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作文 【范文十篇】
国家公祭日作文
范文一:今年12月13日,是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年初以专门决定形式设立的,从而为国家公祭日提供了国家法律 的确认和保障。此次设立国家公祭日,来自民间的长期呼吁、政协的连续提案、中日关系的曲折反复以及国家重建历史与政治认同的明确意向。今年的12月13日作为国家首个公祭日,其系列祭奠活动更是凸显出国家重建历史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政治意识与政治意志。此次关于公祭的国家实践,将南京大屠杀祭奠活动从民间与地方政府层次提升至国家层次,对于塑造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具有积极意义。国家公祭日是二战后各国反思和转化战争遗产的普遍国家实践,已构成国际惯例。公祭形式上,各国政要及民众开展大规模的集体敬献花圈、公开演讲等活动,在 共同仪式中强化“想象共同体”(民族)的命运意象和实在性。我国关于二战的历史纪念活动,以南京大屠杀为例,长期处于民间和地方层次,比如XX市的纪念活 动从1994年开始坚持了二十年,但由于缺乏国家公祭的法律安排,在规模与影响力上颇有不足。与之对照的是,作为侵略国与战败国的日本,每年在国内以原子 弹事件展开战争祭奠。现代的国家认同已发展出两个基本层次:一是民族文化层面,以历史命运共同体和民族主义精神为内核;二是政治法律层 面,以宪法与公民权利为内核。各国基于民族国家利益与历史理性,均交叠运用这两种层次不断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团结。如此,则今年12月的首个 宪法日和国家公祭日,当可共同作为国家认同建构现代化的新思维与新进路。关于国家公祭日的具体活动形式,各国具有大致相近的实践与安 排,比如国家领导人敬献花圈并发表演讲,群众自发集会开展纪念活动。XX市将继续以往的“集体默哀一分钟”的安排,但国家层面的祭奠活动显然会因为公祭日 的国家化而升格,形成公祭日新的祭奠传统。同时,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沟通交往特征,网络公祭亦成为国家公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同主题的国家公祭只是国家的一种特别倡议行为,对历史的纪念与承受仍应寄托于民间层次和日常实践。近年来围绕抗战史的民间纪念活动有所进展,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国家战争公祭的素材、土壤和民意基础,较为突出的是四川“建川博物馆”中的抗战史主题馆。实际上,以抗战为主题的国家纪念活动历来受到中日关系变迁的影响。在此次公祭日之前,国家与民间对抗战史与抗战影视生产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一直颇为强劲。 中日关系在友好主题与历史反思主题之间存在较大张力,近年来更是因为钓鱼岛事件和日本政治右翼化引发两国关系紧张,从而在背景与动力上助推了国内抗战叙事 的强化以及公祭活动的国家化。日本的战争公祭,除了原子弹主题外,靖国神社参拜亦是年度化重镇。此次国家公祭,当可视为对日本历史态度及战争公祭行为的回 击。不过,此次公祭的意义除了既有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历史认同之外,还应该有超出事件本身的宏阔意义。战争公祭在国际关系意义上表 现为一种民族主义对抗,这作为外交斗争和政治博弈的对等手段是必要的,而在内政意义上亦可起到强化爱国主义的政治认同效果。这些正面精神有其效度,亦有其 限度,不可漠视,亦不可失当。在中国和平崛起与依宪治国的当代,国际层面仍奉行和平与发展主题,内政层面则应坚持依法治国和有序民主的 基调,赋予整体国家精神以一种必要的结构均衡感、宽和威严气质和现代价值取向。同时,着眼东亚和平建构大局,中日和解仍然是两国乃至于东亚和世界和平发展 的规范愿景,是中国承担负责任大国角色和真正崛起的地缘政治基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历史负责的最好方式就是对当下国家与人民的自 由和幸福负责。国家公祭被编织进历史与现实、外交与内政、民族与个体、国家与社会、区域与世界的复杂关系和张力之中,其意义纷繁,价值流变,激情与悲情互 生。然个中不变者,乃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与苦难奋斗精神,亦有矢志和平与追求历史正义的正当意志,更有内修文德法度、外协近邻万邦的复兴之志。如此,则亡 灵可慰,外敌可遏,和平可期,大国气象可成。
范文二:国家公祭日作文星期日,我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从正门进去,便于工作可以看见和平大钟。和平大钟重6.6吨,上面雕刻着50朵梅花与“和平”字样。在大钟的四周还有一群群和平鸽忽飞忽落,象征着世界和平。顺着宽阔的道路往前走,就来到了“万人坑”前。在万人坑旁是不可以嬉笑打闹的,否则就是对死者的不尊重。许多人在外面买来了一束束鲜花摊放在地上,还点燃了香。万人坑旁显得庄严肃穆。坑里是一具具白骨,有的完全暴露了,有的被沙半掩着,还有的骨头被破坏了,上面留下了痕迹。在玻璃柜里陈列着铁钉等日军用来杀人的器具。现在南京发现的好几处“万人坑”、“千人冢”经过鉴定,证明都是日寇集体活埋人的地方。日军还进行了残酷的杀人竞赛。在紫金山下,向井和野田展开了比赛,他们挥舞军刀,一路砍杀,惨不忍睹,比赛结果,野田砍杀105人,向井则以106人获胜!日军还用剖腹、挖心、砍头、火烧、活埋等惨绝人寰的手段进行了大屠杀……这都是在陈列馆里记载的事实。在这里有一句话使我忘不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是啊!当时中国贫穷落后,武器远远不如日本的先进,但日本依然被打败了,这是为什么呢?
