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运维职场菜鸟必知必做的工作心态!
我的图书馆
初入运维职场菜鸟必知必做的工作心态!
今日无意中整理资料发现如下为学生就业指导的草稿,和伙伴们分享。已经拿到OFFER并就业的同学,一定要仔细看看这篇文章,最好看过后认真评论下,让老师知道你的心态状况,这里老男孩老师留下了自己的多个优秀员工***截图在下面,希望以过来人的身份能带给大家一点新的态度的改变,你们的老师和小伙伴们讲的不是空话、套话,而是曾经实践过的发自肺腑的话,这是智商普通的我们发展的不二之选。&&下面有个网友的评论很贴切,有些人一辈子都无法明白此文章的精髓的,这里的有些人很可能就是你们其中的各位某些人。&&&
虽然很多同学拿到月薪过万的OFFER了,但是仍然要戒骄戒躁,继续加油,同时提升自己的工作素质,和做人做事的能力,前方的路还很远。10K---&20K----&40K,能不能让老师也看到你的优秀员工***?主动性:1.发现架构服务等的问题隐患,主动提出问题解决方案(转正前以先了解为主,除非老大让你提方案)。& 不要光用口说,而是写好专业的可实施的解决方案提交给领导抉择。2.领导无意中交代的任务。& 越是领导无意中交代的,你更要格外重视,快速响应,并完成!3.领导:发邮件,让研究技术?这是常有的事,要加班熬夜,最短时间完成,不能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哪怕是加班到半夜,第二天也不要迟到。新工作面临被信任问题,因此无论什么任务,都要最快速度完成。让领导信任,可能就是入职后打2-3个漂亮仗,以后路就平坦了。做完后可以发给老师帮你审核确认,再提交领导,这样提升你打仗的漂亮程度!表现:1.要表现就要人前人后一致,不要领导在了努力,不在偷懒,领导都不是傻子。& 例如:加班。踏实,靠谱是公司最需要的人。2.去新单位少做和工作无关的事。实在没事干可以学习工作相关的内容,& 了解公司业务,了解架构,提提隐患,写写未来扩展方案。& 或者请示领导分配活,总之不要闲着,闲着没进步,还比较危险。3.做了有价值的工作要表现出来。& 例如半夜处理报警,比较好的表现方法是,再处理问题后立即整理,发邮件(记录好),不要拖到天亮上班后发,那样效果就差多了。年底加薪主要靠业绩说话,某年某月某日某晚某时某分为公司做了什么事(减少了哪些不利影响),一年下来记录下工作大事记,就是年终总结了。数据是最好的表现自己的方法,其他文字都是苍白无力的。4.要有把公司当做自己是老板的态度。老男孩曾经叮嘱过:作为新人应该有的工作态度。尽量不要把自己当做公司的外人,员工。而是当做股东之一或者老板的心态去做事!多加油,多卖点力气!!如果把公司当自己的,就不在无谓的抱怨。加班熬夜也自然就有的乐趣和成就了。万一公司发展大了,可能你也就是核心了!就算公司没发展起来,你的能力也会大大提升,一年经验顶别人二年的!这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成就大事的心态!老板都不是傻子(一定比你聪明的,不然就不是你老板了),你的长期执着的努力,他一定是看得到的(当然做事还有很多技巧,如果不会技巧,最好的技巧就是踏实干活)!有的时候伯乐常有,千里马也是不常有的!与其在等待自己的伯乐,不如,先让自己变成真正的千里马吧!5.简单做人,勤奋做事,是初入职场的同学最应该有的心态!但是10个人里恰恰不超过2个能真正有这个心态并去贯彻实施的。到处抱怨加班,抱怨工资低,抱怨没前途。。抱怨的结果只能让自己越来越差!心态没有了,也不会进步了,工作也不会好好干了。工资自然就没法涨,还是那句话,老板都不是聋子哑巴,你的一举一动无时不刻的已经写进了你的业绩考核档案。下面是老男孩老师服务的3家公司获得的4个优秀员工***(员工总数均过千),以及今天的创办老男孩教育都和当初的做事心态直接相关的:优秀员工不能代表什么,起码代表公司对你过去的认可。2004年:2005年度(2006年公司通过加薪,和我谈话商量留给了其它员工)2009年度&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马云:心要善,刀要快 | 内部干货
一个人如果上半身的大脑没有想清楚,那下半身走出来的路就是歪的,没有方向可言。
如果把战略分为人的上半身和下半身:
上半身就是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决定着这家公司要去哪里?
