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与答#《三国志》作者陈寿的亲爹到底是谁?_说三国-爱微帮
&& &&& 【问与答】《三国志》作者陈寿的亲爹到底是…
微信ID:shuosanguo,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带你解读三国历史新朋友可以点击上面的蓝色字关注我们或搜索shuosanguo关注。关注后回复以下红色关键字可使用说三国的各项功能LS&- 读历史文章&|&火凤燎原&- 看火凤漫画BBS&-&论坛讨论&|&TV1994&- 看三国演义WEB&- 访问官网&|&GAME01&- 玩H5小游戏不是人&- 看不是人漫画查看热推文章回复三国名将的名字可以看到他的故事|问与答|《三国志》作者陈寿的亲爹到底是谁??最近花了些时间玩游戏,不过幸好没有影响到说三国的进度。这一点让小编无经欣慰。下面开始问与答,当然还要提醒一下想玩《放开那三国》的童鞋可以去底部下载哦。下面开始正文:小编等到今天,终于有人问有关《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生世了。这一点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所以小编还是很乐意来开脑洞的,喜欢这个问题的童鞋们记得要点赞,回复得不好可以在评论中补充,回复得好记得多点赞多分享,大家要带着小编一起飞啊~王工的问题陈寿是不是陈式的儿子?陈式演义中出现2次,一是黄忠和夏侯渊交换人质;一是贸然行军做了魏延的替罪羊,所以陈寿和诸葛亮有仇,求小编正解。有关陈寿(233年-297年)的生世,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他是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自幼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陈寿聪明机敏,所写文章以富丽著称。先回答:陈寿不是陈式的儿子!小编翻查了一下,有关陈寿的爹共有三种说法:1,陈到没错,就是那个被《三国演义》所遗忘的名将。(很多人认为演义中的赵云结合了历史中陈到和赵云两人的事迹综合而成。)但是陈到从公元226年起一直任永安都督,直到最后逝世于该地。陈寿是巴西安汉人,我们可以认为他要么父辈为安汉人或是出生于安汉。而陈到从226年起一直在永安。这距离有多远呢?根据现在高速路的距离是686.2公里……这样的距离似乎可以基本放弃陈到去南充约个炮而使妹纸怀上陈寿吧……反正即使是现在有高速,小编都不愿跑这么远约……更有记载,陈到死于230年,陈寿出生于233年……就算陈到临死前播种,那最少怀胎也有25个月(230年底-233年初)以上……再说了,陈到如此牛B,做儿子的写书怎么会不好好地书写一番顺便光宗耀祖一下呢?所以陈到绝对不是陈寿他爹!2,陈式前两天刚有一篇文章介绍过陈式本人。这里就不再多说,但陈式也没有成为陈寿他爹的条件,依然还是他死得太早了……陈式死于231年,陈寿生于233年……好吧,这次怀胎最少也有14-15个月……所以陈式也绝对不是陈寿他爹!3,马谡参军在晋书的记载中,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受髡刑。这事儿就是失街亭,大家都知道,时间大约是在228年。随后陈寿的爹就被强制退伍,在被割掉部分头发(髡刑就是剃头)后赶回家里。而陈寿出生于233年,也就是说他爹在228年回到家后就没有了职务,作为一介平民就安心生娃抱老婆了。也就是这样,陈寿的爹就是个平凡人,曾经做过一名参军,随后做回农民,再也普通不过了。综上所述,流传的三位陈寿他爹,其实最有可能的就是那位“马谡参军”,所以在有更强力的证据出现之前,我们就叫他:陈寿他爹吧。想爆料或各种合作,请发邮件至&&或添加QQ号&&说三国微信号:shuosanguo一 起 来 说 说 三 国 那 些 事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可添加关注下面小编给大家推荐一款好玩的三国卡牌手游,萌萌的Q版画风,怪蜀黍、小正太、软妹子轮番登场!完善的卡牌收集系统,高颜值后宫随你组建!诱人的紫卡爆率,新手快速变大神!好玩的怒气系统,畅爽的战斗体验,让你的武将爆框再爆框!&&点击底部“原文阅读”下载游戏开始High
点击展开全文
说三国是一个由三国历史爱好者建立的以三国主题内容为核心的爱好者平台,供广大三国粉丝们鉴赏,讨论。(投稿,合作联系QQ: 添加注明:说三国)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历史揭秘]【汉书的作者是谁】《三国志》——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_历史揭秘-牛bb文章网
[历史揭秘]【汉书的作者是谁】《三国志》——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历史揭秘
所属栏目: &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三国志》简介 陈寿的三国志是怎样的一部书《三国志》简介:《三国志》记述魏蜀吴三国历史、基本属于纪传体的史书。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含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古代纪传体正史中,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陈寿(亦作长寿,233—297),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仕蜀时为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曾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晋灭吴后,陈寿著《三国志》,受到大臣张华的称赞,并说要把晋史也托付给他。《三国志》成书年代不能确定。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他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由其自采资料。《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志列在全书之首,称曹操、曹丕、曹睿为帝。吴、蜀君主即位,都记明魏的年号,以明正朔所在。