范文三:第一个国家公祭日作文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公众舆论和民间人士呼吁已久的纪念日,它的设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深远的影响。
第一,确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对南京大屠杀中大量死难同胞的告慰和尊重。让他们知道,那些杀戮、逞凶的日本法西斯军队已经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那些发动战争元凶的甲级战犯已经遭到了应有惩治,后来的人们知道并同情他们的无辜和苦难。这种告慰和尊重是人类良知的重要体现。南京大屠杀是全世界公认的 历史事实,是日本帝国主义当年强加给中国人民、南京地区人民野蛮的杀戮,深重苦难。在四十多天的时间内,三十多万同胞死于非命,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惨 剧,也是人类历史上的悲惨一幕。不忘记这段苦难的历史,我们才知道今天和平的宝贵。只有使我们的国家强大、民族强大,才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够制 止不义的侵略战争,更好地承担起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
第二,这是对否定南京大屠杀右翼复辟势力的庄严警告和法律压制。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国际上,总有那么一股为纳粹主义、为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翻案的极右翼势力。他们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存在,美化 侵略战争的历史,与世界和平、人类良知、历史进步悖逆而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再一次以法律的
形式向世界郑重宣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罪行不可否认,表明全中 国和全世界人民,没有忘记人类历史上那最丑恶的血腥屠杀一幕。同时,这也是对日本右翼复辟势力的庄严警告和法律压制。任何企图复辟军国主义的势力,任何企 图推翻战后国际新秩序的政策,都不可能得逞。中华民族已不再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现在我们不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已经更加强大。否定南京大屠杀的邪 恶势力只能作为历史前进中的小丑而存在,他们悖逆于历史的事实,悖逆于历史的规律,永远不可能得到上苍的褒奖而真正做大做强。
今年12月13日,是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年初以专门决定形式设立的,从而为国家公祭日提供了国家法律 的确认和保障。此次设立国家公祭日,来自民间的长期呼吁、政协的连续提案、中日关系的曲折反复以及国家重建历史与政治认同的明确意向。
今年的12月13日作为国家首个公祭日,其系列祭奠活动更是凸显出国家重建历史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政治意识与政治意志。此次关于公祭的国家实践,将南京大屠杀祭奠活动从民间与地方政府层次提升至国家层次,对于塑造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具有积极意义。
国家公祭日是二战后各国反思和转化战争遗产的普遍国家实践,已构成国际惯例。公祭形式上,各国政要及民众开展大规模的集体敬献花圈、公开演讲等活动,在 共同仪式中强化“想象共同体”(民族)的命运意象和实在性。我国关于二战的历史纪念活动,以南京大屠杀
为例,长期处于民间和地方层次,比如XX市的纪念活 动从1994年开始坚持了二十年,但由于缺乏国家公祭的法律安排,在规模与影响力上颇有不足。与之对照的是,作为侵略国与战败国的日本,每年在国内以原子 弹事件展开战争祭奠。
现代的国家认同已发展出两个基本层次:一是民族文化层面,以历史命运共同体和民族主义精神为内核;二是政治法律层 面,以宪法与公民权利为内核。各国基于民族国家利益与历史理性,均交叠运用这两种层次不断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团结。如此,则今年12月的首个 宪法日和国家公祭日,当可共同作为国家认同建构现代化的新思维与新进路。
关于国家公祭日的具体活动形式,各国具有大致相近的实践与安 排,比如国家领导人敬献花圈并发表演讲,群众自发集会开展纪念活动。XX市将继续以往的“集体默哀一分钟”的安排,但国家层面的祭奠活动显然会因为公祭日 的国家化而升格,形成公祭日新的祭奠传统。同时,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沟通交往特征,网络公祭亦成为国家公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同主题的国家公祭只是国家的一种特别倡议行为,对历史的纪念与承受仍应寄托于民间层次和日常实践。近年来围绕抗战史的民间纪念活动有所进展,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国家战争公祭的素材、土壤和民意基础,较为突出的是四川“建川博物馆”中的抗战史主题馆。
实际上,以抗战为主题的国家纪念活动历来受到中日关系变迁的影响。在此次公祭日之前,国家与民间对抗战史与抗战影视生产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一直颇为强劲。 中日关系在友好主题与历史反思主题之间存在较大张力,近年来更是因为钓鱼岛事件和日本政治右翼化引发两国关系紧张,从而在背景与动力上助推了国内抗战叙事 的强化以及公祭活动的国家化。日本的战争公祭,除了原子弹主题外,靖国神社参拜亦是年度化重镇。此次国家公祭,当可视为对日本历史态度及战争公祭行为的回 击。
不过,此次公祭的意义除了既有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历史认同之外,还应该有超出事件本身的宏阔意义。战争公祭在国际关系意义上表 现为一种民族主义对抗,这作为外交斗争和政治博弈的对等手段是必要的,而在内政意义上亦可起到强化爱国主义的政治认同效果。这些正面精神有其效度,亦有其 限度,不可漠视,亦不可失当。
在中国和平崛起与依宪治国的当代,国际层面仍奉行和平与发展主题,内政层面则应坚持依法治国和有序民主的 基调,赋予整体国家精神以一种必要的结构均衡感、宽和威严气质和现代价值取向。同时,着眼东亚和平建构大局,中日和解仍然是两国乃至于东亚和世界和平发展 的规范愿景,是中国承担负责任大国角色和真正崛起的地缘政治基础。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历史负责的最好方式就是对当下国家与人民的自 由和幸福负责。国家公祭被编织进历史与现实、外交与内
政、民族与个体、国家与社会、区域与世界的复杂关系和张力之中,其意义纷繁,价值流变,激情与悲情互 生。然个中不变者,乃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与苦难奋斗精神,亦有矢志和平与追求历史正义的正当意志,更有内修文德法度、外协近邻万邦的复兴之志。如此,则亡 灵可慰,外敌可遏,和平可期,大国气象可成。
