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名师点评_百度知道名师做课 专家点评:作业二
作业标题:&&名师做课
作业二:教学能力要点标准及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二)
(1)对近三年来高考中与动量定理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选择某教学内容做学情分析;
(3)按照要求确定动量和冲量本节的教学目标;
(4)运用2+2评价法评价本课例;
(5)结合《标准》阐述您对对本课例的分析和思考。
一、考情分析:
《动量守恒定律》内容解读和教学建议:
(一)《动量守恒定律》教材内容解读:本章主要内容包括
1.一个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应该将课本上的探究性实验改为验证性实验来进行教学,而且这部分内容应该放在《动量守恒定律》内容和习题讲完之后进行。
2.两个概念:动量和冲量。
对于动量,应该重点讲清这四个问题;一是动量概念;二是动量的矢量性,动量不变和变化的含义;三是与动能的区别于联系,区别包括概念、表达式、矢量性,联系包括都是状态参量,数量关系式;四是动量变化ΔP含义和求法。
对于冲量,应该重点讲清楚这三个问题:一是概念;二是公式适用条件,对于变力的冲量用平均力求解,其他变力用动量定理求解;三是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动量发生改变。
3.两个规律: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
对于动量守恒定律,应该重点讲清楚以下几点:一是系统、内力、外力概念;二是守恒的条件;三是守恒的内涵,守恒不是指末状态动量等于初状态动量,而是指每时每刻系统总动量都保持不变;四是动量守恒定律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包括实物对象和过程对象,实物对象指发生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过程对象是指从即将要发生相互作用开始到相互作用刚刚结束;五是明白哪些情况下要应用动量守恒定律,也就是下面所说的六种物理模型情况下应用该规律。
4.六个模型:
①人船模型:人船模型、气球模型等。
②抛接球模型:也包括人在平板车上跳来跳去、冰面上互相推等等情形。&&&&
③碰撞模型:重点讲清楚碰撞特点(时间极短,内力远大于外力,所以动量一定守恒;机械能不可能增加)和解题规律,不必要过于强调碰撞的分类。只要让学生搞明白无机械能损失碰撞、机械能损失最大碰撞的特点就行,而可以不讲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的概念。
④反冲、打击、冲击模型(瞬时作用和持续作用):其实人船模型、抛接球模型以及爆炸模型也可以归到这一部分。这里可能还会涉及流体模型。
⑤子弹打木块模型(模板滑块模型):综合性比较大。
⑥爆炸、绳绷紧或断裂等。
(二)教学建议
&&&本章教学可以不要按课本来,我们可以先讲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2课时;然后是6课时的习题课,每种物理模型1课时;再接着是物理实验,2课时,物理实验部分还是按新教材的内容教学,不要将斜槽实验拿出来讲,只讲气垫导轨与光电门实验。最后是冲量和动量定理,重点是恒力作用情况和短暂作用情况。如果时间紧张,第5、6种物理模型可以放下不讲,留到高三复习时再重点加强。
二、学情分析:
&&&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生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教学设计前的学情分析可以通过书面的知识前测,学生访谈等形式进行。
&【演示】先让一个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下落到细沙堆中,让学生推测一下鸡蛋的“命运”,然后做这个实验,结果发现并没有象学生想象的那样严重:发现鸡蛋不会被打破;然后让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下落到讲台上,让学生推测一下鸡蛋的“命运”,然后做这个实验,结果鸡蛋被打破。请学生分析鸡蛋的运动过程并说明鸡蛋打破的原因。鸡蛋从某一高度下落,分别与硬板和细沙堆接触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也即初动量相同,碰撞后速度均变为零,即末动量均为零,因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鸡蛋的动量变化量相同。而两种情况下的相互作用时间不同,与硬板碰时作用时间短,与细沙堆相碰时作用时间较长,由Ft=△p知,鸡蛋与硬板相碰时作用力大,会被打破,与细沙堆相碰时作用力较小,因而不会被打破。 在实际应用中,有的需要作用时间短,得到很大的作用力而被人们所利用,有的需要延长作用时间(即缓冲)减少力的作用。请同学们再举些有关实际应用的例子。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收获。在实际应用中,有的需要作用时间短,得到很大的作用力,而被人们所利用;有的要延长作用时间而减少力的作用,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有关实际应用的例子,并进行分析。(用铁锤钉钉子、跳远时要落入沙坑中等现象)。(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收获。) 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可分为下列三种情况: (l)△p一定,t短则F大,t长则F小; (2) F一定,t短则△p小,t长则△p大; (3)t一定,F大则△p大,F小则△p小。 例如以下现象并请学生分析。 l、一个人慢行和跑步时,不小心与迎面的一棵树相撞,其感觉有什么不同?请解释。 2、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和一辆小轿车在同样的牵引力作用下都从静止开始获得相同的速度,哪辆车起动更快?为什么? 3、人下扶梯时往往一级一级往下走,而不是直接往下跳跃七、八级,这是为什么?
