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我的文档
下载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公司及个人理财1_免费下载
下载积分:880
内容提示:公司及个人理财1_免费下载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22:15:4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公司及个人理财1_免费下载
官方公共微信崆峒区佳科个人理财系统 1.0佳科个人理财系统 1.0破解版佳科个人理财系统 1.0序列号佳科个人理财系统 1.0注册码佳科个人理财系统 1.0免费版
崆峒区佳科个人理财系统 1.0
佳科个人理财系统是针对个人或家庭的每日收支情况进行管理的小软件。
&&&&&功能有:账套的建立,收支记载、收支分类维护,高级查询、汇总、图形显示等等。操作简单、界面整洁精美,是个人或家庭理财的好帮手,让您知道您的Money都花到哪儿去了。
&&&&&欢迎您的使用!!初始密码:admin
崆峒区 编辑词条多义词 参与讨论
所属分类: 中国区域地理 中国县区地名 中国地名 中国行政区划 地名 地理 甘肃县区 甘肃城市
崆峒区,位于甘肃省东部。总面积1936平方千米。总人口48万人(2004年)。区人民政府驻西大街,邮编:744000。代码:620802。区号:0933。拼音:KongtongQu。
1 基本概况
2 行政区划
3 历史沿革
4 资源环境
5 县区经济
6 社会事业
7 民俗风情
8 崆峒武术
9 崆峒文物
11 参考资料
崆峒区 基本概况
崆峒区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的陇东黄土高原腹部,位于东经6°25′——7°21′北纬35°12′——35°45′之间。东临泾川,南依华亭、崇信,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固原接壤,北与彭阳、镇原毗邻。在历史上为丝绸古道西进北上甘凉的第一座关隘重镇,亦为陕甘宁三省交通要塞和陇东传统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现为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
崆峒区 行政区划
全区辖个乡、4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区和一个工业园区,有252个村、14个城市社区。全区总土地面积1936.18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面积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04万人,人口密度248.12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5.84‰。有回、满、藏、布依等18个少数民族。
崆峒区 历史沿革
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古发现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我区古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
崆峒区控陇甘,东扼八百里秦川,屏藩中原,连接边塞,是丝绸之路北去固原赴武威、鸡头古道西上泾源越陇山必经的咽喉之地,为西去甘凉的第一座关隘重镇。公元358年,前秦符坚欲讨前凉,置平凉郡,意为"平定凉国",平凉由此名垂史册。平凉县建制始于北周武帝建德之年(572),此后一直为郡、府、县治所,历设过州、府、道、郡、军、太仆寺、苑马寺、行省等重要军政机构。民国时期设甘肃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建国后-直为平凉地委、行署、军分区所在地。
1949年成立平凉县,1950年设平凉市,1964年撤市复县、1983年恢复县级市至今。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对外开放城市。日撤市设区成立崆峒区。
崆峒区 资源环境
崆峒区境内资源丰富,有名山3座,自然保护区1处,原始裂谷群1处,南接华亭煤田,北靠长庆油田,地下矿藏有煤、铁、铜、磷、石灰岩、水泥灰岩、白云岩、陶土、粘土、耐火粘土、石膏等16种12大矿点,其中水泥石灰岩
崆峒区和化工石灰岩品位较高,储量达5亿多立方米。农副土特产品主要有百合、山药、杏干、黄花菜、蕨菜、洋芋等,畜产品质优量大,尤以牛肉、羊肉、皮毛出名,植物资源00多种,沙棘等经济植物和甘草等药用植物0余种,动物资源50多种,水产资源以淡水鱼、甲鱼为主。有750千伏变电站330千伏变电站各1处,1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6处,小水电站一处,120万千瓦平凉火电厂已正式投入营运,电力供应非常充足,同时探明市郊南塬地热水水质优良,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平凉市崆峒区太统铁矿属小型矿床,本矿点属于二迭统山西组煤系地层中,含矿岩系为厚层状石英砂岩及薄层状砂质、碳质而页岩,夹菱铁矿结核。菱铁矿共有三层:底层矿厚为15米,结核连接成似层状,含矿系数6.54%;中层矿厚5.52米,结核为球状,含矿系数6.54-3.7%;上层矿厚3.94米,含矿系数为4.87-3.67%;主要铁矿物为菱铁矿,少量褐铁矿。铁品位30-40%,Mgo1.1-2%,Sio29%,地质储量43.1万吨。目前还没有开发利用。