范文四:国家公祭日的作文
关于国家公祭日的作文:“国家公祭日”,开给中国人的一剂精神小偏方
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简单明快、一目了然的世界,是非善恶美丑真假,每一个人都清清楚楚。
后来被要求“多元化”,越来越多元了。这个转变很猛烈,很痛苦,如今的“三观尽毁”的惨烈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终于看清楚,那个所谓的多元化,其实是一个陷阱,一个被卖了还帮着数钱的超级圈套。
痛苦,茫然好多年……
我们曾经只好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结果呢,我们把自己搞糊涂了。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个世界看个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姐姐,带我回家吧。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失去了仇恨的同时,我们发现爱也成了稀有物品。
日,在77年前日本侵略者屠杀30万中国人的南京,第一个国家公祭日活动举行。国家最高领导将会参加活动,并发表讲话。
全球瞩目。
说实在的,这个日子来得有点迟。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庞大的经济体量,竟然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没有一个对全体国民起到“警醒”作用的日子。
没有“警醒”的灵魂,不经常擦拭的灵魂,很容易生病,也容易被别人买走。
大家懒洋洋的走过每一个日子,忽略了内心深处对于爱和恨的渴望。大家稀里糊涂的走来,慢慢的竟然不只到神圣在哪里,底线是什么,归宿在何方?
看看东边那个曾经屠杀我30万同胞的国家,到处有祠堂,遍地是神社。他们喜欢崇拜自己的祖宗,哪怕曾经祸国殃民的祖宗,也一样成为他们的精神偶像。因为他们需要凝聚力,需要民族精神,需要万众一心同仇敌忾,需要不择手段赢得国家竞争的优胜位置。
话说回来,这个日子来得正是时候。
祭奠被日本人屠杀了的30万同胞,这是要唤醒仇恨吗?这是要撕裂疮疤吗?不。
记住日本人的暴行,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记住屈辱;
记住屈辱不是为了暗自饮泣,矫情自慰,而是为了奋发有为;
奋发有为不是为了复仇,而是想让全人类拥有更加持久的和平,让更多人能够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和尊贵。
在我们的中国梦里,除了要做富强文明有担当的大国,还要为全人类的文明进程,注入自己的智慧。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21世纪看东方,看中国。
关于国家公祭日的作文:迟到的“公祭日”
今天,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紫金山含悲,秦淮河低回。77年前,这里曾发生了举世震惊、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我三十万同胞惨遭屠戮。这是中华民族永远抹不去的伤痛,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烈的悲剧之一。
77年来,我们曾以无数方式祭奠、悼念、追思南京大屠杀的死难同胞,以无数方式探讨这场屠杀带来的思考: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和平的共识、战争的伦理、人性的自觉与人道的尊严。现在,我们终于设立和迎接来了国家公祭日,以肃穆的仪式来悼念历史,让澎湃的感情集中表达,必将促使民族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促
使一个民族汲取历史力量、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
公祭日,展示了我们的人文精神与民族性格。历史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历史锻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浸透热血的土地是每个民族的朝圣之地。当波兰人为奥斯维辛纪念馆献上鲜花,当德国人在大屠杀纪念碑林中默哀,也让我们重回77年前那座血与火的城市,阅读写在大地上的民族史,感受那种紧紧挽结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深情与民族精神。
公祭日,让我们学会以宽阔的历史视野正视、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已过去77年,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近70年,我们用肃穆的国家公祭仪式提醒着自己,保持历史的痛感,但不煽动民族的仇恨;敦促日本正视历史、反思战争、检省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余孽,但不将民族感情矮化为街头泄愤。经历过深重苦难的民族,更应怀着宽阔的历史眼光,更应懂得珍惜和捍卫人类的核心价值。
公祭日,也让每个普通中国人找到带着历史感的活法。它让史书上的文字变得意象丰沛,让每个人的生活获得了历史的重量,也让一个民族的几代人之间,有了心传和默契。正是在这个低头默哀的瞬间里,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社会角色的你我,都抹平了差异,仅仅成为十三亿中国人中的一个。
有象征意义的是,半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几乎参加了每一次抗战
纪念日。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周年纪念日,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9月30日“烈士纪念日”,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参加了纪念活动。此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仪式。领导人参与国家公祭,是国际惯例,也是规格和意义的象征,更与每个普通中国人的情感互相呼应,表达了整个社会在民族情感上的同频共振。
12月13日,为同胞默哀,为中华祈福,在灾难的创伤中培育人道态度与和平精神,在屈辱的历史中学会自立自强。今天,我们这样缅怀历史,正是要历练出迎接美好未来的气度与力量。
关于国家公祭日的作文:公祭日警示:别在灵魂上生病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今年3月,习***主席在德国演讲时引用了一句名言:“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而在灵魂上生病的人,几乎无药可救,只有死路一条。《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疾在骨髓就如同灵魂上生病。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就是要警示世人:千万别在灵魂上生病!
