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多肉植物观音莲怎么养养

  中国已有几千年的玉文化,古时以佩玉为美,“黄金有价玉无价”,现代也讲究“人养玉、玉养人”一说,人的身体好又长期佩玉可以滋润玉,玉的水头会越来越好,越来越亮。反之,如果人的身体不好,那么长期佩玉,玉中的矿物元素会渐渐让人体吸收而达到保健的作用,我们通常只知待遇的好处 那么如何对玉进行保养呢?1、避免与硬物碰撞。玉件受碰撞后很容易裂,有时虽然肉眼看不出裂,其实玉表层内有暗裂纹,这就大大损害其完美度和经济价值2、玉器要避免阳光的暴晒。防止影响到玉的质地和色泽。3、忌化学剂,化学剂会给玉石带来一定的损伤,例如各样洗洁剂、肥皂、杀虫剂、化妆品、香水、美发剂等。如若不小心沾上,应及时抹除后清洗,不要让它对玉石造成损伤。4、尽可能避免灰尘、油污。若有污垢或油渍等附于玉面,应以淡肥皂水刷洗,再用清水冲净,切忌使用化学除油污剂。5、新购玉件一般也应在清水中浸泡几小时后,用软毛刷(牙刷)清洁,然后用干净的棉布擦干再佩戴6、佩挂件最好用清洁、柔软的白布抹拭,不宜用染色布、纤维质硬的布料,这样有助保养和维持原质。7、定期清洗。玉件一般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一次清洗。8、玉佩等悬吊饰物,应经常检查系绳,防止丢失或损伤心爱的宝物。(文字图片由编辑搜集整理 &所有版权属于原作者)瑞玉祥玉器玉(gh_783e827346fd)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点击上“公众号”可以订阅哦!中秋节到了,活动自然不能少,给家人买块玉来保平安最合适不过了,话不多说看看中秋节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很多玩家在挑选和田玉的时候都非常纠结如何挑选,有的不知道什么样的和田玉如今的和田玉市场假玉满天飞,山料滚制,喷砂毛孔,人工上皮,各种作假手段层出不穷,对于很多新手来说“戈壁料”是和田玉的一种,主要产在沙漠戈壁之上,是原生矿石经风化崩落“石之美者谓之玉”,玉之所以区别于石,是因为玉之美,而非玉之白。真正主导玉之价值的,是玉的温润之ctrl+home可以快速回到编辑区顶部选中编辑区的正文段落,再点击剪贴板里面的一个内容,会有格式刷的效果。经济形式不太理想、英国脱欧、股市利空、银行股市债市将会有大量资金流出来……这些言论是最近相传最点击右上角关注瑞玉祥玉器你以为活动只有那些吗? 小编偷偷告诉你以下几款金镶玉也在做活动呦,快来进店抢购吧1输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输入文字输入文输入文字输入文输入文字输入文
输入文字输入文字输入文字和田玉籽料,得山川之灵,集天地大观。赏玉归来,两袖添香。和田玉籽料,观之精光内敛,触之手感柔润,之前我们讲过关于玉的寓意,今天给大家总结一下哪些蔬菜适合用来做玉的寓意白菜
白菜,是玉雕中最为常见玉器传统造型艺术用诗的语言,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璞玉本身自有一种神秘朦胧之美,不雕不琢“和田玉”,是中国的国石,其代表的玉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重要象征。古曰“玉不琢中国已有几千年的玉文化,古时以佩玉为美,“黄金有价玉无价”,现代也讲究“人养玉、玉养人”一说,人的身体好中国已有几千年的玉文化,古时以佩玉为美,“黄金有价玉无价”,现代也讲究“人养玉、玉养人”一说,人的身体好当我们拿到一块和田玉籽料原石我们一般是放在家里当摆设当收藏品还是拿着把玩,今天我们就讲讲怎么把玩籽料原石,一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籽料比山料好吗?其实籽料并不是全部都比山料好,有些品质好的并不比籽料高考,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每年的高考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在这个人生的关键时刻,家长杨柳观音右手持杨柳枝,以杨柳枝替人消弭病灾,誓言拔济众生病苦,故亦称“药王观音”,为三十三观音菩萨的首尊。寓当我穿越帕米尔高原看见一只普通的和田玉是那么的像母亲的眼睛她的纯粹、内蕴和温润令我怀想起遥远的故乡想起故乡的gh_783e827346fd瑞玉祥玉器一直致力于和田玉高端文化消费群体。瑞玉相伴 吉祥一生 敬请登:/
/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h_783e827346fd瑞玉祥玉器一直致力于和田玉高端文化消费群体。瑞玉相伴 吉祥一生 敬请登:/霸王玉怎么养_百度知道今天自己不小心把自己的玉观音玉佩掉地上了! 观音的莲花宝座底下摔出了一个很小的口子,菩萨没事!请问_百度知道人养玉三年 玉养人一生
16:13 来源:&&&&
&&煤玉,又叫煤精,古人称石墨精。是抚顺西露天煤矿独一无二的宝贵特产。它生成于距今约3000万年的新生代第三纪,藏身在几十米或数百米的煤海之中。上复盖着矸石、煤炭,下边才是煤玉。它只生存在西露天煤矿中部的小范围之内,平常厚度只有一两尺左右。煤玉质地坚硬,结构细腻,比煤黑而亮,是稍轻于煤的特殊材料。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世界上其他地方有煤玉。由于它横竖纹理明显,成了雕刻工艺的极佳原料。1973年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煤玉雕制品“耳塘”饰、圆珠等煤玉,经专家鉴定其原料均产自抚顺西露天煤矿,是我国煤雕刻史上最早的实物。这一发现使煤玉的雕刻历史上溯至7000年前。然而煤玉雕刻艺术真正成为一门工艺,还是近百年的事情。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地木雕老艺人赵昆生将综合的传统雕刻工艺成功地用于煤玉雕刻,它才成为一门独立工艺。之后,在他的弟子刘东坡等老一辈艺人手里发扬光大。在素有煤都之称的抚顺涌现出以刘东坡、郭义、李玉明等为代表的煤玉雕刻大师,其作品成为雕刻艺苑里的一株色彩艳丽的奇葩。那年,当北京传来新建的人民大会堂落成的喜讯,大师们激动不已,为了向人民大会堂献礼,向世人展示抚顺煤玉的独特魅力,大师们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废寝忘食,用煤玉雕成直径高达1米的大型地球仪,展示在人民大会堂辽宁厅。人们看到那只站在地球仪上栩栩如生、展翅欲飞,嘴衔象征和平的橄榄枝的和平鸽与地球仪浑然天成的惊世之作,无不赞叹。
&&&&&何为玉?《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者。”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即所谓广义的玉,包括宝石类、硬玉、软玉等。
&&&&宝石类:宝石多为单矿物晶体,主要有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猫眼等。
&&&&硬玉:
专指翡翠,属辉石类,质地坚密,有玻璃光泽,透明或半透明。翡翠因含有不同的染色离子而呈现白、红、绿、紫、黄、粉等多种颜色。其摩氏硬度为7
,硬度较高,比重为3.33,拿在手里面有沉甸甸的压手感。
&&&&软玉:软玉属角闪石类,包括透闪石、阳起石、斜长石等具有宝石价值的硅酸盐矿物。细小的闪石矿物晶体呈纤维状交织在一起构成致密状集合体,质地细腻,韧性好。
其摩氏硬度最高一般不超过6-6.5,所以称为软玉。软玉主要包括和田玉、独山玉、岫玉、蓝田玉、水晶、玛瑙、绿松石、青金石、孔雀石等。
&&&&为什么说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呢?“人养玉,玉养人”的说法,指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下,玉石饰品经长期佩戴和把玩后,玉石的品质和人的身心都得到了改善。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玉石与人体的长期接触使其透明度和光泽等发生了改善,即人养玉,一般三年的时间就能达到目的。其二,人与玉石的长期接触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即玉养人,对人的一生都起到作用。
&&&&人佩戴玉饰品主要有:项链、耳坠、挂件、手镯、手串、戒指、扳指、腰牌等。其他经常接触的玉还有手把件、手杖、玉枕、玉垫、玉席、玉梳等。
&&&&首先说人养玉,是指玉饰品经人们长期佩戴会“越戴越透,越戴越亮,越戴越绿”,其中“透”,“亮”,“绿”分别指其透明度、光泽和颜色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从吸附水作用和软抛光作用两方面进行解释。
&&&&吸附水是指渗入在矿物集合体中,为矿物颗粒间隙或裂隙表面机械吸附的中性水分子。吸附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以使玉饰品的透明度提高以及使其颜色发生变化。
&&&&人们在佩戴玉饰品的过程中,玉饰品与皮肤接触,人体皮肤的表面分泌的汗液,使皮肤有一定的湿润度,汗液中大量的水分为吸附水进入玉石提供了条件。所以,玉首饰常戴水头就好,越戴水头越足,不常戴时就发干。人体还会分泌出油脂,油脂进入到玉石的空隙中会增加其温润感。这与人们在加工玉石时,对其进行上蜡增强其温润感有相似的作用。
&&&&同时,在吸附水作用下,玉饰品里面的杂质,会伴随着经年累月的摩擦,逐渐游离出来,看起来越来越透、越来越亮,甚至饰品近表层甚至内部的绿色将较明显的透漏出来,许多人佩戴玉饰品后觉得绿色是活的,会生长,其实都是透明度提高所致。
&&&&其次是软抛光的作用。玉饰品在长期的佩戴过程中与人体的皮肤和衣物等发生摩擦作用,达到了软抛光的作用。或者佩戴者经常性的转动,类似水滴石穿的作用,这就使玉饰品的表面变的越来越光洁,越戴越亮的原因。
&&&&&&&&&&&&&&&
&&&&玉养人。主要从玉对人的品德和身体健康的影响两方面来说。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君子比德于玉”的高贵品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还有“冰清玉洁”般的清正廉洁;“冰肌玉骨”般的不屈性格,“抛砖引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的谦虚好学、以及“温润如玉”般的无私奉献之精神。
&&&&&&&&&&&&&&&&&&&&&&
&&&&中华民族的玉文化源源流长,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绵延至今,历经几千年而常胜不衰。中华民族中形成了爱玉、佩玉的心理和审美意识,并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增加了美感和对玉的信念,逐步转化为对玉的崇拜。玉已成为了纯洁、神圣、吉祥的象征。
