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和现实有没有模拟现实的游戏区别吗.?

可以随便杀人吗?论游戏里与现实中道德的联系与区别_爱玩网
可以随便杀人吗?论游戏里与现实中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游戏是人为创作的一项娱乐活动,有着自己独有的一套规章制度。就狭义范围来说,每一款电子游戏都会有自己的游戏架构、规则、理念等,但同时,它也是人类创作出来的,或多或少的带有人类思维、社会缩影……如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的道德体系,它是一种人为约定俗成的社会约束体系,每一时代的道德观念都是有所区别和变化的。游戏是人制作而来的,游戏里所含的道德也一定带有现实道德的痕迹,但两者有所联系亦有所区别。一起随着触乐网笔者来聊一聊“游戏里的道德与现实里的道德”:2014年澳洲数万人请愿停售《GTA5》,理由是游戏鼓励犯罪和杀害妇女。(沙盒游戏允许一切活动)游戏应该被视为一种社会仪式。这种仪式意味着:其一,它是被符号化的,在某些意义上,或多或少是“模式化”乃至“陈腐”的;其二,它是从更大范围的“现实实践”中而来,并且可以被其他“现实实践”所挪用。提到仪式,我们很容易会联想到宗教祭祀那样的场景,不过“仪式”这个词还可以有更宽泛的理解。作为一个概念,仪式在动物行为学和社会学中有相当的地位,并且在各自的领域有着技术性定义方式,在次不做过多赘述,不过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更宽泛意义上仪式的例子。比如鸣禽某种特定的鸣叫方式,就可以看做是一种仪式。因为它在演化中是特化出来的,而且在鸟类种群中起到了某种程度社会性的交流作用,也就是说这不是纯粹的个体行为,而是群体行为模式。在人类身上,仪式就更加随处可见。比如“点头YES摇头NO”,这就是把原先不一定有什么意义的行为模式化并赋予了社会交流功能。我们甚至可以说,“笑”也是一种仪式,因为它有明确社会交流功能,而且是人类自己演化出来的。要知道黑猩猩咧嘴的动作并不是我们人类“笑”的意思,那其实是在表示一种恐惧。以上这些例子都是较为“底层”的仪式,人类作为一种有着复杂文化的物种,还拥有更多“高级”的仪式。比如动物的求偶行为虽然也是仪式,但和人类比起来就太简单了:一种带刺的花可以用来表示求偶意愿;“你是一个好人”可以用来表示拒绝;如果谁能搞明白姑娘在说“不要”的时候心里到底是要还是不要,那他肯定是人生赢家。人类的爱情如果用动物的眼光来看,也许是一件非常蛋疼的事情——完全不懂游戏的人看别人打游戏,应该也是这种感觉。当然,这不是说在一种仪式里的人和在这种仪式外的人,哪个更“正确”哪个更“不蛋疼”,只是仪式的存在自有它的意义,这些意义既不是完全由仪式内部的性质所决定的,也不可能完全约化为仪式外部的系统所提供的意义。因此,游戏中的道德与现实的道德既有联系亦有差别。从更“本体”的角度来看,游戏中的道德应由游戏本身的感官比例,以及互动反馈方式中“生长”出来。比如杀“人”的操作在游戏中得到的反馈是奖励,那么对于这个游戏所构成的这个仪式来说,这种操作“实际上”是道德的。不过游戏亦不能绝决于更大的现实,现实的道德观难免会渗入游戏中。一般来说,这些“现实的道德”在游戏中多以规则的形式显式出现。比如游戏里有一个业报系统,杀“无辜的人”会减道德值,即便这种外部道德评价系统没有被开发者引入,也会经常被玩家自觉不自觉地代入。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游戏中存在两种道德:其一可称为“里道德”或“实际上的道德”,它是感官性的,直接以感官的方式反馈给玩家;其二可称为“表道德”,有时候是“希望中的道德”,它是规则性的,更多地在逻辑思维中起作用。《瘟疫公司》:你杀死了全人类有些很好的例子说明了游戏中里道德与表道德的差异,在外部看来明显具有道德意义的事情,在游戏中却被中性化了。