下半身就是战略具体落实的重点所在,组织、人才、KPI,脚下的配合极其关键;
如果上、下不能协调统一,战略就是假的。
要学会开除员工
有人说中国公司要开除员工很难,对此有人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心善刀快”,起初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也被震撼到了,于我而言也是一种教育。后来我们做了一个重要的总结,就是真正要开除员工的时候,要贯彻这个观点----心要善,刀要快。
如果要开除一个员工,就直接开除,最怕的是“拉锯战”,想起来的时候锯两下。对一个员工不满意,却又不找他谈话,连续三次想要开除都没成功,就像反复拉锯割伤口,最残酷无情。
开除一个员工不需要找理由,可能对于员工本人也是一种帮助。
有一段时间,我不断强调,在公司里没有开除过人的HR,不允许做招聘,当然这有点理想化,因为公司大了很难做到。但是如果让一个没有开除过员工的HR做招聘的话,他就可能更加随意,因为不需要他开除不合适的员工。只有开除过员工的HR,在招聘的时候才会格外认真。
直截了当是上策
相信很多领导都有过这样的切身体会,当你想要批评一个人的时候,怕被批评的人伤心、难过、有情绪,所以你就选择先大肆表扬一番,然后再适当批评两句。
结果,把本来应该被批评的员工弄得云里雾里,出去以后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被表扬了还是被批评了。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情况发生,其实这个时候作为领导,你要明白这是你的工作,作为领导找员工谈话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否则的话,这个领导才应该被开除。
当然,抛开领导的身份,作为普通员工或者朋友,在进行工作以外的交流时,还是应该顾及到对方情感的。
如何培养接班人?
我有一个朋友很有意思,他喜欢做两件事情:
一喜欢开除人;
二喜欢招聘进来的新员工第一个面对的是他;
道理也很简单,新进入公司的员工,第一个和他谈话的人所讲的内容,记忆最深,影响最大。
高层管理请进公司,最开始的半个小时应该是和老板面谈,老板不用讲很多,15分钟告诉高管“我要什么,你要什么”,简单明了,这个时候的新高管记忆力是最好的。
大家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到一个新的环境,老板第一个找你谈话,谈了15分钟,你肯定记得特别清楚。所以老板千万不要失去那个机会。
另外一个机会是开除员工的机会,千万不要让给别人。其实开除和扣奖金是一样的,比如:
公司之前有一个同事告知员工说,其实你们的工作做得很好,但是老板说要扣掉一点,所以我就扣掉了;
但是,如果公司和这个员工说,我本来不想给你们发奖金的,但是老板要发,如果你能保持一致,仍然可以继续留在公司工作;
第一种的做法直接加深了员工对于老板的仇恨,所以被发现以后,这个员工基本上也无法继续工作下去了。
招聘要选好“料”
大多数干部的好与不好,对与不对,都体现在细节里,所以招聘人最关键。
公司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评估员工的表现和应得的年终奖上,评估过程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 但是我认为,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招聘一个人上,如果“料”取错了,入职以后不管如何努力教导都没有用。
只有取对“料”,再加上严格的训练,才有可能收获好的人才。
所以请记住,多花点时间在招聘上是极其关键的事情,招聘是最大的投资,不要迷信找最好的人,而是要找最合适的人。