&&&&人们佩玉,可以培养人的高贵品质,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坚毅刚强、淡定从容的性格,不断修炼以期接近或达到宠辱不惊、宁静淡泊的最高境界,举手投足之间都透着一股高雅和脱俗,使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使人的心灵得到彻底地净化,每时每刻心中充盈着幸福和快乐。
&&&&&&&&&&&&&&&&&&&&&&&&&&&&&&&&&&&&&&&
&&&&人们长期佩玉,可以对人身体健康带来多方面有益的影响:古代医药名著《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玉石有“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疗效,有106种玉石用于内服外敷的治病方法。
&&&&有玉在身,可以镇定身心,宁静神志,特别是夏天,身上挂一件玉器,直接与皮肤接触,冰冰凉,既消暑降温,又可消除疲惫和烦躁。
&&&&&&&&&&&&&&&&&&&
&&&&现代医学通过生物、物理、化学分析研究表明,许多玉石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十多种微量元素,如硅、锌、铁、铜、硒、镁、锰、铬、钴等,这些微量元素通过与皮肤接触,可以被人体吸收,使人祛病保健益寿,例如:锌元素可以激活胰岛素,调节能量代谢,维护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儿童智力发育,具有抗癌、防畸、防衰老等作用。猛元素可以对抗自由基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参与蛋白质、维生素的合成,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抗衰老,防止老年痴呆症,骨质疏松,血管硬化等。硒元素是骨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部分,它能催化有毒的过氧化物还原为无害的羟基化合物,从而保护生物膜免受其害,起到抗衰老作用,它还能解除有害金属如镉、铅等对人体内的毒害,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达到防癌、治瘤的作用。
  同时,医药科学认为,宝玉石具有奇妙的物理特性,如有些玉石能吸收太阳中的短波波段,使它成为紫外线理想的“储存器”,人们佩戴时为人体消毒杀菌。有些玉石在切削以及精加工的打磨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应,即光电效应,并聚焦蓄能形成一个"&&电磁场&&",
&&&&放射出一种能被人体吸收的远红外线波,进而诱发人体内细胞水分子的强烈共振,使之起轻微***,改善微循环系统,从而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和新陈代谢提升,活化细胞组成,调节经络气血的精确运转,增强快速反应,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
&&&&人们长期接触、把玩、抚摸玉器,可以***穴位、刺激疏通经络、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起到脏腹安和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降低头温,稳定脑压,预防脑中风。
总之,人们长期使用玉器,可以养颜、镇静、安神,祛病,会使你容光焕发,延年益寿。
&&&&&&&&金钱是钱,只是纸上的数字而已;黄金是价,虽贵重也只是财富的象征;而玉,是生命,是身体的健康和心情的愉悦。千金散尽还复来,而生命只有一次,当生命逝去的时候,金钱、地位、名誉也将随风漂逝,而变得毫无意义。朋友们,选择一款自己喜爱的、又适合于自己的玉件戴起来吧,她会陶冶您的情操,提高您的品位,带给您生活的快乐,精神的享受,有益于您的身心健康,她会滋养您一生。
&&煤玉,又叫煤精,古人称石墨精。是抚顺西露天煤矿独一无二的宝贵特产。它生成于距今约3000万年的新生代第三纪,藏身在几十米或数百米的煤海之中。上复盖着矸石、煤炭,下边才是煤玉。它只生存在西露天煤矿中部的小范围之内,平常厚度只有一两尺左右。煤玉质地坚硬,结构细腻,比煤黑而亮,是稍轻于煤的特殊材料。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世界上其他地方有煤玉。由于它横竖纹理明显,成了雕刻工艺的极佳原料。1973年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煤玉雕制品“耳塘”饰、圆珠等煤玉,经专家鉴定其原料均产自抚顺西露天煤矿,是我国煤雕刻史上最早的实物。这一发现使煤玉的雕刻历史上溯至7000年前。然而煤玉雕刻艺术真正成为一门工艺,还是近百年的事情。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地木雕老艺人赵昆生将综合的传统雕刻工艺成功地用于煤玉雕刻,它才成为一门独立工艺。之后,在他的弟子刘东坡等老一辈艺人手里发扬光大。在素有煤都之称的抚顺涌现出以刘东坡、郭义、李玉明等为代表的煤玉雕刻大师,其作品成为雕刻艺苑里的一株色彩艳丽的奇葩。那年,当北京传来新建的人民大会堂落成的喜讯,大师们激动不已,为了向人民大会堂献礼,向世人展示抚顺煤玉的独特魅力,大师们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废寝忘食,用煤玉雕成直径高达1米的大型地球仪,展示在人民大会堂辽宁厅。人们看到那只站在地球仪上栩栩如生、展翅欲飞,嘴衔象征和平的橄榄枝的和平鸽与地球仪浑然天成的惊世之作,无不赞叹。
水晶香熏炉
( 11:44:51)
07:23 来源:&&&&
&&&&这是一只清乾隆时期,采用通体无云雾絮状的优质水晶雕琢而成的椭圆形的水晶香熏炉,它是一个藏友刚从北京觅来的“宝贝”,大家在先睹为快时无不惊叹它的精美与大气。
&&&&然而,笔者在欣赏时却发现此炉“似曾相识”。再仔细观察,果不其然,在香炉的红木架子上看出了端倪,架子底部的一个红色印记让我记忆犹新,原来,此炉我在京城见过,当时就因为嫌它贵而与它失之交臂。
&&&&该香熏炉不仅质地纯净明莹,颜色沉稳,而且制作精良,工艺精湛,香炉高11.7厘米,两耳处长14.7厘米,腹部宽处为5.5厘米。其两耳处各有一个活动的环,捧的时候幅度稍微大一点会叮?作响。该炉制作得非常圆润,仔细观察和抚摸,炉腹及炉盖内打磨的非常光滑和齐整,更让人想象无限的是炉盖上的那只狮子,它在回首环望苍茫大地,一派王者风范,而炉腿上的三只狮首也象征着皇家的威严。整个香熏炉之造型让人一看就知道:在达到7级硬度的水晶上运用阴、阳、镂雕于一身的综合工艺,不仅其成本高昂,而且技术要求也是非同小可。所以,综观其雕工、风格和造型,显露出乾隆朝时皇家御用“官窑”之风范。“此乃非一般寻常人所赏玩之物也!”文物老专家欣喜地说。所以,藏友刚从皇城根下归来应该说不虚此行吧。
&&&&水晶在中国古代历来称谓较多,如“水精”、“水玉”、“千年冰”、“白附”、“青石英”,“紫石英”等等。以水晶雕作成各种器皿物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春秋战国以来的古墓中,水晶制品屡见不鲜,如生活用器,装饰物什、陈设器皿等等,颜色则有无色透明、紫、红、黑等。
&&&&而且,水晶是宝石名,属石英的一种,其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硬度达到7,比重2.65,折光率1.54。水晶多无气泡,洁净明亮,硬度高。水晶的种类很多,据专家介绍说:“成茶褐色者俗称茶晶;黑色者称墨晶;杂锰而成紫色者曰紫水晶;杂他石成草纹者称发晶草;纹粗者曰鬃晶。”而普遍的观点则认为,水晶以质地纯净明莹、颜色沉稳艳丽者为上。由此可见,本文介绍的这只清乾隆水晶香熏炉极有可能出自王爷府或者大户人家。
&&&&1995年的时候,一件清代晚期的浮雕螭龙水晶觚,高不过17厘米左右,就卖出了3.4万港元。而以水晶制成的鼻烟壶,曾经是清代风靡一时的宠物。据说一件清代水晶内画人像鼻烟壶,高约6.4厘米,在一次大型拍卖会上拍到了46万美元的天价,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了。2008年,北京红太阳国际拍卖公司的四季迎春拍卖会上,一只编号为1329的普通水晶石狮钮香炉也以7万元成交价。
&&&&由此可见,古玩的价值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和它不可再生性以及精美的工艺水平,所以,这只玲珑剔透的清乾隆年间的水晶香熏炉,价格自然不菲了。但是,藏友知道我是收香炉的,而且与它有过“交情”,毅然决定把它转让于我,让我好生感动。失而复得水晶炉,让我倍感珍惜。同时我也得出一个结论:有时不要为了便宜一点小钱而与珍品擦肩而过。
&&&&如今,经常有收藏爱好者去找这只香炉的主人欣赏和商谈转让事宜,却因主人太喜欢该炉,商谈成了赏析。
中国地毯浅谈
( 20:59:47)
2001年一天,一位英国的地毯收藏家来到了故宫博物馆,他向工作人员提出请求,想看一下故宫的地毯。这让工作人员很为难,因为在故宫,地毯那时候还不算“宝贝”,都堆在原来的御茶膳房楼上库房中,从1925年起,就没有人动过它了,里面满是灰尘。
  在这位叫麦克的收藏家一再的请求下,故宫的工作人员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库房,当库房门打开的时候,这位收藏家看到堆积如山的皇家地毯时,据故宫的工作人员回忆,麦克“刷”地跪在地上,对着堆积如山的地毯泪如雨下:“我终于见到了最古老的皇家地毯了!”这件事对故宫的工作人员触动很大,2001年,御茶膳房将要维修,保存在里面的地毯必须搬走。故宫博物馆对地毯进行了清理,先后共清理出各种地毯800余块。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地毯的年代都在200多年前的清代中、前期,一些是更早的明代中晚期,晚清的是极少数。这一发现使故宫成为国内最丰富、最全面、级别最高的地毯收藏之地。
  在国外,地毯收藏和研究比较早,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地毯可以拍卖到几百万美元,而我国的地毯收藏因为缺乏理论支持,人们对好的地毯缺乏认识,存在鉴定、研究等困难,使国内的精品地毯得不到足够的认识,可以说是非常令人惋惜。
  1996年,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清晚期宁夏织花蝶纹地毯、民国初期包头织瓶花八吉祥纹地毯、清晚期宁夏织花卉纹地毯和民国初期青海织藏式地毯分别以11万元、3.08万元、1.98万元和1.65万元成交,价格相对低迷。那时候,国内收藏界对中国地毯的价值认识不够,国内研究地毯的专家和学者几乎没有,也没有地毯类有影响的专著出版,喜欢地毯的人们,只能拿着国外的出版物,望“洋”兴叹!
