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人如何搞笑地杀死熊和虎
御柳玄,严肃凌厉,人畜无害。
我一直对古代人民与猛兽搏斗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之前在天涯上看到过一个文章,讲的是遇到各种猛兽之后如何避免被吃掉结果遇上熊虎,结论基本都是,无论怎么取巧,生还的可能性都极小。
现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尚且如此,那在猛兽众多的古代,勤劳勇敢智慧的劳动人民又是怎么样对付它们的呢?
平常的猎人手段暂且不提,就单独举一些比较奇葩甚至搞笑的古法吧。
古书中,在对付老虎的方面曾有这样的记载:&有以黍离布地,及横施道侧者,虎头触之,觉其粘也,爪之不得下,则坐地上,俄而遍体皆污,怒号跳扑至死。&
黍离就是黄米,有地方把它们当成做粽子的原料,在我的家乡,人们更常把这种食物做成油糕,里面包上红豆沙,入锅去炸。炸油糕外表金黄,轻咬一口,豆沙的甜中和了黄米的微苦,酥脆又软糯。还听说有人因为太黏,被粘掉牙齿的。这个东西不太好消化,老年人一定要少吃为妙。呃,说着说着就饿了,跑远了赶紧拉回来。
你看,有人就利用了它的黏性,让老虎沾上之后再蹭一身土,爱干净的老虎搞不定这东西,气死了。老虎是否像猫一样有爱干净的洁癖我不太清楚,不过我必须对这头老虎赞一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另外,宋人彭乘在《墨客挥犀》这本书里,说有一种身大如牛的飞鸟,翼长两丈有余,名曰虎鹰,可以捉捕虎豹。而明人谢肇?还补充道:虎鹰能擒虎、豹,知道用沙子去迷老虎的眼睛,老虎遇到它,必定把脑袋低下藏起来才好。
虎鹰的故事可当成小说神话看待,但是从宋到明都有人稽古,颇有一股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喜感架势。
而说到生擒虎豹,《酉阳杂俎》有记载:唐高宗时,伽毗叶国献天铁熊,擒白象、师子。《五杂俎》中也有&兽之猛者,狮子之下有扶拔,有驳,有天铁熊,皆食虎、豹者。&的说法。这天铁熊到底是什么,至今依然是个谜团,但是古代人民把大熊猫称作食铁兽倒是确有其事,不知道天铁熊是否就是食铁兽即大熊猫呢?以大熊猫的战力,认真起来擒拿豹子倒是能够办到,就是不知道能否斗得过老虎狮子。单论卖萌的话,倒是妥妥的完胜。
而熊这种动物,实在是列于食物链顶端的存在,它们不仅有力量,有速度,能爬树,会游泳,而且食性颇杂,吃得了果子,啃得了尸体,掰得了棒子,也抓得住鱼,比老虎狮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罴这种能直立起来行走的人熊,更是杀伤力巨大。那么古代人民有什么罕闻的办法对付熊的呢?
古时候昭武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做谢伯元,说熊的命根子很长,每次休息的时候,都会先挖一个洞安放好才会坐下,有人利用这一点,找到它居住的地方,做一个机关放到这个命根子的小洞里,这样熊坐下后就被夹住动弹不得,大家一拥而上,就把熊杀掉了。
我还听闻过其他一些古人用来杀熊的土办法,例如制作一些假木桩,熊看到后,逞能拔起来触发机关,被卡住无法脱身,任由人围殴致死。还有往蜂巢上栓一块重木,熊要吃蜂蜜就得不停拨开它,结果重木不停撞击熊头,使其被打死。更有说往熊居住的树洞里扔木块,熊捡到就垫在屁股下面,结果越坐越高,一冒头,就被早已侍候的人一斧斩首的故事传说。这些可信度都很低,未免把熊想象的过于呆傻了。
这些还不算猎奇的,我曾看到过这么一个记载:大正八年的日本??村,有一个农妇在割草的时候被熊追逐,侥幸逃到树上之后,熊徘徊不去,还跟着往上爬,农妇吓得失禁,小便落在了熊的眼睛里,熊大叫几声之后就一动不动了。农妇不敢下树,等到第二天找寻来的乡亲们赶到后,才发现熊已经死了。仔细检查之后才发现,这熊是被小便一惊,从树上掉了下来,好巧不巧坐在一根凸起的树枝上,被从屁股里面捅进了内脏而身亡。
当时的小报记者们为了销量,把这条新闻的题目改成《女人小便杀熊事件》广为刊发,节操尽失,说起来也算是当年的标题党了。
总之在这些描述中,非但没让我感觉到老虎和熊的可怕,反而觉得它们实在可怜,总被利用弱点来算计,平添了许多呆萌,不过再想一想,那些真正遇到熊虎的人们,都!死!了!所以流传下来许多战胜熊虎的故事传说也就不足为奇。
总之,老虎和熊都是很可怕的生物,小盆宇们如果在野外遇到了它们,记住一定要打开手机的录像功能,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啊!下一篇:没有了
当地时间11日上午,美联储新任主席珍妮特耶伦首次在国会接受众议院金融服务...