崆峒区 县区经济
2006年全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33321”年度工作计划,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实现了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快速发展。为建设小康崆峒、和谐崆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初步核算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8550万元,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3万元,增长9.1%;第二产业增加值201551万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217896万元,增长18.3%。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753元。
农村经济以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时落实了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补助,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思路,加大农业发展投入,全面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生产,建成了一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以粮食为基础,畜果菜草为支柱,区域性多种经济为补充的大农业格局。2006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8993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7.9万吨,油料产量7187.1吨,水果产量达到6.52万吨,蔬菜产量达到21.08万吨,无公害蔬菜原产地认证达到3万亩。以黄牛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发展良好,全年肉牛饲养量达到26.03万头(含存栏、出栏和短期育肥),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78亿元。牛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建成了凯沣牛肉汤罐头生产线,西开牧业肉牛屠宰分割生产线,填补了全省无精细牛羊肉产品加工的空白,福利制革厂跨入全国乡企500强,区现已成为甘肃集约化肉牛生产基地和西北地区最大的畜产品加工基地。
工业经济立足资源优势,做大优势行业,扩张经济总量。2006年辖区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7.98亿元,增长9.33%。其中区属企业实现18.19亿元,增长20.33%。辖区25户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77亿元、工业增加值.36亿元,其中区属16户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6.98亿元、增加值3.04亿元。辖区企业产销率97.04%,其中区属企业90.26%。
商贸流通从完善设施,提高档次,扩大辐射,健全机制入手,促进商品市场更加繁荣。随着大型商业网点的建成和营运,1.3万多个商业网点遍布城乡。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29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额17.74亿元、餐饮业1.36亿元、其他0.19亿元。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全区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6857万元,增长2.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357万元,同口径相比增长.3%。财政支出41984万元,增长17.6%。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5.6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76亿元,贷款余额35亿元。全区保费收入完成7925万元,赔付额为2521万元。
旅游与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区总旅游人数117.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96%和4.76%。崆峒山旅游人数达到了33.6万人,增长4.84%。全年出口创汇118.9万美元。外贸销售完成6850万元,较上年增长7.6%。
崆峒区 社会事业
平凉市崆峒区有科技服务机构294个,其中民办科研机构、科研实体28个。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6000名,其中