东吴只有孙权称主,孙亮等都称名。这是因为晋朝受禅于魏,晋的史家尊重本朝的合法性,就必须以魏为正统。孙吴为晋所灭,孙皓乃晋之降臣,因而如此处理。蜀汉刘备父子称先主、后主,不同于孙吴,多少反映陈寿对于蜀汉的故国之思。[img][/img]前人责难陈寿,说他向丁仪、丁廙的儿子乞米不得,因此不给丁氏兄弟立传;因有憾于诸葛亮,所以说他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实际这些责备缺乏根据。丁氏兄弟附见王粲传,而诸葛亮传中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绩,还收录了亮集目录,为全书特例。说诸葛亮将略非其所长,当时其他人已有类似评论,而且也是公允的。但《三国志》对于晋朝皇室的叙述时有曲笔,对于魏晋禅代之际司马氏的所作所为,尤其显然加以粉饰,多所回护。三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关系的人物,以及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有贡献的人,书中都记录下来。此外也记载了国内少数民族以及邻国的历史,《魏志.倭人传》就是日本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三国志》没有关于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是一个缺陷。陈寿对于史料的取舍选择,比较审慎谨严,文字也以简洁见长,所以前人说其书“裁制有余,文采不足”。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简介 陈寿与史书《三国志》陈寿简介:陈寿,233年(蜀汉建兴十一年)出生于安汉县城(今南充市顺庆区)内,297年(西晋元康七年)卒,终年65岁。陈寿出生时,正是魏、蜀、吴三国鼎立对峙,战争频仍之际,还在他出生之前,父亲即已投入到军旅之中,后来逐渐做到了高级统兵将领马谡的参军。因街亭之战其父便退出了行伍,回到安汉老家。陈寿自幼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母十分重视把他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因此,不惜花费家资,特地于治西果山脚为他修建了读书之所“万卷楼”,并聘请了当地名儒担任塾师。他不辜负双亲的殷殷重望,尊师重道,勤学不辍,好问善思,学业不断精进。大致在238—257年(后主延熙中后期),他以其淳朴敦厚的品行和优秀的学业,告别父老,来到当时的蜀汉首都成都,进入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学习。其时,名士秦宓的高脚弟子、蜀中大儒,西充国县人谯周,在成都担任蜀汉中央的典学从事,并亲自为太学生传道授业。谯周自然也就是陈寿的老师了。在太学里,陈寿勤奋研治先秦儒家经典《尚书》和《春秋三传》,学习先代名主贤君的治民兴国之道。他尤其锐意于现代史,不厌其烦地精读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并旁及于先秦以来的各种典籍,常至夜阑人静仍独对孤灯,端坐在学堂里。谯周十分器重这位弟子,故常常不辞疲困伴他夜读,因材施教,答疑解惑。陈寿聪警敏识,凡读书不论如何艰深,都能过目而明了其宏旨要意,且擅长撰著,作文内容实在而文辞富艳。因此,他备受太学师生嘉赞,被喻为孔门七十二贤中工于文学的了游、子夏。在太学完成了学业以后,陈寿开始进入了他的仕宦生涯。延熙末,他应命担任卫将军(属第二品,位次于三司)姜维的主簿,典领文书,办理日常军务。之后,他又先后调任蜀汉中央图书馆东观任秘书郎,和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显职黄门散骑侍郎。陈寿作黄门散骑侍郎时,正值蜀汉国力日削,北边曹魏强兵逼压的危急之秋。而后主终日荒嬉,不预朝政,宦官黄皓借机专擅威权,蜀汉政治陷入空前混乱之中。刘禅的弟弟刘永,对黄皓专政十分不满,刘禅竟然听信阉坚谗言,把刘永逐出朝廷,迁到地方做官,并不让他回都城。大将军姜维见黄皓大树朋党,权势熏天,曾建议刘禅除掉黄皓以保长治久安,而刘禅根本听不进去。黄皓因此更加仇恨姜维。陈寿也因不愿趋附而仕途受挫。《三国志》的内容介绍 前四史中三国志的地位《三国志》的内容:《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的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img][/img]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删改后,成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裴松之简介 南北朝史学家裴松之与《三国志注》裴松之简介:闻喜裴氏是中国古代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这个家族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业绩。自汉、魏、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两千多年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人才辈出。 在各个学术领域卓有成就者更是指不胜屈。其中裴松之声名尤著。裴松之(372—451),字世期, 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他出身于士族官僚家庭,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父裴珪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裴松之任殿中将军,时年20岁。义熙初,裴松之先后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县县令等职,后升调回朝廷,改任尚书郎。东晋时历仕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入宋后任中书侍郎。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令裴松之广采三国各类史籍为陈书作注。裴松之受诏后,上搜旧闻,傍摭遗逸,经过三年的精心撰作,终于在元嘉六年(429)七月写成《三国志注》。