比如《》这种从设定上就反人类的游戏,却并没有引发太多的争议。究其原因,其一是玩家所扮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被非人格化了;其二,游戏里并没有用非常直接的感官效果强烈地渲染瘟疫的后果。有些时候,设计者预想的表道德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游戏机制所给出的里道德。陈星汉在一次GDC发言中讲述了他开发《风之旅人》的经历,其中的核心是设计一个非暴力的世界,能给玩家更多情感与合作的体验,而不是逐利的、对抗的、暴力的。在设计之初,角色是有碰撞体积的,这会让玩家间的互助更有反馈感。不过在测试中陈星汉却发现,所有人都开始毫无意义地撞来撞去,甚至连首席工程师约翰·爱德华也这么玩。陈星汉特别失望地瞪着他,而爱德华只是看着对方一直傻笑,这让陈星汉甚至感到了“对人性的失望”。然而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却是:“玩家只是婴儿,当从现实世界穿越到虚拟空间的时候,人们并不携带我们现实生活的道德,他们只是寻求反馈。”陈星汉在GDC演讲里关于物理碰撞引发的问题的解释对于已经建立起社会道德标准的社会化比较成熟的人来说,一般对和外在道德系统耦合的奖惩是非常敏感的。比如在《杀出重围:人类革命》(Deus Ex: Human Revolution)中,使用非致命特殊终结技打晕敌人会获得最高的经验值,经验值会影响等级,高等级会降低通关难度。这一连串奖励系统的表道德设计多多少少毁掉了游戏关卡高自由度的设计,让“敲晕所有敌人”变成了许多玩家几乎唯一会尝试的方式,或者至少是花大多数精力来尝试的方式。而且这个设计与游戏的叙事背景也不那么相符,游戏主角只是一个义体科技公司的保安,他所面对的敌人大多数都是恐怖分子、黑帮、私人安保公司或者私人军事武装之类的狠角色。这种非致命的解除武装实际上也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道德,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是一种用来显摆的仁慈。游戏的Steam版有一个全程不杀人的成就,在序章时主角手上只有一把带激光瞄准的卡宾***,要想得到这个成就只能潜行把敌人绕过去。一般来说,如果不看攻略或者二周目,很多玩家恐怕很难做到不杀人。而如果你了解了故事情节再去完成这个成就,你就会有一种很出戏的感觉:这次遭遇是阴谋者对主角所在公司的一次突袭,他们杀了许多研究人员甚至还掳走了他的女友,以致主角残废不得不接受义体手术。在这种故事背景之下,主角手握武器却还不干掉这些人,他究竟是在想些什么呢?此外笔者还有一个有趣的经历。游戏有一段是主角乘妹子开的飞机在途中被偷袭,主角先行跳机,在一个不大被敌人注意的地方对敌人发起进攻,而此时一个小队的重装步兵外加一个攻壳车都在围攻飞机,如果玩家的手脚慢了就会导致妹子牺牲。为了获得全程不杀人的成就,笔者尝试了几次成功地将敌人非致命性消灭并保住了妹子。成功之后我存了个档,心中高喊着“是可忍、孰不可忍”,把晕过去的敌人全部丢进一个漏电的水池,全都电死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种“手加进去”的道德系统和叙事性矛盾,意味着会影响玩家的体验,尤其是情感体验。我在玩另一款潜行游戏《耻辱》的时候,每次潜行失败时都不愿意直接读档,而是发泄似地杀他个痛快,乃至挥霍宝贵的子弹把敌人打出好远,等全部杀干净了再读档。其实,游戏系统本来就提供这样的可能性,左***右剑的双持战斗同样可以让你杀得爽快,却被另外的设计封印了。更重要的是,如果在游戏这种媒介里考虑“读者接受理论”,那么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是玩家成功的那部分流程,也应该关注玩家失败后的流程。也就是说,玩家的完整通关流程包含所有的失败和卡关。