崆峒区农村科技人员165名,有各种中高级职称的1414人,共有1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地级奖励。完成工业科技项目37项,开发新产品44种,有17种获地级以上优质产品奖。全市有各类专业协会、学会76个,会员2万多人,被评为全省科技先进市。
全区现有各类学校334所,专任教师4616人。在校学生.21万人。小学入学率为99.99%,初中入学率97.19%,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8%和95%。各类医院37个,卫生技术人员1784名。环境治理投资继续增加,居民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0%。文化、体育事业持续发展。
崆峒区 民俗风情
陇东民俗拾遗
陇东即甘肃东部的简称。陇东主要指庆阳、平凉两地区16个县(市),它北接宁夏,东临陕西,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这里曾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最早的生息地及周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戎、狄、羌、薰育(匈奴)等古老民族的聚居地,古丝绸之路经过这里汇入河西走廊。陇东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其中的民俗文化,更是一座富矿,开掘利用这诱人的矿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陇东皮影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台演出的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旧时,陇东皮影戏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为傀儡的一种民间影子戏。白天有太阳的时候也可演出,称为热影子戏。皮影戏起源很早,按陇东的民间传说,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生下来的时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他看到窗子上照射的人影表演便不再哭了,但人影一离开窗子,他又啼哭起来。于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人的形状,不断地表演下去,胡亥不哭了,影戏也由此出现了。北宋时,影戏演出已较为普遍。《都城纪胜》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影。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镇守庆阳,当时艺人以演皮影戏犒劳将士。清末甘肃大将董福祥曾把环县皮影戏班带到京城为慈禧庆贺寿诞。
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地区各县,集中于陕、甘、宁三省接壤的三角地带。它的人物造型,归纳起来有生、旦、净、末、丑五个大类。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特点,夸张它的眉、眼、鼻、嘴和胡须五个部分。从工艺上讲,陇东皮影造型外轮廊以直线概括,俊俏有神,尤重图案装饰,着色对比强烈,头部造型约有千余种。由于在平面布幕上演出,只能左右动作,因此一般采用"五分脸",即侧面表示法:一个眉、一只眼、一耳垂,半面嘴鼻一个脸。皮影的身段也用侧面表示法。陇东皮影音乐深受陕西西路皮影弦板腔、碗碗腔的影响,有的班子就用以上音乐演出也有用秦腔演出的,但大多数班子以演唱陇东道情为主。
陇东皮影的刻制原料十分讲究,要求以小口齿青槽期的黑毛公牛皮为佳,皮板薄厚适中,质坚而柔。在整个的制作工艺上,无论是选皮、刮皮、拓样、针稿簇刻、着色、出汗、砖熨等各道工序都毫不马虎。陇东皮影雕刻艺人世代相传,雕刻刀法也非常讲究,有走刀、推皮、打眼、"扣碗碗"等。以先繁后简、先内后外的顺序雕刻。早期陇东皮影只有20厘米左右高,纹样和色彩简单概括,往后发展,皮影高一尺左右,着色以黑、红、黄、绿为主。其整体造型是头大身小(5:1),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全身头、胸、手、腿等部分用牛筋绞连,身上的若干关节,根据动作需要,用三、五根毛竹操纵,通过灯光投影,影人在影幕上便表演出各种动作。清末,陇东皮影出现了带有复杂图案构成的大片布景,如"花果山"、"金銮殿",称之为"大片",尺寸为220-50厘米,中片亦有0厘米。
平凉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有人把民俗村的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如何为平凉的民俗村建设定位 笔者认为,抓住黄土高原人文文化结构中的土著基因——穴居古俗的窑洞文化,也就抓住了平凉民俗村建设的根本。
陇东窑洞源远流长。《诗经·大雅·绵》中记载:"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亶父,周文王的祖父。陶,借为掏。复,借为覆。从旁掏的洞叫覆,即窑洞或山洞;向下掏的洞叫穴。周人不修房室("未有家室")的穴居习俗,与现在仍然存在的陇东窑洞是一脉相承的。周人的先祖曾生活于陇东一带。《史记·周本纪》载:"后稷卒,子不立,不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以失官而奔戎狄之间。"周先祖不奔于戎狄之间,"戎狄之间"即今陇东一带。
