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部队是怎么训练的怎么弄道具

图解:美陆军军服及单兵装备图册(特种部队)
图解:美陆军军服及单兵装备图册(特种部队)
美国陆军特种部队(1952-84)
A1:上尉,作战分遣队“A队”指挥官,第10(空降)特种部队兵团(SFGA),西德巴特特尔茨(Bad tolz),1956年
这名军官穿着冬季半礼服式制服,它经常被称作“粉与绿”,因为在耀眼的阳光下,它会呈现这两种色调。一直非正式使用的德国造“慕尼黑”贝雷帽戴在上尉的头上,它相比晚期的版本色彩要浅些。帽子鬓角位置上方是人物所在兵团的“特洛伊木马”图案的帽徽。新近被允许使用的特种部队徽章的上方则是游骑兵铭条和非正式的空降部队的鸭毛蓝色底金***字样的徽章。
A2:军士长,作战分遣队A队士官,第1SFGA,冲绳巴克内堡,1960年
这名A队的士官作为队中的高级别征募人员被授予“分遣队士官”的职务。作为首席士官,他们往往被称作“头”。人物右胸口袋上方是国民党军队的跳伞长飞翼章----外国的跳伞飞翼章或其他资格章往往被在职期间获得盟军的相应训练的美军人员佩戴。第1SFGA的成员会有无数的机会去赢得外国的跳伞飞翼章,有些个人有可能会在每件制服上佩戴不同的飞翼章。陆军的土***制服包括了军方装备的棉布版本和私人购买的热带精纺毛版本,它们往往被称作“TWs”,并深受军官和高级士官们的青睐。
A3:威廉姆?P?亚伯勒准将,司令官,美国陆军特种作战中心,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1961年
被许多人看成是特种部队“守护神”的约翰?F?肯尼迪总统在1961年10月12日参观了布拉格堡并观看了特种部队的技能展示。那一次是特种部队第一次在正式场合统一戴绿色贝雷帽。当总统从他的豪华座驾上下来并向亚伯勒将军致以问候的时候他问道:“这些(帽子)非常棒,你非常喜欢绿色贝雷帽吗?”,将军回答道:“他们非常棒,总统先生。我们需要它们已经很久了。”之后,总统在给亚伯勒将军的一封信中感谢他对特种部队的贡献。总统写到:“我确定在先前的尝试之后,绿色贝雷帽将成为特种部队独有的标志。”也许总统并不知道未来特种部队所面料的生存与发展的考验,但无疑作为长期斗争的一部分,贝雷帽是赢得了自己的地位。迷彩图案帽徽是多种类似款式中的一种,它是专供将官使用的。棉布多功能制服(杂役服)上佩戴了第3版的美国陆军徽章和空降兵铭条,它们是1962年之前授权特种作战中心使用的徽章。将军还展示了他所获得的战斗步兵徽章,但在野战服上它很少佩戴。
B1:士官,高空空降低空开伞伞兵,第7SFGA,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1973年
高空空降低空开伞(HALO)的概念是第77SFGA在1957年至58年间发展出来的,它着力于对运动跳伞技术的改良以适应军事自由落体伞降的需求。这一技术的目的是将伞兵直接投送到行动区域并且由于是在极端高度的4万英尺进行,所以飞机很难被发现和/或被摧毁。HALO的课程由特种作战中心管理,而之前的操作者则是个别的特种兵团。这些兵团通常维持一些被称作“A队”的有完全HALO资格的作战分遣队。图中这名跳伞者身穿他自己的跳伞服和法国造的跳伞靴,后者经常在训练时使用,而不是实际行动中。MC-3型皮制跳伞头盔与MBU3P型氧气面罩相搭配,因为1万英尺以上就需要氧气供应了。在飞机上时,面罩的供氧软管可以插在机载供氧系统上,跳伞之前则与“应急跳伞”氧气罐相连接直到准备跳伞之前,而氧气罐提供的氧气可以维持大约15分钟的供氧量。主降落伞是A/P28-3型,它带有35英尺长的橄榄绿色可操控降落伞伞衣,也就是说在圆形伞衣后面带有巨大的有可操控目的的椭圆形气孔,并且需要熟练的滑绳操作技术来操控。用绳带捆在他身侧的是配备M203型40毫米口径榴弹发射器的M16A1步***。臂章则是第2SFGA-A连的运动跳伞俱乐部徽章,这支部队是这名士官先前所在的陆军预备役部队,60年代初,其基地位于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
B2:士官,高空空降低空开伞伞兵,第5SFGA,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1978年