裴注之前注史一般注释文意,大都专门注意文辞训诂,而裴注的重点则放在事实的增补和考订上,对於原文的音切和解释不多辞费。在《三国志注》中他完全贯彻了自己“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种作注的指导思想。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史实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驳正。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史著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陈志的三倍。对这四种体例的说明,见于他的《上三国志注表》: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针对当时史书“疏略寡要”、“时有脱漏”的缺陷,裴氏将“补阙”列为第一项,作为注史的重点。凡陈志所不载,而又有保存价值的史料,注书全部予以补充。对于陈志中记载过于简略的地方,裴松之广征博引,悉心增补,使读者得知比陈志更多的史实。如曹操始兴屯田为三国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措施。而《三国志·武帝纪》只在建安元年条下仅书“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如此一代大事,只有寥寥数字。裴松之则引王沈《魏书》进行补充,联系后面《任峻传》注引的《魏武故事》,共增补有关记载近三百三十字。这样就把屯田的前因后果、具体措施大体描述清楚了。与重大事件与人物有关的重要文献亦是补阙的内容,如曹操的《明志令》、《举贤无拘品行令》、曹丕的《与吴质书》,李密的《陈情表》等,皆是由裴注得以传世的名文。《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 两书有关系吗《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熟知三国历史的人必然会读过这两本书,前者是正史,后者是小说,这是两书最大的区别。《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而三国志是三国演义小说的基础。《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由于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则《三国志》成书后就无须再编撰甚么《三国演义》了。 《三国志》为晋朝陈寿所写,记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是写实的,为二十四史之一。 《三国演义》为明朝罗贯中所写,是在《三国志》所记载的历史的基础上加以改编的文学作品,内容与历史事实不完全吻合,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若论史学价值,前者高于后者;若论文学价值,后者高于前者。[img][/img]《三国志》是所谓的正史,而《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记录的历史演绎出来的小说、故事,是文学作品。如果要学历史,当然要读《三国志》;如果是为了于消遣中获取某些历史知识,《三国演义》足已。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主要的区别有三点:一是体例不同。《三国志》是史书,是对三国历史的较为客观的叙述。而《三国演义》则是历史小说,是对三国历史的人为演绎,其中加入了很大成份虚构的内容;二是成书时间不同。《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年,距离三国很近,因而可以保证这部史书的真实性。而《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掺入了大量民间传说;三是承续关系不同。陈寿写作《三国志》依靠的是他自己多年收集的历史资料,而罗贯中撰写《三国演义》则主要取材于《三国志》。也就是说,《三国志》是《三国演义》的母体。在《三国志》里那个文韬武略、心胸开阔、英雄豪侠的周瑜,到了《三国演义》里却成了心胸狭窄、疾贤妒能的“小气鬼”。 《三国志》中,周瑜从小就多才多艺,年青时就精通音乐。只要奏乐有错误,他必定会发现,发现了就一定会加以指点,所以当时有民谣说:“曲有误,周郎顾”(周郎会发现,可以请周郎指点指点)的说法。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吴抗曹,这个战略起了关键性作用。但是整个战役的指挥计划者实际上是周瑜。周瑜在说服孙权上起了重要作用,而《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激将法激的;利用火攻是黄盖提出来的,后来都改成诸葛亮,这些都是出于突出诸葛亮这个主要人物的创作需要。突出了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喜爱,小说中周瑜的性格特点主要是心胸狭窄,特别忌妒诸葛亮。这是小说为了使不同人物性格区别鲜明的创作需要。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的。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三国志》是中国第一部纸写的书。这部纸写的书的作者是()。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公共系统图书馆、教育系统图书馆、机关系统图书馆
B、公共系统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工会系统图书馆
C、公共系统图书馆、高校系统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
D、公共系统图书馆、军队系统图书馆、工会系统图书馆
A、固定排架法
B、书型排架法
C、分类排架法
D、主题排架法
A、三次文献服务
B、情报交流服务
C、定题服务
A、咨询服务
B、定题服务
C、报导服务
D、检索服务
A、主题途径
B、著者途径
C、分类途径
D、号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