  2003年香港佳士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御用龙纹丝绒地毯以77.062万元的高价成交。2006年,在东方博物拍卖会上,一件清中期丝制地毯以220万元的成交。而在国际上,地毯专场拍卖会盛行的时候,中国竟然没有一家拍卖公司组织过中国地毯的专场拍卖会。
  1994年起,故宫陆续编辑出版了《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大系)》(60卷),几乎囊括了故宫全部文物的精华,但惟独没有收录地毯。直到2010年6月,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故宫藏毯图典》才填补了这一空白;而此时,其他收藏门类已经进入了亿元时代。
  有识之士走到了前面,他们因为喜欢地毯而收藏,因收藏而了解中国地毯的魅力;而一些地毯收藏家,开始了恢复和复制中国宫廷地毯的行动,其中“匠心纺”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家。他们选用最名贵的宁夏滩羊毛,采用传统编织方法,用植物染色,所产的地毯达到了中国皇家用毯水准,部分地毯还被故宫使用。正是在专家和学者以及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宫廷地毯重焕光彩。
 中国地毯和波斯地毯在织法和用色上有很大不同。清代不同时期的地毯在纹样、用色、丝毛质量上有其各自的特点,最好的当然是雍乾时期宫廷用的“宫毯”,其中也分几等(皇帝办公,起居处的最好)。其他在京官员为了充门面,家里也购置地毯,但质量等级相差很大。
  中国地毯因其优质的染色和独特的工艺,见证了它的收藏和使用价值。在一些高收入消费者中,不乏以中国古董地毯作为现代家居的高档装饰品。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博物馆、学术机构都大量收藏了中国地毯,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清康熙时期所织作的“老宁夏”地毯,就是闻名于世的古典中式地毯
。然而,在宁夏织作地毯的历史从明朝以前就开始了,“宁夏”式也成为皇家专供地毯的代名词。
康熙皇帝幼年时,明朝的地毯早已在紫禁城里。1696年,康熙因一次军事远征而在宁夏停留,他把许多织毯师带回北京,专为宫廷织毯。当时,只有显贵才能用得起一块地毯。今天,现存的制作于康熙时期的地毯不超过500块,它们在拍卖会上的平均售价在10万到30万美元之间。
  “匠心纺”制作的地毯与康熙时期的地毯制作方式相同,也采用高品质的原材料,使用宁夏土种羊毛,完全仿古,以使地毯在几方面达到光泽、强度及柔软度均衡的效果,即手感。这样的地毯,如果不受损伤,能用百年以上而成为一件传家宝。
  “匠心纺”复制的古毯中的杰作原件资料主要来自西方几个重要的博物馆,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著名的古董艺术品拍卖会, Christie
Sotheby。复制中国古毯的项目也许肇始于华盛顿的纺织博物馆,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他们雇佣一家有名的西方生产商来复制他们自己的地毯展品。在随后数年中,几家西方公司也在此领域做过尝试,但都没有达到我们先前努力所获致的水准。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复制宫廷地毯,终于,皇家的爱物,在历经波折后,可以重现它的光彩,也可以走进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原载于《中式生活》杂志2011年第三期,作者:周小寒、田智勇
摄影:李怒?)
揭秘清宫地毯
( 20:56:05)
13:25:00 来源:编辑:李世兰
  在庞大的清代宫殿建筑群中,呈现出建筑物体量上高低错落、大小相间,划分室内不尽相同的功能,这从客观上要求建筑装饰与室内家居陈设提出了复杂多样化的要求,其中包括宫殿择选铺设地毯一项。
不一样的殿堂,不一样的选择
  清朝紫禁城内与皇家园囿的建筑,其地理位置、内外装饰、使用功能上也各不相同。其中礼朝正殿、寝宫明间的地平、地面、佛堂、书库等地面,按宫规均需铺用地毯,但地毯的铺陈是与殿堂建筑格局、地处位置、使用功能等几大要素相关联。
  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线上的各执掌朝政的宫殿中,太和殿是为等级最高的殿宇。太和殿重檐庑殿式,沿角饰仙人、走兽共10个。殿高26.92米,面阔11间,进深5间。此殿每遇新帝登基、宣布即位诏、册立皇后、命将出征、冬至、元旦、万寿节等各重大典礼,均在此举行。
  中和殿为四角攥尖式屋顶,面阔进深各5间。这里每遇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先于中和殿升座,接受内阁大臣、礼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各堂官及侍卫行礼,然后至太和殿。此外皇帝在祭祀庙、坛前在中和殿内看祭文。遇宗人府修得“玉牒”,皇帝在举行隆重的仪式后,需在此审阅,它依然是皇帝从政的重要宫殿。
  保和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面阔9间,进深5间。据《日下旧闻考》中载:“每岁除夕、皇帝御保和殿筵宴外蕃,每科朝考新进士,翰林院引入殿内左右列试。”又每当清实录圣训纂修完成,需在此殿向皇帝进呈。
  乾清宫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阶上,重檐庑殿顶,檐角以9个走兽作装饰。面阔九间,进深5间。乾清宫清初沿明朝为皇帝寝宫与日常活动的场所,雍正以后成为举行内廷典礼、引见官员的地方。殿内“正大光明”匾后,藏有秘密立储匣,以备龙颜殡天后按其匣内遗照宣告嗣位继承人。此殿还是皇帝殡天后停灵的地方,可见乾清宫仍是管理皇家某些事宜的重要场所。
  位于乾清宫的后面交泰殿,单檐四角攥尖顶,覆铜镀金宝顶。殿呈方形,深、广各三间。清代,每遇元旦、千秋节(皇后生日),皇后在此接受百官及妃嫔等人朝贺的殿堂。至乾隆年殿内增设储藏皇家钦用二十五宝玺的使用功能。&&
  上述各正殿铺用木红地云龙文海水江崖纹栽绒地毯;唯交泰殿铺用木红地双凤系牡丹栽绒毯。栽绒毯,即是将毛织入地经、地纬中,然后砍断,使毛绒直竖,宛如栽植而故名。栽绒毯的编织主要经过挂经线、用毛纱打结(栓扣)、过纬线等若干个程序。这类毯完全为手工编织,论其工艺崇尚复杂、讲究。纯羊毛的栽绒毯具有弹性强、踩踏舒适,加上花纹色彩的搭配,其优良的品质往往是其他类材质地毯所不能替代的,历来被人们视为毯中之尊。因此,带有龙凤图案的栽绒毯成为紫禁城礼朝、或进行政治活动的宫殿内必铺之物。
  但是,位于皇家园囿建筑中的殿堂,诸如圆明园内的正大光明殿、香山的勤正殿,系皇帝临时处理政务的场所,内铺用的地毯与紫禁城内礼朝正殿铺陈的地毯迥然不同。据清宫档案中记载:“乾隆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三日郎中白世秀将储正大光明地平回子毯一块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着交圆明园收储,钦此。”清乾隆十三年正月初六日司库白世秀、太监胡世杰,督办勤政殿地平毯,传旨:“香山勤正殿地平上着做红猩猩毡心、蓝猩猩毡边毯子一件,其猩猩毡向内养心殿要,钦此”。此两条档案揭示,位于御苑的礼朝大殿,因其礼朝性质与紫禁城有别,所以地平上铺用地毯材质、图案、色彩并无特殊规定,新疆工艺的手工织物、西方机织的红色呢子毯等尽可铺用。
  紫禁城东西六宫的寝宫、皇家园囿内寝宫等处的明间,其内铺陈的地毯表现出多样化。以紫禁城的寝宫为例,乾隆三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催长强锡来说,总管潘凤、王忠交裁准地平毯七块,旨:镶金黄布边,刷在储秀宫、永寿宫、羽坤宫、景仁宫、永和宫、承乾宫、锺翠宫地平上铺设,钦此。”至清晚期储秀宫更换地平毯:“储秀宫前殿明间地平上铺栽绒花毯一块”。
  宫殿建筑形式、地处位置与使用功能还体现在地毯的铺陈方式上。在殿宇用地毯中,太和殿内地面开阔,为与高大殿宇内装饰相配伍,于清初就在地面满铺栽绒大地毯,此种做法沿至清末,始终如一。而其他殿宇、寝宫、书房、以至于蒙古包地面,或满铺、或局部铺用。如清宫档案记载,“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十三日,库长四德、五德来说,太监常宁传旨:秀清村南书房殿内现铺黑地黑毡之处,着满铺花毯,钦此。”“挑得紫地红花羊毛花毯七块持进,交太监胡世界杰呈览。奉旨,准用此毯。”
又如“盘岚精舍东进间:地面铺黄地红花羊毛毡三块。”“西苑北海的古遗堂西间:床下地面铺紫花羊毛毡一块。”又皇家蒙古包内用毯,随包体圆形的地面,所以常选用圆形的毯子,如“黄漳绒五鹤圆毯”既是皇家蒙古包用地毯。
  由上所述,清代宫廷建筑群宫殿铺设中,凡紫禁城中轴线上建筑体量高大的礼朝场所,地面必铺设龙凤纹栽绒毛毯。位于园囿内的礼朝殿宇,铺设的地毯则无特殊要求。在紫禁城与园囿各处寝宫、以及书房、佛堂、蒙古包等处,也无严格规定,可根据需要择选不同材质、不同花纹寓意的毯子铺用长方形毯、或铺设圆形毯。可见,宫殿建筑形式、地处位置、使用功能的多元性,导致清宫廷地毯的铺陈的多样化。
不同的主题,不同的纹饰
  清宫殿堂各具特色的建筑,其内装饰艺术,往往能与宫殿铺设的地毯纹饰相互匹配,从中产生更具特色的视觉效果。
  紫禁城三大殿的地平毯与太和殿的地毯,这类栽绒毯图案与各殿的御路石雕有异曲同工之妙,地毯主花边为卷草纹,毯心内一侧为海水江崖,再附之以珊瑚、宝珠、杂宝?字纹。其上饰龙戏珠,以云纹间饰,这些纹样呈现一件长方形的地毯上。地毯在施色上以木红为地色,再选用黄、深黄、绿、草绿、黑、白、棕、妃色、深蓝、蓝、月白等色。整毯构图疏朗,主题鲜明,在艳红色彩的渲染下,图中的龙纹表现的正是《说文》所言:“龙,鳞虫之长。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二登天,能秋风而潜渊”之特有的神韵。若将视线再投入到殿内彩画中的龙、凤纹天花、枋子上的金龙合玺彩画、贴金龙凤合玺彩画、以及太和殿宝座前六根金光熠熠的盘龙大金柱,龙、凤呈现在殿宇的顶部等,即刻感受到两者之间得相互呼应中,已将殿内装扮成颇具神秘的龙的世界。最终达到有效的烘托端坐于宝座上当朝天子的威严、神圣。特别是太和殿的宽敞地面上,满铺海水江崖云龙纹大地毯,几十条龙犹如穿云过海,气势磅礴,从中感受皇权的震撼力。