最好的人一定是在培训和争吵里面磨合出来的,天下没有一个人招聘进来是完美无缺的,新员工一定是需要磨合的。天下没有完美的人,其实有才华的人都有点怪,在某一方面特别厉害的同时,就有另外一方面不太靠谱。
不要给“白兔”生存的机会
在很早以前,我们公司有一个女干部,人很好,但是招进来的员工都不靠谱,全军覆没。
经过分析,我们得出来的结论是,有些人招比自己弱的人是一种本能。具有这种本能的人,招聘来的人比自己越弱越好,越弱的员工就越听话,能够让招聘的这个人有安全感。但总招聘弱的新员工,迟早都会被领导发现。
所以,聘请什么样的人决定小公司的成败,而开除什么样的人才是决定大公司的成败。这是有区别的,小公司的成功可能是在于聘请了有能力的、正直的人,而大公司的成功在于开除掉错误的人。
大公司里面最容易生长的就是“白兔”,就是不干活的好人。白兔的繁殖能力超乎想象,如果不及时灭掉,就会拖垮公司。
因为确实有一些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而且赶不上公司的步伐以后,就会发挥一些“其他的作用”,他们为了维持公司原有境况会招来一批又一批能力弱的员工,形成恶性循环,很多公司就是因此而倒闭的。
所以如果发现这样的招聘人员,一定要及时开除。那些特别会招聘的人,招来的人能力都非常强,这些招聘人员的格局好,境界高,要给这些人多一些机会。
如何培养接班人?
任何公司、任何岗位都要有接班人制度,没有接班人制度,一定会有大麻烦。知道这一点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
轮岗是接班人制度最好的体现,公司越年轻越旺盛的时候就越需要接班人。
如果人才不够,一定是接班人制度建立的不对,不肯为招聘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公司体系腐败,效率低,就是因为评估制度不够好。
有一段时间,我们公司让区域经理或者部门经理汇报上一季度的业绩情况,汇报的时候大家都准备了PPT,然而在开始汇报的时候,我们提出对于业绩没有兴趣,所以要求大家谈一谈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然后等到下一次让大家准备了价值观,那我们就谈一谈业绩。
培养接班人就是要全面,其实每个月各个经理都要准备业绩汇报,但是领导可以不过问业绩,而是提问其他相关内容,这是一种训练。
要强制性的不断轮岗,两到三年换一个岗位,目的就是希望接班人可以了解更多、发挥更多。
有些人认为某方面业务发展的十分顺利,换掉领队可能会影响业务发展,但其实,顺利的时候即便是能力弱的人做,也不会出现太差的局面。
相反,如果把业务发展良好的领队,换到业务不顺利的领队位置,仍然能够做的十分出色,才能说明这个领队的能力是真才实干。
而另外一些人可能才华很好,但是业绩做的十分辛苦,把他调换到相对顺利的领域去做领队,就可以培养自信心。
我们的传统文化总是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其实到了一定规模,比如5-8年以上的公司,一定要记住“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不是因为老板要疑员工,而是因为制度要疑员工,多花时间在人身上才是最大的投资。如果招来的员工好,就会给公司带来业绩。
我会将时间更多的花费在看未来、看人,制度建设、激励机制、惩罚机制设置上,这样公司就会运转起来。
不要认为自己年轻就不需要接班人,否则到了后面接班人一旦搞错,你也年迈的无能为力了。好比60岁生的孩子如果有缺陷,再想要一个健康的孩子就难了,但是如果你才三、四十岁的话,再生一个就会容易很多。企业亦然,老板要多给优秀的年轻人机会。
“常胜将军”应该怎么用?