2013年土地市场的火热得到官方数据印证。昨日(2月11日),国土部发布数据显...
台湾教育部微调历史课纲,去掉其中具有一边一国意识的用词,绿营强烈质疑马...
Copyright &有没有想过打死你的老板?看看当年好莱坞的那群导演是怎么做的。_后窗_【传送门】
有没有想过打死你的老板?看看当年好莱坞的那群导演是怎么做的。
Steven Mears
没完没了的加班、工作、低薪。有时候有没有感觉到自己仿佛被掏空?其实早在接近一个世纪以前的好莱坞导演他们比我们还惨,没日没夜的拍摄、大部分的票房被制片厂抽走,加上各种限制,自己的创作空间几乎为零。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依旧创作出了不少经典的影片。美国影评人Steven Mears最近发表了一篇影评,回顾在1966年《海斯法典》废除前后的那些好莱坞导演的西部片,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在那样的窘状下是如何去创作与拍摄的。作者:Steven Mears译:张嘉睿校对:CCG原文:《TCM Diary: Oldmen, Newwesterns》刊物:《Filmcomment》出版日期:JULY 1, 2016音乐资源加载中...西部片的经典之作:《关山飞渡》西部片的场景都是设置好的,就好比一张摆好了的餐桌。约定俗成的惯例、熟悉的驻地----这样故事进行的时候就不需要做无谓的说明。但一张摆好的餐桌可以上任何菜肴。同样的,西部片可以是传统,也可以是修正主义的;可以有文学性,也可以是寓言;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现实的。它们所有----即便是那些幸灾乐祸的喧闹----都享有同一个特质、一种感觉,那就是这个被呈现出的世界在此之前就已成为民间传说。传奇变成了现实,而现在我们则把传奇放映出来。《日落黄沙》1969但即便在西部片的巅峰时期,它也是个事与愿违的世界----驯服了西部的牧牛人和***手在文明中变得不那么重要,但正是因为他们,才给这一文明创造出了空间。恰如其分的,几位在新好莱坞初期努力坚守阵地的黄金年代导演使用了这一题材去反思逐渐过时的状况。当萨姆?佩金法(Sam peckinpah)在1969年拍摄《日落黄沙》时,西部片这一形式便重生了。忽然间----主要是因为《电影拍摄指南》(译者注:Production Code 此处指《海斯法典》)的终结以及约束性较低的分级体制依旧在制定中----街上布满污秽与废弃物,***和鸨母不用再遮掩,道德的弧线可以反向前进甚至被完全忽略,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暴力带来了实质性的后果。《日落黄沙》1969伴随着每晚饭后向美国人公布的在东南亚的死亡人数,好莱坞得到了一个新任务,即背负了把死亡如实展现的责任----而不再是自从默片时代就开始流行的紧捂胸口、说“啊你抓到我了”的表演,而是伴随着生命逝去而来的真实的扭动、血淋林的痛苦(经常以芭蕾舞般的慢动作拍摄以增强效果)。1969年后所有的西部片都存在于与《日落黄沙》(1969)的对白中,不论它们是否愿意。《日落黄沙》1969 预告片到了1970年,约瑟夫?L?曼凯维奇(Joseph L. Mankiewicz)已经拍摄了从《凯撒大帝(1953)到《红男绿女》(1955)的各类电影,但还从未拍过一部西部片。作为他日后的倒数第二部电影,他选择了《大逃狱》(1970),并且与以往亲自编剧不同,这次他找来了大卫?纽曼(David Newman)与罗伯特?本顿(Robert Benton)。曼凯维奇 Mankiewicz二人之前的剧本《雌雄大盗》(1967)在使不美化屠杀式娱乐这方面与《日落黄沙》(1969)一样有影响力。“狡诈的男人”这一标签适用于银幕上大部分形象,都是一座亚利桑那州监狱的囚犯,不过头目(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饰)是个特例:他是个说话温柔的绅士强盗,有五十万美金藏在一个响尾蛇守护着的洞里,不计代价决心逃跑。狂野的沃伦?奥茨(Warren Oates)、古怪的休姆?克罗宁(Hume Cronyn)以及爱发牢骚的布吉斯?梅迪斯(Burgess Meredith)扮演他的同伙。亨利?方达(Henry Fond)在赛尔乔?莱昂内(Sergio Leone)的《西部往事》(1968)里,他的蓝眼睛变成了噩梦一样的东西的成份。而在这里,他又回到了正直的约翰?