  能与云龙纹地毯相提并论的是,位于乾清宫后的交泰殿上的地平毯,毯心主图案正中为盛开的一朵牡丹,两旁上对对峙双飞的凤,并以四合如意云、朵云作间饰。这里的主纹样双凤,与殿内的龙凤合玺彩画如出一辙。殿内呈现的凤纹,源于图腾崇拜的龙凤,《山海经&南山经》:有鸟焉……名曰凤凰……是鸟也,自饮自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又《说文》:“凤神鸟也”。凤纹与龙纹相互匹配,皆源于“虬龙鸾凤,以托君子”之说。所以地毯在木红的地色上,呈现出的双凤是帝后独尊身份的象征,特别是地毯中的海水江崖纹,更强化当朝统治者的意愿。铺陈地毯的结果是有效增加“一统江山”的含义。
  在紫禁城东西六宫的寝宫中,受建筑空间的限制,室内墙壁素色、顶部也没有大殿顶部装饰性建筑。但由于室内设有木镂雕落地花罩、摆设着繁多的床、条案、炕桌、字画、照明灯、以及桌案上陈设的钟表、瓷器、珠宝,足以弥补了墙壁、屋顶单一的状况。在如此多样的陈设物,将居室装扮得华贵典雅。面对这样得空间,地面铺设的地毯,地色明显的不似殿宇地毯上的木红色,呈现出米色、姜***、金色、蓝色等多色彩的特点。其上呈现出花草、几何纹样。柔和地色与俏美的花纹,渲染出浓郁的生活情调。显然这些完全是为适应居室内华丽装饰的需要,并通过地面的毯子与即室内多彩陈设物相互呼应,力求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
  在佛堂用毯方面,清宫帝后信奉藏传佛教,宫廷大内设有规模宏大的佛堂建筑,诸如雨花阁、慈宁宫、宝相楼、梵华楼等处佛堂,或于礼朝殿内、或于居住处前堂两恻室内也辟为佛堂,以供奉各类佛像,如此设定的佛堂在宫中多达几十处。此外,皇家各园囿、围猎场等处无不供佛,众多佛堂圣地内,有的需要铺设地毯。诸如位于现颐和园排元殿的亲清大报恩延寿寺中前大庙的大雄宝殿“中间地铺红地栽绒花毯一块”。但有一点提出的是,由于藏传佛教崇信***,所以在举行隆重拜佛活动中,则选的地毯以***地居多,尤其是每遇清帝至避暑山庄的佛堂,需由宫廷备姜黄地狮子纹栽绒毯、或黄地莲花纹地毯为用。这里的狮子,在梵中写作“师子”(simha),以其百兽之王的美称,在诸经论中借以比喻佛的无畏与伟大。地毯的***地与狮子纹,使佛堂建筑的使用功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由上窥知,清代殿堂、宫室、书房、佛堂等铺用的地平毯或地毯,以其鲜明的主题,协调的色彩,为殿宇宫室内增加了艺术气氛,甚至是以形象艺术,深化宫室的使用意义。
帝王的威严,顶级的织造
  地毯在“席地而坐”的时代,被视为家具之属。时代的推移,生产力的提高,床榻的出现,使地毯逐演变为家具的附属物,随之地毯织造中使用性也让步于装饰性,并长期以来在室内家具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正因如此,当朝统治者从未中止过地毯的为用。有清一代,宫廷用地毯一度达到鼎盛期,这其中与宫殿修缮、皇家园囿的建造、外出盛大活动有着重要关系。
  清代,大凡宫殿修缮后,殿宇室内则需要更新装饰,反映在地面上就是需要铺设地毯。以紫禁城太和殿为例,康熙三十六年(1697)完成对太和殿的重建,之后,宫廷陆续织造一批供殿内用栽绒地毯。栽绒毯用料为西北地区--主要是青海一带的土种羊毛,丝线与棉线、选用植物染色,采用宁夏编织技术,编织的地毯一般长10米、宽6米之多,重达300余斤,将此类毯称之为大殿毯当恰如其分。这样一批大殿宇用毯,体现的是当朝官方最高编织水准。
  这一情况同样反映在兴建皇家园林中,清康熙至乾隆年,清朝大兴园林建造,著名的有“三海五园”,“三海”是北海、中海与南海。“五园”又称之为“三山五园”,即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畅春园和圆明园。至清晚期,朝廷为庆祝慈禧六十寿辰,挪动海军军费大修颐和园。上述每座秀美园林众多的宫室内,地面需铺用地毯,一部分是责成工部成造。如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十五日,“库掌四德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热河枕碧楼下,夕佳楼下,霞标风泉、满清厅里外间、千尺雪、宁静斋寝宫并环璧西三间局铺地毯,着量尺寸样发往京内承做,由报来铺设,钦此”。为满足当朝各园林用地毯,乾隆、嘉庆年间,曾招募“回子毯匠”数名进京,在圆明园清宫造办处,承做新疆地毯工艺的栽绒地毯,并同时负有向皮作传授工艺之职。相当数量的用毯,则是与地方织造,诸如宁夏、内蒙、新疆、甘肃、北京等,以及对外贸易购得。
  另外,清朝廷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的建筑物--蒙古包。蒙古包原名毡帐、穹庐、幄次等,据《黑龙江外记纪》载“穹庐,国语(即满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故清***始将穹庐称之为蒙古包。它是游牧人的居室,也是满族建筑中的一部分,正如嘉庆帝所言“盖满州旧俗,遇巡幸行围驻跸之处,向俱携带毡庐帐房,随处支立行营。”清入主中原后,蒙古包的为用,仍大有用武之地,尤其清中期以前为盛。既成这一事实一是朝廷在围猎、东巡、郊劳、战争等特定场合,均需使用蒙古包;二是清帝在觐见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等人、王公等人,尊循其俗于蒙古包中进行,远离紫禁城的活动中,已将金銮殿设在蒙古包内。又按宫规每年蒙古、回部、番部年班入觐时,常在宫中的保和殿、中正殿、抚辰殿等举行蒙古包宴赏活动。这些蒙古包的搭建,毫不夸张地说,是依托着各种毯子得以完成的。因此,朝廷为此旨意西北地区以进贡的形势为朝廷织造平纹地毯。此外,每遇朝廷举行的木兰秋?、及其他类野外活动中搭建的蒙古包,其内需用多种形式的毯子,地毯数量为多。
  以上随着皇家殿堂修善,兴建的园林、或外出用蒙古包而编造的地毯,在装饰纹样上,突出与该建筑的装饰、用途的协调性。位于紫禁城太和殿编织的地毯,为与该殿内藻井、天花、枋子、以及六根金云龙大柱纹饰的协调,将大殿内原龙穿花的地毯花纹,逐更新为云龙、海水江崖纹。毯中的龙眉、眼、嘴、须、身、爪、四合云文的形状等,均与殿中彩画的纹样一一对应。而专为御苑编织的地毯,本着园囿更多是休闲之地的宗旨,所以地毯中不拘质地、花形、色彩的约束。既有少数民族风情的色彩、花纹,也有融合了西方18世纪以后流行的洛可可风格与新古典主义的流行的图案,以及中西合壁的纹样。这些异域图案在不同质地地毯上的呈现,将御苑宫室、蒙古包内装扮得对子多彩,极富华丽,有效的增添了生活情趣。
  正是紫禁城内殿宇的修缮,景色优美,规模宏伟的园囿内不计其数的殿宇、宫室,以及外出临时搭建蒙古包等建筑形式中须用地毯,导致清宫廷地毯生产中,逐步拓宽织造领域、提高了工艺技巧、丰富了花纹装饰艺术。
  总而言之,地毯是皇家宫殿建筑的从属部分,其织造中的用料、用色、花纹、形状、铺用形式等均受制于殿宇建造的等级、用途。但地毯本身非消极用物,而是凭借色彩、纹样,为殿宇宫室增添了艺术感染力,有时甚是建筑内难以表现的震撼力。因而,地毯在宫殿建筑中是不可或缺的。清朝廷建筑与地毯织造两者紧密的结合,成为清代建筑史与地毯织造史中的经验之谈。(原载于《中式生活》杂志2011年第二期,作者:刘宝建)
清康熙时期所织作的“老宁夏”地毯,就是闻名于世的 古典中式地毯
。然而,在宁夏织作地毯的历史从明朝以前就开始了,“宁夏”式也成为皇家专供地毯的代名词。
  清康熙时期(
)被认为是地毯制作史中的一个亮点,它也被公认是中式地毯织作的颠峰时期,表现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本质,我们能从中看到来自书法、绘画、青铜器和瓷器的深刻影响。
1800 年以前,在宁夏和北京紫禁城织作的地毯,质量都很高;随后在艺术性上开始下降。清结束以后,古毯的制作工艺基本遗失了。
  康熙幼年时,明朝的地毯早已在紫禁城里;他在毯子上玩耍长大。 1696
年,康熙因一次军事远征而在宁夏停留,当地的织毯大师的高超技艺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于是他把许多织毯师带回北京,只为宫廷织毯。在那时的中国,只有非常富有的显贵才能用得起一块地毯。今天,现存的制作于康熙时期的地毯不超过
500 块,它们在拍卖会上的平均售价在 100 , 000 到 300 , 000
美元之间。老的波斯毯往往拍不到这样的价格,一方面是因为老的中式地毯更稀有,另一方面,中式地毯在过去都是为皇家制作的,品质精美
  我们相信地毯的价值是以它的品质和美来衡量的,而古董的真正内涵来是它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就象明式家具,
一块制作精良的地毯确实是一项理想的
投资,将随着年份增长而加增价值。我们的地毯与康熙时期的地毯以同样方式制作,同样采用高品质的原材料,是完全仿古的。这样的地毯,如果不受损伤,能用
100 年以上而成为一件传家宝。
  我们只复制古毯中的真正杰作,这些地毯的原件资料主要来自西方几个重要的博物馆,比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及著名的古董艺术品拍卖会,比如
Christie 和 Sotheby
;这也是在原作之后,这些设计图案的第二次面世。复制中国古毯的项目也许肇始于华盛顿的纺织博物馆,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们雇佣一家有名的西方生产商来复制他们自己的地毯展品;在随后数年中几家西方公司也在此领域做过尝试,但都没有达到我们先前努力所获致的的水准。
  还有一部分图案来自古代绘画、丝绸、陶瓷作品,在 CC 首次以地毯的形式出现,比如 ZH-802 源自清代的一幅宫廷绘画。 CC
也设计自己的图案,使用传统的元素和理念,并撮合现代风格,比如“精华”与“五行”系列。
  另外,我们有一个广博的图库,其中包含了最好的中式设计,这是不断从古典地毯文献的图文资料中搜集精致而杰出的设计,经数年汇编而成。我们也独创了一套计算机软件,用来辅助制作或修改图纸(对地毯来说就是“蓝图”),以及生成新的设计组合。
  手纺羊毛的加工成本是机纺羊毛的近 10
倍,但保持了羊毛的强度和羊毛脂,并使毛纱松紧、粗细不均匀,这种质感使染色以及最终毯面都具有自然变化的效果。同时,我们使用的织毯毛纱至少由
4 股纱合成,以提高毯面质量。在这一点上鉴别真伪,你可以观察毛纱结的股数,以及,是否每股纱都是手纺纱。
  我们使用一种特殊的新西兰羊毛和宁夏土种羊毛,按一定配比混合纺纱来织做地毯,以使地毯在几方面达到均衡的效果:光泽、强度,以及柔软度,也就是手感。另外,每块地毯在变为成品以前,至少已经过二次水洗;某些特殊要求的地毯甚至会洗更多次;我们独有的后处理工艺,使每平方英尺的地毯得到超过
1 小时的打磨,这是一项费力而耗时的工作,但使成品具有古董地毯般醇和成熟的美和手感。
  尽管能谈许多理论上的差别,但最直接的方法是比较。取我们毛线球上的一