& & 由此可见,根据学习者的起点状态进行教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开始之前将你所面对的学习者看作一无所知,是十分荒谬的。每一个学习者都是把他原有的知识、技能、态度带入到新的学习过程中。若忽视对学习者起点能力的分析,学习内容的确定就会脱离学习者的实际。如将学习者的起点定得太高,脱离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就会降低教学效果,使学习者在高难度的学习内容面前望而却步;如将学习者的起点定得太低,也脱离学习者的实际水平,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使学习者在低水平的内容上做无效的劳动,长此以往,就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比较准确地确定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这一章主要讲述动量的概念,以及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本章是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动量概念,得出有关动量的规律,尤其是动量守恒定律,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经。因此,本章是力学部分的重点。
本节课是这一章的基础,重点讲述动量和冲量两个概念,在学生搞清楚概念后,让学生掌握这两个物理量在一维情况下的算法;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动量变化的一维计算上;而本节课的难点则是概念理解和动量变化量的计算方法。
同学们对冲量和动量是第一次接触,而且这两个概念都是矢量;所以对它们的理解,要通过整章的学习逐步深入,本节教学中只能对这两个概念有一初步了解;不能要求太高。
由于冲量和动量的矢量性;导致对它们的运算必须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尽管在高中阶段不涉及不共线情况,但还应给学生交代,虽然学生数学中学过向量的运算;但冲量和动量不共线的运算会让他们很困难,因此着重从一维情况训练学生,逐步加深。
以“诱导思维,探索研究”为特征的诱思探究教学和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理念为特征的新课程改革;都倡导变教为学,教学合一。其目的都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是为了使学生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通过探究式学习方式实现真正的学,使学生通过能动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现主动性发展。
基于此,课堂教学设计拟如此展开,一、探索感知、认识现象:通过视屏播放台球比赛和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通过对两种现象的认识,感受和体会到了这两种现象遵循的共同物理规律____碰撞。同时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碰撞事例的列举,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碰撞现象的强烈了解欲望和兴趣,强化了学生对碰撞的认识,为下一步动量的引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二)、理性研究、把握实质: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分析碰撞过程中物体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成积是否变化?如何变化?通过小组讨论发表各组的结论。总结碰撞过程中物体遵循的规律。同时给出动量和动量变化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三、学以致用、迁移深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讨论后,学生对动量和动量变化量有了一定的理解。通过习题的设计和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了学以致用、迁移深化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首先从生活经验切入主题,适时创设情境,触境引疑,引起学生关注和思考,形成感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过程中注意诱导学生发挥“七个动(眼、耳、脑、口、手、情、笔)”对“现象”产生的物理特征进行探索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设计中加强知识与生活,科技社会的联系,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教育功能、发展能力,培育品德。
此外,适时插入课件,能使课堂教学直观、生动、激趣、增容、高效。
1.让学生理解动量、冲量的概念及其矢量性,会计算力的冲量和物体的动量。
2.让学生知道动量的变化量是矢量,会计算一维情况下动量的变化
一.探索感知,认识现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投影}播放视频:台球比赛,交通事故(两车相撞)观看视屏,请同学们分析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触境引疑,点燃思维火花,激发思考冲动
简要实录:学生观看台球比赛和交通事故时,疑问顿生,兴趣骤增,脸上表现出快乐和激动的表情
{课件投影}这是一种物体相撞时的规律,要解释此规律,引入新的物理量—动量
(二)实践探索,体验感知
{课件投影}阅读课文第一章第二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总结完善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动量?