这名跳伞者装备晚期版的MC-3型自由落体降落伞具,它包含了军用版的“运动副指挥员I型”伞衣(打开形状在人物背景中可以看到)。这种操控性极强的24英尺长的伞具有橄榄绿色和迷彩色两种版本。备用伞采用平圆形不可操纵的伞衣。人物的背包是巨大的LC-1型先进轻型个人携行装备(ALICE),它用皮带固定在跳伞者身背后的LC-1型框架内而不是像使用固定伞绳的跳伞者那样固定在身前,这将增加做自由落体运动时的稳定性。额外的小队用装备坠在可自由落体下降的困扎包裹中,它带有自己的可自动打开的降落伞。自由落体跳伞者往往在2000英尺的高度人工展开他们的降落伞,一支测压表可以测定这一高度。当在FF-2型自动开伞索打开后,其备用设施可以使用。另外,士兵携带的武器是M16A1步***。
士官穿上了更适合执行实战任务的制服----迷彩丛林杂役服,可能它里面还配套了长内衣以及野战夹克内衬以保护人员来面对高空的寒冷环境。1967年开始采用的这种服装在越战中并不经常被特种部队使用,但是从70年代初开始,它们却被“美国本土”的特种部队广泛使用。人物佩戴的右臂臂章是他当年在越战中所在的战斗部队,也就是第173空降旅的徽章。
对高空空降低空开伞的更精进的提升是高空空降高空开伞(HAHO)概念的提出。其内容为在极高海拔高度空降并在离开飞机后的很短时间内开伞。跳伞者在选定他的着陆地点之前可以操控自己的高性能并有挤压空气功能的降落伞“飞行”相当长的距离。这一做法可以让飞机在远离行动地点的安全区域进行人员空投。该技术在1977年的“伞降技术概念补充评估程序”的运作期间开始发展。一套新的系统,也就是SOAPS(特种行动先进降落伞系统)随之发展出来。
B3:士官,粗糙地形伞降系统,美国陆军军事援助协会,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1982年
“A小队”的伞降能力包括了在不适合伞降但适合渗透的地区进行的稍微有些危险的伞降活动。多年来,应对这一行动内容,特种部队都使用的是发展自美国林务局“空降灭火员”的技术和装备,它们包括了专业的“突破服”的使用和因对包括林木茂盛或多岩石多山地区的粗糙地形进行的伞降课程学习。老的两件式“突破服”采用了厚重的橄榄绿色(训练中会使用橙色和白色的款式)棉帆布材料并在膝盖和肘部加上了衬垫。右腿处的“腿部包裹”内放的是50英尺长的降落绳。橄榄球头盔配有铁丝网面罩。1981年,根据需求,一种新的服装开始出现,这就是所谓的粗糙地形伞降系统(PRTS),它采用一件式的厚重橄榄绿色尼龙材料制作的服装并在颈部、腋窝、腰部、胯部和膝盖位置采取了加衬保护设计。摩托车手式头盔则带有塑料面罩。测试头盔是白色的,而正式装备的是橄榄绿色。这类服装还装备了迷彩色的版本。与服装合为一体的还有伞具和同样装载降落绳的“腿部包裹”。预期本套装备在1986年开始装备(本书出版于1985年,译者注)。图中,一支M1950式武器携行载具固定在跳伞者的伞具上。
C1:一等兵,学员,特种部队训练团,西蒙斯军用机场,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1968年
这名进行第一阶段“野战训练演习”的特种部队学员准备从一架C119运输机上跳伞,着陆地点是Camp
mackall机场。他穿着配全彩色徽章(当年晚些才开始使用暗色版的徽章)的棉布杂役服。袖子上还佩戴了一等兵的V字章。裤子是能够邮件交易的大众化的商业版本,由于其腿部带有巨大的装物品的口袋,所以被称为“游骑兵”裤子。他的M1头盔仍然采用老的“树叶”迷彩套子。迷彩套子的反面是采用四种深浅不同的棕色的“斑点”迷彩。背包是带铝制框架的尼龙制丛林版,它被美国的特种部队广泛采用,但在越南却很少见,因为其设计装载的物品,实用的腰带也可以附加的上。大约离地200英尺时跳伞者将松开背包并用下部的绳子吊起在15英尺以下的地方来保证跳伞者的安全,以免着陆时沉重的背包的重力对人体的伤害。士兵的武器是北约标准的M14式7.62毫米口径步***。M16A1也在使用,但M14更沉所以装备给学员。主降落伞是静态展开的T-10型,伞衣为不可操纵的35英尺直径的橄榄绿色圆形。备用伞是白色的24英尺直径平圆形不可操纵型伞衣。
C2:一等兵,学员,美国陆军军事援助协会教学营,北卡罗来纳州主教空军基地,1983年