段线,再与其它地毯上类似颜色的毛纱比较。眼睛和心会告诉我们。
  天然染料(基本上是植物染料)产生的颜色是自然的、富有变化和生命力,所以我们称其为自然之色。
人类的眼和脑感受天然染色和化学染色时有很大的不同。一种染料,不管是化学的还是天然的,都会吸收某些波长的光而反射另一些。自然之色反射的光,往往比化学色包含更广泛的波长。换句话说,自然之色很少看起来是一个单一色调。比如,一种天然的红色看起来是红***,或红兰色,而不真是纯红色。与之相比,化学染料的色调是纯红、蓝和黄。染料反射波长范围的宽窄,是不同色调间和谐相处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把红、蓝、黄三股化学染色的毛纱并排放在一起,整体效果会是不协调的。而如果把三股毛纱:土靛蓝,茜草红和槐米黄,也并排放置,整体效果会非常和谐。这恰是因为天然染料是复合的,反射了更广范围的波长,颜色之间总有色调的重叠,于是组合起来的和谐是更可能的。
随着时间流逝,自然之色将愈加柔美,而加增“古色”;植物染料也不会损伤羊毛,比如,靛蓝其实是为羊毛罩上了一层保护衣。植物染色制作的地毯将随年久而更有魅力,并成为未来的古董。
  在中国,我们也许是唯一一家以 100%
天然材料来染色的地毯制作者,在这些材料中,大部分也同时是中草药,因而同时具备一定保健功能,比如,抑菌。与化学染色相比,植物染色不仅成本高出很多,而且工艺复杂,无法大规模生产。自
年前化学染料被发明以后,以天然材料染色已淡出舞台,其相应的工艺也基本失传;至今,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地毯公司在使用天然染料。
  一种天然染料往往包含几种色素,每种色素都有其独特的色调和生化特性,因此,由植物染料产生的颜色其实由许多自然色调组成,看起来柔和而醇厚。地毯在本质上属于二维艺术形式,而天然染色的一些技术能产生三维的视觉效果并给眼睛带来愉悦。
  截色,是地毯上的色带,从赤土色渐渐衍变为杏***,然后又转成黄褐色,再折回赤土色周围的无穷变调,这变化完美地映射了自然。看大地,你能看到截色,你也能在起伏的山脉,在沙漠,在大海,在秋天的田野,以及在老木家具的木纹里看到截色。去看一块天然染色的地毯,从一行接一行的毛纱结里,能看到它自己被制作的痕迹。
  截色也与手纺毛纱的使用有关,手纺 纱松紧、粗细不匀,这使得染色时,染料被纱线不均匀地吸收而产生自然变化的色调 。
天然染料和手纺毛纱有着悠久的伙伴关系,伴随着人类已经走过了数千年,它们在一起所产生的变幻效果,使人们认知到某些颜色如黄金般珍贵。它们的命运也一样:当科技的发展而生产出更廉价而高效的代用品时,二者就很快消亡了。
化学染色与机纺纱产生的效果单调平板,没有“截色”,或色调的变化。有些地毯厂把不同色调的单股毛纱合股织毯,就是为了人为地模仿这种效果
  中式地毯的编织之美,很大程度上来自其独特的“软”织工艺。这使曲线设计得以通过比较小的织作密度而充分体现。不象波斯图案,中式设计有更多的“空地”,所以打结的密度不需要太大。但在图案的精微之处,比如一条藤蔓的稍尖,或一个花瓣的边缘,使用“软”织法可以把轮廓表现得精致流畅,而这种织法使熟练的织工要用二倍以上的时间来织出同样的面积,与波斯毯的高道数效果相当。
(原载于《中式生活》杂志2011年第二期,作者:周小寒 摄影:李怒?)\\
皇帝绕着走的盘金地毯
( 20:55:04)
  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专门搭建过32个“祥云小屋”讲述“中国故事”,主要是皇家故事,如大幅屏风、红木龙书案、龙椅、绣墩、景泰蓝、绣龙袍、宫廷盘金地毯、玉器盆花、绢人等,每一件都彰显了中国宫廷文化艺术的瑰丽传奇。其中的宫廷盘金地毯就由北京市地毯五厂生产。
  “五厂”美丽的错觉
  也许不论是谁,一听到“北京市地毯五厂”的名字都会产生一种美丽的错觉,以为北京当今的地毯业很发达,至少有五家国营地毯大厂。其实大错特错。北京市地毯五厂的毯子都是手工生产的,这样手工织毯子的国营厂子如今就这一家了,不管什么一厂、二厂、三厂、四厂,还是什么六厂、七厂、八厂,早就无踪无影了。
  现如今的“北京市地毯五厂”,仅仅这个厂名就够“骨灰级”的了,更不要提这样纯手工织造毯子的国营企业了。
  北京市地毯五厂成立于1956年,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这风风雨雨的半个世纪里,地毯五厂没少被折腾,属于她的黄金日子掐算起来也确实没有多少,这是多数中国国营企业的共同写照。
  尽管如今厂子是有师傅没徒弟,显得青黄不接,工人们也没有享受到类似国有垄断企业那样的“富裕”,但这个厂子屹立了半个世纪都没有倒下,那自然有它辉煌的历史,自然也会有它复兴繁荣的一天。
  宫毯极品“盘金毯”
&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写完该书后,曾写了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抒发了他当时孤寂的无人可解的心情。据说曹家其实是织造世家,曹雪芹的祖上也是吃织造这碗饭的,应该说他们曹家就曾为宫廷供应过高级地毯。实际上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也写到过地毯,只是不注意的人会给忽略而已。
  某种程度上,从曹雪芹的这首诗中,我们也能体会出地毯织造工人的心情,试想手工地毯织起来那是相当不容易,一般像模像样的毯子不用几个月一年是织造不出来的。类似宫廷盘金地毯这样的地毯中的极品,那是非常消耗织造工人的体力和时间的。那一根根金线的唧唧复唧唧地织着,非常的枯燥乏味,而且织造工人务必得全身心地投入,否则一根弄错就会从头再来。
  一件地毯要经过纺毛、染色、放大样稿、织作、平、洗、片、剪、整修等11道工序。按照图样以经线、纬线交叉的方法将一根根毛线编织成片,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一点点成型。像宫廷盘金地毯这样的地毯中的极品,不要说现在看上去觉得金贵,就是以前在皇宫里边也是非常珍贵的,连皇帝平常走路看见盘金地毯都会绕着走,更别说挥霍地踏上一脚了。可见皇帝也是体恤织工的,还是理解“其中味”的。
 堪比国宝的“盘金毯”
  宫毯,现在也叫“京毯”,原本两者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只有北京织造的地毯才叫宫毯,只是后来文革破四旧,对“皇宫”这个字眼比较避讳才强调“京毯”。京毯,与雕漆、玉雕、***雕刻、景泰蓝、花丝镶嵌、金漆镶嵌、京绣等被并称为“燕京八绝”。
  “盘金毯”需要在地毯的正面盘金,背面盘丝,金镶丝缠,所以格外的雍容华贵,更彰显出非凡的皇家气派。可惜这种毯子从民国以后就没有人再织过了。
  “盘金毯”的复活,就是北京市地毯五厂的杰作。当年,负责挖掘、复制“盘金毯”的师傅是康玉生老人,他也是地毯行业迄今为止级别最高的工艺美术大师。当时具体负责“盘金毯”织造的是他年龄最小的女徒弟王国英。现在康玉生老人早就退休了,他的传承者王国英还在北京市地毯五厂上班,是厂子里的高级技师。
  复活的“盘金毯”也是相当稀罕的,每一件都称得上国家文物级的宝贝。据说,自从“盘金毯”技术复活以来,1.2&2米规格的大毯子一共也就织造了不超过五六件,价格是在不断攀升中。尽管迄今已经飞涨到七八十万元一条,但依然引得众多收藏爱好者竞相追逐。
  以“盘金毯”为代表的宫毯,其价值除了文化、历史外,纯手工编织更赋予了它价格不菲的地位,尽显出工艺美术师们无尽的创造力和的中国文化的恒久魅力。(原载于《中式生活》杂志2011年第二期,作者:曹喜蛙
张月寒 摄影:高立)
明与西域的玉石之间国际贸易
&西域诸地与明朝之间的朝贡贸易中,玉石贸易是份量仅次于马驼贸易的第二大项。永乐二年(1404年)七月,别失八里王沙迷查干遣使木写非儿等来朝贡玉璞、名马。①
永乐五年(1407年)四月,别失八里王沙迷查干遣使脱亦不花等贡玉璞及方物。哈剌火州王子哈散、土鲁番万户赛因帖木儿、柳陈城万户瓦赤剌等俱遣人贡玉璞等物。②
永乐六年七月,于阗头目打鲁哇亦不剌金遣使满剌哈撒木丁等贡玉璞。③
永乐八年(1419年)十一月,撒马儿罕并火州等处回回者马儿等献玉璞、硇砂。④
此后西域各国进贡玉石者不绝于史。除上述各国或地面外,向明朝进贡玉石的还有哈密、亦力把里、察力失、天方、哈烈(黑娄)、把丹沙等,尤以哈密和土鲁番为多,这些玉材大都取自于阗。近读殷晴先生关于唐宋之际于阗玉石贸易的论文,⑤
受益良多。本文受其启发,并以《明实录》及其他明人相关著作为基础,对明与西域的玉石贸易作初步探讨。
&&&&明与西域的玉石贸易之路是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16世纪初中亚商人阿里?阿克巴尔在其《中国纪行》中说:“从伊斯兰世界到达中国,我们共有三条道路可供选择:克什米尔(经喀喇昆仑山口)之路、于阗之路和准噶尔(蒙兀儿斯坦)之路。”⑥
由于明朝的势力在西域仅及哈密,玉石产地于阗等地先后属于东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统治。故玉石之路以哈密、土鲁番及叶尔羌汗国为重要商路枢纽。嘉靖年间到过肃州的波斯商人哈智摩哈美德说:“由肃州至哈密十五日程。由哈密至土鲁番十三日程。过土鲁番经嘉理斯城(Chialis,
察力失)十日行。次至呼治城(Chuche,库车)又十日行。再次至阿克苏城,二十日行。又阿克苏至喀什噶尔城二十日城,皆经荒凉沙漠中。以前所经,沿途皆有人居住。由喀什噶尔至撒马儿罕二十五日程。由撒马儿罕至呼罗珊境内布哈拉城五日程。由布哈拉至哈烈城二十日程。次至维莱米城(Veremi,今德黑兰东二日程)十五日程。再至可疾云城六日程。由可疾云城至孙丹尼亚城四日程,由孙丹尼亚至讨来思大城六日程。”⑦
此路段可能是中古时期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永乐年间,明使陈诚由肃州至哈烈的路程,大体是肃州、嘉峪关、哈密、土鲁番,越阿力麻里山口,渡伊犁河,绕过热海西行,经由养夷、赛蓝、达失干、沙鹿海牙、撒马儿罕,至哈烈。
⑧大体也是这条通道。此外还有一条从阿克苏经叶尔羌、巴达克山、克什米尔,去印度斯坦的商路,鄂本笃跟随商队就是从拉合尔出发,经由这条商路进入叶尔羌汗国,再去明朝肃州的。⑨
&&&&明廷对玉石之路的畅通比较重视,永乐六年(1408年)七月,明成祖遣内官把泰、李达等赍敕往谕八答黑商、葛忒郎、哈实哈儿等处开通道路。凡遣使往来行旅经商,一从所便。⑩
需要指出的是,玉石之路不只是由于阗走向明朝的,同样也走向中亚帖木儿王朝。克拉维约告诉我们:在撒马儿罕城内,有自和阗运来宝玉、玛瑙、珠货,及各样珍贵首饰。和阗所产之货,具极名贵者,皆可求之于撒马儿罕市上。和阗之琢玉镶嵌之工匠,手艺精巧,为世界任何地所不及。(11)