2.什么动量变化量?
3.什么是冲量?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经验,引起学生“前概念”与潜概念的反差,产生思维碰撞,通过学生之间交流与思考,可以对动量和冲量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简要实录:教室内马上安静下来,学生们都进入思考状态,不一会就议论纷纷,小组内激烈讨论
{课件投影}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并做出归纳总结:
1.动量是指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方向和速度的方向相同,是矢量。
2.物体的末动量和初动量的矢量差。方向和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3.冲量是指物体受到的力和这个力作用时间的乘积。恒力的冲量和物体的受力方向相同。
(三)列举事例:强化认识
{课件投影}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大胆举手发言,加深对动量、动量变化量、冲量的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事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热爱,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简要实录: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各组基本上完成了任务,能列出符合动量的各种事例。对于没有列出事例个别小组,引导学生分析原因,通过分析后同学们恍然大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动量和冲量的概念
二.)理性研究,把握实质:
(一)分类归纳:寻找规律
{课件投影}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体验和理解找出动量、动量变化量、冲量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规律性结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总结概念的学习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概念建立过程及方法的总结、归纳
简要实录:经过教师分类指导,学生充分参与,逐步完善结论。然后,教师利用课件,一边投影、一边与学生结论一一对照,学生脸上洋溢出收获的喜悦
(二)分析论证:理解实质:
{课件投影}以上分析知道了动量、动量变化量、冲量的概念,请同学们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下列问题并派代表回答以下问题:
1.动量的变化是矢量还是标量?
2.如何计算动量的变化量?
3.若在一维情况下如何处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交流与思考,可以对动量和冲量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简要实录:教室内同学们议论纷纷,相互交流,争着发言,教师将同学们的发言归纳并投影
三).学以致用,迁移深化:
(一)纵向挖掘,加深认识
{课件投影}独立完成下列习题,小组交流,派代表投影本组***
质量为0.2kg的钢球,以2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碰到一块坚硬的大理石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2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撞前后的动量分别是多少?有没有变化?变化了多少?
设计意图:设计台阶,纵向深入,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简要实录:学生完成的较好,教师强调:正方向的规定,把学生的结论加以指导,给予肯定,同学们脸上洋溢出成功的喜悦
(二)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课件投影}单独完成下列作业。
1.质量为5kg的物体以4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0.8s返回抛出点。抛出时和返回抛出点时的动量各是多少?方向如何?动量变化量是多少?方向如何?全程物体受到合力的冲量是多大?方向如何?
2.预习下一节。
【课后反思】
1.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自己力图做到透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以认知过程要素为红线,积极落实三个贯穿要素。”的教学思想,通过“探索感知,认识现象:理性研究,把握实质:学以致用,迁移深化。”三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不断诱导思维,激发情意,关注过程,即时反馈,以此落实认知的“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迁移”的三个层次要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具体地说,教学中紧紧以“动量、冲量”知识为中心,以“生活和现代科技”为背景,以“实验和理论探究”为手段,从学生认知的最佳发展高度出发,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把“动量变化”放在“迁移深化”中进行,分散了重点,降低了难度,较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尊重差异”的教学原则。课堂练习与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水平相匹配,课外作业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以致用,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因为学习方式本身也是学习内容。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参与度,在实验探索中主动合作,在归纳规律时积极发言,在理论推导时凝神静思,在课外活动中跃跃欲试。正是因为开展诱思探究课堂教学,使我的课堂始终充满了激情,使学生充满了自信,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能力。
通过台球比赛和汽车相撞知识的拓展,以及动量和动量变化量是否发生变化的分析和判断,将动量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理解了碰撞过程中物体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被调动起来,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并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足之处: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更高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如何处理好探究过程的完整性、真实性及课堂容量间的关系?如何“使学生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实现真正的学”?如何做到由授人以渔到授人会渔?等等,在很多方面,我还没有吃透、用好,这些都是制约自己运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瓶颈,急待进一步通过行动研究予以突破。
四、课例评价:
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四个依据:课标、教材、考试、学生
1.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四个依据:课标、教材、考试、学生
选修3-5模块
碰撞与动量守恒二级主题
(2)通过实验,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3)通过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1.2教材的深度分析
1.2.1动量的概念是在“追寻运动中守恒的量”中提出的
观察周围运动着的物体,我们看到它们中的大多数,例如跳动的皮球、飞行的子弹、走动的时钟、运转的机器,都会停下来。看来宇宙间运动的总量似乎在减少。整个宇宙是不是也像一架机器那样,总有一天会停下来呢?但是,千百年来对天体运动的观测,并没有发现宇宙运动有减少的迹象。生活在16、17世纪的许多哲学家认为,宇宙间运动的总量是不会减少的,只要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物理量来量度运动,就会看到运动的总量是守恒的。这个合适的物理量到底是什么呢?