这才是玩家直接接受的“文本”。就算是喜欢潜行游戏的玩家,也会感到杀戮的本性被人为压抑了如果考虑到我刚刚那种游戏流程,我所接受的文本就有一种非常奇怪体验曲线:按照游戏内的逐利心,我应该小心谨慎地行动,可是因为自由战斗的爽快,这种被爽快的失败所分割开的“正常流程”,相形之下变成了一种惩罚,一种名为奖励却作用于感官的惩罚。这倒也可以为正统故事线提供额外的压抑感,不过更难以忽略的副作用是:我感到无聊,感觉这不是一场冒险,而是一桩精打细算的生意。主角不像是在复仇,而更像是在敛财,吝啬鬼一样地敛财。事实上,这种以奖惩形式出现的规则性的道德,都会被玩家在无意识中实际地理解为奖励系统,而不是道德系统。一个在自己被算计、队友被围攻的之时还想着怎么得分最高、丝毫没有一点救人之心的人,怎么能说是道德的:很遗憾一个本可以非常有力度、非常难忘的激情义举,就被游戏的表道德系统丢进了“非正常流程”里。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如果想激发玩家的道德心,其实用些别的方式、诉诸别的情感,而不是用简单的积分奖励会更好。说到底,积的奖励,在现实中更容易和购物、炒股、赌博之类的活动联系起来,采用这种道德系统的游戏诱导出的玩家行为,更像是“理性自私的经济人”的行为,想来也就毫不奇怪了。如果试着激发玩家别的情感会怎样呢?“救飞行员妹子”的例子其实是个很好的启示,高喊“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我被激发的是共情心。虽然只是一个虚拟角色,但因为在此之前对人物的刻画,让我感到她是个实实在在的人,是个可靠的队友。这种认同会让我觉得,如果主角没能救下她,一定会非常后悔,或者还要更夸张一些:即使主角依据设定是个心肠冷酷的人,我也要动用我的“鼠标魔法”把她救下来。我不愿意看一个好人死,就是这么简单。《这是我的战争》中那对老夫妇这就是和感官反馈、情感经验更一致的道德体验,类似的比这个更好、更著名的例子还能举出不少。比如在《这是我的战争》里,最让玩家后悔乃至要重新做出选择的,是“宁静小屋”里老夫妇的死;在《猎魔人3:狂猎》里,最让玩家难忘的任务是男爵的那条支线;在《辐射3》中,被广泛称道的十便士塔的支线甚至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在发现两种选择都会得到相当不好的结果后,许多玩家会选择不去做这个任务;在《80天》里,你的许多选择同时也决定他人的命运和你自己的旅途:在一艘去往新罗西斯克的船上可能会遇见一个化妆潜逃的土耳其公主,如果你选择向船长告发她,不仅你会获得“心有所愧,尽量避开公主”的选项,而且船长会在到港前发了疯似地立刻掉头回到黑海彼岸——你的整个旅途会被拖后一个礼拜。而在另外一个地方,你有机会接受一个机械守护神的指引去搭救一个反殖民起义军的首领。如果你成功了,你将被一架超级舒适状如大鹏的神秘飞行器载着从尼泊尔直飞朝阳CBD(误)。《辐射3》中的十便士大厦在《》高级版里,有这么一段据推测是克里斯·阿瓦隆写的随机遭遇。这是一个任务,你要把一个岩石人新娘送到夫君那里去。在你花了很多燃料并到了那地方之后,岩石人新娘却不愿意从,这时你可以选择是否强行把她交出去,不交出去的话需要面临一场战斗。那个买妻的家伙看上去还是掌握着一些权柄的人,甚至还提出了贿赂你的条件。如果你选择保护女性的自由并打赢了战斗,岩石人会加入你的飞船。和其他同样费时费力的跑腿任务相比,这实在不算什么奖励,但在这个《超越光速》这个尔虞我诈、资源极其匮乏的环境中,这种经济理性上的不划算反而会成为一种道德感的奖励,而这个随机事件几乎就成为了整体上来说缺乏叙事感的《超越光速》里最有质量的故事之一。“我不在乎!!!”Roguelike类游戏的叙事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玩家自己生产体验内容。我在Youtube上看过一个不错的玩家故事,主播打最终Boss时命悬一线,大部分系统损坏,半支飞船在燃烧着,唯一留守的舰员在灭火时不幸牺牲。