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多万人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全世界人民也不会忘记,法西斯暴行早已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南京大屠杀中的惨绝人寰,爱好和平的人们记忆犹新、永生难忘。历史记载: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残忍地进行杀人比赛----两人从无锡的横林镇,杀到常州的火车站、镇江的句容城、南京的紫金山下,一个杀了106人,另一个杀了105人;由于分不清谁先杀到100人,于是两人以杀150人为新的比赛目标……听到这样的故事,回忆惨痛的历史,每个人都会强烈谴责侵略者对人权野蛮的践踏。
国家档案局公布的最新资料片《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中,有几位普通人面对大屠杀的表现令人敬佩,也令人深思:南京一家照相馆的小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拷贝日军军官送来冲洗的罪行照片,秘藏在寺庙当中,辗转同学吴旋之手,终于保存到抗战胜利,成为南京军事法庭审判的一号证据;金陵女大收容所的程瑞芳,白天不停工作,为难民撑起千疮百孔的“保护伞”,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含泪记录侵略者暴行,挣扎写下心路历程,成为中国版“安妮日记”……这些珍贵资料片,记录了中华民族心灵上永远的创伤,更让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无可辩驳。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历史就会在灵魂上生病。然而,确有人得了健忘症,确有人的灵魂已经生病:比如,日本右翼分子始终在遇难者“30万”这一数字上大做文章,以此为突破口否认南京大屠杀;又如,日本篡改教科书,声称“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谎言”……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绝不容许否认历史和任意篡改!
《人民日报》今天(12月12日)刊发的《重温历史记忆,不忘砥砺前行》一文指出:国家公祭,意味着公祭活动将从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民族记忆、世界记忆。把家殇、城殇变为国殇,就是为了表明中国人民牢记侵略战争曾经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忘却苦难的历史,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确实如此,国家公祭日警示世人别在灵魂上生病,已经生病的必须赶紧治疗,切莫讳疾忌医,一条黑路走到底。
范文五:第一个国家公祭日作文
----国家公祭日,铭记历史
今年12月13日,是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年初以专门决定形式设立的,从而为国家公祭日提供了国家法律 的确认和保障。此次设立国家公祭日,来自民间的长期呼吁、政协的连续提案、中日关系的曲折反复以及国家重建历史与政治认同的明确意向。
今年的12月13日作为国家首个公祭日,其系列祭奠活动更是凸显出国家重建历史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政治意识与政治意志。此次关于公祭的国家实践,将南京大屠杀祭奠活动从民间与地方政府层次提升至国家层次,对于塑造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具有积极意义。
国家公祭日是二战后各国反思和转化战争遗产的普遍国家实践,已构成国际惯例。公祭形式上,各国政要及民众开展大规模的集体敬献花圈、公开演讲等活动,在 共同仪式中强化“想象共同体”(民族)的命运意象和实在性。我国关于二战的历史纪念活动,以南京大屠杀为例,长期处于民间和地方层次,比如南京市的纪念活 动从1994年开始坚持了二十年,但由于缺乏国家公祭的法律安排,在规模与影响力上颇有不足。与之对照的是,作为侵略国与战败国的日本,每年在国内以原子 弹事件展开战争祭奠。
现代的国家认同已发展出两个基本层次:一是民族文化层面,以历史命运共同体和民族主义精神为内核;二是政治法律层 面,以宪法与公民权利为内核。各国基于民族国家利益与历史理性,均交叠运用这两种层次不断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团结。如此,则今年12月的首个 宪法日和国家公祭日,当可共同作为国家认同建构现代化的新思维与新进路。
关于国家公祭日的具体活动形式,各国具有大致相近的实践与安 排,比如国家领导人敬献花圈并发表演讲,群众自发集会开展纪念活动。南京市将继续以往的“集体默哀一分钟”的安排,但国家层面的祭奠活动显然会因为公祭日 的国家化而升格,形成公祭日新的祭奠传统。同时,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沟通交往特征,网络公祭亦成为国家公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同主题的国家公祭只是国家的一种特别倡议行为,对历史的纪念与承受仍应寄托于民间层次和日常实践。近年来围绕抗战史的民间纪念活动有所进展,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国家战争公祭的素材、土壤和民意基础,较为突出的是四川“建川博物馆”中的抗战史主题馆。
实际上,以抗战为主题的国家纪念活动历来受到中日关系变迁的影响。在此次公祭日之前,国家与民间对抗战史与抗战影视生产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一直颇为强劲。 中日关系在友好主题与历史反思主题之间存在较大张力,近年来更是因为钓鱼岛事件和日本政治右翼化引发两国关系紧张,从而在背景与动力上助推了国内抗战叙事 的强化
以及公祭活动的国家化。日本的战争公祭,除了原子弹主题外,靖国神社参拜亦是年度化重镇。此次国家公祭,当可视为对日本历史态度及战争公祭行为的回 击。
不过,此次公祭的意义除了既有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历史认同之外,还应该有超出事件本身的宏阔意义。战争公祭在国际关系意义上表 现为一种民族主义对抗,这作为外交斗争和政治博弈的对等手段是必要的,而在内政意义上亦可起到强化爱国主义的政治认同效果。这些正面精神有其效度,亦有其 限度,不可漠视,亦不可失当。
在中国和平崛起与依宪治国的当代,国际层面仍奉行和平与发展主题,内政层面则应坚持依法治国和有序民主的 基调,赋予整体国家精神以一种必要的结构均衡感、宽和威严气质和现代价值取向。同时,着眼东亚和平建构大局,中日和解仍然是两国乃至于东亚和世界和平发展 的规范愿景,是中国承担负责任大国角色和真正崛起的地缘政治基础。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历史负责的最好方式就是对当下国家与人民的自 由和幸福负责。国家公祭被编织进历史与现实、外交与内政、民族与个体、国家与社会、区域与世界的复杂关系和张力之中,其意义纷繁,价值流变,激情与悲情互 生。然个中不变者,乃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与苦难奋斗精神,亦有矢志和平与追求历史正义的正当意志,更有内修文德法度、外协近邻万邦的复兴之志。如此,则亡 灵可慰,外敌可遏,和平可期,大国气象可成。