陇东的穴居窑洞,是黄土高原人文景观的一大土著特色。据国际著名地理学家陈正祥考证,泾河流域的黄土层厚度可达百米以上。而且这一带的黄土中不含砂石,十分粘牢,故而构筑的窑洞相当坚固耐久。
陇东窑洞是在人工掘成的崖上,由靠地面部分纵向挖成的洞。和盖房相比较,"崖"就是屋架。崖的组合叫"庄"、"庄子",主要有明庄、地坑庄等七八种,地坑庄则分平地下坑和"半明半暗"。这些形式,是典型的周祖掏洞穴居的遗风。地坑庄,是先掘地成坑,坑壁即是挖窑的崖面,这种类型一般集中于源面。地坑庄大小不等,一般为长方形,长丈,宽3丈,深2丈,正面土窑3孔,侧面一孔,通道又叫"洞子",下洞上箍,***大门。陇东人讲究地气、根气,地坑庄处在天地的层层环抱之中,所以陇东人住地坑庄,从心底里便有一种安然长久的瓷实感。
陇东窑洞的修筑,包含着无尽的文化,单是庄址的选择,就要考虑背风、向阳、利水、气畅,来去有路等多种因素。加之由穴居窑洞派生出来的窑洞影戏、火炕、转槽、石磨等生产生活娱乐文化,可供挖掘展示的独特的民俗很多,实在是旅游文化中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高芯子、车社火和马社火
每逢过年闹元宵,陇东人的一件大事就是扶老携幼,涌上街头看社火。社火中最精彩的是高芯子,最有阵容的是车杜火,最为得意的是马社火。无论是高芯子、车社火还是马社火,都是真人扮假人,或表演几个历史人物,或一段戏曲场面,人物不唱、不说、不动,由座下的人、座下的车或骡马代步,在街面上游行展示。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芯子越扎材料越高级,越扎造型越奇巧,原来由大人托着小孩的徒步被拖拉机、汽车代替了,而车社火,现代人则给它起了个新名词--彩车,更是异彩纷呈、各展风流。由于农村机械的普及,农民养的骡子和马越来越少,少了骡子和马,马社火自然就不像从前那么火爆了。
陇东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民间艺术。单就上面三种社火形式说,在我国戏曲的初始,就曾有过真人学假的阶段,如宋代出现的"肉傀儡"。--所谓"肉傀儡",就是由成年人扛着扮着似假人的男童或女童,在街上游行表演,成年人在下面旋转和舞蹈。我们陇东的高芯子、车社火、马社火实际上就是宋代"肉傀儡"的保留或延续,其表演形式古与今是一致的。他们往往由人扮成天神和古代名将,披甲戴盔,持名种兵器,如傀儡假人似的,乘车马游行。研究"肉傀儡"和高芯子、车社火、马社火的传承关系,对我们保留和发扬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不无裨益。
崆峒区 崆峒武术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地理位置跨东经6o25'~7o21',北纬35o12'~34o45'。面积1936.18平方公里。泾河与胭脂河从崆峒山前后峡的层峦叠障间冲击,在龙尾山前汇合,从崆峒区的川道婉蜒东去。叶脉状的支流,又将流域南北山塬的黄土层切割成沟壑残塬。境西六盘山屏障高耸,南有太统雄峙,境内塬川峰梁峁沟谷纵横交错,扭结起伏,群山到此结穴,灵气独钟。河山形胜,蔚为大观。崆峒人民就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今天的业绩。
崆峒派武术发根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腹地甘肃平凉崆峒山,这里是中华先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崆峒山上空高悬北斗星,两侧河水环抱,风水绝美,是修行的宝地,又为西出长安第一驿站,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而至上古仙人广成子在此山修道成仙后,黄帝闻之前来问修身养性治国安邦之道,被《史记》所载,后各代皇帝,文人墨客纷纷前来拜山。到晋代佛教传入中国,至唐朝鼎盛时期,崆峒山一度佛事兴盛,此前儒教也进入山门,便形成三教合一景象。为修身养性,修道者习武练功,舒筋活脉,将武术传入民间,大大增加了民间抗御入侵者的防卫能力,因而久传不衰,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崆峒派武术。也为后来中华民族的繁衍中产生的诸如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各武术派别提供了广阔发展的空间和可以利用的资源。在《尔雅》中记载“崆峒人武”,就说明了崆峒山下的人民群众早有尚武的习俗。其中汉飞将军李广、抗金名将吴磷、吴阶、抗击西夏入侵者法淳等都是习练崆峒武术的杰出代表。由于崆峒山是陇东独有的黄土高原腹地的风景石山,气脉丰腴因而胶前来修道者多以习武入手,以强健之体魄通达之筋脉做为得道之基础,所以凡出生崆峒山之道土、或各尚武戴发修行者,都有一、两手武术绝招。由于山上山下都形成了习武之风,因而对崆峒派武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崆峒派武术发源于甘肃平凉崆峒山,在周边地区的民众中传播,后又随掌派入传至全世界。在《史记》尔雅中记载“崆峒人武”,就说明了崆峒山下的人民群众早有尚武的习俗。其中将军李广、抗金名将吴磷、吴阶等都是崆峒武术的杰出代表。
由于崆峒山是陇东独有的黄土高原腹地的风景石山,气脉丰腴因而胶来修道者多以习武入手,以强健之体魄通达之经脉做为得道之基础,所以凡出生崆峒山之道士、各尚武戴发修行者,都有一、两手武术绝招。