高端的管理靠文化,低端的管理靠制度。中国很多成功的公司讲究情、义、礼。企业的最初阶段一定要讲情,否则没有发展的空间,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要义来当先。
我看过太多的悲剧,三个人一起创业,结果创业到一定程度以后闹分家,都是因为卷入到情里面去了。
其实,分开是正常的,千万不要为了留下谁而特意留下某一块业务,留下和公司战略完全不吻合的业务才是最可怕的。如果理念不能达成一致,离开并不是坏事,要当断则断。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重要项目不要交给常胜将军,而是要派有30%输的概率的将军,因为这样的将军有敬畏之心,他会想到万一输了怎么办?
美国南北战争,林肯最后启用的将军争议很大,就是因为他有40%输的概率。而常胜将军没有敬畏之心,马谡就是一个常胜将军,最后诸葛亮还派出了监军王平做他的副手,这也是失败原因之一。
这件事情放在现代也是一样的,诸葛亮派马谡去做一件事情,结果还派了王平过来监管,这样就会出现矛盾。因为马谡知道王平是董事长的人,要向诸葛亮汇报,自己拿他没办法。
最后,马谡要在山顶,而王平要在山下,完全两个方向。王平密报诸葛亮又得不到回应,结果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也没有达成一致。在冷兵器时代,分一半人马去山下守着,就有可能因为兵力分散而导致全军覆没,所以马谡作为一个常胜将军仅仅是一个学者。
企业在做关键抉择的时候,衡量对与错的是使命感、愿景、价值观体系和担当的职责。
我们公司内部也有过好多这样的争论,很多产品都是在痛苦和争吵之中诞生的,淘宝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我认为淘宝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帮助中小企业解决问题就需要有足够的消费者。但是公司里面一片反对之声,大家都认为马云疯了,那时候阿里巴巴的B2B刚刚存活下来。eBay易趣的市值达到七八百亿美元,而我们公司加起来连一亿人民币都没有,但是我认为淘宝势在必行。
很多人来找我谈话,跟我说如果你要一意孤行的话,那我们就只好离开了。直到新闻发布会前的15分钟,还有人在劝我,说公司很有可能就死在我的利令智昏下,不过如果我要是真的决定做,他就跟我走下去。我认为这样的人还可以合作,威胁我要走的人就只能离开了。
淘宝这一仗确实惊险万分,但是话说回来,组织出新,有些人才却未必还能堪得大用,这样的人总生活在昨天成功的路上,一个成功的人不愿意改变昨天成功的模式是很危险的。
公司里面最危险的就是永远成功的人,所以作为老板,你一定要将其放在两个不成功的位置上,如果他把不成功的位置做起来,才能称得上人才。反过来,一个屡屡失败的人,你也要进行思考,如果是因为运气不好,就要分配给他一个运气好的位置。
老板要不断地思考这些问题,考虑组织建设,人有问题,组织也很关键。制度和人同等重要,人手不足的时候,可以用组织补充,人手充足的话,就可以进行更换。
就好比你有7只缸和4只盖,全盖上完全顾及不过来,只有砸掉两只缸。有些业务实在没有优秀的人进行管理,就干脆关、停、转,并减少业务数量,只有这样才可以长久的运营下去。
所谓有舍才有得,势头不错就分,势头不行就收,收了以后合起来,团队人才进行轮岗。
组织变革及其关键,每一次总结和反思都是企业的进步。所以今天我们有很多的困难,就算你目前没碰上,那是你还没到那个位置,但是日后你一定会碰到的。
附读:前阿里巴巴CEO卫哲最新演讲:早期人才流失率高达120%,马云用3招儿解决了
?马云这个人嘛,还是有很多招儿的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老师曾说
一个公司所有的失败
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失败
所以面对早期高达120%的人才流失率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老师
痛定思痛,从源头进行彻底改革
推荐给所有公司管理者和
正在创业的兄弟们认真学习
首发 / 招聘兄弟会
(公众号ID:hizhaopiner)
值班编辑 / 何川
2009年,马云带队去美国考察一流公司。
其中包括苹果、谷歌、微软、星巴克。见这些公司,我通常都会问一个问题:
谁是你们的竞争对手?