第一个国家公祭日作文----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公众舆论和民间人士呼吁已久的纪念日,它的设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深远的影响。
第一,确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对南京大屠杀中大量死难同胞的告慰和尊重。让他们知道,那些杀戮、逞凶的日本法西斯军队已经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那些发动战争元凶的甲级战犯已经遭到了应有惩治,后来的人们知道并同情他们的无辜和苦难。这种告慰和尊重是人类良知的重要体现。南京大屠杀是全世界公认的 历史事实,是日本帝国主义当年强加给中国人民、南京地区人民野蛮的杀戮,深重苦难。在四十多天的时间内,三十多万同胞死于非命,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惨 剧,也是人类历史上的悲惨一幕。不忘记这段苦难的历史,我们才知道今天和平的宝贵。只有使我们的国家强大、民族强大,才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够制 止不义的侵略战争,更好地承担起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
第二,这是对否定南京大屠杀右翼复辟势力的庄严警告和法律压制。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国际上,总有那么一股为纳粹主义、为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翻案的极右翼势力。他们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存在,美化 侵略战争的历史,与世界和平、人类良知、历史进步悖逆而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再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向世界郑重宣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罪行不可否认,表明全中 国和全世界人民,没有忘记人类历史上那最丑恶的血腥屠杀一幕。同时,
这也是对日本右翼复辟势力的庄严警告和法律压制。任何企图复辟军国主义的势力,任何企 图推翻战后国际新秩序的政策,都不可能得逞。中华民族已不再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现在我们不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已经更加强大。否定南京大屠杀的邪 恶势力只能作为历史前进中的小丑而存在,他们悖逆于历史的事实,悖逆于历史的规律,永远不可能得到上苍的褒奖而真正做大做强。
第三,南 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会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发挥长期的教育作用。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公祭已有多年,江苏省和南京市地方政府,以及普通民众 都在那个悲惨的日子对死难者进行祭奠。但毫无疑问,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法定纪念日,以国家层次进行的祭奠规格更高,影响更广。在这种纪念活动中,不仅 将由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而且会有大量的中国民众、国际友人参加纪念。这种国家级高层次的循环纪念活动,将有助于向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传播历史事实 的真相;有助于对中国和世界人民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有助于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青少年产生长远的历史教育、善恶教育、是非教育、价值观念教育作用。发挥积 极正义的影响,传递正能量,培育未来一代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价值观,才有助于青年一代肩负起历史的重托,制止残暴与无道,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
第四,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这是对善良人性的一种呼唤,对无辜遭受杀戮人们的一种悲悯,
对邪恶势力的一种鞭挞,对人 类良知的一种彰显。波兰对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美国对珍珠港事件、俄罗斯对卫国战争死难者、日本对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公祭当 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到场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因此,中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符合国际惯例,符合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表 明中国对历史的认识和做法已经进入了国际主流体系。
第五,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草案的公布,已经得到了国内社会和国际媒体的 积极评价,表明我们这种祭奠先人的实践活动是正确的,有必要就此进一步加以推广。将来,我们要修建中华民族反法西斯战争忠烈祠,对在这场伟大战争中百折不 挠的英雄人物,对为国家和民族大义、为人类正义而献身的人们进行永久祭奠。这种祭奠,不像有些国家是为了本国狭隘私利侵略其他国家而战死的官兵那样没有是 非善恶的正义性,而是充分彰显了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正义,牺牲自我的公益和高尚。我们既要同情和悲悯弱者的无辜牺牲,也要赞美强者的善良与主动献身。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影响,必将超越国家远播世界各地。人们在牢记人类成长中经历的苦难与付出的沉重代价的同时,更应加倍珍惜无数生命的付出和苦难换来的和平。
范文六:国家公祭日的感受作文