由于山上山下都形成了习武之风,因而对崆峒派武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崆峒派武术发源于甘肃平凉崆峒山,后在周边地区的民众中传播,后又随掌派入传至全世界。就目前而言,我国广东、上海等地习练者较多,国外以日本东京、大坂、神户、明古屋、北海道等城市较多,英国、美国也有习练者。近年来,发祥地崆峒山下又兴起了习武热。
初创于崆峒道家的崆峒派武术,唐初由修行者飞虹子完善成派,其风格独具一格,融合道、佛、儒三教文化精髓,经历代掌派传承至今,已远播日本等国。
崆峒武术崆峒武学,不是民间一般意义上的武术,而是一个集中国道教思想,古印度佛教思想和中国儒家文化为一体的武术运动系统,先发于中国昆仑、峨嵋、武当、少林各派,成为人通过运动将自身体内的精、气、神与宇宙自然能量相融通,达到天人合一的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的学问。人,勤于思而感知万物之规律;敏于行而接纳宇宙之能量。崆峒派武学发轫于华夏民族上古时期文明的发祥地——崆峒大地。仙师飞虹子感念民众之体弱,顿生传授强身健体、开启智慧之方法,便以广成子的养生学说,伏羲所创太极八卦之机理,敦煌太空飞天之形态,始创崆峒派武学,教民习练,百姓受益,广传黄河上游之支流泾、渭一带。《尔雅》所记:空同人武。崆峒宗师以人之不同性情,创编崆峒派武术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和玄空门等八门,每门有十五、六套拳法,共计118种之多,适合各类根器之民众修练。自崆峒派第一代掌派人飞虹仙师之后的四代,皆在崆峒派武学发源地——崆峒山传艺。而后几代,广传播于中华大江南北,东南亚各国。斗转星移,世事变迁,时至今日,由于历史的原因,崆峒派武术几经灭绝,仅有传艺于日本东京的崆峒派武术燕飞霞完整保存了这一绝世武功,后归根于崆峒山下,花舞影传承此功发扬于日本,释妙林、王镖,尹腾剑、白义海传承于崆峒祖庭,现急待开发继往开来。自清末以来,崆峒武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包括崆峒派八大门武术套路,而且还包括了近百年来传入平凉的各式拳种,如通背、劈挂、翻子、八极、八卦掌、形意拳和回族的十路弹腿等等。在崆峒武术众多精英中,当代有建树者也不乏其人,如李宗书、童世英、甄庆平、马继良、孙联英、李恒达、马明星、朱沛霖等。
崆峒派武术共有八大门内容,按初级到高级程度分为: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和玄空门。每门都有十五套东西。飞龙门是崆峒派武术的初级门。这一门里包括飞龙拳、飞龙掌、飞龙刀、飞龙***、飞龙剑、飞龙棍、飞龙铲、飞龙双钩、飞龙双鞭等。在此基础上,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都将拳、掌、刀、***、剑、棍、铲、双钩、双鞭等功夫逐一提高变化,增强了难度和攻击性。追魂门在飞龙门的基本套路和动作上加强了追击性,攻击时招式多变,招招紧逼,连绵不断,有排山倒海之势。其各路名称亦由飞龙门中的“飞龙”变成“追魂”称谓。即:追魂拳、追魂掌、追魂刀、追魂***、追魂剑、追魂棍、追魂双钩,追魂双铲,追魂鞭等。夺命门是在追魂门的基础上又上了一层,其特点是猛烈,招招致命,绝招频出,不留活路,因此,夺命门各路均以“夺命”冠名,如夺命拳、夺命掌、夺命剑、夺命棍等十几个套路。醉门是在夺命门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主要强调动作中的跃、翻、仆、腾、宕等功夫。醉门又分文武两类,称文八仙和武八仙。文八仙重醉态的表现,锻炼人在失重情况下的平衡能力。武八仙带跃、带宕、跌、仆、腾、跳等动体,锻炼意、气、神所孕涵的暴发力。醉门中的套路因此多出十几个套路,如文醉拳、武醉拳、文醉剑、武醉剑等,都是文、武各一套、拳、掌、刀、***、剑、棍、钩、铲、鞭齐备。神拳门是崆峒派武术中攻击性的最高武功。所谓神拳,即花拳绣腿。这种花拳绣腿不是通常比说表演的那种“花拳绣腿”。这拳打不实,用意而不用力,如游龙一般,神出鬼没、招式诡秘,以内气伤敌内脏,各种兵器以气伤敌,是崆峒派拳术中登峰造极的功夫。此门中同样有拳、掌、刀、***、剑、棍、钩、铲、鞭等十几种套路。花架门是在神拳门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结合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形而创立的一门集攻击与欣赏为一体的上乘功法,其造形优美,攻击巧妙,尤适于女性习练,花架门中有出水芙蓉、香飘宇庭,笑傲乾坤风流扇、桃花扇、花架拳、花架***、花架剑等十几套套路。奇兵门是崆峒派武术最具特色的一门,其特点在于所用兵器短小及排兵布阵的阵法。其中兵器有风火五行轮、风火扇、挎虎篮、飞爪、佛尘、九齿铁耙、连枷、铁琵琶、分水峨嵋刺、判官笔、翻天印、太统法铃等。阵法有太极阵、七星回天阵、八卦阵、十面埋伏际、十二生肖阵、二十四天魔阵、二十八宿造天阵、三十六游龙阵、四十八降妖阵、六十四卦齐天阵、八十一通天奇门遁甲阵、阵法等。玄空门是崆峒派秘传之宝,多以历代掌派独修之法。其内容有燕式古太极八式,无相神功,达摩神功,以此修炼内功;以针炙,中药、易经、气功结合而成的疗病方法《易通疗法》,是崆峒山镇山之宝,其中针炙取用《灵龟八法》,《子午流注》之时辰、穴位、脉胳,借以《易经》之卦相推断,配合气功引导助力,再用几味中草药服用,达到疗病奇效;以藏传佛教密宗之咒语,手印为主的修心之法,历来为崆峒派所重视,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必修法宝。此法以《金刚七句》《一切如来陀罗尼心秘密咒》及《莲花生大师心咒》为主课,每咒以八十万遍为阶梯,直至心空如宙,体同大宇为止。达到大智大勇,大慈大悲,大彻大悟,大雄大力的佛之境界;在做人处世上讲求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大法度。在修性上以道家所精释的道法自然,空同如如要述,达到无我无相,无执无着的境界,玄空而空玄,意空而识空,乃至真空,方显神通,为苍生服务。此为崆峒派八门之要略。