于阗对玉石之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玉石的重要源地。年亲身游历喀什、和田等地的葡萄牙籍耶稣会士鄂本笃说:“最贵重的商品而且最适用于作为旅行投资的,是一种透明的玉块,由于缺乏较好的名称,就叫它作碧玉。这些碧玉块或玉石,是献给契丹皇帝用的;其所以贵重是因为他认为要维护自己皇帝的威严就必须付出高价。他没有挑中的玉块可以私下售卖。据认为出卖玉石所得的利润,足以补偿危险旅途中的全部麻烦和花费。”“喀什噶尔国的玉石有两个不同种类:第一种,也是较好的一种,采自和阗河,距都城(鸭儿看)不远,那方式有点象是潜水者入水采珠那样,取出的块块大小有如厚燧石。第二种较差,从山里采掘得来,大块的被破成两爱耳(ell)即四英尺见方的板状。然后再把他们切成易于运输的大小。
产这种玉石的山离都城约有二十天的旅程,叫做康桑吉----喀修(Cansangui-Cascio),意思是‘石山’。”“国王把采玉权卖给投标最高的商人,在他的租期,别的采矿人不得在那里开采。”(12)
&&&&明与西域玉石贸易的次数,没有确切的官方记载,也难于统计,现根据《明实录》等书记载,列表如下(表一):
&&&&(资料来源:田卫疆编《明实录新疆资料辑录》,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明实录》还提到西域贸易使臣贡“方物”,这些“方物”中是否含有宝石,因未明确,故未统计在内。陈高华:《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此表只是最简单统计,它表明西域诸地贸易使团历次朝贡中,其进贡物品含有玉石的贡次中,至少有60次见之于官方记载。实际数字要比这个数字多得多。上表也表明哈密、土鲁番在西域诸地与明朝之间的玉石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至于贸易使团(实际是贸易商队)的组织情况,鄂本笃有较详细记述:“可不里骆驼商队,至此(鸭儿看)为止,不再前进。欲前往契丹,须重组队伍。商队领袖,为王所任命,纳金若干,便可得职。王付以全权,在全途间,可以管辖商人。在此羁留十二月,新商队始得组成。盖道途辽远,艰难危险,商队不能年年有之,须待人多成群,始可组织。且须知悉何时,能得允准,进入契丹也。”(13)
“肃州城为西方商贾会聚之地。西方有七八国,与支那帝国素有协约。每六年,西国可遣派使者七十二人入贡。过此数,则不许入境。所贡之物为玉石、小金刚石、绀青及其他各种物品。此类使节,多商人冒充。往北京及归回之费用,皆由公家支出。所谓贡献,不过虚名。付价购玉,出赀之多,无过于皇帝者。皇帝好虚名,受外国礼物,而不酬以重价,自以为耻莫大焉。皇帝待遇外宾,礼赐隆厚。平均计之,必需费用之外,每人可余黄金一的由克脱(Ducat)。以此之故,人皆争欲为使,以重价自商队长购之也。必要之时,此等商人,冒充国王代表,伪造国书,谀媚皇帝。”(14)
&&&&明与西域玉石贸易的数量及价格可见于各种文献,主要是《明实录》、《明会典》上的记载,列举如下:
&&&&宣德六年(1431年),礼部奏:撒马儿罕使臣卜颜札法儿等进速来蛮石一万斤,多不堪用,今还请薄其赏。但宣宗认为,“厚往薄来,怀远之道。撒马儿罕去中国最远,毋屑屑与较,可加厚遣之”。(15)
&&&&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一月,哈密忠顺王倒瓦答失里,遣脱脱卜花及撒马儿罕使臣?黑马黑麻等,贡马六十三、驼二十七,速来蛮、松都鲁思玉石二万斤、青鼠皮三万张。(16)
松都鲁石(即水珀)旧例每斤钞五十贯, 正统四年定每斤添作一百贯,每二百贯折绢二疋。(17)
&&&&景泰三年(1452年)七月,哈密贡玉石三万三千五百余斤,每石一斤赐绢一匹。陕西行都司都督任启上奏认为“所贡玉石草恶杂进,不复办验,日长日增,宜有处置,以押其贪心,以纾我财力”。于是,礼部请令边关,视其碎杂瑕疵者却之,其入贡无验者勿纳。得到皇帝批准。(18)
同年十一月,亦力把里回回使臣马鲁丁等,续进玉石四百块,重三千八百二十二斤,礼部俱验不堪,命悉收之,每二斤给赏绢一匹。(19)
景泰四年十一月,瓦剌使者火只你阿麻回回,进玉石五千九百余斤,诏免进,令其自卖。(20)&&&1452年,进贡玉石每石一斤赐绢一匹,同年变为每二斤赏绢一匹。1456年又变为玉石每五斤赐绢一匹。价格愈来愈低主要是由于进贡玉石数量多,质量差的缘故。可能由于价格低,天顺三年,哈密使臣只进贡马驼,而将玉石千二百斤乞求自卖。(21)
但这种玉石可能并不好卖。天顺四年(1460年),哈密使臣累奏,以自带玉石进,明廷将玉石送内府,每十斤赏绢一匹。(22)
&&&&由于进贡玉石优劣悬殊,弘治三年(1490年),明廷批准内府估验定价例,规定玉石每斤赐绢一疋,夹玉石每四斤赐绢一疋,速来蛮石二斤绢一疋,青金石一斤绢一疋,把咱石十斤绢一疋。螺子石六块绢一疋。(23)
&&&&俞汝楫等编撰的《礼部志稿》提到:赛玛尔堪,嘉靖二年议定上等玉石每斤绢三疋,中等每斤绢二疋,下等每斤绢一疋,土鲁番,嘉靖十六年,各色浆水玉每一斤八两与绢一疋。嘉靖三十三年,进贡回回青三百三十一斤八两,会估每斤与银二两。(24)
&&&&由此可见,宣德、正统、景泰年间,进贡的玉石数量多,品种主要有速来蛮石、松都鲁思石、夹玉石等,价格降低,弘治、嘉靖年间,价格有所恢复,或略有上涨。这可能与这一时期进贡玉石数量不大有关。据石茂华《远夷谢恩求贡事》,嘉靖四十四年土鲁番进贡方物金刚钻一两、玉石、回回青各五十斤。隆庆四年(1570年),土鲁番进贡方物金刚钻一两、玉石、回回青各五十斤。万历三年,土鲁番进贡方物金刚钻一两、玉石五十斤、回回青一百斤(据其番本)。中途与达子抢劫,实有金刚钻六钱五分、玉石五十斤、回回青三十八斤。明廷按其番本赏赐。(25)
&&&&此外,《高昌馆来文》(26)、《回回馆来文》(27)
都有进贡玉石的记载。尽管《高昌馆来文》、《回回馆来文》史料价值尚需分析,但其提供的每次进贡玉石数量与实际情况相差不会太大。
&&&&至于贸易玉石的种类,是一个不易归纳的问题,除非是玉石专家。而明代懂行的玉石专家较多,现列举其中一二,从中可知明人对玉石种类的分类。(28)
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在其《南村辍耕录》卷七载:“回回石头,种类不一,其价亦不一。”其列举的种类有:(1)红石头,四种,同出一坑,俱无白水。剌,淡红色,娇。
避者达,深红色,石薄方娇。昔剌泥,黑红色。苦木兰,红黑黄不正之色。块虽大,石至低者。(2)绿石头,三种,同出一坑。助把避,上等暗深绿色。助木剌,
中等明绿色。撒卜泥,下等带石,浅绿色。(3)鸦鹘。红亚姑,上有白水。
马思艮底,带石,无光。二种同坑。青亚姑,上等深青色。你蓝,中等浅青色。屋扑你蓝,下等如冰样,带石,浑青色。黄亚姑。白亚姑。(4)猫睛。猫睛,中含活光一缕。走水石,新坑出者,似猫睛而无光。(5)甸子。你?卜的,即回回甸子,文理细。乞里马泥,即河西甸子,文理粗。(29)
谷泰《博物要览》(成书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卷十记宝石种类,其中记红宝石八种即避者达、映水、昔那、伊尼剌、兀尹剌、罕赖剌、羊血、石榴;黄宝石五种即黄亚姑、黄刺姑、黄伊思、鹅儿黄、腊洒黄;绿宝石三种即助把、助木、撒尼;紫宝石六种即你伊、马思艮底、尼兰助把、茄苞、披遐西、相袍;青宝石五种即青亚姑、鸦鹘青、螺丝青、天云青、青水;白宝石二种即白亚姑、羊眼睛;猫儿眼睛宝石二种即猫儿眼睛、卵子。(30)
&&&&慎懋官《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成于万历九年,1581年)卷十一载:玉出西域于阗国。有五色。利刀刮不动,温润而择,摸之灵泉应手而生。凡看器物,白色为上,***、碧色亦贵,更碾琢奇巧敦厚者尤佳。……白玉其色如酥者最贵,但冷色即饭汤色、油色及有雪花者皆次之。黄玉如栗者为贵,谓之甘黄玉。焦黄者次之。碧玉其色青如蓝靛者为贵。或有细墨星者、色淡者皆次之。盖碧今深青色。黑玉其色如漆,又谓之墨玉,价低,西蜀亦有之。赤玉,其色红如鸡冠者好,人间少见。绿玉,深绿色为佳,色淡者次之,其中有饭糁者最佳。甘青玉,其色淡青而带黄。菜玉,非青非绿如菜叶,此玉色之最低者。沙子玉,此玉罕得,比之白玉,此玉粉红润泽,多作刀靶环子之类,少有大者。(31)
&&&&明人高濂《遵生八笺?论古玉器》(刊于1591年)中说:“玉器中甘***的是上品,羊脂色的为次品。以***为中色,而且很不容易得到;以白色为偏色,是当今还能得到的缘故。现代人看轻***而看重白色,是因为白色少见。可是,甘***中以蒸栗色为最好,焦***的稍差一些。甘青色像新发的柳叶的颜色,近年也没有了。碧玉的颜色如菠菜般深绿的最美、阿细墨点的、有淡白间杂的稍差一点。墨玉像?的为美。红玉的颜色像鸡冠一样红的最贵。这三种颜色的玉器,世上并不多见,京城也很看重这三种玉器。绿玉器很像碧,颜色稍微深一点,翠中有饭粒般小点的就好。高濂又说:现在制玉器的材料比古代多。西域近来运进大块劈成片状的玉料,叫做“山材”,是从山石中敲打出来的。西域流沙河中天然生产一种玉子,色白而质地干燥,内多丝状裂缝,俗名叫“江鱼绺”,这类玉子不如水材贵重。(32)
&&&&除上述提到的种类及明人对玉石的品论外,西域进贡玉石种类还需注意的有:(1)玉璞,即即未经过雕琢的玉石。
宋应星《天工开物》珠玉第十八:“玉璞不藏深土,源泉峻急,激映而生,然取者不于所生处,以急湍无著手,俟其夏月水涨,璞随湍流而徙,或百里或二三百里取之。”(33)
(2)夹玉石,《回回馆译语》称夹玉石为“叶深白桑革哈勒”,属珍宝门。本田实信英译为jasper with hard
stones(含硬石的碧玉)。(34)
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撒马儿罕使臣所贡玉石,明朝内府承运库检查后认为,内有把咱石、夹石,欲退还。(35)
弘治三年,明廷规定夹玉石每四斤绢一疋。(3)松都鲁石(即水珀)。水珀,
颜色是浅***而且透明度高到像水一样,但表皮较为粗糙的琥珀。松都鲁思,据刘迎胜师介绍,为波斯语,意为“金黄的”、“透明的”。(4)把咱石。弘治三年,明廷规定把咱石十斤绢一疋。应当属于质量较差的一种。具体说法尚不好确定。可参考的说法有:美国学者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提到“婆娑石”,引夏德说是波斯语p
āzahr或pādzahr(即bezoar,牛黄)的对音。但劳费尔因中国人一提到“婆娑”并未称“波斯牛黄”而有异议。(36)
艾儒略《职方外纪》卷一《渤泥》载:“有兽似羊似鹿,名把杂尔,其腹中生一石,能疗百病,西客极贵重之,可至百换,国王藉以为利。”(37)“把咱石”是否就是把杂尔石的一种译法,还不能肯定。另一种说法是札答石,伯希和说札答(yada或jada)是一种牛黄,具有唤雨的神力。王治来先生说:“札答石,元、明通作酢答、?答,为蒙古语jada之音译。或作?丹石,不知所本。(37)