首个国家公祭日----民族成熟的标志 泛泛而论,祭祀作为一种典型的仪式,通常是文明成熟的标志。 文明成熟, 才有礼典。 华夏文明发育较早, 具有完备多样的礼典仪轨, 而祭祀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即所谓“礼有五经, 莫重于祭”, 并依此创立了专门的祭祀日。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 等都与祭祀有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祭祀文化的成熟。祭祀不仅包括 宏大的天子祭,也包括士庶祭,都成为国家活动和家族活动的主要组 成部分。 不过,曾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礼典仪式现在已渐趋消亡,不再是 常规性的重要活动,其规范也逐渐瓦解。这其中,有国家形态在近代 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也有祭祀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变化的原因,过 去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已不复现, 对祖先的崇拜也由于家庭结构向原子 化演变而削弱。近年来,虽然敬天敬地敬祖先再成时尚,但强调的也 多是文化符号的意义,或者成为给地方经济发展搭建的平台,其本来 意义已有所消散。相对而言,民间尽管失去了传统祭祀规范的许多内 容,但仍然存在基于亲情的祭祀活动,而在国家层面的祭祀活动,尽 管仍然零星存在,比如为“9?18”事变悼念、为“5?12”大地震悼念,但 没有制度化规定。
那么,今天需不需要设立国家公祭日?***是肯定的。如果说过 去因敬天敬地敬祖先而创造的祭祀文化,反映了一个文明的成熟,那 么今天是否会忘记历史,也在考验一个民族是否成熟。 国家公祭日提供的庄严感,有助于恢复历史的庄严,特别是在虚 无主义消解历史的价值判断之时。历史的荣耀和悲情,需要我们正确 体会;国家公祭日提供的舆论平台,有助于帮助我们连接历史和现实, 为我们找到历史中的正确定位;国家公祭日有助于我们回顾审视历史 悲剧,维护基于历史形成的判断,防止历史被人为歪曲。而这些对于 历史的冲击,一直在发生。 南京大屠杀警示意义是世界性的国家公祭日就是通过直面历史 上的悲情时刻,以达到以史为鉴、警示后人的目的。在漫长的中国历 史上, 不乏对于悲情时刻的记录。 以什么样的历史悲剧作现实的镜鉴, 有不少选项。 为什么确定的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而不是其 他? 其一,南京大屠杀象征着中国苦难近代史的高潮时刻。中国自近 代以来所遭遇的外部压力,给整个民族留下了许多历史疤痕,而八年 抗战最为艰苦,中国军民付出的牺牲最大,中国向现代性转变的进程 被阻滞得最为严重。 其二,迄今为止,77 年过去了,日本作为那场侵略的始作俑者, 始终没有作出应有的
历史反思。最近两年,还通过篡改历史、为侵略
正名等方式,为修改和平宪法、重启军国主义之路制造声势。 其三,日本近年来的这些行为,不仅让中日关系降至冰点,还对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对二战后形成的国际政治和安全体系构 成了潜在威胁。 还原历史真相,需要一面真实折射历史的镜子。警惕历史反复, 告诫颠覆历史的行径,需要一面真实的镜子。传递和平声音,需要一 面真实的镜子。而无论从反法西斯主义还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南 京大屠杀都不仅是历史留给中国人的伤痛,也是留给全世界的伤痛。 如同奥斯威辛集中营,其警示意义是世界性的。 国家公祭日----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 设立的国家祭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 强人们对战争灾难的痛恨,对和平生活的珍惜。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 国家公祭日,每年都定期举行国家公祭。 我们不能忘却那个令人悲痛的日子----1937 年 12 月 13 日。我 们不能忘却,南京在哭泣,中华在哭泣;我们不能忘却,在惨绝人寰 的屠戮中失去的 30 万鲜活生命;我们不能忘却,失去的民族的尊 严……这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深深刻在历史的记忆里,提醒着我们 曾经所承受的屈辱与不公。
时间不能抚平所有的悲伤, 记忆依旧是如此的深刻而痛楚, 所以, 我们需要一个庄重的仪式,祭奠逝者,抚慰生者,来凝聚勇气直面历 史,把悲伤化作前行的动力。以国家的高度,以立法的形式,设立公 祭日,悼念死难同胞,恰好契合了民众的意愿。在这一天,我们感念 逝者,还生命以尊严。唯其不可忘却,他们才能在民族记忆和历史长 河中成为永恒。 之所以不能忘,不敢忘,是因为它给我们以教训和启迪。落后就 要挨打,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惟有自立自强。中华民族经历了 种种苦难挫折,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和成就。只有以史为鉴,才能开 创未来。我们要牢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奋斗。我们也要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我们热爱和平,更要努力维护 和平。 感念逝者,激励后人。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让我们凝聚起更强 劲的力量,大步前行。这正是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意义所在。 国家公祭日----不能忘却的纪念 今年 2 月 27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 关于将每年 12 月 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 这个决定令全体中国人为之动容,更令海内外媒体高度关注。 将南京大屠杀这起人类历史上最灭绝人性、 最惨无人道的侵
略者 的暴行的发生日定为国家公祭日事实上早已是中国人的心中所盼, 更
是在这场人类浩劫中幸存者的和遇难者的后代的夙愿。 然而因为种种 原因时至如今首次被设立为国家公祭日期间竟长达 77 年,这份异常 漫长的等待换来的并不是当初侵略者后代的任何忏悔、 认罪和世界范 围的普遍同情、理解。 今天的中国人甚或是全世界的朋友可能都无法想象,77 年前的 二战史中居然还隐藏着如此一段令人极端痛苦不堪回忆的巨大伤痛, 这是将以对外侵略扩张为国家、 民族生存之道和根本战略的日本给中 华民族身上留下的一道永远无法弥合的伤口。 如若不是如今国家日益 强大、 民族复兴日益临近、 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非凡胆略, 恐怕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将在日本政客的狡辩和西方政治势力的 偏袒、纵容和包庇中被刻意隐瞒、美化甚至销毁。 国家公祭日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纪念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 幸罹难的无辜群众和手无寸铁、已然放弃抵抗的军人,以国家名义祭 奠,让逝者安息;纪念是为了警示国人勿忘这段中华民族最悲惨岁月 最耻辱遭遇的历史, 没有国家强盛, 就不可有民族、 个人的安定可言, 家国命运时刻紧密相连;纪念是为了时刻警醒国人,警钟长鸣,如此 灭顶之灾般的惨痛教训怎能再经历一次?要以兹为训教育全体中国 人,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任人宰割,须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国家 命运紧密相连,发奋图强。 国家公祭日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因为这份纪念承载着中华民 族大深重的悲痛,铭刻着中华民族最刻骨铭心的耻辱。以国家名义公