微软那时候的CEO叫做 Steve Ballmer , Steve 一听到这个问题,就瞬间来劲了,一口气讲了45分钟,我们和苹果竞争,和索尼竞争,和 Cisco 竞争,和 Oracle 竞争,我们是如何跟他们斗争的,又如何消灭他们的。
出来以后,马云说,这哥们是职业杀手啊。我说,你看金庸小说里面,哪个职业杀手,最后成为顶尖武林高手的?没有。
然后拜访谷歌,也问谷歌的创始人 Larry Page ,谁是谷歌的竞争对手?我们正期待谷歌也说,微软啊、苹果啊等等都是他们的竞争对手。
结果***特别出乎我们的意料。Larry Page 说:NASA(美国宇航局)、Obama administration(奥巴马政府),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我问为什么呢?他说:
谁跟我抢人,谁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我们的工程师,Facebook 和苹果来抢,我们不怕。我们开更高的工资,给更多的期权、股权就好了。可是我们的工程师去NASA,1 年只有 7 万美金,只有我们这里的五分之一,我还抢不过。
我们谷歌描绘了一个很大的梦想,但美国宇航局的梦想,是整个宇宙,更大,做的事更好玩儿,把我们最优秀的工程师,给吸引走了。
我们这儿的管理者,我们这儿的经理,年薪也是几十万美元,结果 2009 年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意气风发,很多美国人,居然愿意从政了。包括谷歌里面很多优秀的经理,放弃几十万年薪,拿5万美金的年薪,去政府工作。
所以,谁跟我抢人,谁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而且,这两个竞争对手,是我最难对付的竞争对手。
所以,这个话题,我想跟所有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者分享,一定要深刻思考,谁才是你的竞争对手。微软呢,看到的只是谁是微软产品的竞争对手(而不是人才的竞争对手)。结果怎么样?作为 CEO 的 Steve Ballmer 下台了。
一般 CEO 下台,股票都要跌的。Steve Ballmer 下台,第二天股票涨了7%。微软的 7% 是多少?相当于300亿美金。我们经常说,奋斗一个独角兽。10亿美金就是独角兽了吧,一个 Steve Ballmer ,等于负能量的30个独角兽。
我们做人力资源也会知道,你宣布了一个比 Steve Ballmer 更强的人来当下一任CEO,大家特别看好,所以股票涨了。
当时,微软董事会原话是这样的:
Steve Ballmer 将不再担任微软 CEO,接下来谁担任,董事会正在选择当中,还没决定最终谁来接Steve Ballmer。
也就是说,随便换一个人都比 Steve Ballmer 强。我觉得微软到了后来发展并是不太好。
今年我们召集了很多 CTO 在硅谷聚会,发现一大片出自微软。所有人都在感谢微软,微软为我们中国的互联网界,增添了70%的CTO 。出来后,都在声讨,微软有多么不好。
所以,可能因为微软流失了这些人( BAT 几乎所有 CTO 都是微软出来的),如果他们留在微软,微软会多么强大。
说到人员流失也好,人才流失也好。我就想起我刚到阿里巴巴的时候,阿里巴巴是对人力资源,特别重视的一个公司。但即使像这样一个特别重视人力资源的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走过很多弯路。
年,我刚去阿里巴巴的时候,曾向人力资源部门了解:我们的工程师和销售的离职率是多少,部门的同事告诉我,离职率是 10%。
我一听,哎哟,太了不起啦!销售和工程师都是流失率特别大的岗位,阿里巴巴才 10% !结果人力资源同事马上说:不不,我刚才没有说清楚,是一个月 10% 。
噢,那就是年化120%,一年换一遍。