mackall机场将要经受第一阶段训练考验的这名特种部队学员将要从一架C130运输机上伞降。他的服装是新的林地迷彩战斗服(BDU,详见图J1)和与之匹配裹住钢盔的单面用迷彩头盔套。背包是巨大的LC-1型ALICE背包,固定住包裹的框架带则是较晚的式样。负载装备(LBE)是新式的尼龙ALICE背包系统和M1956式棉帆布装具的组合。人物的武器是一支装在M1950式武器载具中的M16A1步***。主降落伞是MC1-1/B型,它采用了35英尺长的抛物线圆形可操纵伞衣(见图中的背景)。备用伞此事是橄榄绿色,它和主伞一样,其装具此时都为尼龙材料制作而非T10型降落伞所用的那种棉帆布材料。这套系统在跳伞装具方面也做了重大的改变。
C3:CTU-2/A型航空高速运输载具
CTU-2/A是70年代末发展出来的,以提供特种行动分队“A小队”对通过高速飞机进行的物资的再补充的需求。这是越战技术发展的副产品:越战期间,凝固汽油弹弹体内被换装上后勤物资并通过战斗机空投进行再补给给“机动游击部队”和其他特种行动单位。这种载具可以从速度保持在425节,飞行高度低到300英尺的喷气式战斗机上投掷。自重仅213磅的它可以装载500磅的物资和装备。测量直径21英尺,长度106英尺的这种装备还可以通过降落伞缓慢空投并可重复使用,当然,作为玻璃纤维和丙烯酸树脂材料的产品它也可以在完成使命之后被烧毁。空降它的降落伞采用34英尺的带环形开槽的白色拖曳式伞衣。其暴露在外的形式展示在图中,但通常情况下它是覆有盖子的。
D1:武器专业技师,第77SFGA,北卡罗来纳州尤华瑞(Uwharrie)国家森林保护区,1955年
这名武器专家扮演着“游击队”的角色并手持苏联的PPSh-41型冲锋***。这一时期第77SFGA使用的是加拿大造的贝雷帽。他穿着斜纹布杂役服和一件M1953式野战夹克。在1955年的时候,二战时期(一直使用到1948年)的军衔V字章重新取代了小号的但不受欢迎的深蓝色底金***V字章。
D2:中士,爆破专家,第6SFGA,阿拉斯加格利列堡
绳索的使用是特种部队士兵的基本功。这名中士穿毛料衬衫和野战裤,这种裤子还有与之配套的野战夹克。登山靴(通常被称作“Chippewas”,也就是制造商的名字)、M1951式野战帽(通常所称的巡逻帽)和工作手套组成了整套服装的其他部分。背在肩头的是M14步***(并非制式装备,它有时被用于训练)和非电控爆破工具。
D3:中尉,A分遣队执行军官,第11SFGA,纽约州鼓堡(Camp drum),1972年
为支持小队的日常用度而使用的G-13型手摇曲柄发电机较少出现。图中人物身穿寒冷气候用橄榄绿色大衣和野战裤,外面套上两件式白色伪装服。大衣的带一圈毛衬里的套头帽是可拆卸的。寒冷气候用隔热帽则设计来戴在头盔下面,它还有一款林地伪装色版本在1983年开始采用。被称作“***手指手套”的三个手指的手套和橡胶隔热靴组成了整身装备的最后部分。靴子也有黑色的版本,著名的“米老鼠”靴或“透气隔网”(VB)靴是高温环境下穿着的,但由于是包住脚的密封设计,有时候它们还是太热。由于这一原因,鞋子两侧的透气孔出现了,它还能起到在飞机上平衡鞋内压力的作用。
E1:士官,武器专家,“营地打击力量”,第5SFGA,越南,1969年
A分遣队的这名成员穿晚期版本的“虎皮纹”迷彩制服,戴越南当地购买的丛林帽。不太流行的蓝色/绿色条纹围巾被第5SFGA-A分遣队的部分人员使用。这身制服上佩戴的任何一种徽章都十分少见,其原因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当然也因为这支部队只是在战争末期才实施了少量的行动。人物的M16A1步***贴上了实用的具伪装功能的胶带。个人携行装备(LBE)是***的M1956式棉帆布装备。弹药包被设计成可装载两支M14步***的弹夹,当然也能装4支20发装M16A1步***的弹夹。自从M16A1的弹夹的尺寸缩短之后,额外的野战用物品就放在了弹夹底部腾出来的空间位置。四个弹夹包的其中一个中防置的物品包括了像笔形闪光发射器、信号反射镜和小型标记板这类的物品用以向飞机指明部队的所在位置。左肩背带上的急救包中还装着透镜磁罗盘。当地制造的背包的详细介绍见图E2。丛林靴则是1965年开始第一次装备的。
E2:民兵自卫团(CIDG)成员,第3兵团战术区至灵(Chi