刀、***、棍、剑、佛尘、峨嵋刺、风火轮,九齿天耙、扇、双钩、双锺、连枷、鞭、鞭杆、镖、飞爪、跨虎篮、判官笔、法铃等。
崆峒派武术集修身、养性、健体、进击于一体,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门类齐全,适合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习练。吸纳了佛、道、儒三大宗教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运动体系,传承了东方神秘文明的灵魂,诡秘神奇,魅力四射。崆峒派武术以柔美为主,身、步、手法多以弧线、曲线形成,取太极阴阳鱼应对哲学思想,在运动中功防。进击时动中有静,静极生动、刚柔相济、短、小、轻、柔奇兵器为特色,如扇、棘、佛、尘、剑耙、五行轮、鞭杆等。即使以刚烈显赫的神拳门中的醉八仙在进击中也以巧击眼,颈部软弱部位,杜绝猛冲猛打。崆峒派武术以观爱生命为主线,以武修性,其上乘功法之无相神功,达摩神功柔镁绝伦,以舒展之手臂翩然拥动似母拥婴儿,柔情之身躯吸纳大地日月之精气,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花架门的各种拳种,神情飘溢似飞天舞蹈,尽显人性之美,习练配乐,多以古筝、二胡之舒缓柔美之曲调,令武者陶醉,令观者入迷。机具观赏性。崆峒派武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总结和创新的一种修身养性的运动方法。从远古时期上古仙人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引来《史记》中记载的“黄帝问道”史实和《尔雅》中记载的“空同人武”,到现在日本国七个崆峒派武馆的建立,记载着武术这门独特的运动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崆峒派武术中所孕涵的文化,包容了在中国大地上所产生和延续的道教、佛教、儒教文化的精髓。其器械中的月牙铲,佛尘、扇子、其拳法中的先天十八罗汉,笑傲乾坤风流扇,八卦掌无不具有三大宗教的文化信息,这也证明了崆峒山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史实。从崆峒派武术八大门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华民族从启先认识自然,强身健体到完善自我的文化理念过程,具有文化演变的史料特征。崆峒派武术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健身方法,其八大门一百多个套路中含盖了不同年龄阶层,不同武功层次的习练者所要学习的每个科目,每个科目都包涵了深层次的东方三大宗教的文化内容,对人的进一步进化起到积极的帮助使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活的文化石,推广和普及崆峒派武术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振兴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生命力和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十分重要的一环。
崆峒区 崆峒文物
崆峒是全省文物大市,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历史年代齐全。区博物馆珍藏文物2491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64件。在这些文物中既有新、旧石器时代的产物,也有商、周时代的铜器以及出土的历代陶器及瓷器、古字画等,商代的铜爵,西汉的铜灯,战国的铜簋,西周早期的铜鼎,新石器时代的白彩尖底瓶等都是馆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藏品。
安国东沟陶罐
安国东沟陶罐
明代铜造像
明代韩王妃香炉
西汉青铜蒜头瓶
崆峒区 旅游景点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东部,平凉市崆峒区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主峰海拔2123.5米,游览区面积84平方公里。峰峦叠嶂,绝壁万仞,怪石突兀,林海浩瀚,流云奇观,景色秀丽。建于山峰峦嶂之上的庵、观、寺、院、楼、阁、亭、台形成8台9宫12院42处风格各异的建筑群。整个景区集北雄南秀于一身,融自然美和人文美于一体,自然景观奇、险、灵、秀,人文景观古、朴、精、巧。崆峒山历史悠远,相传为广成子修炼得道之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登临问道,秦皇、汉武亦寻访仙迹,历代官宦显达、文人骚客仰慕登临者甚多,遗留的诗画、碑铭、遗迹、文物不可胜数,古称“西镇奇观”。崆峒武术享誉海内外,与武当、少林、峨嵋、昆仑形成中国五大武术流派。崆峒山是我国最早的道教发源地之一,有“天下道教第一山”之称。