员工流失率这么高,最后采取什么措施没有?采取了。我们把员工流失率定了个指标,作为各级 HR ,各级干部的 KPI 挂钩考核。效果怎么样呢?还不如不定这个 KPI 。
为什么呢?该留的一个没留,该走的一个没走。也就是留下来的,都是该走的人。走了的,都是该留的人。硬性制定了一个流失率指标,并不能解决流失率的问题。
然后,我们做了一个诊断,为什么员工流失率这么高?核心只有一句话:
人力资源的源头,也就是招聘,出了问题。
后来怎么解决的呢?我重点讲三个方法。
不轻易下放招聘权
阿里巴巴刚创建的时候,大概在公司 400-500 人的时候,任何人加入公司,马云都要见,亲自面试。任何人,包括我们的前台接待,包括我们公司的保安。
所以,阿里巴巴能在今天诞生出一些传奇性的人物,很励志的人物,没什么好稀奇的。
阿里巴巴今天的首席人力资源官,前面做过菜鸟物流董事长的童文红,原来是军嫂,从我们前台的接待做起,然后做行政经理,做人力资源,管业务,管***。最后,成为菜鸟董事长。现在刚刚升任,整个阿里集团的首席人力资源官(CHO)。
那么,如果这个前台接待,是行政经理面试的,她的出路,应该就是行政经理。但,如果这个前台接待,是马云面试的,她就有可能成长为副总裁。
同样,楼内有一个保安,花名叫杨过。杨过每天在产品部晃悠,有点像武侠小说里面的少林寺藏经阁里的扫地僧。扫地的僧人,后来武功都很厉害。
整天在旁边说,先是旁听产品开发,到偶尔能插嘴,插到后来产品经理烦了,你老是插嘴,有本事你来干干。哎,一干,两年干到产品总监。
刚才,我们讲到,阿里巴巴在公司只有四五百人的时候,马云亲自来面试,就诞生了这么多奇迹。那么,后来招聘权力下放之后呢?就发现很多问题。
最极端的例子,我们有很多经理,自己入职才一个多月,居然他可以去招聘别人了。他并不了解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甚至对于这个岗位有什么要求,也不清楚。就有点像以前的解放战争,国民党拉壮丁,自己刚刚来当兵没多久,又可以去发展,为自己的队伍招人,这是多大的风险。
我们也碰到过中小企业的老板,大概员工人数在一两百人左右,就说我有人力资源部门了,招聘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我不再管招人了。
那我说,你在忙什么呢?
他说我又是开会,又要出差,又要做销售,又要做***。我说,你在降级,做不该你做的事。那么为什么你会降级,做这些事呢?
因为你没有招对人,你没有把时间放在招聘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因为招的人不行,你要替他们去干,他们本来该干的事。
很多跨国公司,至少坚持跨两级招人,阿里巴巴一度恢复到跨四级招人。
比如,我们广东大区的总经理,下边有城市经理,城市经理下边有业务主管,业务主管下边是我们普通的销售或者***。也就是广东大区总经理,要直接面试到销售或者***。
广东大区多少人呢?广东大区1000个人。每年至少 200-300 人的流动。可想而知,他要招多少人,工作量有多大。
所以,阿里巴巴人力资源工作的改进,就是从招聘这个源头开始。而招聘源头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轻易下放招聘的权力。中国有很多公司,人力资源开始出问题,就在于下放了招聘权力。
重视业务能力以外的考核
业务技能很简单,很好判断。
你是做销售的,来我们公司也是做销售的,以前业绩多少,卖什么产品,管多少人。工程师,以前是写 Java 的,还是写什么其他语言的,做过什么样的程序等等。水平很好判断。
我经常问,公司招人,难道只看业务技能吗?我希望每个公司都能回答这个问题:
在业务技能以外,你们需要什么样的人?
我们经常说,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味道。阿里巴巴招聘的时候经常闻味道,跟我们是不是一类人。因为人的分类没有对错。错的是什么呢?