福特(John Ford)模式,饰演不会被收买的典狱长,走路时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因为正义的价值体系受到了阻碍----至此,符号学入门课结束)。《大逃狱》 1970音乐资源加载中...曼凯维奇对没有道德观的骗子艺术家的故事并不陌生----别忘了,他拍摄了《彗星美人》(1950)----《大逃狱》(1970)一度像是詹姆斯?加纳(James Garner)用以打造事业的那种轻松的西部喜剧(比如《侠盗双雄》 1969)。对于一个像曼凯维奇一样老于世故的人,电影里的幽默竟然下作到令人惊异,给人带来的尴尬印象就是一位祖父活的尽可能久,以便传承他的黄段子(还请看:比利?怀尔德的《两代情》 1972)。而且对于一部关于监狱的电影,它也缓慢到糟糕。前90分钟基本上没什么值得注意的事情发生,除了道格拉斯(Douglas)和方达(Fonda)相互骂娘,以及在一个几乎不鼓励自我改善的世界里平衡法律与混乱。但在最后一幕,导演的意图明显起来:清楚地揭露出每个人都是腐败的。即便是标示反社会倾向时,道格拉斯也从未停止笑容,这使他成为了这群人里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但不是最奸诈的。《大逃狱》 1970为创造一个与《彗星美人》(1950)结尾一样拥有辛辣讽刺的结局,曼凯维奇的执导充满活力,选取奇怪的、表现主义的角度,运用快速变焦来拍摄重要的细节(好比治安官的星星),在他集结齐自己的所有手牌时,便依靠非凡的演员来填补间隙。电影还一直让人觉得导演在用监狱来暗喻失效的制片厂体制。梅迪斯扮演的年长角色,密苏里小孩,在牢里有个美好的生活----因为警卫保护他、诈骗犯敬重他的资历,而且典狱长也一直在提升他的生活质量。对小孩来说----对曼凯维奇也一样,他在合约期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两年四座奥斯卡)----把体系外的世界当作家这一想法令人怯步,那里规则没有被编纂成册,工作也不受保障。结构的缺失可以比自由的缺失更令人惧怕。曼凯维奇的传记作者,肯尼思?盖斯特(Kenneth Geist),声称华纳兄弟从最初的版本中剪掉了40分钟,把电影从最初构想的史诗缩减成没那么彻底的两小时的组合品。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布莱克?爱德华兹(Blake Edwards)的《戎马闯天关》(1971)上,米高梅重写了他的结局且极大地浓缩了他预想的山脉间的希腊悲剧。“它是我最好的电影,而他们屠宰了它。我曾恳求他们,但他们依旧屠宰了它。”他哀悼这部最终与自己断绝关系的作品。但即使残缺不全,它可能依旧是他最好的作品。《夺命判官》 1972因为太年轻所以没在工厂里工作太久的爱德华兹通过后制片厂时期的电影成名,比如《蒂凡尼的早餐》(1961)、《相见时难别亦难》(1962),然后才通过《粉红豹》系列电影取得才子之名。这位带给我们《糊涂大侦探》(1968)的人需要为最伤感的新好莱坞西部片负责,一部对于牛仔生活没有任何浪漫幻想的电影(“你展示给我一个口袋里不止几美元的牛仔,我就能展示给你一个转行去抢银行的牛仔”),这也许令人惊讶,但观众也会在在雪堆中驯服野马这种日常英雄行为的昔日动作里发现激动人心的美。威廉?霍尔登(William Holden)在《日落黄沙》(1969)里提供了一个更温和、更情真意切的变式----一次如此可爱的表演,以至于它甚至激发了片刻瑞安?奥尼尔(Ryan O'Neal)那令人信服的情绪。当瑞安饰演的牧人承认自己年近50且身无分文(而且因为徒劳的劳动看起来更老了半个世纪),他可能是在为每一位衰老的导演发声,每一位都在等待自己的行军指令----而制片厂对他的电影的轻蔑(霍尔顿的告别演出,1981年的《影城噩梦》中进行了讽刺)就是所需的全部证据,来证明雇员没有自己作品的困境。《碧血金沙》 1948与曼凯维奇和爱德华兹不同,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反复地拍摄西部片,包括墨西哥背景的《碧血金沙》(1948)、《恩怨情天》(1960)以及现代牛仔剧情片《乱点鸳鸯谱》(1961)。他被影片中像他自己一样特别喜怒无常的主人公所吸引。恐怕他的电影里没哪个角色比1972年的《夺命判官》里的这位无赖(保罗?纽曼 Paul Newman饰)更丰富多彩。比恩在一个名为泽西莉莉(源于他的爱慕对象、女演员、社交名媛莉莉?