Linh)“营地打击力量”第331连,越南,1969年
这名士兵身穿相比图E1中那种服装要款式老些的“虎皮纹”迷彩服。已经退色的它比开始使用时颜色浅了一些。他的丛林帽是标准的本土装备,但帽檐被营地的裁缝给剪裁过,这是一种通常的习惯。他的靴子是后期的黑色帆布制橡胶底“Bata”靴,名称源于它是加拿大Bata鞋业公司制造的。一些CIDG的成员设法得到了美制的亚洲人尺寸的丛林靴和全皮战斗靴。连队的围巾最初是红白蓝三色,但经常漂洗后褪了色。CIDG的“营地打击力量”的徽章在1986年开始授权使用,它通常佩戴在左臂上,但331连的红色背景的版本佩戴在胸前口袋上。人物的个人携行装备是M1956式,背包则是南越军队的。后者由于具有浸水后重量变沉以及顶端的安全扣带经常容易被树枝挂到的缺点而不太流行。但可以容忍的一点是相比本土生产的背包它的装载量更大。M2型卡宾***点30口径,能够半自动和全自动发射,它也成为“营地打击力量”的主要武器(其他的武器则包括少量的M1步***、M1918A2型勃朗宁自动步***和M79式40毫米口径榴弹发射器)直到1969年春天它们全部被M16A1式步***所取代。
E3:上士,医疗专家,“营地打击力量”,第5SFGA,越南,1967年
除了正式行动时穿“虎皮纹”迷彩服之外,特种部队成员通常所穿的是标准的丛林杂役服。所有授权使用的徽章都可佩戴在这身制服上。甚至在1968年暗色版徽章采用以后,全彩色的刺绣徽章仍然能够经常看到。人物右胸口袋上方佩戴的是南越的特种部队跳伞飞翼章。在这一位置上展示的通常都是南越人的版本,但美式的刺绣飞翼章有时也会佩戴。南越特种部队跳伞飞翼章是给美国特种部队伞兵的荣誉奖励,而美国的跳伞飞翼章也同样奖励给南越特种部队人员。上士佩戴的美国的跳伞飞翼章上方是战斗医疗徽章。特种小队的所有其他成员作为教官至少30天并参与至少两次地面进攻行动之后则有资格佩戴战斗步兵徽章。人物左胸口袋上的南越特种部队徽章代表其作为教官的身份:分派到“营地打击力量”、B小队和C小队以及特种兵团司令部的A小队的成员都佩戴这种徽章。那些被派到机动打击力量和从事侦查行动的人员则不佩戴。另外,美国特种部队的军官在开领衬衫的第2和第3颗扣子之间佩戴的是越南人对应的军衔徽章。医务官通常被称为“bac
si”,南越人则称为“医生”,他们无论是本土成员还是来自特种小队的都从事的是MEDCAP任务,也就是在军营附近的村庄所推行的医疗平民行动规划。这些地区通常相对安全,也因此他只装备了一把装在M1916式手***套里的点45口径M1911A1式手***。另一点配备手***的原因是手***被越南人看成是权威的象征,这是与他们搞好关系的好方式。
F1:上士,第5AFGA-A302分遣队第3“机动打击力量”,越南,1966年
被直接分派到“机动打击力量”(Mike force)的这名士官穿着60年代初开始装备的早期版本“虎皮纹”迷彩服。小的“香烟口袋”出现在裤子上,同时在一些事实上作为野战服装的衬衫的袖子上也同样存在。中士的丛林靴是没有脚踝部起加固作用的带子的早期版本。他的红白蓝三色围巾被“机动打击力量”部队广泛使用。而其中一些部队还使用不同颜色的领巾,比如浅绿色,它是作为个人展示部队等级嘉奖的方式来出现的。在他胳膊上展示的是老的“机动打击力量”的徽章。这种徽章是被非特种部队的更高级司令机关禁止佩戴的,因为骷髅头加交叉骨头的图案并不适合象征自由世界的军队,也会让人曲解“机动打击力量”的存在意义,因此在1968年它被类似于图F2的那种徽章所取代,但加上了虎头和虎头后面的黑色降落伞图案。中士的武器是老式的M16步***,它的叉头状消烟器很容易剐住树枝,同时其右侧没有***栓辅助组件。在他的M1956式个人携行装备上固定着M26式爆破手雷和M1895式彩烟手雷,后者能够散发出***、红色、绿色和紫罗兰色的烟雾。
F2:5级专业技师,第5SFGA-B20分遣队第2“机动打击力量”司令部,越南,1969年
