电子侦察、航空航天侦察、部队侦察、谍报侦察和人民群众侦察等各种侦察力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种情报资料。要把战区范围内的诸军兵种侦察情报系统联成一体,实现情报联网发挥整体效能。确保掌握作战对象的作战企图,作战编成与部署,主要作战方向,可能采取的基本作战方法,主要武器装备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种类与数量,以及战场态势等。特别要查明敌指挥与通信枢纽的位置,远程高效打击兵器的配置及其可能的动向,作战物资的储备及输送路线等。总之,要为指挥决策提供足够的情报,要重视改善情报传递和处理的及时性、有效性。情报处理手段,可分为文字处理、图像处理、数据处理三个子系统。情报是C3I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报处理系统的建设要真正在C3I系统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现在情报临界时间越来越短,如果处理不及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获取的情报就将失去其价值。这一点,在情报体制和情报系统建设过程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改善辅助决策水平,是提高作战决策质量的基本方法
现代联合作战决策,就其复杂性或难度来说,已经超过了个人的智力所能达到的极限。因此,提高联合作战决策质量,除了建立良好的情报保障体系外,还要借助当代最强大的智能工具——计算机,实现计算机辅助决策。
战区级自动化指挥系统,是联合作战决策的支援系统,必须加大投资强度,尽快形成决策能力。计算机辅助决策,是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军指挥自动化系统经十几年建设,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计算机辅助决策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与指挥需求结合得不很紧,没有突出辅助决策这个核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作战指挥出题目,自动化系统建设做文章,但现在在一些单位往往是两层皮,结果把指挥自动化搞成了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这“两化”虽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并不能提高指挥质量。它可以很快地把一个正确的命令通过系统传达下去,当然也可以把一个有错误的命令十分快捷地传达下去。要提高指挥质量,就必须向计算机辅助决策的方向努力,这是指挥自动化建设的高级阶段。
辅助决策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即预案检索方式、作战模拟方式和专家系统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计算机辅助决策初级形态。预案检索,就是预先拟定若干作战方案,储存到计算机里,战时根据战场上出现的情况,迅速查阅并选出一个最适合当时情况的方案,略加修改,作为作战决策方案。这种方式实质是把战时工作放在平时来做。在三种辅助决策形式中,这种方法最具有现实性,是走向高级阶段的可行通道。
作战模拟方式,实际是为决策者提供一个作战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可以模拟作战环境,对预选方案进行实验和检验,发现和弥补其缺陷。计算机作战模拟为指挥员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一种高效率的实验手段。
专家系统方式实际是人工智能方式。它最大的长处是可以根据输入的情况,迅速生成决策方案。在利用专家系统辅助决策时,只需把战场态势和有关情报输入到专家管理系统中,专家管理系统就可以通过调用知识库中的知识和数据库中的数据,运用逻辑库中的规则,对各种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分析,临时生成决策备选方案。作战模拟通常作为专家系统的组成部分,在专家系统生成备选方案以后,对其进行模拟、实验、评估,为指挥员修改和选择作战方案提供依据。
然而,军事专家系统只能辅助而不能代替指挥员决策。计算机只能按事先确定的程序运行,不具有创造性,而决策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计算机所做的一切,都是指挥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教给它的,专家系统的建立离不开指挥人员的参与,指挥员永远是决策的主人。
加强指挥人员培养,是提高作战决策质量的重要手段
“高技术条件下提高作战决策质量的几点思考”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指挥对指挥员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从联合作战指挥的特点看,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要有很强的战略意识。***同志对这个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把战略意识当作指挥员特别是战役指挥员的必备素质。这一点,对于联合作战指挥员更加重要。因为局部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越来越显示出这样的特点:战役、战斗与战略的界限模糊,在大多数情况下,战役、战斗目的就是战略目的,战役、战斗目标就是战争目标,战役、战斗指挥权向上提升,战略指挥权向下延伸,战役、战斗上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斗争的全局。指挥员要具有很强的战略意识,才能深刻理解并创造性地贯彻统帅部的战略意图。
二要有很高的作战素养,要掌握联合作战理论。联合作战不能用哪个军种的理论来指导,只能用联合作战理论来指导,所以,联合作战指挥员必须真正掌握联合作战理论。还要有驾驭作战全局的才能。为此,联合作战指挥员必须具有丰富的军种知识,最好达到通晓三军的要求,这样才能克服单一军种观念,正确地筹划指挥联合作战,有效地组织各种作战力量,达成作战目标。对指挥员的要求也适用于高层指挥机关的参谋人员。因为指挥员的决策是由他们辅助完成的。要培养出一批熟悉两个以上军种的高层参谋人员,由他们辅助指挥员决策。
三要有良好的决策品格。决策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但非智力因素对决策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决策品格就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它表现在许多方面,最重要的是两点:首先是善于听取各个军种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的意见。高质量的决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决策越复杂,决策者对决策群体的依赖性就越大。指挥员要有民主作风,广泛吸收各方面建议。但要有主见,善于吸纳其合理的成分,切忌被无真知酌见的建议所左右。其次是敢于负责。指挥员的决策是在个人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指挥员的压力主要不在于此,而在于他承受着千军万马生死攸关的重大责任。伟大的决策总是难产的,决策的过程是高度紧张的过程。实战决策与想定作业和军事演习决策是两回事。平时的决策失误不损一兵一将;而实战决策的失误会造成成千上万名将士的无辜牺牲,甚至会输掉一场战役,而这场战役可能是他一生所指挥的唯一一场战役,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这种情况下,敢于为决策的全部后果承担责任,就是指挥员坚强意志的重要标志。有人认为冷兵器时代,指挥员横刀立马冲锋陷阵需要勇敢;在高技术条件下,指挥员在坚固的地下指挥所守着大屏幕指挥作战,勇敢不再重要了,这种看法的片面性显而易见的。指挥员的勇敢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大智大勇,它不仅表现在不怕牺牲上,更重要的表现在敢于负责上。这种负责精神,就一个局部来讲,表现为对战役的成败和部属生命的高度负责;就全局来讲,更多地反映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高度的使命感。