早在十七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首先引入了“动量”这个名词,伽利略的定义是指物体的重量与速度的乘积,这是用来描写物体遇到阻碍时所产生的效果的。
法国杰出的数学家和哲学家笛卡儿继承与发展了伽利略提出的动量概念。1644年,他在《哲学原理》一书中写道:“当一部分物质以两倍于另一部分物质的速度运动,而另一部分物质却大于这部分物质两倍时,我们应该认为这部分的物质具有相同的运动。”显然,笛卡儿是把物质的多少(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即mv)作为动量——物体“运动的量”的量度的。但由于那时“质量”的概念尚未建立,而且笛卡儿还未考虑到速度的方向性,因此动量的意义还未十分明确。
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在研究物体碰撞问题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在研究中发现动量是个矢量,在计算动量时,考虑到了速度的方向性。这是对动量概念的一大发展,但是惠更斯与笛卡儿一样还没有明确的质量概念,并常常把重量概念与质量概念混用,因此这时的动量概念还是处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1687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巨著中,首次十分明确地定义了质量的概念,紧接着就定义了动量。他说:“运动的量是用它的速度和质量一起来量度的。”在这里,牛顿关于运动量度的思想是同笛卡儿、惠更斯等一致的,但因为建立了质量的概念和明确了速度的方向性,把动量作为一个矢量。因此,这是物理学的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建立了动量的概念。牛顿还通过他所总结出的牛顿第二定律,揭示出了在物体的相互作用中,正是动量这个物理量反映着物体运动变化的客观效果。
笛卡儿、惠更斯、牛顿等关于动量概念的思想,并没有得到一些科学家的赞同,并由此引起了一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关于物质运动量度的争论,并在这场争论中,使动量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与发展。
1.2.2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以及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动量定理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动量和冲量是本章的第一节,为后续动量定理的深入理解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单元是历年高考热点问题,所占分值较大。
1.4学情分析
学生的情况有普遍有特殊,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并且通过能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积累了追寻守恒量的相关经验。高中学生初步具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掌握了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探究物理现象的方法。这些初始能力和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需要提供大量的与生活相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1.5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理念提倡三维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要求能够说明确定此教学目标的依据。参考上述前端分析。
2.教学流程设计及相应教学策略
确定了教学目标,符合逻辑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流程的设计是教学实施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
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及相应环节中采取的教学策略如下: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节课上起来并不是很顺畅,相信各位老师也有感觉。教师的设计意图屡屡不能实现,例如,在新课引入时候的金属球碰撞实验,学生在观察后始终无法猜想出不变的运动的量是什么,始终还停留在刚学过的机械能守恒定律。这时候应变非常及时,增加了教师的引导,通过对于一些生活中案例的分析,以及对于质量、惯性、速度等知识的复习,较顺利得出运动的量的影响因素。这里也给我们各位老师提了个醒,学会进行学生研究的方法,了解学生是必要的,体现了我们开始所强调的,做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之一学生分析的重要性。
3.教学目标达成度初步分析
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不是唯一,对于同一节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价角度,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标准,这节课是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肯定是需要衡量的标准之一。
而教学效果的呈现是多元的,除了外显的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访谈、纸笔测验等形式来检测),还有内隐的学生对于科学方法,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培养和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的养成。所以我们在评价教学效果的时候应该从三个维度来衡量,即分别评价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四:2+2评价法
本节课最大的两个亮点:
在追寻守恒量的过程中学习新知,符合物理学史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始终跟着教师的引导,亲和力强;
&&&&很好的体现了STS理念,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快乐的学物理。
两个建议:
应该提前了解学生,对于学生情况有较准确的预判,这样的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更好;
&&&&板书的设计上还可以改进。
5.1教师角色转变
这节课我们听下来,觉得是娓娓道来,亲和力很强,尽显老师个人魅力。那么,我们追问一句,老师的亲和力来源于哪里?