这名人物的形象全面而放大化的集中了1968年至69年的“机动打击力量”的人员形象。他穿着新款的美军尺寸的“虎皮纹”迷彩服,事实上它只适合美国人的身材,而美国人往往会穿着“大号”尺寸的亚洲人的制服。在他的口袋上佩戴着第2“机动打击力量”的徽章,这是民兵自卫团人员通常佩戴的,但一些美军特种部队也佩戴它。第2“机动打击力量”的美国特种部队人员拥有自己的精心设计的“龙”图案的口袋徽章,但在野战中并不佩戴它们。标准型头盔套上了韩国产的迷彩套子,使用他们的原因只是出于传统。他的丛林靴的鞋底是“巴拿马式”的,这一名称源自其款式产生的地区;这种加板式鞋底可以减少附带泥土的可能。当地生产的背包在80年代初期出现,它是改良自拥有更实用的设计、制造更容易的北越的版本,这也可以让北越军队或越共游击队在一定距离外很难分辨出使用者的身份。他的个人携行载具是M1937式勃朗宁自动步***腰带。它带有6个口袋,每个可以装2支勃朗宁自动步***的20发装弹夹,当然也可以装4个20发装XM177E2冲锋***/M16A1步***的弹夹。这种腰带的使用非常流行,只是存货不多。它的缺点是不能附带M1956式载具所能固定的那些物件;这名士官还应下了很大功夫来得到他的老式的M1936式水壶套和M1942式急救包。在他的左手边的M1956式背带上固定着用尼龙套子包着的一只SDU-5/E型闪光灯(一系列版本中的一种);从飞机上它可以照到10英里外的地方。它通常还会配备闪络防止器(防止被地面发现)和蓝光滤波器(防止飞行员将它与***械发出的火光相混淆);另外,一种红外线滤波器也会被使用。中士的武器是XM177E2型冲锋***,它是M16A1步***的轻量型版本,带有可伸缩***托。通常被称为CAR-15(柯尔特自动步***)的它被“机动打击力量”和侦察行动组的成员广泛使用。“棒球型”M33式爆破手雷则在老的M26式的基础上作了重大改进,它也展示在图中。
F3:民兵自卫团(CIDG)成员,第1兵团战术区Plei
Mrong“营地打击力量”,越南,1964年
斑点图案的迷彩服从50年代末开始使用直到60年代中期完全被“虎皮纹”迷彩服所取代,事实证明它的效果较差,因为它不像越南丛林葱郁的植被环境那么绿,所以其浅绿色调显得很显眼。类似设计的橄榄绿色和黑色制服也被早期的“打击力量”人员穿着。能使用的帽子也都是这些颜色或者是“虎皮纹”迷彩色的。人物的靴子是早期的橄榄绿色帆布鞋面橡胶鞋底的“巴塔”(Bata)式靴子,它经常被称作“滕尼”(tennie)靴。围巾的使用被看作是敌友区分的标志,红色的使用具有欺骗价值,因为很多北越部队也使用这种颜色的围巾。他的个人携行装备是二战时装备的M1936式手***腰带以及附在上面的装15发装卡宾***弹夹的弹药包(每个包装两支弹夹)、M1936式水壶套以及背部为“X”型的M1945式背带。他的武器是只能半自动发射的M1式卡宾***。早期的“打击力量”部队装备的武器还包括点30口径M1903A3式栓操步***和点45口径M3A1冲锋***,甚至还包括了二战时德军的9毫米口径MP40冲锋***。
G1:士官,侦查队队长,越南军事支援指挥部----教学和观察团(MACV-SOG)
这是美国特种部队侦察队成员的典型复合画像。在MACV-SOG 存在的8年间,出现了种类广泛的制服和不同的装备组合,它们根据时间、个人经验、任务的需要和其他环境因素来变化。图中展现的制服是一种带如同飞溅的色斑图案的丛林杂役服。虽然出现范围有限,但在丛林的夜晚和日间的斑驳阴影中它却非常有效。被染成黑色的橄榄绿色和迷彩色丛林杂役服以及各种版本的“虎皮纹”迷彩服也在使用。橄榄绿色丛林杂役服最为普通,它在一定距离内呈现出与北越军队的制服类似的深绿色调。在任务完成后,制服需要用杀虫剂浸泡并风干。所有样式的帽具都在使用,其中包括了被裁剪过的丛林帽和三角形的制式绷带制成的头巾,后者的使用更为普遍,这要归结于它们具有欺骗性的外观。图中人物头戴黑色帽子,黑色作为“日间可视颜色”的使用是便于侦察小组成员能彼此识别的一种尝试。丛林靴是最普通的鞋具了,但为了追求获得具有欺骗性的足迹,他们采用了穿“胡志明式”凉鞋、将夹板鞋磨平鞋底、用抹布包住鞋底或套着厚袜子的各种方式。美国陆军内蒂克(Natick)实验室甚至提供了经过基础性试验的数量有限的改良丛林靴,它们的鞋底模仿越南当地人的赤脚或凉鞋的足(鞋)底样式。M1938式帆布护腿(如图所示)被侦察队的部分成员使用,以防止蚂蟥的侵入。他们身上不佩戴任何种类的徽章,但大多数侦察队的成员会佩戴属于他们自己的非正式的徽章。这些徽章会被他们缝入美国特种部队人员专用的贝雷帽的内衬里,在前进基地时,个别人员还会将它们展示在胸前口袋上。