祭不但是让逝者安息, 让全体中国人铭记耻辱, 也是在向全世界呐喊, 请不要刻意忽视这段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历史真相须得到还原、 尊重、 保护,任何歪曲、美化南京大屠杀罪行的言行都是泯灭有类良知的犯 罪。
范文七: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公众舆论和民间人士呼吁已久的纪念日,它的设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深远的影响。第一,确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对南京大屠杀中大量死难同胞的告慰和尊重。让他们知道,那些杀戮、逞凶的日本法西斯军队已经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那些发动战争元凶的甲级战犯已经遭到了应有惩治,后来的人们知道并同情他们的无辜和苦难。这种告慰和尊重是人类良知的重要体现。南京大屠杀是全世界公认的 历史事实,是日本帝国主义当年强加给中国人民、南京地区人民野蛮的杀戮,深重苦难。在四十多天的时间内,三十多万同胞死于非命,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惨 剧,也是人类历史上的悲惨一幕。不忘记这段苦难的历史,我们才知道今天和平的宝贵。只有使我们的国家强大、民族强大,才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够制 止不义的侵略战争,更好地承担起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第二,这是对否定南京大屠杀右翼复辟势力的庄严警告和法律压制。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国际上,总有那么一股为纳粹主义、为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翻案的极右翼势力。他们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存在,美化 侵略战争的历史,与世界和平、人类良知、历史进步悖逆而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再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向世界郑重宣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罪行不可否认,表明全中 国和全世界人民,没有忘记人类历史上那最丑恶的血腥屠杀一幕。同时,这也是对日本右翼复辟势力的庄严警告和法律压制。任何企图复辟军国主义的势力,任何企 图推翻战后国际新秩序的政策,都不可能得逞。中华民族已不再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现在我们不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已经更加强大。否定南京大屠杀的邪 恶势力只能作为历史前进中的小丑而存在,他们悖逆于历史的事实,悖逆于历史的规律,永远不可能得到上苍的褒奖而真正做大做强。
范文八: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今年3月,习***主席在德国演讲时引用了一句名言:“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而在灵魂上生病的人,几乎无药可救,只有死路一条。《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疾在骨髓就如同灵魂上生病。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就是要警示世人:千万别在灵魂上生病!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多万人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全世界人民也不会忘记,法西斯暴行早已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南京大屠杀中的惨绝人寰,爱好和平的人们记忆犹新、永生难忘。历史记载: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残忍地进行杀人比赛----两人从无锡的横林镇,杀到常州的火车站、镇江的句容城、南京的紫金山下,一个杀了106人,另一个杀了105人;由于分不清谁先杀到100人,于是两人以杀150人为新的比赛目标……听到这样的故事,回忆惨痛的历史,每个人都会强烈谴责侵略者对人权野蛮的践踏。国家档案局公布的最新资料片《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中,有几位普通人面对大屠杀的表现令人敬佩,也令人深思:南京一家照相馆的小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拷贝日军军官送来冲洗的罪行照片,秘藏在寺庙当中,辗转同学吴旋之手,终于保存到抗战胜利,成为南京军事法庭审判的一号证据;金陵女大收容所的程瑞芳,白天不停工作,为难民撑起千疮百孔的“保护伞”,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含泪记录侵略者暴行,挣扎写下心路历程,成为中国版“安妮日记”……这些珍贵资料片,记录了中华民族心灵上永远的创伤,更让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无可辩驳。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历史就会在灵魂上生病。然而,确有人得了健忘症,确有人的灵魂已经生病:比如,日本右翼分子始终在遇难者“30万”这一数字上大做文章,以此为突破口否认南京大屠杀;又如,日本篡改教科书,声称“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谎言”……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绝不容许否认历史和任意篡改!《人民日报》今天(12月12日)刊发的《重温历史记忆,不忘砥砺前行》一文指出:国家公祭,意味着公祭活动将从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民族记忆、世界记忆。把家殇、城殇变为国殇,就是为了表明中国人民牢记侵略战争曾经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忘却苦难的历史,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确实如此,国家公祭日警示世人别在灵魂上生病,已经生病的必须赶紧治疗,切莫讳疾忌医,一条黑路走到底。