我觉得想要做一名有亲和力的老师,首先要形成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变化的认识。
新课改以来,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诊断者。因此教师应该适应这一角色转变,适当引导,恰当鼓励,清晰诊断,始终给予学生正向刺激,让学生始终处于获得新知的兴奋中,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5.2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为主体。
教学设计能力其中一项要求具备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具体包括:
活动的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流程安排体现了知识逻辑
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活动的组织有清晰的指令,问题明确,过程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渗透,不同学生各有收获。
能够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拓展,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应对的办法。
有意识对活动的效果观测和调整。
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学生主体地位。首先,教学流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动量、冲量概念和动量定理的引入以追寻运动中不变的量开始,符合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符合人类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特点。这个教学流程的设计流畅,符合逻辑,让学生感觉自然习得。
还注重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包括观察法,推理法,类比法等的渗透,对于学生来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相对与具体学科知识是更有价值的,体现了物理学科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
5.3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教师是靠嘴吃饭的,因此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内容。
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它不独立存在于教学之中,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教学行为。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教学语言技能具体包括:
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和副语言加强信息传达的效果。
根据学情灵活地进行讲解、阐释、举例。
从这节课中,我们能深切的体会到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功底。教学语言技能既然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语言行为方式,那么它的要素就包含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三者。语言技能训练要关注这三个方面:
(1)教师:
物理学科功底:老师的物理学科功底很好,所以教学语言科学、严谨,有逻辑性。
表达能力:老师的讲课声情并茂,引人入胜,恰当的运用了表情和手势等。
(2)教学内容:
教学素材的选取:教学内容很重要,要尽量紧密联系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要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
要关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老师能够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恰当的加以引导,激励等,使得学生更高效的接收信息。
五、结合《标准》阐述您对对本课例的分析和思考
&冲量和动量的分新和思考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理解冲量和动量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定义,单位和矢量性。
2、知道动量的变化也是矢量,知道动量的运算服从矢量运算的规则,会计算一维情况下的动量变化。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建立正确的认识和方法论。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冲量和动量的概念
2、难点:正确计算动量的变化
三、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
观察周围运动着的物体,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像钟摆一样最终停止运动。人们担心整个宇宙也会像钟摆一样最终停止运动。担心的人们将问题交给科学家进行思考解决。到了十七世纪,西欧的许多哲学家都认为:宇宙间的运动总量是不会减少的,是守恒的。这就是著名的“运动不灭”思想,十七世纪科学家们在寻求守恒量的研究中,找到了一个适合的量——动量,并建立了一条物理学的普遍规律——动量守恒定律,它意味着人们得到新的描述自然的有力工具,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节的学习任务,就是理解有关这个定律的两个基本概念。
(板书)一、冲量和动量
什么是冲量,什么是动量?
讨论分析实例:一个皮球向我们飞来,我们跳起用头撞它;一个铅球……
我们能接住一个抛向我们的小子弹;子弹从***中射出……
总结: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的方向上。
物理学家们为了描述运动物体的这一特性,引入动量概念。
●进行新课
定义: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记为p&=&mv。
单位:kg·m/s,读作“千克米每秒”。
思考生活现象:一个从你身旁走过的人,不当心碰了你一下,会出现怎样的运动效果?
分析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质量考虑进去。
理解要点:
(1)状态量,具有瞬时性。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与“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反映了由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物体的运动状态。
速度是个状态量,是运动学概念,只反映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显然地,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和“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更能从本质上揭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一个动力学概念。
(2)矢量性: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综上所述:我们用动量来描述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强弱以及这个效果发生的方向,动量的大小等于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动量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出示例题:学生讨论后,写出解题过程,并投影展示正确的解题过程.
例1:一个质量是0.2kg的钢球,以2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块坚硬的大理石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2 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碰撞前钢球的动量是多少?,碰撞后钢球的动量是多少?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有没有变化?变化了多少?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