各种式样的LBE(携行载具系统)也在使用,当然M1956式装具更为普遍。STABO撤离系统装具也在广泛使用(见图H1)。M1937式勃朗宁自动步***腰带也很流行,其原因在于它能承载大量的弹药。水壶套经常被用来装XM177E2冲锋***或M16A1步***的30发装弹夹,直到越战之后装这些弹夹的标准弹药包的出现。另一种流行元素是本来设计给飞行员用的救生背心,比如图中的这种SRU-21/P型,陆军的橄榄绿色和空军的灰绿色都有使用。这些救生背心上带有12个口袋,本来是用来装空对地信号装备和救生物品的。军刀刀鞘和手***套也能固定在它的上面。
他们也配备了种类广泛的武器,其中包括:相当普遍使用的XM177E2型冲锋***、M16A1步***、M79榴弹发射器、早期使用的一些瑞典造的M45/b型9毫米口径冲锋***(经常被错误的称为瑞典K型冲锋***)以及根据实际需要装备的敌人的武器(如AK-47)和特殊目的武器(如消声手***和步***以及夜视仪或夜光瞄准镜)。各式手***也在使用,其中点45口径的M1911A1式手***和勃朗宁FN“强力”9毫米口径手***因为自身的高超性能而被普遍使用。各种手雷因功用不同而携带,其中也包括来自敌军的产品;本图人物携带的是M34式白磷烟雾手雷,它有爆破弹和燃烧弹的双重功能并可发散大面积的烟雾。一些小队甚至携带M19式60毫米口径手提迫击炮。图中这名士官还携带了一把私人拥有的Gerber MkII型军刀,而同时,各种版本的兰德尔(Randall)军刀的使用也很普遍。
G2:士官,辅助侦查队队长,德尔塔计划,第5SFGA,B-52分遣队,越南,1964年
和其他以希腊字母命名的侦察计划一样,德尔塔计划在存在的6年时间中利用了不同版本的制服、装备和武器。帽檐被裁掉的丛林帽深受德尔塔人员的钟爱,不过三角绷带制成的头巾也很流行,特别是那些长着非浅色头发而无需对头发进行隐藏的个人。个人携行装备是通常的M1956式载具,它上面负载了很多水壶----对于侦察队来说水是永恒的问题,尤其是敌人沿着溪流巡逻以限制他们对水的使用以及藉此来察觉他们的行踪的时候更是如此。装具上固定的那些2夸脱装水壶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装备的。一罐白蛋白血清用绳子固定在脖颈后面连接背带的带子上,这种血容量扩充装置能在使用者严重受伤时保持其血压直到他们能得以撤离。指套被切掉的制式手套的使用能更有效地保护手部不被荆棘和藤蔓刺伤,而且也不妨碍对武器的使用。胸前的口袋里放着一只罗盘,它通过一条绳子安全地绕在脖子上。图中人物在当地生产的背包中装上了一台AN/PRC-25型电台用以与他的巡逻基地或航空管控飞机联系。美军特种部队侦察队的成员在携带这种电台之外,还使用AN/URC-10A型紧急空对地联络电台。德尔塔人员最初使用M16步***,之后则装备XM177E2型冲锋***。缩短版的40毫米口径M79式榴弹发射器也被侦察队的部分成员作为接触性打击武器来使用。
G3:民兵自卫团(CIDG)山地侦察兵,plei yt突击队训练中心,第1兵团战术区,越南,1963年
yt突击队训练中心由越南的美国陆军特种部队A-751分遣队管理。黑色制服普遍装备这里的这些部队,而橄榄绿色和带斑点图案的迷彩色服装通常装备给了“打击力量”连队。帽具的款式相当多,其中包括了各种色彩和迷彩版本的丛林帽、野战帽以及棕色贝雷帽。携行装备是最简单化的,它们往往包括了二战时期的载具。点45英寸口径的M3A1型冲锋***通常被称作“黄油***”,它是当时“打击力量”侦察排的标准装备;它的消烟器则几乎是做到了普遍装备。
H1:上士,游骑兵教官,第46特种部队连A-41分遣队,泰国,1972年
A-41(游骑兵)分遣队负责皇家泰国陆军(RTA)游骑兵学校的教学工作,而那是RTA的特种作战中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分遣队的所有成员都获得了游骑兵资格;许多士官还曾在美国陆军游骑兵部队中担任过教官工作,之后被直接分派到A-41中工作。该分遣队的额外任务是在老挝和柬埔寨从事秘密任务。橄榄绿色丛林杂役服虽是制式服装,但往往在执行教员任务以及对泰国游骑兵人员进行管理过程中,分遣队的成员穿的是标准的黑色泰国游骑兵杂役服,它们并不只是被染色了的丛林杂役服,大多数都是黑色面料制作的泰国造版本。与这身制服搭配的黑色贝蕾帽上带第46特种部队连的识别标和其下方的游骑兵标签章。绿色贝雷帽一直是与其他制服相搭配的标准帽具。泰国造的美军徽章采用在橄榄绿色或黑色的背板上刺绣黑色丝线图案,这造成图案与背板经常混合看不清楚。图中士官的右肩头佩戴的是非正式的战斗徽章(也就是他以前所在部队的战斗徽章)----美国军事顾问团为它们在老挝的美国顾问专门设计。特种部队徽章和游骑兵铭条章则出现在左肩头。右胸口袋上展示的是他作为泰国皇宫警卫时所获得的徽章。右胸口袋之上则是泰国的跳伞飞翼章。这些徽章只在教学和训练任务而非战斗行动中佩戴。