是不同类的人,天天要坐在一起,天天要在一起共事。可想而知,心情不愉快,工作效率低。
那么,到底怎么去“闻味道”?
我们要动脑筋去设计一些问题。很多人总在打听阿里巴巴的面试问题。其实,我把***告诉你也没有用。因为有些问题是开放性的。比如说,你招聘一个岗位,特别希望他能吃苦,你不能问他,同学,你能吃苦吗?没有人会跟你说,对不起,我不能吃苦。你特别希望你们公司招的人都诚信,是守信用的人,你也不能问他,你诚信吗?不能这么问。
那我举个例子,大家回去,多去开发一些这样的问题:
就拿第一个问题,能吃苦吗?很简单。同学,你能不能跟我描述一下,你这辈子吃的最大的苦是什么?我们有个面试者回答说,那个时候,没有动车,从上海到无锡,我没有买到坐着的票。我是从上海站到无锡的。
这是他人生中吃过的最大的苦,可想而知,他的吃苦能力很弱。
我们希望招的人大气一点。阿里巴巴希望招的人大气一点。那你就可以问他,同学,你能不能跟我讲讲,你这辈子吃过的最大的亏是什么?我们有听到过一个***,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同桌的女同学,拿了我的橡皮,到现在都没有还。我心想,哎呀,这哪是吃亏,这是记仇啊。
女同学拿了块橡皮没有还,到二十多岁都还记得。而且他认为,这是他这辈子,吃过的最大的亏。那你觉得这个人,适不适合你们的味道?肯定大部分公司都不适合。
这些因素,我归类为非技能类因素。我希望大家能在招聘中,围绕每个公司的味道,设计一些非技能的问题,来判断一下。
这是阿里巴巴当年犯的第二个错误,招聘时,过度强调技能,忽略非技能因素。其实,这个错误,跨国公司经常犯,阿里也犯,不过纠正得快,纠正得坚决。
跨一两级选拔人才
跨国公司犯得很严重,阿里也犯。举个例子,你要招一个月薪大约1万的人,我们通常就在
里面去挑。结果来了以后,这些人的流失率很高,因为他们会认为,我原来挣 8000 ,跳槽后挣 10000 很正常。
在阿里巴巴有句话,叫做平凡的人做非凡的事情,我们不追求精英文化。
什么叫降级呢?你要招一个愿意给1万的人,从收入的人里去找。他来了之后,是不是有翻身做主人的感觉?成就感特别大,特别感谢这个公司给他这个机会。因为,他在外面没有这样的机会。
当然,说来轻松。从 8000 块的人里挑可以给 1 万块的人容易挑,从三四千里面,确实不容易挑到这个人。
可是容易,还要我们干嘛?
我经常说,八千块里面挑一万的,你大概面试3个人就有一个。但是你要在三四千块里面,挑出来一个你愿意付1万块的人,你大概要看三四十个人,但一定会有的,我相信一定会有的。
高考当年就差了一分,这个人就从名校,到了普通高校。为什么在三四千块收入的人里面没有那个人,你可以把他挖掘出来,可以培养出来。
阿里巴巴那时候,很少去清华招工程师。我去清华做校招,人家问我,卫哲你来干嘛,马云怎么不来,李彦宏都还来呢,觉得我去都不够格。
那我跑到华中科技大学,一千多人的场子,挤进来两千多人。阿里很多最优秀的工程师,都是武汉邮电、华中科技这些大学招聘过来的,并不是大家心目中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
清华北大,永远有比阿里更好的职位。那你到了武汉邮电,到了华中科技,阿里就是他们最好的机会。
这就叫做跨级招聘人才,跨级选人才。
所以,谈阿里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谈很长时间。今天只是和大家分享,我们当年,在招聘环节,容易出的这3个问题,以及后来用什么方法来应对的。
* 本文整理自卫哲先生于2017中国招聘领袖峰会?上海站的演讲分享,有删减。
ID:fci0630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