此时切割射线冷却完毕,精确瞄准的一击刚刚好可以消灭敌方旗舰,可登舰作战的队员还在上面,那样会让他们与敌酋同归于尽。虽然游戏可以随时暂停,不过主播当时已高度紧张,并且自言自语念念有词。本来已经绝望的他在发现可以战胜最终Boss时兴奋不已,随即也意识到了这样做的后果,但稍作思考后他便大喊着“我不在乎!!!”,还是选择了发射。随着切割射线像手术刀一样切过一个又一个舱室,敌方旗舰四分五裂,我方英勇的舰员也一起消失在了茫茫太空。通关画面缓缓放出,这时主播才缓过劲儿来吁嗟不已,哀叹着他为这个胜利所付出的代价,最后不无消沉地说:“我想,我最近不会再打FTL了。”以上这些例子告诉我们,让玩家看到他们的选择和行为在别的游戏角色身上产生的后果,以及这些后果所产生的情感效果,比直接在规则里写上奖惩条例或者诉诸“自私经济人”的理性来灌输道德要有效得多。更进一步说,这种以共情心为基础塑造的道德观,也要比单纯规则性的道德灌输要稳固。与感官和情感不一致的外在道德系统一旦失去了那套奖惩系统,其本身也将失去约束力;而由感官和情感经验得出的道德经验,更容易产生自觉的道德感。游戏作为“互动的”媒介,实际上也更容易以“选择与后果”的语法来塑造这种自觉的道德。游戏中的道德一直是一个受关注的话题,而笔者也并没想给出一个***,不过用这样一句话来结尾应该是恰当的:切记切记,如果要讨论游戏中的道德,不要随意地以游戏外的道德观来替代。本文转载自触乐网。作者/fenix
你可能感兴趣:
48小时评论文章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新游测试表
执行主编:王欣_NG166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热门推荐:
  本届ChinaJoy不允许ShowGirl穿暴露衣服,看点少了一些,不过这样大家的目光又能游戏和产品上了。索尼参加2015年ChinaJoy游戏展算是个大新闻,毕竟这是PS4游戏机进入国内后的首届ChinaJoy,他们展出的Morpheus虚拟现实(VR)头盔赢了个满堂彩。
  不过虚拟现实头盔这玩意儿对大多数玩家来说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它是未来游戏和3D电影的一个趋势,可以让玩家完全沉浸在游戏的氛围中。其实目前全世界已经有很多厂商宣布了自己开发多时的虚拟现实头盔,但话已发出多年,至今仍然没有一款成熟产品正式上市。
  带上虚拟现实头盔玩游戏是个什么感觉呢?简单来说有这几个特点:
  1.你只能看到游戏画面,外界环境对你的视觉没有任何影响;
  2.左右眼的画面是有视差的,所以能形成强烈的3D效果;
  3.你看到的画面呈曲面,就像环绕在你的周围,感觉与平面的显示器完全不同,这也是和3D头盔的区别;
  4.头盔能感应你的头部动作,比如头往天上看的话,画面也会跟着向上移动,显示你头顶的天或者天花板;
  5.配合高品质的虚拟环绕声耳机,VR头盔能产生更逼真的临场感。
  不过虚拟现实头盔最大的问题是:只能感应你头部的动作,无法感应脚的动作,不能根据脚下的变化来变换屏幕上的画面。所以又有了所谓的“虚拟现实跑步机”,也就是本文开头视频里那个东西。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以极客玩家的视角介绍和点评最新科技产品,博主自身是电子产品...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虚拟现实中的感官痛点将真实到什么程度?
虚拟现实中的感官痛点将真实到什么程度?
  即便是在以沉浸式体验著称的虚拟现实中,我们的感官也被削去其三,只剩下视觉和听觉以供使用,这让VR体验大打折扣,五个感官的同时协调,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终极目标,但这也留下了一个备受争议的疑问,我们想让VR体验真实到什么程度?