个人携行装备由不同的物品组合而成,它们包括:尼龙制现代化携行装备系统(MLBE)中的多功能腰带,腰带扣为快速松开设计(但它并不流行,实践中经常出现因时间紧迫无法扣紧的现象);老挝人装备的M16步***的弹夹包,它们最初由中情局制造,作为剩余物资被老挝军队所采用;STABO型(稳定体态)滑降承载装置替代了普通的个人携行载具(LBE)中的背带。由全尼龙组件组成的MLBE系统是ALICE系统采用之前在1967年采用的一套作为过渡的基础性载具系统。
STABO系统是由越南军事援助司令部侦查学校的教官们开发出来的----STABO综合了这五名士官的开发成果。这套系统采用了更先进更安全的套索以替代早期的麦克盖尔(McGuire)、汉森和帕默(palmer)型套索,这也是特种部队士官们的改良成果。STABO人体装具通常带有非锁死的卷起的腿部固定带,为保险起见后背有一条安全带。该系统的作用是可以四人同时从一个地点自直升机(在不着陆的情况下)上升降。这套系统需要在专用包裹中放置的147英尺长的绳索,在直升飞机投送人员时,绳索通过织物套绳固定在人员的人体装具上。这套系统无法提升到直升机舱内,但可以悬停拖曳在机舱下面直到到达安全的可降落区域。图中这里展示的是投送到地面的情况,直升机已经下降人员可以开始登机。
图中这名士兵在他的STABO人员载具上固定了闪光信号灯和空军的性能卓越的救生刀。泰国产的商用匕首图中没能得以展示,它在泰国是公认的权威标志,因此特种部队人员在处理棘手的顾问任务时会装备它们。另外,他的武器是M16A1式步***。&
H2:中尉,执行军官,第46特种部队连A-45分遣队,泰国,1972年
和A-42分遣队一样,A-45(特别任务)分遣队也直接处于第46连指挥官的指挥下,并受委派执行诸如“自由信使”这样的行动,而这些行动都处于柬埔寨特种部队的操控之下。这两支分队也负责特种侦察任务来为泰国皇家陆军的第1和第2特种兵团提供支援。其他同样处于第46连指挥官指挥下的部队还包括A41(游骑兵)分遣队、A-43(SCUBA)分遣队和A-44(HALO)分遣队。
图中这名中尉身穿皇家泰国陆军(RAT)特种部队的标准迷彩服,它在第46连的美国特种部队人员中非常流行。中尉右胸口袋上方是柬埔寨跳伞飞翼章,左胸口袋盖上是“特种部队”字样的铭条,那是所有支援RTA特种作战中心的组织的人员都佩戴的。另一种非授权的战斗徽章佩戴在右臂上,这是为柬埔寨军事装备交货小组(MEDTEC)设计的几种徽章中的一种。这些徽章只在执行顾问和训练而非行动任务中才使用。中尉的军衔徽章和步兵的交叉步***图案兵种徽章对称水平排列在领角上,这是泰国人的习惯,也是使用当地裁缝造成的结果之一。人物的携行装备(LBE)是MLBE系统,并加上了STABO 降落伞背带。他的武器是XM177E2冲锋***。人物身前的地上是“丛林穿透器”,这是直升机装备的用于救援升降的装置。它带有一个沉重的“矛头”和可折叠的坐垫,这样它可以穿透枝杈密布的树冠。一到三人能通过这种装置拉伸到直升机上,在升降过程中,还有安全带将人固定在座位上。
H3:面对空回收系统
“富尔顿”面对空回收系统(STAR)是陆军和空军在60年代早期的“空中吊车”计划中联合发展起来的。它提供了运输机长距离进行人员和装备回收作业而不受直升机的有限航程制约的可能。“富尔顿”系统***在一些美国空军特种行动中队操控的MC-130H型“黑鸟格斗之爪”特种任务飞机上,或者是SFGA航空连队的部分CV-2B型“北美驯鹿”飞机上。STAR系统的设备可以利用货运降落伞从回收飞机上空投到指定回收地点或者使用CTU-2/A型空投载具(见图C3)从战斗机上投放。这种设备还可以用套索连接并加载带橡皮筏的防水载具向水面空投及回收。