祭石做法呼风唤雨,明人亦有记载。慎懋赏《四夷广记?土鲁番》提到正德八年(1513年)哈密卫头目番文中称哈密忠顺王速坛拜牙即要去肃州下?丹(?丹,小圆石。西夷能用作云雨霜雪)。阿里?玛扎海里说:我们所说的jade(玉)一词派生自《阿吠陀》字Yada,至今汉语一突厥语还称之为Yada。他引用埃扎图图拉赫说,这种玉石取自某些牛或某些山羊的头颅中。1451年,帖木儿朝速擅卜撒因在前往撒马儿罕途中曾使用求雨石祈雨,结果求来大雪。(39)
&&&&对明廷而言,诸种玉石中,不易得的是红黄玉。因为缺少红黄玉,惊动明朝的两个皇帝即嘉靖帝和万历帝。《明世宗实录》记,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嘉靖帝先是定方丘并朝日坛所用玉爵,各因其色诏户部觅红黄玉送御用监制造。户部多方购之不获,但得红黄玛瑙、水晶等石以进。嘉靖帝只好暂时充用,仍责求真玉。于是户部大臣说:“中国所用玉,大段出自西域于阗、天方诸国,及查节年贡牍,唯有浆水玉、菜玉、黑玉,并无红黄二色。且诸国俱接陕西边界,宜行彼处抚臣厚价访求。”诏可。(40)
但到了嘉靖十五年(1536年),边臣仍求不得。于是原任回回馆通事撒文秀说,二玉产在阿丹,去土鲁番西南二千里。需依宣德时下番事例,遣使赍重货往购之。因遣官下番非常例,不宜,令撒文秀边地访求。(41)
此事看来一直没有解决,至万历十五年(1587年)五月,陕西抚臣奉诏求红黄玉,遣人于天方国、土鲁番、撒马儿罕、哈密诸夷中购之,皆无产者。户部尚书状闻,万历帝说:“尔等仍多方求访,并行巡抚诸臣设法悬购,务求必得,以称朕礼神之意。”(42)
除红黄玉外,万历皇帝恐连回回青也不易得。万历二十年(1592年)六月,土鲁番王哈喇哈失贡献金刚钻、玉石、回回青等方物。礼部验回回青非真。(43)
万历二十四年闰八月,御用回青不足,命甘肃巡抚设法召买解进,以应烧造急用。(44)
万历四十二年二月,土鲁番夷使马黑麻等八名进献玉石、金刚钻、回回青等物。准进收宴赏,并回赐番王彩段六表里。(45)
回回青不足问题至此得到暂时解决。
&&&&在明朝建立的朝贡贸易体制中,明与西域诸地的玉石贸易制度只是其中之一,《明会典》载:“凡进金银器皿珍宝段疋之类,须同贡献之人验视明白,具写奏本,仍以器具装盛或黄袱封里,分拨馆夫一同贡献之人收管。先期一日,关填勘合,开报门单,次日早照进内府,于殿前丹陛等处陈设,一一交付长随内使收受。”(46)
《明会典》记载的这种贸易程序,我们可以通过嘉靖年间,明与天方国进贡使臣玉石贸易引发的朝臣纷争中得到验证。明人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对此记载较详,其过程可概括为:首先,进贡贸易使臣入关后,由陕西行都司派人护送至京,入主会同馆。礼部主客郎中负责审验,郎中不能视事,可由主事代理审验,由玉工验看,郎中后补验。验毕,抬进皇城赏房内安置。除题准进贡外,剩余玉石准在会同馆开市自卖。开市贸易后,由礼部主事督令官吏人等照例关防启程包箱,再由兵部派人护送回国。贸易使臣不服或有疑问可具番本进奏朝廷,内阁将其番本交鸿胪寺序班、通事翻译,译文抄行礼部,礼部将此番文与原题奏核查,上报皇帝。皇帝下诏审查。(47)
&&&&明代西域进贡使臣多为贸易使臣,多为谋求高利的商人充任。因为要牟取高利,这些使臣在玉石贸易中采取了各种舞弊行为或不法行为。主要有:一、以次充好,好者待价而沽。成化十二年(1476年)吏部尚书商辂等上陈时事,指出:近年以来,朝廷货材多为下人侵耗,如哈密等处番人来京,俱带玉石。被细人诱引,先将次等者进贡,存留一等者在后,计嘱铺行人等,多估价值卖官,规取库藏银两。商辂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敕甘肃等处巡抚等官,今后哈密诸番来京,带有玉石,责令通事谙晓玉石之人辨验等第。一等者计数封号,装盛送京,次等者许其量带盘费,其余悉令在彼货卖,不许一概带来,沿途扛运,应付艰难。(48)
但此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各处使臣多习巧诈,往往交通馆夫及市人,不待礼部开市之期,预将违禁货物私卖”。(49)
二、累求加赏。这是西域贸易使臣经常使用的办法,多有成功。“西域夷使多贾胡,每入辄挟重赀与中国市,边吏利其贿,侵索多端,类取偿于朝。一或不当其直,则咆哮不止。”(50)
明廷为示柔远之德,多量加赏赐,以令回还。如嘉靖十二年(1533年)土鲁番及天方使臣,以其积余玉石、锉刀诸货,固求准贡物给赏。礼官不得已,以正德间例为请,许之。(51)
三、贿赂相关官员。诸番贡物至,边臣验上其籍,礼官为按籍给赐。籍所不载,许自行贸易。贡使既竣,即有余货,责令携归。愿入官者,礼官奏闻,给钞。这是常例。贸易使臣要从中谋高利,就贿赂相关官员。嘉靖四年,鸿胪寺通事胡仕绅上疏,自陈鲁迷等地使臣到京之初,备银二十五两向其馈送,以为见面之礼。遭其拒绝后,次日再送。(52)
胡仕绅拒贿可能还是一个典型。嘉靖初期,当时大多外夷通事以色目人担任,这些通事往往视西域夷人为亲,在京教其分外求讨,伴回则令其潜买禁物。(53)
这也使得使臣舞弊行为不易克服。更有明朝官员向贸易使臣索贿的。嘉靖十二年,镇守甘肃中官陈浩者,当番使入贡时,令家奴王洪多索名马、玉石诸物,使臣憾之。一日,遇洪于衢,即执诣官以证实其事。礼官言事关国体,须大有处分,以服远人之心。乃命三法司、锦衣卫及给事中各遣官一员赴甘肃按治,洪迄获罪。(54)
&&玉石贸易中种种不端行为,其根源出在明朝自身。明朝以天朝大国自居,朝贡贸易实行厚往薄来的政策。一方面,外夷朝贡是效顺中国,毋屑与之较,应厚赐遣之,由此大大刺激了外夷(番商)追求厚利的胃口。另一方面,国力有限,对外夷朝贡日期次数以及贡品加以限制。对外夷进贡玉石等方物严加勘查,对外夷在京市货严加管理,从而导致进贡使臣的不满,并累上番本求讨不已,或与明朝官员勾结侵吞国库。例如,弘治十四年(1501年)提督会同馆礼部主事刘纲上奏说:“旧例夷人领赏之后,告欲贸易,听铺行人等持货入馆,开市五日,两平交易。而新例凡遇夷人开市,令宛平、大兴二县委官选送铺户入馆,铺户、夷人两不相投,其所卖者多非夷人所欲之物,乞俱仍旧为便。”(55)
又,嘉靖五年,天方国额麻都抗等八王各遣使贡玉石,主客郎中陈九川简退其粗恶者,使臣怨。通事胡士绅亦憾九川,因诈为使臣奏,词诬九川盗玉,坐下诏狱拷讯。尚书席书、给事中解一贯等论救,不听,竟戍边。(56)
&&&&综上所述,明与西域玉石贸易是明朝对外贸易大宗之一。与唐宋时期玉石贸易相似,西域贸易使臣“将玉石运至中原,往往将质量上乘的卖与私商,以求厚利,作为贡物的却系次品”(57)。所不同的是,除卖与私商外,这些贸易使臣亦将质量上乘的玉石卖与内臣或大官。作为奢侈品的玉石,其种类变化有限,其价格虽有所升降,总体上还是稳定的。其贸易过程也典型地反映了明朝政治制度运行过程。明朝后期,国力衰弱,政治腐败,明朝皇帝欲得上乘玉石如红黄玉竟不可得,非不可得,是不能也。在西域诸地与明朝玉石贸易次数上,哈密、土鲁番占据一半还多,这充分显示了哈密、土鲁番在明朝陆上丝绸之路上所具有的特殊地位,而正德以后,土鲁番已取代哈密成为明朝通往西域的主要通道,这可从正德以后两地与明朝玉石贸易次数悬殊得到反映。
&&&&注释:
&&&&①
《明太宗实录》,第32卷,第5页。
&&&&②
《明太宗实录》,第66卷,第9页。
&&&&③
《明太宗实录》,第81卷,第1页。
&&&&④
《明太宗实录》,第111卷,第6页。
&&&&⑤
殷晴:《唐宋之际西域南道的复兴----于阗玉石贸易的热潮》,载《西域研究》2006年第1期。
&&&&⑥
[法]阿里?玛扎海里著:耿?译:《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1993年,第151页。
&&&&⑦
张星?:《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中华书局,2003年,第463页。
&&&&⑧
详见王继光:《关于陈诚西使及其〈西域行程记〉与〈西域番国志〉》,[明]陈诚著;周连宽校注:《西域行程记
西域番国志》,中华书局,1991年,第16~17页。
&&&&⑨
魏良?:《叶尔羌汗国史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85页。
&&&&⑩
《明太宗实录》,第81卷,第1页。
[土耳其]奥玛?李查译;杨兆钧转译:《克拉维约东使记》,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57页。
何高济等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第555页。明人慎懋赏《四夷广记》之《于阗广记》载:其国之法,官未采玉,禁人辄至河滨者。(《玄览堂丛书续集》本)
张星?:《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第523~524页。
张星?:《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第538页。
《明宣宗实录》,第75卷,第8页。速来蛮石,其价高于夹玉石、把咱石,低于青金石。速来蛮,Sulaiman,意为“完美的”。2006年8月在喀什“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上,马建春先生曾告知:据澳门学者研究,速来蛮石即回青,笔者后查得苏沛权先生的《中国文献与波斯地区的钴蓝彩料输入》(载《澳门理工学报》2005
年第2 期), 据苏先生研究:“速来蛮石”,
传闻为先知Sulaiman首先发现,很可能是伊朗高原西部、陶瓷产区Kashan的“Sulaimani”含钻矿石。即古今陶瓷文献中的“苏麻离青”之译名,“苏麻离青”改译为“苏离麻青”更恰当。
《明英宗实录》,第160卷,第7页。
徐溥等奉敕撰:李东阳等重修:《明会典》卷一百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924页。
《明英宗实录》,第218卷,第8页。这三万斤的贡玉可能以山料玉为主,山料玉与子玉相比,具有产量大、质量较差的特点。
《明英宗实录》,第223卷,第11页。
《明英宗实录》,第235卷,第1页。此火只你阿麻疑与同年四月与哈密使臣同贡玉石的瓦剌使臣火只碾黑麻为同一人。此见《明英宗实录》第228卷,第11页。
《明英宗实录》,第300卷,第8页。
《明英宗实录》,第317卷,第1页。
徐溥等奉敕撰;李东阳等重修:《明会典》卷一百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924页。
俞汝楫等编撰:《礼部志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职官一,第597册,第704~705页。
石茂华《毅庵总督陕西奏议》卷六,见陈高华:《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21~423页。
胡振华、黄润华:《明代文献〈高昌馆课〉》(拉丁文字母译注),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并见陈高华:《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第440~443页。