1986年5月,前***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视察平凉时亲笔题书“崆峒山”;崆峒山1994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5年1月被甘肃省政府列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2002年月顺利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崆峒山》特种邮票1套4枚;2004年3月又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
崆峒古镇·问道驿站
为了延伸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景点,经过多方考察和反复论证,崆峒古镇·问道驿站项目于2006年开工兴建。该工程距崆峒山6公里,距市区6公里,处在中心位置,东接广成山庄,南接平泾公路,北靠崆峒风情大道,总占地面积300亩,总投资1.5亿元,崆峒山管理局为实施主体。
崆峒古镇·问道驿站古镇整体设计为仿明清建筑风格,均为一至二层别墅式组群,相互对应,各具特色。四面城门创意性恢复了古平凉城门,其间道路纵横交织,流水环绕,景点景观镶嵌其中,既展示出崆峒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体现了南方园林的秀丽优美,把传统的人文景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其中。古镇暖、通讯网络及电信宽带等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崆峒古镇.问道驿站划分为五个功能区,集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休闲于一体,既有传统名优小吃和农家特色食品,又有中西特色的酒吧、咖啡屋;既有书法、绘画和文化娱乐演义厅,又有旅游产品展销和购物中心,具有一流的硬件设施,可接待国内外的大型旅游团队。崆峒古镇·问道驿站项目的建设实施,将进一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崆峒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今年封冻前可完成土建部分,2007年5月一期工程建成营运后,每天可增加游客400人以上,增加就业岗位3000多个,年创旅游总收入6000万元以上,对全面带动我市旅游产业开发、延伸和完善服务功能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南山生态公园
按照建设青山、碧水、蓝天、绿地的人居环境和人文生态城市的目标,努力营造绿色、生态的自然背景,扩大城市绿化覆盖率,2005年月即将开园的南山生态公园占地270亩,其中基础设施硬化面积49亩,绿化美化面积221亩。计划投资900万元,用三年时间建成。
南山生态公园南山生态公园建设突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主题,以绿化美化为主,辅以必要的基础设施,依托南高北底、东西走向的地形,根据地域特点密植景观植物,达到独特的视觉效果。造型布局上以中路踏步为轴线,北面修建两台休闲广场,配套修建踏步、停车场、公园山门、文化墙、曲径步道等。南面及两侧有生态农业,种植无公害蔬菜、林果等,有利于开展“农家乐”特色旅游活动。按照秦代建筑风格设计建设的山门,仿古、透绿式四合院式游客接待中心,以黄帝问道、名家题字为内容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文化墙即将建成,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之中,已经具备了开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条件。
崆峒区博物馆
崆峒区博物馆占地面积为08.32米。有展室7间,面积为231平方米;库房2间,面积为52平方米。共有馆藏文物2755件,其中一级文物为22件,二级文物149件,三级品为321件,展出约300件。辖区内有各种文化遗址400多处,其中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0处。区博物馆文物绝大部分出土于区境内,它是我区几代文物工作者斩荆棘、披霜露,抢救并保护下来的,倾注了文物工作者的大量心血。出土于我区大秦乡沙塬子的“古菱齿象”,1993年中国社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断定并取名为“平凉古菱齿象”,被定为世界性标本;六十年代,在我区安国东沟遗址,发现了一批与临洮寺洼山有较明显区别的马鞍型口沿的陶器,考古界起名叫“寺洼文化安国式”,并载入史册。在四十里铺庙庄出土的一批青铜器,造型美观,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个别器物已载入了《中国古玩词典》。2002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博物馆实施了搬迁工程和“三铁两器”设施建设。在珍贵宝藏充分入库的情况下,分类归档,成列布展,接待了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人。1994年被确定为我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又被确定为平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成山庄