STAR系统包括了两个可空投的包裹,包裹内包含:一个带有漫画式使用说明的面板、一个直径8英尺、长度23英尺的气球、两条各500英尺长加强尼龙升降绳(每一条可以承重一到两个人或250到500磅的装备或物资的重量)、两个氦气瓶、一件带有一体式伞具的隔热尼龙外套、日间使用的标志旗若干和夜间使用的闪光灯若干以及一个用于开闭闪光灯的遥控器(飞机上也有闪光灯的激活装置,但很少使用)。
回收区域的挑选只需指定100英尺直径的圆形面积,圆形以外的障碍物的高度不超过50英尺即可。人员的回收需要通过升降绳,人员坐在地上保持面对飞机飞来方向的动作。随后气球开始充气并释放,回收飞机迎风面对气球方向,同时升降绳套索臂展开。机鼻部位的锁定装置勾住升降绳,同时气球的分离延长绳自行脱离。安全保护索从套索臂根部拉伸到机翼顶端以保护升降绳不被螺旋桨打到。人员从地面拉升(一开始时相当慢)并拖曳在飞机身后直到升降绳与机腹呈平行状态。一条动力绞盘控制的带挂钩的绳索再将升降绳修正到较低位置并将其和人员拉进飞机的后舱门。自从这种系统在1964年开始采用之后,已经成功实行了超过200次的人员撤离行动并只发生了一次重大事故。
I1:上士,***海岸任务部队,北越山西(Son Tay)监狱,1970年
K2:第1SFGA
这是1961年开始使用的最初的版本,后来取代它的版本加上了黑边。
K3:第1SFGA
K5:第5SFGA
约是在1961年最初的全黑色版本识别标开始使用,但是随后加上了能够立即区分识别标与贝雷帽边界的白色边框。这种徽章一直使用到图K6的使用。
K6:第5SFGA
这种识别标在1963年最初被美国陆军越南(临时)特种部队所使用。它上面的色彩分别代表了第1、5、7SFGA,因为他的人员大多数是从这些部队中调取的。南越国旗的色彩也画在了上面。它还会佩戴在使用者所来自兵团的徽章的前方。当第5SFGA被部署到越南承担南越军队的特种部队作战任务时,该部队出于延续传统的理由要求继续使用这种识别标,当然继续使用这种徽章的原因还包括相比简单的换成重新指定的部队徽章,特种部队人员的这种黑白两色识别标如果同图K5那样没有南越国家色标识,将更易引起南越人的误解。1964年末,该识别标被正式采用,而部队回到美国后它被继续留用。
K7:第6SFGA
经批准于1963年开始使用的这种徽章上面的色彩分别代表第5、7SFGA和特种部队训练团,因为该部队人员主要来自上述部队。
K8:第7SFGA
最初于1961年被批准采用的这种徽章包括了红色瑙加海德革(naugahyde)材料制作的版本。
K9:第8SFGA
K13:第12SFGA
L3:第38特种部队分遣队/连(营)
这一识别标在60年代中期被第38分遣队采用。阿拉斯加国民警卫队在1972至76年间重新设立了使用这种徽章的一个连。之后,它一直被第207轻型(空降)侦察分队所使用。
L4:第46特种部队(空降)连
L12:第1(空降)特种行动司令部(SOCOM)
第1SOCOM的识别标在1983年5月2日开始批准采用。绿色代表了特种部队,黑色代表游骑兵,白色则代表心理学辅导行动和平民事物。
L13:特种部队胸徽背板
有趣的一点是与它同样的背板并被大多数部队所使用。然而其起源是1954年6月16日被批准采用的第77SFGA(随后改称第7SFGA)的胸徽背板。60年代许多新的部队被组建,他们大多以第7SFGA的人员为骨干。这些调到新部队的人员一只佩戴着第7SFGA胸徽背板。这种背板曾经被错误的理解为是所有部队通用的,因为其颜色也与所有部队的臂章的颜色相匹配。事实是任何特种部队单位都可以要求使用与他们的识别标匹配或一样的背板。
L14:第10SFGA的胸徽背板
L17:特种部队(空降)野战流行病学调查小队的胸徽背板
这种背板与对应的贝雷帽识别标的使用时期相同。
L18:特种作战中心/军事援助协会的胸徽背板
这种背板与贝雷帽识别标的使用时期相同。
L19:第1(空降)特种行动司令部的胸徽背板
这种背板与贝雷帽识别标的使用时期相同。
L20:陆军保密局(ASA)分遣队的胸徽背板
从1961年开始的初期阶段,第400、401、402和403ASA分遣队被允许使用他们自己的胸徽背板,这甚至与他们所属部队的识别标一起使用。当时这些部队的存在还都是机密,所以关于这些背板官方的说法是第80ASA (空降特种行动)分遣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