  ·味觉与嗅觉的实现
  Kellogg公司为了宣传他们旗下的Ancient Legends麦片,制造了一段与埃及艳后Cleopatra共进早餐的VR体验。尽管活动的参与者佩戴Oculus Rift头显,手持Razer Hydra手柄,但他们也难感到个中趣味,毕竟在Cleopatra旁边拿着3D的勺子胡乱挥舞,在旁人看来实在是有点令人发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Kellogg给每个参与者都配备了一个略显滑稽的肚兜,并将真实的牛奶和麦片摆上餐桌以供他们食用。除了需要承担将食物洒满一地的风险外,这倒是在一定程度上给VR的世界带来了香气和味道,恐怕在VR的周边设备完善之前,这是解决味觉与嗅觉缺失的最佳方式。
  ·触觉的实现
  tmall的官方页面上曾放出过即将推行VR体验店的计划,虽然当天是愚人节,不过从阿里之前在VR领域的一系列布局来看,所言非虚。今年3月17日,阿里巴巴就成立了代号GM lab的虚拟实验室,它们的“造物神”项目计划正是意图联合入驻商家创建一个3D商品库,用户可以在虚拟现实的世界中完成挑选和购买。不过从公布的消息来看,我们只能通过VR设备看到商品的雏形,无法感知它们的重量,触感,甚至需要急迫实现的试衣间功能,可能也要打上不少折扣。
  对比阿里巴巴,隔海相望的日本老牌公司Tenga就显得有底气得多。它们联合***游戏制作大厂Illusion开发了一套价值430美元的VR体感配件,这套设备在使用者身前安置了一个切合人体肌肤触感的硅胶胸膜,并且还有不错的反馈力度,下方还连着Tenga厂商引以为傲的飞机杯……根据用户对体感配件的使用力度和方向,VR世界中将会传递出相应的反馈。
  体感设备兴许是完善触感的绝佳方案,早在2001年,位于大阪市的日本环球影城(USJ)就将VR技术应用到了他们的游乐项目中,可以上下颠婆的座椅,旁边蓄势待发的喷水装置,这些设备均能在观众观影之余,带来触感上的享受。不过这种大规模设施并不适合家庭使用,场地和成本问题是我们无法逾越的鸿沟。在家庭的应用方面,街机厅里摆设的赛车,跳舞机等外设似乎可以作为参考,任天堂此前贩卖的游戏主机WII U也证明了消费级体感设备传播的可能性,只是,能一劳永逸的兼容所有VR应用的体感设备,离我们还很远。
  ·视觉与听觉的完善
  虚拟现实中最让人称道的视听体验,尚且还不能用尽善尽美来形容。且不提众说纷纭的3D晕眩症,当前技术下,几乎所有的设备均存在使用时的漏光问题,而对于需要佩戴眼镜的体验者来说,头绳和焦距的反复调节实在是令人沮丧。
  3D音效的制作也是一个难题,在狭小的房间内,我们无法让声音在空间中占据一个绝对位置,而声音在传播途径中的受阻感,就更加难以实现了。不过,耳机声效的体验目前还算做得不错,比如Oculus中的VisiSonic音频技术,它就能通过耳机来精准定位空间中的声音位置。
  目前已经有许多企业试图完善VR体验中的感官缺失,包括一家名为Halstead的美国地产公司,在成功还原了他们所要售卖的地产环境之后,Halstead意图将其他感官也带入VR情境之中。
  诚然,这些痛点的改善也许能让我们的VR体验更加充满乐趣,不过,当调味料的香气覆盖整盘菜肴之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区别也将逐渐变得模糊起来。
  来源:VR日报
↑关注17173VR订阅号:了解最前沿的VR资讯↑【编辑:17173树懒猫】
类型:第一人称射击
特征:军事
类型:大型角色扮演
类型:大型角色扮演
热门新闻排行
游戏万花筒
Wan网页游戏免费玩电子版和实物游戏的区别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电子版和实物游戏的区别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游戏与现实有区别吗,爱一个人有限制吗?_百度知道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