提高指挥员的战役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国前国防部长切尼在总结海湾战争经验时说过:“培养一名能够指挥一个师作战的将官需要25年时间,培养一名高级士官,使之达到我们今天需要的水平,要花10~15年时间。”培养指挥战役作战的高级指挥员就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正如刘伯承元帅所说,“军官的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我们可以花大价钱买一批世界级别的球员去赛场上棒杯,却买不来一名指挥员替我们指挥作战。军官只能靠自己培养,而且只能靠和平时期培养。高级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未来意识、超前眼光,真正按照未来高技术战争的要求去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指挥人才,不仅不会被未来战争淘汰,而且会在未来战争指挥和战役指挥中游刃有余,稳操胜券。
“高技术条件下提高作战决策质量的几点思考”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栏目更多导读: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西北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
【摘要】:宋室在南渡以后抵抗金兵入侵的过程中,从西到东,构筑起川陕、荆襄和江淮等三大战区。在此期间,南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对三大战区分别展开针对性建设,从而把三大战区对金战争初期形成的战斗力常态化。这个过程与南宋国祚共始终。就地理区位看,江淮战区起着掩护江浙和南宋行在临安之重要作用,因此,地处江淮前沿的两淮地区(即南宋淮南东、西二路)自然成为江淮战区的重心。
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就是对南宋在两淮地区的一系列军事建设措施的总括性描述,涵盖其防御策略、军事制度和防御工事等方面。南宋的两淮防御策略,从最初的防江防淮之争,到江淮并重,再到实际执行过程中重淮轻江,最终确立了防淮的整体战略。在具体执行的层面包括:水、步、马诸兵种联合;允许、鼓励民间武装发展:重视城池、关隘、渡口等固定防御工事建设等内容。其中,山水寨更是两淮特有的防御形式。南宋初期,两淮地区军事指挥系统所设立的都督、宣抚使和制置使等,皆带有中央派出性质。此后,这些指挥系统逐步常态化,其军事便宜行事权,亦最终固定化,而宣抚司、制置司等,也最终成为军、政、财、法等权力趋于集中的新一级地方行政级别。至于两淮地区的军队,最早的是原东京留守司部队和御营司部队,之后是诸大将部队,再后来是都统司军。南宋中期以后,地方新军成为主力。这期间,还有中央三衙禁军,他们主要屯驻在重点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淮河南岸、沿江北岸的口岸等。
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在军事思想、军事制度以及军事地理诸方面,皆有鲜明特点。两宋军事思想的总特征是“守内虚外”,南宋两淮地区战略特点是定点防御,重视防御工事建设。军事制度方面的特点是文臣统兵,军、政、财、人事等权力趋于集中。军事地理方面,南宋两淮防御工事的建造和布局特点是水陆结合、点线结合,在空间结构上呈现出纵向与横向两种形态。
从整体来看,川陕、荆襄、江淮三大战区之作用难分轻重主次,它们彼此不可或缺,彼此互为唇齿。南宋政府一直在研拟优化三战区互动策应问题,但是,限于主客观条件,一直未臻完善。至于两淮之间,虽然它们在大多数时间里是分开的,但史料证实,在非常时期,宋廷还是会把它们合为一处,统筹兼顾。究其缘由,宋廷在危机时期还是主张由一个地方大员统一整合政治、军事和经济资源,以更好发挥江淮战区拱卫临安的重要作用。
由于南宋把两淮看作军事前线,所以,凡两淮事务军事优先。这样,南宋对两淮采取的经济措施极为有限,主要就是军队屯田,对百姓大多时候是休养政策,不加干预。总之,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主要发挥保护临安大后方的军事作用,对两淮地区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只是起了有限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K245【目录】:
Abstract5-11
一、选题的原因和意义11-13
二、研究现状13-16
三、基本研究思路和架构16-20
四、创新和不足20-22
第一章 南宋两淮自然地理及其军事意义22-32
第一节 两淮自然地理条件22-27
一、两淮地势和气候特征22-24
二、两淮水系分布24-27
第二节 两淮自然地理的军事意义27-32
一、两淮地形对军事防御体系的影响27-29
二、两淮水系的防御功能29-32
第二章 南宋两淮防御策略32-59
第一节 宋朝国防思想概述32-38
一、北宋消极国防战略的形成和贯彻32-34
二、南宋国防战略分析34-36
三、守内虚外国防战略评价36-38
第二节 南宋两淮防御战略战术38-59
一、防淮与防江之争38-42
二、南宋两淮防御战略42-48
三、南宋两淮防御战术48-55
四、两淮防御策略的应用----以山水寨防御为例55-59
第三章 南宋两淮防御工事体系(一)----沿淮沿江横向防御工事体系59-82
第一节 南宋两淮防御工事体系探析59-68
一、两淮防御工事体系的分布特点59-62
二、两淮防御工事体系的成因62-65
三、两淮防御工事体系的历史地位65-68
第二节 南宋两淮沿淮防御工事体系68-74
一、淮河水势68-71
二、控淮瞰泗----招信军(盱眙)防御部署71-72
三、淮西屏障----光州防御部署72-74
第三节 南宋两淮沿江防御工事体系74-82
一、淮东沿江防御工事体系74-76
二、淮西沿江防御工事体系76-82
第四章 南宋两淮防御工事体系(二)----沿金军进兵路线纵向防御工事体系82-102
第一节 两淮东线防御工事体系82-91
一、俯江制淮----扬州城防御部署83-85
二、南北必争之地----楚州(淮安军)防御部署85-89
三、扬楚运河沿线的其他防御工事89-91
第二节 两淮中线防御工事体系91-97
一、濠梁遮蔽----濠州防御部署91-93
二、淮江捷径----滁州防御部署93-94
三、江防要地----和州防御部署94-97
第三节 两淮西线防御工事体系97-102
一、淮西必争之地----寿春(安丰军)防御部署97-100
二、两淮交通中枢----庐州防御部署100-102
第五章 南宋两淮防御工事体系(三)----山水寨及其他军事设施102-113
第一节 南宋两淮山水寨的发展历程102-107
一、在宋金战争中兴起102-103
二、在绍兴年间的初步发展103-105
三、南宋中期以后进一步完善105-107
第二节 南宋两淮其他军事设施107-113
一、比较宽裕的部队营房107-108
二、用作放牧的扬州、和州牧场108-111
三、沿江烽火台111-113
第六章 南宋两淮军事指挥系统113-141
第一节 南宋两淮军事指挥系统的形成和变化113-122
一、杜充防守江淮始末113-115
二、建炎绍兴之际两淮其他军事指挥官115-118
三、南宋初年两淮军事指挥系统的混乱118-121
四、南宋中后期两淮军事指挥系统121-122
第二节 南宋两淮军事指挥系统的运行122-129
一、两淮军事指挥系统与南宋中央政府的关系122-125
二、两淮军事指挥系统内部运行机制125-128
三、两淮军事指挥系统运行的一般特点128-129
第三节 南宋两淮的军事力量129-141
一、南宋两淮地区军队和兵种129-132
二、布防区域132-134
三、南宋在两淮地区的兵力分配134-141
第七章 宋金和战进程与两淮军事防御体系的调适141-153