兰特里Lily Longtry)的酒吧开庭,他的权威毋庸置疑:他把自己称为“佩科斯河以西的法律”。无论被告人的罪名是盗窃马匹还是打断了一局扑克牌,他都会被***击、罚款、绞死----就是按照这个顺序。比恩自称他的资历就是“了解法律,毕生都在它的公然漠视中度过”。约翰?修斯敦 John Houston休斯顿的电影首先是种感想或者神话编写。开片字幕声称:“也许事情并非如此发生,但它应该如此发生。”(现实中比恩只给两个人判了绞刑,其中一个人逃走了。)魔幻现实主义元素以一系列讲述者的形象出现,直接对观众讲述,详述他们死亡时的情景,然后温和地移交出画外音的职责,就像移交接力赛跑中的接力棒。蒙太奇里用到了“老”照片,一线演员出演的龙套对手被描绘成童话里的反派,其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斯泰西?基齐(Stacy Keach)饰演的坏鲍勃,一个直接从壶里喝咖啡的、患白化病的恶毒杀手。(同年,基齐主演了《富城》(1972),可以说是休斯顿在那段时期最好的作品,这部修正主义的拳击电影同样打破了那个类型的套路。)《牛郎血泪美人恩》 1970编剧约翰?米利厄斯(John Milius)对休斯顿对他的剧本做的修改不抱希望,他觉得这把比恩的形象从一位西部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译者注:阿拉伯的劳伦斯,曾参加不列颠博物馆幼发拉底河卡赫美士考古队,任普通队员。他除了是一个军人和阿拉伯语专家以外,还是一个作家,其生涯改编作品《阿拉伯的劳伦斯》在一九六二年度的奥斯卡奖角逐中,夺得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与最佳音乐七项奖。)软化成了一个带着宠物熊去野餐的可爱无赖。米利厄斯低估了成片,但在他提及的那段确实很糟糕的片段里,比恩与他的同居妻子在和他们毛茸茸的伙伴玩跷跷板,同时安迪?威廉姆斯(Andy williams)低声浅唱一首名为《Marmalade, Molasses, and Honey》的歌曲。这指出了70年代早期西部片中反复出现的一件怪事,罗杰?埃伯特(Roger Ebert)称之为半礼节性的抒情插曲。它起始于《虎豹小霸王》(1969)里的自行车嬉戏,尽管其根源肯定出自把歌曲肆意硬塞进剧情里的经典好莱坞电影。《夺命判官》 1972佩金法的《牛郎血泪美人恩》(1970)通过让角色独唱提高了要求,但这个怪异的套路在《夺命判官》(1972)里熊的恶作剧这一段复生了,它急需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的评论音轨。很难说哪件事更奇怪:是那首索然无味的歌曲由大卫?里恩(David Lean)的左膀右臂、作曲家莫里斯?雅尔(Maurice Jarre)参与共同谱曲,还是这首歌为电影赢得了学院的认可。(它输给了《波塞冬历险》1972 里那首充满力量的民谣,这整个世界都不太正常。)《夺命判官》1972 预告片贯穿其全片,比恩变成了一个自我扩张的骗子,带有被记载的最严重的圣母/***情结,在他通过坚不可摧的自信与疯狂的自满维持对小镇的控制的同时,他修正自己的规则(和判决)。这个男人会请摄影师为吊死的人拍摄肖像,在他还没被放下来的时候,同时比恩、他的“执法官们”和那只熊会挤进画面----简单的说,他是活在黄金年代的电影里,而不会是在故事里成为主角的那种人。(沃尔特?布伦南(Walter Brennan) 靠《西部人》 1940里的法官一角获得了一座奥斯卡,那是个用来捧加里?库珀(Gary cooper)的反面角色。)《夺命判官》 1972然而休斯顿完成了一项奇怪的壮举:当比恩的司法权被铁路工人、石油商人、道德卫士(从来都是垂死的西部的象征)挑战,我们开始同情这位没落的法官。现代化把这个小镇变成了另一种蛇窝----人们也许不再从窗户里向外尿尿了,但却以比恩和他的同类无法理解的方式腐化、丧失人性。法官与他代表的一切现在就像是休斯顿亲自客串的那位山间老人,疲于生存,自己寻死,但即便是那些声称拥有这片土地的人想给予他这点小小的仁慈,都被他拒绝。也许只有另一个时代的遗物可以完全理解那种感觉。-END-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原文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后窗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7月19日 22:50
后窗 最新文章
后窗 热门文章