广场山庄是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重点工程,为区委、区政府招待所,该工程由中国西北建筑总院在考察全国五星级酒店验收打分前十位的六个酒店的基础上,按国家五星级酒店标准,结合崆峒山道教文化的传统设计的。山庄西靠崆峒山,南临太统山,北傍泾河和崆峒风情大道,东距平凉市中心仅5公里。山庄内汇集了旅游休闲、度假娱乐、文化研讨、商务会议、住宿餐饮等多种服务功能,能够承办政务、商务、旅游等各类活动,总占地面积303亩,概算投资1.88亿元。山庄依照道教“八卦”脉络规划,总建筑面积4.48万平方米,总体布局分为六大块:即酒店公建区、客房住宿区、高档别墅区、休闲健身区、康乐洗浴区、娱乐运动区。广成山庄一次性设计,分期实施。一期投资1.28亿元,将建成酒店公建、住宿、休闲娱乐、康乐洗浴、体育运动等五大区,二期投资6000万元,主要建成高档别墅区。2007年“五一”黄金周前建成并投入运营。广成山庄内整体建设以明清风格为主,清新典雅,古朴自然,充分体现了平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崆峒山“天人合一”的道教文化底蕴。山庄建成后绿化面积将达到63%,庄内绿草葱郁,花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宜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映成趣,令人心旷神怡。
天门生态农业观光园
天门生态农业观光园位于平凉城区西郊天门塬,占地面积2450亩,其中西塬10亩,东塬50亩,是平凉市生态农业重点示范园区。近几年投资678万元,完成了梯田建设、水利设施配套和道路建设及林田林网等工作。为了建设城市生态大背景,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天门生态农业观光在原来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季节性果园,配套休闲娱乐设施,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农业。2005年,计划投资505万元,建成500亩中心区,包括桃园、李子园、梨园3个观光农业园区,新植优质果园3亩;投资360万元,修建1个2层和1个3层楼宇200平方米,配套附属设备,维修水利设施,购置游船,增添水上娱乐项目;投资50万元,建设0亩的花卉育苗基地;投资45万元,完成369亩填沟造田工程建设,把天门塬建成全市一流的农业观光园。
十万沟—大阴山景区
十万沟—大阴山景区位于崆峒山西南,泾河峡谷南侧,距城约20公里,麻武乡城子村境内。景区面积23.8平方公里,是我区天然林资源区和旅游风景区。这里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历史景观于一体,有大小沟峁溪谷近百条。山岩奇诡,丛木阴森,溪瀑激荡,深潭吐月,百鸟和鸣。据史书记载,昔日轩辕黄帝登崆峒问道时,曾将十万军马隐于沟内,石崖间“将军窑”、“藏军洞”、“击鼓窑”以及上“教坪”、“仓房梁”,“将官墓”、“仰驾山”等古遗址仍存。较著名的风景点有“虎跳崖”等景观。老林沟风光游
老林沟景区位于崆峒区峡门回族乡西山和白家山两村交界处,东临平华路沿线,西接麻武乡,南依关梁马夫灵官,北连西山村市马掌社。因其境内林木繁茂,沟壑丛生且历史悠久而得名,是一处集自然奇特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花香四溢、四季如春的自然风景区。境内东西长而南北峡,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有丰富的草山和林木资源。境内栖息麝、豹子等动物多种;有茶花、石榴花等卉20多种;有凤凰嘴、牛鼻子山、二郞担山等自然奇特景观多处。尤其是元代石人像遗址是老林沟内最负盛名的人文和历史景观;有天然瀑布多条;是人们休暇郊游的理想去处。龙隐寺
龙隐寺位于城西3.5公里处的龙尾山下,依山傍水,占地约300亩。这里西接崆峒山,南望太统山,两山环绕,草木茂盛,环境优雅,亭院楼阁隐现其中,自古为消夏游览胜地。据《平凉市志》载,龙隐寺原名“灵隐寺”、“兴教寺”,始建于汉唐时期,以后在明、清、民国等各代均有扩建,先后开凿洞穴5孔,有上佛殿、孔雀殿、左右配殿等建筑。龙隐寺之名,来源于唐肃宗李亨下塌寺内的传说。相传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李隆基仓惶逃往四川,太子李亨从马嵬(围)坡挥军北上,“通夜驰三百里至安定郡,庚子至乌氏驿,辛酉至平凉…”,曾在灵隐寺内下塌。翌年7月,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南)称帝。因皇帝是人们心目中的“真龙天子”,而龙隐寺又是皇帝曾居过的地方,故“龙隐寺”之名沿用至今。龙隐寺所在的龙尾山,东西绵亘5公里,植被面积近26.7万平方米,是一座“岚霭弥漫,淹没寺观,一泓秋水如玉带,背负青山似锦袍”的名山。尤为奇绝的是,在一悬崖峭壁上,有一殿宇悬空,上接蓝天,下临深渊,树遮花掩,犹如仙阁,景色十分壮观。龙尾山的中下部有清泉4眼,泉水清澈透明,寒暑不易其形,旱涝不改其盈,千百年来,水位稳定不变。山上还有一“灵湫”,又名“龙泉”,泉水从一乳石缝隙间喷涌而出,遇悬崖后旋转激散,形似玉盘筛珠,古有“龙泉滴珠”之称,系平凉八景之一。龙泉之水相传是压在龙尾山下玉龙的眼泪所致,故有久饮明目清热、祛病益寿、白肤润肌、乌发美容之说。
崆峒区 参考资料
1.行政区划网http://www.xzqh.org/quhua/62gs/0802kt.htm|2.政府网http://www.pingliang./zf/index.asp3.游游中国/gs/pl/kdq/4.新华网http://www./dfpd/kong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