第一节 绍兴和议前后南宋在两淮地区的军事防御141-143
一、绍兴十年宋金第一次战争141-142
二、绍兴十年宋金第二次战争142-143
第二节 隆兴和议前后两淮军事防御体系的被动形成143-148
一、金海陵王攻宋143-146
二、隆兴北伐后的金军反攻146-148
第三节 嘉定和议前后两淮军事防御体系的营建148-153
一、开禧北伐后的金军反攻148-150
二、金宣宗南下拓地150-153
第八章 南宋两淮军事防御体系的历史作用和效果153-172
第一节 文臣统兵体制的恢复与加强----以李曾伯守淮事迹为中心153-165
一、南宋中后期两淮军事防御体系的特点154-157
二、李曾伯守淮事迹述论157-165
第二节 南宋两淮军事防御体系的评价165-172
一、与川陕、荆襄两防区的比较165-168
二、南宋两淮军事防御体系营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168-169
三、两淮地区的特殊性169-172
结论172-177
参考文献177-18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83-18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小波;[D];渤海大学;2012年
于雷;[D];辽宁大学;2012年
陈颖;[D];延边大学;2013年
彭锋;[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柴静;[J];安徽史学;2000年01期
靳华;[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崔英超,张其凡;[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周宝珠;[J];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5期
李蔚;[J];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陈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张其凡;[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黄德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陈峰;;[J];历史研究;2006年06期
陈峰;;[J];历史研究;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建根;[D];复旦大学;2007年
王青松;[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郑丽萍;[D];河北大学;2009年
黄登峰;[D];河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继业;[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陈艳;[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文澍;[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张崇琛;;[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朱锐泉;;[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巩聿信;;[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赵爱华;;[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邹立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陆军;;[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石志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吴敏;田益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桑扎;贡保扎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张晓琦;;[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刘珊珊;;[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万明;;[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刘明杉;;[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王金根;许继清;;[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龚武;;[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周后福;张苏;张美根;钱玉萍;;[A];大气物理、云雾物理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经验交流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建军;[D];河北大学;2009年
陈玉忠;[D];河北大学;2009年
王凯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孙永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胡雪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邢培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刘宝春;[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马银华;[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冯世明;[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尉博博;[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轶芳;[D];河北大学;2007年
古家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赵立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张博;[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黄运刚;[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彭慧蓉;[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王英娜;[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刘晓娜;[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王淑文;[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业耀,谢刚;[J];安徽史学;1997年04期
李本红;钱建状;;[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肖建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何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李传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李传印;[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1期