[日]本田实信:《关于〈回回馆译语〉》,胡军译,胡振华、胡军编:《回回馆译语》,中央民族大学东干学研究所,2005年重印本,第236~246页。
需要指出的是,明人对玉石种类的分类,既有珍贵的宝石,也含有具有特殊作用的石料。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七,中华书局,1959年,第84~85页。陶宗仪还提到;大德间(年),本土巨商中卖红剌一块于官,重一两三钱,估直中统钞一十四万锭,用嵌帽顶上。自后累朝皇帝相承宝重,凡正旦及天寿节大朝贺时则服用之。呼曰剌,亦方言也。陈诚在《西域番国志》中称哈烈有水晶、金刚钻、剌石等,并指出可能非其所产,悉来自他所。(周连宽校注本,第72页)周连宽先生认为:剌石,波斯语lal之对音,用以称巴拉斯红玉矿石(Balas
rudy),此种石大抵皆色如红玫瑰。(陈诚:《西域行程记 西域番国志》,周连宽校注,第81页,第二十七注。)
谷泰辑:《博物要览》,《续修四库全书》(1186)子部杂家类,上海古籍书店,2002年,第50页。此外,明人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二:祖母绿即元人所谓助不剌也。出回回地面,其色深绿,其价极贵,而大者尤罕得。闻成化间宫里以银数千量买得重四五两者一块,以为稀世之宝。近籍阉奴钱宁私藏,乃有祖母绿佛一座,重至数斤,盖内帑所无。猫睛石出细兰国,光色一如睛,佳者瞳子随时变换,大如指面,值千金,如钱无价。(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6页)
慎懋官:《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续修四库全书》(1185)子部杂家类,上海古籍书店,2002年,第627页。
[明]高濂:《遵生八笺》卷1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应星:《天工开物》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第454页。
[日]本田实信:《关于〈回回馆译语〉》,胡军译,胡振华、胡军编:《回回馆译语》,第207页。
《明孝宗实录》,第12卷,第3页。
劳费尔:《中国伊朗编》,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55页。
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中华书局,1996年,第62页。
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著;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译;王治来校注:《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第一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93页。
《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第272~273页。
《明世宗实录》,第122卷,第6页。
《明世宗实录》,第192卷,第8页。此事亦见于张廷玉等《明史》卷八十二志第五十八食货六。
《明神宗实录》,第187卷。
《明神宗实录》,第249卷。
《明神宗实录》,第301卷。
《明神宗实录》,第517卷。
徐溥等奉敕撰;《李东阳等重修:《明会典》卷一百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887页。并见俞汝楫等编撰:《礼部志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职官一,第597册,第671页。
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中华书局,1993年,第393~399页。
《商文毅公集》卷三《弭灾疏》。见陈高华:《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第151页。
《明孝宗实录》,第35卷,第5页。
《明世宗实录》,第147卷,第2页。
《明世宗实录》,第147卷,第2页。
《殊域周咨录》,第500页。
《明世宗实录》,第196卷,嘉靖十六年正月壬寅,第5页。
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三十二《西域四?天方》, 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623页。
《明孝宗实录》,第170卷,弘治十四年正月壬申。
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三十二《西域四?天方》,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622页。详细过程见严从简《殊域周咨录》,第393~409页。此系明与西域玉石贸易引发的一个大案,有待深入研究。
殷晴:《唐宋之际西域南道的复兴----于阗玉石贸易的热潮》,载《西域研究》2006年第1期。
千年古刹大明寺
( 07:39:59)
古城扬州北郊,蜀冈如卧龙般蜿蜒绵亘。名扬四海的千年古刹大明寺,就雄踞在蜀冈中峰之上。大明寺及其附属建筑,因其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而历代享有盛名,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而得名。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1980年,大明寺恢复原名。
千年古刹,历经劫难,终获新生。唐会昌三年(843),九层栖灵塔遭大火焚毁。两年后“会昌法难”,大明寺未能幸免,庙宇被毁。后经僧人募化重建,但屡有圮废。清康乾盛世,大明寺扩建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然而咸丰三年(1853),寺庙又毁于太平军兵燹。此后,大明寺几经修建,规模渐大。1958年,大明寺被列为江苏省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要砸烂寺庙内佛像。周恩来总理紧急电谕,命令坚决保护大明寺古迹。地方政府及时封闭了寺庙,使古刹幸免于难。1979年,寺庙全面维修,佛像贴金,大明寺焕然一新。二十年来,在能勤、瑞祥、能修法师的主持下;大明寺规模越来越大,中外宾客络绎不绝,千年古刹大放光彩。
沿着数百级舒缓石阶登上大明寺前的广场,迎面是一座庄严典雅的牌楼。牌楼为纪念栖灵塔和栖灵寺而建,四柱三楹,下砌石础,仰如华盖。中门之上面南有篆书“栖灵遗址”四字,为清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字体雄美。牌楼前面南而踞的一对石狮格外引人注目,石狮按皇家园林规格雕镌,造型雄健,正头,蹲身,直腰,前爪平伏,傲视远方。它们是扬州名刹重宁寺的古老遗物,60年代移至此处。大明寺的山门殿兼作天王殿,正门上额“大明寺”三字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集隋代《龙藏寺碑》而镌,字体古风流溢。殿内供有弥勒坐像、韦驮天将和四大天王。过天王殿,但见庭院开阔,古木参天,香烟缭绕。东有百年桧柏,西有百年黄杨,中有宝鼎两尊。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面阔三间,前后回廊,檐高三重,漏空花脊。屋脊高处嵌有宝镜,阳有“国泰民安”四字,阴有“风调雨顺”四字。大雄宝殿内法相庄严,经幢肃穆,法器俱全。正中坐于莲花高台之上的释迦牟尼大佛,被尊称为“大雄”。大佛两侧是他的十大弟子中的迦叶和阿难,东首坐着药师佛,西首坐着阿弥陀佛。佛坛背后是“海岛观音”泥塑群像。大明寺内僧人甚众,香火不断,游人如织。每年除夕,寺内举行撞钟活动,中外嘉宾咸集,共祈平安多福。
大雄宝殿附近,有几处著名建筑。1985年建成的藏经楼,二层五楹,轩敞疏廊,屋脊之上阳嵌“法轮常转”,阴刻“国泰民安”。“藏经楼”匾额由赵朴初题书,正厅两侧有赵朴初集《金刚经》句题联:“当知是处恭敬供养,不可以百千万说其功德;若复有人受持读诵,已非于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大明寺庭院东侧有平远楼。此楼乃清雍正十年(1732)光禄寺少卿汪应庚初建,楼名取自(下转9页)(上接10页)宋代画家郭熙《山水训》中:“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咸丰年间楼毁于兵火,同治年间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重建,增题“平远楼”额,并撰联云:“三级曩增高,两点金焦,助起杯中吟兴;双峰今耸秀,万株松栝,涌来槛外涛声。”联语造句雄浑,写楼外风景极为切当。
大明寺古刹名僧辈出,其中唐代律学大师鉴真最为著名。
大明寺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历朝历代不乏丽辞华章。山门外东偏壁上,面南嵌着一方石刻,上有擘窠书“淮东第一观”五字。此碑石立于清雍正年间,由扬州知府高士钥提议,用宋代著名诗人秦少游赞颂大明寺景观的句意书刻,字由金坛书法家蒋衡书字。北宋时,扬州属淮南东路辖区,著名文学家苏辙(子由)与秦观(少游)畅游大明寺,作诗唱和。秦少游诗末句为:“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自此,大明寺景区为“淮东第一观”而名闻天下。清代,雍正帝曾为大明寺题联:“万松月共衣珠朗,五夜风随禅锡鸣。”乾隆题联:“淮海奇观别开清净地,江山静对远契妙明心。”大明寺东侧晴空阁北院东廊壁上,嵌有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篆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碑刻,乃国内罕见的篆书之宝。书写这部心经时,61岁的邓石如住在山寺月余,每日薰沐素食,躬亲监刻,以示脱俗。此碑书刻精湛,章法雄浑,是邓石如的第一杰作。在大雄宝殿的东廊南壁上,还嵌有邓石如的篆书石刻一方:“岂有文章惊海内,更携书剑客天涯。”亦为邓氏石刻珍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