范文九:今天,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紫金山含悲,秦淮河低回。77年前,这里曾发生了举世震惊、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我三十万同胞惨遭屠戮。这是中华民族永远抹不去的伤痛,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烈的悲剧之一。77年来,我们曾以无数方式祭奠、悼念、追思南京大屠杀的死难同胞,以无数方式探讨这场屠杀带来的思考: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和平的共识、战争的伦理、人性的自觉与人道的尊严。现在,我们终于设立和迎接来了国家公祭日,以肃穆的仪式来悼念历史,让澎湃的感情集中表达,必将促使民族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促使一个民族汲取历史力量、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公祭日,展示了我们的人文精神与民族性格。历史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历史锻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浸透热血的土地是每个民族的朝圣之地。当波兰人为奥斯维辛纪念馆献上鲜花,当德国人在大屠杀纪念碑林中默哀,也让我们重回77年前那座血与火的城市,阅读写在大地上的民族史,感受那种紧紧挽结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深情与民族精神。公祭日,让我们学会以宽阔的历史视野正视、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已过去77年,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近70年,我们用肃穆的国家公祭仪式提醒着自己,保持历史的痛感,但不煽动民族的仇恨;敦促日本正视历史、反思战争、检省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余孽,但不将民族感情矮化为街头泄愤。经历过深重苦难的民族,更应怀着宽阔的历史眼光,更应懂得珍惜和捍卫人类的核心价值。公祭日,也让每个普通中国人找到带着历史感的活法。它让史书上的文字变得意象丰沛,让每个人的生活获得了历史的重量,也让一个民族的几代人之间,有了心传和默契。正是在这个低头默哀的瞬间里,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社会角色的你我,都抹平了差异,仅仅成为十三亿中国人中的一个。有象征意义的是,半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几乎参加了每一次抗战纪念日。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周年纪念日,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9月30日“烈士纪念日”,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参加了纪念活动。此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仪式。领导人参与国家公祭,是国际惯例,也是规格和意义的象征,更与每个普通中国人的情感互相呼应,表达了整个社会在民族情感上的同频共振。12月13日,为同胞默哀,为中华祈福,在灾难的创伤中培育人道态度与和平精神,在屈辱的历史中学会自立自强。今天,我们这样缅怀历史,正是要历练出迎接美好未来的气度与力量。
范文十: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简单明快、一目了然的世界,是非善恶美丑真假,每一个人都清清楚楚。后来被要求“多元化”,越来越多元了。这个转变很猛烈,很痛苦,如今的“三观尽毁”的惨烈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终于看清楚,那个所谓的多元化,其实是一个陷阱,一个被卖了还帮着数钱的超级圈套。痛苦,茫然好多年……我们曾经只好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结果呢,我们把自己搞糊涂了。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个世界看个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姐姐,带我回家吧。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失去了仇恨的同时,我们发现爱也成了稀有物品。日,在77年前日本侵略者屠杀30万中国人的南京,第一个国家公祭日活动举行。国家最高领导将会参加活动,并发表讲话。全球瞩目。说实在的,这个日子来得有点迟。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庞大的经济体量,竟然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没有一个对全体国民起到“警醒”作用的日子。没有“警醒”的灵魂,不经常擦拭的灵魂,很容易生病,也容易被别人买走。大家懒洋洋的走过每一个日子,忽略了内心深处对于爱和恨的渴望。大家稀里糊涂的走来,慢慢的竟然不只到神圣在哪里,底线是什么,归宿在何方?看看东边那个曾经屠杀我30万同胞的国家,到处有祠堂,遍地是神社。他们喜欢崇拜自己的祖宗,哪怕曾经祸国殃民的祖宗,也一样成为他们的精神偶像。因为他们需要凝聚力,需要民族精神,需要万众一心同仇敌忾,需要不择手段赢得国家竞争的优胜位置。话说回来,这个日子来得正是时候。祭奠被日本人屠杀了的30万同胞,这是要唤醒仇恨吗?这是要撕裂疮疤吗?不。记住日本人的暴行,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记住屈辱;记住屈辱不是为了暗自饮泣,矫情自慰,而是为了奋发有为;奋发有为不是为了复仇,而是想让全人类拥有更加持久的和平,让更多人能够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和尊贵。在我们的中国梦里,除了要做富强文明有担当的大国,还要为全人类的文明进程,注入自己的智慧。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21世纪看东方,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