靳华;[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彭庭松;;[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韩隆福;[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朱玉周;;[J];沧桑;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任崇岳;[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辉;[D];复旦大学;2005年
白晓霞;[D];暨南大学;2006年
彭庭松;[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玲;[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李晓康;[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彭朝阳;[D];四川大学;2003年
王茂华;[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郑全蕾;[D];安徽大学;2004年
王青松;[D];河北大学;2004年
胡建升;[D];南昌大学;2005年
陈艳;[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林伯钦;[D];华侨大学;2007年
董碧娜;[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鑫义;[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周崇云;[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周怀宇;[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李修松;[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王鑫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周怀宇;[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周怀宇;[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吴海涛;[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李修松;[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卞利;[J];安徽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玉雪;[D];复旦大学;2003年
余蔚;[D];复旦大学;2004年
王福鑫;[D];河北大学;2006年
何玉红;[D];四川大学;2006年
姚建根;[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宁倩;[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马继业;[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白宏刚;;[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林永匡;;[J];安徽史学;1986年03期
赵毅;[J];史学集刊;1991年02期
赵梅春;;[J];文史知识;1997年07期
吴海波;李曦;;[J];唐都学刊;2006年01期
张逍荭;;[J];文物世界;2008年06期
王卫华;;[J];工会博览(社会版);2010年01期
陈万宏;;[J];剧影月报;2010年01期
张连生;;[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王瑞平;[J];中州学刊;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爱生;;[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2008年
于鹏;宋传中;;[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冯爱琴;;[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吴海波;;[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张金铣;;[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朱文伟;随峰堂;王陈香;;[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朱文伟;苏永荣;孙贵;陈伯年;俞显忠;;[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卢相忠;张庆武;;[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8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C];2008年
王波;;[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章书范;;[A];钱币文论特辑(第二辑)[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大鹏;[N];中国煤炭报;2009年
陆列嘉;[N];安徽日报;2007年
中信金通证券
钱向劲;[N];证券时报;2007年
尹锋;[N];华夏时报;2008年
周玉奇;[N];中国文化报;2006年
冯开平;[N];安徽经济报;2006年
陈开云;[N];中煤地质报;2008年
华东电网公司总经理 帅军庆;[N];华东电力报;2009年
熊远帆;[N];湖南日报;2009年
柏松;[N];淮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燕来;[D];西北大学;2010年
王翘;[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曹金娜;[D];南开大学;2013年
孙明;[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张国硕;[D];郑州大学;2000年
穆渭生;[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于默颖;[D];内蒙古大学;2004年
涂刚;[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王俊霞;[D];西北大学;2010年
史兵;[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筱;[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秦?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韩为静;[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王万祥;[D];扬州大学;2010年
刘阳;[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匡伟;[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赵本亮;[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郭秋娟;[D];苏州大学;2009年
李严;[D];天津大学;2004年
邓群;[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400-819-82499
服务***: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